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和南宋王朝相比,誰的形式更好,誰的翻盤機率大一點呢?

滄海若為水


我認為,東晉比南宋的形式更好,理由是:1.東晉的軍事強大,通過“肥水之戰”取得了勝利,打退了五胡十六國,而南宋不接收“重文輕武”的教訓,加之奸臣秦檜等人繼續把持朝廷,斬殺忠臣;2.東晉的經濟繁榮,為擊退五胡十六國提供了後勤保障,而南宋敗退之後,經濟衰退,沒有足夠的後勤支持,這也是必亡的原因;3.東晉時期五胡十六國雖然南犯,但畢竟只是單槍匹馬,未形成大規模的進犯,而南宋時期,蒙古國及金國的軍事勢力遠大於五胡十六國(又稱十六州)。

基於以上分析,東晉的翻盤幾率大一些。


陳聖鋼


東晉翻盤的幾率更大,事實上東晉在極盛時期的面積是與北宋相當的。

1,東晉面對的是四分五裂的北方

與南宋面對的是新興的統一北方的金國不同,東晉面對的是混亂的五胡十六國。


公元316年西晉亡至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123年的時間,北方從未真正統一過,而這是東晉北伐最有利的條件,也是南宋不曾有過的有利局勢。金國也好、蒙古人也罷,軍事能力均強於南宋。


2,東晉有強大的北府兵和一流的軍事統帥

淝水之戰,固然有前秦內部不穩的因素在,但謝玄強大的北府兵無疑是東晉取勝的基石。

東晉軍力最強之時是在劉裕時期,劉裕北伐西滅後秦,收復長安洛陽;東滅南燕,將山東納入版圖,使東晉的疆域臻於極盛,這一年是公元417年,是東晉最接近北伐成功的一年。

這一年,東晉的面積大約是280萬平方公里,與北宋基本相當。

而南宋更注重守,自始至終也沒有實力擊敗金國,更不要說後來的蒙古人了。

3,但東晉畢竟還是沒能成功,為什麼?

成也門閥,敗也門閥。

東晉的建立,源於琅琊王氏的鼎力支持,從此王氏、庾氏、謝氏、桓氏等依次掌控朝政。

東晉強大的軍力由門閥世家所建,但同時門閥士族更關心的也只是自身難保利益,東晉北伐不少,但北伐不是目的,提高聲望、之後把控朝政才是最終目標。


出身低等士族的劉裕同樣如此,他在佔領長安後所做的是晉升宋王、加九錫,之後便是篡位。

東晉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等待,等到的是北方於統一北魏。而當北方一統、民族融合,經濟文化人口均不如北方的南朝便再無機會。


心向青山


大家好,我是魚尾。

東晉和南宋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據王朝。兩個王朝都進行過數次北伐。論翻盤幾率,我認為東晉翻盤幾率顯然更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

東晉武將門閥掌權,南宋皇權獨大

第一個原因,就是東晉和南宋權力體系不一樣。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皇權旁落力量小。東晉有句著名的“王馬工天下”,就是說王家與皇族司馬氏共同治理天下。東晉的武將有更多自主權,可以主導發動對外軍事行動。如東晉有名的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都是在這些武將掌握絕對軍事權力的情況下進行的北伐。

在這當中,東晉軍事門閥形成了著名的北府軍。北府軍集團由著名門閥陳郡謝氏的謝玄為應對北方前秦軍事壓力而創立。這支軍隊掌握了東晉後期的軍政大權,參與廢立了多個東晉皇帝。這個軍事集團湧現出了劉裕、劉牢之、劉穆之等名將。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有了這支北府軍,東晉的門閥士族便可以出將入相,把持朝政。

而南宋與東晉不同。歷經宋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有宋一代皇權大大加強,特別是軍事大權。宋朝武將地位大幅下降,一個將領在一支軍隊裡呆一段時間就要換到下一支部隊裡去。這樣打破了將軍與士兵的依附關係,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不再是武將們的私兵,將兵之間缺乏瞭解和默契。即使如岳家軍、韓家軍這種,也不是岳飛韓世忠的私人軍隊,趙構只要一紙調令,軍隊就要換帥。說到底,他們終究屬於皇帝直管的軍隊。

