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象棋疯子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的话,朱棣一定是不敢造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一、朱棣对马皇后敬重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我们在史书上很难发现了,但是朱棣却在明史上写下了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朱棣之所以这样写,我认为一是为了给自己正名,自己是嫡子,虽然不是长子,但也不是庶出;再有就是对马皇后的敬重,认为马皇后当自己的母亲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二、马皇后的能量巨大

马皇后到底叫什么已经很难知道了,父母双亡之后就成为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义女,之后被许配给朱元璋,自此之后,朱元璋南征北战,都有马皇后在后面为他操理内政,让朱元璋免去很多后顾之忧,因此马皇后也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后之一。

马皇后之所以贤,不仅仅是对朱元璋,还有就是对军队和百姓。

我们说的能量巨大,并不是说马皇后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而是说的她的善良。马皇后的善良,让全军将士和普通百姓都十分感激,关心将士和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让她的声望一直都很高。

所以,如果马皇后活着,也会赞同朱元璋让善良醇厚的朱允炆成为皇帝,并且会全力支持他,如果朱棣想要造反,马皇后不同意会让军队中很多人都会不愿意,百姓也不会顺从。

三、马皇后的存在,会让朱棣师出无名

朱棣起兵造反,虽然我们知道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危及了他的安全,但是当时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侧”,何为清君侧,就是朱允炆身边有佞臣,污蔑圣听,让皇帝做出了对明朝不利的事情,所以朱棣起兵,要清君侧。

但是如果马皇后在的话,马皇后一定会成为朱允炆强力的后台,如果朱棣还想发起清君侧的话,那肯定是不成立的,清君侧清谁?难道要清马皇后吗。

所以说,如果马皇后还活着的话,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朱棣还没有造反,就不会有“靖难之役时”这个概念,因此题主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

“如果朱允炆即位后,马皇后依然健在朱棣敢不敢造反。”

我的答案是,朱棣断然不敢造反,主要有两点理由

其一,不再有造反的借口。

靖难始于削藩,而削藩实际上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想法,纯属儒生误国

古有汉代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 朱元璋在位时也曾与朱允炆探讨过削藩的问题,当时朱允炆还是先礼后兵、满满的一套思路方法。结果朱元璋驾崩后不久,朱允炆就在齐泰、黄子澄的怂恿下直接开始了削藩。更是愚蠢地采取了黄子澄“燕王太强大,先捡软柿子捏”的办法,先裁撤其他比较弱的藩王,逼死了湘王,让朱棣有了充分的借口和准备时间

如果马皇后在世,这一切都将不会再发生。虽然明代后宫严禁参政,在国家危机或者君主幼弱的时候,以太后身份主持朝中大事还是可行的。

明英宗时期的孙太后,在英宗被瓦剌掳走的情况下,独当一面,立朱祁钰为摄政王、朱见深为太子,确保了大明的稳定秩序。后来的立朱祁钰为帝、迎回英宗、夺门之变,都有孙太后的影子。

更何况马皇后不同于旁人,她在微末中伴随明太祖征战天下,积累了很多政治智慧,多次给朱元璋劝谏和帮助。以马皇后的身份、仁慈和智慧,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参与决定是否削藩这样的大事。

而且朱允炆向来对祖父朱元璋十分敬重,马皇后这个慈祥的亲祖母如果一直健在,肯定会成为朱允炆的最大依赖,国家的大计方针也必然会询求祖母的许可。

所以马皇后在世的情况下,不会再有贸然削藩的举措,反而会采取稳妥有效地办法一步步实现削藩的效果,朱棣也就不会再有借口和时机造反

其二,不会再认识姚广孝

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道:“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姚广孝传》

从明史上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削藩是靖难之役的诱因,而姚广孝对朱棣的怂恿则是导火索

姚广孝对朱棣的作用,不亚于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作用。他不仅看准了天时地利,怂恿朱棣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借口起兵造反,还不断出谋划策,极力助推朱棣登上帝位,他在靖难之役中的功绩主要有:

  1. 在朱棣北上收编宁王和朵颜三卫的时候,李景隆包围了北京,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以万人成功抵御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

  2. 朱棣南下进攻济南受挫,姚广孝致信朱棣让他尽快回撤

  3. 指点朱棣绕开济南、淮安等地,从安徽境内绕道

    直扑南京,一举获胜。

可以说,即使朱棣原本就有造反的心思,少了姚广孝的怂恿和出谋划策,其执行力也会大打折扣,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姚广孝能够出现在朱棣身边,恰恰也是与马皇后有关系

