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囧妈》了吗?你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升腾的海水


《囧妈》是徐峥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黄梅莹领衔主演,袁泉特约主演,贾冰、郭京飞主演,沈腾特别客串,欧丽娅等出演。 [1]

该片是徐峥”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讲述一趟六天六夜的莫斯科之旅,让徐伊万与卢小花母子回到了最纯粹的相处模式。 [2-4]

该片原定于2020年1月24日在中国上映,1月23日宣布撤出春节档。 [5]

2020年1月24日,《囧妈》出品方宣布该片在大年初一(1月25日)上线网络免费播出。 [6-7] 首先徐峥老师的一些电影我想大家都看过的《人在囧途》《泰囧》《港囧》也包括刚上映的《囧妈》虽然都是喜剧电影但是大家细细体会这些影片里边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再加上《囧妈》这部电影本来是开年贺岁片。徐峥老师在这里选择了免费全国播出,这要承受个大院线多少的压力和自己的财力。就这个做发我给徐峥老师点个大大的赞。虽然说是因为冠状病毒的影响但是可以免费让观众们去看已经很不容易了。所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很好!!!希望徐峥老师多出一些自导自演的影片。







寂寞是傻子


今年初一不论你身在哪儿,相信都不会错过囧妈,因为疫情,得知各大影院过年期间都不营业的时候,还觉得有点遗憾,好几部电影都不能去看了,随之又听说囧妈全片在网上播放,真感觉徐峥也太讨喜了吧,在这种国家灾难面前可以做到这样,反正当时就想着挺好的,估计等电影上映了很多人还会去还他电影票的。

初一看了电影,跟宸小妞一起看的,反正在酒店也没事儿呗,就拿着pad看。看完之后,说实话跟我的预期还是有差距的,除了感觉徐峥妈妈的控制欲似曾相识,熊出没的那段把某宸吓得要抱我外,别的情节没有太深的印象,中间还一度觉得剧情有点断裂。

看完电影就在知乎里面搜影评,却意外看到了毕志飞的吐槽,才发现原来我想的太简单了,又想到了贵圈真乱,感觉黑白是非都不简单。孰是孰非只有内情人才能评判,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关注,还是花点时间想想剧情吧。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对电影的容忍度很高,大多数我看过的电影都会被我评论为还不错,好看的电影不用多说,不好看的电影咱也可以感受到人文关怀。这部囧妈我也只是想借机回顾一下我和妈妈的关系。我看很多人说自己的妈妈跟徐峥的妈妈很像,特别是小番茄那段,我的妈妈还没到这种程度,不过从下到大也真的是事无巨细。一直到现在,我在家时候的穿着还是要被从头到脚地打量和评论好看不好看或者冷不冷。

小时候妈妈在我眼里是无所不能,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工作上面风生水起,似乎在她那里没有什么难事儿,我一直觉得自己家境一般,但是却从来没觉得想要什么买不成的,似乎妈妈总有办法把我的想法都变成现实。但是我大了之后,到我工作之后,我才渐渐觉得我妈也有为难的时候,就囧妈里面的妈妈一样,也许她可以考虑长远想替儿子什么事都做决定,但她也需要儿子的陪伴,需要儿子看自己实现梦想,我想我妈的心态也是这样,再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关系的依赖,需要在关系中成长。

电影里列车员还挺出彩,绝对有点搞笑的惊艳,给电影加了分。还有沈腾那段,人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是扮女装毫无违和感。再来说熊出没那段,感觉有点脱离现实,虽然母爱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挺身而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背景,似乎再来一段这样戏剧化的剧情并不能给电影加分,也许导演想引出妈妈出走的为难,又想展现下妈妈的伟大,我觉得出走的妈妈很现实,就像我妈跟我一起出游的时候,动不动就埋怨我让她多走路了,所以我每次跟她出门都很紧张,害怕没安排好,我也相信她一气之下会一走了之,不过这种桥段仅限于国内,国外估计她搞不定。

我还想说一说这次疫情,跟家人一起去深圳本打算游玩,结果没想到被困在了外面,但是就像朋友说的,在哪里都好,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是开心的,虽然很担心很担心,可是每天就跟家人一起在酒店里待着就觉得很满足,这种状态应该是这种特定环境下才能产生出来的亲密感,就像03年的非典一样,确实拉近了身边的人的距离,有一种患难与共的感觉。真心希望祖国快快度过难关,也希望我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思考有所进步,跟着我们的城市和国家一起成长~


蘑菇大迷糊


前几天我问我妈,你有没有看那个电影《囧妈》?她说,听这个名字就不想看。噢 ,好吧,这个名字不可否认是奇葩了一点儿,但是这个电影的剧情......不可否认,也是一般般的。

我记得整个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个俄罗斯的姑娘,因为她的身材实在是太火辣了,她还教会了我一个词语: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俄罗斯的插曲,非常的好听,听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儿。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情绪上太大的波动!

