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廣東現在很多學校都不給學生在校講粵語,這樣的行為好嗎?

小胖豬king


首先,題主的不給講是學校不教?還是學校不讓學生講?

我的理解題主應該是想問第一種,為什麼不教?因為教育局要求統一以普通話教學。尤其新疆地區,國語為主要課程。

不是說廣東不重視粵語,哪個地方也不會開一門學母語的課程的,就像北京不會開一門北京話的課程,上海也不會開一門叫做“上海話”的課程一樣。現在有很多00-10後廣東人不會粵語,但這不是學校的錯(當然有極個別極品規定,在校上下課講粵語都要罰錢,用個屎忽諗都知啲極品唔系廣東人)當然這是個例。

很多其他省人都認為廣東人全部都說粵語,甚至直接把粵語稱作廣東話。其實,廣東方言差異極大,細分的話連民系都分為好幾個,每個民系的方言又分成很多“次方言”,這些“次方言”甚至還不能互相通話。而這些方言跟粵語的差距也是相當大,所以即使不考慮外省人,本省很多人也不會說粵語的。

最後是新廣東人越來越多,廣東近1.2億人口中外來人口達3000多萬,如果用粵語講課,結果可想而知。


鹹話雜談


普通話推廣是全國性的,大家都一樣也沒見四川福建或江浙網友說過什麼,你們是怎麼回事整天在網上嚷嚷這個?你們的方言就特殊還是高人一等怎麼的?我們這邊也是課堂上講普通話,前天跟兒子的的班主任通電話人家也是全程普通話,我講我們當地話,感覺沒什麼不妥,順便說一下,兒子班主任也是我們當地人。


歲月留情333


【寫給所有廣州籍的家長】未來的10年裡,粵語是唯一能證明你是廣州人的標誌。一口普通話說的再好又有什麼用呢?你去過四川嗎?去過上海嗎?去過湖南嗎?他們都在說方言,為什麼要讓我們說普通話?為什麼先放棄的是我們?廣州的家長們,醒醒吧!普通話說的再好你也只是個普通人,廣州人就要說廣州話!


深度四射V


廣東現在學校不給講粵語不合理,老師上課時間,和同學們講普通話合理,正常,但要求學生,回到學校內就不給說粵語,統統交流,溝通一定要普通活,粵語也是一種語言,應該入鄉隨俗,發揚光太,讓老師和同學,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以上個人觀點。


鴻姐Vlog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始祖語、五千年前倉頡造字後至宋朝四千多年裡中國的古漢語。語言學家已經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國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當時叫雅語。而宋朝唐朝隋朝又和秦漢、戰國、春秋、周朝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化,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

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通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立刻打開,講合字嘴即刻閉上;而快和慢還對相後詞,當你講快字時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漢語不僅僅是字表意。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多些字研究,比如: 食和飯,飲和水。食和飲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嘴有點嘟。又比如: 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走的正確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發出的急促音—— 又叫前單向音。行由後面的聲帶發出),長和短(在上顎與舌頭處緊挨著發出兩個音,0.1毫米都是距離),爆和炸(爆用嘴唇上下擴張表示,沒有氣出,炸用聲流水平噴出表示),遠和近(讀遠字時,嘴嘟一喐,示意遠處。),耳和鼻(聲流振耳振鼻),牙和齒(牙由兩邊的大牙發出,齒由前面的齒髮出)。簡單一點的:咬和切,白和黑,光和暗,虛和實,大和小,上和下,香和臭,裡和外,呼和吸,吹和氣,吞和吐,等等,而北方話全部是開囗音,毫無意義。音表義說明白話 (粵語)就是漢族的始祖語、古漢語。