“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祝福”——《明史·姚广孝传》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悲痛万分的朱元璋从四方遴选高僧分派给各个儿子,让他们在高僧的陪同下为母亲诵经祝福。姚广孝就是因为这个机会,才与朱棣认识,并成为其重要谋士。

所以如果高皇后一直健在,姚广孝也很难有机会接触朱棣。即使是姚广孝仍然进入了燕王府,以他的智慧,在马皇后在世的情况下,也决然不会怂恿朱棣造反。

结语

综上所述,马皇后在世的时候朱棣自然是不敢造反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朱棣不再有造反的机会。

即使马皇后活到朱元璋驾崩,那时她已经66岁了,可能很难一直坚守到孙儿朱允炆成长起来、彻底控制国家。一旦马皇后去世,而朱允炆还没有成长起来,朱棣还是很有可能造反的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假如,没有了靖难之役,也就没有了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朱允炆的文治能否抵御蒙古侵略也无从得知,对后世是好是坏很难分辨


霄林天


马皇后如果还活着,朱棣就是有一百颗胆也不敢造反,马皇后在,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针。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夫妻二人婚后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两人都患难与共,可以是,马皇后即是朱元璋的贤内助,也是他政治上亲密的助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马氏被册封为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生有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存疑)、五子周王朱橚。可见朱元璋与马皇后感情是非常好的,五位嫡子足以证明两人之间的感情。



马皇后不仅是母仪天下的贤后,还是朱元璋的得意政治助手。面对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太子的老师宋濂,因为孙慎事受到牵连被定为死罪,马皇后直言不讳为宋濂求情,朱元璋最后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马皇后所生五子,都对她敬重有加,第五子周王朱橚,性格放浪不羁,长大后被分封到开封,马皇后对他很不放心,便派江贵妃前去监督,把身上的旧衣脱下来交给江贵妃,并赐一木杖叮嘱江贵妃说:“周定王有过错,可以披衣杖责。如敢违抗,驰报朝廷。”慈母殷殷教诲,周王自是心生敬畏,不敢胡作非为。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大明皇后,却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了,年仅51岁,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谥号慈孝皇后,同年葬于明孝陵。

马皇后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即位后力主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脚,先易后难,敲山震虎,结果导致燕王朱棣奋起反抗,从北平起兵,以“倾君侧”的旗号靖难起兵,我们假设马皇后在建文帝削藩之时还在世,那么朱棣敢造反吗?



马皇后生于1332年,那么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才67岁,武则天这个年龄还没建立大周呢。因此,马皇后在精力上应该不存在问题。由于朱允炆是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帝位,马皇后自然要被尊为“太皇太后”,以她执掌后宫二十余年的阅历,及在洪武时期经常干政的经历,应该说她的政治影响力依然还是很大,况且她母仪天下,为天下臣民所爱戴,可以说,人心是向着马皇后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顺” ,他是知道这中间存在的巨大风险的。




作为一国之母,马皇后为天下臣民所爱戴,她与太祖相伴三十多年,感情笃深,是明朝最有威望的皇后。马皇后若活到了建文年间,以她的威望和能力,削藩是否可行,该怎么削,都会对皇太孙朱允炆产生影响,要知道,历史上朱棣造反,正是因为建文帝削藩不当造成的。马皇后具有一定的政治阅历,因此她必定会在建文帝削藩上提供参考。

马皇后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针,朱棣要造反,给他一百颗胆都不敢。


大国布衣


马皇后还活着的话,确实不会有靖难…

但关键不是在朱棣,而在朱允炆。

靖难的前期形势对朱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朱棣实际上在朱元璋时代,朱棣虽然总领北平一带的北疆大军,但直属的只有燕山三护卫等王府直属。就算加上冯胜离开之后的北平城全体部队,满打满算也就是十来万人。

而朱允炆有多少兵?全国两百多万!这可不是几十年之后的那批纯农奴,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百战老兵!

所以基本上认为朱棣很早之前就蓄意起兵谋反的观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何况朱允炆上台之后,不但派人收回了北平的兵权,燕山三护卫也被严密控制。

所以朱棣造反之初大部分缘故都是被逼无奈,小部分才是为了梦想…

反正引颈就戮也是个死,不如搏一把大的咯!

而原因就在于连续高强度削藩,而且采取的措施非常激烈!

