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嗎?

襄江蒲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還真的不是!

拋去其他不談,大家知道諸葛亮的醜老婆黃月英是什麼人嗎?

黃月英的父親是黃承彥,是荊州有名的文人,名氣很大。

但這並不算什麼。

黃月英的姨母是當時劉表後妻蔡夫人,是荊州實力最強大的蔡家一份子。

蔡家當時控制了荊州的大局,尤其掌握重要的兵權。

劉表來到荊州主政,為了討好蔡家,也必須娶了蔡夫人才可以。

而在荊州擔任重要軍事職務的蔡瑁,則成了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說通俗點,當時蔡家就是荊州的統治家族,諸葛亮就藉助娶了醜老婆,實際進入了荊州的最高統治階層。

有了蔡家的關係,在荊州誰也不敢得罪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娶這麼一個黑皮黃髮的醜陋妻子,不是重口味,只是一種政治上的投資而已。


政治投資,還不止這一個。

諸葛亮有2個姐姐:大姐出嫁襄陽望族蒯祺, 二姐出嫁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蒯家是荊州僅次於蔡家的豪強家族,實力非常強悍。

至於龐德公也是荊州赫赫有名的名士,劉表都幾次親自邀請他做官。

而諸葛亮大哥諸葛瑾,是東吳的重臣。

他的兒子諸葛恪更牛逼,一度掌握東吳的軍政大權。

等於諸葛家族控制了蜀國和吳國,就問你厲害不?

可見,諸葛亮家族實力是非常強的。


薩沙


諸葛亮可不是什麼“山野村夫”,諸葛氏家族從秦漢時期便是“將門世家”。

諸葛亮的祖上並不姓“諸葛”,而是姓“葛”,秦朝末年,起義軍首領陳勝麾下第一大將葛嬰,便是諸葛亮的“老祖宗”。

葛嬰不僅能征善戰,而且還多謀善策,用兵如神,稱的上是一位文武全才,在抗擊暴秦的多次戰役中,屢次立下戰功。西漢時期,漢文帝感念葛嬰生前的功勞,封葛嬰後代為“諸縣侯”,世世代代管理諸縣。

諸葛氏家族不僅有世襲的官職,還有封地、田產,說是“地主”也不為過。 葛氏後人沈沐皇恩,感激涕零,為表忠誠,葛氏後人將姓氏與諸縣相結合,改姓為“諸葛”。

諸葛亮輔佐劉備復興漢室,可能就是因為祖上忠於漢室的高尚情懷。

漢元帝時期,諸葛氏家族這座不平凡的雞窩中飛出了一隻光芒耀眼的金鳳凰,這個人就是諸葛豐。

諸葛豐因其品行優秀,才學淵博,被貴族舉薦到朝中做官,步入仕途都諸葛豐如魚得水,將官做到了司隸校尉(相當於美國FBI調查局局長)。

諸葛豐字少季,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師為之語曰:“間何闊,逢諸葛。”上嘉其節,加豐秩光祿大夫。

可惜諸葛豐的為人太過於正直,得罪了不少朝中貴胄,最後因為敢言直箴而觸怒了皇帝,被革職貶官,遣回老家。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諸葛豐在官場上如魚得水的幾年光陰,為諸葛氏家族打下了之後崛起的基礎。

東漢末年,諸葛珪爬上了濟南市市長的位子(泰山郡郡丞),請記住諸葛珪這個名字,因為他就是諸葛亮的父親。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

諸葛珪的弟弟諸葛玄在劉表手下做官,吃的也是皇糧,諸葛珪英年早逝後,諸葛玄帶著三個小侄子諸葛亮、諸葛瑾、諸葛均和兩個侄女投奔了袁術,發現袁術不靠譜,又輾轉回劉表身邊。

諸葛玄是一位十分有遠見的人,他培養諸葛亮成才,又將兩個侄女分別嫁給荊州兩大豪門蒯氏家族、和龐氏家族作太奶奶(諸葛亮那麼帥,他的姐姐妹妹也不會差的)。 如此一來,諸葛氏家族在東漢末年這個動盪時期,便穩定的生存了下來。

