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在國企裡養老的人?

走南闖北283998051


這個題目我就沒有看懂。咋會"在國企養老"?

國家法規:企業職工退休養老,本人檔案關係全部轉至所居住的街道。包括黨組織關係都轉至社區黨組織!

任何企業退休養老金,也不是國企或私企發放。而是由當地政府的社保局,發至各人的退休專用銀行卡里。退休人員每月去相應的銀行取錢。跟國企毫無關係!

有些企業經濟效益好一點的,經本企業“職代會"的決議。可能也會給本企業退休人員,臨退休離職前發放一次性"退休生活補貼"。或者是企業再給退休職工另設一個銀行卡,每月往銀行卡里打入少量的各種"節假日補貼"。但數量遠少於退休金!

但這一切均不代表退休老職工,仍"在國企裡養老"。

所以,你題目中出現了"概念性"的錯誤。使人費解……

[摳鼻][思考]


快樂的漁翁3


所謂待在國企裡養老的人指的是那些到達一定年齡後,職位無上升空間、無法做出成績,只想找個舒適區待著的這樣一群人!

我的直屬領導無限符合這樣的條件,今天就來講講他的故事吧!

我的領導,他是九十年代的重點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在他們那個年代大學生是稀缺資源,也算是天之驕子,畢業後來到了我們單位,在他們那個年代我們單位還招收中專院校的學生。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的領導因為自己的專業度和吃苦耐勞,不到兩年就走上了中層管理幹部,三年就當上了項目經理,也算是春風得意;我的領導酒量特別好,這個也是他在我們這樣的單位的一個優勢吧,公司一直盛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他當項目經理的時候因為計量問題只要多喝一杯酒被(兩杯一兩)給項目計量50萬,領導他連喝了21杯,一場酒下來硬是給公司爭取了1000萬。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和他一批進入單位人都很多走上了公司領導崗位了,有的已經當上副局長了,有的已經是二級單位的董事長、總經理,比他晚進入公司的人很多都已經走上了公司高層,可是他還是項目經理。直到三年前,也許是因為長期喝酒的原因,身體出現了狀態,他也看透了很多事情吧,申請來到了現在的單位擔任部門經理!

在我們單位,我們領導的管理方針很符合道家思想—無為而治!他的最大的工作量就是管理好我,無論是外圍的協調事情,還是內部的管理都是交由我,當然對我也是絕對的放權,以他的話就是自己也老了,思想和身體都跟不上了,你們年輕人思路活會辦事,就多做一點!

其實,我們領導還是很有能力的,高工職稱、一級建造師,曾經也許也想幹一番事業,立一座豐碑,只是事與願違,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升上去,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真的看透了很多事情,找個清閒的工作,不爭、不計較,多陪陪家人,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並不是誰一開始就願意待在一個舒適區養老的,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向現實低了頭罷了!


木陽春三


在國企裡,“養老”是不少人的工作的狀態,不願意承擔重活兒、累活兒,不願意接受挑戰和複雜任務,領導一給佈置任務就來情緒,遲到早退還逃班等等,這些都是國企裡“養老”的表現。

不論年輕人,還是上了年齡的人,都存在“養老型”的員工。為什麼成為“養老型”員工?原因有以下三個:

1、倚老賣老

不少老員工仗著自己有資歷,覺得自己已經把國企的環境和工作看透,就倚老賣老,不願意承擔更多的工作,而是推給年輕人去做。嘴上說的是“鍛鍊年輕人,給年輕人機會”,但實際上心裡想的是“別讓幹那麼多,我不想當勞模”。

2、臨近退休

臨近退休的幾年,不少老員工開始極度嚮往退休生活,因此工作開始徹底懈怠,他們口頭禪常常都是“沒幾年我就退休了,你還是讓年輕人幹吧”。

3、無慾無求

人的一切行為都來自於“需要”,因為有了“需要”而產生動機,但對於無慾無求的人而言,根本沒有產生努力工作的動機。這部分人更多指向的是國企內的年輕人,因為家庭環境優越,不愁吃穿,工作穩定,不愁失業,所以便提前開啟了“老年生活”。

對於這類“養老型”的員工,應該如何管理?在此有三個建議:

1、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

民企和外企為什麼很少出現“養老型”員工,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殘酷”的考核機制和“誘人”的激勵機制。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任何一個“養老型”員工都並非骨子裡就想來混日子,並非不想上進。所以,組織應當從新調整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以此來激發員工的工作動力和熱情,讓“養老型”員工退出舞臺。

2、因材設崗,為“養老型”找到自我實現的天地

馬斯諾的需求理論表示,人的需求有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不論人處在什麼年齡、做什麼工作、過怎樣的生活,其實,人的這五大需求都存在。“養老型”的員工看似無慾無求,但他們也有這五大需求。所以,可以通過調整崗位,將他們調整至能夠體現自我價值的崗位上,激發並讓他們擁有自我實現感,從被動轉為主動。