周王因被其次子告发谋反,直接贬为庶人,发配云南;齐王也是谋反,废为庶人;代王不明不白被废(估计也是谋反);湘王更是因为被告发谋反,直接逼得举家自焚;随后继续削岷王…手段酷烈、借口幼稚、急功好利,而且不懂拉拢分化、软硬兼施的道理,一味蛮干…

朱棣又不是傻子,当然非常清楚照他这么干,迟早要搞到自己头上。而一旦被削,最好的待遇都是被废爵流放,可不是重新分封,而是以罪犯的身份被扔到边疆,基本上也是生不如死…

那还有不拼一把的道理么?

这也是在靖难中没有一个藩王真正支持朱允炆,反而尽是些明里暗里帮朱棣的…秦、晋等藩按兵不动,宁王半推半就,谷王等打开金川门…

仅仅是因为朱棣名声好、威望高、手段强?更多的怕是朱允炆自己作的…同为削藩,人家朱棣后来怎么就屁事没有?

所以如果马皇后比朱元璋后死,那首先朱允炆就不敢这么干!就算削藩也会采取比较柔和的方式…朱棣不会被他逼得狗急跳墙,再加上考虑到现实的实力对比问题,自然也不会造反,所以根本就不会有靖难这件事…


不知道叫啥子3


靖难之役,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们的权利都非常大,让他有一种危机感,于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将权力掌握到自己手里,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帝王。
(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场都不好,这就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是为了告诉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听信小人的话,将我们老朱的江山搞得遍体鳞伤,我是出来收拾残局的。同时朱棣还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为自己后面做永乐帝铺路。

看到这里,试想下,如果马皇后还没死,朱棣还敢反吗?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顺

据《明史》记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给了她非常高的评价。马皇后从小家境殷实,父母死后被郭子兴收了义女(朱元璋职业生涯中的贵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属于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说在军队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马皇后性格非常温和,深受百姓及群臣爱戴。举个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杀伐之心很重,马皇后就经常劝谏他。当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杀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时,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终宋濂才得以平安无事。朱元璋也想动刘伯温的时候,她也立马隐晦的告诉刘伯温让他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刘伯温也是立马辞官,多活了几年。
(马皇后剧照)

因为马皇后关心百姓及群臣这个特点,导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将领也愿意听她的。如果她坚定的站在朱允文这边,或者明确发布懿旨,老朱的后代不准窝里斗,我想这对朱棣来说是致命的。这也会导致朱棣发起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荡然无存,而且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是篡位的行为,会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许将不会实施

马皇后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前就已经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没有立后以表达对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为了给朱允文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将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斩杀殆尽。同时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资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马皇后在,或许朱元璋哪怕在朱标病逝后,都不会杀了那么多功臣,因为马皇后肯定会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将军蓝玉等。如果蓝玉活着,朱棣还敢反吗?估计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万步,如果马皇后无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时间点来到建文帝时期,或许削藩就不会进行。



削藩是为了将皇权集中,也是消除潜在的危险。如果马皇后依仗在军队里的威望,或许朱棣军队里就有不少受过她的恩惠,真正跟随战争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马皇后,心里就有底了,或许还会跟皇叔们关系处的非常好,毕竟有马皇后从中协调缓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势在必行,马皇后也会让朱允文不要对皇叔们赶尽杀绝,先来看看削藩的王爷们的下场:周王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缏都被贬为庶人流放到明朝边境。可以说朱允文对待叔叔们没有一点亲情可言,暴力过激,心肠硬的像石头。而恰巧马皇后是有慈爱之心,她说的话,相信朱允文肯定会听,或许削藩就变得结局非常圆满,中央集权也完成了,叔叔们也都愿意交出权力跟地盘。

结合这两点,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这,而且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肠软,朱棣才勉强赢了,如果马皇后还在,借一百个胆给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谋反之举。
(朱棣剧照)

马皇后如果还在,朱棣起兵就是谋逆之举,同时或许连削藩都不会实施,因为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历史每日说


朱棣敢不敢造反不是取决于马皇后是否活着,而是与侄子朱允炆的即位和朝廷削藩的政策,以及朱棣本身对皇位的觊觎有关。

我们先看看朱棣为何造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将朱标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对于父亲的这个反常决定,朱棣不仅十分震惊且心中是极度不服的。

