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思想與孔子有何不同?

朱八戒CC


謝邀!孔孟之道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 一丘之貉。孟子繼承孔子的衣缽,換湯不換藥罷了!無條件的維護封建統治。人為的把人分成幾等並要求認命。不講民主,不講自由,不講平等,不講法治是徹頭徹尾的反人類者。


耕耘風雨


孔孟思想就是想體系來說兩人都屬於“仁愛”體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這兩個身份就決定了兩者的區別。



孔子的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側重禮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說法。這是因為孔子創建儒家思想的目的是希望被統治者採納,用以治理國家。也就是說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自己的思想直接表達,沒有明顯的針對性,目的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自己的政治追求服務的。還有一點就是孔子作為儒家開創者。儒家思想體系搭建卻不是孔子完成的。我們熟知的《論語》就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而成。儒家思想是經過不斷完善之後成為自己體系的。孔子弟子三千,孔子思想中關於治學這一部分追求是孟子所不能睥睨的。



孟子的儒家思想是系統化的儒家治國理論體系。對於如何治理國家,國家的長治久安,孟子有很深的研究。例如君臣關係,孟子主張與孔子完全不同,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事實也證明了名字思想的正確性。孟子還提出來對於國家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性: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這樣的思想放現在都不為過。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奠定了以後兩千年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孔子與孟子思想差異表現更多的是思想發展階段的差異。孔子創立之後經過幾代儒學思想家的完善,再到孟子時儒家思想體系搭建完成 ,是儒家思想成長必不可少的環節。存在差異卻也有沒在的統一性!不能單純來說差異的好壞與思想優劣!


詩與歷史


孔子要全力恢復西周的政治制度,即以姬氏為中心的宗族分封制。到了戰國,井田制已徹底履滅,孟子放棄了孔子的理想,提出保民可以王天下的政治主張。這是由奴隸社會向地主所有制的王權學說的重大轉化,後來的荀子以至韓非思想並由此引申。


用戶3253102189658


孔子的政治思想:實際上、本性上、本質上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社會所崇奉的主導文化。

孔子:是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的奠基人,開創了中國哲學科學學術的先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一切以“仁”為核心、為中心、為宗旨的思想價值觀;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即人人愛我、我愛人人。

在政治思想上,要求統治(者)階級(集團)實施仁義、仁道、仁政,要求國人以德行天下。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正名”,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為巨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實質都應為副其“名”。

孔子的政治綱領: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太下。

孔子提倡:“忠恕”之道、仁義之師、禮儀之倫。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哲家。

孟子的政治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的政治思想體系,其重要的理論基礎就是“性善論”,來源根據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孟子稱之為“良知”、“良心”、“良能”,宣揚“民本”、“民意”、“民德”、“民生”。

孟子: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於我”,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張,主要集中體現在《孟子》一書。


袁聰


我編著了《〈孟了〉詳釋》這是我為其撰寫的前言部分內容,涉及到本問題。內容較長,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五)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張就是弘揚以“仁”為核心的仁義禮智信。孟子的仁政觀、王道觀、性善觀、義利觀、民貴君輕的民本觀、重視民眾教化的教育觀、重視人和的戰爭觀、法先王觀等等都是圍繞“仁”這個核心思想形成的。

“仁”在《孟子》中157見。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和德治思想,並不斷地向各國國君、官員以及弟子灌輸著仁政思想。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就是行政從人民利益出發。他說,“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離婁上3》)。

孟子認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主張“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梁惠王上7》)。因此孟子極力推崇井田制和“五畝之宅”制度。孟子對井田制予以了說明,“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滕文公上3》)。井田制的好處是“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進而使“百姓親睦”。孟子多次描還了“五畝之宅①”(《梁惠王上3》《梁惠王上7》《盡心上22》)。孟子將井田制和“五畝之宅”主張推薦給滕文公,在滕國進行了實踐,收到了可觀的效果(見《滕文公上4》)。

孟子宣傳仁政思想還提出了讓統治者感興趣的“王道”主張。孟子承認霸道的作用,但認為它不如王道,因此在理論層面明確了行仁政的王道,提出王天下的主張,實際是在諸侯割據的背景下提出了統一天下的主張。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公孫丑上3》),仁政是通往王道之路,“仁則榮,不仁則辱”(《公孫丑上4》),建言統治者選用仁者好善者。孟子為好善者被任用“喜而不寐”(《告子下13》),他說“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離婁上1》)。孟子的王道實質就是行仁政,走仁義之道。