因此,東晉如北府軍打起仗來,武將往往能指揮自如,作戰勇猛。而南宋軍隊打起仗來,就各種缺乏配合,軍隊戰鬥力發揮不好。而且南宋皇帝經常越級指揮一線戰鬥,武將不敢擅自做主張,因而往往造成戰機延誤。

東晉武將靠軍功立威,南宋皇帝怕武將做大

第二個原因是,東晉門閥要靠軍功立威,爭奪朝政大權,而南宋皇帝則害怕武將做大威脅皇權。

既然東晉的軍隊屬於武將們、屬於士族門閥們,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東晉朝廷上不止一個門閥,有王氏、謝氏、桓氏、劉氏,軍隊到底屬於哪一家呢?

因此,門閥之間往往需要互相競爭。競爭就要取得軍隊的支持,取得軍隊的支持就要在軍中立威。因此,那些門閥為了取得軍隊支持,往往要通過北伐戰爭樹立威信、排斥政敵。

故而,東晉的門閥將領們往往更熱衷於北伐。但只要北伐拿夠了政治分,門閥們的北伐大業也就終止了。或者說後院朝堂被別的門閥威脅了,北伐也中途停止了。因此直到劉裕一家獨大,東晉此前數次北伐均已半途而廢告終。

南宋皇帝作為趙官家,有著殘唐五代節度使牙兵任意廢立皇帝的恐怖記憶,對武將是防之又防。他們生怕武將功勞做大,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

因此對於軍隊的倚重和信任度,也影響了各自軍隊戰鬥力和北伐勝率成功率。

東晉皇帝熱衷北伐,南宋皇帝對北伐不感興趣

第三個原因,就是東晉皇帝對北伐更有熱情、更有責任道義壓力,而南宋皇帝則沒這麼多壓力。

東晉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丟失北方。因此,整個統治集團在心理上不能接受,總想著打回北方回到古都長安洛陽。

這裡有一個故事,話說東晉晉元帝有一天抱著年幼的太子在宮中玩耍,突然接到消息,有人從長安異族爪牙下逃回來。晉元帝大喜,正好豔陽當空,便逗樂般問太子:“是長安遠還是太陽遠?”太子回答:“當然是太陽遠。”晉元帝認為太子小小年紀就很聰明,便考問他原因。太子說:“聽說過有人從長安來,沒聽過有人從太陽上來。”晉元帝樂開了花。第二天帶著太子到朝臣中顯擺,問了一遍相同的問題。結果太子和昨日的回答正好相反:長安比太陽更遠。晉元帝大驚,問太子何故。小太子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滿朝文武聽後,無不為之動容,晉元帝也默然無語。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東晉上下對於失去中原,還是耿耿於懷的。有機會的話,他們一定會設法打回去。

南宋就不同了。因為趙構是在開封被圍、父兄被金人抓去的情況下繼承的皇位,因而法統不足。他終其一生無法繞過這個坎,不能面對迎回父兄的情況。他怕到時候這皇位不屬於他了。因此,趙構雖然初期支持岳飛韓世忠等人北伐,但發現北伐已過淮河,自己這個朝廷已無安全威脅後,他便自然而然放棄北伐。

可以說,對於北伐收復中原的熱衷程度,也是影響他們能不能翻盤的一大主觀因素。

東晉士人出將入相,南宋科舉文人排斥武將

這一點也比較好理解。

東晉是門閥士族掌權。朝廷官員的來源全是門閥士族,文武不分途。此時的國家政治結構,還保持著春秋戰國秦漢的貴族政治特點,要求貴族能文能武、六藝精通。此時的上層,大都還能保持一顆熱血進取之心,在外領兵則是將,在內為政則是相。貴族們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體能訓練,都具備一種勇武進取的人生態度。

