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誰的謀略比鄔思道更勝一籌?

勇戰王聊歷史


所謂“謀略”,一般是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謀劃,策劃,包括制定方針,戰略,也包括確定行動綱領和實施方案。從這個角度來說,鄔思道僅僅是一個“高參”,他的突出的能力,就是精準的分析判斷和正確的建議意見,同時,在幫助四阿哥胤禛奪取皇帝寶座的過程中,他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他所建議的“不爭是爭”的奪嫡原則。

說到謀略,比鄔思道更高一籌的,不是佟國維,也不是張廷玉,而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的謀略,是格局更高的“大謀略”。

佟國維的老奸巨猾和老謀深算,其實都表現在如何保住佟氏家族的“強勢地位和榮華富貴”,這個目標是被動的,是以防禦為主的,這個性質的目標就容易陷入“投機”的心態,也就是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或“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選擇過程,佟國維在九子奪嫡的複雜局面當中,始終是在這兩者當中徘徊,無論是自己“燒八爺的熱灶”還是讓隆科多“燒四爺的冷灶”,說到底都是“投機”而已。

而張廷玉的能力,不在於謀略,而在於他的清醒,冷靜,在於他的審時度勢和分析判斷能力,更在於他的果敢幹練和堅韌不拔的執行能力。他的目標很清晰:做一個忠臣,能臣,肱骨之臣,一個凌煙閣的名臣,說到的他是一個出色的執行者,理想的幫手和合格的大秘。

四阿哥胤禛則不同,他的目標就是“當皇帝”。他的所有的戰略戰術和行動綱領都是圍繞著這個終極目標制定並實施。

鄔思道實際上只是在他制訂了明確的目標之後“招聘”到的一個“合格的高參”。鄔思道的分析和建議,他並不是簡單的採納或排斥,他的原則是“認真參考”,並以此為基礎確定更加完整和有效的策略。

通過電視劇《雍正王朝》我們可以看出,四阿哥胤禛的每一次出手,都是極為精準,極為有效,也是極為隱蔽的。甚至鄔思道也只能在事後領悟到其“更深的含義”。

應該說,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四阿哥胤禛一出場就表現出其過人的眼光和魄力,對於“黃河水患氾濫成災”的這個棘手的局面,他的表現和行動,既打擊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又實實在在的為康熙,為朝廷解了“燃眉之急”,這一亮相不但驚豔,還給康熙留下了一個“重大局,有擔當,有情義”的素質印象,而這些素質應該是直指“太子的標準”,他的目標就是進入康熙的“接班人”的選項視野。

在面對水災太子的唯唯諾諾和八阿哥的侃侃而談的時候,胤禛的“務實”讓太子和八阿哥灰頭土臉——親自查驗國庫存銀,親自落實災區周圍省份的可以用於賑災的糧食,他得出的結論是可靠的,而且面對無庫銀可撥,無糧草可調的局面,自告奮勇的提出赴江南籌款賑災的行動方案,不但可行,更加讓康熙感動。

這個策略,是沒有鄔思道的協助與參贊的。四阿哥胤禛把這個差事辦的領康熙非常滿意,他的貝勒爵位就被提升為“郡王”。他踏出了奪嫡的第一步,這一步很有效,很紮實。

在“追繳國庫欠款”的問題上,他採納了鄔思道的建議,主動承擔了這個皇子們都躲得遠遠的“得罪人”的差事,但是他在辦差過程中並沒有以追繳國庫欠款的數量為目標,也沒有僅僅以為康熙分憂為目的,而是以決心做一個“孤臣”態度盡'全力表現自己“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一心只為江山社稷”的決心,把“孤臣”的戲做足,在康熙的心中牢固的樹立“坦坦蕩蕩”的孤臣形象。而真正的得罪人的黑鍋則丟給了他的心腹田文鏡。

四阿哥胤禛的謀略,是深藏不露,往往是有了結果之後,鄔思道才領會其中的“玄機”。鄔思道對他的這個四爺也是越來越佩服。

而在處理是否接受刑部的“宰白鴨”的重大冤案的審理這個“棘手”的差事的時候,四阿哥胤禛依然是接受和採納了鄔思道的建議,不接受這個有可能得罪太子甚至是康熙本人的“棘手差事”,但是他的謀略應該是比鄔思道更勝一籌。

他一方面在康熙面前慷慨陳詞,願意承擔這個差事,並決心以此為契機,整肅吏治。他的這個表態康熙非常滿意,但同時也讓同樣想得到這個差事的八阿哥胤禩非常著急,八阿哥胤禩還指望用這個案子扳倒太子呢!所以他也在康熙面前極力爭取這個差事。

康熙並沒有當場表態,但是在心裡還是願意相信四阿哥胤禛能夠辦好這個差事,在他的心裡,四阿哥胤禛是鐵面無私,更是能夠以大局為重的,但是他也要考慮八阿哥胤禩的感受。估計他是要擇日宣佈他的決定,讓四阿哥胤禛去辦理此案。

但是胤禛沒有給康熙機會,當天晚上他就用幾乎是自殘的方式,把自己搞出了一場大病,而且是有危及生命的重症。

康熙知道了四阿哥胤禛突發重病,除了關心胤禛的身體,也感到了一些失落,他希望胤禛來辦刑部冤案的這個差事的想法落空了,他只好讓同樣自告奮勇的八阿哥胤禩去辦這個差事,為了萬無一失,他採納了張廷玉建議,讓十三阿哥胤祥和八阿哥胤禩共同審理刑部大案。

康熙對八阿哥胤禩還是不放心啊!