在針對“薄稅斂”推崇井田制和“五畝之宅”制的同時,孟子還推崇“什一稅”,認為“什一稅”是最佳方案,高於此必加重人民負擔,低於此國家機器不能運轉②。

仁政就是“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上6》)在政治上的體現;仁政就在“民貴君輕”(《盡心下14》),要求統治者親民,關心民眾疾苦,與百姓同憂同樂(《梁惠王下1》),進而得到人民的擁戴,“保民而王”(《梁惠王上7》)而“無敵於天下”(《公孫丑上5》《離婁上7》《盡心上3》);仁政就要推恩治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7》);仁政要求統治者選賢任能,“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孟子還說“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公孫丑上7》)“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10》)。

孔子孟子大力弘揚的儒家思想學說實際是“法先王”的學說,實行仁政就是法先王。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學說實際就是按正道治國的思想學說;而這個按正道治國不是孔子首創,也不是周公首創,還不是周文王首創,它可以追溯到商湯和伊尹,追溯到舜,追溯到堯——《孟子》為我們提供了這些信息。所謂的儒家思想是一個個聖賢的“先王”一脈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治國理念,只不過因孔子孟子弘揚這個理念才被冠以“儒家”思想的名頭。當然,儒家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治國思想。

孟子肯定一國之君的重要作用,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上20》),“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上3》)。

在提出“制民之產”的同時,孟子提出“謹庠序之教”的主張,要通過“申之以孝弟之道”教化人民,引導人民向善,進而形成“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離婁上11》)的目標。

孟子重視教育,《孟了》中談教育的話題不少,僅談到“庠序之教”的就有三章。孟子認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應“教以人倫”(《滕文公上4》)“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盡心上22》)“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告子下8》)孟子還認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14》),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君子“三樂”之一(盡心上20》)。在教育上孟子贊同“易子而教”,認為“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離婁上18》)。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6》)。孟子認為人性之善與仁義禮智是心智健康人先天具有的,是骨子裡的東西,“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15》)。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的基礎是孝悌,他揭示了仁義禮智樂的實質及關係,“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27》)。

(五)孟子的愛憎和人格

正因為孟子堅持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因此他有敬君子、親賢人、親民和嫉惡如仇的愛憎觀。

孔子提出過“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與諸侯國君交流是順著國君說,把正確的觀點和道理變成國君認可的觀點。孟子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與諸侯國君交流從不唯唯諾諾。孟子的原則是“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因為“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盡心下34》)。儒者認為,依禮士可以赴國命,不可以赴君召,國君欲見賢者應往“就見”之。有一次,孟子本來已打算到朝堂見齊王,齊王恰好也想見他,當齊王以身體不適為由派人把想見孟子的話告訴孟子時,孟子以同樣的託辭拒絕了,他認為“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公孫丑下2》),齊王以其地位輕慢對待德性好資望高的人是不能接受的。孟子見梁襄王后評價,“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梁惠王6》)。孟子認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3》)。

孟子明確贊同五種正常的人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10》),對背離正常人倫關係“闢兄離母,處於於陵”的陳仲子(《滕文公下10》)的行為不屑,“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盡心下34》。

孟子為“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屢屢與人論辯。讀《孟子》給人更多的感覺是孟子能言善辯(《滕文公下9》)。

孟子評價少廉寡恥、薄情寡義、背信棄義、投機鑽營之徒說,“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盡心上44》。”

孟子描繪了鄉愿者嘲笑狂狷之士嘴臉,揭露了鄉愿者外表忠厚“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的本質。

在與公孫丑談話中,孟子談到了浩然之氣和“大勇”觀(《公孫丑上2》)。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贊同的“大勇”實際就是孔子推崇的堅持正道的原則立場,“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③”。

孟子本身就是位一身正氣的人,不接受賄賂,他說,“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公孫丑下4》);他還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9》)。

(六)對孟子的評價

該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應該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現點審視歷史人物。我不主張用階級對立的觀點來衡量孟子,也不主張認定孟子的所謂天命觀是唯心之說。

評價歷史人物,我們往往都要為其確定“職稱”,我思考再三,孟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確定無疑的。當然我們還可以稱孟子為政治家、哲學家,這兩個稱號其實已經涵蓋在思想家中,只是換個角度而已。如果考慮《孟子》中涉及的話題內容以及孟子認識的高度,我們還可以為孟子冠以經濟理論家、軍事理論家、教育理論家、文藝理論家、辯論家等等稱號。

作為思想家的孟子,他的一系列思想理論都是通過談話傳遞的,而他的談話又以論辯口氣為多。孟子雖然也誨人不倦,但他的語言表達與孔子的語言表還是兩種風格。孔子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語言委婉,不與人正面交鋒;孟子雖然說話的尺度也把握得很好,但他不苟言笑,語言委婉中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讓人難以辯駁。孟子多以一個敦厚的長者身份出現在諸侯國君、卿大夫以及弟子面前。

我為什麼不主張用階級對立的觀點評價孟子呢?因為孟子從未與人民對立,他不是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出身士,也當過卿大夫,反而與無道的統治者對立。

我為什麼不認為孟子的天命觀是唯心的呢?因為孟子的所謂天命,無非是對宇宙自然的一種理解。別說彼時,就是當今人們也將決定人類命運的自然因素看作“老天”。

王道思想的提出始於孟子。把孟子關於王道與霸道的觀點放在今天世界大格局中來研究還是很有價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發展過程總體上看不正是不斷修正的行王道過程嗎!

