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才是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後世為何忽略他只重視於謙?

紅星照耀神州


土木堡一戰,大明精銳盡喪,危急關頭,朱祁鈺臨危受命,登基上位,穩住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



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是朱祁鈺嗎?非也,穩住大明朝的最大功臣是于謙。

土木堡之變,明軍精銳二十萬,但凡非無才之輩指揮全軍,明軍都不可能打輸那場仗,但指揮軍隊的人是朱祁鎮,一個雖有心建功立業,卻沒有大將之才的皇帝。在奸宦王震的唆使下,朱祁鎮決心御駕親征,如果朱祁鎮沒有御駕親征,明朝也不會差點覆滅在英宗時期。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回京城的時候,人心惶惶,多少人認為天塌了,當瓦剌大軍進軍京城的消息傳出來時,更是如此,百官都在建議直接遷都,如果遷都,那麼明朝將會成為第二個南宋,到時候,朱祁鈺統治下的大明朝也會被稱為南明。

于謙力排眾議,說服了滿朝文武百官,守住了北京城,此後,明朝也重新步入正軌,朱祁鈺在位時期,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這一切都是朱祁鈺的功勞嗎?每一個成功的帝王背後,都要有一大批功臣,于謙正是那個站在朱祁鈺背後的人。

相較而言,于謙確實比朱祁鈺功勞更大,朱祁鈺功在重用於謙,而於謙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才是朱祁鈺時期國泰民安的基礎。



于謙的光環確實耀眼,但于謙背後的朱祁鈺因為慧眼識珠,也不應該是庸才,為何在歷史上,朱祁鈺卻不像于謙那般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朱祁鎮在發動奪門之變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曾經打壓過於謙與朱祁鈺等人,一直到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登基,才陸續為于謙與朱祁鈺平反,在於謙與朱祁鈺之間,明顯是朱祁鈺對朱祁鎮的威脅更大,因此,朱祁鈺的作為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要受到朱祁鎮打壓的。

畢竟朱祁鎮二次登基,奪的是朱祁鈺的皇位,來歷不正,自然要在輿論宣傳上儘可能地抹除汙點,貶低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必然選擇。

與于謙不同,于謙是一個鐵骨錚錚,全心全意為大明朝未來考慮的人,對於謙來說,誰做皇帝都一樣,但明朝必須繁榮下去,但對朱祁鈺與朱祁鎮而言卻非如此,不是因為他們自私,他們都曾經做過正統皇帝,不可能輕易放棄權力。因此,于謙是朱祁鎮抹黑不了的,朱祁鈺卻可以被世人忽略。


結局也是如此,朱見深登基以後,立即為于謙平反了,而為朱祁鈺平反,則拖到了十幾年以後。


魏青衣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景泰帝朱祁鈺可以說明朝歷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是力挽狂瀾勵精圖治的中興明君,可惜因為他對哥哥朱祁鎮心慈手軟,最終被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推翻殺害,朱祁鈺的歷史功績也被朱祁鎮貶低。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鼓動下,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

因為明英宗朱祁鎮與大太監王振瞎指揮,土木堡之戰明朝遭遇歷史上最大的慘敗,二十萬明軍戰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

當時明朝京師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

朱祁鈺臨危不亂,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

正因為朱祁鈺的傑出表現,被大臣們的擁戴為皇帝。

十月十三日,也先率主力軍攻擊德勝門,景泰帝朱祁鈺派遣大將石亨率火器營、神機營埋伏在德勝門外的兩排民房屋頂之上,派遣少量的騎兵佯裝撤退,誘敵深入。也先果然中計,派數萬騎兵追擊,等到瓦剌騎兵進入埋伏圈後,明軍的火器營和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萬箭齊發,也先的弟弟等將領都被射殺,瓦剌軍死傷慘重。

也先此時發現德勝門明軍有重兵把守,立刻命令大軍轉向攻擊西直門。

景泰帝朱祁鈺派都督孫鏜率軍出城列陣迎戰,打敗了也先的先頭部隊,等到也先後續部隊趕到,城上守軍開始發揮大炮的作用,炮轟也先大軍的後續部隊,經過激戰,瓦剌軍除了徒增傷亡,連北京城的城牆都沒摸著。

