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铁锤文史


僧格林沁是蒙古的亲王,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执掌满清主要的军队,可谓是满清最后一员勇将。僧格林沁在太平军北伐的时候,可谓是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大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并且抓住了林凤祥,李开芳等重要人物。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进攻当时满清的都城北京,僧格林沁率领满蒙骑兵进行抵挡,不过由于双方的武器装备相差实在太大,僧格林沁被打得惨败。在太平天国被消灭之后,捻军成了满清的又一大威胁,所以森格林沁率领自己的军队,到处剿灭捻军。可惜在打捻军的时候,僧格林沁遭遇了惨败,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捻军的一个少年被杀死。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军的一个小士兵,名字叫做张皮绠。当时虽然捻军取得了杀死僧格林沁的巨大战绩,但是在湘军准军等拥有先进装备的军队的攻击下,最终还是遭遇了惨败。张皮绠当时也就随败军退隐了,满清虽然残暴不仁,但是对这种杀死僧王的小士兵也无可奈何,因为这种小人物实在太多了,他们也抓不过来。

本来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张皮绠这一生可能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在隐藏了8年之后,有一次他贪杯误事,在喝醉酒之后把自己杀死僧格林沁的这件事吹嘘了出来,结果自然就让满清给抓起来了。像杀死僧格林沁这样的重罪,满清自然不会轻饶,所以张皮绠全家被诛,自己惨遭凌迟之刑,可谓是死的非常之惨。

僧格林沁这样的人物相当的狠毒,在对付太平军还有捻军的时候,所用的手段可谓是不用其极,杀了太多的忠勇之士,所以张皮绠杀他绝对算是为那些兄弟报了仇,可惜自己口风不紧,惨遭满清的杀害。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名字叫张皮绠。

张皮绠生于1849年,安徽涡阳北张楼村人。

1865年4月,清军与捻军在曹州展开大战。捻军张宗禹将僧格林沁引进捻军的包围圈。

捻军从不同位置突然袭击清军,将清军分割成几段。对于每一段的清军,捻军逐一消灭。

僧格林沁在突围时,被捻军射中一箭,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因为人单势薄,僧格林沁悄悄钻进麦田里躲藏起来。

捻军将领命令所有士兵到麦田里搜索,防止有漏网之鱼。张皮绠手中拿着一把锋利的长柄镰刀,在麦田里仔细搜索,看看有没有残余的清军。

在麦田深处,张皮绠发现了一个清军军官。这名军官穿着黄色的马褂,躺在麦丛中。

张皮绠只有16岁,他发现清军军官时,既兴奋又害怕。当看见有一条血迹照直延续到这名清军军官身边时,他知道军官受伤不轻。

张皮绠尽量放轻脚步走到军官身边,举起手中的镰刀对着军官就是一顿胡乱猛砍。清军军官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砍得鲜血四溅,无法动弹,很快一命呜呼。

张皮绠报告捻军首领。首领过来仔细辨认,被砍死的就是僧格林沁。

捻军首领奖励张皮绠一笔银子。时间不长,张皮绠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

张皮绠父亲和哥哥都在捻军军队中战死了,家中只有嫂子一人,生活十分艰难。张皮绠带上银子离开捻军、回到家乡。

张皮绠回到家乡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凌云,娶了一个老婆,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张武。凌云在家乡同时造酒、磨油,又在新兴集上开了一家粮坊,生活过得还不错。

1873年,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一直想彻底剿灭捻军,同时也想为僧格林沁报仇。

丁宝桢安排3名暗探,化装成做生意的商贩,来到涡阳。3名暗探在永城裴桥一带四处打听了十几天,没有找到张皮绠。

3名暗探回到涡阳新兴集上,住宿在一家粮坊中。非常巧合,这家粮坊店主正是张皮绠。

3名暗探住下来之后,约请店主喝酒。几个人边喝酒、边聊天。3名暗探都劝张皮绠喝酒。不知不觉中,张皮绠已经喝醉了。

暗探见他喝醉了,就开始试探性地询问:当年这一代捻军非常勇敢,将僧格林沁打得大败,而且还杀死了僧格林沁。

已经醉了的张皮绠听见他们这样一说,顿时兴奋不已。

他对暗探说:杀死僧格林沁的不是别人,就是我张皮绠。

暗探故意说:你吹牛吧,你有什么证据吗?