朱元璋对于让优柔寡断的朱允炆即位,心中也充满了诸多的不放心,他也曾一度考虑更换继承者,但最终被以刘三吾为主的一些翰林学士耐心的劝导住。

朱棣一直都寄希望于父亲朱元璋,凭着自己的文韬武略,怎么都能胜任大明帝国皇位这一职务。朱棣在朱元璋犹豫不决之时,曾一度看到当太子的希望。

最终却被一群大儒给浇了一盆冷水,让朱棣希望彻底破灭。朱元璋去世的当年,朱棣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却为时已晚。

由此可见,朱棣一直对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耿耿于怀。1398年,朱棣听到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日夜兼程的前往京师奔丧,按理说这是违反朱元璋遗命的。

朱允炆立即下旨阻止了朱棣的奔丧行动,这让朱棣心理由不满转变成愤恨。随后,黄子澄、齐泰等人以藩王权势过大为由,建议建文帝朱允炆削藩。

这一政策直指实力最强、威胁最大的朱棣,为了稳住朱棣,朱允炆先从实力弱且有问题的藩王下手。顷刻间,五位藩王即被拿下,这让朱棣极度恐慌。

不到半年时间,朱允炆已将十多位叔叔要么废为庶人,要么软禁封地,甚至逼的有藩王举家自焚。这时的朱棣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削藩最后目标。

在此危急时刻,朱棣通过装疯卖傻,换回了被朝廷扣押的三个儿子。至此,朱棣已然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与其等着削藩被逼死,还不如起兵抗拒一番。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举起“清君侧”的旗帜,在北平起兵。朱棣的思路很清晰,他认为是齐泰等人使他们骨肉相残,当然这只是一个旗号。

但朱棣起兵的主要原因则是朝廷赶尽杀绝的削藩政策,这个政策中朱允炆有多少话语权他是很清楚的,要致他于死地的不是朱允炆,而是齐泰一些人。

朱棣造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中不服朱允炆,他内心渴望得到皇权,但这与削藩相比显然是次要原因。由此可见,朱棣造反的原因就是被削藩逼的。

马皇后如果活着能影响什么?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她在朱棣起兵时的已经67岁,在当时也算高龄。马皇后在世朱棣敢不敢造反,那就得看马皇后能否影响朝廷的削藩政策与朱允炆。

据史料记载,太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及五子朱橚都是马皇后所生。其中朱棣是否为马皇后所生,这是存在争议的,原因大家都懂。

朱元璋一生以勤政廉政著称,他曾严格规定后宫与宦官不得干政,这在明初是任何人都得遵守的一条铁律,马皇后有贤后之称,她是不会破坏祖制的。

这一原则也就意味着,马皇后肯定不会干涉朱允炆的大政方针,削藩政策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削藩的策略可能会发生变化,五子朱橚肯定不会很惨。

马皇后一生追随朱元璋,都是以贤内助的身份亮相,从未干预过朱元璋的大政,很多人受过她的厚待,也都是在生活上,从未逾越朱元璋定制的红线。

所以说,只要朱棣活着,朝廷和朱允炆就会有压力,那么削藩就势在必行,目的就是变相的要将朱棣拿下。这一利害关系,马皇后即使活着也不能左右。

由此可见,朱棣是否造反,取决于朝廷和朱允炆的政策,而非是马皇后。但马皇后可能会影响到靖难之役的过程和结果,朱棣是否还能创造奇迹就难说了。


野史也是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我们更应该先搞清楚马皇后是谁,她有什么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其次我们还需要搞清楚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最后还需要明白为何朱棣造反能够成功?

如果以上问题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准确性的回复,所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从这3个方面来深入了解一下靖难之役。


一、马皇后何许人也?

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鉴,好书史”,大约在1352年左右被义父郭子兴许配给朱元璋,后来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她也水涨船高成为马皇后。

马皇后主要的功绩就是帮助朱元璋处理好后宫事情,她“讲求古训”,在后宫治理方面是个能手,除了后宫治理之外,马皇后还有最大的优点就是给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滥杀无辜。


比如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杀戮功臣时,马皇后就多次建议朱元璋不要继续杀戮,朱元璋也还是听取了一些马皇后的建议。直到1382年马皇后去世之前,还依旧叮嘱朱元璋要“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明史》中对马皇后的评价是“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纵观马皇后的一生,我们根据客观事实而言,其实她就是一个贤内助,对于权力的控制,她并没有什么建树,要说她活着,顶多也就是给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贤臣以及听取纳谏的建议,至于权利本身,还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为马皇后从历史资料而言对权利并不感兴趣,也不会像武则天一样让朱允炆成为傀儡皇帝自己掌权。