縱觀諸葛亮的家族史,祖上是反秦名將、諸縣侯、國家安全局局長。

父親是濟南市市長、叔叔是荊州太守劉表的心腹、姐姐妹妹是荊州兩大豪門的女主人,

諸葛亮簡直就是一位根正苗紅的官二代,而且諸葛亮所居住的茅廬佔地250畝(位於襄陽隆中風景區)。

人家要房有房,要地有地,要家世有家世,如果說諸葛亮是“山野村夫”,那麼我可能只配當個神農架野人了…

不然,你以為劉備怎麼會找上素未蒙面的諸葛亮?

當然了,諸葛家最厲害還是在諸葛亮這一代,他們家一門三傑!

時值三國亂世,魏蜀吳三分天下,諸葛氏三兄弟分仕三國,諸葛亮在蜀國當丞相、諸葛謹在吳國當大將軍,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人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史書稱之為:“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所謂狡兔三窟,不過如此!


白話歷史君


這裡說的,是出山之前的諸葛亮吧。諸葛亮無官無職,當然是一介布衣,不過不是普通的布衣。諸葛家族絕非普通的家族,而是一個名門望族,正因為如此,諸葛亮的社會關係是比較龐大的,人脈資源是比較廣的,這是普通布衣所不能相比。

第一,諸葛家族是個名門望族

諸葛家族,本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熟悉漢史的人都知道,司隸校尉在漢代是一個極有權力的官職,到東漢時權勢之重,甚至超過三公,有人認為其權勢比明代的錦衣衛還要重。

到諸葛亮父親這一輩,混得還是不錯的。其父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不過死得比較早,死時諸葛亮只有八歲。後來,諸葛亮就跟著叔父諸葛玄過,諸葛玄也混得不錯,曾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後來諸葛玄投奔荊州牧劉表,諸葛亮便跟著到了荊州。

在諸葛亮還未被劉備請出山時,他的哥哥諸葛瑾已經在江東的政壇上嶄露頭角。諸葛瑾比諸葛亮年長七歲,因此父親去世時,他已經15歲,差不多可以自立,故而他沒有跟隨叔父諸葛玄,而是去了江東。諸葛瑾與諸葛亮一樣,才華橫溢,故而在江東有了些名氣,被認為是青年才俊。後來,有人把他推薦給孫權,孫權非常器重他,被提拔為長史、中司馬。因此,在諸葛亮還未遇到劉備時,諸葛瑾已經在江東站穩了腳跟。

從上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家族,並非普通布衣人家,而是在政壇上頗有作為的名門之家。

第二,諸葛亮的社會關係網

除了叔父諸葛玄、哥哥諸葛瑾外,我們來理一下諸葛亮的社會關係網絡。

先來看看他的親屬關係網。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同樣是居住於荊州,史不載其名。由於諸葛氏家是名門,古代講究門當戶對,兩個姐姐也都嫁給名門。

大姐嫁給荊州名士

蒯祺,蒯祺是西漢大臣蒯通之後。蒯氏家族也是名門望族,蒯祺及其兄弟蒯良、蒯越,都是荊州名士。蒯氏在荊州政壇上也是頗有地位,蒯越曾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而諸葛亮的姐夫蒯祺後來官至房陵太守。

二姐嫁給龐山民。龐氏家族雖然不是官宦之家,卻是名士之家。龐山民的父親龐德公是一位名士,荊州牧劉表曾多次邀請龐德公出山為官,但龐德公無意當官,只喜歡結交名士。龐德公有個侄子,就是被稱為“鳳雛”的龐統;他還有個好友,就是被稱為“水鏡”的司馬徽。

諸葛亮的岳父是黃承彥,他也是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長得頗醜,但諸葛亮不以為意,娶她為妻。諸葛亮這麼做,估計是出於對黃承彥的尊敬。我們把諸葛亮岳父的圈子再往外擴大一點。黃承彥是蔡諷的女婿,蔡諷的另一個女婿,就是主政荊州的劉表。蔡諷的兒子蔡瑁,想必大家不陌生,是荊州重要將領。

