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婦沒看好孩子,摔著孩子了,婆婆情急之下打了兒媳婦耳光,兒媳婦該打回去嗎?

湖南嶽陽相思人


說兩個我身邊真實發生的事吧

我兒子七八個月的時候那時候是夏天,平時我自己看孩子。那天早上起來孩子鬧著喝奶粉我起來給他衝奶粉,剛把保溫瓶拿出來孩子就拉粑粑了,我就忙著給他洗屁股換褲子,我去衣櫃裡拿褲子的時候孩子把保溫瓶碰到地上了他就趴床邊抓,一下就掉到床底下了。保溫瓶裡的水剛燒開的很熱地下還有保溫瓶的碎片,孩子的手腕扎一個小口被水燒的還有點紅,本來沒什麼事,我給孩子清理好抱著去診所拿紗布包了一下,給他包紮是怕他不小心抓到傷口。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婆婆抱孩子看到孩子有傷就劈頭蓋臉的把我訓一頓,說要你幹什麼的天天什麼也不幹就看個孩子也看不好。我一聽也氣了正好我就懟她嫌我看的不好你自己看,天天我自己看孩子你們出去玩打牌的我也累了以後孩子我不管。進屋收拾收拾逛街去難得清閒一下午,我家孩子吃奶粉所以我也不擔心,晚上等老公下班我們一塊回去,一進家門婆婆就滿臉堆笑的給我道歉認錯這事也就過去了,但是從此以後我心裡也多了一道疤。

還有一個是我家對面那一家賣早點的

大家都知道賣早點很辛苦早上根本沒空,有天早上下著雨他家的早點生意很好,他家裡有一個孫子都九歲了在外邊玩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摔倒了,這家爺爺脾氣大看見孫子哭著回來對著媳婦就是一巴掌,還罵媳婦看不好孩子,這家媳婦很壯隨手抄起一把椅子朝老頭砸過去,老頭躲過去了椅子砸到地下直接壞了,媳婦看見沒砸到一腳就把桌子給踢翻了,老頭站那裡也不敢動了……

對這家媳婦佩服的五體投地


YC家有熊孩子


先說一下我的觀點:如果我在照看孩子的時候,不小心讓孩子摔到碰到了,婆婆情急之下打了我一巴掌,我不會再打回去,但婆婆必須給我道歉。

我也是一個一歲多孩子的寶媽,我自己帶孩子,沒讓婆婆幫忙。小孩子磕到碰到,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論是誰帶,再小心,也無法保證一次都不出現。婆婆心疼孫子,看到寶貝孫子磕碰到了,一時心急,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因此打寶媽,這是不對的。孩子首先是寶媽的孩子,寶媽才是孩子的合法監護人,奶奶無權對寶媽如何帶孩子的問題指手畫腳。

所以,考慮到婆婆是因為心疼孫子,一時情急,才會打了寶媽,而且婆婆畢竟是長輩,所以,我不會再打回去。但是,我也不會因此忍氣吞聲,婆婆必須給我道歉,否則,就別想再親近她的寶貝孫子了。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看到這個問題,我倒是想起我兒子小時候的一件事。

我兒子小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和我一起睡在床上,結果不知道怎麼的就掉到地上去了,因為是半夜我也睡得迷迷糊糊的,孩子掉在地上咚的一聲響,然後就撕心裂肺的哭,這時候我媽從隔壁衝過來,看見這個場景嚇了一大跳,特別生氣,一把抱起孩子哄來哄去,然後就在我身上狠狠的拍了一下。說實在的,我也不是故意的,但是看到孩子摔了我心裡也特別難過,我媽打我那一下的時候我覺得又委屈又懊悔,但是絕對沒有想要再回手打他一下的意思。

其實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只要是正常情況下都會很愛孩子的,有的時候在一些情急之下有一些情緒,也不是說誰故意吧,可能就是碰巧到了這個點兒上了比較生氣,但是因為是奶奶打兒媳婦兒,兒媳婦兒心裡就會不舒服,如果把這個奶奶換成自己的媽媽,大約就不會有這疑問了。