我們的祖先 還根據感情來設計漢字。比如把好的、正面的都設計成開口音(開懷的心情): 美、靚、好、正等字 ;又比如:利用鼻孔能發出深沉、深情的聲音,把陰、森 、心、金等設計成閉合音。例子: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比如雄壯有力的入聲: 決、系等,比如岳飛的《滿江紅》最後一句: 朝天闕的闕,是多麼有力、堅決;在這裡重點講下語言學家從來沒有提到的變音 ,即在舌頭髮出多種感情的音: 既可以發出急切和鄙視的前單向音,比如前面提到急疾的走字,又比如鄙視音: 醜。亦可以發出激奮的後單向音,比如: 怒(後單向音),當用力讀時,舌頭一下接觸上顎形成封閉,從鼻孔“唔”出來,即所謂的“氣憤”;更可以發出一個字兩種感情的音,比如:死 ,當我們希望對方死時,舌頭封閉後面形成空間,好似壓強原理一樣,死字由舌頭處噴出,痛快淋漓,而當自己不幸時讀死字舌頭儘量頂住上顎,讓聲流回到胸膛而令人難受。正因為存在恥(雙向變音)、怒(後單向音)、恨(後單向音)、滅(入聲)、闕(入聲)等字,當我們按書中的情境讀《滿江紅》時,既有悲傷,亦有激動,更有憤怒,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無比憤慨。而北方話因捲起舌頭講話,不是南方的平舌講話,舌頭頂住雙唇不能閉合,沒有閉合音;捲起的舌頭兩側漏氣沒有變音;靠舌尖摩擦振動發聲而沒有用聲帶發音的入聲,因此北方話讀 起《滿江紅》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大家還可以試下:抽任何一句話分別讀每一個字對比,白話就比普通話有力。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變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粵語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白話就是黃帝、商王、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亦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講的話;白話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正因為精心設計,迫使北方語把近五千年來穩定和至簡的漢語日常用語改了一篇、棄用和變複雜。因此有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的簡單方法:因各種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比如:屙(拉),食(吃,吃字唐朝才出現,應以食為準),飲(喝),喝(吼),行(走),走(跑),著(穿),姣(騷),斟(倒),文(塊),亦(也),啖(口),晏(中午或遲),幾時(什麼時候),箸(筷子),翼(翅膀),驚(害怕),得閒(有空),面(臉),隔籬(隔壁),抵(值),舊時(以前),後生(年輕),渠(他),諗(想),畀(給),攰(累),揀(選擇),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是本人推薦我的“土白話”——溝漏片白話,記不起中學那課古文有句:返歸取之),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古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不會岐義為準,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比如北方話把“你吃了沒有”的吃改為食,就會聽成“你死了沒有”;“你著多件衣服”就會聽成“你找多件衣服”,這就叫岐義)。

精心設計就是講北方話要使用宋朝之前所有的日常用語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語,就必須學會講白話(粵語),這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白話才能完全表達宋之前4 千多年裡所有的日常用語,只有白話才能表達美秒的九調六聲的古漢語(所謂的平上去入的古漢語,用白話讀平上去入這四個字就立即明白,這四個字發聲按順序分別在嘴唇、舌頭、舌頭和聲帶中間、聲帶這四點發出,不同於只在舌頭處發音的北方話),雖然這是多麼簡單的漢字,輪不到你不服、逞強和發怒。——在這還不要求你按漢語的語言習慣使用,比如: 望(看),從唐詩宋詞中可以看出漢語的習慣是以使用望為主,因為出現十個望字都末出現一個看字,普通話不單沒有這漢語習慣,還直接棄用 望字,只使用極少出現的看;在這還不要求你使回宋之前所有的 單音詞,比如: 知(知道),識(認識),椅(椅子),頸(頸部),等等。普通話實際上就是雙音詞的海洋。四千多年來漢語都是一音一義,不用兩個音表達一個意思。

高曉松曾說:“唐詩就是用粵語寫的”

我們的詩人元帥陳毅也說道:“千年唐音聽粵腔”。

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在《廣州音論》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

明朝大文豪朱熹曾和弟子在討論雅言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四方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前一句就是說粵語最契合雅言(廣中人就是廣府人),“自洛中脊來”就是說珠三角的人來自中原。

漢字音表義證明了他們的研究是對的。

宋朝之後中國受到各種北方少數民族的佔領和統治,中原語音(白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時把口語叫白話,簡化後寫成書面語就叫文言文,這就是所謂的文對白),很明顯不是漢語了。因距離中原太遠,不受到影響,逃難到兩廣的漢人得以把漢語保存下來,這是幸運。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的張維為教授所說:“日本人一佔領東北就強制推行日語,企圖從根子上奴化下一代,讓你幾代之後竟不知自己是何人種”,所以我 們一定要警惕,不要被別人滅了語言。中學課文法國作家哥德寫的《最後的一課》,裡面描述了學校就要改用另一種語言上課,學生是多麼悲哀,最後有句話這樣說:“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滅對方的語言”,即講什麼語言就是什麼民族。為了不讓漢族滅亡,請大家一定要轉發。