十月十四日,瓦剌軍又改進攻彰義門。景泰帝朱祁鈺讓守軍在城門外堵塞街道,同時讓火器營,埋伏城外,讓騎兵列隊於城門外迎敵。等到瓦剌大軍行至彰義門街道前,火器營的短槍、火箭、弓箭齊射。城下的騎兵主動出擊拼殺,兩邊很有默契的配合殺敵,很快就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瓦剌軍在士氣低落、糧草被切斷、援軍的達到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情況下,也先率決定於十五日夜,挾持英宗離開北京,率軍從紫荊關撤退。

景泰帝朱祁鈺發現瓦剌軍撤退後,立即派石亨等大將率軍追擊,同時集中神機營和大炮在瓦剌軍撤退的道路上進行射擊轟炸,炸死瓦剌軍一萬餘人。明軍分多路追擊,在清風店追上瓦剌軍,經過血戰打敗瓦剌軍,其他的各路的瓦剌軍見也先撤退了,也開始紛紛北逃,也先於二十二日遣使來北京和談,主動向明朝稱臣。至此北京保衛戰以明軍的勝利而結束。

景泰帝朱祁鈺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一代明君。


景泰帝朱祁鈺的具體功績有

一、 招賢納士,穩定時局

由於連年的征戰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內地的水患,全國災區連連,饑民遍地,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採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政治上景泰帝朱祁鈺廣開言路 ,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二、勵精圖治,改革軍隊

軍事上,景泰帝朱祁鈺對於瓦剌的進攻趨勢,採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下,籌集糧草,厲兵秣馬。 重新組織新的戍軍,先從所剩的部隊選拔10萬名戰士,並把他們組成五個團營;景泰三年(1452年),戍軍的兵力增加了5萬人,並被改組成10個團營。在徵募戍軍的過程中朱祁鈺還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

總之,朱祁鈺建立了統一指揮制度,並且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戍軍的作用。 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鈺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薊州三地軍屯復墾。景泰三年(1452年),每年兩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聯合核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庫司設立“準樣圖”,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同時還清理了一批違法軍官。

三、勤政愛民,發展經濟

經濟上景泰帝朱祁鈺採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並且賑濟災民,安撫流民。 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採辦,又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四、修復堤壩,治理水患

景泰帝朱祁鈺還派官員治理河患,消除水災,徐有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詳細計劃,他被任命為僉都御史,被景泰帝派去進行修復工作。僱了5.8萬名勞工勞動500天以上,一條几乎長達100英里的河渠被鑿成,這樣,黃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進而通過濟南府入海。為了保存大運河,沿運河建成幾個集水池和水庫,它們裝有新式的水閘,以維持正常的供水。組成一個灌溉體系,使山東北部約200萬英畝的土地到到水源。整個體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並取得完全的成功。

五、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朱祁鈺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博採有關輿地事蹟﹐又命陳循﹑高谷﹑王文等總裁根據永樂年間集錄的地理之類的書籍、資料,編輯整理成書,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書成,名《寰宇通志》。朱祁鈺親自作序,頒行天下。全書共一百一十九卷,分兩京、用布政司,司下轄府州縣,再分別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產、古蹟、人物等三十門。系明代地方總志。

六、景泰藍的盛行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景泰帝朱祁鈺定年號為“景泰”,當下“景泰藍”中“景泰”之內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概念,而被賦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

七、拒絕也先稱帝,消除瓦剌威脅

景泰四年十月,瓦剌首領也先遣使嚮明廷告知自己即位,並致書景泰帝說:“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臣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

也先以此說明他已重建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認。也先在準備即帝位前夕時還欲以良馬、貂鼠皮、玉石等,嚮明廷換取“黃紫大紅織金九龍緞匹、黃紅綵緞衣服、金壺、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為稱帝時之用。

也先竟然堂而皇之的寫信告訴景泰帝朱祁鈺他掌握了傳國玉璽要登基成為元朝皇帝,景泰帝朱祁鈺當然是拒不承認也先為元朝可汗,回書中稱作瓦刺可汗。


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內憂外患,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殺身亡。韃靼部的孛來又殺了阿剌知院,奪去了也先的母親和妻子,以及他的玉璽。也先去世後瓦剌逐漸衰微,不再對明朝構成威脅。

由於景泰帝朱祁鈺的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頹勢,國勢蒸蒸日上,當時的朝鮮、越南、泰國、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嚮明朝進貢。

