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的恆大會成為第二個華為嗎?

deepEYE


很多人也看到了,以地產為主業的恆大,開始向其他領域蔓延。其實這個佈局早就開始了,許家印年前就開始向汽車、科技等領域等投資。

就在5月30日,恆大和英國Proteam公司在倫敦簽署協議收購該企業,一舉拿下世界頂級輪轂電機技術。6月4日許家印現身NEVS瑞典總部。NEVS是一家瑞典新能源汽車公司。這家公司是恆大市值9.3億美元從瑞典手中購入的,獲得51%的股權。

這幾年,恆大在全球一步一步佈局汽車產業鏈,包括電機、電池、整車研發等企業。甚至還入股廣彙集團,獲得了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渠道。在恆大方面來看,目前已經在車研發製造、三電系統、銷售渠道等佔據的優勢,並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但是要成為第二個華為,可不簡單。由於我國是汽車製造業的後發國家,很多技術,包括研發、生產都比不上日本、美國、德國、英國等汽車製造業發達國家。雖然許家印採取的是全球購買的方式,但買過來的都是一些中小型企業。他能夠買到寶馬、大眾、豐田等廠商旗下的供應鏈企業嗎?我想很難。

雖然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是全球第一。但是在技術上,並沒有比美國日本歐洲更發達。目前全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做的最好的,最成熟的就是美國特斯拉。人家的純電動汽車能跑500公里,甚至更長里程。我國的純電動汽車(不是油電混合)很多隻能跑幾十公里,能夠達到500公里級別的寥寥無幾。

現在全球在玩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可不止幾十家,有幾百家。光是在我國,不下20家企業已經入行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加上奔馳、豐田、奧迪、寶馬、通用國際汽車巨頭都已紛紛入局新能源汽車,因此作為門外漢的恆大想在這個領域成為第二個華為,難度可想而知。別的不多說,特斯拉和比亞迪,恆大能夠超過嗎?

所以,對於恆大想成為第二個華為,我並不抱著樂觀的態度。


財經知識局


許家印的恆大也許某一天營業額會趕上甚至超過華為。

但是,許家印的恆大永遠不可能成為第二個華為。

2018年,恆大銷售額是5513億,華為營業收入是7212億,如果單從體量來看,也許恆大能趕上並超過華為,但是,許家印的恆大永遠不可能成為第二個華為。

原因很明顯,至少有這麼幾個:

第一,雙方經營業務截然不同

許家印的恆大主營還是房地產,當然,也有其他很多業務,但無一例外,都是資本驅動型的,簡單地說就是靠砸錢、靠政商關係,大家懂得。

但是,華為是國內少有的靠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在國際競爭者取得主動權的企業。

中國少了恆大並不會有什麼,還有萬科、中海、碧桂園……等十幾家、幾十上百家房地產公司,講真,對整個國民經濟和民眾其實並沒有太大影響。

但是,中國如果沒了華為,後果明顯會嚴重很多,通信技術和設備設施都嚴重受制於他國,這種信息安全是非常要命的。

所以,美國特朗普會制裁華為,但根本沒興趣去制裁恆大。

第二,經營理念大不一樣

恆大的經營理念非常務實,就是賺錢。

這沒什麼錯,企業就是為了盈利的嘛。

華為也務實,講究艱苦奮鬥、穩紮穩打,但是華為還“務虛”,真正的要在某個領域有自己的研發和獨創,也的的確確在為中國的技術進步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所以,你會看到任正非花費百萬引進博士,投入巨資到研發。

而恆大,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恆大冰泉、保險等領域的進軍。

第三,企業創始人的不同

簡單地說,任正非是企業家,許家印是商人。

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家印積極參與各類活動,而且出席的時候都是愛馬仕皮帶,特別醒目。

