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自負的乾隆借修為毀,實施調包計偷換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

一生自負的乾隆借修為毀,實施調包計偷換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乾隆是一個相當自負的皇帝。

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

乾隆喜攀附風雅,以詩人自居,一生作詩41863首,是世界上詩作產量最多的人。

乾隆目空四海,斜睨蒼生,自言古今以來只把三個人放在眼裡,一為唐太宗,一為宋仁宗,一為清聖祖康熙大帝,餘者皆不在話下。

乾隆在世之日,把皇權推到極致,乾綱獨斷,說一不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縝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封建專制統治。

一生自負的乾隆借修為毀,實施調包計偷換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乾隆累積祖、父兩代國力,把“康雍盛世”延續為“康雍乾盛世”,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六下江南,耗盡國家人力物力,把大清王朝推向“道鹹衰世”,之後一蹶不振,迅速墜入消亡。

乾隆是如此喜歡享樂,那麼,他給自己修的陵墓自然不會含糊。

乾隆的陵墓叫裕陵,規模宏大,珍藏億萬計。

民間卻有一個說法,為建造這個陵墓,乾隆偷盜了相當一部分明陵的金絲楠木。

這種說法,史家諱莫如深,但史料卻是有據可考的。

明十三陵建築分為地上與地下兩大部分。

地上部分,最為壯觀的是祾恩殿。

祾恩殿是行祭的場所,為全木結構的大型宮殿,富麗堂皇,所用的木料幾乎都是上等的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性穩定,不翹不裂,經久耐用,材質含香,且耐腐蝕、防蛀,埋在地裡可以幾千年不腐,是最優質的木材。明謝肇淛的《五雜俎?物部二》(卷十)記,能充當棟樑的楠木,價值以黃金計。

楠木主產地在中國南方的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生長在深山密林之中,採伐和運輸都十分困難。

工人採木,要防毒蛇猛獸,要防瘟疫瘴氣,運輸得等雨季,藉助山洪爆發而將木衝下大山,再在山下結成筏,由水路經運河運往北京。

最要命的是,經過明朝的大量採伐,到了清朝,即使有錢,也找不到合規格的大楠木。

所以,一生奢侈、自我感覺極為良好的乾隆豔羨明陵的大楠木並不奇怪。

明十三陵中,長陵、永陵和定陵的楠木使用量最大,質量也最好。

以長陵為例,祾恩殿面積達1956平方米,共有60根楠木巨柱,中間最大的4根讓人瞠目結舌,兩個人都抱不過來。

最奇的是,這些金絲楠木即使沒有刷漆,也光澤油亮,紋路細密瑰麗,質地溫潤柔和,光照之下發出絲絲金光,遇上雨天則散發陳陳幽香,沁人心脾,嫻靜低調。

一生自負的乾隆借修為毀,實施調包計偷換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清朝在入關後不久,就有過盜取過前朝楠木來修建陵寢的前科。

從現代考古中發現,順治皇帝的孝陵很多建築材料取自在明宮。

順治死時只有24歲,因為死得突然,建陵寢有點措手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負責工程的大臣就盜取了前朝的磚木材料。這些,在1990年國家維修孝陵時是得到證實了的。

不過,這些主要是來自西苑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間所建的清馥殿、錦芳亭和翠芳亭,並非明十三陵。

拆自明宮和拆自十三陵有本質上的區別。

拆自十三陵,那是掘人墳墓,按中國人的說法,是要遭萬人詛咒、受天收雷劈的。

乾隆有點忌憚這個。

但明十三陵的楠木吸引力巨大,乾隆還是想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為。

文淵閣大學士紀曉嵐捧出《大清律》,指著上面明文盜墓“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的字樣,提醒他不要明著來。

乾隆於是改“毀”為“修”,明詔下令調集天下能工巧匠,對明十三陵來一次整理修繕。然後密傳口諭,要工匠將明陵上的楠木撤換下來。

怎麼撤換法呢?

一生自負的乾隆借修為毀,實施調包計偷換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負責修繕明陵的是工部尚書金簡、戶部侍郎曹文埴等大臣,他們領會上意,上了一道奏摺,聲稱十三陵修繕範圍較大,楠木難採,不能照舊式修整,請皇帝批准通過拆大改小的方案。

乾隆自然笑嘻嘻批准。

這麼一來,偷樑換柱之計便在“拆大改小”一法中得以實施。

修葺後,置換出來並被運走的材料有大小楠木238件、木墩頭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頭折方25700餘尺、花斑石500餘塊、舊磚130萬塊……

運走後派什麼用場了呢?

金簡、曹文埴等人的奏章說是“擬運回京城,以備各工取用”,但具體有沒有用於修建乾隆的陵寢呢?

畢竟,從《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二六、一二七六)上來看,乾隆修繕明陵的時間是乾隆五十年(1787年),但乾隆的陵寢(裕陵)始建於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已經建成了。乾隆會不會將已經建好的陵寢拆掉再建,這就不得而知了。

一生自負的乾隆借修為毀,實施調包計偷換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