南宋時,科舉制度已實行幾百年。隨著唐末五代世家大族徹底沒落,科舉制度和文官制度日趨成熟,大量底層人士被科舉拔擢進入朝堂,為皇帝所控制。皇權愈發下移,把過去大多由貴族世家掌控的基層人口變成皇帝基本可以控制的戶口。這些底層人士從小大多貧窮沒啥產業,無法進行騎馬射箭等軍事技術訓練,只有死讀書考科舉一條翻身之途。進入朝廷後,為了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富貴權力,於是便聯合起來不斷打壓武將。北宋狄青、南宋岳飛的悲慘命運都和這一因素有關。

故而,東晉南宋官員不同出身來源,也影響了他們對北伐的熱情。

東晉面對分裂的北方,南宋面對統一的金國

東晉時期,北方除了前秦短暫統一過以外,其它時候都處於大分裂時期。所謂“五胡十六國”或“五胡十九國”嘛。北方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即便當時北方總體開發程度和經濟實力還是強於南方,但架不住南方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和相對團結的統治階級。

南宋時期,北方的金國已然統一,而且還是融合了塞北遼東燕趙關中河洛齊魯等精華地區的強大統一封建化國家。即使此時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實力已經超過北方,但北方金國這樣的體量,還是讓其實力不輸甚至強於南宋。面對一個體量相當甚至略強的國家,南宋在兩國內部沒有什麼實質性突破或鉅變的情況下只能維持均勢。

因此,面對的是分裂還是統一的北方,也影響了東晉南宋的翻盤幾率。

說完了以上五點原因,總之,我們可以看出,東晉翻盤形式還是強於南宋的。雖然南宋的開發程度、經濟實力、科技力量強於東晉,但在前面四點主觀因素和最後一點客觀原因支配下,南宋想翻盤的機會和東晉比起來,簡直太少了。除了客觀實力因素外,統治階層的主觀能動性對於他們能否取得成功,還是相當重要的。

歡迎點贊轉發關注三連。我是魚尾,歷史永不眠。


魚尾煮酒


我認為南宋初期面臨的形勢比東晉初期的形勢要好,但是東晉的翻盤機會更大。


南宋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變後,迅速就建立了起來,當時的南宋雖然經歷了接連不斷的慘敗,但是基本盤還是很穩的。當時的南宋還佔有黃河以南的河南,陝西基本都在南宋的手中,南方的廣大地區是南宋朝廷最大的資本。

雖然金國的攻勢雖然是十分猛烈的,但是其後勁是不足的,抗住一波就能過反推,南宋軍隊在之後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就是這麼一張好牌,由於宋高宗的軟弱和無能,南宋的優勢全部喪失殆盡。不用說金國人有多強,只能說南宋實在是太爛了。

東晉在建立的時候局勢遠比南宋要兇險很多,想必大家都知道西晉的八王之亂,在經歷了八王之亂後,整個西晉已經算是被打爛了。




東晉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當時的中國北方已經是亂成一鍋粥了,地方勢力都各自為政,不太服從東晉的領導。而且東晉的基本盤南方地區也是十分的不穩定,南方不僅經濟水平低下,地方豪強大族也不服東晉的統治,其中川蜀地區還有個成漢政權。東晉王朝一建立,就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局面。唯一比南宋好的是,當時北方的形勢也是一片混亂,北方遊牧民族勢力,在短時間內不會集種力量迅速南下。

東晉和南宋的北伐對比

不管是東晉還是南宋要想翻盤,都是要進行北伐的,軍隊戰鬥的能力是翻盤的決定性因素。

在東晉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發動過的北伐戰爭無法具體統計清楚,比較大的有五次北伐戰爭,分別是: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桓溫北伐、謝安北伐和劉裕北伐。在這些北伐戰爭中,東晉最終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戰績都還有可以看的,基本上都是一開始很順利,最後出現問題遺憾收場。

但是南宋的北伐就和開玩笑一樣了,除了南宋初年有一定的戰績外,以後的幾次北伐都是打一次敗一次。南宋的北伐也是很頻繁的,宋孝宗時期的隆興北伐、宋寧宗時期開禧北伐、宋理宗時期的端平入洛,這些北伐戰爭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甚至連戰鬥幾乎都沒有贏過幾次。