是这部电影垃圾吗?倒也不至于。因为它还算是揭露了生活里面一些比较真实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场景:伊万被老婆绿了之后,伊万又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儿,知道这个俄罗斯女孩儿是被男友劈腿后,两人同病相怜,便聊得很投缘,一起吃饭、喝酒后,两人来到火车尾“做一些疯狂的事”:其实也就是扔结婚戒指。

俄罗斯姑娘倒是毫不犹豫地扔了,但是伊万试了好几次还是扔不出去,因为他不想扔。

这个揭露了一个事实:真正分手的时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坚决!

不过这个场景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伊万扔戒指的时候,配一些回忆妻子的画面也好啊!这样显得比较连贯!不至于有种生硬感。因为伊万本来演技就一般般,那个表情也没觉得有多难受、多煽情。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发现,我不是你所想象出来的那个人吗?”

这句话,妻子对着伊万说了一遍,然后伊万又对着老母亲说了一边。

这个揭露的现象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总希望把亲人变成自己设想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设想好他的思想、行动、言语,一旦现实中与设想中不符合,就给他“指正”,表面上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只是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心宜的样子,顺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所以,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甚至关系恶化。但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自私的。一旦你开始学会不再自私、顾及对方的感受,关系才会慢慢变好。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沟通下去。

最后给个评分吧:6分,刚刚好及格。它的定位应该是情感类电影。演员给我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剧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后面也就有点儿网友所说“强行煽情”的感觉。搞笑路线的话,也没觉得多搞笑,反而觉得台词有点尬,因此我并不打算吹爆这部电影。

但是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些情节里,还算是比较能引发深思的,所以我觉得这勉强还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电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刚刚好合格吧!





Jin将心比心


我记得整个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个俄罗斯的姑娘,因为她的身材实在是太火辣了,她还教会了我一个词语: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俄罗斯的插曲,非常的好听,听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儿。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情绪上太大的波动!

是这部电影垃圾吗?倒也不至于。因为它还算是揭露了生活里面一些比较真实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场景:伊万被老婆绿了之后,伊万又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儿,知道这个俄罗斯女孩儿是被男友劈腿后,两人同病相怜,便聊得很投缘,一起吃饭、喝酒后,两人来到火车尾“做一些疯狂的事”:其实也就是扔结婚戒指。

俄罗斯姑娘倒是毫不犹豫地扔了,但是伊万试了好几次还是扔不出去,因为他不想扔。

这个揭露了一个事实:真正分手的时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坚决!

不过这个场景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伊万扔戒指的时候,配一些回忆妻子的画面也好啊!这样显得比较连贯!不至于有种生硬感。因为伊万本来演技就一般般,那个表情也没觉得有多难受、多煽情。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发现,我不是你所想象出来的那个人吗?”

这句话,妻子对着伊万说了一遍,然后伊万又对着老母亲说了一边。

这个揭露的现象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总希望把亲人变成自己设想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设想好他的思想、行动、言语,一旦现实中与设想中不符合,就给他“指正”,表面上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只是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心宜的样子,顺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所以,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甚至关系恶化。但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自私的。一旦你开始学会不再自私、顾及对方的感受,关系才会慢慢变好。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沟通下去。

最后给个评分吧:6分,刚刚好及格。它的定位应该是情感类电影。演员给我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剧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后面也就有点儿网友所说“强行煽情”的感觉。搞笑路线的话,也没觉得多搞笑,反而觉得台词有点尬,因此我并不打算吹爆这部电影。

但是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些情节里,还算是比较能引发深思的,所以我觉得这勉强还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电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刚刚好合格吧!


低调de嘴哥


刚刚看完,评分6分左右吧,没有特别高潮迭起的剧情,也没有特别出众亮眼的角色,就像一部连续剧。

总共两条故事线,1、徐峥跟妈妈搭火车去莫斯科是主线,2、徐峥跟袁泉闹离婚争事业是副线。主线分三个部分,开头是大吵大闹互相伤害,中间是遇难脱险互相理解,结尾是完美演出看开一切。副线也分三个部分,袁泉力争暖霸美国发展,徐峥不按套路截胡袁泉,徐峥看开一切好聚好散。

角色方面:

袁泉的角色很棒,安静内敛,充满智慧,一位彬彬有礼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人物对话有张有弛,清晰明了。