偉大的智者


看見答案很多都說不應該學粵語,實在忍不住吐槽幾句。

除了粵語之外,類似的情況新疆和西藏也存在。

同樣的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我知道的主要是美國和英國。

美國有土著人保護區,專門政府撥款保護土著人的文化語言等等。

英國蘇格蘭地區緊缺職業列表裡一直都有當地語言的教師(名字記不住了總之類似粵語和普通話的關係)

類似的淡化當地語言的案例我只知道偽滿洲國當年對社會各個階層努力推廣日語,同時大力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希望從孩子抓起慢慢把日語變成母語淡化漢語在人群中的地位,以達到自己大東亞共榮圈的目的。



Aabbccccddeee


老穆認為,學生在學校是可以講方言的,但是,在課堂上還是要講普通話的。

普通話需要推廣,但方言同樣需要傳承,不是嗎?

老穆之前曾看到一則新聞,廣東某小學曾下發通知,禁止學生在學校講方言,具體內容如下:

為激發全體師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從下週起,請全體師生進入校園後說標準普通話,不夾帶方言,不轉變語音、語調。在校園內說普通話,課堂發言,課下交流時使用普通話。

說句實話,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推廣普通話。

但卻引發了家長的不滿,家長認為這樣的做法太武斷了……

正因為如此,區政府發了糾正通知,允許學生課後使用方言!

不僅廣東地區有方言,各個地區都有方言。

方言屬於非物質文化園遺產,需要繼承和發揚!

老穆小時候,老師上課都是用方言,我們學生也是用方言回答問題……

那個時候,不好意思說普通話,儘管宣傳欄上寫著“請講普通話,請寫規範字”……

正因為如此,老穆上大學時,還說“吃huan”、“打電fa”、“小liao”……

由此可見,普通話推廣很重要!

但老穆想說,方言也需要傳承!

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老穆說語文


各地的學校,都應該講授普通話,廣東的堅持普通話,完全正確!國家的統一,長治久安,民族的融合,必須堅持書同文,車同軌…這是秦始皇開始推行的。單獨看,不覺如何。

但是,對比同時代的歐洲,沒有類似的制度,各地強調各自民族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宗教不同,原因五花八門,結果都一樣,就是不斷的分化,形成更多更小的國家。

戰國時代同樣如此,秦齊楚燕韓魏趙七國,度量衡不同,錢幣不同,文字也不同,完全是一副四分五裂的狀況。自從秦朝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制度,大一統的中國,從此深入人心,雖然歷經各種入侵,分裂割據,最終都回歸統一。

當然,古代難以統一語言,官方語言。到了現代,藉助拼音,廣播,電視,學校教學,語言標準化,統一化,易學,易懂,容易推行,必將對祖國的長遠統一,產生深遠的影響。

反之,堅持方言作為通行語言,特別是行政機關,必將釀成災難性的後果,必定會被國外勢力利用,煽動獨立,從祖國分裂出去。這是我們絕不能答應的。


青山不掩


這是嶺南百越後裔們妄自菲薄的說辭,因為廣東的粵語屬於邊陲百越音之一從古到今沒人能聽懂,所以沒人願意去說,久而久之也就自然衰落被淘汰……

漢朝到明朝的古漢人的史料都有記載南方風土人情百越部落,史料為證。

  •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
    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

    且休題。

  • ……

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句吳、于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 ,《呂氏春秋》統稱這些越族諸部為"百越"。


鳥言夷面


不好,教育應該要多元化,應該粵語撤為一門課程來教學生,特別讀古代詩詞,文學,教導學生粵語白話的起源曆史和粵語文化,這樣更好認識粵語文化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廣東學生既認識普通話和粵語白話兩種思維能力有利學生的創作水平。現廣東人基本百份百識聽識講普通話了,反以粵語越來越多人不會講了,識講都有些發音都不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