因此東晉北伐是離成功已經距離不遠了,輸了即便損失了也能夠承受,而南宋北伐是一開局就已經輸了,基本上都是在送人頭。南宋東晉,誰能夠翻盤是明擺著的答案。

東晉北伐是出了高地,偷了對面幾座塔,結果自己人掛機了,不得不回來;而南宋北伐是一出高地就送了人頭,結果是出一次高地,高地塔爆一個,最後只剩一個水晶了。


浮沉的歷史


都沒有什麼機會,如果硬是要對比恐怕是東晉機會大點。

1、東晉在末期淝水之戰後,地域以近淮河,包含山東地區,且北方大亂,東晉有機會覆盤中原,但是東晉王朝屬於江南士族建立起來的國家,皇權分落(從司馬睿開始都沒有什麼實權),士族內部矛盾達不到統一。晚期東晉將領劉裕出現,劉裕若不是想改朝換代,拿下長安取下關中幾乎已成定局。後南朝宋繼承了東晉的基本盤,國力最強可與當時北方大統一王朝北魏一爭天下。

2、南宋,宋朝自建立開始起其面臨北方強大軍事壓力,全面落於下風,其政權一直都屬於被動防守狀態、宋高宗時期岳飛可能(僅可能)有光復河山的機會,但孤軍深入,整體來看其可能仍然不大。後期君主有心無將,數次北伐均告失敗且元氣大傷。在金朝末期被蒙古打的節節敗退時其落井下石的南宋也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可見南宋王朝基本無翻盤機會。南宋王朝自始至終都沒接近到開封一帶。


rome429


東晉和南宋都是漢人政權敗走南遷之後形成的偏安政權,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大不同,具體到北伐形勢,竊以為東晉較之南宋,有很大優勢。

一、東晉時北方十六國混戰,南宋時北方有強敵

首先,在周邊形勢方面,東晉時期佔據中原的是十六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諸多政權互相廝殺,亂成一鍋粥,而東晉政權則相對較為穩定,沒有出現大的分裂,完全有機會借北方混戰收復中原。

而南宋時期的形勢則要嚴峻許多,北方政權相對統一,原來不可一世的遼已經在1125年被金宋聯合滅亡,北方僅有一個強大的金朝,再後來是更加強大的蒙古。

二、軍事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程度不同

東晉時冶鐵、軍械鍛造技術發展較之南宋時期還不成熟,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第一次入主中原,軍事科技落後於南方的東晉政權,而且彼時東西方的地理隔閡尚未打開,東西方還沒有軍事技術的交流,東晉在軍事科技發展方面都要領先北方。

而南宋時期,金朝通過漢化和學習,已經掌握了大量冶鐵、軍械鍛造技術,像金朝的鐵浮屠,讓南宋吃盡了苦頭。

而蒙古在西征過程中得到了回回炮技術,這一攻城利器對其後來攻破襄陽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南宋在軍事科技方面對北方政權已經沒有優勢,在某些方面甚至處於劣勢。

三、東晉和南宋對待武將的政策

眾所周知,宋朝開國以後一直奉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武將的才幹得不到完全施展,還發生了岳飛“莫須有”的冤案,而東晉時期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像攻滅成漢政權的桓溫,在東晉有些超乎尋常的聲望,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掌控了南方的政治,這在南宋是不可想象的。

至於為什麼東晉最終沒能實現統一,主要是朝廷內部沒有形成共識,除了桓溫為代表的軍事集團,皇帝和文官都不想北伐,也沒人支持北伐,主要原因是文官集團害怕北伐成功後桓溫奪取帝位。雖然桓溫還是以自己的權勢力排眾議先後三次北伐,但終因內部掣肘導致失敗。


波妞霸霸


這兩王朝都不咋地,硬要拔個將軍,南宋的形勢好些,沒有門閥和寒門的矛盾,所以多苟了50多年。


相同點:

  • 軍事上,南宋、東晉的都不如當時北方:一個有靖康之恥,一個有永嘉之亂,到了南方都繼續龜縮防守;