张皮绠还真不服输,他走进房中,拿出当年从僧格林沁身上取下来的朝珠、给暗探观看。

3名暗探确认无误:这家店主就是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暗探们秘密逮捕了张皮绠,将他带到涡阳衙门。

后来,按照圣旨,他们把张皮绠押解到山东济南。在济南,丁宝桢审讯张皮绠。

张皮绠情绪激昂,毫不掩饰。他把杀死僧格林沁的经过重新描述一遍。整个经过清楚生动,犹如绘画一般。

丁宝桢审讯完毕,命令刽子手用刀子将张皮绠割成一个个碎片。

张皮绠被凌迟处死的时候,年仅24岁。

因为喝酒多了,讲错了话,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张皮绠之死亏不亏心?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数学张教员




答: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军小士兵,名叫张皮绠,他的下场很惨,被施予剐刑,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原本,他是完全可以躲过这一劫的。

要知道,他斩杀僧格林沁时,是同治四年(1865年),是在退隐江湖、淹没于民间之后,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即隔了长达八年时间,因为贪杯醉酒,嘴快失言,泄露了身份,终于招致剐刑加身、死无全尸,悲哉!

张皮绠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北张楼村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境贫寒。

咸丰二年(1852年),皖北闹饥荒,民不聊生,同县人张乐行发动捻军起义,张皮绠全家参军。

简单说一个张乐行其人。

张乐行家境殷实,按照阶级分,是个大地主,属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但天下乌鸦并不是一样黑,张乐行悲天悯人,见不得别人挨饿受冻,更见不得别人落泪,喜欢扶危救困,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

在灾荒之年,张乐行散尽家财赈灾仍无济于事,一怒之下,带领贫苦百姓起义,只为替穷人挣一条活路。

但是,好人没有好报,起义军队伍里出现了叛徒,张乐行惨遭出卖,落到了僧格林沁手里。

僧格林沁和曾国藩齐名,是清朝镇压农民起义最得力的鹰犬,时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称。

这两人对待战俘的手段凶狠、残暴,灭绝人性,一个被称为“僧屠夫”,另一个被称为“曾剃头”。

僧格林沁不但杀战俘,还杀降兵,剥皮、摘心、凌迟,无所不用其极。

以张乐行为例。

僧格林沁当着张乐行的面,先活剐了张乐行的儿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还让人将张喜的肉塞到张乐行的嘴里。

张乐行虎眼瞪裂,牙齿咬碎,痛骂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恼羞成怒,喝令刽子手用利钩把张乐行的舌头勾出,撕烂。

刽子手剐毙了张喜、王宛儿,对张乐行改变了施刑手法,先不动刀,用铁钩捅入张乐行的肛门,把里面的肠子勾出,拴在马桩上,然后掰开张乐行的双眼,要他观看自己的肠子,再用小刀寸寸切割,还担心张乐行的痛苦程度不够,每割一刀,都浇上盐水……

张乐行也真是世间罕有的奇男子,被剐了一千多刀,始终没有叫喊求饶。

可以说,张乐行受到的惨刑,受旷古未有。

张乐行遇难后,张皮绠改投于张乐行堂弟张宗禹部下,跟随张宗禹转战山东。

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将把僧格林沁大军引至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发大军围歼。

该战,捻军大获全胜。

只有十六岁的张皮绠在一片被兵马糟蹋得七歪八倒的麦田里发现了身穿黄马褂、头戴三眼花翎的妖王僧格林沁,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刷就是一刀,将之砍翻在地。

当初张乐行被害,涡河两岸的人民悲伤无限地唱:“看看义门好心伤,想起沃王(指张乐行)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太阳从此失了光……”

此日沃王张乐行的大仇得报,捻军上下无不加额相庆,全军传唱“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

僧格林沁死,已经平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奉命北上,于同治七年(1868年)剿灭捻军。