當然,個人消費沒有什麼錯,旁人也不應當干涉。

不過有趣的是,第二年,許家印就換成了國產的七匹狼,哈哈。

不得不說,恆大許家印是個非常聰明的老闆啊。

相對來說,任正非則明顯低調了,甚至在美國製裁之前都很少在媒體拋頭露面,聽到最多的採訪也不是對已有的成績沾沾自喜,相反,不斷地強調華為的風險和危機。

所以,你看,國內研究華為和任正非的管理學著作非常之多,但是研究恆大和許家印的相對就少很多了。

當然,只是個人風格和理念不一樣,所處領域和業務模式不一樣,並不是以此來評論誰的對錯。


只不過,恆大確實不可能成為第二個華為。


馮起升


一句話,中國可以沒有恆大,但不可以沒有華為。


恆大,全稱為“恆大集團有限公司”,老闆許家印,成立於1997年,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與投資管理,2019年銷售額,2019年1-12月,恆大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約達6010.6億元。根據福布斯排行榜,恆大老闆許家印以1958億排名第三,前兩名是馬雲和馬化騰。


華為,全稱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老闆任正非,成立於1987年,目前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不要只以為華為是做手機的,其實華為手機只屬於華為終端有限公司,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一個子公司而已。

雖然你在福布斯前100富豪榜中看不到任正非,但是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中,2017年—2019年,華為連續三年上榜,同時也是中國唯一一位上榜的企業。

可以說,華為就是現在中國的名片。

在國際影響力上,華為不是恆大、萬達和萬科這種房地產商能比的,甚至阿里和騰訊都比不過。之前並有人開玩笑說,中國深圳有一個街道辦在跟整個美國抗衡,因為華為就在那條街。

除了我們熟悉的5g技術外,華為早在2018年申請專利的數量就達到了世界第一,共5405份專利申請,超過排在第二三名的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和英特爾(Intel)的兩倍之多。

這樣比起來,恆大在哪裡?難道我們介紹中國企業,要告訴別人我們有世界最牛的房地產商?就算恆大沒了,萬科、萬達同樣可以取代他,而華為,在我國目前根本沒有能與之抗衡的科技巨頭,更無法取代。


雖說許家印的恆大,目前在賺錢和盈利方面,都遠遠超過了任正非分華為,但是,從國家貢獻的角度,任正非遠遠贏了許家印!因為對一個國家來說,要保持經濟長久的增長,一定是靠實業製造和外貿,而不是把錢都弄到股票和地產這些泡沫領域,難道我們要靠一個“割韭菜”的來帶動國民經濟發展?


從就業率來看,房地產行業創造的就業是很少的,房地產的從業人員佔總就業人口比例非常低,恆大4.5萬員工,創造的盈利是華為18萬員工創造的盈利的3倍!房地產能帶動的產業鏈需求也是很少的,無論是1萬的房子,還是10萬的,建築成本都是一千多。而華為18萬員工的背後,是中國幾十萬的家庭,還有依賴華為供應鏈的中下游,就業人數同樣有幾十萬。


做房地產的賺到錢了會幹什麼?看看李嘉誠就知道了,而任正非說什麼?“華為不會搞房地產”,“華為不會考慮上市”,這才是真正中國品牌。


但很無奈的是,現在實業的悲哀,就算華為工資給的再高,還是很難在深圳買一套自己的房子。再這樣漲下去,可能連辦工廠老闆都付不起房租了,還談什麼經濟發展?


中國需要更多地實業家,而不是那些割韭菜的房地產商!從國際影響力,和對社會的貢獻角度來看,如果恆大真取代了華為,那才真是恐怖。


華埔商學院


許家印的恆大會成為第二個華為嗎?