孟子看問題的思想方法中正,比如他一方面強調“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又提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肯定上行下效,一把手的主導作用;比如他的史觀和讀書觀,提出“盡信書不如無書”;他不拘泥看問題,比如他關於對詩歌理解的觀點。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以宣揚仁義為己任,為弘道奮鬥不息的大儒,他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公孫丑下13》),既充滿了豪氣,也夾雜著無奈。

孟子從不同角度推崇了一批聖人賢人,堯、舜、禹,伊尹,伯夷、叔齊,周公,柳下惠,孔子等,尤其推崇孔子。孟子認為孔子是智且聖的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萬章下1》)。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孔子是他最敬佩的聖賢。

《孟子》在終結篇《盡心下38》中列舉了十一位往聖先賢之後說,“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兩句讓人讀來悵然若失。孟子和孔子一樣,當年都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遇。他們追求的不是一己私利,不是貪圖享樂,而是人類大同的理想,天下蒼生的幸福,他們的人格和思想境界是高尚的。

註釋:

①“五畝之宅”相當於當下農村的“宅基地”,是泛泛的規定,是農耕社會發展副業養家之需;“百畝之田”是針對農夫的專項規定。

②孟子認為,什一稅夏朝五十畝地就納貢,商朝七十畝地才以為公田耕種的方式繳賦稅,周朝一百畝地才繳十一稅:它們的實質都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稅賦。徹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稅賦,助是用民力耕種公田。二十取一是“貉道”,“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10》)

③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自我反省不該退縮,即使身為平民我也對此沒有什麼不安;自我反省該退縮,即使面對成千上萬人我也去做退縮的人。意思是說,當思考確定了該往前衝時,即使一介平民也該往前衝;當思考應該退縮時,即使面對成千上萬人我也去做退縮的人。

④“私淑艾”出自(《盡心上40》)。私淑艾,私下把某人當作善良美好的老師。這種情況是,並沒有直接聆聽教誨,而是通過閱讀著作等間接方式師從。私,私下,沒有經過拜師程序。淑艾,美善,作動詞,把……當作美善。淑,善。艾,美好。“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出自《離婁下22》。


陳廣逵


真心感謝“朱八戒CC”君的盛情相邀!

孔孟思想的異同?孔孟皆為儒家學派,一脈相承。孔子比孟子年長179歲,孟子是儒學的後繼者,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思想,這就是所謂不同處。

1)仁思想,創造於孔子,發展於孟子。孔子曰,仁者愛人;孟子曰:“仁,人也。”二者定義相同。孔子認為“仁"是後天學習來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巜論語.述而》,序號:7.30。)我想要做到仁,學習仁,仁就會到來,說明仁是後天學習的。”孟子則說:“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就是這個意思。孟子提出所謂“不知而知”的“良知”和“不學而能”的“良能”。此觀點,孟子陷入唯心主義泥淖中。

2)在教與學上,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提出因材施教的天才教育說。孟子尤重視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文.滕文公上》)

3)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說,要重視人民,把暴君稱“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對武力兼併,且認為唯有“不嗜殺人者”才可以平天下。

4)孟子主張“法先王,施仁政。”恢復井田制,達到“黎民不飢不寒。

5)教人存心養性,深造自得。要求人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孟子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論斷。大實話,真理觀點,千百年來無人推翻,無人巔撲破。

7)強調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於我矣”(巜孟子.盡心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8)孟子和他先師孔子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他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對後代宋儒影響巨大。(公元20200203)謝系統將拙文推薦巜頭條》首頁。


三十三畫1936


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一下荀子當年在《非十二子》篇裡的評述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 ,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而群天下之英傑,而告之以大道,教之以至順;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則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願以為臣。是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在荀子的論述中,荀子一針見血的以思孟學派的“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來對比孔子的“總方略”,用“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來對比“齊言行”,用“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來對比“一統類”。可見,在荀子眼裡,思孟學派“博而不統”,“言過其實”,“神秘其說”,根本就和孔子的博觀而約取、慎思而篤行的學說相去甚遠,從這裡,我們能夠藉以參考孔子和孟子思想差異性。

一、論孔子與孟子身世之相似

史籍記載,孔子其先是宋閔公長子弗甫何之子孔父嘉的後裔,為沒落之貴族;而大部分觀點,孟子其先為魯國孟孫氏之後裔,亦為沒落之貴族;孔子宋人而居魯,孟子魯人而居鄒;沒落貴族之通性在於對於家族教育之堅持,雖然一者在前,一者在後,何其相似?