张皮绠的父、母、哥哥均死于军中,捻军失败后,他退隐山林,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娶妻生子,后到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生意,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流传很广,杀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寻找张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年,改名为张凌云的张皮绠和粮店伙计喝酒,酒后吐真言,说出了当年斩杀僧格林沁的往事,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耳目侦知,结果全家被诛,他本人受到了凌迟酷刑。

值得称赞的是,张皮绠以沃王张乐行为榜样,受刑时,神色自若,不失英雄本色。


覃仕勇说史


酒后失言,凌迟处死。

公元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骗至山东曹州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逃至曹州西北的

吴家店时中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杀死在麦田

听到僧格林沁去世的消息后,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把,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清廷以亲王规格为其举行葬礼,同治与慈禧亲临祭奠,在北京、山东、河南等地为其建“昭忠祠”。

至于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之后日子过得还可以,但是因为自己酒后失言,被捕杀害。

张皮绠出身贫寒,全家都参加了捻军,父亲兄长投靠张正江手下,之后张皮绠与母亲投靠张宗禹,被张宗禹收为捻童,1865年僧格林沁在突围中受伤落马,潜伏在麦田,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穿黄马褂的僧格林沁,随后将其杀害,张皮绠将僧格林沁的顶戴花翎、朝珠都穿走。

不久,张皮绠的母亲去世,父亲与兄长也战死,只留一个寡嫂在家,并且生活困难,张皮绠于是离军返家并改名,用带回的银子购置土地、娶妻生子,后来又兼营造酒、推油、开粮坊,生活过得比较滋润。

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暗探去张皮绠老家寻捕他,暗探开始并没有找到他,后来到张皮绠经营的粮坊店过夜,张皮绠因酒后失言,被暗探捉捕,暗探在张皮绠家中搜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将张皮绠押到济南凌迟处死,在行刑前,张皮绠将杀害僧格林沁的经过完整讲述。

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张皮绠才16岁,被处死时24岁。

如有错误,望斧正。


司马长史


咱们先还原一下这个少年后来被抓的场景吧……

同治十二年的一天傍晚,三个客商模样的人来到了涡阳新兴集,投宿到了一家粮坊。这三人身份可不简单,他们是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密探,多日以来一直在涡阳地界内秘密巡查,要寻找一个名震大清的年轻人。

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已经改名换姓的人,谈何容易。三名密探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粮坊,希望弄点吃的,借宿一晚。粮坊老板是个爽朗的年轻人,自称名叫张凌云,自己家有酒有菜,经常有行商在此落脚。

其中一名密探一听到张凌云这个名字,瞬间楞了一下,他们三人苦苦追踪的人名叫张皮绠,这两人会不会有关系?不过,天下同姓之人太多了,哪有这么巧合。

但是,处于密探的敏感,三人还是决定留意一下这个老板。


当晚,三名密探坐在一桌喝酒吃菜,老板张凌云和伙计,则在另外一桌喝酒闲聊。

喝着喝着,张凌云就喝多了,一喝多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嚷嚷着自己曾经砍死了一个清军的大官,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这边的三名密探早已放下的酒杯,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当这个张凌云自称原名张皮绠的时候,三人条件反射一样蹭的站了起来,迅速把张凌云团团围住了。

“你是张皮绠?”其中一名密探问。

“当然了,”醉醺醺的张皮绠还有点得意,“你们也听说过我的事情?”

“那太好了,跟我们走吧!”

就这样,三名密探成功的抓住了这个梦寐以求的罪犯,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


当然,上面的内容有点演绎,大家不要介意,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

僧格林沁,大清最后的神话。作为战功显赫的铁帽子王,他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并且生擒其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大沽口海战打败英法联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后来又奉命剿灭捻军,杀人无数。