許家印的恆大永遠不會成為第二個華為,兩者是不同類型的企業。華為是科技型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非常大。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1015億人民幣,佔據華為全年收入的14.1%,在近10年內研發費用總投入超過4851億元。到2018年底華為獲得的專利達到了87,805件。而恆大是靠房地產起家,現在依舊是靠房地產。

華為是世界型企業

華為是世界型企業,員工超過20萬,遍佈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還有近兩萬的博士在職。華為公司旗下各類產品已經遍佈全球170多個國家,主要營業範圍是交換,傳輸,無線和數據通信類電信產品,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網絡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華為的手機只是副業,真正為華為賺錢的是通信類電信產品和服務。華為服務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不過即使是副業,華為手機在2016年已經實現銷售過億臺,2019年預計將達2.5億臺。雖然在利潤方便還不能夠與蘋果相比,甚至還落後於三星,但只要華為手機持續發展下去,我相信超越蘋果也只是時間問題。

相對於華為,恆大的自我介紹是: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世界500強企業,但實際上,恆大還是以地產為主體。雖然恆大在其他領域投資也不小特別是新能源汽車上還與賈躍亭打過股權官司。但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一直不是恆大的主要投資對象。目前光在國內,就有多家優秀的新能源汽車廠家正在量產,恆大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幾乎不可能。

2019《財富》世界500強發佈:恆大集團排在138位,華為是61位。華為也是中國歷史上首個連續三年打進世界前100的民營企業。

華為是強國型企業

美國現在為什麼處處打壓華為?因為華為讓他們感覺到了威脅。從程控交換機到電子芯片,再到5G技術,華為也是一步步打破了美國的壟斷,實現了通信強國。如果不是美國的步步緊逼,我們估計也不會知道華為具有“備胎”計劃、鴻蒙系統以及更多隱藏的黑科技,這就是強國型企業的擔當。

相較於華為,恆大更多的還是依靠房地產,所以形象上不及華為。大家更多的是把許老闆當成暴發戶。恆大雖然一直致力於中國的足球事業還擔負了前國足主教練裡皮的大部分年薪,但收效甚微。恆大淘寶足球隊更是開啟了中超金元足球時代,使得大量的資金被大牌外援和外籍主教練拿走。

最後說下華為不上市,不玩資本,他們賺的錢大部分來自於國外。他們賺到的錢大部分也是投入到科研和員工薪酬上。他們的員工雖然工作強度大但福利待遇是全國最高的。真的很希望中國能多幾個像華為這樣的企業。恆大想成為華為第二,呵呵!


嘉興曉明講空頭


恆大和華為能相提並論嗎?一個是房價的助推者,現在房價這麼高,這些房地產商脫不了干係,一個是民族的科技的驕傲。

華為,從一家默默無聞的科技公司,成長為現在的世界500強企業,掌握的核心技術讓自認為科技能力突出的老美都顫抖,毫不誇張的說,華為的5G讓中國在5G的時代成為世界領先地位,中國錯失了2G、3G、4G,但沒有錯過5G,5G引領的科技革命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助推器,華為的管理更像是一個傳承企業,ceo輪值、集體決策,讓華為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下能夠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而恆大,基本上所有的股權都集中在許家印身上,可以說就是一傢俬營企業,一家之言。

來看看恆大,從營收看恆大確實是一家值得讓人尊敬的公司,也是從一家家默默無聞的企業成長為現在的500強地產企業,但是恆大做的事情和華為還是很大的區別,恆大的事情只要有資金、只要有人、只要有資源,能夠從銀行貸出資金,快速拿地、快速建房、快速銷售回籠資金,任何一家企業都能夠做成,因為我們的房地產企業過去獲得了非常快的增長,華為乾的事情不是一個也想幹就能幹得了的,是每年幾百億的研發支出,一點一點積累而來的。

綜上所述,恆大不可能成為第2個華為,不是恆大不偉大,恆大也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是恆大跟華為對比,真的不算什麼。


互金圈


嗯,回答本行業話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我覺得許家印的恆大不可能成為任正非的華為公司,我的理由如下;

1、行業不同

眾所周知,華為現在是中國最具代表的科技型公司。從今年開始,華為一個人就和美國打起了技術戰,放眼國內,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這個實力。

許家印的恆大就有點慘了,萬達的王健林都知道,房地產是一個名聲不好的行業,所以萬達及時的轉型。而許家印也似乎認識到了這一個問題,所以今年我們看到了恆大大力進軍新能源這個行業,目的很顯然,恆大也必將向科技公司轉型!