四阿哥胤禛用這種“苦肉計”,既保全了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好的形象,又把這個燙手的山芋(刑部大案)交給了八阿哥胤禩,應該是一舉兩得,事實上,八阿哥胤禩正是因為在辦理此案當中的表現,讓康熙開始厭惡和防範這個“其心可誅”的兒子。

胤禛的謀略是有大智慧的。

胤禛的悟性很高,所謂一點就透,不僅如此,在想透之後,總是能迅速的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決定。這也是謀略的一部分。

在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出現阿拉布坦的叛亂的時候,康旭欲選一位皇子“代朕親征”,並給代天子出征的皇子撫遠大將軍之職,封“大將軍王”,一時間幾乎所有的皇子都認為誰能夠當上這個大將軍王,誰就是未來的“儲君”,下一個皇上。

胤禛為此非常著急,他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沒有這個實力去爭這個“大將軍王”,他甚至想退而求其次,極力舉薦十三阿哥胤祥出征西北,在他看來,如果自己當不上這個大將軍王,至少這個“王位”不能落到別人手裡,重要的是不能落到奪嫡之爭的對手手裡。

鄔思道給胤禛認真的分析了每個皇子的能力和背景,他得出的結論是:十四阿哥胤禵是這個大將軍王的最理想的人選,也是康熙最認可的人選,既然如此不如主動舉薦十四阿哥胤禵當這個大將軍王。

然後,鄔思道告訴胤禛,西北打仗打的是“錢糧”,一旦十四阿哥胤禵當上了大將軍王,心懷不滿的八阿哥胤禩會利用分管戶部的便利條件,給十四阿哥胤禵設置障礙,阻止他在西北立功。

悟性極高的胤禛,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以保舉十四阿哥胤禵為條件,安排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從八阿哥胤禩手裡拿回西北糧草的供應主動權,通過年羹堯把十四阿哥胤禵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

這的確是具有前瞻性的謀略,也是具有遠見的佈局,遠在西北的號稱最有希望繼承大位的十四阿哥胤禵被他牢牢控制,京城當中的對手就剩下八阿哥胤禩了。而這種局面,四阿哥胤禛就可以集中精力來對付八阿哥胤禩,而八阿哥胤禩則面臨著來自他的四哥和在西北掌握著二十萬大軍的大將軍王十四弟。

這樣的戰略佈局,讓胤禛在奪嫡之爭當中佔得了先機。

謀略,胤禛還是更勝一籌。


步武堂


我要說的這個人,比鄔思道要厲害一萬倍!

從格局上講,鄔思道用的是小術,他用的是大道。

從氣場來講,鄔思道是躲在陰影裡的傾軋謀士,而他是立在陽光中的赫赫天子。



沒錯,他就是康熙大帝。

在應對九子奪嫡的這盤大棋中,鄔思道是絞盡腦汁地揣度康熙的帝王心術,康熙卻僅僅把鄔思道定位成一個拾遺補闕的邊角謀士。

扒扒鄔思道這個身殘志堅的陰謀家。



鄔思道年青時考鄉試,受到了主考官的不公正待遇,一怒之下領導了學生運動。主考官被當作老虎打了,他是造反的領袖,也被通緝。

他的覺悟很低,不願意伏法,就四處躲避,但運氣很不好,碰上了攔路搶劫的。強盜在劫財的同時,因為他配合不積極,順帶乾折了他的雙腿。

在劇中,鄔先生是拄著雙柺走路的,那情狀,很像盪鞦韆,也像風吹楊柳悠然擺。踩著點兒,很有節奏感。

不要怪我行文太尖刻,只因老鄔做人太腹黑。

在劇中,鄔思道漠視天下飽受冤獄之苦的芸芸眾生,居然以離開來要挾胤禛不要接手清查刑部的事務。

還有,鄔思道矇蔽田文鏡,藉著他的手向年羹堯開了第一槍。當時,年羹堯還炙熱得燙手,萬一鄔思道這一腳踩空了,田文鏡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對待朋友,這麼幹不厚道呀。就象買股票,你看準了哪支,可以用自己的錢來買,你不通知朋友,用朋友的錢來買。這樣搞,今後誰還敢相信你呢?

所以說,交朋友就不帶鄔思道這種的:滿肚子心眼,為了目的不講底線,有時還拿著你的身家性命來檢驗他的智商。

如果把九子奪嫡看作一盤大棋,康熙帝無疑是操盤的棋手,他的對手是所有敢違抗他遺詔的皇子。面對著詭異難測的局勢和無法掌控的身後事,康熙帝下得萬分的小心。

第一步,做眼求活

第一次廢太子以後,皇子間的矛盾爆發出來,康熙覺得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於是,他把武丹調到了身邊。

武丹是從除鰲拜開始就緊跟康熙的死忠,沒有人能夠收買得了,並且有兇名在外。

康熙調武丹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掌控紫禁城內的防務,這步棋的意義是防守。在進攻之前,康熙要鞏固好自己的後方。

在圍棋中,康熙的這種下法叫做眼求活,一般人不釆用這種保守的下法。只有意識到自己的內部有漏洞的時候,為了後路才使出這招。

可見,康熙是多麼的謹慎。

第二步,爭大勢



九子奪嫡的危險不在京城之外,京城之內才是主戰場,所以九門提督的人選很重要。九門提督必須是自己人,但在當時,康熙不敢輕易地相信任何人。

康熙最後選中了隆科多,因為此人是他的故舊,康熙清楚他的能力。最關鍵的是,隆科多一直混得不好,還到處借錢,不像背後有靠山的樣子。

康熙提拔隆科多是施恩,施恩以後康熙派人觀察著他的一言一行。最後還是不放心,怕他被別人收買走了。於是再施恩,許諾隆科多執行遺詔後可以做顧命大臣,這就是位極人臣了,別人再也收買不動了。

