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廉颇为何晚年凄凉?

风乱语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与白起、王翦、李牧四人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惠文王时期,正是因为有廉颇和蔺相如这对贤臣良将,使得强秦对赵国颇有忌惮,不敢对赵用兵。廉颇一生历经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三代赵国君王,不幸的是,这三位赵国国君是一代不如一代,放着廉颇这样一个人才不去重用,反而受到小人的挑破离间使得廉颇被迫离开赵国,流落魏国、楚国。身在异乡的廉颇仍然想着返赵,再为赵国披挂上阵、守卫疆土,然而至死他也没有回到赵国故土,最终死在楚国,凄凉的结束了忠勇的一生,令人惋惜。

一、廉颇其人

俗话说“性格即命运”,廉颇之所以晚景凄凉,纵然有外界因素的原因,更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廉颇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身经百战用兵如神。廉颇征战一生,大小经历百余战,可以说是无一败绩。自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其勇猛果敢的威名就闻名于诸侯,此后虽然在长平之战初期败于秦军,但是经验丰富的他很快就调整作战策略,坚壁清野,与秦军打起了消耗战,在长平驻守三年,使得秦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连秦国名将白起都奈何不了廉颇,因为忌惮他,不得不采用反间计,让赵王替换了廉颇,秦军才得以取胜。之后在赵国损失四十万精锐的情况下,廉颇还能带领赵军大败浑水摸鱼的燕军,包围燕国国都,让人不得不敬佩廉颇的高超军事指挥水平。

②、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将相和”和“负荆请罪”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也能看出,廉颇虽然心高气傲,不想屈居人下,但是在知道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先公后私的一片苦心之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抛弃尊严,放下偏见,袒露上身,背负荆条,前去蔺相如家登门谢罪,最终二人结交和好,成为生死之交。这就能看出廉颇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以大局为重,不会因为个人名利至国家利益于不顾,那种忠贞、坦荡、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人敬佩。


③、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廉颇是军人出身,性格中就带着军人的那种刚毅果敢、嫉恶如仇的血性。在赵悼襄王时期,奸臣郭开当政,廉颇看不惯郭开那种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样子,便不顾郭开相国的身份,当着众位朝臣的面训斥郭开,让郭开下不来台,郭开便怀恨在心,向赵王进谗言陷害廉颇,导致廉颇被迫逃亡魏国。这也说明廉颇爱恨分明,不喜欢就直接开怼,没有任何顾忌,这样的性格特征也造就了他在政治腐败的赵国无法容身。

④、赤胆忠心至死不变。廉颇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他创造的一番功绩,还得益于他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在他受人诬陷,被迫流亡魏、楚之后,他一心想的还是回赵国,为故国再次挂帅出征,所以他才会在赵国使者来探望他时努力表现的自己勇猛不减当年,还可以继续上阵杀敌,怎耐至死他只能隔岸叹息,抱憾客死他乡了。

二、廉颇的主要功绩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赵国屡立奇功,他的“战国四大名将”之称绝对实至名归,我们先来归纳一下他都参与指挥了哪些战役:

1、夺取阳晋。赵惠文王在位前期,东方六国之中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分别为东西方强国。赵惠文王十五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集结五国之力联合伐齐,齐军大败。第二年,廉颇率领赵军长驱直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因阳晋一役,廉颇立下大功,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拜廉颇为上卿,廉颇的勇猛也在诸侯国之间传播开来。

2、攻打齐魏。自“渑池之会”后廉颇不断对齐国和魏国发起进攻,占领了两国的多处城池。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向东进攻齐国,破其一军。两年之后,楼昌领兵攻打魏国几邑未能夺取,之后廉颇领兵再次进攻,成功拿下了几邑。此后三年,廉颇进攻魏国的房陵、安阳,都攻克了。

3、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七年,秦赵在长平对阵,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在战争初期,秦军气势如虹几次大败赵军,廉颇立即调整作战策略,高筑壁垒、坚守不出,意在使秦军疲惫,然后相机进攻。就这样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严束部众,坚守不出,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守三年,秦军没有任何进展。无奈之下,秦相范雎使用反间计,赵王中招,认为廉颇怯战,罢了廉颇,改用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终致赵军打败,损失精锐共四十五万人。