但是,同治四年的曹州战役,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计策,被埋伏导致损失惨重。

僧格林沁突围之后,已经受伤。骑马奔逃之时,坠落马下。此时捻军追兵已经到了,僧格林沁没办法,只好躲在旁边的麦田当中。

此时,年仅16岁的张皮绠持刀搜索麦田,发现了身穿黄马褂的僧格林沁。当时的张皮绠肯定不知道面前的是什么人,所以毫不犹豫的挥刀就砍,杀了僧格林沁。

之后,他兴高采烈的把僧格林沁的官帽等物件戴在身上把玩,回到军营就被别人辨认出来,这是个大官。

于是,张皮绠火了,到处流传着“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

没多久张皮绠就因为母亲去世,直接回到老家,改名换姓,隐居了起来。这么多年来,张皮绠娶妻生子,过上了平淡的日子。

虽然清廷一直派人追查张皮绠的下落,但是8年过去了,毫无线索。

这一次,就这么巧合,张皮绠酒后失言,终于被抓了。

至于张皮绠的结局,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七追风


僧格林沁是个牛人啊,可以说是我大清最后一位能拿得出手的八旗名将了。他死之后,满清就彻底只能靠汉人领军了。

在参与讨伐太平天国的战争当中,僧格林沁战功卓著。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都是折在他手上。他也因功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攻入了天津,他奉命进攻英法联军。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指挥两万多满蒙铁骑进攻八千多人的英法联军。没错,就是传说中的那场我方死了几万骑兵,敌方只有几个人崴了脚的那场战役。

时代不一样了,僧格林沁打仗还是老一套,所以这一仗他一败涂地。传说或许有所夸大,但他真的是输得很惨。他败亡以后,英法联军再也无可阻挡,攻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

后来他被复起剿灭捻军,或许是在那场一边倒的战役中他失去了所有的勇气。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他被捻军团团包围。突围时重伤坠马,被捻军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小兵捡了便宜,斩杀在麦田之中,时年五十五岁。

这个小兵并没有因此而飞黄腾达。不久之后,他得知家中老母病故,老爹和兄长也战死军中。于是拿着赏钱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做起了富家翁,并改名张凌云。

本以为从此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他,哪知道满清的狠辣。比如朱三太子隐姓埋名几十年还是被揪出来凌迟处死。

十多年过去了,山东巡抚丁宝桢都还在寻找他的踪迹,没放弃过把杀害僧格林沁的这个凶手找出来。

一次酒后失言,张皮绠暴露了行迹,于是被捕。后来被送到济南,等待他的是最残忍的刑罚——凌迟处死。

张皮绠虽然被杀了,但直到今天,山东一些地方都还流传着他的故事: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历史小跟班


网上能方便搜到的笔者就不再赘述了,还是看一看历史可能的真实面目吧。

僧格林沁——彪悍的蒙古骑将。

(惨烈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是清王朝蒙满骑兵部队的最后主要将领。他曾亲率骑兵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斩杀正丞相吉文元。继而水淹太平军,生俘林凤祥,李开芳。

英法联军入侵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他准备充分上下用命,重创联军舰船水兵。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因侧翼被袭,大沽炮台失守。并且于张家湾,八里桥遭到惨败,蒙古骑兵在近代排枪火炮面前全无优势。

尽管失利,但僧格林沁的皇亲国戚身份和蒙满贵族里仅存的善战能力让朝廷不得不继续仰仗于他。

(八里桥战役当天傍晚的情形复原图)

后僧格林沁前往山东河南主管军务。南下的五年中,他擒杀捻军首领张乐行,剿灭刘德培黑旗军和白莲池教军,又平定苗沛霖团练割据势力,可谓功勋卓著。(以下简称僧王)

然而,新兴捻军采用游击战法以后,官军每况愈下。僧王所率一万多步骑由于立功心切,连连遭受伏击,多位骑兵将领战死。眼见恒龄,苏通额等爱将们命丧黄泉,他怒火中烧,不顾曾国藩等人劝说,日夜兼程百里,追杀捻军。

(僧格林沁照片)

1865年5月18日,他在长途追击捻军到曹州府高庄集,过去资料称高楼寨,经查证当地数百年间从未有过高楼寨地名,实际为多次上报奏折中的误传。该地实际应为山东菏泽市西北的高庄集。

捻军早有准备,如同击杀恒龄,苏通额等骑兵将领一样,他们故意引诱僧王至预设地点,四面伏兵齐发,将清军几乎全歼。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全部被杀。