除了親屬關係網之外,諸葛亮在結交的名士裡,還有徐庶,這個大家很熟悉,不多說。

以上我勾勒出諸葛亮的社會關係網,可以看出來,諸葛亮絕非普通的一介布衣。

第三,龐大社會關係網對諸葛亮事業的作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在自述裡,諸葛亮把自己稱為“布衣”,“躬耕於南陽”,自稱“卑鄙”,這是地位卑微的意思,不是今天說的卑鄙無恥。大家要注意重點之處,劉備找諸葛亮幹嘛呢?“諮臣以當世之事”,向他詢問當世政治形勢。諸葛亮既是布衣,又是南陽一農夫,他怎麼知道天下大事呢?

在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電視的時代,諸葛亮蝸居在南陽,如何能知曉外面的世界呢?這正是因為他有普通布衣所不可能有的優勢:龐大的社會關係網。

他的朋友圈都不是普通朋友,而是與軍界、政壇有密切關係的朋友。也就是說,諸葛亮雖然蝸居於南陽,但事實上,全國各地發生的重要事件,他都能輕而易舉地在第一時間獲得相關的信息。因此,在後來的《隆中對》裡,諸葛亮才能把天下大勢分析得那麼清楚,不僅對曹操、孫權的動向瞭如指掌,甚至對比較偏遠的益州、漢中的政治形勢,也洞若觀火。試問,一般的布衣,在消息閉塞的古代,怎麼可能掌握如此多的信息呢?


君山話史


布衣卿相諸葛亮?

蜀漢建興五年(西曆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向蜀漢皇帝劉禪上表,這一表文,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前出師表》——至少在很多年時間裡,這篇《前出師表》都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修課文之一,影響了無數代中學生,並且,《前出師表》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歷史上,也對許多名人產生了影響。

在《前出師表》中,有這樣一句話: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這一段表文,被後人視為諸葛亮出身平民,屬於布衣卿相的論據之一。


但是歷史研究也好,考古研究也罷,都不能只看表面,而不看實質,事實上,諸葛亮並非布衣卿相。

黃月英:被忽略背景的醜女

在我國民間,非但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即便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也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不過,黃月英的出名,在於黃月英以醜著稱。以至於很多人忽略了黃月英的背景。

黃月英的父親是黃承彥,系當時的襄陽名士。

在東漢時期,世家現象開始形成,而到東漢末年,很多名士要麼出自於世家,要麼和世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而世家在一定程度上會左右朝廷的政治動向甚至一個郡縣的施政情況,這一局面在後來的東晉時期達到巔峰——比如東晉時代,因為世家權勢空前強大,東晉皇帝和傀儡無異,即便是在南朝,世家出身的官僚羞辱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的舅舅,宋武帝也有些無可奈何。

東漢末年世家的勢力雖然尚不能和東晉相比,但是其能量是不可小視的。


黃承彥身為名士,和襄陽蔡家淵源很深。黃承彥的岳父,出自襄陽蔡家,此外,黃承彥的岳父,是劉表麾下將領蔡瑁的父親——從這不難看出,蔡家、黃承彥乃至諸葛亮,和荊州軍閥劉表的關係。襄陽蔡家歷經東漢、曹魏、西晉三朝,直到西晉末年五華亂華,襄陽蔡家才因為戰亂而成為歷史。

諸葛亮的背景

幾乎全世界每個民族,在婚姻方面,都講究門當戶對一說,尤其是我國古代,門第更是準備婚嫁的男女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比如南北朝時期,北朝叛將侯景投靠南朝梁武帝,希望梁武帝能做媒讓王謝這樣的世家大族把女兒嫁給他,結果身為皇帝的梁武帝,都覺得這事兒太為難。

從黃月英的出身不難看出,黃月英的父親能和襄陽蔡家聯姻,黃家本身,也絕非寒門小戶,而諸葛亮能娶黃月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諸葛亮也絕非草根出身。




而諸葛亮的出身,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的父親系諸葛珪,曾在兗州做官,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則曾在豫章做過太守(相當於後世的知府)。

