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到底何为有用?又为何耻辱?

莲姐925


它为宋辽两国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但这和平是靠宋朝每年向辽国交"岁币"换来的,宋朝完全可以组织全国之力重创辽国,但宋真宗亳无斗志,朝中王若饮、丁谓等奸佞小人。


跪射俑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公元1005年1月28日,宋辽两国在澶州停战,正式订立合约,互不侵犯,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合约之中规定:1,宋辽结为兄弟之邦,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为弟。2,宋朝每年给辽10万两白银和20万绢帛,此为“岁币”。3,双方旧疆维持不变,和平共处,不动兵戈。

澶渊之盟为何有用?

澶渊之盟带来了宋辽近百年的和平发展。一百多年间,百姓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稳定的社会环境也让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得十分繁荣。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了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

澶渊之盟为何耻辱?

这个合约是在宋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而合约里的内容却是宋朝给辽国缴纳“岁币”,一个战胜国给战败国好处,宋朝的面子当然挂不住,实在有点耻辱。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其次,从澶渊之盟后,宋朝总想着花钱换取和平,后面的庆历和议、海上之盟、绍兴协议等等,无不是花钱购买和平。宋朝的皇帝只记得和谈的好处了,却忘了“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宋时期,宋朝的军队屡战屡败。

澶渊之盟,带来和平,却也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根。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
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檀渊之盟”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盟约,有很多人认为是宋朝的一大奇耻大辱;而有人认为檀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争,自此北境百年无兵事,有他深远的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檀渊之盟”历史背景,剖析一下他的历史地位。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幽云以南,就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失去燕云十六洲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的暴露在北方少数名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檀渊之盟缔约后,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自此北宋北境边患除矣。

其次,我们来说说纳贡。盟约约定,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后世认为此乃丧权辱國、割地赔款的条款之一。那我们来看一下,缔约之前北宋的巨额战争开支。宋辽战争年间,北宋一年用于战争的费用为3000万,岁币的30万不足用兵费用的百分之一,并且避免了重兵长期戍边的过重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难以获取的效果。何来丧权、何来负担、何来辱國,简直是书生之见而。

条约的最后一款,即为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这正是“檀渊之盟”画龙点睛一笔,众所周知,北宋的经济文化是北方游牧民族不能够比拟的,北宋榷场交易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用于榷场互市的收益大大高于当时处于游牧名族的辽国。从榷场收入的万一去支付岁币,这恰恰是大智慧的表现。

“敛天地之杀气,招天地之和气”,这里笔者不得不佩服北宋统治者的大智慧。同时“檀渊之盟”也为宋辽换来了百年和平。试想北宋初年,强邻环伺,北有大辽,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回鹘。除了大理国,其他每一个都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不崇尚武力治国的“弱宋”能够维持百年和平,“檀渊之盟”有他深远的积极意义。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大家好,我是调侃君。历史问题我来答。

背景

公元1004年,辽大举南侵。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没有主意,朝中大臣建议迁都,(有趣的是,赵匡胤早就觉得开封无险可守,根本不适合做都城,当时大臣们怕损害自己利益都阻止迁都,现在刚开战,为了活命又都想迁都)

只有宰相力主迎战,并与宋真宗带兵出征。双方在澶州几度交锋,互有胜负。这时候主和派的大臣们又开始活动了,最后宋与辽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协议内容

  1. 宋辽以兄弟相称。
  2. 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
  3. 宋每年给辽提供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 互市贸易。

后来还把后周打下的十余个县也送给辽国了。

与此同时,宋朝还和西夏签订了协议,每年给西夏绢13万匹,白银5万和茶叶两万斤。

影响

能战方能言和。

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乱,使得人民休养生息,人口增长速度快。长期的安定使得经济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促进了宋与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澶渊之盟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政府的财政负担进一步的加重。军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一群武将被排挤,文臣掌控了军权。

同时百余年没有战事也导致了宋与辽的军事力量松弛,导致了后金的崛起。

使宋朝君臣从此“羞言武备,奢谈太平”,以屈己讲和为最高目的,与金国议和时甚至不惜丧失国格和民族尊严,这是后人必须警惕的。


古人云:能战方能言和。战争与和平总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寇准的力排众议,没有将士们的浴血沙场,和平不可能这么快到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史事实证明,既不穷兵黩武,又注重加强国防,增强国力,这才是强国之道。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又驻守边疆十余年,维护着边境的和平与安定,最后马革裹尸。