单纯从马皇后的生平事迹以及能力而言,她对于控制朱棣或者靖难之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作用,换言之,也就是说即使马皇后在世,靖难之役一样要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朱棣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儿子朱标的第二个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后将朱标立为太子,可惜朱标太早就去世,去世后朱元璋才把朱标的第二个老婆扶正成为太子妃,然后立嫡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元璋这个操作,其实我是无法理解的,他的儿子朱棣,在朱标以及前三个哥哥相继去世之后,按理来说就是最年长的,而且朱棣战功赫赫,没有理由不立朱棣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让朱棣以及其余儿子都在内心有些许不满,只是不敢说而已。

后来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为皇帝,这个年轻的皇帝史称建文帝,可是由于年龄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给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来辅佐支持朱允炆处理朝政,可以说难度系数较大。

朱允炆没有贤臣相伴,自己还急功近利,一上任没有几天就开始削藩,对他的叔叔们权利进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还相当残忍,先后将周王以谋反之罪直接贬为庶人,发配云南、齐王也是谋反,废为庶人、代王被废、湘王更是被逼得举家自焚。

削完这些之后他还打算继续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残忍,没有留下丝毫余地,已经彻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还没有自知之明。

轮到朱棣的时候,原本朱棣也没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权,还把朱棣的燕山三护卫严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势不对,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结果,最终朱棣也是综合利弊不得已而谋反发动靖难之役。



三、朱允炆为何会失败?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来也就十万左右,而朱允炆全国兵力差不多接近200万,实力悬殊如此之大,为何朱棣还能反败为胜呢?

其实这就和朱允炆的军事能力以及经验谋略有直接关系,年轻的朱允炆论经验以及手段谋略断然赶不上朱棣,关键身边还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才开始就已经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开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来的武将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当时实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败。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岁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后袭击损失三万兵马,就开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强调要守城熬死朱棣,让他兵力耗尽,就可以不战而胜。

但是朱允炆断然不听耿炳文的,而是听取一个文臣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那个乳臭未干尚无作战经验的孩子作为主帅,最终导致朱棣运用游击战术将朱允炆十万大军逐渐消耗,再抽时间去内蒙古找到宁王朱权借兵八万,让朱棣实力雄厚,势不可挡,最终朱允炆大败。



也许你会好奇,全国接近200万的兵力,为何当时只有13万去平叛朱棣呢,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关系,由于他的残忍手段让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当然选择隔岸观火,没有人愿意插手帮忙,所以调遣兵马难,想要寻求支援更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基本相当于朱允炆已经失去军心,又怎么可能胜利呢?


结语

综上分析,我觉得即使马皇后尚且在世,她对整个靖难之役又能怎样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马皇后对他好言相劝,朱允炆又何尝会听呢?至于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凭什么听取马皇后意见不起兵造反?

所以历史始终就是历史,某件历史事件的发生,远远不是某个人可以阻止或者彻底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大环境的配合,才可能将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时期的曾国藩看着朝廷腐败,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变,到最后换来的一样还是自己累死,而国家依旧走向衰亡。



嗔痴历史观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必不敢造反。理由如下:

一、马皇后在朝野的声望会让朱棣师出无名。

朱棣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记载。大家可以想想,马皇后是支持亲孙子还是别人的儿子?即使如后来朱棣所说马皇后为其亲生母亲,马皇后为维护大明朝正统和朱元璋遗训,也会支持朱允文。朱棣在起兵的时候给了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清君侧。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防止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给予了地方诸侯在必要的时候起兵“清君侧”的权力。《皇明祖训·法律》明确记载: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果马皇后在世,一句话就能让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灰飞烟灭。有马皇后在,朱棣的正义性和合法性都会出现颠覆性转变,而且无可争辩。