他的死震惊清廷,一直仰赖的蒙满骑兵宣告彻底败亡

不仅如此,八旗和蒙古长期的军事存在名存实亡。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地方势力崛起,满汉力量已经失衡。清政府的实际控制力大大下降,可以说在清王朝的棺材板上钉上了一颗钉子。

(僧忠亲王行猎图卷)


僧格林沁之死:

(老电影《宋景诗》中的僧格林沁,不怒自威)

目前一共有多种说法。

自杀说——光绪朝国史馆的高熙喆在《高太史文集》中称僧王肩部中矛坠马,马匹逃走后他独自留在麦田中。有跟随的一名蒙古骑兵赶到,让其上马。僧王却让其把顶戴花翎丢到三里以外。蒙古兵不明就里,照办返回之后才发现僧王已经不见。等在一里外找到僧王之时,只见他兀自端坐,仔细一看,才发觉他已经死去。查看伤口,恐怕是先用右手持刀割喉,手颤抖不能完成,又换左手再次割喉,终于自杀。


这条记载过于详细,并且行文间形似小说艺术加工,难以采信。

《宋景诗历史调查记》中有叫彭维卿的当地之人口述回忆,僧王是因为伤重,上不去马,选择自杀。

《天咫偶闻》中也有记载,捻军把僧王所部包围数重。僧王干脆下马盘坐于地,对士兵们表示绝不后退。捻军不知道这是满清王爷,围攻越来越急。僧王担心被捻军擒获,变从容就义。

(“叫宋景诗明天把脑袋送来!王爷我等着他,打不过他,我投降!”)


内奸所杀说——《见闻琐录》一书记载当时僧王紧追捻军,一日一夜一两百里还不罢休。马队在前,步兵追赶不上,步骑又困又饿,常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于是士卒埋怨纷纷。一天旁晚,僧王催促行军。骑兵们都说步兵尚在后方四五十里,请在此地宿营等待,明日到齐再前进。结果僧王厉声拒绝,命立即吃完饭赶路。一位姓乌的将官向来性格强悍,他便乘此煽动骑兵们作乱。趁僧王吃饭之时,乌某从背后将他袭杀。后又带领乱军逃走,不久被官军抓住,挖出心肝祭奠了僧王。

此文中记载的部分人物和当时的所在地点对照不一,可靠性不大。

《济宁直隶州续志》称僧王被一名叫“桂三”的叛将所杀。在高庄集之战中,早有叛变之心的桂三刚刚出阵,就立即反水,带兵反戈一击,冲击清军。乱军中,僧王被桂三杀死。后来官军来到,抓获桂三,并将他用石磨碾死。

桂三叛变有官方资料印证,但细节并无法查实。

(不许退!不许退!电影《宋景诗》清军溃败场景)


捻军张皮绠说——这就是目前网络流行最广的说法。

山东当地百姓有一首流传的歌谣:“四月二十开的仗,杀得僧王转麦棵。小阎王(张宗禹)一边开言叫:皮绠(音geng)皮绠你听着,为何不将僧王捉?皮绠应道:让我仔细找。麦棵里将僧王来拿住,手举大刀割了他的头。老百姓听说僧王死,人人心里都快活。”

除了淳朴的民间歌谣,当时的《薛福成日记》和《志远堂文集》都有相似记载。

僧王受伤落马以后,张凌云(张皮绠)瞧见,立即冲上去用刀连扎僧王咽喉。僧王倒地不起,官军也四处逃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巡抚丁宝桢通过寻访抓住了张凌云,同时搜到茄兰香串18颗。经过查证,有人认得这是僧王时常携带的怀中旧物。经过官府审讯,张凌云招供。其供词之详细,才让人知道这就是杀死僧王之人。随即押赴刑场凌迟处死,摘取心脏,在忠亲王庙里祭祀了僧王,终于了结此事。

淮北地区对张皮绠的被捕更有传说。称他在捻军失败后就返回涡阳老家,依然耕田养家。清政府多次排除官吏微服私访,终于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暗探抓住,解往北京的中途,张皮绠绝世而亡。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丁宝桢的相关资料里无法找到此事的蛛丝马迹,《丁文诚公奏稿》和《清史录》里都没有记载。