同時,康熙還告訴隆科多,若有違背遺詔,就對他殺無赦。這就是傳說中的恩威並用了。

終於,一番手段下來,隆科多被綁上了康熙的戰車,使得遺詔順利被執行。

康熙爭取隆科多,其實質是爭奪京城九門的掌控權。因為京城是權利鬥爭的中心,掌握了京城九門,也就掌握了鬥爭的主動權。

從圍棋術語講,這招叫爭大勢。只有爭到大勢,才能保持對對手壓制的權利。

第三步,定形



爭取了大勢後,如何將優勢轉成勝勢,這也很考驗一個棋手的能力。

優勢轉成勝勢的關鍵是排除掉不確定的變數,果斷定形。

在康熙的眼中,胤祥就是個不確定的變數,很可能攪局。胤祥生母地位低下,幼年很遭白眼,心理有些偏激,只有胤禛待他親。

胤祥從小習武,功夫高強,為了四哥爭奪皇位,可能會做出極端的事。康熙下棋的目的只求贏棋,而不是要殺棋,他不希望出現骨肉相殘的局面,所以圈禁了胤祥,同時也是保全他。

圈了胤祥,勝勢確立,棋局已定形。

第四步,收官

緊跟著定形後的是收官,收官不影響大局,只是邊邊角角的拾遺補闕。

鄔思道就是乾的這活,例如:他組織雍親王府內的人員保護胤禛的安全,還有參謀胤禛釋放出胤祥來掌管豐臺大營的兵權。

豐臺大營其實沒有太重要。雖然主將成文運是老八的人,若是內把好皇子、外把住九門,一個紙片都遞不到成文運的手中。再者,成文運手下將官的家眷大多在京城內,成文運想造反,上無領頭的,下無追隨的,他一個人還能揹著大刀啃城牆?

所以說,鄔先生的謀略並不能決定大局,僅僅是加了個保險。

第五步,選預備棋手





康熙知道自己下不完這盤棋,他一旦歸天,張廷玉就是他的預備棋手。雖然棋面已完勝,如果接下來的棋手故意烏龍,那麼遺詔也得不到執行。

有人說張廷玉忠於康熙,也有的人說張廷玉忠於雍正,準確地表達,張廷玉只忠於皇權。

這也是康熙最看重他的一點,選擇張廷玉,就是摸透他忠於皇權的慣性思維。

最終,張廷玉完成了他的使命。

作者心語:如果您讀完到這裡,就請順手點個關注唄!


鏈天絕


《雍正王朝》裡誰的謀略比鄔思道更勝一籌?《雍正王朝》是一個小說版的歷史正劇,已經上映立即圈粉無數,在國內各大頻道更是被反覆播放無數遍。在豆瓣網長期排名前三,開清宮戲流行之先河,被稱為最好看的清宮劇。要問劇中誰的謀略比鄔思道更勝一籌,我想大概率離不開這三個老頭:佟國維、康熙和張廷玉!具體誰更勝一籌呢?得一個個分析。

先說康熙老爺子。作為一個在位五十餘年的皇帝,他掌控朝局,駕馭眾人的能力可謂爐火純青。儘管有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但表現出來卻是至陽至剛的“陽謀”,陽光普照、雨露均霑,無論屬於哪一個政治派別都不得不對老爺子的意志服服帖帖。從謀略的絕對值來講,康熙當屬第一謀略大師。當然,這是身份和人設決定的,如泰山壓頂,並沒有多少討論的地方。

值得一說的是佟國維。佟國維、馬齊和張廷玉,康熙朝內閣的三駕馬車。佟國維位列首位,其能力可想而知。佟國維的能力在於不僅謀一時,也不僅是謀一世,而是謀長遠。佟國維家族之所以能在康乾時代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家族裡有佟國維這樣謀劃長遠的家族代表。康熙朝行將結束,佟國維也明白自己不可能長期得寵。於是選定隆科多作為下一屆家族代言人。要扶持隆科多上位不是簡單的事,最穩妥方法自然是跟對人。可是誰是康熙的接班人,只有康熙老爺子自己知道。佟國維的厲害之初在於不僅賭定胤禛,而且敢於犧牲自己,跟隆科多演出了一臺精彩的苦肉計來扶持後者。可見其功力和水平之高!

說了佟國維,就不能不提張廷玉。很多人認為張廷玉很簡單,至少在《雍正王朝》劇中是這樣。這話對也不對。對的地方在於,張廷玉的角色的確一直處於光明正大的舞臺中心,跟著康熙老爺子,倍受重用,可謂高大上的存在。可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讓張廷玉施展謀略的空間小了很多。他不可能想鄔思道那樣使用陰謀詭計,甚至也不能像佟國維那樣使苦肉計來謀長遠。因為對他這樣的人物來說,這些都太LOU了!一上臺就被禁用了若干武器,居然還能笑到最後,張廷玉水平之高,可想而知!