历史创造英雄,后人用传说缅怀英雄,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调侃历史


澶渊之盟最大的作用就是结束了宋朝和辽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状态,为双方带来长达120年的和平。从宋朝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不打仗就不要死人了,契丹人也不再南下虏掠汉人,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可以安心发展生产,整个河北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得以慢慢恢复正常。

苏颂在诗中写到这种和平对生产带来的好处说:“民获耕桑利,时无斥堠劳。金缯比千橹,未损一牛毛。

韩维则指出:“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这说明“澶渊之盟”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复苏。

二、可以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两国交战,宋朝一年的军费高达三千万两银子。而按照“澶渊之盟”的约定,宋朝交纳给辽国的岁币为30万两,仅为战争成本的百分之一,难怪宋真宗听说后大喜过望,重重赏赐谈和的使者。

三、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设置榷场,与辽国进行贸易交往。通过贸易,宋朝输出香、药、茶、糯、瓷器、漆器、缯帛、麻布、犀角、象牙、南珠、苏木、铜、锡等商品;辽国输出盐、布、羊、马、驼、北珠、玉器等。参与交易的汉人和契丹人都得到了实惠,两国政府也大大增加了税收。

《三朝北盟会编》说:“盖祖宗时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所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予以虏。”意思是,宋朝从两国贸易中收取的税收利润,可以抵得每年交给辽国的岁币费用,可见这种贸易往来的活跃和发达。

在中期辽代契丹的墓壁中,出现了飞天、青龙、白虎和牡丹等图案,这说明契丹人开始接受汉族的文化。

金朝政治家耶律楚材说:“辽家遵汉制”,这里的汉制包括礼仪制度和社会制度,说明汉族文化对契丹的渗透和影响。

据《辽史》记载,辽国还允许契丹人与汉人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通过这样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两国人民之间的敌意也在慢慢消除。而辽国也从这种和平中得到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变得很珍惜这种关系。宋真宗死后,辽圣宗闻讯,“集蕃汉大臣,举哀号恸”,说:“闻皇嗣尚少,恐未知通好始末,苟为臣下所间,奈何?”说明他也非常希望这种友好的关系能够延续。

至于认为“澶渊之盟”为耻辱的,只是少数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整体。

“澶渊之盟”签订后,朝廷上下都欢欣鼓舞,宋真宗更是设宴庆祝,写下“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的诗句,并“东封西祀,以告太平”。宋神宗时期的大臣张方平认为:“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不识兵革,可谓盛德大业。”这种认识非常有代表性,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澶渊之盟”是一种耻辱,主要理由是,宋军当时并没有输,反而稍微有利,却在这种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辽国,在以往的作战中,差不多只有百分之十的胜率。虽然当时并没有战败,但如果这种敌对的局面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显然辽国取胜的机会大得多,到那时,损失肯定也会大得多。所以,“澶渊之盟”的时机其实是比较好的。

其次,“澶渊之盟”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是由于寇准等人的强硬和坚持,同时也由于辽国方面萧太后等人急于求和,实际上宋朝的代价并不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总之,综合来看,“澶渊之盟”带来的好处显然远远大于它的弊端,这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直到今天,我们对它的积极评价仍然占主流。以它为耻辱的,主要还是过于拘泥于一时意气,并不是一种理性、客观的判断。


读史杂识


澶渊之盟是公元1005年1月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盟约主要内容:

  1. 宋辽为兄弟之国。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的作用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百余年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朝廷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宋真宗像

为什么又称为耻辱呢?

澶渊之盟是北宋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达成的结果。北宋作为战胜者,却又以金钱换取和平,每年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这是北宋的耻辱。

自从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就处于被动防御的阶段。北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便没有了北方的屏障。北宋和辽国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便是在此地进行。

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亲率大军深入宋境,一路攻城拔寨,攻至澶州(今濮阳)城下。澶州到北宋京城东京(今开封)已不远。

宋真宗胆怯畏敌,想要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正好此时。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大落。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

寇准画像

辽军孤军深入,补给困难,领军统帅被杀,士气低落。而宋军则大军聚集,士气高涨,正是反攻的好机会。辽萧太后因己方不利,提出和谈,宋真宗答应了。于是便有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带给宋辽两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逐渐使两国武备松弛,军力下降。最终使女真崛起,辽国被迫西迁。北宋灭亡。


爱冬的文


澶渊之盟虽然被美化成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和交流,但说到底,这个盟约对宋国来说是有些屈辱的。宋朝以“岁币”的形式,买来了和平,而并不是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展开贸易和交流。

澶渊之盟的背景

早在五代时期,后汉、后周就和辽国互相遣使往来。等到柴荣开始攻打辽国时,双方往来中断。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因为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对辽方采取了守势。而辽国此时在燕京镇守的大将萧思温,不是将帅之才,没有谋划南侵的行为。