歸根結底,婆婆畢竟不是兒媳婦兒的親生母親,在和兒媳婦相處的過程中,我覺得還是相應的少一些生活上的插手和管理吧。因為不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畢竟不能理解對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情緒情感,有的時候明明是自己好心,反倒讓對方不愉快。

就像問題裡面描述的這種,我想婆婆也沒有什麼惡意,只是心疼孩子罷了,但是你去打兒媳婦兒,兒媳婦心裡肯定是不舒服的,他不可能把你當成自己的媽媽那樣感受和理解。建議婆婆們,這樣的事情最好不要發生。作為兒媳婦兒事後可以去跟婆婆溝通一下,當場上手不太合適吧?


幼兒園張老師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打回去。不然她還以為你是軟柿子好捏呢,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hello kitty?我自己的親媽都不捨得打我,我讓一個外人打我?沒有她兒子我認識她是誰?老公也不是不能換的。別跟我扯什麼尊重孝道,尊重是相互的,孝順也要看值不值得才行。


三心草哦


兒媳婦沒看好孩子,摔著孩子了,婆婆情急之下打了兒媳婦耳光,兒媳婦該打回去嗎?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多年前的親身經歷——

當時我的寶寶剛出生兩個半月,時值中秋,公公婆婆從老家過來與我們團圓,順便看看孫子。

中秋節當晚,公婆和老公帶著孩子在客廳話家常,講的方言,我聽不懂,更插不上話,於是我識趣地先去洗了個頭。

當我頂著溼漉漉的頭髮走出來,我老公正在給小姑子打電話,公公坐在沙發上已經開始瞌睡,而我婆婆正抱著孩子,坐在離電視不到2米距離的地方,津津有味地看電視。

我笑盈盈走到跟前,伸出一隻手掌,輕輕擋在寶寶眼睛前面,逗趣地對他說:“你還太小,不能看電視哦……”

突然,一個巴掌揮過來,“啪”的一聲,我眼冒金星,耳邊“嗡嗡”作響,我瞬間懵了,婆婆惡狠狠地罵道:“他現在乖乖的,讓他看一下怎麼了?”

家裡的兩個男人也嚇一跳,異口同聲說了一句:“你怎麼這樣?”

婆婆站起來,幾乎是用丟出去的,把孩子扔回到我老公懷裡,一邊罵罵咧咧,一邊快速走進房間,重重甩上了門。

她還有理了?

我從老公懷裡奪過因驚嚇而大聲啼哭的孩子,因心疼,因悲憤和委屈,眼淚不爭氣的流。

我忍不住向老公哭訴:“從小到大,我父母都沒打過我,她憑什麼?我做錯什麼了?”

唯獨沒有選擇打回去。

同樣的,我也建議這位兒媳不要打回去。


一定有人會說:“憑什麼?難道白白捱打都不還手嗎?懦弱可欺,一旦讓小人得逞,有一就會有二,以後有苦頭吃了。”


是啊,憑什麼?難道人善一定要被人欺嗎?但是,你也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


以牙還牙,反擊一時爽,後果可能是什麼?

1.婆婆蠻橫,再一個巴掌呼過來,然後婆媳扭打在一起,大家都忙著勸架,反而沒人第一時間去關注剛剛摔傷的孩子,他驚慌失措的看著自己的媽媽和奶奶像兩頭髮怒的獅子,相互撕扯,幼小的心靈會不會受到傷害?當他意識到這場衝突的起因是自己,會不會感到深深的自責?這些負面感受,都不應該讓無辜的孩子來揹負。

2.要是遇到個戲精婆婆,當場賴地上,一哭二鬧三上吊,媳婦從此就背下了打婆婆的惡名,老母親哭天搶地,作為兒子的那個男人,或許在前一刻正想衝出來維護妻子,此刻他只好掉頭去安慰老母親,媳婦從一個受害者,轉變成為施暴者,失去了道德立場。