二、有马皇后在会阻止朱允文犯错。

靖难之役中朱允文在拥有巨大优势的条件下,为何会惨败如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急二是软。朱允文皇位还未坐稳,就开始实施所谓的“新政”,这导致他失去了一大批支持者,毕竟朱元璋以前确立了不得变更祖训的规则,这难免落人口实,让别人拿住不放。在削藩战略上,朱允炆急于求成。在诸多藩王中,最有实力的是晋王和燕王,但是晋王早死,剩下燕王“一支独大”。朱允炆实施的策略是“翦燕手足”,即先废除势力较小的周王、齐王等人,然后在一举消灭燕王。殊不知这却给了燕王养精蓄锐、招兵买马的机会。所以,当朱允炆密令臣子逮捕朱棣时,朱棣就已经做好了起兵的准备。登基后,朱允炆虽然极力削藩,但是他重用的都是以“齐泰、黄子澄”为核心的文官,武官受到冷落,所以在战争发生时,大多表现出了观望的态度,只能重要老将耿炳文和未经沙场的李景隆,吊诡的是,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打开城门迎降的是昔日朱允炆重用的李景隆。与朱棣相比,朱允炆的弱被凸显得更加明显。朱允炆性格温和,仁厚,而朱棣性格猛烈,甚至可以说是“残暴”。在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就疯狂报复,他可以将方孝孺“诛十族”、也可以对建文一朝旧臣家属实施残酷的“瓜蔓抄”,不留活口。手段至此,‘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的朱允炆恐怕是做不到的。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必能阻止朱允文犯这些错误。马皇后长期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应当不会犯这种小儿科的错误。

三、若马皇后在世,朱允炆绝对不会用暴力的手段进行削藩。朱允炆引起诸王不满的,并不单纯是他削藩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暴力的削藩手段,众多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朱允炆对这些叔叔,可谓是丝毫不念亲情,所有被削去职位的藩王,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其最好的归宿居然是被革职为庶人,可见朱允炆削藩手段之残忍。这种幼稚的手段,必然会招致反抗。因此,如果马皇后一直在世,朱棣未必敢谋反。

综上所述,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必不敢造反。


青果树下闲扯淡


靖难之役之时,朱元璋与太子朱标都已死去,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已先于这二位而去,但是马皇后要是在靖难之役之时没死,朱棣绝对不敢造反。

为什么,先来看看马皇后在大明初年的地位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贵人

马皇后生于富豪之家,也算是大家闺秀,母亲在生下她之后便去世了,父亲为了避祸将其托付于至交郭子兴手中,而后父亲客死他乡,马皇后便成了郭子兴的养女,此女聪明伶俐,被郭子兴夫妇视如己出。

马皇后二十岁时,义父郭子兴起兵反元,占据濠州,而后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前来投奔,朱元璋在义军中精明强干,不久便被提携为大帅亲兵,不久又因战功擢升为义军中的一位头领,郭子兴十分器重他,将养女马氏嫁给他,所以朱元璋才能在郭子兴的扶持下成为义军中一股势力,所以朱元璋的起家是靠“娘家人”的。

1355年,郭子兴去世,其军队大部分是由朱元璋的女婿继承,可想而知马皇后在其前期的作用。此后在军旅生涯中,夫妇二人也是夫唱妇随,配合极为默契。朱元璋南下征战时,马皇后便做起了朱元璋的私人秘书,将其文书处理的井井有条,丈夫南下渡过长江攻打集庆,当时马皇后与家眷都在和州,且长江被元军切割,和州沦为孤岛,马氏亲自鼓励将士,稳固百姓,坚守和州,使元军不能攻下,让丈夫安心攻下集庆,所以马皇后巾帼不让须眉,女英雄也。

1360年,陈友谅大军直攻南京,强敌环伺,南京内人心惶惶,不少官员和士兵准备临阵脱逃,马皇后当即前去抚慰人心,并拿出财物犒赏士兵,稳固了军心,为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大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朱元璋的部将对马皇后十分尊敬。马皇后对其子女也是严加管教,对其教育晓之以理,是一位慈爱的严母,她的子女对其十分敬畏。

而且朱元璋也十分听马皇后的话,很多大臣都因为马皇后的劝谏减少了刑罚。比如李文忠守严州时,杨宪诬告李文忠不遵纪守法,本就十分猜疑的朱元璋当即召回外甥李文忠准备责罚,但是马皇后当即就劝导,她相信养子李文忠(李文忠曾被朱元璋夫妇抚养)不是这样的人,且阵前换将实在不利,朱元璋同意了马氏的建议。果不其然,李文忠大败张士诚大军,守住了严州。

学士宋濂获罪被朱元璋判了死刑,但是马皇后认为宋濂罪不至死,以吃斋为由向朱元璋反抗,结果朱元璋才反应过来,不应该对宋濂这样的饱学鸿儒执行死刑,这样会伤了天下士子之心,就将宋濂安置到了茂州。