4、大败燕军。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曾为赵国同盟的燕国此时却想趁火打劫,燕王派出两支军队进攻赵国的鄗城和代地,赵王派廉颇率军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了燕国的将领,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王惊慌失措之下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因此一役,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信平君,并让廉颇代理相国。

三、廉颇被迫流亡客死他乡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虽然不算是多么英明的君主,但最起码还懂得识才、用才,然而等到赵悼襄王即位,刚上台的他就迫不及待的把廉颇赶下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派乐乘接替正在攻打魏国的廉颇,廉颇为赵国征战半生,在长平之战后可以说是力挽狂澜,如今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就被新上任的国君无情抛弃,他心有不甘于是就攻打乐乘,乐乘打不过廉颇就逃走了。

事后冷静下来的廉颇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乐乘本是赵王派来的,如今自己公然攻打乐乘肯定会被认定是犯上作乱,不会有好下场,于是无奈之下他出走魏国的大梁。因为之前廉颇曾多次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多次城池,此次也是他自己因为得罪赵悼襄王主动投奔到魏国,魏王自然也不会重用廉颇,因此在大梁廉颇也是异常苦闷。

没过多久,秦军攻打赵国,赵军多次被秦军打的大败而归,这时候的赵悼襄王终于想起了廉颇,想重新启用廉颇以解秦军之围。赵王便派了使者去探望廉颇,想看看他还能不能被任用,郁郁不得志的廉颇也极力想返回故国,为国家效力,为此他当着使臣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马,以证明自己威猛不减当年。

谁知这位使臣早就被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不想让他回来。使者回到赵国后对赵悼襄王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是这个情况,也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把他召回来。

可怜还在幻想着再次为赵国披挂上阵的廉颇最终也没等到赵王的诏令,等到的却是楚国伸出的橄榄枝,原来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后,便暗中派人去迎接他,想让他为楚国效力,并拜廉颇为将军。然而到了楚国后,廉颇一心还是想要为赵国尽忠职守,在楚国并没有立下任何战功,最终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就这样曾经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廉颇最后居然落了一个客死他乡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四、廉颇为什么会客死他乡?

第一,昏君误国。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个王朝的繁荣昌盛除了有一大批贤臣良将,还需要一个识才、爱才、惜才的贤名君主,可这位赵悼襄王显然不是这样一位慧眼识才的君主,放着廉颇这样一个能征惯战的将才不用,反而受小人挑唆怕廉颇掌管军队不易控制才派乐乘去接替他,最终逼得老将无奈之下出走他乡。而在赵国军事吃紧时,赵悼襄王虽然也想让廉颇回国,却被小人蒙蔽,认为廉颇老矣,实际上也说明了对廉颇的不信任与不了解。

第二,奸臣当道。赵悼襄王当太子时有个伴读叫做郭开,此人擅长溜须拍马,深得赵偃喜欢。赵偃即位后,便任命郭开为相国,加封为建信君,朝中许多大事都和他商量。廉颇向来刚正不阿,看不惯郭开那种巧言令色之人,曾在一次宴会中当面训斥过郭开,郭开自此便怀恨在心,先是在廉颇攻打魏国时怕他立下大功,便向赵悼襄王进言廉颇有谋反迹象,建议罢免他的兵权,之后又重金贿赂前去探望廉颇的使者,不让廉颇回国,可以说廉颇之死跟郭开有直接关系。郭开不仅陷害廉颇,就连赵国另一位大将李牧也是因为他给赵王迁进谗言,使得李牧最终被冤杀。奸臣当道,陷害忠良,排除异己,还收受秦国贿赂卖国求荣,奸臣郭开受到赵悼襄王父子的重用,加速了赵国灭亡的速度。

第三,性格耿直。哲学上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纵然赵国的整个政治环境已经腐败不堪,归根结底还是廉颇本人不懂得委曲求全、为人处世太过耿直,他既没有办法去改变国内奸贼当道的环境,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心境,最后只能被逼无奈,流亡他国。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战死沙场,弃之不用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和侮辱,可怜廉颇空有一身本事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一代名将客死异乡,令后人生发无限的同情。


达达令观史


廉颇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在战场上创造了百战无一败绩的辉煌,也是一个对赵国很忠心的老将。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骁勇善战并且忠厚的将领会逃离赵国,晚景凄凉,客死异乡,会让后世的辛弃疾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凉感叹呢?