所謂“壞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好人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佛”,人們對朱祁鎮與朱祁鈺的評價就可以體現這一點。

朱祁鎮開明代宦官專權的惡例,是苟且偷生配合瓦剌做“帶路黨”的漢奸皇帝,是讓明朝遭遇奇恥大辱的罪人,朱祁鈺是力挽狂瀾挽救明朝勵精圖治的中興明君,在朱祁鈺接朱祁鎮回國做太上皇把他軟禁在南宮,並廢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以後,輿論與人心反而同情罪人朱祁鎮,指責明君朱祁鈺,可見好人難做,人們總是苛求好人而寬容惡人。 因為人心同情罪人朱祁鎮而苛求明君朱祁鈺最終導致奪門之變的發生。

朱祁鎮復位以後,撕破溫情脈脈的面紗,派太監蔣安等人把挽救明朝接他回國的唯一弟弟明代宗朱祁鈺活活勒死並廢除皇帝身份,廢除朱祁鈺已經死去的皇后與皇太子的身份,把朱祁鈺的嬪妃唐貴妃等人殺死殉葬。朱祁鎮還恩將仇報大肆屠殺力主迎他回國的于謙等忠臣。

一代中興明君景泰帝朱祁鈺年僅29歲風華正茂,就被恩將仇報的昏君朱祁鎮派太監殺害,不能不說是大明王朝的巨大損失與千古悲劇。

對於景泰帝朱祁鈺的悲劇,民族英雄于謙難辭其咎,景泰帝朱祁鈺當初不同意接被瓦剌俘虜的罪人朱祁鎮回國,是于謙信誓旦旦打包票保證朱祁鈺的皇位,心慈手軟的朱祁鈺才幾次派使者去瓦剌接哥哥朱祁鎮回國做太上皇。

奪門之變的時候,景泰帝朱祁鈺病重,奸臣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一夥勾結孫太后趁機擁立朱祁鎮發動政變,作為大忠臣的于謙卻袖手旁觀聽之任之,于謙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既不鎮壓奸黨叛亂,又不派人告知景泰帝朱祁鈺並保護朱祁鈺的人生安全,可以說朱祁鈺無愧於于謙,而於謙有愧於朱祁鈺。

因此後世史家只歌頌忠臣于謙的赤膽忠心捨生取義而忽視明君朱祁鈺的力挽狂瀾勵精圖治是明顯有失偏頗的。


厚德載物49847


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于謙的成功,少不了一個人的支持,那邊是明代宗朱祁鈺。

當時的情況對於大明王朝而言,十分危急,京城三大營的精銳被也先在土木堡全殲,皇帝朱祁鎮成為蒙古的俘虜,大明王朝軍事力量薄弱,軍心萎靡,民心不穩。在此危急時刻,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攝政,並即皇帝位。朱祁鎮掌權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不利局面。

他重用於謙,石亨等軍事人才,重新組建京城的防衛力量,再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恢復明軍的戰鬥力和指揮能力;朱祁鈺減免賦稅,安定民心,穩固了統治基礎;同時他向朝臣發佈詔書,鼓勵大臣們踴躍諫言,使得明英宗時期朝堂上的烏煙瘴氣一掃而空;對於土木堡戰敗的罪魁禍首王振,其人雖死,但朱祁鈺並沒有放過他,下令將王振的親屬族滅,對於王振的黨羽則一概從重發落,此舉起到了正風氣的作用。

正是在朱祁鎮的一系列措施實施之後,大明王朝的元氣才逐漸恢復;正是在朱祁鈺的無條件支持下,石亨,于謙等人才才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才能,為大明王朝的最終勝利貢獻力量。然而,歷史卻沒有讓朱祁鈺成為流芳百世的君主,提起北京保衛戰,這一朱祁鈺一生中最重要,最自豪的傑作,後人第一個想到的居然是于謙,而非皇帝朱祁鈺。這究竟是何原因?