2、營收差距

從2018年恆大最新的財報來看,恆大營業額4662億,同比大增49.9%;總資產達18800億,淨資產3086億,現金餘額2042億。

華為2018年的營收突破了6000億,而今年華為則創造了超過8500億人民幣的營收。相對於2018年的整體營收,華為2019年的營收成績實現了18%左右的增長。

要知道,恆大是上市公司,而華為是非上市公司,而且華為更多的是賺外國人的錢,而恆大則更多的在賺國人的錢。

再一個就是說從人才儲備上來說,華為更多的是擁有科技人才,而恆大則不然,房地產行業大多是靠銷售鐵軍!要知道,任何一家公司的發展,關鍵還是看人才!

3、公司差距

恆大現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好事,但對於任何一家巨頭公司來說,有時候體量大還不好調頭。而反觀華為則不同了,華為32年來一直在通信領域裡發力,近些年華為手機崛起,同時又推出了主打物聯網領域的“鴻蒙系統”!所以,我認為國內不會再出現第二家華為,因為華為是獨一無二的,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可這個道理?


春公子


現在恆大和華為都是我國比較著名的企業,兩者的營業規模都很大,而且都是世界500強,兩者的知名度也很高。不過目前兩者從事的業務並沒有相關,恆大的業務相對來說比較多,除了房地產主營業務之外,包括健康、科技、金融等各方面都有所涉及,而華為的主要業務還是在通訊設備這一塊,其他子業務基本上也是圍繞通信設備這個主營業務來展開的。

至於未來恆大有沒有可能成為華為那樣的企業,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可能性不大,這裡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技術基礎不一樣。

華為在通信設備行業已經經營了30多年,從開始做通訊設備貿易,到現在自主研發併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提供商,掌握著5g技術的核心技術,而且6g技術也處於世界相對領先的地位,此外華為在芯片設計,智能裝備生產與製造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華為的這種技術優勢並不是一天兩天就積累起來的,而是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摸爬滾打不斷的試錯,然後找到了自己合適的路才慢慢發展起來的,華為能有今天的成績,主要得益於他們技術的積累。

相對來說,恆大的主營業務主要是在房地產行業,而房地產行業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要你有錢,把地買下來就可以蓋起來,雖然最近幾年恆大也開始進軍一些有技術含量的行業,比如新能源汽車,但是恆大在這些行業並沒有技術基礎,很多技術都是直接買斷別人的,而買來的技術不可能是最頂尖的技術。

所以恆大想要做到華為那樣技術領先全球,至少需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只有慢慢的積累,慢慢的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才有可能做到華為那樣的高度。



第二、經營理念不一樣。

通過觀察恆大的經營理念和華為的經營理念可以看出,雖然兩個企業都很大,但是他們的經營理念的差距還是相對比較大的。

首先華為的經營理念是比較專注,一直都主要集中在通信設備領域,即便有錢有能力搞其他行業,但華為也不會輕易把錢投到其他行業裡面去。這讓他們有足夠的資本和精力投入到通信行業當中,並在通信行業當中精耕細作,做到全球領先地位。

而相對來說,恆大的經營理念主要是追逐規模大而全。恆大的經營風格就像狼一樣,哪裡有機會就往哪裡鑽,而且非常生猛,比如在房地產行業,恆大從拿地到項目開發完成都是非常迅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恆大的經營相對比較急,而華為則相對比較穩。

恆大的這種經營風格雖然可以迅速佔市場,但如果貿然進入某一個不熟悉的行業,是很容易栽跟頭的,比如恆大冰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初許家印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要把恆大冰泉做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排名前列的礦泉水品牌,恆大冰泉在剛成立的時候就喊出了非常高的口號,一年要做到100億、三年達到300億,這明顯是自我膨脹了。

結果恆大冰泉的發展並沒有像許家印所預期的那樣迅猛發展,因為市場定位模糊,定價又不太合理,最後恆大冰泉市場反應平平,恆大冰泉投入了大量的廣告費和渠道費之後換來了幾十億的虧損,最終恆大隻能把這塊業務剝離出去。