贾冰的角色有点差强人意,表现不饱和,几句自言自语的文字也是很生硬,表情有点做作。





夏雨雪xyx


刚看完,老实说豆瓣的分数跟我自己心里的差不多,我自己给的分数是6.5分这片节奏其实没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逻辑太违和了,其实囧妈这片前面还行,如果一直保持着开始部分的剧情逻辑去拍的话,这片我还能给到7.5到8分,但从徐峥爬列车顶开始,整个剧情就开始崩了,虽说这类型喜剧不免有夸张情节,但爬车顶、被熊追、热气球这些已经脱离现实太远了,这种夸张的动作剧情突然出现在公路片里真的显得十分违和和不搭,就像你在看一部写实的电影时,看着看着画风突然变成了《万万没想到》,其实这些元素如果放在周星驰那类无厘头式的喜剧里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放在囧系列这类片就真的很违和。还有离婚这条支线在里面真的很鸡肋,其实就算把这条线完全删除也不影响剧情,甚至观感可能还更好,这条线就是强行给主角增加中年危机的,但问题是囧妈这片本身又不是讲中年危机的,而且结尾安排还是离婚的设定也是迷,强行写实?我看到有些人洗说这片文艺向?拜托,这片从开始宣传就没定位过文艺深度这些,包括预告都是往喜剧里剪的,而且你见过哪套文艺片里会有爬火车顶被熊追还坐热气球飞去莫斯科这样扯谈的剧情啊。以上这些都是导致囧妈观感不好的地方,基本上从徐峥爬车顶开始,后面的剧情我都是快进着看,后面歌剧院的剧情虽然拍得挺好,但观感已经被前面的剧情给破坏掉。总的来说,囧妈让我观感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他的风格太杂了,一会写实,一会夸张,一会喜剧,一会悲剧,一会动作,一会又煽情,这些都没有很好的糅合在一起,都是支离破碎的感觉,还不如一直沿用开始时的风格,夸张的动作剧情都去掉,然后火车沿途加插母子二人过往的回忆,突出两人矛盾的由来,回忆中甚至可以包含夫妻过往剧情,这样就可以让夫妻线饱满显得不那么鸡肋,接着利用夫妻矛盾剧情触发母子吵架剧情,之后高潮安排一个列车灾难或是自然灾害什么的,母子在灾害里重归于好,然后接主角淡然同意离婚,最后再接到莫斯科表演的剧情,虽然看着没什么新意,但起码逻辑上没现在那么违和。

总的来看这片子对爱情和母子亲情的剖析都不够到位,至于为什么?或为了剧情铺陈,或为了迎合大众,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徐峥把爱情拍成故事,讲来讲去还是家长里短那一套,虽然也不失娱乐性,却少了很多回味在里面。





大官人瞄电影


关于《囧妈》,各种批评的话已经说得很多了。

的确,大年初一在网络平台免费首播的贺岁大电影《囧妈》,有很多肉眼可见的槽点:

密集植入的广告,达到了冒犯观众的等级。

剧情推进过程中,无节制的强行转折,如伊万(徐峥 饰)手机"牺牲"后,他在冰天雪地的郊外电话亭收到"神之来电"。母子俩错过火车后,从天而降的热气球神助攻,都让人忍不住发出"这都可以"的感叹。

对于《囧妈》的吐槽,归根结底还是觉得它拍的太浅。没有抓住所谓“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内核。

电影虽然希望探讨中国式家庭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却只做到了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电影的确赤裸裸地呈现了一些人际关系的真相,却在呈现方式上显得过于天真。

举个例子,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无休止的角色化期待,那种"你是我……,你就应该……"的戴着玫瑰色眼镜看问题的幼稚方式,是我们活得不幸福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一点上,《囧妈》试图说实话。

问题是,你指望一个孩子在列车上对着母亲大吼两句,拍两下桌子,就能让老一辈人,从复杂的中国式"情感绑架"中苏醒,觉察出自己的错误吗?

不可能的。

大家感受到的只有残忍,并且是儿子对母亲的残忍。老一辈人只会被母亲的眼泪牵着走,因为那才是他们的痛点,他们的创伤,他们愿意去理解的东西。

有阅历的成年人,能明白儿子话语中的"正确性",他们从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中逐渐学到了去放低期待,才能减少失望,继而向上去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模式。

自己多年的拧巴与不快乐,甚至内心扭曲,是父辈在"模子里种瓜"的结果。

可又能怎样呢?回头看看父母,已满头白发,两眼含泪,他们甚至自认为将生命都奉献给了孩子。

这种情况下,把母子俩任何一个拉出来审判吊打,都是极其残忍的。代际创伤,历史问题,无法愈合的,事情已经这样了,我们能做的只有正视它,然后保留一点点对人际关系的幻想,哪怕,它是不切实际的角色化期待。