和瘋子吵架,別人會以為你也是瘋子

我們從小接受傳統教育,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作為長輩,她已然佔領道德至高點。婆婆固然有錯,但媳婦若為一時之氣,丟掉修養,等於自貶身段,把自己拉低到與無知悍婦一樣的水準,值得嗎?況且,孩子正看著你呢。

作為母親,我時刻都告誡自己,要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孩子的爸爸曾告訴我,在他年幼時,眼睜睜看著親人之間罵戰、打架,內心充滿焦慮卻無能為力。當他漸漸長大,懂得分辨是非之後,他也會為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難過。

體諒老公的立場,有利於家庭安定和睦

婆婆畢竟是老公的母親,這是割不斷地血脈親情,衝動之下大打出手,為日後的相處埋下很多的隔閡。

據調查顯示,在中國離婚家庭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夫妻離婚是因為婆媳關係沒有處理好導致的。婆媳矛盾會造成婚姻關係不和睦,家庭關係不和諧,對孩子的心靈也造成巨大傷害。

相比這樣兩敗俱傷、妻離子散的結局,忍一時之氣實乃智慧之舉。

我想對這位奶奶說——

我想說:“孩子是奶奶的孫子,更是媽媽的孩子,作為母親,誰舍的讓孩子受傷?意外發生,媽媽一定是最心疼、最自責的人,作為親人應該給予更多的包容、理解和寬慰,而不是暴力相加。”

我想說:“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婆婆打媳婦一耳光,時光就能倒流,孩子就不會摔了吧?顯然不能,但是這一個耳光卻能打掉媳婦對婆婆的尊敬、親情,取而代之的是仇恨。”

我想說:“媳婦是一個獨立的人,她也是別人的女兒,是孩子的母親、兒子的妻子、然後才是婆婆的媳婦,作為婆婆,應該尊重媳婦的各種角色,不要理所當然。”

在原生家庭裡,母親和兒子是一個家庭中的成員,雖然如此,但隨著兒子長大,母親應該學會退出。尤其在兒子婚後,更不要因心理界限上的模糊,有意或無意地侵犯到媳婦的領域。


所有的婆媳矛盾,本質上都是這爭奪同一個男人的愛

作為兒子,要孝敬母親,更要學會和母親真正分離。

學會保護妻子和孩子,這是一個男人的責任。

是的,兩者兼顧,這很難,但是男人們得有智慧和擔當,否則,最終的惡果也會降臨在自己和孩子的頭上。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真實案例:

朋友新婚當晚,婆婆便不斷地找藉口進入新房,而後更是主動要求搬來與小夫妻同住。

朋友是個知書達理的好女人,體諒婆婆作為寡母多年來獨自養育兒子的艱辛,“她大概覺得是我搶走了他的兒子吧,平日對兒子噓寒問暖,百般討好,卻總是對我冷嘲熱諷,情緒敵對,我也能理解。”

朋友這樣隱忍,卻沒有融化那顆冰冷的心。後來孩子出生,婆婆以孩子夜啼會影響爸爸休息為由,執意要求朋友帶著孩子搬到客房去住,這一住就是半年,終於斷奶了,朋友也迴歸工作,孩子交給婆婆來帶,可婆婆無論如何都不允許兒媳搬回主臥。只要一見到夫妻倆獨處,她必定第一時間衝進屋……

“婆婆看我跟看賊一樣,他對他媽媽毫無反抗能力,被迫分居兩年多,我努力過,也鬥爭過,現在我累了,索性就離了!”朋友面無表情,心如死灰。

什麼樣的婆婆會在兒子的小家庭裡耀武揚威?(以我的婆婆為例)

1.控制型人格,她的一生都在掌控

40年前,傳統家庭還是父母當家,一言九鼎,小媳婦多少總要受婆婆幾年氣的。

而我婆婆自打進門,就是當家做主角色,說一不二,吆五喝六。我老公說從小看著她和爺爺一天三吵,終於有一次,大打出手,爺爺搬出家門,獨自寡居,之後近20年,每年只回家吃一頓年夜飯,直到他孤伶伶去世,第一個發現的竟是他的鄰居。