在宋太祖时期,双方基本保持了不战不和、亦战亦和的状态,双方都保持了克制。不过这种状况到了宋太宗时期,有了显著变化。宋太祖赵匡胤把南方割据势力基本扫平,就剩下北汉和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但却突然之间暴毙。

即位的宋太宗,想建立超越哥哥的功业,开始亲征北汉。宋太宗顺利灭掉北汉后,一时间信心大增,决定乘机攻取辽国燕京,收复燕云地区。只是经过了高梁河战役后,宋军大败。此后,辽景宗为了报复北宋,在高梁河之战结束不到两月的时间,便开始大举南侵。等到辽景宗驾崩后,年幼的辽圣宗即位,其母萧太后摄政。

因为辽国新君幼小,辽军采取了守势,但却被宋军理解为视为软弱。再加上宋太宗不甘心高梁河之战的失败,宋太宗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只是可惜,最终的结果仍旧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为了报复,萧太后、辽圣宗决定南侵。

自此之后,北宋基本采取了守势,再也没有信心发动大的军事行动。公元988年,辽军南侵受挫后,辽大将耶律休哥镇守燕京。耶律休哥深知,宋军并非不堪一击,因此他进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宋、辽之间难得地保持了十几年的和平时光。

但这种局面,等到宋太宗驾崩,宋真宗即位时被打破。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以后,辽国南侵又进入一个高峰期。999年,辽圣宗下诏攻宋。在这个过程中,北宋军民英勇反击,辽军或失利、或不克,辽军准备撤退时,宋真宗决定亲征。该年12月,宋真宗到达澶州,守军大受鼓舞,多次打败了辽军的进攻。

萧太后眼见无法取胜,便退向燕京。此战中,辽军并未占到便宜,而宋军对北方的防务做出了调整,以防辽军再次南侵。

澶渊之盟的经过

此后,虽然宋、辽之间偶有碰撞,但烈度都不是很大,形势相对平静。双方甚至还复设榷场,展开宋辽之间的贸易。时间到了1004年,宋、辽之间战争气氛又逐渐浓厚。为了防患未然,宋军对北部边防将领做了调整,朝廷中枢也做了相应安排,寇准与毕士安升任宰相。

9月,辽军南侵,而宋朝内部,对于宋真宗是否应该御驾亲征展开了激烈讨论。寇准力请真宗早日到达澶州,而副相王钦若,却建议宋真宗逃往金陵(今南京),枢密副使陈尧叟请真宗逃亡成都。他们二人的意思,便是要宋真宗偏安一隅。

幸好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最终坚定了亲自北征的意见。其实,早先被辽军俘虏的王继忠,是宋真宗原先的心腹。在宋真宗决定北征之前,辽国议和的意思已经通过王继忠转达给宋真宗。内心对辽国恐惧的宋真宗,自然是千肯万肯。只是担心辽国使诈,宋真宗在派出曹利用前去议和后,又同时亲自北上。与此同时,王钦若被罢副相。

为了保卫宋真宗的安全,此前下诏让全面负责黄河以北防务的王超前来澶州。只是王朝既怯战也不敢移军南来。见此情况,宋真宗的意志又发生动摇,有人又提出逃往金陵的提议。只是在寇准讲明,此时逃跑,很可能在没到达金陵之前,就会被被辽军追上。无奈之下,宋真宗继续北上,最终到达澶州。

宋真宗的到来,使得澶州守军受到极大鼓舞。而巧合的是,越过许多城池没有攻打下的萧挞凛,恰巧被宋军的弩箭射中,当晚便死于军营之中。因为萧挞凛是萧太后族兄,他的死亡给萧太后以极大精神打击,也间接促进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宋、辽在澶州城外摆开决战的架势,但和议活动却也在同时进行。因为澶州是开封北面最后一道屏障,宋军已经退无可退,所以宋军的口气还是比较硬的。

若北朝不恤后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

萧太后和辽圣宗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同意了议和。最终,达成了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国皇帝“愿兄事南朝”。历经将近4个月的澶渊之战结束,宋、辽达成的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意义

澶渊之盟签订后,从宋真宗到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这种和平局面,对于保障各自百姓安宁,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发展,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但为什么又说这个协议是屈辱的呢?因为宋朝在占据极大优势的前提下,比如在瀛洲之战中打死辽军3万,打伤者更多。攻打宋国的提议者、辽国先锋大将萧挞凛,更是中箭身亡。虽然宋军处于守势,辽军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但辽国的进攻不断受挫,且损兵折将。