3、設置活輕事少的邊緣化崗位

如果組織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無法調整,也沒能因材設崗,那麼便可以選擇設置活輕事少的邊緣化崗位。國企內,雖然環境穩定,工作相對壓力較小,但是也絕對不允許“養老型”的員工真的把組織當作“養老院”,所以,讓“養老型”的員工去做一些輕鬆的工作,也是讓他們為組織做貢獻的一種方式。

綜上所述,由於國企穩定性特點,導致出現了不少“養老型”的員工。對於“養老型”的員工,從上可以通過管理制度調整重新激活工作動力,從下可以通過崗位調整重新貢獻價值。


一語隨行


俗話說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一點我覺得同樣也適用於這個問題。

首先,國企裡面有養老的人,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狀態,為什麼呢?因為國有企業它雖然是企業,是公司化運營的企業,應該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吧?但是國企它除了承擔經濟責任以外,還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比如專業軍人安置、離退休老幹部安排等等,這些事情私人企業很少會關心也不需要關心,但是作為國企來講,是必須要開展的一項工作,而且還很重要。

其次,很多年輕一輩的國企上班族,往往對於企業歷史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很多國企,說實話你仔細看一下它的歷史,你會發現很多國企的歷史都很輝煌,都為國家做出過突出的貢獻,那麼這些貢獻是誰作出的呢?當然就是現在這些被你稱作是養老的人,因為他們曾經為企業甚至為國家做出過貢獻,那麼現在人家老了,作為國企難道不應該照顧一下他們的生活或者哪怕是關心過問一下人家的處境嗎?

再次,雖然我相信很多國企裡面都有一些這樣的被稱作養老的人,但是這些人真的只是養老?難道對企業就沒有一點用處了嗎?我相信很多國企裡面老一輩的同事,工作經驗畢竟在那裡,有些事情他們出馬去協調處理,或者會比你剛參加工作幾年的人去協調處理的結果要好很多,所以,雖然看似養老,但是該發揮餘熱的時候,相信這些老一輩的同志還是會義無反顧去做的。

總之,不管是國企還是私企,我覺得對於老同志,大家還是要多一些關心,不管這是人情道義上的需要,還是老同志發揮餘熱的需要,相信老有老的價值,就好比年輕有年輕的價值,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況且誰還不會老呢?或者誰沒有年輕過呢?


九品職麻官


國企裡所謂養老現象,基本上不存在在崗賦閒養老,而是換了一種模式,離崗休養既內退,現在國企中55歲以上的普通員工,基本上沒有工作在一線的職工,超過55歲的在職在崗的基本上都是領導幹部,這種情況不要說國營企業內存在,就連機關事業單位處級以下幹部,55歲基本上都退居二線或轉為退養,目前國內能工作到退休年齡的男性,除了私營經營者或農村戶口的勞動者外,還有部份機關事業單的工作人員,其它職業的從業人員不是很多,所以對這些定員定崗難,再就業更難的準退休人群來說,企業內混養或退養,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一種無奈之舉。


施大林67


國企養老的人,一般是在國企呆久了。即是老工人之類的。他(她)們見多識廣,有一定的技術。曾為企業做貢獻的人。只是他(她)們己老了,尚未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對這些人,大多的國企採取照發工資、福利等薪金待遇。對於老工人的優待很正常!畢竟他(她)們是為企業出過力,做出貢獻的人!現在他(她)們年老了。企業是應該關心他(她)們!


晴雨31573053


我們都是國企養老的人,年輕為國家,國企創造了無數財富,賦於了青春年華,到老國家,也不薄待我們,安心養老也是理所當然。謝謝!


秋晨147355414



社會問題達人


國企或者私企,總是要讓大家生存。養老有啥不好,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達退休年齡後,國家負責養老。

一、國企

比較人性化,在你將要到達退休年齡時,領導給安排輕鬆的崗位,直到退休。也有因為個人身體原因,領導安排內退或者病退。

二、私企

大於35歲的人,老闆想辦法辭退你。私企的工作,以體能和技能為主。因為私企給你發的工資,是企業的利潤。

三、社會責任

就算你啥活也幹不成,國家有最低生活保障金,總是要讓你生存。

四、素質

我們經常聽到砸爛鐵飯碗,但是不一定非要砸飯碗。一些人,總是認為你不是好人。與科學家相比,你那兩下子,不算啥。與穆鐵柱相比,你屬於手無縛雞之力。但是高素質的人,有較強的包容心。

五、智商

大部分人屬於普通人,與眾不同畢竟是少數。由於情商高當領導以後,如果把事情辦的一塌糊塗,說明智商比較低。



海步深河尚


上海是一個國企雲集的城市,一些國企退休的職工是缺乏被對待的問題。以後歸街道辦事處管轄了,就沒有國企退休一說,我們的概念顯得落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