公公生性懦弱,逃避一生,到老了才跟兒子說:“見到她我就緊張,我想跟她分開過,讓她住你家吧,別回來了。”

2.缺乏界限感,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她仍不肯退出

掌控完老公,她繼續掌控兒子。

她來到我家,進我的臥室從來不敲門,趁我上班,隨便在我房裡翻箱倒櫃,任意處置我的私人物品。

直到孫子出生,她又把手伸向我的孩子。

3.不尊重媳婦在家庭中的地位,甚至在心裡排斥、不接納媳婦融入

在兒子的家庭中,媳婦才是女主人,這一點很多婆婆都不懂。

4.脾氣暴躁,修養不足

動輒破口大罵,拳腳相加的女人,真的不僅僅是脾氣暴躁,而是修養不足,德行有虧。



我在“被動挨打”多年之後,得出一些感悟,供您參考——

1.端正立場:別把婆婆當親人

我曾經把婆婆當親媽孝敬,到頭來,換來傷痕累累。

我懷孕期間,她得了重病,我們花盡積蓄,甚至舉債為她治療,我心甘情願,因為出嫁時便抱定“婆婆也是媽”的心態,事實說明,我大錯特錯。

在起初幾年,她一次次傷害我,我心理上都特別難以平衡:我全心全意對你,不求你同等回報,但怎麼卻換來恩將仇報?

我用了很多年,才想明白:“婆婆不是媽”這個事實,自從我把她劃到“親戚”的行列,我的心裡就容易平衡多了,不期望!不失望!更不會絕望!

你來,我熱情款待;

你走,我揮手作別;

你作?對不起!你從哪來的,請你回哪裡去。

2.端正態度:她是老公的母親,孩子的奶奶

作為兒子的身份,向父母盡孝是他的義務和本分,媳婦應該支持。

出錢出力出時間,能做到的,絕不含糊。

雖然她從未走心帶過孫子,但我仍然告訴孩子,爺爺奶奶這個稱謂代表的意義,骨肉血親的意義,我告訴孩子:“我們大家都愛你!”

3.堅決維護小家的安寧,維護自己的權益:與老公達成共識,明確界限

三代同堂越來越暴露出弊大於利,很多家庭問題都與長輩缺乏界限感有關。

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才會有《孔雀東南飛》的悲劇,當今的社會里,不應再發生。

分居別住,是大大降低隔代矛盾的好辦法。


愫說育兒


我覺得可以打回去,我說下我的觀點。

可能與我性格有關,我這個人受不得不明不白的委屈,孩子是我的心頭肉,我不小心摔著她了肯定是難過加自責的,婆婆心疼孫子可以理解,但這並不能能為打人的理由。

如果我忍了,我就憋在心裡,越想越委屈,難受。那就不得了了,我看她不順眼,她看我也不順眼,內心還會鄙視我懦弱。這樣遲早會鬧得雞飛狗跳。

如果我不忍,她給我一巴掌,我也給她一巴掌,她解氣了,我也解氣了,那事就完了,頂多就是她怨我幾句不尊重長輩,或者跟老公打小報告。她拿我也沒辦法啊,誰叫她先動手的?

所以,女生不管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有委屈一定不要忍,越忍就越窩囊,別人就會覺得你好欺負。一定要反抗,讓別人知道你是有脾氣的!記住,你越霸氣別人越尊重你!


依舊是狐狸


看到了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前段時間,我鄰居給我說的他們家的故事,就是因為她沒有看好孩子,孩子從床上摔了下來,婆婆打她、老公也打她,因為這件事情他們都差點離婚。

我鄰居的婆婆比較潑辣,一直快人快語、脾氣也火爆,一天鄰居叫公公、婆婆吃飯。飯後她公公、婆婆、老公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她和孩子在臥室。



鄰居一邊逗孩子一邊疊衣服,衣服疊好後,她起身往衣櫃裡放,前後也就1分鐘的時間,孩子忽然就翻身,咚的一聲掉到了地上,立馬開始大哭,哭聲驚到了客廳裡的公公、婆婆、老公。