綜上,如果拋開康熙這個自帶無敵光環的人物不談,我覺得論謀略最高,非張廷玉莫屬。作為大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實至名歸。





週週說古今


在歷史上及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確實有鄔思道這個人,但他是雍正時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賓。

鄔思道早年是個窮困潦倒的書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心灰意冷。他空有一身抱負,但是缺無引路之人。為了謀生,走著眾多落第的書生之路,去當幕僚。隨著名聲越來越大,被巡撫大人田文靜所注意,隨後被召入府,當了田文靜的私人“軍師”。田文鏡所有上奏的摺子,都經過鄔思道的修改與參與,他每一次都能很準確的揣測皇上的旨意,田文鏡因此對他更加信任及重視。他做過最轟動的一件事就是,狠狠參了當朝最紅的大員隆科多一本,讓雍正注意到了他。而當時為雍親王的胤禛,剛好需要謀士,為後續的奪取皇位做準備。最終,鄔思道入雍親王府,成功的幫助雍正順利登基,可謂是人生的高潮點。

登基後的雍正知道鄔思道知道自己太多的秘密,起了殺心。和雍正搭檔了15年的鄔思道早已看明雍正的心思,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最終歸隱山林。



妙語論古今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蘊藏的智慧無窮,裡面的人物性格鮮明,都有很深的智慧。按照智慧謀略,我認為有兩個人物康熙和雍正比鄔思道更有謀略,張廷玉、圖裡琛比謀略在鄔思道之下,但是這些人身上我們能學到很多人生智慧。

智慧謀略大排名的第一名:康熙

學習智慧:對人多留面子,對事看清形勢,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

1.康熙對太子胤礽總是六一定的面子,四阿哥江南賑災圓滿完成任務,康熙還指望讓太子代表自己誇獎四阿哥,他卻說四阿哥做事的手段不光明,讓康熙很生氣,但是他沒有直接當面批評太子,而是以外地的“沙琪瑪”更好吃,來巧妙的化解尷尬,又達到了自己表揚四阿哥的目的;

2.康熙在劇中經歷了很多的事情,無時無刻不在展現他智慧的一面,而且他的智慧都是“陽謀”,讓別人心服口服,不論是追查欠款,還是追查刑部冤案,他都能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讓四阿哥做“孤臣”,為培養下一代繼承人做準備。追查刑部冤案,看清了八阿哥跟太子的真面目,並且還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3.康熙過大壽,收到十四阿哥送的“死鷹”,為了穩定局勢,沒有追查到底。而是利用兩道聖旨,把九門提督隆科多控制的老老實實,讓他按照康熙的的旨意去擁護新皇帝,都是能夠看清形勢,並且眼光看的長遠。

智慧謀略大排名第二名:雍正

學習智慧:關鍵時刻,捨得拼命,實力不足善於韜光養晦

1.追查刑部冤案,這是扳倒太子的好機會,可是這也是得罪人的差事,雍正利用八阿哥急於扳倒太子的心理,把追查刑部冤案的差事推給太子。為了讓八阿哥沒有退路,雍正在關鍵時刻捨得拼命,把自己折騰的生了大病,一個月不能下床。

2.雍正實力不強大的時候,依附於太子黨,把太子推出來,讓他和八阿哥進行較量。康熙公開舉薦新太子,四阿哥實力不強,還舉薦廢太子胤礽。繼位以後,雍正對八爺黨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個時候他的地位還不穩固,八阿哥私自改變制錢比例,都沒有追究,這都是韜光養晦,等到雍正的實力夠強大的時候,一舉就把八阿哥的實力給剷除了。

但是雍正比起康熙,腹黑的心計過多,沒有康熙的光明正大,所以只能排名第二位。

智慧謀略大排名第三名:鄔思道

智慧謀慮大排名第四名:張廷玉

學習智慧:巧妙分身,站在領導角度考慮問題

就是張廷玉私自把康熙帶來的密信燒掉,就值得好好學習。八阿哥追查刑部冤案,利用詭計得到肖國興告發太子的口供,並且連夜送給康熙。張廷玉就非常善於猜測康熙的意思,他私自燒掉密信,一是維護了康熙和太子的顏面,二是讓自己脫身。康熙對張廷玉也沒有嚴加追責,康熙也有想讓張廷玉燒掉密信的考慮。

智慧謀略大排名第五名:圖裡琛

學習智慧:忠心領導,裝傻充愣

1.圖裡琛能夠屹立於康熙和雍正兩朝不倒,把大內侍衛做的穩妥的,靠的就算兩個:忠心。不論是康熙還是雍正讓圖裡琛辦事,都是忠心耿耿,而且多餘的話一概不說。圖裡琛善於裝傻,八阿哥誘審肖國興,明明知道康熙罵八阿哥“其心可誅”,卻裝傻要去殺掉肖國興。


小燦哥說歷史


要說佟國維的謀略,比鄔思道更勝一籌,恐怕大家都對此說法難以信服。佟國維不是康熙活著的時候,就被踢出了朝廷政局了嗎?哪裡還能跟成功扶植了胤禛登上皇位,並且還在雍正年間繼續發光發熱的鄔先生比。

其實,品評一個政治角色的謀略高低,真正要看的是他是否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政治目的。

這方面,鄔思道當然是成功的。他以刑餘殘疾之身輔佐四阿哥,為胤禛在九子奪嫡的複雜險惡政局中火中取栗,終於將與自己政治見解頗為相似的四爺推上了皇位,怎麼說他都是笑到了最後的贏家。

再來看佟國維,他是否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點明的是,佟國維的政治目的究竟是什麼?