1.  相信我们很多人知道廉颇的事迹是因为将相和这个故事,廉颇负荆请罪,将相携手共同辅佐赵国,抵御外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廉颇打仗虽然精明,但为人处事就不一定了,性子直爽,说话口无遮拦。但这里他遇到的是大度的蔺相如,才有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美谈。

但君子不常有,小人却常有,廉颇逃离赵国很大一部分原因跟他口无遮拦得罪赵国宠臣郭开有关,廉颇因看不惯郭开这个小人而在一次宴会上当面羞辱他,郭开怀恨在心,后来向赵悼襄王进谗言派乐乘去收回廉颇的兵符,而廉颇更是一怒之下攻打乐乘继而逃离赵国,然后就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后来赵国想请回出走魏国的廉颇时,也是郭开从中作梗。

2.  赵国皇位更替,廉颇在赵惠文王时期颇受重用;到了赵孝成王时期,因赵王用人不行,廉颇已逐渐远离他的战场,更是在长平之战时,赵王用赵括换下了廉颇导致赵国几乎灭国;而到了其子悼襄王就任时更是听信谗言,逼走了廉颇。导致廉颇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其一生都盼望着回国效力而不得。

总而言之,这其中有廉颇自身的因素,也有当时政治环境使然,但不管怎样,这对赵国对廉颇都是遗憾。诸位觉得呢?





邮箱里的猫


廉颇晚年被迫流浪魏国,客死楚国,主要原因有两个:表面原因是他脾气太硬,公然起兵对抗赵王;深层次原因则是秦国收买了权臣郭开,廉颇被郭开陷害。

廉颇公然违背赵王命令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继位后,马上就解除了廉颇的职务,让大将乐乘替代他。

廉颇心里十分委屈,觉得自己被排挤了;再说了,就乐乘那点儿能耐,能够担负起如此重任吗?廉颇越想越不爽,实在想不开的他,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率领手下将来接班的乐乘打跑。

赶走赵王使者,这就是谋反,按照赵律,是要被诛族的。廉颇不想将事情闹大,就逃到了魏国避难。

廉颇是老将军了,战功赫赫,难免有点脾气,也算正常;可是对手握重兵的将军来说,耍脾气是要命的,廉颇如此,白起如此,后来的李牧也是这样被除掉的。

廉颇被小人郭开陷害

赵王为什么要换掉廉颇呢?这要从赵悼襄王的师傅郭开说起。

郭开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主,秦国很早就注意到他了,暗中重金收买,让他在赵国陷害忠良。收了秦国金钱的郭开,在赵国干的风生水起,赵国怎么亡的快,他就怎么做。

廉颇是他的第一个目标,收拾完廉颇后,他又将矛头对准了李牧,赵国的两位名将都栽在他手里,真该千刀万剐啊。

廉颇出走魏国后不久,秦国对赵国发动了猛烈攻势,赵国抵挡不住,就打算把廉颇再请回来,毕竟在赵国待了几十年,廉颇对赵国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也很愿意回赵国。

这时候,郭开又使坏了,对赵王说:廉颇一大把年纪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干得动。赵王就派使者到魏国试探,廉颇很高兴,当着使者的面连吃了几大碗饭,以示身体很棒。

郭开打听清楚情况后,就收买了使者,让他对赵王再加几句:廉颇连吃了几大碗饭,可是不一会儿,就上了好几次厕所。赵王一听,看来廉颇是真的老了,就不再管他了。廉颇等的望眼欲穿,也没等到赵王使者,绝望中去了楚国。

小人郭开最后也没好下场,他投降秦国后,秦国封他做了上卿,在回赵国取贪污的金银财宝的路上,被沿途的盗贼给砍了,也算是恶有恶报吧。


小杨品史


  廉颇是赵国名将,下场其实不算悲惨吧,只不过是客死他乡壮志未酬,也算是善终了吧。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廉颇,出生于赵国的中山苦陉,亡于楚国的寿春。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中记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上卿是战国时期的爵位,一般授予功劳显赫的臣子,相当于丞相的位置,这个时期的廉颇威震诸侯,赵惠文王对廉颇也恩宠倍加。
  在赵惠文王时期,廉颇与蔺相如也发生了一段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蔺相如成功完璧归赵,在赵国声名大噪,一时风头无二。次年,秦王邀请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和廉颇商量后,决定由蔺相如陪同赵王赴会。廉颇驻军边境为策应,出发前廉颇对赵王说道:“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允诺。在这里不难看出,廉颇是赵王的心腹之臣,君臣关系密切,才敢说这样的话。赵王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人。