其實很簡單,首先北京保衛戰的直接指揮者是于謙,自然在史書的記載中,于謙的戲份要多些,于謙的能力展現的更加充分和直接。,正因為直接,所以震撼,正因為震撼所以被後世所銘記。而朱祁鈺更多的是在用人方面和幕後工作,他與于謙的關係與劉邦同韓信的關係非常相似。

再者,朱祁鎮在迴歸七年後,發動了奪門之變,將朱祁鈺趕下皇位,實現了復辟。由於朱祁鎮在京城期間被朱祁鈺嚴加看管,限制了他幾乎全部的人身自由,因而朱祁鎮對於朱祁鈺的怨氣很深。明英宗朱祁鎮重登大寶後,廢除了朱祁鈺的皇帝之位,朱祁鈺去世後不準以皇帝的理解安葬,不加廟號,且不入皇陵,並且讓朱祁鈺的妃子全數殉葬。足以看出朱祁鎮對於他這位弟弟的恨之深。因此,在史書中朱祁鎮必然授意修改了很多關於朱祁鈺的部分,即使是出彩之處,也僅僅一帶而過,如此自然無法讓後人感受到朱祁鈺的才華。

因此,北京保衛戰中,朱祁鈺雖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他並沒有給後人留下太深的印象,而是讓他的好夥伴于謙出盡了風頭。


庭州行者


感謝提問。

朱祁鈺是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嗎?並不是。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一直都是于謙,因為朱祁鈺是皇帝,所以北京保衛戰也是他的功績之一。

土木堡事變之後,瓦剌挾大勝之勢強勢逼近京城,大明上下人心惶惶。在此形勢下,是于謙立排眾議,排斥了遷都的議題,穩定了朝廷局勢,使大明王朝避免了南宋的命運,于謙居功至偉。


于謙的功績

危機時刻力挽狂瀾

當土木堡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時,上至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全部都人心惶惶,擔心瓦剌隨時會打到京城。

此時的在京官員裡面,貪生怕死的佔據了大部分,曾經的聖人之道已經被他們丟到了腦後,他們能想到的是怎樣安全的活下去,比如南遷。

但是大明王朝與三百多年前的北宋十分相似,一旦南遷,南明這個名詞很可能會提前出現。關鍵時刻是于謙力挽狂瀾,制止了南遷的提議。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于謙的言論說服了搖擺不定的人,從朱祁鈺到百官一致決定抵抗到底。

大明王朝能夠得以延續,于謙居功至偉。

穩定朝堂

因為大明軍事力量的精華被王振帶有,損失殆盡,使得國家處於危險當中。大臣們對閹黨越來越痛恨,終於在八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矛盾爆發了。

參與朝會的所有人(除了于謙)將錦衣衛指揮馬順,王振的親信毛貴和王長隨當場打死。興之所至,所有人向朱祁鈺要人,要求解決所有的閹黨。

朱祁鈺已經被嚇得有些懵了,想要逃跑,但是如果朱祁鈺跑了,在場的錦衣衛很可能會向在場的百官動手,到時就會是一團亂麻。

關鍵時刻,于謙攔住要跑的朱祁鈺,請他赦免所有官員無罪,並處理了一批閹黨,挽救了眾多朝臣。

朱祁鎮被俘以後,朱祁鈺代理皇帝政務,但名不正言不順。在於謙和眾多朝臣的堅持下,朱祁鈺即皇帝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大明的局勢方才穩定。

北京保衛戰

一切準備完畢之後,只等也先前來。于謙調集了一切能調動的軍隊,包括運糧的後勤補給部隊,二十二萬大軍雲集京城與瓦剌決戰。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于謙親自守衛德勝門,並立下了連坐戰法,誓死守衛城門。

戰爭過程不詳細描述了,總之,在於謙的帶領下,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假設沒有于謙會怎麼樣

如果當時于謙沒在京城參與朝會會怎麼樣呢?首先朱祁鈺依舊會被立為皇帝,畢竟需要有人來主持朝政。

但是北京保衛戰會不會發生就難說了,當初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回時,朝中文臣很多都變成了逃跑派,一心想要遷都,好保住自己的命。