大家可能會說,這還要什麼點明,佟國維不是八爺黨的骨幹嘛,他的目的理所應當是把八阿哥推上太子儲君的位置,將來接康熙的班當皇帝啊。

如果只看到這一層,小編只能說你想多了。佟國維從始至終維護的都是他們佟家在大清朝的權勢地位,擁護八阿哥,與其說是目的,不如講它是手段。

這點可以從推舉新太子運動的白熱化階段,佟國維與隆科多之間關起門來的秘密對話中窺探一二。佟國維叮囑隆科多:

“佟氏家族始終長盛不衰,靠的就是一條祖訓,那就是不要一條道走到黑。”

這佟家能混到“佟半朝”的聲勢,果然不是白給的啊!整個佟家的舉動,簡直就是典型的“家族型民主選舉”。

將家族內部最好的人才推上去,培養最有希望的苗子,讓最有能力的人挑起家族興旺的大梁。

這不跟現代農業最先進、最科學的果樹修剪原理如出一轍嘛!合理得去除一些枝條,讓剩下的粗壯枝條吸收更多的養分,結出又大又甜、質量最好的果子,拿到市場上也能更有賣相。

佟國維作為首席上書房大臣,其權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多年來不著急著把親生兒子推上高官厚祿的顯要位置,反而將目光放在侄子隆科多身上。

由此可見,佟國維是對這條家族祖訓遵從不移的,甚至將其當成了自己為官從政的終極目標。即便是我佟國維倒臺或者退休了,我們佟家照樣會有人在朝廷裡佔有一席之地。

作為佟國維悉心關注的隆科多,其人的確是位可造之才。

早年的隆科多曾在西北戰場上衝鋒陷陣、殺敵立功,他的英勇表現連康熙都看在眼裡,甚至親手將隨身佩戴的寶刀賞賜給隆科多,作為對他的認可和鼓勵。

康熙看中的人,還會有錯嗎?隆科多至此成為了清政府最優秀的“後備幹部”,他的飛黃騰達只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

佟國維這邊,也悉心保護著隆科多這棵佟家最有希望的幼苗。多年來有意冷落著這個侄子,雖然沒有給他官位、給他銀子,但言傳身教的叮囑卻從未少講。

佟國維要的就是隆科多能夠遠離皇子阿哥們激烈的奪位風波,同時修身養性,以便他將來應付起官場業務與人事來,能有足夠多的成熟穩重。

而他安排隆科多去理藩院當牢頭的決定,從長遠上看也不是隨意而為。當時十三阿哥胤祥,正因力保太子被康熙下旨囚禁,關他的地方恰恰就是理藩院。讓隆科多去理藩院當差,不正是佟國維佈局他去接觸十三爺,進入四阿哥團隊的完美契機嗎!

這一步棋,隆科多直到他六叔在正式議舉新太子前一夜找他深談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六叔燒八爺的熱灶,自己這個侄子燒四爺的冷灶,整個佟氏家族兩頭下注,無論哪頭勝出他佟家都不會落空。

很明顯,這是佟國維在向隆科多交代後事,以便自己倒臺後這個侄子能有清醒的心理準備。而且與此同時,佟國維早就替隆科多從康熙那裡,討來了“九門提督”的顯赫官位。

果不其然,第二天佟國維在推舉八阿哥當新太子一事上踩虛了腳,被康熙踢出帝國核心決策層,一擼到底趕回家中從此抱孩子。但他實現了佟氏家族的祖訓,成功完成了由他佟國維到隆科多的“無縫對接”。

佟國維的目的達到了。在這一點上,佟國維與鄔思道打了個平手。區別兩人到底誰更勝一籌,那就得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下半段了。

下半段怎麼比?觀察的切入點,可以放在佟國維離開朝廷,與鄔思道離開雍正後,兩人的境況差異上。

雍正繼位當晚回到府邸,鄔思道當場就以一番“三不可用”的巧妙言辭,以“半隱”的形式去到了李衛的幕府。為了讓猜忌心極重的雍正放心,鄔思道自己把自己“監視居住”了起來。

鄔思道獲得了善終。但這個善終從都到尾都是“暫時”的。盯著他的眼睛,除了雍正的奴才李衛,還有天天貼身服侍在身旁的丫環“如月”。

仔細想想十三爺送別鄔先生,最後送上四福晉安排丫環如月時鄔先生的那句話:

“看來我這後半輩子,又得讓人管著囉”

可別被溫馨的背景音樂和鄔思道帶著滿足感的語氣給騙了。四福晉哪裡是送了個丫環照料鄔先生的晚年生活,分明是雍正安排了一雙眼睛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鄔思道一旦有個危害雍正的風吹草動,搞不好立馬就會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不過站著雍正的角度來說,對鄔先生這樣的安排,也算是菩薩心腸了。

再來看看佟國維這邊。

表面上看自打被康熙貶斥回鄉,佟國維就再也沒有涉足朝堂。然而從康熙病危,隆科多到佟國維處討要應對計策的情形來看,這老傢伙保不齊從來沒有中斷過對朝局的影響啊!

想到這兒,小編更加佩服這個佟氏家族了,高!當真是高!點上一百個贊也不過分。

佟國維不僅遵照祖訓,把家族的接力棒交到了隆科多手中,而且還立馬重新理清了自己在佟家應該扮演的角色。在為隆科多謀得了九門提督高位的同時,還在幕後繼續給隆科多輸出政治智慧。

這不就等於佟國維在通過隆科多,依然插足帝國最高政治,仍然在參政議政嗎?

而且最為寶貴的是,無論是康熙,還是後來繼位的雍正,都沒再去過多關注佟國維的動態。不關注就不會對他產生戒備、殺心,這不比鄔思道生活在監視中的境遇,時時刻刻擔心殺身之禍,更能夠安享晚年嗎!