二、論孔子與孟子求學之不同

孔子學於郯子師襄之徒,孟子學於子思之群弟子。郯子為郯國宗室,接受乃是貴族之教育,師襄為樂師,供職國君之所,所見亦是貴族之教育,簡言之,孔子起身底層,平民教育兼之貴族教育;而自孔子死後,子夏,子張,曾參,子游,有若之徒開館授課,唯子夏見史籍記載為魏文王師,餘者,曾參、師偃皆為平民學者,未嘗有與於政,子思受業於諸先生,亦未見其有與政之舉,唯有魯公問,蓋自孔子之後,其心皆有餘創,不敢輕易嘗試入仕一途,是以魯諸派皆以傳道為務,孟子來遊,學於子思弟子,以是孟子之接觸,非如孔子之精粹,荀子辯曰:“博而不統”蓋因此有。

三、論孔子之講學與孟子之講學相似

孔子開壇授業,無非傳道;孟子之授徒,亦有如此,孟子曰:“得天下之英才撫育之,二樂也”。孔子未有此嘆,然亦嘗曰:“自束脩以上無不受。”儒者重於修身,孔子數答弟子之禮問,仁問,孟子亦是,其論人性之本善無非亦脫胎此來。孔子授徒,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孟子授徒,如萬章,公孫丑一類亦各盡其才。此蓋孟子有所取於孔子者也。

四、論孔子之言談與孟子之言談不同

孔子之言,蓋如春風,子禽問子貢曰:“夫子之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蓋孔子其人謙,其言遜,頗有進退之道,故其屢為弟子思憶。孟子之言,蓋如迅雷,其與告子辯性,其言滔滔,其理強強,又云頗自善浩然正氣。孔子所言,幾全以為就事論事,未嘗有所揆度,如問政亦就事論事,彬然有禮。孟子則有士人之自尊之心,凡言,雖答,皆若欲折君王之面,以自示。每讀孔子,親之,每讀孟子,敬之。孔子蓋如河柳,孟子蓋如高楊,二夫子之所不同,有類是乎。

五、論孔子與孟子之自守相似

孔子嘗言,斯文之未喪,又言匡人其如予何,孟子則雲吾善養吾之浩然正氣,二子頗自信奉其道,能自守之,雖陳蔡之阸,雖齊國之折,未嘗動之,此二子之類也。

六、論孔子與孟子之處世不同。

孔子不苛人而苛己,子貢譏人,孔子自言,夫我則不暇;孟子苛己亦苛人,孟子妻有小疵,則欲出之。孔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天下厚之;孟子肅如秋風,天下或有不喜。孔子語難他見者,維道德有過則以譏之,孟子則嘗怒曰:“墨子無父,楊子無君,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二夫子之所見待者,亦有不同乎!

七、論孔子與孟子世界觀之相似。

孔門祖述堯舜,稱周公,褒揚禮與道德,其目的唯公正有序,天下大同。孟子進之,更褒堯舜,幾為曲護。孔子貴民,嘗言,民無信不立;孟子亦是,慨然語曰:民為貴。孔子雖不同,亦敬賢愛士,孟子則以賢進樂毅,亦以賢退樂毅,上已明孔寬孟猛,於此亦是,然則敬賢愛士有類也。

八、論孔子與孟子所貴之不同。

孔子貴仁,凡品評人物,唯仁字不輕易許;孟子貴仁義,凡孔子之謂不及者,孟子則可以及之。殺生成仁,捨身取義,明孟子乃發展孔子之說而頗刻於人,荀子云:“ 案往造舊說”,蓋基於此也。

綜論之,蓋孔子設經,孟子復緯,維經是寬,經緯成網,經寬人易行,網密人難可。然則孟子重循孔道以繅經,此亦其功也。孟子不似孔子,蓋孔子道德即為道德,孟子加道德以政治,此殆大異乎?


趣味俱樂部


孟子是孔子學說的補充,整個孔孟之道就完整了,可以流傳萬古!


師太73362816


雖然孟子排在孔子之後,但是孔子的理論思想卻不如孟子。

比如孟子曰:“飽食暖衣逸居無教,則近於禽獸。”而孔子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孔子是說不出這樣話的。





鶴崗崔哥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不可越禮亂節。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總之,孔子與孟子世界觀之相似。孔門祖述堯舜,稱周公,褒揚禮與道德,其目的唯公正有序,天下大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