如果宋朝最高统治者,不是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而是在澶州城与辽军决一死战,最后的胜负也未可知。说不定还能顺势收回燕云十六州,则宋朝北部的边防便能彻底巩固。只是宋军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内心怯战的宋真宗,竟然亲自促成了澶渊之盟。不惜每年以向辽进贡大量金钱和绢匹,来换取辽的退兵修好。而宋真宗只获得了一个是辽圣宗“哥哥”的空名头,显然是北宋王朝无能的表现。

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双方将近26年的相互攻伐,自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中的功过,只能看后人不同的理解了。此后,主战派的寇准被罢相,而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又把持了朝政。感到心虚的宋真宗,此后轰轰烈烈地投入到“泰山封禅”以及大造道观中去,借此遮掩自己亲手促成的耻辱。


历史钩沉


您好,我是历史爱好者【大鹏带你看古建】,很高兴为您解答

很多人说:澶渊之盟是个万花筒,是个多棱镜,每一个解读完这个历史故事的人,都会对这个事件产生自己不同的看法。今天,小编要带领大家一起解读一下,澶渊之盟到底是宋朝一个耻辱的标志还是宋朝中兴的起点?

说澶渊之盟是宋朝耻辱的标志,那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1、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中原王朝相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本身他就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性。然而,签订澶渊之盟的时候,辽国大军已经杀到河南澶州了,要知道,当时宋朝的首都就在河南开封了,相当于已经接近一个王朝的心脏部位,局势相对于宋朝来说已经是极度危险了。

2、辽国军马虽然已经打到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但是,宋朝在澶州与辽国的决战时,宋朝取得了胜利。取得胜利后签订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却要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犒军费。

3、赵恒签订的澶渊之盟给宋朝开了个坏头,赔款的危害仅次于割地,开了这个头以后,子孙后代有样学样,到时候赔款的数额也会成倍的上涨,甚至出现割地的情况也说不定。

说澶渊之盟是宋朝中兴的起点,那也不是空穴来风。

1、每年花30万两给契丹,看上去挺心疼的,但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这个买卖还是非常值得一做的。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辽之间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你要知道,当时宋朝在北方战线上,和辽国进行一场中等级别的战争,就要投入白银大概三千万两以上。

2、宋朝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就是经济富有,政治清明,商业繁荣的景象,那这个景象后面一定存在一个盛世的局面,这个盛世的局面就出现在宋真宗赵恒时期,他开创了“咸平之治”的盛世场景。虽然他接手的时候,他的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破败局面,但是在他的领导下,宋朝的制度清明,经济复苏,人文璀璨,国力猛增。

3、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北宋和辽国边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为两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两国在边境开放贸易,加强物资流通和人文沟通,通过商业的频繁交流与合作来降低战争的可能性。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我自己认为从短期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和平的局面更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流;但是从长期来看,还是弊大于利,长期的和平局面,让彼此双方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国防建设的军队建设,导致最后两个朝代都被迅速崛起的金国所灭。


大鹏带你看古建


澶渊之盟是宋朝在战场形势有利于自己情况签订的一个投降条约,宋朝以忍让换苟活,最终导致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条约签订的结果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来被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我们看看澶渊之盟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文史红尘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檀渊之盟主要指的是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签订合约停止战争,按照合约的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两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为签订合约的地方在澶州,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我们先来看看澶渊之盟签订的时候背景吧。

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经过先南后北的策略,基本上统一了南北,他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消灭了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从此大宋完成了一统南北的任务,但是还有更为严峻的任务,那就是收服燕云十六州。

早在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时期,他为了当皇帝就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从此燕云十六州不属于中原,并且成为扼制中原的战略要地。赵光义灭了北汉后,也乘胜追击,攻打辽国,在高粱河被打败,他本人也成就了高粱河车神的美名。

赵光义一直没有放下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雍熙年间他再一次组织北伐,这一次北伐也失败,这就是雍熙北伐,从此宋朝的由攻势转为守势。你不打辽国,人家辽国还要打你呢。

宋真宗景德元年秋(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阵,在澶州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军打败,随后宋辽签订合约。

澶渊之盟的影响

澶渊之盟在当时对宋辽两国影响巨大,结束了两国二十五年连续的军事战争,从此两国走向了和平,自此百年之间宋辽之间再无大规模的战争。两国开启了和平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两国人民的休养生息,这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从宋朝和辽国方面阐述澶渊之盟对两国的影响。