劇透歷史


鄔思道在雍正王朝裡面確實是一個很BUG的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算無遺策,尤其在最後幫助年羹堯找到了羅卜藏丹增的位置,不過,說實話,我還是沒法理解鄔思道說的燈下黑是個什麼意思。

不過說實話,對於這個,個人感覺只是為了情節推動,還有展現鄔思道的神機妙算而已,如果燈下黑可以解釋,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但是那可是十幾萬大軍呀,年羹堯也有二十幾萬大軍,如果是幾個人還好辦,這麼幾十萬,是很容易被發現的。

不過,編劇說可以,那就可以吧。另外鄔思道之所以能幫助雍正上位,這個得虧康熙和雍正這兩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康熙是這樣的康熙,雍正是這樣的雍正,康熙才會選擇讓雍正繼位的。

與其說雍正在鄔思道的幫助下成功繼位,還不如說鄔思道就是看中了雍正能上位,才會選擇輔佐雍正的,如果讓鄔思道去輔佐一下八爺或者十四爺,結果還是那樣,上位的必然是雍正。

可以這樣說,鄔思道只是讓雍正的路走得順一點,但是雍正最終還是能成功的,鄔思道有點躺贏的感覺,而且鄔思道也有兩件事情沒有料到,比如雍正推掉刑部差事的辦法,還有沒猜到高福會被雍正所殺,才會說殺高福者,鄔思道也。

那謀略勝過,或者相當鄔思道的,個人感覺至少有四個人,分別是康熙,張廷玉,佟國維,圖裡琛,為什麼這樣說呢?

康熙,對於鄔思道來說,康熙一直在出考題,而鄔思道一直在幫助雍正答題,有時候康熙還不按套路出牌,鄔思道還只能不斷的去猜測,去解題,鄔思道更多的是給雍正以信心還有解題思路,但是題目答案與否,鄔思道自己心裡也是沒譜。

張廷玉,其實最懂康熙的心,最會揣測康熙的心,就是張廷玉,而且還能影響或者規勸康熙,比如刑部案件中,張廷玉直接燒了八爺從肖國欽那邊套的話,而且張廷玉能成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配享太廟,真心很厲害。

佟國維,如果雍正王朝不多看幾遍的話,會以為佟國維支持八爺,支持錯了人,但從佟國給說自己是老眼,但是不暈花,再加上給隆科多講的冷灶與熱灶的差別,其實,佟國維之所以那麼支持八爺,就是在捧殺八爺,八爺的人氣越高,越沒戲。

圖裡琛,別看圖裡琛長得十分高大,可是心思可細著呢,如果注意看圖裡琛的一些細節,就可以看出圖裡琛一直在幫助雍正和十三爺,一直在坑太子,大阿哥和八爺,就說明圖裡琛早就認定雍正有戲,正因為如此,圖裡琛在雍正得以重用。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中的4個老頭都很猛:康熙、鄔思道、佟國維、王掞,其中康熙無疑是最厲害的,畢竟他是一切策略的執行者,其他人大多數時候只是猜測並圍繞其進行。

康熙是“道”“術”結合,行的都是光明之“道”運用卻是千奇百變之“術”,酌情酌理處置戶部欠款、談笑間搞定老八一黨、千鈞一髮之際穩住死鷹一事等。

鄔思道主“陰謀之術”,劇中自己也明言行的是陰謀為體,最明顯的就是太子寫給任伯安的信,被鄔思道拿來利用既搞垮了太子,也拉八阿哥下水,己方卻穩穩作壁上觀。

王掞主“陽謀之術”,畢竟他是太子的老師,傳授的都是王者之道,光明之道,能做“帝師”怎能沒有非凡本事。死鷹一事,王掞也清楚的看到“胤禛是繼位人”

,從而羞死鄭春華,為自己也為後人留下一份福廕。

佟國維,作為上書房大臣,就像劇中的“冷熱灶”一樣,經常陰謀+陽謀雙管齊下,百官舉薦太子,處在尷尬的位置陽面只能迎合老八,陰面卻將隆科多推出來,最後什麼結局:老八對佟國維“感恩”,隆科多成功上位,康熙對佟國維的行事也很欣慰。一箭好幾雕,而且佟氏一族順利延續。

當然,劇情為了突出“鄔思道”肯定要把他的戲份表現的富有張力,其實其他幾位老頭不遑多讓,佟國維的謀略就不在鄔思道之下。


史味人生


我認為謀略比鄔思道更勝一籌的是佟國維,他曾經連康熙和老八胤禩都被騙的團團轉!

一、

上一篇問答也分析過,張五哥的冤案從一開始老八胤禩就是知情的,他也是希望能利用這件事扳倒太子,從而再利用自己的威望,順利的接任太子一職。

但是是否能接下刑部一案雖然是康熙帝做主,但是也要聽一下首輔大臣佟國維的意見,所以老八胤禩連夜找到了佟國維。

我們看《雍正王朝》的前期,會有一種認知,那就是老八胤禩和佟國維的關係非常好,而且佟國維後期還聯絡百官舉薦老八胤禩當新太子,可以說佟國維是全力支持老八胤禩的。

看劇前期有這種認知並沒有錯,而且也會認為佟國維最後被罷官還鄉是罪有應得,但是如果看完了整部劇還這樣認為,那麼這部戲算是白看了。

可以說,佟國維是全劇中頂級聰明之人,他的聰明就在於,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不知道他才是贏家。

在接刑部一案的事情上,佟國維告訴老八胤禩:

“八爺應該知道皇上那兒,不怕做錯事,就怕不做事。”

之所以要這樣慫恿老八胤禩,佟國維並不是為了扳倒太子。老八胤禩一黨是在朝的最大一黨,而佟國維又是上書房首輔大臣,他要想政令能有效的貫徹實施,必然要選擇跟老八胤禩一夥合作,最起碼不能唱反調,這是最基本的設定。

但是他心中也明白得很,如果老八胤禩扳倒了太子胤礽一黨,那麼老八胤禩就成了朝野最大黨,再加上佟國維的支持,肯定會不容於康熙帝的,要知道康熙帝最煩的就是結黨營私,先不提康熙帝跟太子胤礽的感情,即使為了朝局平衡考慮,老八胤禩也不可能扳倒太子胤礽的。

二、

所以佟國維推薦老八胤禩主管刑部一案,絕不是為了扳倒太子胤礽,相反的,他其實是在利用老八胤禩以實現自己的目的!

