《红楼梦》:以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看红楼中的反差艺术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在其文学作品中对反差艺术的运用屡见不鲜,也为文学作品增色不少。那么,什么是反差艺术呢?反差,

泛指好坏,优劣,美丑等方面的差异。而它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合理运用,即可使反差"升级",形成"反差艺术"。同样,反差艺术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一书中亦多有体现,其中比较为众人熟知的,便是女主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现在,笔者就以林黛玉的"出场","退场"为例子,并结合程高本百二十回《红楼梦》,浅析书中的反差艺术。

一、贾府众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反差

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大概从七八岁进入贾府,十六七岁"魂归离恨天",大概在贾府居住了将近十年的时间。通读此书不难发现,贾府众人对待林黛玉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和林黛玉有着血缘关系的贾母,贾赦等人,还是作为奴仆的雪雁等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反差,确实令人惊骇。

1、林黛玉"出场"时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在第二回,第三回中,由于林黛玉母亲贾敏的去世,贾母"致意"林黛玉"务去"贾府,并派人来接。于是,在贾雨村的看护下,林黛玉进入贾府。

《红楼梦》:以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看红楼中的反差艺术

初进贾府

贾府对老祖宗的亲外孙女初进贾府非常重视,先是"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行李的车辆久侯",经过了城中繁华的街市,进入荣国府;接着"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之后在奴仆的搀扶下,经过府里众多轩昂壮丽,精细别致的建筑后,被丫头"争着"迎进房里。可见,就贾府奴婢的态度而言,这无不体现着贾府众人对林黛玉热切欢迎,非常重视的态度。

林黛玉初见贾母时,贾母的态度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肉儿叫着大哭起来",众人也心怀悲戚。我们不难体会到,这里是众人对林黛玉初到的激动欣喜与贾敏早逝的忧伤两者结合的产物。接着是黛玉见众姐妹,她们之间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语言交流,可是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亲人间充满激动与欢乐的情感。

待"彩绣辉煌,体格风骚"的凤姐儿进来之后,人们都变得神采奕奕,热情大方起来,后来,王熙凤为黛玉"捧茶捧果",邢夫人"搀黛玉的手"并"苦留吃晚饭"等等,不肖细说,贾府上上下下对待黛玉

非常热情,对她关怀备至,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经历母丧的黛玉内心是非常温暖的。

2、林黛玉"退场"时

"退场"时的林黛玉是非常凄凉甚至是凄惨的。。在第九十七,九十八回中,作者使用双线法,一面写林黛玉得知宝玉娶亲后"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的悲惨反应,另一面写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热闹场面这也是一种反差艺术——用钗玉成婚的大喜与林黛玉伤心孤独而死的大悲对比,悲喜相衬,愈添其悲。林黛玉退场前后,她饱受人情的冷漠与个人的无助。在得知宝玉成亲之事后,她"反不伤心,唯求速死,以完此债。"而此时贾府众人对她的态度更是冷漠至极。

《红楼梦》:以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看红楼中的反差艺术

黛玉病重

除了"连人也认不明白"的宝玉与紫娟心里尚有黛玉(最多还有远行的贾政),贾府上上下下皆视之如草芥。黛玉病危之时,就奴仆来说,只有紫娟始终服侍着黛玉,就是从小跟着黛玉的雪雁也站在了给黛玉致命一击的宝钗一旁;就贾府上层人员来说,只有寡嫂李纨与"恰巧过来"的探春过来探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黛玉刚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闭眼静养,李纨却"明知(黛玉)是回光返照的光景,料着还有一天半的耐头,回家料理了一回事情"人情冷漠。可见一斑

不过,林黛玉退场前后,贾府的核心人物却始终没有出现。纵使李纨再不济,她也过来探视了黛玉。而和黛玉真正有着血缘关系的贾母等人却如同隐身一般,消声遗迹了。——毕竟,俞平伯先生曾说:"谈红楼梦尽可撇开李纨,巧姐等。"读至此处,不胜吁唏!贾母在得知黛玉重病时,并不是派人极力救治,也不是"心肝肉的叫着",而是异常冷静,吩咐下人备办后事,"给林黛玉冲一冲"。

在得知黛玉去世以后,贾母欲往潇湘馆哭她一场,但一想到宝玉,就放弃了,并为自己开脱:"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亲外孙女,算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当年慈祥温柔的外祖母,今日却成了如此可憎的模样!实在可叹!

