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慾望不是罪惡,為所欲為才是最大的罪惡”,你對慾望有何新認識?

老孫遁世無悶


那要看你的慾望是什麼了。假如你的慾望達成是犧牲好多善良人的利益,你的慾望就是罪惡。慾望不能無法無天,更不能破壞環境。


過兩天1963


世界上每個正常的人都有慾望,比如對美食的慾望,對財富的慾望,對異性的慾望等等,而且每個人對慾望的需求都基本不會滿足,人類的生存發展動力也基本來自慾望,但是人類的所有慾望都要受到法律和社會公德的約束,你所說的釋放慾望和為所欲為二者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釋放慾望指的是在合理合法,尊重社會公德,不違揹他人意願,不損害他人利益的環境下和諧適當實現自己的慾望,而為所欲為指的是有法不遵,有規不守,自以為是,狂妄自大,禍國殃民的犯罪行為,所以本人認為釋放慾望和為所欲為不能相提並論!謝謝!



天口和乙


作家蕭伯納曾說:“人生有兩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經得到了。”

人的慾望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得不到滿足,痛苦;得到滿足了,又空虛。

假設,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內心能淡定、平和,不豔羨俊男靚女的純真愛情;假設,安娜能夠理智洞悉愛情的真相,並能控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她的人生走向會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沒有假設,沒有重來,只能是現場直播。

她出身貴族,有高貴的身世;她容貌美麗,閉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寧身居官場高層,位高權重,愛她如心肝。她若能正視自己的種種優勢資源,珍惜別的女人打拼一輩子也得不到的東西,她會享盡人間最美的生活。

她身為貴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會名流。一日三餐有廚師御做,家務有僕人打掃,兒子有家庭教師管教,出門有四駕馬車伺候。這樣優越的生活,並沒有讓安娜幸福滿足,而是讓她的心靈日漸寂寞空虛。

誠然,安娜與卡列寧之間年齡相差過於懸殊,心靈溝通會有障礙,安娜在卡列寧身上沒有嚐到愛情的滋味,這是她婚後的的遺憾。沒什麼就想什麼,缺什麼就想得到什麼。這是人類的天性。安娜的生活裡缺少愛情,那麼愛情就會像天上的月亮一樣神秘而美好。安娜體內的荷爾蒙讓她內心躁動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現沃倫斯基,也會出現別的什麼斯基。這是青春的宿命。愛情的故事註定要在安娜身上發生。如果安娜能適可而止,品嚐到愛情的滋味之後,看穿愛情的真相,及時收手,保全卡列寧一個完好的面子,她還是有機會獲得卡列寧的原諒的。只可惜她被愛情燒昏了頭腦,置自己的家庭兒子於不顧,毅然與情夫遠走國外,以為愛情可以滿足她一切的需要。當激情退卻,燒昏的頭腦漸漸恢復理智,她才發現她賴以寄託的愛情也漸漸遠去。開始時的美好變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責。

同樣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愛瑪雖說不像安娜那樣出身名門貴族,但她的家境殷實,父親是個農莊主,家有僕人和僱工。從小和安娜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都對愛情充滿美好的幻想。用現在的話說,她們都屬於有文化的文藝女青年,內心的慾望永遠深不可測。愛瑪嫁給了包法利這個鄉村醫生,婚後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裡也有女傭和僕人,愛瑪也和安娜一樣過著悠閒地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她並不知足,她嚮往上流社會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浪漫生活,嫌棄包法利的平庸和無能。與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所擁有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正是愛瑪所豔羨的生活,但是安娜知足了嗎?如果愛瑪得知安娜的遭遇,她會怎麼想?

安娜的痛苦在於得到了又失去的痛苦,原本她隨孃胎而來的榮華富貴,別人一生都無法得到的東西,她生來就有,財富美貌,地位名譽。為了得到愛情,她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譽、失去了財富,失去了她原來所擁有的一切,同時愛情也變淡消失。

愛瑪的痛苦源於得不到的痛苦,她嚮往愛情,為情人不惜投擲大量金錢,租豪華賓館,恣意享樂,以為得到了她嚮往的愛情。但是她卻遇到了愛情的騙子。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那自稱愛她的男人確離她遠遠。

她們的結局都一樣,都選擇了自殺。一個臥軌,一個服毒。是無度的慾望之火燒盡了她們的心靈,逼迫他們走向毀滅,走向死亡。

人活著不能沒有慾望,因為慾望能使人不斷進取,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人又不能完全被慾望所控,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應該是每一個人用智慧去思考的問題。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我想安娜和愛瑪絕不會再為愛情赴湯蹈火,去用生命換取海市蜃樓般的愛情。





梅姐的法律常識


人人都有正常的慾望,如:嬰兒一出生就有吃的慾望,學生有考上好大學的慾望,畢業有找份好工作的慾望 ,在職有拿高薪的慾望,成家有找個好伴侶的慾望……

慾望要有度,過猶不及。

“為所欲為”和慾望是兩個概念,不是一回事,“為所欲為”和“色膽包天”是同義詞。如果一個人為所欲為,那就意味著他啥事都幹得出來,絲毫不受道德法律的約束,沒有了做人的底線,民間的黑惡勢力就是典型的為所欲為者,他們欺行霸市,禍國殃民,國家為什麼要嚴懲黑惡勢力?就是因為黑惡勢力為所欲為,不讓老百姓過上和諧幸福的好日子。

