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自從昨天爆出“雙黃連可以‘治療’新冠狀病毒”後,網上的雙黃連黃口服液一售而空。“雙黃連”的笑話不僅暴露出大眾對疫情的恐慌、同時也說明了在疫情大局勢下大眾普遍有盲目性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將一群情緒化、無異議、盲目從眾的群體稱作為“烏合之眾”。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不僅雙黃連被搶購,雙黃蓮蓉也快斷貨了, 接下來是不是可以用雙簧和黃蓉?

古斯塔夫·勒龐曾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描述了這一群體:當一個人為獨立個體時,他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徵(比如疫期你的朋友發的朋友圈都很理智),而當他融入一個群體,可能會出現“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即使在你的圈子,大家都顯得很理智,但不能否認的是,雙黃連被搶售一空、超市果蔬被瘋狂搶購)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網上已有許多關於排解大家在疫情期間情緒的文章,卻沒有說明產生這樣心理的原因。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來剖析大家所做行為有哪些原理,面對這一現象該如何理解和處理。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疫情期間我的情緒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

閉上眼,會想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我們還以為這是傳謠,當時口罩還相當充足;當確診人數逐漸增加甚至出現死者,聽到衛生局呼籲的你也漸漸明白疫情的真實和自我保護的重要性,我們開始買口罩、囤積蔬果、祈福武漢早點好起來;到現在,兩個周過去了,大家在家裡呆的時間長了,情緒開始暴躁、焦慮,對吃野生動物的人帶著無法紓解的怨氣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自從疫情爆發,情緒波動猶如過山車

這種情緒變化在心理學上,可以用一般適應性綜合症的模型進行解釋——人們想要尋找回疫情前的平衡和穩定,從而維持或恢復完整和安寧。初始時,我們經歷了短暫的警戒階段(Alarm),人們對疫情這一應激源做出反應。可是疫情逐漸惡化,因此我們轉而進入抵抗階段(Resistance)從而抵抗更長時間應激源帶來的壓力。到目前為止,兩週的疫情抵抗已經讓我們開始疲憊,有限資源消耗殆盡,逐漸踏入疲憊階段(Exhaustion)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一般適應性綜合症示意圖

為了更夠更長時間抵抗疫情,現實迫使我們做出選擇:節能自救還是耗能自救?

單從名字看,似乎看不出什麼苗頭來。人的能量是守恆的,因而如果我們在恐慌和焦慮情緒上用的能量過多,用在理智思考、採取合理性自救方式的能量就少了。用白話說,節能自救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適當宣洩、轉移注意,這是所有人在上網搜索解決方案時能找到的普遍答案。

但是我們為什麼會恐慌呢?新聞媒體設計這麼大的篇幅和頻率告訴大家,新型冠狀病毒對國人的危害預測將比非典情節輕緩,又是出於什麼原理?


恐懼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 第一,我們不知道冠狀病毒“是什麼”——兩個周過去了,還不知道冠狀病毒是什麼的,可能是少數人。這還得感謝新聞報道和專家學家在疫情爆發初期的加急研究和集中報道。
  • 第二,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我們不知道“怎麼辦”——這次丁香醫生與人民日報的聯動播報,應該是十分及時的大眾教育和有效的信息渠道。通過民間偏方或旁門左道,反而不能正確保護自己,加深恐懼。
  • 第三,我們不知道新冠狀病毒何去何從,帶來“什麼結果”。——雖然適當舒解情緒能緩解緊張氣氛,但解決疫情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我們的恐懼來源。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由於因為不知道是否感染和怎麼辦, 而將愛寵扼死不在少數 (圖片來自新浪新聞)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我們以前上班上學的時候總會說笑,“假期快點來,在家無憂無慮不用洗頭不用刷牙真的很free”,現在這個夢想實現了!可是我們卻開始焦慮了。這是為什麼?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想出門玩耍的吶喊聲我聽見了

這種“家裡蹲”產生的焦慮可以用經典的感覺剝奪實驗來解釋。感覺剝奪實驗指在不危害一個人生命的情況下,暫時屏蔽人的感官,將他放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的環境中研究心理變化。然而人的神經系統十分適宜於不斷遭遇廣泛、多樣化的刺激,感覺剝奪可能會導致個人思維混亂、注意力渙散、心理焦慮不安、希望逃脫等心理狀態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傳說中的小黑屋實驗?

雖然我們現在並不處於這種極端實驗條件下,但在家有限的空間中,心理產生了應激反應,個人會出現失控感,即感覺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感。每個人在家裡的情緒相互牽連,一個人出現負面情緒,難免會影響到另一個人。再者,由於個體的經歷不同,容易產生對同一事情的分歧,發酵家裡的負面情緒。

這就如網上對假期的吐槽,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前一週還是媽媽的家中寶,下一週就被嫌棄成狗了。父母和我們對睡到自然醒、偶爾玩玩遊戲的理解顯然不一樣。

理解了“家裡蹲”的焦慮情緒原因後,就不難與短暫蝸居和解了。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明明我平時不是一個不講事理的人,但現在為何對“武漢人”充滿了恐懼和排斥?

雖然武漢現在處於封城的狀態,但大家身邊多少會存在已知的湖北人、或者從武漢剛回來的群體,這時難免會恐慌,他是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攜帶者?和他接觸是否會得病等問題一個個湧上來。

誒,如果你這麼想說明你正在對“武漢人”汙名化。從概念上說,汙名化即一個群體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加以維持的過程,常見的例子是“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而在此次疫情中,最容易出現的現象是,人們將“武漢人”和“新型冠狀病毒攜帶者”劃上了等號。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汙名化容易誤傷隊友

別擔心,這並不說明我們的排斥是道德的喪失或人性的淪落,而是一種正常現象。這種缺乏理智分析能力、恐懼害怕的現象,全因我們啟動了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通俗地說,當一個人面臨負面情緒或緊張情境的時候,會開啟一種機制恢復內心平衡和穩定。

謠言四起?怎麼從心理學理解武漢疫情期間的“烏合之眾”

為了避免在共同抵抗疫情的關鍵時刻誤傷隊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武漢人”?“武漢人”應該如何自處呢?

當我們害怕的時候難免表現出明顯的負面情緒和表現,這時應當學會共情,試想如果你是疫情最嚴重地區的人民,此處你是什麼表現和想法?對疫區人民的惡意,可能會導致他們自我汙名化,把自己當作是疫情爆發的其一因素,對自己產生排斥,甚至在真的出現病情時害怕就診等等。


圖片未經標註,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