鄰居剛抱起孩子,婆婆風一樣的從她手裡奪過孩子,嘴裡不停的抱怨著鄰居:“你看個孩子都看不好”,婆婆發現孫子的頭上磕起了個大包,更是心疼得不得了,怒火攻心把我鄰居連踢帶推,鄰居一開始心都在孩子身上,也沒有在意。直到小腿上傳來貨辣辣的疼痛感,發現是婆婆踢的,她立馬潘然醒悟,對婆婆也是又踢又抓的,因為她年輕力壯,婆婆不是她的對手。

老公剛開始在拉架,看到她像瘋了一樣,猶如母老虎一般,立馬甩手給了她兩耳光,鼻血都打出來了,一下子把她給打懵了。

之後,她抱著孩子回了孃家,孃家人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支持她離婚。她在孃家住了半個月,老公也沒有給她打個電話,一個月後讓她回去,她要離婚;一個半月後,老公和公公上門請她回去,她不回要離婚,不離婚也可以,讓婆婆來接她回去,之後,就沒有下文了,鄰居也死心和絕望了,認為婆婆是不可能給她低頭認錯了,她現在要是回去,自己也太沒有面子了,所以她去法院起訴離婚。

她老公收到法院傳票幾天後,公公、婆婆、老公一家三口來接她回家,不同意離婚。

至此,她和婆婆的事情和平解決了,又要解決老公打她的事情,她讓他老公把自己的舅舅、姨姨、姑姑、叔叔叫到一起,向她賠禮道歉,並保證以後再不動手打她,他們倆拖拖拉拉的冷戰這麼長時間,親戚們大部分都知道了,她老公最後給她賠禮道歉。

對於題主的問題,兒媳婦當然可以打回去,並不是挑撥兒媳婦做一個不孝順的兒媳婦,而是讓兒媳婦要保護好自己不收到傷害。

這麼說,主要有這幾方面原因:

1、打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婆婆心疼孫子可以理解,但是這也不是打兒媳婦的理由。打人只會火上澆油,兒媳婦不回手,心裡一直都會有疙瘩怨恨;兒媳婦回手,只會增加婆媳矛盾,所以,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所以,應該打回去,讓婆婆自己承擔情緒失控的後果。不能讓兒媳婦一方面承擔著心疼、自責沒有看好孩子的心理折磨,另一方面還得忍受婆婆耳光。

2.防止婆婆下次再打兒媳婦

一般來說,我們只敢對比我們弱小、和親近的人發脾氣,亂打亂罵,例如,大人心情不好,可以打罵孩子,卻不敢在領導面前有所顯露。

婆婆打兒媳婦希望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所以,毫不猶豫的打回去,讓婆婆也嚐嚐被打的滋味,讓她知道兒媳婦不是軟柿子,任她隨便捏。這次就這樣算了,婆婆還有可能下次再對兒媳婦動手。

3.發生這樣的事,媽媽才是最痛苦的



發生這樣的事,不用婆婆動手教育兒媳婦,兒媳婦自己都痛苦、自責的不行,孩子是媽媽的生死之交,孫子是奶奶的親人,所以,媽媽的心疼程度不亞於奶奶,媽媽需要的是婆婆的溫言軟語的安慰,而不是硬冰冰的耳光。


丁媽親子時光


孩子長大不容易,小的時候頑皮避免不了磕磕碰碰的。兒媳婦不小心把孩子摔到了,相信她也是懊悔的很,孩子是孃的心頭肉,誰會願意摔著自己孩子?娘心疼還來不及。

可就在這個時候,孩子的奶奶出現了,還為此事打了兒媳婦一巴掌,我覺得是非常無理的。孩子摔倒了,身為奶奶不應該先去安撫孩子嗎?不應該先去看看還是摔得嚴重不嚴重,有沒有必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嗎?反而第一時間打了兒媳婦,我想這位奶奶對他孫兒的愛也只是表面的,打兒媳婦只是想趁機發洩對兒媳婦的不滿。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而兒媳婦兒應不應該打回去?我想還是不要了,畢竟她是長輩,你打回去會顯得你大逆不道。你由受害者變成了犯錯者。而我們也不能就這麼忍氣吞聲,任由別人欺負,誰不是父母心頭的肉,父母還沒打過自己就由她一個婆婆這麼欺凌嗎?那也不該。打人是不對的,所以你必須要求婆婆對你道歉,要不然這種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她會認為你軟弱可欺,這也不是別人樂見的。