《红楼梦》:以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看红楼中的反差艺术

黛玉繁华隆重的"出场"与她寒酸悲戚的"退场"

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怅然欷吁!这也预示着贾府这个曾经赫赫扬扬,将近百载的大家族即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

二、黛玉所处场景的反差

场景是什么呢?场景,泛指情景,指戏剧,电影等的场面。李希凡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它真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生活的长卷,万象如云,交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经纬"。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红楼梦》一书中的的场景是多方面的,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行为也是在一定的场景之下展开的。而林黛玉"出场"与"退场"时所处的场景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1、林黛玉"出场"时——繁华阜盛

林黛玉进贾府之时,贾府"虽然不及先年那般兴盛",但是"较之寻常士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贾府为当时"四王八公"之一,且位占两爵,地位显赫无比。纵使后来太妃去世之时,贾府已大不如前,但仍是贾府居东,北静王府居西,更何况是黛玉初进京都之时呢?故此时,贾府之势恰如薄暮之一抹斜晖,仍旧绚丽暖人。

《红楼梦》:以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看红楼中的反差艺术

曹公在第三回中,通过林黛玉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副轩峻峥嵘,蓊郁泅润的画卷:"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荣禧堂'"……那庄严华丽的建筑,御笔题写的匾额,设置讲究的家具,无不体现这座府邸的繁盛,无不体现宁荣地位的尊贵。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官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无论地位还是家族皆不及贾府。这些奢华的场景黛玉从未见过,所以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黛玉"出场"时,贾府人口众多,秦可卿,贾元春未死,晴雯,金钏犹在。"生齿日繁,事务日盛,安富尊荣",上上下下一片富贵安乐,钟鸣鼎食的样子,说不尽那繁盛之风,和乐之气。在黛玉"出场"之时,人们大多是笑着的:贾母的泪中带笑,凤姐儿的放诞之笑,邢夫人的连忙迎笑……这一系列的场景,纷华相异,各不相同,但其基调大抵相同——热闹的,暖和的。

2、林黛玉"退场"时——凄冷寒酸

林黛玉在贾府居住将近十年,在这十年里,贾府早已不复当年之兴盛——政治失势,经济拮据。地位急剧下降。人口也出奇的处于减少状态(死亡颇多,出生为零),此时的贾府。就像是封建社会下的康乾盛世末期,最后一丝余热已经消耗殆尽,挣扎在崩溃的边缘。

《红楼梦》:以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看红楼中的反差艺术

从府外而言,贾府在政治上,经济上愈来愈处于被动:忠顺王府的监视刁难,宦官的巧取豪夺……贾府的实力与地位逐渐下滑。从府内而言,贾府本来积弊甚深:人伦道德沦丧,排场费用奢侈,人口冗积严重等等,却依旧坐吃山空,凤姐,薛宝钗等人的兴利除弊,内务改革治标不治本,起不到根本作用。随着秦可卿,金钏,尤二姐等人的去世,邢岫烟,李玟等人的离开,贾府,大观园愈显冷清。

待到抄检大观园后,原本热闹繁华的贾府早已变得凄凉冷寂。。在第七十六回中的中秋夜宴中,"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就黛玉退场前贾府的大环境而言,确实凄冷不堪。

黛玉"退场"时的情况恰恰与她"出场"时相反,寒酸不堪。黛玉病重时,贾府无几人探视,冷冷清清,丝毫没有当初热切的影子,当年笑声,早遥遥无期,暗无踪迹。唯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叶随风,月影移墙,好不凄冷!黛玉日薄西山,奄奄一息,面色惨白,郁然孤寂,唯有一行清泪琳琅,漱漱流淌,心早已成灰,绝望至极!此情此景,怎一个"冷"字了得!与当年黛玉"出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令人不禁嗟叹!

《红楼梦》:以林黛玉的“出场”与“退场”,看红楼中的反差艺术

三、总结

《红楼梦》中使用反差艺术的地方比比皆是,横向来看,有晴雯与袭人的反差,有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反差;纵向来看。有马道婆利欲熏心害人,最后被绳之以法的反差,有尤三姐淫荡风骚,刚烈清白的反差……其中,最动人心扉的反差,莫过于黛玉"出场","退场"的反差。

反差艺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是人物行为与人物间形成巨大反差,给读者带来惊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还能使读者继续思考反差下的原因与意义。可见,《红楼梦》对反差艺术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

1、《现代汉语小词典》 商务印书馆

2、《红楼梦》(足本) 煤炭工业出版社

3、《俞平伯论红楼梦》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