其實佟國維自始至終都是知道老八胤禩奪嫡無望的。

要知道康熙帝默認的儲君一直是太子胤礽,只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廢掉了太子胤礽,但是老八胤禩因為出身問題,一直沒有入過康熙帝的法眼,即使他表現的再優秀也白搭。

作為上書房首輔大臣的佟國維不可能不知道康熙帝的心思,如果猜不透,他也坐不穩首輔大臣的位置,也不能保證佟氏家族一直昌盛。

如果說刑部一案佟國維還不能確定老八胤禩沒戲,那麼等到熱河狩獵後,佟國維就已經獲知了很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來自於圖裡琛。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過,這裡就不囉嗦了,要知道圖裡琛是清清楚楚的知道老八胤禩奪嫡無望的,因為只有他聽到了康熙帝面對老八胤禩誣陷太子刑部一案連說兩遍的“其心可誅!”

而圖裡琛給佟國維傳旨的時候,倆人是支開了所有人,還不讓其他人跟圖裡琛打探消息,結果這倆人進了屋子密談了。

在這個前提下,他想到了一個絕妙計策,並且順利的騙過了康熙帝和老八胤禩,這個計策就是全力舉薦老八胤禩為新太子!

而他之所以要這樣做,完全是憑藉自己對康熙帝的瞭解,雖然不能排除他跟康熙帝唱雙簧的可能性,但從康熙帝的表現來看,也不全是如此,不然的話康熙帝不會面對頑固不化的他送一副老花鏡!

那麼他這盤棋到底是怎麼下的呢?

三、

首先我們要看佟國維當時的處境,他是首輔大臣沒錯,可是也做不了幾年了,因為他老了!

人老了就得找接班人,他的接班人就是隆科多,所以,他做任何事情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佟氏家族繼續昌盛,而他把這個寶就押在了隆科多身上。

有人說既然要提拔隆科多,為什麼一直壓著隆科多,不讓他當官呢?

其實這也是康熙帝的意思,當年隆科多跟隨康熙帝東征西戰,戰功卓越,還受封過一把寶刀。但是隨著康熙帝的皇子們一個個長大,朝局變得錯綜複雜起來,為了保護隆科多,佟國維一直派他在關外當差,只不過隆科多沒有理解他六叔的苦心,不管不顧的跑了回來,雖然跑回來了,但是仍然被冷藏。

後來康熙帝親自對隆科多說過,告訴他一直以來冷落他的其實是朕,並不是他六叔佟國維。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確,那就是隆科多早晚會被重用,只是還沒有到那個時候,而康熙帝的這個心思,佟國維是一清二楚的。

既然佟國維非常清楚隆科多以後會被重任,所以他要保證的是隆科多不能走錯路。所以隆科多才被派去接近被圈禁的老十三胤祥,又在後面的合適時機推舉隆科多成為了九門提督。

要知道九門提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一般都會是擁立新君的重臣,而且新君登基後自然會進上書房。

尤其是康熙帝單獨跟佟國維的那頓飯,那根本不是吃飯,而是鬥爭。

最終妥協的方法便是佟國維退休,隆科多上位!

但是要讓隆科多順利的上位,僅僅靠跟康熙帝吃的一頓飯並不靠譜,所以佟國維還需要進一步策劃。

四、

佟國維其實並沒有讓隆科多去支持老四胤禛!

剛才也提到了,佟國維已經年老,隆科多才是他全部的希望,所以隆科多不能走錯一步棋。通過他連夜找到隆科多商量事情也可以看出,他已經開始兩手準備了。

佟國維一開始就知道老八胤禩沒戲,不然的話也不會讓隆科多去燒老四胤禛的冷灶。燒灶是燒,但是不能舉薦老四胤禛,因為佟國維也不確定老四胤禛能最終勝出,所以最保險的做法則是站在康熙帝的一邊。

剛才也說了,作為上書房大臣串聯眾多官員舉薦老八胤禩,這件事並不是康熙帝示意的,一定是佟國維自己的主意,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康熙帝最反感結黨一事。

他之所以要最大限度的讓老八胤禩一黨發揮力量,就是為了加速引起康熙帝的反感,只有老八胤禩一夥力量變弱,才能襯托隆科多的力量增加。

康熙帝送他一副眼鏡,還告訴他說他老眼昏花了,但是佟國維回家以後得意的說了一句:

“萬歲爺,臣雖老眼,卻並不昏花呀!”

就這樣,康熙帝也沒有猜透佟國維的精心佈局。後來在朝堂上,佟國維的一系列過激表現,步步緊逼康熙帝,這在當時的皇權下,簡直是找死,這隻能說明一點,他在逼著康熙帝使出隆科多一招。

只有隆科多當眾舉報佟國維,才能穩住場面,同時也把隆科多推到了康熙帝的身邊,確保了地位的穩固,也為下一步成為託孤重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佟國維通過一系列的招數,不僅僅確保康熙帝一朝隆科多榮華富貴,也確保了下一任皇帝的擁立地位,至少保障了佟氏家族二十多的繁榮昌盛。

只是佟國維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隆科多會再次支持已經被佟氏家族算計的老八胤禩一夥,玩了一場逼宮大戲,可惜了佟國維的一片苦心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歷史上雍正的謀士是戴鐸而非鄔思道,鄔思道是田文鏡的首席師爺,他與雍正帝並沒有過多的交集,更不要說隱居幕後十幾年,制定奪嫡陰謀了。