  • 經濟上,都大力開發南方,順應了大趨勢:東晉禁止大族佔山護澤,實行施度田收租,使南方人口稅收大幅增長;而南宋更繼續“不抑兼併”、“不抑商業”的措施,當時南方GPD超過北方,即佔到全國50%以上。


(東晉疆域)


不同點,政治上南宋強於東晉:


  • 東晉,由南渡司馬氏和當地士族共同建立,還是門閥士族政治,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王庾桓謝”大族長期活躍在中樞舞臺,皇權不強。這導致了東晉內部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中下層讀書人、百姓對“上品無寒門”的現實非常不滿,最後東晉勉強維持103年,被寒門勢力的代表劉裕取代,建立劉宋。
  • 南宋繼承了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並加以擴大,穩定了讀書人;即便有王朝內部的矛盾,也可以在地主+寒門讀書人聯合下鎮壓;即便出了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這樣的奸相、權相,他們也無法與東晉的“王庾桓謝”大族相比。


(南宋疆域)


所以,結果南宋存在了152年,東晉存在了103年。


其實更難比較是南宋和南朝,那是另一番故事。畢竟南朝出了劉裕、陳霸先、蕭道成這樣的軍事皇帝,這是南宋所沒有的。



濤說亂世史


個人認為,東晉形勢更好,更容易統一,原因如下:

1.東晉時期,北方除了前秦短暫統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四分五裂的,不僅分裂,而且相互間殺得還很厲害,東晉實際上可以各個擊破或者聯合一兩部分,滅了其他的割據政權。而南宋要面對的是統一了整個北方的金國,後期是比金國更強的蒙古,從這個方面來說,南宋統一的難度就比東晉大多了。

2.南北方百姓的態度,東晉時期,北方是五胡佔領,除開鮮卑尊崇漢文化稍微文明點外,其餘幾個民族都是很野蠻的,把漢人當豬羊看待,而南方很多漢人也是北方遷來的,所以南北兩方的百姓都希望北伐,迴歸漢人統治。而南宋時期北方百姓有人抗金,也有人甘心接受金國的統治,甚至在南宋軍隊北伐時,幫著金國人打南宋軍隊,而南方百姓因為北方的生產已經被破壞,而南方富庶,所以南方百姓很多都不想北伐。

3.兩個朝代都有名將名臣北伐過,東晉祖荻,南宋岳飛張俊韓侂冑,但基本上都是剛開始沒多久就失敗了,張俊韓侂冑是軍事上的失敗,而祖荻岳飛是受到了統治者的猜疑,相比較東晉,南宋防止武將坐大,防得更厲害。

所以,從北方整體形勢,從百姓的態度,從統治者的態度,都可以看出,東晉更有可能統一全國。


雲淡風輕8485


東晉的形勢相對來說好一點,因為東西面臨的敵手比較分散。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紛紛在中原建立了不同的國家。直到前秦把北方統一(很快又分裂),後來北魏鮮卑人再次把北方統一,中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屬於混戰局面。東晉北伐無論從道義士氣還是軍事力量都不輸於北方遊牧民族,事實上幾次北伐開始都是成功的,功虧一簣基本都是因為不團結。南宋的形勢不太有利,女真人建立的金國一統北方,金兵作戰實力相當強大。他也不是沒得玩,紹興初年的中興四大將還是有機會能夠北伐的,主要是皇帝的猜忌,所以導致整個行動最後失敗。


晴波泡泡


南宋如果能做到上下一體群臣同心的話,收復中原是完全沒問題的,其形式要好於東晉很多。

東晉和南宋作為中原統一政權的延續,二者在面對外族入侵時都曾做殊死的抵抗,所以不管是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民族的角度看,東晉和南宋都對中華民族的延續和南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積極地作用。

那麼,南宋和東晉相比,為什麼南宋翻盤的機會要大於東晉哪?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別對比下!

