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下,水产行业的困境与机遇有哪些?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病毒防治、口罩概念拉升,餐饮、影视、酒店、等社服板块重挫,水产海鲜产品是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水产活鲜商家反映近一个月损失数十万元。疫情给餐饮水产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原本春节正是每年行业聚集人力物力投入节庆市场,突遭疫情,大多数海鲜还是餐饮渠道消化,但是现在大家都不出门,也不聚餐,餐饮店也消化不了,导致库存积压,冷冻海产品尚可保存,活鲜产品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商家承受巨额亏损!整个水产行业出货或同期减少三分之二。这些影响正在和即将形成连锁反应,水产产业也将面临以下重大影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下,水产行业的困境与机遇有哪些?

1、滞销:餐饮业的大萧条导致海鲜市场销售大幅度下滑

餐饮业是海鲜产业的主要销售渠道。鉴于目前疫情的传播,春节期间国内餐饮行业受到致命打击,大量订餐取消,库存产品积压变质,进而导致海鲜,尤其是鲜活海鲜产品销售大幅度下滑,甚至滞销,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大连最大的辽渔批发市场也处于关门状态,一些渔民原计划初五出海捕捞,也都推迟到正月十五以后看看辽渔、山东石岛批发市场的交易情况,否则即使捕捞到了渔获也难以销售只有疫情完全得到控制,餐饮行业重新恢复营业这种状况才能有所改善。

2、安全:鲜活野生等概念不再是海鲜卖点

以往消费者认为,鲜活、野生的海鲜是新鲜、鲜美、安全的代名词。经历了上次非典和这次新冠病毒的冲击,消费者将更加谨慎对待鲜活和野生海鲜产品。其实从食品安全角度看,野生和冰鲜海产品未必比养殖和加工冷冻产品更加安全,至少在检疫检验方面,加工产品覆盖面及严格程度要高于鲜活产品很多。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下,水产行业的困境与机遇有哪些?

基于大多数消费者对野生动物的恐慌和对食品安全的苛求,未来海鲜市场野生、鲜活将不再是海鲜的卖点和亮点,安全、便捷、健康、美味才是海鲜的卖点。

3、融合:线上线下销售将更加深度融合

在疫情尚未控制的短时期内,海鲜产品线上销售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包括所有线下店都将被迫开展网上销售业务,这将导致一方面更多高质量和高价格产品进入线上渠道,另一方面,线上产品销售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对物流、冷链、用户体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待疫情过后,越来越多的海鲜生产商和销售商在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中积累了经验和客户群,一些劣质产品的中间商、生产商和销售商将失去生存空间,或者转型成为生产厂家的分仓和服务商。

4、滑坡:2600亿小龙虾市场将大幅滑坡

湖北是中国小龙虾的主要产地。这一次,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小龙虾的养殖、加工和销售将大幅下降。一方面,这对小龙虾行业来说是一场灾难,需要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的产业链公司、农民和经销商来自救。另一方面,这也是其他海鲜的机会。如何借鉴小龙虾在加工形式、营销方式、客户体验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使更多的贝类、鱼类、虾类、藻类等海鲜产品成为小龙虾空白市场的替代品,是众多海鲜养殖、加工、销售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好答案,进入小龙虾空出的广阔市场,坏答案,机会转瞬即逝。

5、价格:海产品不涨价应该成为行业共识

近日,中国渔业协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召开临时会长办公室会议,并迅速做出决议: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水产品绝对不涨价!并将于近期发布倡议。这体现出了中国渔业协会的责任和担当,更是中国水产人的责任和担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有难之时,水产人更应舍小利全大义,克服眼前困难,把最优质、最安全的水产品以最合理的价格供应市场,应对疫情造成的物资短缺和运输不畅。借此机会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必将为市场和行业所不容。

6、海参:将再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2003年的非典,可以说是海参快速发展的第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海参作为一种补品来提高免疫力逐渐被全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经过15年的发展,海参产业遭受养殖基地高温重创,损失A上百亿美元。更严重的是海参产业已经进入混乱状态。劣币驱逐良币、以次充好、原产地标识不真实、国家标准不执行、添加过多等问题,将海参产业推向崩溃的边缘。海参的销售主要是熟人经济,消费者无法辨别海参的好坏、真假,不敢在现有的渠道中购买,只能依靠关系,寻找熟人。

这次新冠疫情仍是以自身免疫力为主要防护,提升免疫力成为消费者今后健康的主要需求,海参再次迎来销售的机会。然而,在现有的海参产业中,消费者仍然不了解,不敢购买,机会只能看起来像机会,市场仍然是理论上有市场。如何让海参整个产业链可追溯,如何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的了解海参,如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是海参产业抓住机遇的唯一机会。

7、缺人:人力资源紧缺导致生产困难

海鲜产业本来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时正常年景外地劳务人员也需要在正月十五之后陆续返回。春节假期的推迟和新型冠状疫情的爆发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劳动力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正是海产品育苗的关键时期。以扇贝、牡蛎产业为例,扇贝苗和牡蛎苗正在育苗室等待繁殖。从3月到4月是北方地区收获和加工沙眼衣原体的季节,这需要大量的现场加工工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很难按时返回工厂。5月至6月是牡蛎产量最好的收获季节。如果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牡蛎产卵后只能年底再进行收获。由于台筏没有倒出,当年的牡蛎等贝类无法挂苗,这将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产量。劳动密集型的海鲜加工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及时勉强招收到工人,也将在安全防护、工资待遇、医疗保险等方面付出更多的成本。

自古以来,人类无数次面对瘟疫,也无数次战胜瘟疫。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必将取得这次新冠战疫的最终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