宋朝方面

1、为宋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澶渊之盟之后宋朝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是30万,这对宋朝来说确实是九牛一毛,因为对于宋朝来说这确实节省了开支,因为根据相关资料宋朝用兵的费用高达3000万,现在是花费了百分之一就搞定了,确实是节省了开支。而且按照当时宋朝的财政收入30万不算什么,仅仅相当于关南十年的租税收入,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宋朝用每年30万的岁币(后来有所增加),就拖垮了辽国。这一笔买卖对宋朝来说是赚了,可以说大宋这个代价换来的是和平。

表为公元997年宋朝一年财政收入

2、澶渊之盟结束了宋朝对外战争的步伐。

澶渊之盟前宋朝的政策一直之对外,想要收服燕云十六州,完成真正的天下一统,即使经历几次失败这个政策依然没有调整。澶渊之盟后宋朝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将主要精力放到内部上,这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调整,对宋朝的影响也巨大。

3、使得宋朝的武备松弛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两国的军事对峙,从此走向了相对和平的状态,两国百年间无大的战事,但是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宋真宗朝到英宗朝,朝廷“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极大的损害了国防力量,面对后来崛起的金国,根本就不堪一击。

加上澶渊之盟后,很多武将被排挤出朝廷,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使得武将的地位进一步增加,对辽国的畏惧加深,直接导致庆历年间给辽国增岁币。

4、让北宋党争加剧


北宋党争在历史上也非常厉害,在澶渊之盟前,北宋内部就分为了主战派和主和派,比如主战派的寇准,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澶州胜辽国。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内部一切不和谐的声音都会暂时消失,让位于对外的战争。但是澶渊之盟后,北宋的党争又开始了。

澶渊之盟之后,王钦若等人将寇准排挤出朝廷,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大权,使得大宋变得斗志全无,又刚开始可以主动和辽国交战,变为议和为主,直到大宋灭亡。


辽国方面

1、改变了辽国的走向

辽国内部对于是否南下统一中原内部矛盾重重,而澶渊之盟前萧太后基本上统一了内部意见,发动南下战争,这个时候辽国内部意见统一,但是澶渊之盟后,辽国内部开始发生变动,萧太后去世,辽国内部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甚至造成了辽国内部的动荡,辽国开始走下坡路,这一切都是以澶渊之盟为分水岭的。

2、对辽国文化的影响

澶渊之盟后,两国暂息兵戈,加深了文化交流,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辽国渐渐的被宋朝先进的文化所同化,失去了契丹民族的独特性,甚至使他们本民族独特的骑射等也逐渐弱化,使得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慢慢的变得“温顺”,使之强大的战斗力也在慢慢丧失,最终被金国所灭,残部只能远遁。

3、辽国财政实际为宋朝控制

澶渊之盟中宋朝送给辽国岁币30万,看似不少,可是在随后的宋辽贸易中,这些岁币以各种形式再一次流到宋朝,在宋辽贸易中辽国处在逆差,而且辽国的钱币也不断流入到宋朝。

到了后期辽国居然不发行货币,而是以北宋的钱币为官方正品,换句话说,北宋掌握了辽国实际的财政大权,随之而来的是从辽国不断输入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辽国日益衰弱。


澶渊之盟在当时主要的作用是让两国罢兵言和,使得两个从此走向和平。但是从长远看,却改变了两个的走向,甚至深刻影响着两过的衰亡。

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耻辱

澶渊之盟可以看成是宋朝花钱买和平,但是从长远来,宋朝是用经济手段拖垮了辽国,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可是在对宋朝(北宋)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耻辱。

从澶渊之盟签订的直接原因来说,宋朝当时是战胜了,辽国是战败的一方,战胜的一方给战败的一方签订合约,还要送给人家岁币,这就是奇耻大辱呀。这样的耻辱也只有后世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取得胜利却依然给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可比了。

战胜了还要花钱买和平,这就是屈辱,这就是耻辱。

从天朝上国的角度来讲。北宋当时是中原正统王朝,按照后世的思维是天朝上国,而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王国,契丹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是小族,是蛮夷。北宋向蛮夷屈服,这在士大夫眼中就是耻辱。

其实后来的北宋君臣也认为这是一个耻辱,可是这项耻辱才只是开始,后来北宋将这项耻辱扩大了,给辽国增了岁币,还在自己的辖区内出现一个西夏,北宋也要送给人家岁币,后来更是给金国土地,这是更大的耻辱了。

不过澶渊之盟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两国都有好处,北宋虽然取得暂时胜利,但是长期对峙也不利。辽国虽然暂时失败,可是他们的军事实力确实强悍,宋真宗也不想打仗,萧太后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一拍即合,签订合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