一旦朝會上遷都的議題通過,蒙古人將會重新佔據北京,這一切與曾經金滅北宋並沒有什麼不同。明朝若是南遷,就不一定能再打回北京了。

後人重視於謙的原因

北京保衛戰中的幾個重要人物,人們唯獨重視於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這場戰爭中,于謙本就是居功至偉的。北京保衛戰正是有了于謙的存在,明朝才能避免了走曾經北宋的路,沒有淪為割據政權。而朱祁鈺只是一個皇帝,有名義上的領導權,但實際上所有的事情包括勝利都是在於謙的領導下取得的。
  2. 于謙被冤殺,人們都同情他。朱祁鎮復辟後,徐有貞一夥陰謀告發于謙,最後以“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處死了于謙,實為千古奇冤。後來朱祁鎮明白事情的原委後,由他的兒子朱見深為于謙平反。在人們的心中,于謙一直都是忠義的化身,值得尊崇,因此,受人重視。
  3. 對皇權的限制。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皇權與相權的爭鬥在明宣宗時期成為了皇權與內閣的爭鬥,也是皇權與文官集團的爭鬥。而於謙作為文官集團一員,又有大功績在身,自然要被文官集團多加宣傳。


結語

于謙被重視是因為其本身有被人重視的本錢,那就是于謙力挽狂瀾,一手拯救了大明王朝,使大明王朝避免了成為了第二個南宋。

對於明朝來說,于謙是最大的功臣,沒有于謙,明朝二百多年的國祚將成為一個笑話,于謙居功甚偉。

有鑑於此,于謙被重視超過了朱祁鈺也就不足為奇了。


盛夏一抹清涼


朱祁鈺作為王爺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堅執銳,率領騎兵衝鋒在前,與瓦剌聯軍血戰六十餘場,以少勝多,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在北京保衛戰中戰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績和氣勢一點也不亞於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戰和朱棣的遠征斡難河畔,于謙是個文官只是在後面指揮並未衝鋒陷陣,朱祁鈺的功勞比于謙要大。此外,朱祁鈺在位六年期間,提拔了許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豐,其文治武功遠遠勝過嬌生慣養長大的敗家子二流子朱祁鎮。朱祁鈺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繼位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為大明續命200年,彌補了朱祁鎮的錯誤,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恥,朱祁鈺的皇位是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下來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國家治理的物阜民豐,朱祁鈺發善心用重金三百萬兩金銀贖回朱祁鎮,朱祁鎮回來就陰謀弒君篡位殺了朱祁鈺,鳩佔鵲巢,典型的劣幣逐良幣沒有底線導致歷史倒退,敗壞了社會風氣人心渙散導致大明由盛轉衰。


紅星照耀神州


于謙能夠被後人所永遠的紀念下去,並非是因為他是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人們之所以懷念于謙是因為他的品行與悲劇的結局。

我們都知道于謙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叫做《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是這麼說的,他也是這麼做的。

明孝宗朱佑樘對於謙有過這樣的一段評價: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迴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鹹冤。古往今來能有如此之高的評價者是鳳毛菱角,而於謙絕對配的上這個評價。

咱們回到問題中來,先看看北京保衛戰中的最大功臣,個人覺得北京保衛戰中的最大功臣其實還應該屬於謙。因為朱祁鈺在北京保衛戰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在朱祁鎮被俘後朱祁鈺首先是以監國的身份出現在大眾面前,他所起到的作用是一個“議”。在北京遭受危機的時候,朱祁鈺一開始並沒有堅定的站在與瓦剌作戰的一方,最初的時候朱祁鈺對於是守衛北京還是遷都南京並沒有下決斷,真正讓他下定決心的人是于謙。

據《明史》記載:郕王方攝朝,廷臣請族誅王振。而振黨馬順者,輒叱言官。於是給事中王竑廷擊順,眾隨之。朝班大亂,衛卒聲洶洶。王懼欲起,謙排眾直前掖王止,且啟王宣諭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定。謙袍袖為之盡裂。退出左掖門,吏部尚書王直執謙手嘆曰“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

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正是于謙這一舉動既得到了朱祁鈺的信任,也穩定了危機四伏的大明王朝的人心。也正因為有了于謙等人的支持才有了朱祁鈺後來的登基,立國本,聞民心,守北京,延續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們不可否認朱祁鈺本人也表現的比較優秀,可當時的大明朝把朱祁鈺換成一個皇帝,都有可能取得後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如果沒有于謙的決斷與調度,北京保衛戰則不會成功。

我們只引用一段記載:九月,景帝立,謙入對,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駕,勢必輕中國,長驅而南。請飭諸邊守臣協力防遏。京營兵械且盡,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繕器甲。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兵守九門要地,列營郭外。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參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積糧,令官軍自詣關支,以贏米為之直,毋棄以資敵。文臣如軒輗者,宜用為巡撫。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宜用為將帥。至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帝深納之。