(电影《宋景诗》中僧格林沁的末路)


结语。

归纳起来,僧格林沁因兵败与捻军而死没有疑问,但具体的细节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调查考证才能摸清。

满清后期,旗人生活日益优越,早已不适合征战。蒙古王公和清廷的关系也随着政治价值降低而日渐疏远,这时出现的兼具蒙满关系的僧格林沁具有很大价值,可以巩固统治。加之他能征惯战,可谓清廷南天一柱。

在他之后,清廷只能无可选择的依靠南方汉人实力派,达成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明显不如传统的蒙满贵族统治稳固,日后的东南互保,各省独立就来源于此。

可以说,僧格林沁之死,算得上满清对军队控制,对地方统治消解的滥觞。

(捻军骑兵)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文献:《僧格林沁若干问题及研究》《僧格林沁探究》《清史录》


文史小茶馆


僧格林沁是晚期时期的重要将领,是八旗当中的最后一杆大旗,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大将,他狂妄自大使得他在一次征讨捻军的战斗中丢掉了性命,然而特别窝囊的是他竟然是在麦田里被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少年杀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张皮绠生于1849年,是安徽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都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追随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后来被僧格林沁抓到被凌迟而死,张乐行死后,他的侄子张宗禹成为捻军首领,到处招兵买马,张皮绠便投奔到张宗禹的部下。


僧格林沁是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1811年出生在科尔沁的一个普通家庭。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他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诛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解了北京之围,战功显赫,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和南方的湘军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帅被僧王,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


1865年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奉命率领7000精兵围剿张宗禹的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把僧格林沁搞得莫明其妙、人困马乏,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率领清军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就这样一步步被张宗禹引诱到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分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损兵折将,只带了少许人逃出了包围圈。

张宗禹要为叔父张乐行报仇,发现僧格林沁不见了,就派兵四处搜寻,张皮绠到处搜查得特别仔细,在战场旁边的麦田里,看到有个受伤的清军军官,正伏在麦地里,虽然他不认识僧格林沁,但只见这个军官穿戴华丽,估摸来头不小,所以他就补上一刀,结束了这个军官的性命,然后剥下军帽和官服拿着去报功了。 经过熟悉的人辨认,张皮绠手上拿着的正是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的衣服。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紫禁城,慈禧听到后发誓一定要替僧格林沁报仇,要把张皮绠抓回来偿命;

张皮绠杀了僧格林沁后便辞去了军中事务,在龙山安顿了下来,并改名为凌云,在那里娶妻生子,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一切都风平浪静,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1874年,有一天夜晚,张皮绠和几个人一起喝酒,张皮绠几杯酒下肚就有点晕乎乎的,正好有人说起和清军作战的旧事来,张皮绠很得意,便把当年杀僧格林沁的事吹嘘了一番,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密探听到,第二天就被清军把他给逮捕了,并且在他家里还搜到了一颗僧格林沁的朝珠,慈禧得到消息后命人一定要从严惩处,在一番审问后对张皮绠的身份确认无误,于是施以极刑,凌迟处死。

据说张皮绠在行刑前毫无惧色,他不光历数僧格林沁的种种罪行,还把自己如何杀死他的过程详细的说了出来,百姓们都来看杀了僧格林沁的张皮绠,纷纷为唐代义行赞叹不已。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只有16岁,自己死的时候是24岁,他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一杯酒而葬送了自己,真是喝酒误事、吹牛要命啊。








遗产君


僧格林沁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将领,他在清廷中统领重兵,深受道光和咸丰两位皇帝的宠信。

(僧格林沁浮雕)

僧格林沁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1855年,由于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并生擒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僧格林沁成功晋升亲王。不过,在1860年与英法联军的作战中,僧格林沁连败于天津、张家湾、八里桥,招致了主和派大臣的埋怨。最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僧格林沁也被革去爵位。

虽然被革爵,但僧格林沁依然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统兵大将。同年,由于直隶、山东等地捻军起义,僧格林沁被恢复爵位,迅速前往战场平乱。