做人做事有慾望不是壞事,但絕不能為所欲為!


zhouzixia周


“釋放慾望不是罪惡,為所欲為才是最大罪惡”,你對慾望有何新認識?。先來認識何為慾望,所謂慾望是指人為生存,而生理上的需求和所要達到的目的,有些也是人之本能,例如人為了生存的需要,就要求大量能量,而能量產生於食物之中,因此,飢餓的產生,就促使人去滿足食慾,因此吃的慾望則是人的本能,吃飽飯,才是食慾的釋放和滿足,這種基本慾望,並不分什麼男女老幼,而是人人所有的需求。

“釋放慾望不是罪惡,為所欲為才是最大罪惡”。這種表述並不準確和完整,應該說合法合理的釋放慾望不是罪惡,如果為滿足自己私慾不顧黨紀國法和社會公德,這樣的釋放慾望,不僅有錯,也有可能走入犯罪的深淵。至於“為所欲為才是最大罪惡”也不一定,什麼叫“為所欲為”這裡的“欲”就是想要,希望的意思。“為所欲為”原意是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後來延伸為很隨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只要不違紀犯法,而又能尊守社會公德,“為所欲為”又何來最大罪惡?。


老兵4200


這種說法有失偏頗,首先分析一下,“釋放慾望不是罪惡”這個問題,所謂釋放慾望,關鍵就是慾望自始至終存在於人們的內心世界裡,如何釋放,須知人的慾望追求是無止境的,不加限制的任由慾望膨脹與為所欲為有什麼區別啊?

我們所說的“為所欲為”的“欲”其實就是放任慾望,讓慾望膨脹的“欲”,而為放任個人慾望而為,很難說不是罪惡吧?

至於說到“慾望”,本來就是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世界裡的,而且它也並非是“囚徒”,根本就談不上釋放,只不過是我們自我用道德、理智去限制、約束它,不讓它為所欲為罷了。所以才有“克己復禮”、“克己慎行”、“克己奉公”、“克己守法”等等之說,所謂“克己”,就是要剋制我們自己內心的慾望,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囚禁我們內心的慾望,這又怎樣談釋放呢?

所以我並不認同“釋放慾望不是罪惡,為所欲為才是最大罪惡”這種觀點,我認為應該是“個人慾望不加限制,放任它為所欲為就是罪惡”。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不喜任噴,有錯請指正。


老樹時光倒流


慾望來自天性或者本能,有其生理基礎,是自然的,也是無法徹底根除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慾望如食慾、性慾與生具有、至死方休,適當釋放適當滿足,是必要的、自然的。但是如果人心不足、慾壑難填、不加節制、突破底線、無視規則、踐踏規矩、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便是過度縱慾了。縱慾,即罪惡。


躍如博士


是人都有慾望,哪怕你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也不是說你徹底的無慾無求,只不過你的慾望有別於世俗的慾望,至少你還有慈悲大願,你還想成為佛菩薩感化世人普度眾生。人有慾望並不可怕,但慾望要有邊界,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不能一味的貪得無厭,不能以純粹的佔有為目的,在利己的同時還要有利他之心。合理的慾望可以激發一個人的鬥志,能促使人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並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相傳北宋神宗皇帝在和蘇軾等人談論酒色財氣時曾深有感觸的說道:

酒助禮樂社稷康,

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家國盛,

氣凝太極定陰陽。

至於經常被國人掛在嘴邊的那句“人到無求品自高”,不能說不對,但要看你處在哪個年齡段,假如你正值人生盛年我想你應該還是有所追求比較適宜。



黔達石業倪應


一看這題目就聯想起兩段話語來,一段是甲對乙說,我沒打你,只是捅了你兩拳。另一段是某人在公眾場合說,我只是沒錢,不然根本就不愁生活(經濟)的。再對照一下釋放慾望和為所欲為兩個詞的含義,只能下個定義,就是白馬非馬的狡辯。

慾望有善惡的不同,只為了自已(一方面)的利益而不顧其它(人、團體、階層、國家、種類)一切損益(或死活)的慾望就是惡的慾望,為了利益他人(團體、民族、國家、種類、世界等)的慾望就是善的慾望。如果是惡的慾望為所欲為的釋放必定會傷害(或禍害)其他人(和群體)的,這不是罪惡還能是什麼呢?如果是善的慾望,就該儘量地釋放,但也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在釋放的同時有所顧及,考慮釋放時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另外在慾望生起時,應該自我審察一下,是善欲還是惡欲,若善,就去考慮該怎樣釋放,若惡,還是該停止,最好讓它消失在萌芽時期,不然在(惡的)慾望膨脹到暴發時,再去為所欲為,還狡辯說不是罪惡。


張寶和


人的慾望伴隨人生始終,極正常。為所欲為也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所以有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誰又沒縱慾過度過呢?比如吃多了撐的難受,被淘空了頭昏眼花腰痠腿軟,鍛鍊過量了肌肉痠痛等等。對於各種慾望的釋放和盡情的追求和滿足人們都有過嘗試,大多數人還是理性的,適當的及時的調整了慾望釋放的程度,逐漸迴歸一個正常合理的範圍。只要對他人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為所欲為也不是罪惡。只不過沒有節制的釋放有時會對身體造成損傷,逞一時之勇求一時感官快感而不顧一切的後果,老年之後自己會品嚐到,自己心裡最清楚最明白,前因後果,怨不得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