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為什麼劉邦一直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老子家裡有框


劉邦、蕭何、張良打不過項羽,在我們現代人眼裡實數正常!

劉邦識人、用人、馭人是高手中的高手!蕭何治國安天下舉世無雙,擅長謀略的張良,望眼整個楚漢也是無人能比!


這三人小打小鬧,對付二三流小人物還行。但面對“戰神”級別的項羽,他們只能隨時準備行囊,腳底抹油!

“彭城之戰”劉邦親率56萬大軍,被項羽3萬人打的落花流水,拋妻棄子,劉太公也差點被項羽“清真”了。


鴻溝議和,劉邦轉眼就撕了協議書。想給項羽來個“意外的驚喜”!結果是項羽確實很驚喜,劉邦偷襲失敗,被項羽大敗!

正因為有張良、蕭何在,劉邦總能化險為夷,在哪裡都能得到當地人的擁護!

帶兵打仗可見劉邦跟項羽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反過來說劉邦能得天下,項羽除了能帶兵,會打仗以外,跟劉邦比就顯得“太年輕”了!

想要贏,找韓信。自韓信為大將軍以來,攻必克,戰必勝!一身戎馬無一敗績。“垓下之戰”中在韓信的指揮下,各路諸侯聯軍圍攻項羽,以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結束了劉邦與項羽之爭!


劉邦得天下後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們雖然都非常了不起,但擅長的領域不同。可以出主意,也可以解除後顧之憂,但是就缺一個像韓信這樣能有效實施的人,所以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天下。

也是韓信的加入,扭轉了當時的局面。劉邦漸漸變得日益強大,直到一統全國!


先生與故事


項羽的失敗,並不是敗在某個手下,而是整體上的失敗。倘若一對一交鋒,韓信未必能贏過項羽。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整體是失敗呢?其實項羽並沒打得什麼敗仗,除了最後一戰。只要他在,楚軍就節節得勝。項羽並不是輸在軍事指揮才能上,而是輸在政治上(比如殺了義帝),輸在外交上(比如英布被策反),輸在後勤上(沒有蕭何這樣的大總管),輸在板凳深度上(麾下將領能力偏差)等等。

在軍事能力上說,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韓信對劉邦的評價,是能帶十萬兵,超過十萬兵,就指揮不來了。你看劉邦出關中時,糾集五十幾萬大軍進攻項羽,被項羽的三萬人打得落花流水,這就是證明。

很多人有一種誤解,認為項羽只是作戰勇猛,謀略水平不高。其實不然,項羽是罕見的軍事天才,在戰術層面上,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他打仗並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技巧與智慧。比如說鉅鹿之戰,並不是一渡過河,一破釜沉舟,靠蠻力拼贏的,不是的。項羽是先攻擊秦軍最薄弱的環節,即運糧通道,據《史記》的說法,“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在秦軍出現斷糧後,他才背水一戰,大破秦軍。可以說,項羽在戰術上的功夫是爐火純青的。

蕭何固然是厲害角色,但他擅長是後勤工作,在漢軍傷亡慘重時,他能源源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幫助劉邦度過難關。但若說在打仗,他是外行啦,靠他怎麼跟項羽在戰場上鬥呢?再說張良。張良也是厲害角色,他是懂得點兵法,幫助劉邦對付些阿貓阿狗的角色是可以的,對付項羽這樣的狠角色,就不夠用了。張良的厲害,主要是在政治才能上,比如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

在西漢開國名將裡,幾乎都曾是項羽的手下敗將,包括才華橫溢的彭越。只要項羽不在,他就打得很順手,項羽一來,他就丟盔棄甲了。在劉邦與項羽第一次大交鋒時,劉邦五十幾萬大軍慘敗於項羽三萬大軍之手,這次會戰時,韓信有沒有參加呢,史書沒有明確寫。如果韓信也參戰了,那他也曾是項羽的手下敗將。

在最後圍殲項羽的一戰中,韓信十面埋伏,固然表現出色,但也不能獨領其功。因為劉邦的主力以及彭越的主力,都參戰了,在兵力上是絕對的優勢。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的功勞,掃除項羽的羽翼,平定魏、趙、代、齊等地,在戰略上形成對項羽的環形包圍圈。最後,韓信與劉邦得以東西夾擊,把項羽給包餃子了。因此,如果說韓信打敗了項羽,是在戰略層面上打敗了項羽。倘若兩人各帶一支勢均力敵的部隊,在戰場上交鋒,我覺得韓信不一定能打敗西楚霸王。