殊不知,这一次的平乱,也使得这位晚清名将丢掉了性命。而且更加窝囊的是,他竟然在麦田里,被捻军一个叫张皮绠一少年轻松割下脑袋。这是怎么回事呢?割下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在剿捻初期,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和五省兵力多次击败捻军,先后招降和打散捻军近三十万人。尽管捻军损失惨重,但他们却非常顽强,始终没有被完全剿灭。

当时的清廷中,除了僧格林沁外,镇压农民起义最厉害的就要数曾国藩了。由于捻军迟迟没有被消灭,清廷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上,协助僧格林沁剿捻。

(曾国藩画像)

僧格林沁向来看不起汉军将领。在他看来,曾国藩北上无疑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急于求成的僧格林沁决定,加快消灭捻军的进度,一定要在曾国藩军队到达之前完成任务。

也正是由于他的急切心情,僧格林沁被捻军将领张宗禹引入了山东曹州高楼寨,遭到了捻军的完全包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捻军盟主张乐行已经被僧格林沁抓住,并处以了凌迟之刑,而在曹州统领捻军的张宗禹,正是张乐行的侄子。也正是由于叔父的惨死,张宗禹对僧格林沁可谓恨之入骨。此次包围僧格林沁,他更是憋了一股劲,发誓定要将其斩杀。

僧格林沁在中计后损失惨重,本来他是指望着顽强抵抗等待救兵,但由于捻军冲杀的势头太过凶猛,僧格林沁估摸着自己可能守不住。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放手一搏,带领部队杀出重围。

僧格林沁没能创造奇迹,在突围到吴家店一带时,他已经伤得无法再骑马,于是只能潜伏于麦田之中。

(张皮绠剧照)

张宗禹赶来之后,便下令部队开始了大范围的地毯式搜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终,年仅16岁的捻军将士张皮绠,在麦田中发现了一名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将领。他也不知道是谁,二话不说,上去就给了清将一刀,结果了那人的性命。张皮绠将清将的帽、珠、花翎穿戴在了身上,回到军中复命。经过确认,那名清将正是僧格林沁。

叱咤风云的僧格林沁,就这样死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尽管张皮绠此人名不见经传,但清廷依然下达了高额悬赏,要为僧格林沁报仇。

捻军失败之后,张皮绠由于名声太大,不得不选择退隐山林并隐姓埋名。他给自己改名为张凌云,不仅娶妻生子,还开了个粮坊,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对于杀死僧格林沁一事,张皮绠向来是绝口不提。毕竟祸从口出,他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次他在与粮坊伙计喝酒的时候,由于多喝了两杯,便讲起了自己当年斩杀僧格林沁一事。结果此事很快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的耳目探知。张皮绠全家被抓,自己也被凌迟处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咸丰八年,清廷天津大沽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倾全国之兵,把西方侵略者赶出去,没有被采纳。 次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

英法驻华公使率领小型舰队从上海北上,到天津大沽口时,不听劝阻和警告,闯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受重伤,英法联军被迫撤走。虽然,次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僧格林沁先后败于张家湾和八里桥,被敌人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但是这种反抗精神迥异与那些逆来顺受的主和派,值得赞扬。僧格林沁因此被消去郡王爵和其他职务。其后被受命剿灭捻军,同治四年五月,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陷入重围,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受伤了从马上掉了下来,因为穿着黄马褂非常显眼,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而张皮绠当时只有十六岁。(僧格林沁逃跑时应该学学曹操,人家赤壁大败后,扔锦袍,改装束,至少脱掉一看就是大官的黄马褂吧,没有明显标识才好逃脱嘛。也许僧王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吧)

咱们再说张皮绠,他自小出身贫寒,因无生计,不得已全家参见了捻军。因杀僧格林沁受封赏。不久,他离开捻军,隐姓埋名,娶妻生子,并利用赏银购买地产,做起了生意。这种平静的生活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清廷一直没有放弃追捕张皮绠。同治十二年,因酒后失言,张皮绠被清廷暗探抓捕,更倒霉的是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也不知道他既然隐姓埋名,还藏着僧格林沁的朝珠干啥),这下人证物证聚在,无法抵赖,被押往济南凌迟处死,时年二十四岁。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果疏漏,烦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