一、二者面對的北方局勢不同

東晉政權與北方的十六國政權對峙存在,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一次分裂時期。晉朝在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後使得整體元氣大傷,偏安的東晉政權則完全掌握在士族門閥手中,使得皇權旁落,各種勢力競相爭奪,在這種情況下,東晉能做到偏安自保尚可,若要北伐中原,沒有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統一中央政府是很難完成的。

南宋和東晉不同,南宋經過“靖康之變”後湧現出了大批英勇愛國的名將,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岳飛,而此時與其對峙的金朝在經過內部皇位更迭之後早有求和的打算,可惜的是由於宋高宗的膽小謹慎,導致錯過了第一次的收復中原的機會。而後繼任的宋孝宗擁有北伐之志,可惜的是身為大孝子的孝宗皇帝被太上皇高宗牢牢地牽制住,使得孝宗北伐始終無法動用大軍前行,而且南宋初期的名將也在高宗朝被殘害的所剩無幾,無將可用也是孝宗北伐不能成功地一個原因。

二、二者內部矛盾不同

前文提到,東晉政權被門閥士族掌握著,皇帝此時更像是一個甩手掌櫃的,雖然皇帝想借門閥相互牽制來實現皇權獨大,但事情總是不會向著理想的方向所發展。門閥政治的出現嚴重擾亂了東晉社會的發展,由於士族們在政治上搞壟斷,在經濟上大肆圈佔土地,在文化上則崇尚清談,導致東晉時期的政權掌握在以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姓大族手中,這種皇權和門閥勢力並立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東晉的滅亡,這就導致了皇權和士族權力以及士族內部權力爭奪的多重矛盾中,如此則嚴重影響著東晉的社會發展以及北伐大業。

南宋則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宋高宗宋孝宗為首的兩代皇帝,將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此時南宋軍民上下唯一要面對的就是不斷南侵的金國大軍,如果統治者能夠下定決心大舉北伐,此時的南宋勝算是很大的。南宋後期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導致南宋相繼出現了多個權相,並且其勢力一度凌駕於皇權至上,但是此時南宋依然面對著北方金軍和蒙古兩大軍事強權的壓迫,所以南宋時期整個社會的矛盾自始至終都是民族矛盾,可惜由於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以及錯誤的對外決策,才最終導致自身的滅亡。

三、二者的經濟軍事實力不同

首先說經濟方面,東晉和南宋都屬於偏安政權,都帶動了南方的經濟和人口的發展。但是由於東晉門閥士族們的貪腐以及土地侵佔,導致東晉時期南方的經濟主要都掌握在大士族的手中,普通百姓只能依附士族成為佃農。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整個南方經濟已經屬於一種均富的狀態,據記載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60%,所以如此的經濟形勢,即便是用錢砸也能砸回中原。

其次說軍事方面,東晉時期中央雖然擁有強大的北府軍,但是地方軍隊則掌握在門閥手中,導致統軍將領有割據一方之勢,雖然東晉多次通過對外戰爭保住了偏安之局,可是各地軍“獨霸一方”的局面非但沒有北伐的想法,還一度出現了篡位的野心,滅東晉自立的劉裕就是統兵一方的權臣。

南宋時期的軍隊雖然主要以步兵為主,在面對強大的草原騎兵時有些吃虧,但是南宋在軍事科技領域卻擁有了超前的成果,南宋時期軍隊就已經擁有了最早的火槍火炮等熱兵器,金兵和蒙古騎兵再強也難抵擋槍炮的反擊。加上南宋時期造船技術的進步,所以南宋的水軍在當時也是勝過以草原騎兵為主的金和蒙古。通過軍事科技的成果,使得南宋軍民抵禦外族入侵長達百年之久。


到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南朝宋政權,立國103年的東晉政權走向滅亡。到公元1279年南宋近十萬軍民在崖山同蒙古軍隊進行殊死抵抗,最終因實力懸殊導致這十萬軍民壯烈跳海殉國,立國152年的南宋政權正式走向滅亡。

通過東晉和南宋的建立以及滅亡來看,二者之所以偏安都是因為遭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導致中原大地淪陷,不得已只好“衣冠南渡”苟且存活。但是二者的滅亡卻大不一樣,東晉可以說是“成也門閥,亡也門閥”;而南宋和北宋一樣都是亡於北方遊牧民族政權,而且滅亡的原因都是“幫強凌弱”最終導致引火燒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