既然提到電視劇,那咱們就只討論劇情。

太子胤礽為了按期歸還國庫銀兩,收下贓款,事情敗露以後,康熙為了朝局穩定,不得已保護太子。但太子感覺自己地位仍然岌岌可危,又與康熙妃子私通,被康熙抓了現行,盛怒之下,又收到八阿哥一黨的模仿太子筆跡調兵逼宮的手令,康熙遂乾綱獨斷廢黜太子。


回京之後,康熙明詔眾阿哥、眾大臣重新選舉太子,八阿哥一黨暗中聯絡上書房首輔大臣佟國維,想通過他聯絡百官支持。沒成想,隆科多在議舉新太子之前,向康熙舉報佟國維串聯百官推舉八阿哥一事。

隨後,康熙罷黜了佟國維上書房首輔大臣職務,令其回家養老,而隆科多借助此事,贏得了康熙的信任,坐穩了九門提督一職。


乍一看過此據,覺得佟國維是罪有應得,其實你將《雍正王朝》整部劇串聯起來,前後分析之後,你會覺得佟國維才是最老謀深算的一個戰略家,比鄔思道更勝一籌。

首先來說,全劇中佟國維所表現出的是一直擁護八阿哥,我認為並不是這樣。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康熙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知道康熙心中默認的繼位人不是八阿哥,如果他參不透聖意,他是坐不到上書房首輔大臣的職務的,我們來分析一下佟國維當時的心理和政治環境,就知道為什麼他的謀略強過鄔思道了。

佟國維是上書房首輔,八阿哥一黨是最大的朋黨,這種鉗定的結果,造就了他不可能和八阿哥唱反調,只能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保證政令暢通,這個都能理解吧。所以說,佟國維不合作也得合作,哪怕是表面上的,也要保證政局穩定。

由於阿哥逐鹿,朝局錯綜複雜,佟國維開始的時候將隆科多安排在關外當差,為了不讓隆科多過早涉足複雜的政治鬥爭,這一點是佟國維老謀深算參透了康熙的意思。後面康熙託孤之時曾向隆科多說明,這麼多年冷落你的其實是朕,你不要怪你六叔佟國維。所以說,佟國維知道康熙一定會重用隆科多,只是在朝局不明朗時,先將他冷落,其實是保護起來。

佟國維精心佈局,在合適的時機推出隆科多接受重任。康熙決定啟用隆科多時,借佟國維之口將其推舉出來,直接任命九門提督。這個任命非常重要,不僅告訴所有人隆科多就是託孤重臣,也在暗示佟國維,可以功成身退了。當然,佟國維不會不明白康熙的意思,他早就安排隆科多接任自己,繼續擔當家族裡長盛不衰的大臣,不僅如此,佟國維還搬出了佟氏家族先後兩位皇后告訴康熙,我們佟家和愛新覺羅家緊密不可分的聯姻關係,而康熙也很默契,告訴佟國維,你們佟氏一族仍然是我愛新覺羅家最倚重的力量。


佟國維的老謀深算在如何安排隆科多順利上位,坐穩九門提督一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從佟國維深夜召見隆科多一段中能找到答案,佟國維見到隆科多後,開頭說了一句,有人辭官故里,有人星夜趕場,基本上就是對自己佈局的一次總結。想要告訴隆科多,我要隱退了,你要上位了,我們佟氏家族始終長盛不衰,靠的就是不會一條道走到黑。現在局勢關鍵,你要頂住這個局面,並讓隆科多支持四阿哥胤禛一黨,自己仍舊支持八阿哥一黨。這段話就體現出佟國維老謀深算了,他讓隆科多支持四阿哥,說明他心裡認定康熙心中的繼位人就是四阿哥而不是八阿哥。如果康熙認定的是八阿哥,那隆科多就是飛蛾撲火,佟氏家族就保不住了,真走上絕路了,佟國維的話就說不通了。佟國維想傳達的意思是,你隆科多要藉助議舉新太子的機會,順利上位,後來的事情電視劇中雖然沒交待,但是應該有這樣的安排,那就是佟國維指使隆科多去揭發自己暗中串聯百官幫助八阿哥爭奪太子位的事實,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康熙的絕對信任,掌握九門提督要職,並順利成為新帝繼位的擁立大臣。



佟國維暗中操作加速八爺黨失去聖心。佟國維對隆科多說,四阿哥是冷灶,八阿哥是熱灶,熱灶燒不好更容易引火燒身。佟國維為了隆科多能順利上位,因為隆科多作為八阿哥的對立面,八阿哥倒了,就能證明隆科多是正確的。佟國維為了將八阿哥這個熱灶燒的更紅,先安排了一步好棋,就是建議八阿哥審理刑部冤案,目的想通過八阿哥將太子的罪證呈交給皇上,直接將倒臺太子的行為引火到八阿哥身上,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誰搬倒了勢力極大的太子,他就不容於朝廷太子一黨,處於朝局穩定考慮,最終也會不容於皇上,佟國維這是在給八阿哥挖坑,佟國維心裡非常清楚,鄔思道也是清楚的,所以鄔思道作為四阿哥謀士,自然極力反對四阿哥審理太子一案。



因此,這部劇中佟國維的謀略應該更勝一籌,雖然四阿哥的謀士鄔思道也非常老道,但,從康熙託孤一段來看,佟國維能夠看出隆科多在新皇帝繼位中不可取代的角色,一定會被皇帝單獨召見一事,佟國維的謀略其實略佔上風。作為佟氏家族承上啟下過渡的關鍵人物,佟國維,不辱使命,實乃謀略之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