這一段是北京保衛戰之前,在於謙的調度與安排下進行的京師守衛安排,得到了皇上的同意。這只是一段記載,從《明史》以及各方面所能得到的史料,我們都可以得到一個答案,于謙是不可替代的。

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有穩定君心和臣心的功績,也展現了他調兵遣將的才華。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不是遇到了朱祁鈺能夠信任他,任用他,他不可能起到如此之大的成就,也不能獲得北京保衛戰的成功。對此,我並不否認,但是以于謙的能力,只要輔佐一個能夠聽他建議的皇帝就可以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可是以當時的大明朝,朱祁鈺能找到一個替代于謙的人嗎?看當時的朝堂之上,可用者,能用者,或許真的只有一個于謙。其他人不是說能力不行,可是與于謙相比,他們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而於謙之所以能夠留名千古,北京保衛戰是他不可磨滅的功績,這是原因之一。還有一點就是他忠心為國,卻被冤而死的悲劇結局。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文不勝誣,辯之疾,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丙戌改元天順,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遂溪教諭吾豫言謙罪當族,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並應誅。部議持之而止。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

這些人之所以要謀害於謙,不過就是因為于謙與他們不能同流合汙,石亨素來喜貪,而徐有貞也與于謙有宿仇。所謂的“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不過藉口而已。

而於謙這個一向正直、光明的忠臣,在北京保衛戰中的功臣,在這群宵小之輩的陷害下還是被冤殺了,史稱“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再言春秋


北京保衛戰的時候,朱祁鈺是皇帝。他是在保衛自己的江山,為自己守護江山,只要打敗了敵人,最終的這一切都是他的了。

因此,他是算不上功臣的。畢竟他是老闆呀,老闆是在給自己幹活。他的功勞是不應該算數的。

就如同每一個朝代的開國君一樣,他們的功勞是不計數的。因為他們天下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的。

于謙就不一樣了,于謙是為皇家效力,對於朱祁鈺來說,他就是一個外人,一個臣子而已。

說實話這個活他不幹也是如此的,就像當時的很多大臣一樣,他們在朱祁鎮被俘虜之後,都是建議朱祁鈺遷都。

最好把都城給遷到南京去,北京城不守了。

說白了這些人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于謙和他們不同,所以,歷史記住了于謙。

可以說在大明最為危險的時刻,是于謙站了出來力挽狂瀾的,他帶領著北京城裡的老弱病殘,打退了瓦刺的進攻。

正是因為有了于謙,才有了朱祁鈺抵抗瓦刺的決心。

所以說北京保衛戰當中,最大的功臣肯定是于謙莫屬。

還有世人之所以會記住于謙,還有于謙他最終是為國家捐軀了。畢竟於謙是被皇帝殺死的。當然了殺他的並不是朱祁鈺,而是朱祁鎮。

在朱祁鎮被俘虜後,僅僅一年的時間,他就被瓦剌放了回來。朱祁鎮回來之後,被弟弟朱祁鈺給囚禁了七年的時間。

可以說朱祁鎮恨死自己的弟弟朱祁鈺了,同時,他肯定也很死了于謙了。畢竟於謙是朱祁鈺一夥的人。

因此,在朱祁鎮復辟當了皇帝之後,他還把于謙給殺了。

世人都對於謙持有同情的心裡,畢竟他一心都是為大明做事的,但是,到了頭來,他還是被大明的皇帝給殺了。

世人為他的命運感到不公,所以,就會格外的同情他的遭遇。人民同情他的遭遇,就是肯定他的功勞。

然後一代又一代的傳下來,世人就記住了,是于謙這個人挽救過大明江山。


不才講史


大家好,我是夏目愛看書,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可以說在北京保衛戰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就是于謙和朱祁鈺,朱祁鈺作為郕王在大明王朝崩倒之際力挽狂瀾,這場戰爭的勝利延續了明朝一百多年的穩定統治,朱祁鈺本人也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我們在《大明風華》可以看到,一方面是於少保的運籌帷幄,一方面就是朱祁鈺的衝鋒陷陣穩定軍心。那麼為什麼後世只讚揚于謙而忽略朱祁鈺呢?