马皇后的作为使许多功勋免遭责罚,还十分爱惜人才,设置红仓供养太学生的家属。这与马皇后信奉黄老之学有关,要知道黄老之学之中的与民休息十分适合刚刚经历战乱之后新生王朝初期,所以马皇后是一个有远见的女政治家。

朱元璋唱黑脸,马皇后唱白脸,使许多将领、大臣都敬畏者这位国母,最后马皇后病死,朱元璋又开始了杀戮。所以马氏在将领中的地位是十分重的,当时朱棣能够造反是因为朝中无将可以与之匹敌,还有北方诸将大都是朱棣部下,所以,前期的朱棣是十分顺利的。所以,假如马氏活到靖难之役,北方诸将必然不敢依附朱棣,朝中大将也不会被朱元璋杀掉,朝中就有可征战之将了。

马氏是朱棣嫡母,是朱棣能够篡位的借口

其一明朝是以孝治理天下,这是朱元璋所定下的国策。当初朱棣攻打济南时,铁铉坚守不出,三个月都攻打不下,久攻不下,朱棣引黄河水水淹济南,还是未能攻下,最后铁铉诈降,差点杀死朱棣,死里逃生的朱棣恼羞成怒,用重兵围困济南城,并大炮轰击济南。眼看城池将破,铁铉将太祖画像悬挂城墙,将大批太祖灵牌放置城门各处,朱棣见状不敢继续炮击,最后久攻不下,无奈撤军,最后南下进兵时,再也不敢取道济南。

所以,城墙上有太祖画像便不敢进犯,若是南京城内马皇后真人还在,朱棣怎敢造次。

(朱棣)

其二朱棣即位的理由便是马皇后之子。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的三位哥哥都已经去世,第四子朱棣便成了嫡子。当初南京城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便夺得大位,但是朱棣向天下说明,自己不是继承了侄子朱允炆的位子,而是以嫡子的身份继承朱元璋的位子。当时天下人因为反对朱棣,纷纷说明他不是马皇后所生,乃是侧妃所生,并非嫡子,面对天下人的质疑,朱棣只有为自己辩解自己是马皇后所生。

所以,朱棣能够即位,以马皇后所生为借口,是嫡子是有资格继承大位。所以,马皇后在世,朱棣是不是嫡子身份也就是马皇后一句话的事。


海浮人


既然假设在马皇后活着的时候,朱棣是否敢起兵造反,那么我们就首先要找到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和马皇后之间的关系。

正史中记载,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嫡子,但不是嫡长子,因此在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棣是没有希望做皇帝的。早年的朱棣配合大将军蓝玉,在今天北京的周边共同打击蒙元残余势力,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才能。

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明史·本纪第五》

但是,同时期的太子朱标却表现出了隐隐的君王之范,通过临朝听事力图矫正朱元璋过重的惩罚政策;面对已经封王的手足兄弟犯下的过错,太子朱标也尽力在朱元璋面前加以掩饰,使得不少藩王免于处罚。因此朱标不光在大臣中的威信很高,各地的藩王也都很支持他。因此太子朱标在朱元璋驾崩之后,继任皇位是无可挑剔的。

无奈天公不作美,朱标在巡查陕西回到南京之后,就一病不起,不久之后就驾鹤西去了,‘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此时,朱元璋面临重新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在朱元璋的在世的众儿子当中,作为嫡子的朱棣应该是首选,在孙子辈中自然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是首选。

在这两个继承人之间,不知道是因为朱允炆整天就生活在眼前,还是因为朱棣和朱元璋一样杀气太重,反正朱元璋最终选了嫡孙朱允炆作为继承人。朱棣那?在听到哥哥朱标去世之后,心情自然是沉痛,因为太子朱标曾在朱元璋面前为朱棣求情,才让朱棣免于处罚,‘

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但是悲伤之后,朱棣马上想到的是按照顺位继承的原则,自己变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选,因此又是一阵欣喜若狂。

等啊等啊,朱棣始终等不到让自己进京的圣旨,就感觉到情况不妙。不久,南京传来已经立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消息。朱棣听到消息之后,是无比的失落,知道事情已经万无更改的可能。首先,历史上立皇孙为皇太孙的并不在少数。例如,北魏皇帝拓跋浚、南齐皇帝萧昭业、金国皇帝完颜璟等等,都是以太孙的身份荣登八宝。再说,朱棣不同意又能怎么样,起兵南下讨伐老爹朱元璋吗?恐怕自己还没出北平城,就被拿下了。冷静下里的朱棣,只好继续安静的做自己的燕王。心中虽有不甘,但是也只能忍着。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作为太孙的朱允炆即位。年轻的朱允炆即位之后,在治国方面严重缺乏经验,因此特别依赖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在建文帝最开始执政的时候,在三位大臣的辅佐之下,朝廷的气象焕然一新,洪武朝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也一扫而空。