第三、領導者的風格不一樣。

許家印和任正非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兩者的野心都很大,而且都有軍人一般強大的意志力和信念,他們兩者都屬於鐵腕型的領導。

但相對來說任正非比較穩,許家印相對來說比較生猛。任正非是一個戰略高手,他更重視華為的長遠發展目標,為了達成一個目標,他可以不惜犧牲短期的利益,可以花幾年甚至十幾年到時間去做一件事情,比如5g技術的研發就花了很長時間。相對來說,許家印更看重的是企業短期的目標,比如恆大在發展過程當中,經常會有各種任務,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儘快把項目賣出去回籠資金,然後用於開發下一個項目。

這一點從恆大所進行的一些非房地產業務來看,他們在經營過程當中也有這種經營的影子,就是要速戰速決,追求快狠準。這種領導風格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確實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放在技術型行業,這種需要精耕細作,回報週期比較長的行業來說明顯是不太合適的。



第四,競爭環境不一樣。

房地產行業的競爭跟技術型行業的競爭明顯是不一樣的,在房地產行業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迅速佔領市場,但是在技術型行業則不一樣,技術行業不僅需要有資金的支持,還需要有人才、市場等多種方面的支持。

雖然現在恆大開始轉型做其他行業,但是他們所進入的行業競爭都比較激烈的,比如汽車行業,目前世界已經有很多知名的品牌,國內的汽車廠家也是異軍突起,所以目前汽車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恆大想要在這麼激烈的市場當中突圍難度是比較大的。

相對來說,雖然華為所在的通訊設備行業競爭也非常激烈,但是華為憑藉著自己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研發團隊,華為的競爭力一直處於行業的前端,而且有些技術明顯要領先於競爭對手,這才使得華為能在市場上保持足夠強的競爭力。


貸款教授


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直觀的認為,中國的未來可以沒有恆大,但是卻不可以沒有華為!

小編認為,這個觀點聽起來很提氣,很有道理,卻是無腦觀點。

首先,恆大屬於地產行業,算傳統週期類行業,恆大的行業地位和管理能力營銷能力已經不需要多說,畢竟他們也是經歷過地產黃金十年的老地產幹部了;華為屬於新型創新科技類企業,任正非帶領著他的團隊成員,用了20年的奮鬥打拼才換來今天的些許成就。但是,不是華為成就了中國科技,而是中國的科技轉型之路成就了今日之華為。

其次,對於未來企業需要科技創新,科學管理已成必然。傳統的地產行業與科技就沒有必然的聯繫嗎?其實不然,未來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的產業科技園,與傳統的工業園也有著較大的區別,這就是未來的恆大、保利、萬科等地產龍頭也不得不深思熟慮的科技轉型之路。

傳統週期行業,他們的科技轉型之路,首先要服務於科技創新園、高新企業發展的軟設施,華為等科技企業不能實現的事,未必這些傳統的週期性企業就未必不能開拓和實踐。畢竟科技轉型之路,只分先後,不分有無,那些不謀科技轉型之路的企業必將逐漸社會發展趨勢所淘汰。相反,這些傳統的週期性行業,如未來實現了科技轉型之路,未必就不會創造出新的奇蹟、、、


何處心安


老李趕緊幫幫小許!老李是個用功的"笨"學生!踏踏實實認真學習取得了好成績。小許是一個剛剛入學的新生,就瞧不起這些"笨"學長,非常"聰明"想到換道超車了,以為這樣就可以超過學長們。真的是個耍小聰明的學生。

看看吉利現在的體量和實力,全國及海外19個生產基地,遍佈全世界各地的研發中心,收購了沃爾沃,並且成為奔馳最大的股東。從公司的管理能力來講,吉利已經有完整高效的管理層。吉利的總體量巨大,將近5000億元,擁有這樣的實力,老李都不敢說出這樣的話。