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

明宣宗死後兒子朱祁鎮繼位,年少輕狂看到瓦剌部多次襲擾明朝的疆土,於是率兵鎮壓。但是由於天逢大雨而且聽信宦官太監王振的騙人至此改道,導致受到瓦剌部突襲,最後戰敗被俘。明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潰敗,也是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的戰爭。可以說是大明的恥辱一戰,這次戰爭大名的精銳盡喪,皇帝被俘虜,大明處於危在旦夕的時刻。瓦剌部大有挾天子以令大明投降的趨勢,率兵直驅京師,由於朱祁鎮御駕親征的時候抽空了京師的防護,大明的京師處於危難的時刻。

此時朝中大臣舉起不定每天都在開朝會,商量是要南遷到南京還是在北京進行抵抗。其中於謙據理力爭,覺得皇陵,宗廟都在北京,同時引經據典總結宋朝滅亡的歷史,主張南遷就是亡國之論。最後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決定堅守北京城,與瓦剌死戰到底,同時國賴長君,此時的郕王朱祁鈺就被于謙推上了皇位,朱祁鎮被封為太上皇。正統十四年朱祁鈺從監國轉變為景泰皇帝,于謙任兵部尚書。這樣就挫敗了也先妄圖挾天子來奪取大明勝利的果實,也先率兵直接攻打北京。于謙石亨等人拼死守衛德勝門,瓦剌軍打敗隨後轉攻西直門也失敗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當時北京城共計兩萬士兵,而瓦剌共計二十萬大軍,這場戰鬥的勝利可以說是挽回了明朝的頹勢。

朱祁鈺的功績

朱祁鈺是明宣宗的兒子,但是由於母親的地位不高被封為郕王,他的人生本來和皇帝毫無關係,但是由於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虜,在於謙的推舉之下成為皇帝,但是這位皇帝真的做的比哥哥明白。

1.剷除閹黨,土木堡之變最大的罪臣就是宦官王振,正統皇帝時期王振因為深受皇帝喜歡就大肆的認乾兒子,斂財,對於朝堂之上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排擠,聽自己話的人就到皇帝那邊去舉薦。所以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後,之前壓抑很久的大臣義憤填膺出手打死了王振的餘黨馬順以及外甥王山。朱祁鈺認為王振發現的過錯足以誅九族,所以對於這些動手的人就不追究了,這樣一來朝廷內部的閹黨基本被肅清。

2.重用於謙等人,主張守衛北京。相比於哥哥朱祁鎮而言朱祁鈺擁有血性。在也先率領瓦剌部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朱祁鈺身先士卒率兵出擊,與瓦剌聯軍血站六十多場。極大地提高了明軍士兵的士氣,這也是明軍可以以少敵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3.嚴令把守北京城的九門,同時向邊關下達命令,如果也先想要利用朱祁鎮來訛錢最後又來攻打大明一律不得答應。徹底的瓦解瓦剌人藉機訛詐的陰謀。主動出擊,反其道而行,在城外擺開陣勢帶頭衝鋒擊潰對方的士氣。

4.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提拔了很多英才,使得國家穩定物阜民豐,可以說是穩定了明朝的頹勢,這樣的功績和自己的哥哥比起來可以說是相當優秀。

總結:其實朱祁鈺本人更像是朱瞻基,北京保衛戰中的英勇善戰完全繼承了父親的英魂。但是由於朱祁鈺本人病重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導致皇位丟失。同時對於七年來的圈禁也讓朱祁鎮懷恨在心,所以封了諡號“戾王”。很長時間都沒有被平反,所以說在歷史上對於朱祁鈺的評價遠低於于謙。

歷史本來就是勝利者寫的,明英宗復辟之後大量的詆譭朱祁鈺,這也就導致了朱祁鈺的功績一點一點被人們所遺忘,只記得那個北京保衛戰的于謙。可憐我朱祁鈺啊!


夏目愛看書


三言兩語穩朝堂

自古以來,臣子上朝都不能帶武器,至於明朝更是規矩森嚴。然而在正統十四年八月,金碧輝煌的乾清宮,發生了匪夷所思的一幕。因為哥哥正統帝帶兵出征被俘,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按照常例召集大臣議事。

忽然給事中王竑奪過侍衛的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宦官馬順的心窩刺去。其他義憤填膺的大臣,也是圍繞其旁拳打腳踢。一時間嚴肅的朝堂,變成了鬥毆的場所!嚇得朱祁鈺六神無主,準備起身逃跑。幸好于謙上前按住他的肩膀,並大聲道:“奸宦馬順是王振的黨羽,助紂為虐害得太上皇被困瓦剌。如今眾臣齊心協力,為太上皇報了血海深仇,是故郕王朱祁鈺特意頒佈命令,赦免大家為無罪!”