因此不論從背景還是出身上來說,諸葛亮都絕非布衣平民出身。甚至從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中,都出現過影響各自國家的風雲人物——比如諸葛亮掌控蜀漢政權、諸葛恪曾在吳國做丞相。從這點來看,也可以看出諸葛家的家世根基是非常雄厚的。


藤樹先生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家族原先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原來諸葛亮給劉備當軍師之前,是個地地道道的官二代。

不過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父親去世,只好和弟弟諸葛均去投靠叔父諸葛玄,後來叔父也去世了,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孫吳的重臣,這雖然也算背景,可是諸葛亮不出仕孫吳,這關係也沒用上。還有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荊州的名門望族子弟——蒯祺,二姐嫁給了荊州的當地名士龐山民(龐統的兄弟)。蒯家的蒯良、蒯越兄弟和蔡家的蔡瑁兄弟是荊州的實際掌權者,劉表死後,他們就帶著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這層關係也沒用上……

所以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雖然祖上是望族,但到了諸葛亮這代已經家道中落了,才不得不去投靠叔父,後來叔父也去世了,和布衣出身肯定是要強一點的,應該算是未出仕的讀書人,但是諸葛亮的成功是依靠丞相自身的才能匡扶漢室,成就一番偉業的。




青龍戰史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北魏,西蜀,東吳三分天下。其中蜀有一人,聞名古今,多智而近妖,名為諸葛孔明。

談起諸葛亮,想必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等,都是他多才多智的表現。

可是,說起出山以前的諸葛亮,你又有多少了解呢?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可現實,出山前的諸葛亮真的只是一個種地的農民?說起種地,小編又開始不由自己:種地就用有機肥,佐田氏,高品質!

諸葛亮生於山東琅琊,屬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人,官位顯赫,權力巨大。

父親諸葛圭乃太山都丞,官職也尚可。 父親諸葛圭去世的比較早,年少的諸葛亮為了生存,去到南陽開墾一片空地,後定居下來,讀書種地,自給自足。這也正是諸葛亮自稱“布衣”的原因。

雖然諸葛亮此時很窮,但因出身貴族名門,結交的也都是一些社會名流,如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這也正是他出名的主要原因。要不然,劉備怎麼會知道一個“農民”呢?

所以,諸葛亮出山前雖然確實是靠種地為生,但從本質上來講,他並不是一介草民,而是屬於沒落的名門望族。


格子裡的晚夜


筆者仍記得,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經說過這麼的一段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然而,諸葛亮真的是布衣嗎?答者能夠肯定地跟大家說,他說自己是區區一介布衣,只是謙虛恭敬的說法而已!這裡不僅僅是說自己家境一般,而且更多的是烘托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和重用之情。字裡行間他透漏出一種對先帝劉備恭敬的感激之情和懷念之恩情。但是,大家千萬別被他的言辭“一介布衣”所迷惑了,因為出山之前的他並不是僅僅如此而已!

諸葛亮出身官宦之家

在漢末這個特別講出身、重門閥的時代,諸葛亮的家庭算不上名門望族,當然也不算是出身於富貴門第。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是名臣之後,而諸葛珪生前的最高職務是泰山郡丞,大約相當於一個副市長,可惜的是去世得很早,在諸葛亮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逝世了,對諸葛亮後來的事業幾乎沒有什麼幫助。由此可見,諸葛亮出身官宦之家。



諸葛亮的先生背景不一般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個人物叫做司馬徽,人稱“好好先生”,龐德公稱其為“水鏡先生”。據傳他在當時社會上名氣很大,在龐德公的引薦之下,諸葛亮正式拜司馬徽為師,進一步開闊了眼界。而司馬徽為諸葛亮起名號為“伏龍”,這個名號則頗有“潛伏等名君”的意味。 當時劉備想招募荊襄的一流人才,也先向司馬徽徵詢意見(正如今日的名人效應),可見諸葛亮的這位司馬老師對他的事業有多重要。