君山話史


就全局而言,戰爭的最後勝利,取決於雙方實施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合乎實際,取決於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而並不取決於一時的得失!!!楚漢相爭,既使沒有韓信加入,項羽最終也會失敗!只是時間會長一些。因為他搞分封制不得人心,他不注重根據地建設,一味地爭伐,勞民傷財,造成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楚漢相爭之初,雙方力量相差懸殊,霸王手下戰將如林,季布,英布,鐘離昧等,項羽本人力舉千斤,武藝超群。而劉邦手下也就樊噲還可以,在冷兵器時代,弱者敗於強者很正常!楚漢相爭之初是楚強漢弱。張良蕭何再有良謀,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局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時間換空間,彼消我長,楚漢雙方的整體實力,已由楚強漢弱漸變為楚衰漢強!(此時又有韓信加入),更加速了項羽的滅亡。〇〇以抗日戰爭為例,就能說明問題的癥結所在。蔣介石當時兵多將廣,我們八路軍雖兵少,但也是將才濟濟。可抗戰之初為什麼日本屢勝,大部分國土論陷,難道是我方兵不善戰?難道是我方將不用謀?非也!!!只因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我們武器不行,沒有制空權。並不是我方謀略不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時間換空間,經過十四年抗戰,最終打敗了日寇。000由此可說明,由於雙方力量相差太大,張良蕭何雖有良謀,但在短時間內難以顯效,時間長了才能看出變化,當此之際,又有韓信來助力,這就加速了項羽的滅亡!並不是張良蕭何謀不顯效,只有韓信起主要作用。


張永科38


張良和蕭何是厲害 但並不是軍事才能厲害 ,張良是謀士 出謀劃策總管戰略大方向 蕭何是負責後勤補給 徵稅 納糧 招兵買馬 所以真正領兵打仗指揮百萬大軍還得靠韓信

話說韓信在沒有投靠劉邦前 劉邦一直被項羽吊打 劉邦率先攻入關中 佔據秦宮 項羽知道後勃然大怒 準備討伐劉邦,事前擺下鴻門宴考驗考驗劉邦,劉邦在鴻門宴大話不敢說 生怕項羽一氣之下砍了自己腦袋 幸好劉邦提前收買了項伯 給自己逃跑提供機會

之後項羽把劉邦發配到巴蜀不毛之地並派兵監視 希望劉邦在此自生自滅 ,如果沒有韓信也許劉邦集團會老死在巴蜀,直至韓信出馬才帶領劉邦集團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再次入主關中 從此開啟了楚漢之爭

那張良跟蕭何是不是很沒用呢?非也 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下

張良曾有領兵打仗,但指揮能力欠缺

張良最初投奔劉邦時 劉邦非常高興自己終於有了位像樣的統帥,張良也帶兵打了幾仗 但張良謀略過多 指揮能力極差 軍令反反覆覆 經樊噲跟劉邦彙報 劉邦才摸清了張良真實水平 張良只適合跟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 運籌帷幄 但領兵打仗 攻城略地 這也證明了劉邦能識人用人眼光的獨到

蕭何最初是沛縣縣令 就是一個管政治的 沒有任何軍事才能

劉邦從沛縣起兵以來 蕭何就跟著劉邦 每當劉邦打下一個地方 蕭何就負責管理當地 徵稅 納糧 招兵買馬 讓劉邦集團有了無窮無盡的 糧食和兵力 前期劉邦被項羽打的抱頭鼠竄 但劉邦集團就是沒有覆滅,這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蕭何的功勞 因為即使彭城之戰 劉邦50大軍被項羽5萬大軍全殲 劉邦利用替身 自己獨自一人駕馬車狂奔幾百公里回到大本營 搶走韓信10萬人馬 ,然後蕭何又給了韓信10萬新兵蛋子 讓劉邦恢復元氣

因此可以說只要有蕭何在 劉邦就是打不死的小強 因為有人有糧 即使經常吃敗仗也承受的起

但是劉邦集團在韓信未加入之前戰鬥力是很差的 ,雖然有謀士張良 有強大後勤團隊蕭何 但奈何沒有可以和項羽匹敵的軍事統帥 ,憑劉邦的軍事才能就算10倍於項羽的兵力他也打不贏項羽 彭城之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56萬漢軍竟然敵不過5萬楚軍 而且還被反殺