  在渑池会时,蔺相如胆识过人,机智聪慧,面对秦王的屡次发难,不卑不亢地化解了,使赵国不受辱。秦王对蔺相如无可奈何,蔺相如与赵王毫发无损的回到了赵国。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功劳甚大,赵惠文王论功行赏,封蔺相如为上卿,位于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蔺相如不过是凭借口舌之利,心中不服,扬言:“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闻此,遇见廉颇屡屡避让。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并不是怕自己,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赵国的未来。廉颇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深明大义。于是,廉颇便“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二人给历史留下了一段佳话“将相和,赵国兴。”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到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69)期间,战争的烽火不断蔓延,廉颇在此期间先后和魏国,秦国征战,接连告捷,赵国声威大震。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前266),赵惠文王去世后,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在长平,秦国和赵国展开大战。长平之战初期,廉颇担任主将,利用当地地形建造堡垒,面对秦军的数次挑衅,赵军坚守城池不去应战。赵孝成王反感廉颇固守不出,秦国又派人来赵国散布谣言,离间了赵孝成王和廉颇的关系。最终赵王临阵换帅,任命赵括为主将。结果初出茅庐的赵括,遇到名将白起,赵军被秦军断水断粮,赵括突围时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至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不复当年之勇。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国见赵国青壮大多死于长平之战,便派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赵王派廉颇反击,廉颇不负众望,打败燕国,燕国割让五城给赵国,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这时候的廉颇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无故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一时恼怒,便离开赵国投奔魏国。魏王收留了廉颇,却没有重用廉颇。   当赵国多次被秦国进攻的时候,赵王想召回廉颇,廉颇面对赵国使者,处处表现自己依然可以为赵国策马征战,然而廉颇的政敌郭开作祟,让赵王以为“廉颇老矣”就没有召回廉颇了。   后来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便派人迎接廉颇来楚,任命廉颇为楚将。在楚国期间,廉颇没有建立功劳。但廉颇内心中依然想被赵国重用,说道“我思用赵人”。不过最终等待他的是在楚国的寿春,抑郁离世。
 廉颇对于赵国,无愧于心。虽然忠心耿耿,却难敌君王猜忌,小人作梗。离开赵国后,廉颇便再也没回到故土,留下的只有对赵国无限的思念,最终愤懑客死楚国寿春。廉颇面对国家有难,挺身而出,虽已是迟暮之年,依然有报国之心,可歌可泣。


奥特小徐


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在诸侯中赫赫有名。他为赵国立过功,流过血,但解决却很悲哀,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没有像比他稍晚一些的李牧那样呗赵悼襄王冤杀,而是凄惨地客死楚国。

廉颇何以有此悲剧呢?

笔者以为有其客观原因,比如说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父子并不是如赵惠文王那样对廉颇的才能和作用有充分的认知,前者在长平之战临阵换将,虽然长平之败,即便用廉颇继续熬下去胜算也不大,但多少对于作为主将的廉颇打击还是比较大的,后者赵悼襄王无缘无故让乐乘取代了廉颇。廉颇两次被人取代,还是小年轻,心底忍不住就愤怒了,一怒之下,就离开赵国,跑去了魏国,因为曾经打过魏国,没有受到魏王重用,于是又跑去了楚国,然而在楚国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最终客死异乡。

廉颇这么惨,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廉颇的性格。具体标新在性情粗暴、心胸狭隘、居功自傲、个人主义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相当突出。因此,当设计个人荣辱和得失时,便不能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同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甚至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先是于同僚不和甚而攻击,后来是愤然出走,投奔他国。

廉颇最初看不起蔺相如,错误地认为蔺相如只是凭口舌建立功劳,不如他攻城野战功劳大。其实,他没有认识大奥外交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片面强调军事斗争。门阀等级观念也很强,认为蔺相如出身低微,与之同列,感到羞耻,不甘愿,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这是心胸狭隘、居功自傲、个人主义的最初暴露。幸好遇上的是心胸开阔、谦恭明智而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蔺相如,才避免了一场无谓的内部斗争。倘若遇到的也是一个像廉颇一样个人主义突出、不顾国家利益的同僚,那么赵国就有好戏看了。