《囧妈》之所以被打低分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它想抓住的东西太多:既要温情,又要商业,既要搞笑,又要暖心……结果每一项都做得不够好。

它有慈悲的一面,或许是徐峥这些年骨子里"文艺"情结的复苏。你能明显感觉到,在这部极其商业化的电影里,徐峥显然没有完全遵循他商人一贯的"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他开始被自己"非理性"的一面带着走了。

正因如此,才会有电影后半段对母亲个人理想(到莫斯科演出)的大肆渲染,甚至是歌颂。






橘皮随口


很可惜,并不好看,如果上影院,未必卖得到10亿。

说简单点就是,徐峥试图把一个文艺片的讨论深度塞在一个爆米花公路电影的壳里,这么拧巴的结果就是整个片子既不好笑,也不感人。

影片三条叙事都围绕着徐伊万:带妈去莫斯科的“囧事”线,和老婆的情感线,和母亲的情感线。三条线塞在两个小时里面,其实一条都没有表现好。

如果把它看做一个传统“囧”系列的喜剧电影,是需要大量的事件造成的戏剧冲突来支撑的。意外一件件发生,人物们以各种荒诞的方式解决这些意外,从而形成喜剧效果。去看看《疯狂的石头》、《泰囧》或者《心花路放》,整部片子里至少有20-30个事件,从而形成连续的剧情推进。

而在《囧妈》的两个小时里,我能想起来的事件也就这么几个。

徐伊万和妻子的纠葛,决定去美国。

徐伊万因为误会没有去美国,和母亲一起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

徐伊万指示锅贴搅乱妻子的商业计划并失败。

徐伊万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发生了一些情感故事。

徐伊万因为误会在被挂在火车外一晚上(一般人早死了)

徐伊万追下车的母亲遇熊并解决。

徐伊万陪母亲完成心愿。

在头半个小时观感其实还不错,因为头三个事件是连续的,人物的每一个行动找得到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往后的几个事件却越来越孤立,他们的并且都用了一种类似于“机械降神”的方法来让事件戛然而止。

和娜塔莎的关系逐渐升温,结局竟然是她像个没事儿人一样说下车就下车了;和熊追逐了好几分钟,结局是突然被荒郊野岭出现的猎人射倒;赶了半天火车母子聊了半天的天,赶不上了居然从天外飞来一个热气球……

机械降神不是不能用,但囧妈里的机械降神除了强行把剧情搬回正常轨道,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戏剧性的效果,只能让观众感觉突兀,并且觉得前面所铺陈的剧情都在浪费时间。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小线索被浪费了:比如开始徐伊万被拍在汤里的手机,我本以为是很重要的线索,结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引入一个手机的植入广告;比如出现了好几次的蒙古夫妇,造成喜剧效果的冲突就是男人以为女人和徐伊万有一腿,这么低级的技法竟然还重复用了一次;比如那个贫嘴的中国列车员本来可以参与到不少事件当中,结果他的作用真的就是贫嘴。

这些没有起到事件作用的段落,也占用了大量的影片时间,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事件少,节奏拖。当然,事件少的另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把大量的笔墨都花在了与妻子和母亲的交谈之上。

许多人会说到《囧妈》的创新在于把这些很重要的情感问题拿出来讨论了,关注中年危机,关注母子关系,这都是好选题,但只有立意是远远不够的。

这又是一个拧巴之处,当我们讨论细腻的情感,我们要求的是其与真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而公路电影往往又会因为大量的意外而造成诸多荒诞感以及超现实感,这两者是非常不搭调的。

徐伊万因为什么而回头上车?就因为兜里的一把糖吗?还是因为作为住豪宅的企业家,心疼妈付出去的两万块钱?

徐伊万为什么跟妈和解?是因为妈在冰天雪地里跟他讲往事?以前难道没有讲过吗?