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往往離不開兩條:貴人相助,高人開悟。此外,龐德公也對諸葛亮也有知遇之恩,他發現諸葛亮不僅天資聰慧,而且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個人品質,他志存高遠,又踏實勤奮。諸葛亮拜師成功,正是龐德公的相助。

諸葛亮的親戚助力

諸葛亮的姐夫蒯越早年在洛陽任職,跟劉表、曹操是同一個圈子的好友,劉表佔有荊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員多在劉表手下任職,蒯祺後來擔任劉表任命的房陵郡太守。

再且,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黃承彥不僅是名士,也是荊州大族出身,黃承彥和龐德公志趣相投,交往密切,他自然也欣賞諸葛亮,甚至是直截了當地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諸葛亮。據《襄陽記》,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聽說你還沒有成家,我有一個醜女,黃頭髮、黑皮膚,但是才能和品格與你相配。”筆者認為,古代的文人都喜歡謙虛那一套,黃月英很有可能長得不醜,而且還挺標緻的。正如諸葛亮說他自己只是區區一介布衣而已。當然,有了這些親朋好友的關係,諸葛亮的仕途和事業算是順暢了許多。

總結:諸葛亮原本出身官宦之家,親戚得力,更憑著他自己的智慧和品性獲得眾多長輩和貴人的讚賞和扶持,這樣的他貴人無數,怎麼能說算是“一介布衣”呢?

同時,這裡也給了我們一個思路:當你壯志未酬、抱負尚未有完成時,可以修身養性,多出去結交社會上德才兼備的人才,用自己的特色去打動他們,知行合一,蓄勢待發。等到時機一到,就能夠遇到伯樂,發揮上自己的用處。


瀚海說史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孔明絕非一介布衣。

劉聞水鏡先生告,隆中有一不世出之才,又有徐庶自舉其才,是以屢,求於南陽耕之亮出輔,竟奪荊,抗曹操,入益州,佔漢中,進位王,既而,尤為大位,立漢社稷。而功不可沒也亮不特初在隆中為事,而後於對劉禪時,謂己本為“衣”。其出之諸葛亮即真之一介布衣乎?

一、布衣是不可能的,穿布衣倒有可能。

若但從亮身始分起,昔者之誠布衣起。畢竟他早喪母,幼年喪父,但隨叔父生活,家已中落。而身為琅邪諸葛氏之,諸葛亮之身負不則簡,否則當時傳極不達之漢時,諸葛亮何可以讀書而未出隆中知天下三分?那諸葛亮之身負何哉?

二、家世顯赫。

諸葛亮之先,漢元帝時諸葛豐之司隸校尉,後遷光祿大夫,可謂隆重,而諸葛家亦琅邪之望。雖諸葛豐為人剛,小人而被貶為庶人罪,然當時諸葛氏未衰,後父諸葛珪為太山郡丞,其亦有名。於諸葛珪卒,諸葛瑾與諸葛亮則就之為豫章太守,後為表所屬之玄。只可惜玄於道上染了疫,終於南陽病死,亮乃在南陽居。

諸葛亮躬耕南陽時,亮兄瑾已在東矣。時諸葛瑾為避亂江東,為權之姊夫弘諮取,並進之權,因瑾便在江東官,遂拜大將軍,領豫州牧,其子諸葛恪是權傾,封丞相、晉爵陽都侯。


三、資深關係戶。

非諸葛之兄,諸葛亮之二姊在荊州亦有甚深者闕。諸葛亮之姊嫁了蒯家甚之大子蒯祺,二孃嫁了龐家的龐民為妻。時荊州之地勢,以龐、習、黃、蒯、蔡為首之家所用,龐氏以德公為首,蒯家則為甚、越,黃家則為黃承彥,習家則習禎、習詢、習鑿齒竺數人,蔡家則是諷。而諸葛亮在因其姊與蒯、龐家搭上關後,復因其婚,與黃、蔡二氏所引,故其時之亮謂年深者戶荊。