诏告天下,举遗贤。赐民高年米肉絮帛,鳏寡孤独废疾者官为牧养。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振罹灾贫民,旌节孝,瘗暴骨,蠲荒田租。—《明史·本纪第四》

但是,随着太平日子久了,三位辅政大臣开始商量着削藩的计划。缺乏斗争经验的朱允炆又怎会不听从那,因此在三位大儒的提议之下,朱允炆除了打造‘理想国’之外,就把经历放在了削藩一事上。

尽管在削藩一事上,有历朝历代的经验总结,但是建文一朝的削藩政策却依然是简单粗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数位王爷罢黜。比如第一个被废的周王朱橚(sù),在其次子朱有爋(xùn)举报其父谋反之后,建文帝直接派李景隆突袭周王朱橚的宫殿,将朱橚抓住。

帝使李景隆备边,道出汴,猝围王宫,执橚,窜蒙化,诸子并别徙。——《明史·列传第四》

先不管周王朱橚是否有谋反之心,建文帝首先拿他下手的原因是害怕周王支持燕王朱棣,因为这二人是同母的兄弟。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周王这一支脉的爵位,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故技重施告发长兄朱有炖谋反,最后被英明睿智的宣宗皇帝识破,朱有爋被废为庶人。

弟有爋数讦有炖,宣宗书谕之。有爋与弟有熺诈为祥符王有爝与赵王书,系箭上,置彰德城外,词甚悖。——《明史·列传第四》

由此可见,周王谋反的事情并不可靠。但是建文帝不管这个,在其为了削藩而削藩的政策之下,只要找到一个借口就可以了。在这种简单粗暴的削藩政策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王朱橚、代王周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fù)、岷王朱楩(pián),这五位手握兵权的王爷相继被废。湘王朱柏素有才能,朱元璋在世之时对其赞赏有嘉,但是建文帝依然借口湘王谋反,想趁机将其抓住。时年仅二十九岁的湘王朱柏悲痛万分,最后只能于宫殿之中自焚以明志,‘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谥曰戾’

在五位手握实权的王爷陆续倒台之后,朱棣内心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在所有的王爷之中,燕王朱棣是实力最强的一个。建文帝朱允炆这是在杀鸡儆猴,或许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燕王朱棣在装疯卖傻两年之后,公元1399年6月,建文帝终于松口送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北平。再无后顾之忧的朱棣,为了不坐以待毙,在同年8月开始以消灭朝廷的贪腐官员为名,起兵攻击北平周边的府县,以试探朱允炆的态度,就此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燕王朱棣曾有两次想举兵的冲动:一次是朱元璋改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的时候,另一次是朱允炆推行削藩的时候。这两次事件发生的时候,马皇后都已经过世,如果马皇后还在世的话,结果会是怎样那?

朱元璋改立朱允炆的时候,虽然马皇后已死,但是朱棣是不可能起兵的。这个时候都不用考虑马皇后,朱棣即使再想做皇位,有朱元璋在世朱棣也只能忍着,否则会死的很难堪。

朱允炆推行削藩的时候,朱棣真的起兵造反了。如果马皇后在,朱棣还会不会起兵造反呢?答案是不会。原因很简单,虽然朱元璋制定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铁律,‘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就像朱元璋制定的宦官不得干政的铁律一样,都是摆设。《明史·后妃传》中就有马皇后多次规劝朱元璋,使得很多大臣免于刑罚的记载,‘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同样,朱允炆执政的时候,马皇后也会多多少的干预朝政。

而且史书记载,马皇后对待诸皇子素来仁慈,‘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

。当建文帝在粗暴的推行削藩政策的时候,马皇后肯定不会不管不问,任由建文帝残害自己的孩子们。比如湘王朱柏,肯定会跟马皇后解释,从而不会发生自焚以明志的事情。如此以来,诸藩王就不会跟朝廷离心离德了,精明的朱棣自然就没有造反的勇气了。

马皇后从朱元璋未发迹之前,就一直相伴左右,在朝中素有威名。如果马皇后在世,以她的经验,首先就不会同意建文帝简单粗暴的削藩政策;以她的威望,朱棣断然没有起兵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