韓信是罕見的軍事人才 劉邦得之如虎添翼

打仗本質無非離不開三樣東西 後勤 謀略 和指揮 韓信沒加入之前 劉邦集團有一流的後勤和一流的智囊團隊 但是指揮確實三流的 所以項羽從來沒有正視過劉邦 韓信的加入無疑給劉邦集團帶了個超一流指揮 有強大後勤 韓信帶兵再也無後顧之憂 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攻城略地 因為兵源不是問題 滅趙 滅代 滅燕 滅齊 韓信打起來跟玩似的 最後終於消滅項羽奠定大漢統一

劉邦稱帝后曾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三人的職能分工及各自貢獻 ,同時也說明了劉邦能識人用人發現各自優點 這樣的團隊無疑是開國創業團隊中最強大的


月影青霜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認為自己能夠獲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懂得任用人才,尤其是用對了蕭何、張良和韓信。此三人在當時被稱為“漢初三傑”。蕭何的長處在於政治管理,張良的長處在於計策謀略,韓信的長處在於行軍打仗。劉邦集合了三人的長處,才最終打敗了強大的項羽。如果熟悉秦漢史,我們會發現劉邦真正由弱變強是從韓信加入漢軍陣營開始。這個題目有點問題,其實韓信正式加入漢軍的時間比張良加入漢軍的時間早。

蕭何加入漢軍的時間最早。蕭何和劉邦是同鄉,兩個人很早就相識,而且蕭何一直都非常尊重劉邦。蕭何在沛縣起義時候,參與擁立劉邦為沛公,算是劉邦最早的發家班底。劉邦封漢王之前,蕭何幾乎一直追隨劉邦左右。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蕭何一直擔任“後勤部長”的工作。蕭何基本上遠離了戰爭前線,而是專心搞好後勤工作,保證前方衣食無憂。



張良和劉邦相遇在留地,初次相遇兩人便一見傾心。但是當時張良的心在韓,而不在劉邦。劉邦西征的時候,劉邦再一次和張良相遇,劉邦向韓王“借得”張良。張良便跟隨劉邦一起西征,最後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攻入關中,滅掉了秦朝。張良在鴻門宴上成功保全了劉邦。後來,張良幫助劉邦討要漢中,並且建議劉邦燒燬棧道。在此之前,劉邦和張良一直都是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上下級。項羽分封天下之後,張良跟隨的是韓王而不是漢王。直到劉邦東出,韓王被殺之後,張良才徹底投靠劉邦。

韓信最初在項羽軍營,項羽分封天下之後,才進入漢中投靠劉邦。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正式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真正算投靠劉邦。韓信帶領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關中,劉邦才具備爭奪天下的實力。



漢初三傑合體的事件相對比較晚,三傑合體以後,劉邦雖然也經常戰敗但是整個戰局卻向著有利於漢軍的方向發展。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韓信加入漢軍之前,劉邦在蕭何和張良的輔佐下被項羽痛打的情況。

不過話又說回來,劉邦在得到韓信之前確實不具備和項羽抗衡的能力。韓信加入漢軍之後,劉邦才真正具備走出漢中,走出函谷關的能力。張良正式加入漢軍之後,三傑合體,無疑大大增加了劉邦的實力。但是劉邦在和項羽的正面戰場依然經常敗於項羽。劉邦雖然在正面戰場屢戰屢敗,但是其他戰場上劉邦卻完勝項羽。劉邦能夠在其他戰場完勝項羽,最終打敗項羽,決定性因素是韓信的加入。為什麼韓信的加入會成為劉邦戰勝項羽的決定性因素呢?很簡單,韓信不可被替代,韓信的軍功最直接。



蕭何的治國能力,張良的謀略才能能夠讓劉邦自保無虞,但是卻不能擊敗項羽。蕭何鎮守關中期間保證劉邦部隊足糧足餉,劉邦如論在前線打得多麼艱苦,蕭何總是能穩定關中,然後支援前線。蕭何除了保證糧餉之外,還保證兵員源源不斷,劉邦在前線可勁造,蕭何在後方可勁生產。劉邦有蕭何的治國之能,即可保證不失根據地,即可保證戰鬥力量,即可保證劉邦不敗。蕭何只能不斷為劉邦蓄能量,但是蕭何卻不能讓劉邦改變戰場上的局勢。