金陵少年評曰:諸葛亮終為漢室中之荊州,使代表,與其身於荊州有而盤根錯節之疏網者息息相關之。於是強者世背景下,亮自雲“衣”,蓋自謙耳。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我們就一直以為諸葛亮是,一介布衣,一個農夫,可是他卻不好好種地,專門研究天下形勢,軍事地理,終於有了三顧茅廬的佳話,更有了三分天下的美談,可事實是這個樣子的麼?一個不種地天天瞎研究的農夫為什麼沒有餓死?為什麼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徐庶等一致推薦諸葛亮?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僅僅依靠口耳相傳就能名滿天下?根據我們直覺來說,真實的情況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諸葛亮小時候挺悲慘的,本來一家人生活在山東,衣食無憂,可是父母死得早,很小便成了孤兒,沒辦法,兄弟姐妹幾個只能去投靠在荊州做官的叔叔諸葛玄,可是叔叔沒多久也病死了。諸葛亮只好讀書耕田,勉強度日,叔叔也算是半個上流人士,諸葛亮自己家教也不錯,喜歡拜訪名人學士,跟荊州的上層人士也能說上話,眼看自己也到了結婚的年齡,按照當時門當戶對的傳統來說,自己只能找一個屌絲女,可是自己又心有不甘,偏偏這時候機會就來了。

荊州有個名門望族,黃氏家族,現在的掌門人是黃承彥,黃承彥有一個女兒,按說他的女兒也算是一流人物,按照擇偶的原則來說,女方會找比自己更高等級也就是超一流的或者至少是同等級的人物,可是奈何黃大小姐長得太醜,硬件太差,同等級的公子哥們自然看她不上,可是自己又不甘心找一個屌絲男,這時諸葛亮的出現就是恰到好處,這傢伙有才學,有教養,前程嘛,黃老爺自己不就是他的前程麼,所以說屌絲男就要好好包裝自己,指不定哪天某個落魄的鳳凰就看上了自己,於是黃承彥就找到諸葛亮“老夫的女兒,才華超群,我覺得只有你配得上他”,諸葛亮自然明白,可是黃大小姐是出了名的醜女,“黃頭黑髮”,心裡不免要考慮一番。

單憑自身的能力,想要出頭,遙遙無期,娶了黃氏女可就不一樣了,黃承彥是當地名士,而且黃承彥的老婆和荊州牧劉表的老婆是親姐妹,娶了她劉表就成了自己的姨夫,再者說黃大小姐人雖然醜,可是有才華,日後也會是自己的賢內助。如此思量一番,自然就答應了,當時周圍的人都把這當成是笑話“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可那又怎樣,取個醜女,少奮鬥一百年之後,諸葛亮又通過自己的關係,分別把兩個姐姐嫁給了荊州的蒯氏和龐氏家族,從此荊州幾大豪族都跟諸葛亮有了姻親關係。

所以說事情根本就不是書上說的那樣,劉備結交諸葛亮是巴結荊州上層社會,什麼“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堂之中”,以當時的實力而言,劉備十三顧都沒有委屈他。即便沒有劉備,以諸葛亮的勢力才學,輕而易舉就能給自己某個好前程。可是諸葛亮並沒有點破這一點,從此天下多了一樁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知遇之恩的故事。


土8哥boy


諸葛亮生於181年,卒於234年,字孔明,號臥龍,漢族人,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人,在南陽臥龍崗躬耕長達十年之久。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死後追諡忠武侯!

諸葛家族在諸葛亮之前其實是一個名門望族。其祖上諸葛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官居司隸校尉(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權利很大),但是諸葛豐有個缺點就是天性耿直,為人不夠圓滑,因此得罪權貴,最後被貶,以至於被迫害而亡。因此,諸葛家族不得不在官場蟄伏多年。

直到,諸葛亮父親諸葛珪這輩開始,又開始入朝為官,其父親的弟弟諸葛玄,汗末為青州泰山郡丞。諸葛玄與荊州劉表關係很好,所以諸葛亮父親去世後,前往投靠叔叔諸葛玄。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名士龐德公之子龐山民。同時,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是劉表的原配蔡夫人。因此諸葛一氏與荊州各個名門都有聯繫!

最後得出結論,諸葛亮出身名門,並非布衣出身!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乃自謙說法!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求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