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中的輕、重、浮、沉

正確理解輕、重、浮、沉,是練好太極拳的重要門徑。

練拳中的輕、重、浮、沉

簡單的解釋,就是用力很小,甚至不用力,輕與松是連在一起的,即意味著不能有絲毫緊張。具體來說是指在練習太極拳時,包括腰以上的部位要充分放鬆,毫不著力,特別是兩手臂,僅維持其不掉下而已。

太極拳名家徐致一講,他們過去練拳架時,吳鑑泉老師曾要求他們閉著眼做摟膝拗步,當一臂往前推出時,鑑泉老師用一手指在他手上輕輕一點,如果這一手臂不能隨下點之勁立即掉下而仍在原處時,鑑泉老師即認為沒有放鬆,沒有達到輕的要求。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就是輕的要求。

在太極拳推手中,同樣要按照這一要求來做。當與對方接觸,肌肉放鬆,毫不著力,便會使對方感到深不可測,不知力點在何處。而自身卻能敏銳地感覺到對方力量的大小及力點所在。這樣,對方的重心和虛實全在我掌握之中,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輕則靈,靈易變。這樣才有可能做到“人剛我柔、隨曲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而達到懂勁。

練拳中的輕、重、浮、沉

只是太極拳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克敵致勝僅僅具備了輕的功夫是遠遠不夠的。

簡而言之,是用力過大。在太極拳中,主要是指肩背和手上用力,與人一搭手,就把自己的力量和力點暴露給對方,以致自己的虛實全在對方掌握之中,自己是處處被動而終被對方擊出。如果雙方均在手上用力,勢成頂牛,術語謂之“雙重”.“雙重則滯”,其中就包含這種頂牛現象。顯然,重是錯誤的、是病,是太極拳家所力求避免的。

指力的作用點在身體的上部。無論在練拳架或與人推手時,只要肩臂用力,就必須使胸部以上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這就是力浮於上。如果手上的力與對方的力接觸,則反作用力必然達於白身肩背部而向外跌出,這好比無根之木,推之即倒。因此“浮”是病,是練太極拳的大忌。但這往往不易為初學太極拳者所能理解。沒有相當時日的鍛鍊和體會,是很難克服的。

浮與重是互為因果的,重則必浮,而浮必致重。

是指力的作用點在身體的下部。無論在練拳架或與人推手時,如果是用腳或腰腿之力,則使腹部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這樣就可使胸背部的肌肉處於鬆弛狀態,這就是所謂“沉勁於下”或“氣沉丹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受到對方力的攻擊時,由於自身力的作用點在腹部及腰腿,因此就比較穩固而不易被推動。如果自己推別人時,由於自己的力來自腰腿,所以就能較易地將對方掀起而使其跌出。

沉,是指功夫,沉勁愈下,則功夫愈深,技高者可將勁沉至腳底。沉與輕是互為因果的,只有沉勁於下,才能使上身輕靈。同樣,只有上身的輕靈、才有可能做到沉勁於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