徐伊万为什么突然跟老婆和好啊?之前都恨成那个样子了。

影片中的情感出现了太多这样缺乏铺垫的“突转”,也有着太多为了“表达观点”而进行的直接说教,这些都是难以打动人的。

其实这样的荒诞与温情也并非不能兼容,徐伊万和母亲如果能共同面对更多的意外事件,并且共同解决,让母亲真实地感受到儿子与自己的平等关系,对他的控制和枷锁慢慢消融,最后同样能够达到想表达的情感线。

这次的《囧妈》总的来说,什么想要的问题就是,什么都没有做好。如果单独拍一边,徐峥并非没有那个能力拍好他想表达的情感内核,但是套上商业的枷锁之后,这次尝试是失败的。

或许有朝一日徐峥可以真正沉下心来拍个他想表达的文艺片,我相信一定会好看。





小蝌蚪大闹天庭


很可惜,并不好看,如果上影院,未必卖得到10亿。

说简单点就是,徐峥试图把一个文艺片的讨论深度塞在一个爆米花公路电影的壳里,这么拧巴的结果就是整个片子既不好笑,也不感人。

影片三条叙事都围绕着徐伊万:带妈去莫斯科的“囧事”线,和老婆的情感线,和母亲的情感线。三条线塞在两个小时里面,其实一条都没有表现好。

如果把它看做一个传统“囧”系列的喜剧电影,是需要大量的事件造成的戏剧冲突来支撑的。意外一件件发生,人物们以各种荒诞的方式解决这些意外,从而形成喜剧效果。去看看《疯狂的石头》、《泰囧》或者《心花路放》,整部片子里至少有20-30个事件,从而形成连续的剧情推进。

而在《囧妈》的两个小时里,我能想起来的事件也就这么几个。

徐伊万和妻子的纠葛,决定去美国。

徐伊万因为误会没有去美国,和母亲一起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

徐伊万指示锅贴搅乱妻子的商业计划并失败。

徐伊万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发生了一些情感故事。

徐伊万因为误会在被挂在火车外一晚上(一般人早死了)

徐伊万追下车的母亲遇熊并解决。

徐伊万陪母亲完成心愿。

在头半个小时观感其实还不错,因为头三个事件是连续的,人物的每一个行动找得到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往后的几个事件却越来越孤立,他们的并且都用了一种类似于“机械降神”的方法来让事件戛然而止。

和娜塔莎的关系逐渐升温,结局竟然是她像个没事儿人一样说下车就下车了;和熊追逐了好几分钟,结局是突然被荒郊野岭出现的猎人射倒;赶了半天火车母子聊了半天的天,赶不上了居然从天外飞来一个热气球……

机械降神不是不能用,但囧妈里的机械降神除了强行把剧情搬回正常轨道,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戏剧性的效果,只能让观众感觉突兀,并且觉得前面所铺陈的剧情都在浪费时间。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小线索被浪费了:比如开始徐伊万被拍在汤里的手机,我本以为是很重要的线索,结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引入一个手机的植入广告;比如出现了好几次的蒙古夫妇,造成喜剧效果的冲突就是男人以为女人和徐伊万有一腿,这么低级的技法竟然还重复用了一次;比如那个贫嘴的中国列车员本来可以参与到不少事件当中,结果他的作用真的就是贫嘴。

这些没有起到事件作用的段落,也占用了大量的影片时间,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事件少,节奏拖。当然,事件少的另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把大量的笔墨都花在了与妻子和母亲的交谈之上。

许多人会说到《囧妈》的创新在于把这些很重要的情感问题拿出来讨论了,关注中年危机,关注母子关系,这都是好选题,但只有立意是远远不够的。

这又是一个拧巴之处,当我们讨论细腻的情感,我们要求的是其与真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而公路电影往往又会因为大量的意外而造成诸多荒诞感以及超现实感,这两者是非常不搭调的。

徐伊万因为什么而回头上车?就因为兜里的一把糖吗?还是因为作为住豪宅的企业家,心疼妈付出去的两万块钱?

徐伊万为什么跟妈和解?是因为妈在冰天雪地里跟他讲往事?以前难道没有讲过吗?

徐伊万为什么突然跟老婆和好啊?之前都恨成那个样子了。

影片中的情感出现了太多这样缺乏铺垫的“突转”,也有着太多为了“表达观点”而进行的直接说教,这些都是难以打动人的。

其实这样的荒诞与温情也并非不能兼容,徐伊万和母亲如果能共同面对更多的意外事件,并且共同解决,让母亲真实地感受到儿子与自己的平等关系,对他的控制和枷锁慢慢消融,最后同样能够达到想表达的情感线。

这次的《囧妈》总的来说,什么想要的问题就是,什么都没有做好。如果单独拍一边,徐峥并非没有那个能力拍好他想表达的情感内核,但是套上商业的枷锁之后,这次尝试是失败的。

或许有朝一日徐峥可以真正沉下心来拍个他想表达的文艺片,我相信一定会好看。


和而不同一一一


对于我不是专业领域 两个相爱的人最后还是没能走在一起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的年级越来越大 做子女的一定要好好孝顺不能留下遗憾 父母永远都是为子女好有句方言是这么说的 娘疼儿来路来长 相反儿疼娘来扁担长 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这句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