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咱從小到大讀他作品的人,其實也算咱渭南鄉黨


一個咱從小到大讀他作品的人,其實也算咱渭南鄉黨


有這樣一個大文豪,我們從小讀他的作品長大,我們覺得他很遙遠,可以這樣講,他就是天上的星辰,但我們卻忽略了,他其實也是我們身邊的鄉黨。他就是唐朝大詩人-----杜甫。


為什麼這麼說?大概有這三個原因:

  • 一是杜甫在長安工作期間家屬住在蒲城;
  • 二是杜甫在華州任過司功參軍職務;
  • 三是杜甫他舅任白水縣尉,他常去白水看望他舅。

杜甫在渭南活動期間,正值安史之亂爆發,山河破碎,黎民塗炭,他滿腔悲憤,寫下了大量詩篇。其代表作多數是在渭南寫下的。《白水明舅宅喜雨》《沙苑行》《彭衙行》《潼關吏》這些詩的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呢。



一個咱從小到大讀他作品的人,其實也算咱渭南鄉黨


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他和李白同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在文學史上,把他們合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下苦功夫讀書與詩作,7歲時就寫過頌鳳凰詩。從20歲起,開始漫遊生活,足跡遍及吳、越、齊、趙、梁、宋。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不少傳世佳作。天寶五年(746),他懷著“致仕堯舜上,再使民俗淳”的抱負,來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那時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權的時候。李林甫最嫉恨讀書人,怕這些來自下層的讀書人考取官職後,議論朝政對自己不利,於是勾結考官,欺騙玄宗說這次應試的人考得很糟,沒有一個夠格。玄宗正感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賀的奏章,說這件事正說明皇帝聖明,有才能的人已經得到任用,民間再沒有遺留的賢才了。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報國無門,困居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捱餓的悽慘情景,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黑暗政治和不平等現象。後來輾轉到成都,最後客死他鄉。


這裡主要介紹一下杜甫在渭南的事情。

西安考試不應


一個咱從小到大讀他作品的人,其實也算咱渭南鄉黨


天寶六載(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天寶十四年(755)秋,杜甫從長安去奉先(今蒲城縣)、白水,把家屬安置在奉先。此間,寫下了《沙苑行》《白水明舅宅喜雨》《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橋陵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等詩。在《沙苑行》中,有“苑中牝三千匹,豐草青青寒不死”的名句。返回長安,朝廷任命他為河西尉,他不去,改任為左衛率府胄曹參軍。這年冬天,他又去奉先,將沿途見聞、自己經歷和家庭遭遇聯繫起來,寫了《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一詩。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千古傳誦的不朽名句。

戰亂流離陝甘


一個咱從小到大讀他作品的人,其實也算咱渭南鄉黨


天寶十五年(756),杜甫來往於白水、奉先、鄜州一帶,把家眷移到鄜州姜村(今陝西富縣南)。這年夏天,杜甫從奉先到白水,依附舅父崔十九。在這裡寫下《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一詩,記述舅父的高齋清宴。六月,安祿山率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逃到四川。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隻身往投肅宗,途中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至德二年(757)夏,唐肅宗到了鳳翔。杜甫逃出長安到鳳翔,穿著一雙麻鞋和露著兩肘的衣裳,拜見肅宗,肅宗授他左拾遺。這年秋,杜甫去鄜州姜村探家,路過白水,寫下《彭衙行》一詩,追述上年去鄜州路過白水的景況:“憶昔避賊初,北走經險艱。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一旬半雷雨,泥濘相牽攀。既無御雨備,徑滑衣又寒。”“野果充餱糧,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邊煙。”冬季,唐軍收復長安,肅宗返京,杜甫便帶著家屬來到長安。

直言進諫被貶華州


一個咱從小到大讀他作品的人,其實也算咱渭南鄉黨


乾元元年(758)秋,杜甫為在咸陽陳濤斜打了敗仗的宰相房琯上疏說情。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任華州司功參軍。掌管官員、考課、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筮、喪葬等事。時值安史之亂,儘管個人遭遇不幸,卻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到華州任所後,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華縣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解悶。相繼寫下了《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瘦馬行》等詩,抒發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還寫下了《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減輕人民負擔獻策。當討伐叛軍的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下了《觀安西兵過關中待命二首》詩,表達其愛國的激情。

華州悲憤寫史詩


一個咱從小到大讀他作品的人,其實也算咱渭南鄉黨


這年晚冬,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大戰鄴城,唐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返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官軍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慘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在《無家別》一詩中,他寫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著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賊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由於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這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遭受飢餓威脅,寫下了《夏日嘆》《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立秋後,他懷著“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的心境,拋棄官職,全家遷移,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同谷一帶幾經淹留,又在荒山寒峽之間,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到達成都。最後在回北方的途中病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