祝你家庭幸福。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在家看了3年的孩子,真心的知道,看孩子不是個好事,磕到碰到,全是自己的錯,一點功勞沒有,孩子感冒發燒了,都會被婆婆說是自己沒有給孩子即使添加衣服....

有次帶孩子去游泳,後來他自己不想帶泳圈,非要拿下來,我就想,就讓他靠近我一點,我扶著他也行,誰知道一個慌神的空,孩子就沉水裡了,我趕緊拉他上來,我心都涼了,嚇得一身冷汗,回家後,誰都沒敢說....

平時帶孩子出去玩,從來不敢離眼,手機更是不敢拿著看。只要不是太大的疏忽,誰都不想的,我覺得這個婆婆打人沒有道理。如果是我,即使不打回去,也絕對不會忍下....如果是婆婆看孩子,摔倒了,兒媳能打嗎?不能吧。

我們小區B區,上個星期出現過一起幼兒墜樓事件。就很惡劣。

奶奶帶著孫子去女兒家走親戚.早上,孩子還沒有醒,娘倆,一起外出吃包子,將孩子一人放在家中睡覺....等她們吃完包子回來,發現孩子不見了,一看紗窗打開了,到樓下找到孩子,孩子已經身亡....(13樓,沒有防盜窗)

孩子一直都是外婆帶大的,孩子的媽媽一直不同意孩子奶奶帶孩子出遠門(孩子家在安徽,我們是徐州)奶奶非要帶著....

孩子3歲半,媽媽生孩子的時候難產大出血,子宮受損了,以後不能生育了,孩子的外婆,跟小姨聞訊趕來後,抓著孩子姑姑使勁打....

你說,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兒媳殺人,都不為過?

我聽了之後,心裡都壓抑的不行。責任心在哪?警察來到後,也只是說這樣的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雖然出了人命,也沒立案....

不知道這位媽媽會離婚嗎,如果是我,婚是一定要離的,真的沒法活了....


懶懶推文


我覺得這個事情分情況:

婆婆情急之下,而且是孩子當時面臨巨大危險,並且在保證孩子安全後婆婆主動道歉。我認為可以理解老人愛孩子的❤心。

婆婆平時就是挑事的找茬的,那我支持打回去!並不是說非要以暴制暴,但有的人就是這麼欺軟怕硬,懟幾次,傷幾次臉面就知道尊重別人了!

說個我的事情吧!我從結婚開始,婆婆就各種作妖,我媽過世早,我真心把她當自己媽對待買東西做家務,她說難聽話我當麼聽見,挑撥離間我當不知道,全心全意過日子。可是換來了什麼?換來的是變本加厲,張嘴就罵,稍有不順心就讓我滾出去……我一忍再忍,直到我兒出生,病房裡就剩我和孩子的時候,她對我說“她喜歡女孩”。我才明白,一味忍讓只會讓人更受欺負。聽了這句話以後,我不讓她抱孩子,出院自己抱,人家哭哭啼啼回去告狀了。我們在外面租的房子,坐月子是老公照顧滴,老公上班時實在餓了自己煮麵……各種難過心酸抑鬱,後來想通了,一個人帶孩子挺好。就這,她還給我老公打電話罵我,我老公氣滴麼辦法,我就接過電話對罵……她給親戚各種告狀,親戚打電話,我老公就說“她不罵我媳婦我媳婦會罵她,她把人逼滴”

從此以後,平靜多了。

人啊,還是不要太善良,對付惡人,就惡些,她不要臉咱要那幹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