恆大許老闆計劃三年拿出的400多億元,這點錢對於汽車行業來講,數目是非常小的。最多夠投資一個研發中心和一、二個生產基地。從恆大持續投資能力來講,做為一個房地產企業,房地產市場也不會像原來一樣火爆,可以賺得盆滿缽滿,房地產的盈利預期將會持續下跌,也不可能支持每年幾百億上千億的持續投資,假設每年投資500億元,要想達到現在吉利汽車的體量也要10年以上。再從消費環境來講,隨著新能源補貼的減小直至取消包括取消新能源購置稅減免優惠政策。現有的電動車銷量已經摺腰,生存艱難舉步維艱,造電動車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

沒有造過車的外行恆大許老闆的豪言壯語,實在是太恐怖!太可怕了!太無知了!三年只投資四百多億,就從一無所有就能做到世界第一,年產量達到500萬輛。這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中國汽車總銷量的四分之一,成為世界銷量第一的汽車品牌,相當於2019年新能源車型總銷量的四倍多。

我們始終要明白,恆大造的是車,你造的不是火箭,不是飛機、不是導彈,不管用什麼動力,都繞不開造車最基礎的要求。都不可能比過傳統的造車企業,因為人家已經積累了幾十年、上百年的經驗,有成熟的設計、管理、製造、品控體系。你能買到的技術和產品吉利不能買嗎?你能合作的公司吉利不能嗎?你所謂的造車朋友圈,當許老闆愚蠢的大叫"買 買 買"的時候,誰見這樣的傻金主會不動心!這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不是真朋友,而是狗肉朋友。其實在你沒想到造車的時候,現在的造車品牌就已經有這個朋友圈,對於造車來說,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的,不能買來,每個車企每年會投入天文數字從事研發?技術還是要靠自己研發。造車根本就沒有任何捷徑,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才有可能成功。什麼彎道超車、換道超車,最後的結局只有翻車!!!

前幾年,由於新能源補貼的吸引,造車新勢力一哄而上,如今哀鴻遍野!造成的各種損失浪費都沒有辦法收場,如今恆大還這樣異想天開的造電動車,真的是讓人瞠目結舌。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老檀做為一個汽車人,做為全國網絡播放量第一的《老檀說車》的製作人、主持人,說了一點業內人士都知道的實話而已。只為促進車市健康有序的發展。











老檀說車


開門見山表明立場——【恆大成不了第二個華為】

何以見得?

第一、恆大的許家印信奉的是資本快速運營的信條。

恆大從房地產起家,用了一二十年的時間成為了中國地產界的代表,這一二十年的高速發展可能是西方一二百年的速度,許老闆可能都沒想到自己爆發得這麼快。

也正是因為如此,恆大在成就房地產事業後開始大規模擴張到生活消費領域,最開始的恆大冰泉,再到恆大糧油,再到恆大咔哇熊奶粉。無論是哪個品牌,恆大都沿用了恆大地產的那一套模式,滿世界的廣告、滿世界的明星、滿世界地招商。然而,這個市場和地產市場差距極大,許老闆期待的大投入、大廣告的模式無一例外地失敗了。

從這些方面來看,許老闆要的是短平快,要的是快速地佔領市場獲得回報,如此急功近利,怎能踏實地做好一個實業?

第二、恆大與華為不可同日而語。

恆大無非就是一個蓋房子的建築商、地產商,其中有多少核心科技?有多少行業標準?有多少技術含量?而今天的華為已經成為全球5G標準的制定者,世界電信領域的領頭羊,全球智能手機排名第三的品牌,恆大除了市值可以拿出來炫耀一下,其他的也就乏善可陳了。

第三、恆大的基因決定了他成不了華為。

任何一家企業都有企業的基因,在華為的身上、任正非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堅守技術陣地,一心一意研發。在恆大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瘋狂複製樓盤,很多樓盤設計圖、外立面、綠化景觀甚至連營銷方案都是複製粘貼的,我就親眼見過幾個不同城市裡,一模一樣的恆大華府。


儘管今天的恆大已經開始多元化,個人認為除了足球做得不錯之外,其他的嘛就別提了,至於說超越華為,有夢想總是好的,達到達不到,那就再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