張良的計謀可以在危難之中拯救劉邦,張良的計謀一次又一次幫助劉邦脫險。張良的計謀為劉邦規劃了取天下的具體方針。但是張良的軍事才能卻很一般。張良可以用計謀救劉邦,卻不能用計謀敗項羽。縱然有張良妙計,劉邦在正面戰場的局勢並沒有好轉。

漢初三傑合體好比一個人,蕭何是強壯的身體,張良是聰明的腦袋,韓信則是靈活有力的四肢。強壯的身體使得劉邦皮糙肉厚,非常扛揍。聰明的腦袋使得劉邦能躲過敵人的攻擊。即使躲不過,還有皮糙肉厚。但是他們卻不能有效的發起反擊,這時候如果配上靈活有力的四肢。那麼這個人就進可攻退可守。韓信就是最合適的四肢。



劉邦和項羽相比,最大的劣勢在於軍事。劉邦在政治、謀略等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但是這些優勢並不足以改變在戰場上的劣勢。天下人都知道項羽是一個殘暴的人,都知道劉邦是個仁慈的人。劉邦有穩固的後方,有足夠的智囊團,但是就是打不過項羽。劉邦缺少一個把所有優勢轉變為戰場上勝利的人。韓信就是這樣一個人,韓信能夠把劉邦所有的長處變成軍事上的優勢。

韓信的軍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說,中國古代少有的戰神,有“兵仙”之稱。韓信初次上陣就先露出超高的軍事水平。韓信利用劉邦的優勢,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佔據關中。聲東擊西、出其不意打敗魏豹。背水一戰,打敗了趙軍。



曹參等人可以彌補蕭何的空白,陳平和彌補張良的不足。只有韓信是劉邦陣營中獨一的存在,沒有人可以和韓信相媲美。劉邦陣營中沒有一個人可以頂替韓信。英布和彭越雖然勇猛,但是絕對不是項羽的對手,也是韓信的對手。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都是三流武將,他們當時根本難以真正成為統帥三軍的大將軍。

劉邦有了韓信這個大將軍之後,才真正具備了和項羽叫板的實力。劉邦在政治等方面的優勢才得以真正發揮出來。張良在為劉邦謀劃了滅項的基本策略。即讓劉邦在正面吸引項羽的主力大軍,在成皋和滎陽一線和項羽拉鋸,韓信率領軍隊剪除其他諸侯國,對項羽完成戰略大包圍。至此,蕭何保證軍用物資供應,保證關中大後方安全。張良為劉邦規劃滅項藍圖。韓信則在軍事上直接打擊項羽。項羽在成皋和滎陽一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但是項羽的地盤卻越來越小,韓信擊敗龍且之後,劉邦完成了對項羽的三面包圍。楚強漢弱的局面徹底扭轉。這時候韓信和項羽有了面對面較量的機會。



項羽的軍事才能不亞於韓信,是一個能打硬仗的主。中國古代最能打巧仗的韓信和古代最能打硬仗的項羽,來了一場名將之間的對決。最終佔據優勢的韓信擊敗了處於劣勢的項羽。漢初三傑缺一不可,三傑合體是戰勝項羽的重要保證。只不過韓信把政治優勢變成了軍事優勢,所以有人才會覺得韓信加入漢軍之後,漢軍開始扭轉局面。


依稀說史



才華分很多種,比如劉邦自己臉皮厚,能夠忍辱負重,善於耍賴使奸,還會畫餅許願,又能團結人才,這就是當老闆的典型特質。


張良蕭何原本也是治國安邦之才,但是張良屬於謀才,多謀善斷,在軍事上卻並沒有特長。要說謀劃一件事或者制定一項戰略,乃張良之所長,但是要指揮打仗,他就百無一用是書生了。

蕭何具有管理之才,識人管事是其所長,他能夠事無鉅細的把柴米油鹽、後勤雜物管理的僅僅有條,甚至是治國理政都是其所長,但是跟張良一樣,就是不善於帶兵打仗。


毫無疑問,劉邦能夠在與項羽的對峙中屢戰屢敗而不滅,張良蕭何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如果沒有他二人的謀劃和管理,劉邦的軍隊在不斷的失敗中恐怕早作鳥獸散了。正是得力於此二人,劉邦才能在屢戰屢敗中不但沒有被消滅,還能夠不斷髮展壯大。