廉颇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并没有在战火中得到克服或者有所收敛,相仿还恶性膨胀了。当赵悼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后,廉颇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便彻底暴露了,他心中根本没有什么赵王,更没有什么国家利益,索性铤而走险,“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如此看来,廉颇的“忠勇”实在名不符实,勇则勇矣,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忠就难说了,起码是晚节不忠。

廉颇在识见上也无甚高明之处,相反,有时候还颇为糊涂。

当秦王派使者到赵国求和氏璧时,究竟给还是不给,廉颇拿不出主意,而人家蔺相如立即就拿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案。蔺相如渑池归来,位于廉颇之右,理所当然。而廉颇却心中忿忿,“宣恶言”,步步进逼;林形如则委曲求全,节节退让,并非是怕了廉颇,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个人荣辱看得很轻。

作为武将,廉颇也不如赵奢(赵括他爹)。当年秦伐韩,军于阏与时,赵惠文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廉颇的回答是:“远道险狭,难救”。又召问赵奢,得到的回答却与廉颇相反,赵奢说:“其道远险狭,臂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不仅抓住了取胜的决定因素,而且率兵去救,结果“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两相对照,赵奢强于廉颇。

廉颇不明事理,乃至糊涂还表现在他去投奔魏国这件事上。这不仅指他背离了赵国,而且哈爱在与他投奔的地方不合适。作为赵将,廉颇曾先后两次带兵伐魏,杀魏的将士,占魏的国土。虽说是各为其主,然而魏王和他的臣民们不怀恨于心?穷途末路了去投奔以前的敌国,廉颇不是太天真,就是真糊涂。难怪他“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不过即便是撇开了他商人略地这点不说,单单以他的为人,恐怕也难让魏王信用吧。

后来廉颇又跑到了楚国,单从军事才能来说,廉颇晚年仍有被用的机会,“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然而“一为楚将,无功”、何为无功?楚兵不听他的指挥,不肯为他效命。所以他才感叹:“我思用找人。”在楚军中没了威信,以他晚年的行为,即便再为赵将,还能建功么?

所以说,决定廉颇晚年悲剧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他自己的性格。


江畔初见月


廉颇”这个战国四大战将之一的一代名将,《负荆请罪》将相和里的负荆人。到了晚年后“其尚能饭否”及为何过得如此凄凉也是有它的由来和原因的。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由来

说的是身在魏国心在赵的老将廉颇,在赵王派来的使者看望他自己“尚能饭否”时。当着使者的面,大碗吃饭,大块吃肉并披上战甲以示自己尚可为国一战。奈何使者早已被奸臣所贿赂,回到赵国时跟赵王说道:老将饭是能吃,但就是吃这顿饭的功夫,其上了三次茅厕。赵王一听,认为廉颇已老,不堪大用,当下就打消了把廉颇召回赵国的想法。

为什么说晚年的廉颇过得凄凉呢?笔者觉得主要是廉颇自身的性格所致和被奸臣所害。

这个奸臣就是郭开,陷害了赵国赫赫有名的李牧和廉颇两名大将,从而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郭开是赵幽缪王最信任的宠臣,此人不仅无才无德,贪财,还特别喜欢溜须拍马。这让当时的赵国第一武将廉颇所不喜。故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借机狠狠地羞辱了他一把,这也让郭开恨透了廉颇,一直找机会报复陷害他。

终于在某一天,廉颇在外带兵攻打魏国,并传回捷报连连的时候郭开害怕了。在赵王面前污蔑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很可能有谋反之心。遂建议派乐乘大将去接管兵权,以试其是否忠心于赵国。

廉颇那个气啊,想我老夫一生为国血战沙场,戎马一生。赵幽缪王却怀疑我的忠心。一上位就卸我兵权,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了。居然一怒之下(性格使然)带兵攻打乐乘,把他赶了回去。

这一打可不得了了,这不就坐实了郭开说的有谋反之心吗?这可是叛国啊,也算是遂了郭开的愿了,廉颇不得已只能投靠魏国。

可想想,你廉颇前面还带兵攻打我魏国,现在又投靠我们,这万一有诈怎么办?所以魏国也不敢让他带兵,只能以礼相待。

后来廉颇还去了楚国,但他一直心系赵国,在楚国郁郁不得志,直至病死。这就是大家觉得廉颇晚年过得凄凉的主要原因。

通过廉颇晚年的生活也给了大家两个启示:一,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二,成年人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莫让自己悔恨终身

以上就是笔者对问题的一些见解,如有不足之处,烦请大家留言斧正。


普史唠今30秒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那么,他有哪些战绩呢?

