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乒乓——“转”从何来?

众所周知,“强旋转”是乒乓球区别于其它球类运动的最显著特点。球友要问, “转”从何来?当然是球拍打出来的,因为规则规定,发球的抛球是不能使其旋转的。从第一板球发球开始,乒乓球的所有旋转都是球拍打出来的。有人说,乒乓球斜向碰撞球台、擦网也可能产生旋转。可那些乒乓球飞行的动力还是球拍打出来的呀?所以那些旋转也可算是间接由球拍打出来的。

理论上说,对静止球而言,凡是作用力线不通过球心的击打都会打出旋转球。对其中的旋转原理解释有好几种说法:力臂说,力矩说,力偶说,摩擦力说。四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且相互间存在一定关联,也都能自圆其说。如果击球的作用力线通过球心,则力臂=力矩=力偶=摩擦力=0,被击出的球无旋转;如果作用力线不通过球心,则它们四个都大于零,虽然数值各不相等,但都能解释成乒乓球旋转的起源。

下面具体看看各种旋转球是怎么打出来的?

实验一

假设反胶球拍以不同拍形方位与角度,水平直线向前挥动5次,都击打了一个静止的乒乓球,但分别击打在球体上5个不同的部位(参见图1)。显然,只有第一次击中球心,打出不转球。其余4次击球力线都偏离球心,分别打出上旋球、下旋球、左旋球、右旋球。

浅说乒乓——“转”从何来?

图1 水平向前五次击球的击球点(后视图)

本实验5次都是同一方向(向前)的直线挥拍,但拍形不同(当然击球部位也不相同,参见图2),打出球的旋转性质也截然不同。由此可得初步推断:旋转球旋转性质的产生是由球拍挥动弧线(包括直线)和拍形(拍面朝向与角度)共同决定的。

浅说乒乓——“转”从何来?

图2 三次水平向前击球的效果示意图(左视图)

实验二

假设球拍以同一种拍形(横立拍)直线挥拍 3 次都击打了一个静止乒乓球的正中后部同一点 A 上,但挥拍方向各不相同(参见图3):3 次挥拍方向依次是向前方、向前上方、向前下方。显然,只有第一次击中球心,打出不转球。第 2、3 次击球力线都偏离球心,分别打出上旋球、下旋球。

浅说乒乓——“转”从何来?

图3 同拍形同击球部位不同挥拍方向击球效果示意图

本实验 3 次都是相同拍形的直线挥拍打在同一个击球部位,因挥拍方向不同,打出球的旋转性质也截然不同。由此可得进一步的推断:旋转球旋转性质的产生是由球拍挥动弧线(包括直线)、挥动方向和拍形(拍面朝向与角度)变化共同决定的。

再回到标题,“转”从何来?一句话:凡能使乒乓球所受合力力线不通过球心的击打都会打出旋转球。简单说就是七个字:偏心击球出旋转。

往深处说,话就长了:这个”打“是球和拍的相对运动,涉及来球运动状态即速度(方向、大小)和旋转(方向、转速),还涉及球拍的运动弧线(内弧、外弧、直线)、速度和拍形(拍面朝向、角度)变化,甚至与球拍(胶皮、海绵、底板)的种类(反胶、正胶、长胶、黏套、涩套)、材质(木材、纤维)、性能、质量都有直接关系。情况将会更加复杂。后面再慢慢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