直到韓信這樣一個軍事天才被蕭何慧眼識珠拉到劉邦的隊伍時,劉邦其實已經發展壯大到萬事俱備,只差韓信了。韓信的到來,對於劉邦來說,算是久旱逢甘霖。韓信能夠到位不久就開始對項羽發起反擊,還得得力於張良蕭何的有效經營。不然即便韓信是軍事天才,恐怕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兵的軍事天才到頭也還是紙上談兵的弱書生。


謝金澎


《史記 高祖本紀》中,劉邦有一段論自己成敗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很厲害,卻一直打不過項羽。

張良主要是負責籌劃謀略,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蕭何主要是負責在後方安定國家,安撫百姓,給前方軍隊輸送錢糧。韓信才是率領百萬大軍,攻城拔寨,取得每一場戰鬥的勝利關鍵。

兩軍交戰,若是沒有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軍領導,就算他的後勤工作做的再好,恐怕也沒有勝利的希望吧。

做好後勤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戰場之上,最重要的還是軍隊的戰鬥力,沒有戰鬥力的軍隊如何能打勝仗。

戰鬥力的強弱主要有將領的領導能力決定。韓信就是一個軍事奇才。在他的帶領下,贏下許多著名的戰役。歷史上也有許多關於他的典故,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有背水一戰等。這些都表明韓信是一個有能力的將領。

在韓信加入之前,劉邦一直打不過項羽,主要就是沒有一個會打仗的將軍。雖然,後勤和謀略都很厲害,卻仍然贏不了。在韓信加入之後,劉邦的團隊才算是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三人各盡其才,這才扭轉戰局。


灌灌灌灌灌灌


張良是總參謀長,是劉邦政治經濟軍事等戰略思想的策劃者,極具戰略眼光,類似於諸葛亮式的人物,是劉邦集團的軍師,是靈魂人物,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統籌策劃,制定方針戰略!

蕭何是經濟保障部部長,劉邦所有部門的後勤保障,軍需籌備,都是蕭何來辦的!

歷來就有:大兵未動,糧草先行!

蕭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攻城掠地,衝鋒陷陣卻不是張良,蕭何的強項,特別是蕭何,張良是秦末黃石公的傳人,也熟通兵法,然而更精通的是運籌經略之學!

韓信雖是草根出身,又曾受胯下之辱!

可是韓信曾得到《太公兵法》,深通三略,六韜,精通排兵佈陣,是軍事家!

再加上韓信的隱忍,既大丈夫能屈能仲!

因此屢出奇兵,同時在項羽營中工作過,也熟知項羽軍中主要將領的脾氣性格,以及用兵方式!

所以知己知彼,採取相應策略對敵,結果處處先敵一步,牽著對方的鼻子走!

這就是劉邦有了韓信後,戰勝項羽的原因吧!

不是張良,蕭何不行,而是有了韓信,劉邦如虎添翼!


馬到成功148659402


張良、蕭何與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也許眾多讀者都有這樣的疑慮,為何在韓信加入之前,確是僵持不下,而在韓信加入後,才扭轉局面呢?

項羽的實力毋庸置疑,能僵持不下已是艱難

在劉邦的手下有著眾多運籌帷幄之人,而若論勇將,卻只有樊噲一位,可以說劉邦的軍隊基本上只是用腦子在打仗。

而反觀項羽,在楚漢相爭初期,手下兵強馬壯,垓下一戰後,在項羽手下士兵的心目中他就是戰神,士氣高漲,堅不可摧,且項羽本人勇猛無雙,又有亞父范增輔佐,想戰勝此時的他們難如登天!