發熱的頭腦立刻冷靜下來,眾臣紛紛為剛剛無禮動作誠惶誠恐,跪在地上感謝朱祁鈺的不殺之恩。事後于謙退朝回家的路上,破爛的朝服,引起了吏部尚書王直的注意,由衷感嘆道:“今日之事若不是你在,郕王及眾臣如何自處,是件頗為棘手的坎坷。我一百個也不及你一個人的作用大!”

同年九月瓦剌太師也先,以太上皇朱祁鎮為要挾,連破大同、紫荊關逼近北京城下!于謙首先是徵得孫太后的同意,立郕王為帝調兵遣將守衛北京,然後是擲下嚴旨邊關守將不得私自出兵,挽救太上皇以免誤中奸計!

我們說于謙的後世名氣,為何比朱祁鈺的寬廣,從以上的故事就能窺見,朱祁鈺首先是個沉不住氣的人,其次對於軍事並不在行!當然這些只是于謙的工作能力,他流芳百世還有他的大公無私!

大公無私身殉國

景泰八年正月,一隊氣勢洶洶的錦衣衛,把于謙家翻了個底朝空。除了在密室發現了朱祁鈺賜給他的蟒衣、劍器等物,至於他的私人物品是一件也沒有,就是這樣大公無私的人物,竟然死於自己人手中。力主殺他的人有石亨、徐有貞等,兩人皆是奪門之變的有功之臣。

——朱祁鈺與朱祁鎮哥倆

石亨在德勝門大捷後,因功獲封世侯的爵位,看到比自己功大的于謙爵位低於他,心中慚愧便舉薦于謙之子于冕,由地方官升任京官,此舉遭到了于謙無情的拒絕。而於謙和徐有貞的矛盾,是土木堡之變後是否遷都!本來朱祁鎮是不想殺掉于謙的,然而兩人怕打蛇不死反被蛇咬,異口同聲堅決要殺掉于謙!

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世人均被于謙的大公無私所感動,反觀朱祁鈺卻是心胸狹隘。不說他把哥哥囚禁在南宮,也不說他廢掉侄兒朱見深,選擇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單就說他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逼死了自己的媳婦杭皇后,就能看出他是個假仁假義的人!

綜上所述,于謙做到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座右銘,面對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我們除了學習他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外,肯定會對朱祁鈺的自私自利嗤之以鼻!

——END——


惜緣小歷史


大家好,我是瓊林玉質。

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朱祁鈺和于謙。土木堡之變後,北方邊防徹底崩潰,在此情況下朱祁鈺被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提議緊急立為皇帝。一年後,瓦剌送還朱祁鎮,朱祁鈺為保帝位將朱祁鎮幽禁。八年後,朱祁鎮復位,為正其復位之名只得殺死於謙。

我認為于謙被推崇而朱祁鈺不被重視有以下原因。

第一: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後被立為皇帝,無論其是否願意,在大多數人看來他的確是最大利益獲得者。從這一角度看來朱祁鈺在北京保衛戰之中的功勞難免會打折扣。

第二:于謙確實是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土木堡之變後,有人提議南遷以避敵鋒芒,而於謙力主堅決抵抗,並且主持了北京保衛戰。于謙的實際功勞比朱祁鈺大。

第三:在世人看來二人目的不同。朱祁鈺作為皇帝,他抵抗瓦剌在世人看來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而於謙則是不記生死,在朱祁鎮太子年幼的情況下,建議立朱祁鈺併力主抗戰,他為的是明室基業和黎民百姓。

第四:朱祁鎮極其後世繼承者的態度。朱祁鎮在朱祁鈺死後將其降為藩王,以藩王之禮入葬。可見朱祁鎮對朱祁鈺持否定態度。雖然朱祁鎮冤死於謙,但不久朱祁鎮就得知真相,其後明憲宗為期平反並恢復其官職,明孝宗又為其加諡號。因此于謙得以恢復名譽,為後世所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