《史记》记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蔺相如完壁归赵,因有廉颇领大军防守边界,秦国不敢进攻赵国。

是岁,廉颇东攻齐国,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国齐几城,拔占之。后三年,廉颇攻魏国的防陵、安阳,拔占之。

赵孝成王七年,秦国攻打赵国。廉颇根据形势,率军在长平深沟高垒,坚守不战。秦军久攻不下,便施用离间之计,在赵孝成面前说廉颇坏话。赵孝成王中计,用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赵括出战,全军复没。

长平之战后五年,燕国将领栗腹举兵击赵。赵用廉颇为将,大败燕军,斩杀栗腹。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请和,赵国封廉颇为信平君,兼代理相国。

过了六年,廉颇率军,又攻占了魏国的繁阳。

以上是廉颇的战绩。他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失败的记录。那么,又为什么说他晚景凄凉呢?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听信谗言,让乐乘代廉颇领军,要夺廉颇的军权。廉颇大怒,赶跑了乐乘。这样,廉颇在赵国已待不下去了,他就投奔了魏国。

在魏国,廉颇没有受到重用。这时秦国攻打赵国,赵王又想召回廉颇,便派使者去看望廉颇。廉颇也想回赵国,便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马,舞动兵器,以表示自己尚能征战。但那使者受了奸臣郭开的重金贿赂,回去对赵王说:“廉颇虽老,仍然很能吃饭,就是吃一顿饭,要三次去厕所拉屎。"赵王听了,以为廉颇已老,便打消了召回廉颇的念头。

后来楚国把廉颇请到了楚国。廉颇为楚将,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依然想用赵国的军人。”从这句话,可知,他还深深地怀念着赵国。后来,他老死于寿春。

廉颇在当时威名远扬。在魏国和楚国都受到了良好的招待,生活没有问题。问题是在精神方面。他是个大英雄,英雄无用武之地,又远离故国,精神上必是倍受压抑的。而精神上的压抑,对于廉颇这样的英雄人物来说,是比物质匮乏,更令人难以忍受的。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大将,曾和蔺相如一道为捍卫赵国的尊严和利益立下了汗马功劳,给后人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但赵国孝成王过世之后,一代名将廉颇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先是被剥夺了兵权,接着被迫逃亡到魏国,最后流落到楚国度过了他凄凉悲伤的晚年生活。

是谁让一代名将远离家乡落魄潦倒了呢?

赵国有一位大臣叫郭开,他是一个擅长吹牛拍马的小人。还是在孝成王的时候,嫉恶如仇的廉颇曾在一次宴会上当面斥责过他,所以郭开对廉颇一直怀恨在心,只是找不到机会报复。

孝成王死后,其子继位,世称悼襄王。悼襄王昏庸无能,好听谗言,宠信小人。郭开有一养女名叫阿媚,长得如花似玉。阿媚从小就开始学弹琵琶,会弹奏上百支曲子。十三岁那年,此女就被郭开送给了悼襄王。郭开就成了皇帝的岳父,从此郭开大得信任。他竭力排除异已,网罗党羽。

耿直的廉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只能远走异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后来秦国大举进攻赵国,悼襄王在大臣们的提醒下想重新起用廉颇,派遗使者宦官唐玫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着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玫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结果唐玫给赵王带回的考察报告是:“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不足20个字的结论,断送了一位宿将的一腔报国之心,也断送了赵国的生存机会。最后一代名将在异国他乡郁郁而终!