張良、蕭何盡力而為,贏得了一個較為良好的開局

雖說項羽有亞父范增輔佐,但心高氣傲的他顯然更相信自己的實力,大權在手,卻不肯分權與手下將領。贏了,眾人可以保持沉默,可一旦輸了,那便是一股龐大的怨氣!蕭何在漢初三傑中更多是一個大管家的身份,憑藉著他出色的謀劃能力,將大漢治理的井井有條,良好的後勤保障也不斷地為前方戰場提供有生力量,論對大漢是否盡心盡力,蕭何問心無愧。

有人說張良與韓信的差距是什麼?這就好比設計者與實幹家的差距,在張良的計劃中總是不斷的設計圈套,引誘項羽上鉤,試圖以絕對的智慧碾壓項羽,可惜項羽雖與張良相比沒有多少腦子,但無奈西楚霸王名號響亮,沒有三四百人哪敢在他面前撒野,在不斷的嘗試中,張良也許已經找到了對付項羽的辦法,但歷史的安排總是很有趣,張良的任務已經完成,下面將由韓信收尾。

腦子很重要,拳頭也得硬

韓信很清楚項羽的弱點在哪裡,自從亞父范增離開以後,項羽日漸獨權,但無奈他水平有限,腦容量太低卻又“勤奮好學”,導致破綻百出,難以克敵。想對付項羽其實很簡單,關鍵只在一條——捨棄!項羽一生有過無數的對手,每一個對手,包括張良在內,主要戰術都是先擒項羽,再清楚軍。可惜項羽太過於可怕,別說擒住他,就連近身都難,若想克敵,只有捨棄。

項羽雖逆天,但楚軍終究只有一個項羽,若能先清楚軍,縱使項羽再牛,又能怎樣?漢軍的實力雖不能與楚軍硬抗,但憑藉著韓信的戰術,自保不成問題,先打你個措手不及,等你回過神來,準備搏殺時,逃之夭夭,走為上計。這樣項羽的力量不斷被削弱,直至被圍垓下,臨近死期。

孤身一人的項羽尚且殺了近千人,如若楚軍不清,在項羽的率領下,正面交鋒誰人能敵,也許想打敗項羽有很多種辦法,但是韓信選擇了最優異的一條——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我是小墨,一名熱愛歷史的初中生,關注我,看小墨解讀歷史,解讀人心!


小墨史觀


張良和蕭何都是劉邦帳下厲害的人才,但厲害歸厲害,這倆人終究不是帶兵打仗的料!

蕭何是負責劉邦集團大後方的,“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這方面,蕭何已經做到完美,也多虧了蕭何,劉邦前期對陣項羽就算怎麼失敗也還能豎起大旗接著幹!

張良是個謀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給劉邦出謀劃策還行,但是讓張良去指揮千軍,基本不行。要麼是沒人服,要麼就是身體吃不消。

劉邦之所以一直打不過項羽,除了項羽個人能力突出之外,就是因為他身邊缺少了一個懂兵法、善謀略的將才、軍事家。

曾經看到過關於劉邦指揮軍隊能力的說法——劉邦個人的指揮能力,帶個十萬的兵馬還行,指揮超過十萬以上基本就涼了。

暫且不去確認這個說法是否屬實,我們就從彭城之戰,劉邦的56萬大軍活生生被項羽親自帶領的精兵3萬給滅了,就可以得出結論:劉邦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項羽真不是在一個級別上的,差別還不是一般的大!

項羽何許人也?毫不誇張地說項羽是一位百年一遇的天才,他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世間罕見。但最後憑什麼一個韓信的加入就使得劉邦集團扭轉了整個局面,最後得天下的是劉邦呢?

項羽的失敗,並不是敗給了某個人物,如果只是一個韓信正面面對項羽毫無勝算。項羽的失敗,即是敗給了自己,也是敗在了整體的政治環境局勢上。

首先就是殺害義帝楚懷王引得天下諸侯的不滿,讓自己處於孤立無緣的境地。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個黑點一直延續到垓下之戰。

其次就是彭城之戰後,項羽並沒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劉邦,而是放虎歸山,讓劉邦有能夠捲土重來的機會。可以說這是項羽決策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和遺憾,毛澤東主席對項羽的這一個錯誤就如此說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最後就是整體的政治環境了。楚漢爭霸,各路諸侯都是誰有優勢就投向誰,項羽就個人軍事指揮能力毫無問題,但是政治上的博弈也是他的缺點。以項羽的性格,對於那些來投靠他的諸侯他不會去迎合,對於那些背叛自己的部下他也是抱著一種隨意的態度。

以至於項羽烏江自刎的起因,眾說紛紜。你們可以說是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也可以說是項羽累了,厭倦了政治的博弈,也可以認為項羽只想留一世英名不忍苟活等等,無論如何,項羽的失敗,終究是敗給了天下大勢。

一曲肝腸斷,天下何處覓知音?也許這就才是西楚霸王項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