野史共享


廉颇晚景凄凉可能与他的老矣有关,他是古代罕见的长寿名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亲战诸国,为保卫赵国和开疆立下汗马功劳,说起战国,难以避开廉颇,他是战国四名将之一,功勋卓著,威望国内无双,在特定时期,这倒成了累赘,廉颇被疏远,是在赵悼襄王上位时,君弱臣强,最易为君主忌惮,碰不到够贤明的君主难有好下场。就在新君上位不久,廉颇便被解甲,一怒之下,不听号令把兵权交给乐乘,攻打乐乘后逃到魏国。


廉颇的后半生与赵王宠臣郭开息息相关,虽然为赵悼襄王忌惮,但如果没有郭开,事态不致恶化到不可收拾,而二人的结仇,起于一件小事,郭开专以奉承君主为己任,不计大局利益,只图一人私利,在秦始皇迈开统一六国的步伐,让尉缭子的弟子王敖拿一万金行贿郭开,离间李牧时,郭开笑纳了,照办。连这位间谍也看不下去,以廉颇的事问他难道不怕赵国亡国吗?郭开回答说,赵国的存亡是整个国家的事,可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言下之意,公家的事大家有份,我只管自己的。这样的人能走上朝堂并受到信任,也可见赵国离灭亡不远了。

廉颇在郭开逢迎君主时曾痛斥他小人行径,然后便被这位小人恨上了。一点小事不依不饶,也可见郭开心理很有问题。在赵悼襄王上位,正没有自信掌握大局时,他的伴读郭开送来了杀招,说廉颇功高震主,天下只知有他不知有赵王,不能再让他立功了,不然后患无穷。赵王心领神会,便不顾客观事实,派出乐乘代替正在外攻打魏国的廉颇,廉颇认为乐乘不堪大任,又见赵王自毁坚城,心下愤怒,率军攻击乐乘后,自己也逃往魏国避难。但在此之前他正率军为赵国攻取魏国的繁阳,魏王虽接纳了他,却不信任,更不重用他。只拜为客卿,以礼相待敬而远之。


廉颇在魏国过得不如意,赵国的处境更糟糕,得知廉颇不在,各国都想来摸一下赵国,还好有庞煖、乐乘、乐间勉强撑持,等到三人先后去世,秦国认为良机已到,以代燕国复仇为名,派出王翦等人兵分三路进攻赵国,一路长驱直入,连续攻占了邺城、阏与、轑阳、安阳等十余处重要城镇。这时候已经是悼襄王的儿子赵王迁赵幽缪王在位,听了一些朝臣的劝告,想起廉颇还流亡在外,国危思良将,便想派人请他回来重用他抵抗秦军。

这时,郭开无计为赵国解围,却还有进谗的能力。见老仇人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决定一泡尿把它浇灭,于是便行贿赵王派出的使者,要他想办法不让赵王起用廉颇,使者答应了。使者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廉颇以为机会来了,很活跃,热情招待使者,还在他面前吃了一斗米饭和十斤肉,并持枪跃马,以示老夫不老,大有用途。使者便依实回报,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这是大实话,正是廉颇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使者可是受了郭开重贿的人,必须办事办成事。便又加了一句,可是老将军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一听,明白了,老将军虽然饭量好,能吃,可是机能大不如前,消化不了,确实老了。便放弃启用廉颇的念头。廉颇在不知不觉中又中了一招,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不得志,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还未立功,在操练时总觉得楚国将士不如赵国的精悍,一些战略战术无法实施,大感遗憾说,我想使用赵国的士兵啊!就这样,心念故国却回不去,老将廉颇最后客死异乡,留下无限惆怅。


南方鹏


廉颇晚景凄凉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主要有三“

一、领导不用。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孝成王即位后,认为廉颇年纪大了,已经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就让赵国的另一员大将乐乘替代廉颇的位置。领导不再信任他,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二、自己作死。廉颇自己格局也有点小,此前的赵惠文王待他不薄,虽然赵孝成王不怎么重用他,但其实待遇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是官没这么大了。但廉颇呢?居然带兵攻击乐乘,这不是谋反吗?没办法,他只好逃离了赵国,来到魏国。但魏国觉得赵国待你这么好,有一点点不如意,你就造反,也太小气了,自然不会重用他。

三、小人暗算。廉颇在魏国郁郁不得志,后来又去了楚国。过了一段时间,赵国被秦国围困,赵王又想请廉颇回赵国去,继续重用廉颇。但赵国派去的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收买,使者回来后,说廉颇一顿饭的时间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一听,认为廉颇真的老了,也就没有召回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