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黛玉从不劝宝玉立身扬名?

阿布8815


古人学习的目的就是立身扬名,跻身官场,实现光宗耀祖的理想。

身为国公府的嫡出公子,当朝贵妃的弟弟,贾宝玉被家族赋予了振兴家族的使命。他就应该读书上进,立身扬名。可是贾宝玉偏偏不爱读正经书,不爱与为官做宰的人交谈,不爱参与官场上的社交活动。因此不仅贾政逼宝玉立身扬名,就是薛宝钗和史湘云也经常劝他读书。

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见宝玉成天在大观园里厮混,“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白白浪费了学习的大好时光。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每天在大观园里甘心当丫头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

林黛玉不劝贾宝玉读书上进的原因如下:

第一,林黛玉知道,宝玉不喜欢与那些欺世盗名的士大夫为伍。

宝玉最讨厌的事情是迎来送往,他不愿意与那些欺世盗名之辈,说一些言不由衷,冠冕堂皇的话。

宝玉挨打后,贾母不让他出门,宝玉乐得在大观园里闲逛。

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

第二,林黛玉不在乎夫贵妻荣,宝玉是否有出息,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相亲相爱。

薛宝钗劝宝玉读书,扬名显贵,是为了将来自己结婚后,能夫贵妻荣,得一个诰命。

黛玉不在乎丈夫是否有出息,是否能给她凤冠霞帔。她只想与丈夫一起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在黛玉眼里北静王都是臭男人,因此黛玉不要贾宝玉立身扬名,给自己带来荣耀。

第三,林黛玉清楚贾宝玉的个性,他不适合为官做宰的。宝玉只适合当一个富贵闲人。

贾宝玉本性纯良,不喜欢争权夺利,也不是好勇斗狠之人。他如果做官,就是第二个贾政,淹没了自己的天性,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建树。

贾宝玉没有心机手段,在官场倾轧中,宝玉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林黛玉知道宝玉的特点,她不想宝玉涉险,因此不全说宝玉立身扬名。

第四,林黛玉不嫉妒宝玉整日与丫鬟为伍,为丫鬟做事。

宝钗等人认为,男人就应该做大事,不应该儿女情长。宝玉成天去找林妹妹,哄林妹妹高兴;或者替丫鬟捣腾胭脂膏子。这些都不应该宝玉做。再者他们不喜欢宝玉与其他女子接触,因此劝宝玉去读书,离开林妹妹和丫鬟。

黛玉不觉得男人不该儿女情长,她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应该强求。只要根据自己的心愿活着就好。宝玉爱给丫头充役,也没有什么。人是平等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有什么,只要宝玉高兴就好。

因为宝玉替丫头做事,带出了幌子,黛玉还劝宝玉,注意一些,别留下把柄被贾政知道,免得挨打。

因为林黛玉懂贾宝玉,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是古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梦想,自科举制以来毫无例外,红楼梦中的男主角是贾宝玉,在书中他也是一个被父亲以及母亲,还有其他人逼着学习的人,希望他可以赢得功名利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黛玉从来不劝宝玉立身扬名,那么这是为何呢?

一、惺惺相惜 宝玉独傲

宝玉之所以喜欢黛玉,就是因为他们更多的心灵相通,用惺惺相惜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二人最为贴切,他们都是反封建社会的主要代表。

从整部书来看,宝玉对古人的四书五经完全没有兴趣,这一点黛玉是看在眼里,因此也从来不去逼迫他而是曾与他一起度过西厢记之类的在当时不上大雅之堂的书籍。

另外,黛玉知道宝玉最讨厌的事情就是迎来送往,不愿意与欺名盗世之辈伙同,和他们在官场上说一些言不由衷,并且冠冕堂皇的话。

所以从宝玉的性格上来看,他就是不适合做官的,因此黛玉也从来不强迫他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二、纯洁爱情至上

黛玉不劝宝玉扬名立身的一个原因,是从她本身的爱情价值观所出发的。她在乎的并不是荣华富贵,也不在乎宝玉是否有出息,她最在乎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亲相爱。

与宝钗相比较,宝钗劝宝玉读书金榜题名,是为了让自己将来在婚后可以夫妻荣华,光宗耀祖。

而黛玉则不是,黛玉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可以和宝玉度过浪漫的,在贾府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不这么快的走向衰落。

他们二人完全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可以吟诗作赋,喝酒品茶,过上浪漫而且理想的生活,而不是混在官场,尔虞我诈。


三、不认同贾政错误教育观念

在红楼梦中,黛玉的舅妈王夫人对她很是刻薄,但是他舅舅贾政对她则很好,所以黛玉也比较喜欢这个舅舅,唯一不喜欢他的一点可能就是对于宝玉的教育方式。

贾政对于宝玉的教育完全是出于老爷子对他的教育,而他始终没有从宝玉的个性出发,只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一不好好读书就要动手打人。

然而这种方式很明显是错误的,深受儒家影响的贾政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因材施教这个问题,关于封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宝玉也只能顺从而不敢明面上反抗。

黛玉深深的看到了这一点却也无能为力,因此只好自己顺着本心不劝宝玉立身扬名。

所以,黛玉不劝宝玉立身扬名的原因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三个字:懂宝玉。爱她怎么会让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这就是黛玉的逻辑,所以他从来不劝宝玉去读考取功名的书籍。


微光人文



想想黛玉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小姑娘到外祖母家来投亲,她最缺少的是依靠、是亲人的呵护、是安全感,这些都是贾母给她的。

一个成长中的小姑娘她也需要同伴,贾府的三春姐妹理应是黛玉成长的同伴。

可是偏偏贾府里还有一个似曾相似的小表哥宝玉,两人情投意合耳鬓厮磨一个碧沙厨暖阁子里长大,亲情温暖、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宝哥哥就几乎成了成长中黛玉的整个世界了。



偏偏命运不济的黛玉父亲又病重去世了,黛玉远赴江南探父病、送父终,黛玉的世界里更加是剩下至亲的外祖母和暖心的表哥宝玉。

黛玉丧父,再次归来二进贾府。

宝玉在黛玉回江南探父病、送父终期间已经成长为一个初识风情的少年人了,并且送走了第一个在梦中初试云雨的情人秦可卿、第一位同窗好基友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宝黛两个初长成的少年小儿女都面临了情感上的生离生别的创伤、生活中巨大感情空洞。正在这个时候黛玉回来了,两个一起成长多年的少年小儿女重逢了。

这一次宝黛重逢春风化雨、落花成阵,大观园里宝哥哥领着林妹妹共读《西厢记》………

这是宝黛共同的爱情新天地,宝玉多情善感由来如此、黛玉多愁多病宿命生成。在彼此相爱面前,科举功名算什么?黛玉的父亲就是探花及第、仕途顺利,可是弃女而去留黛玉孤单一人在世。宝玉愁什么“烈火烹油、鲜花簇锦”的贾府,才思清奇、相貌俊美的少年国舅爷宝玉前程锦绣。

沉浸在初恋爱情中的小儿女宝黛现在什么也不缺,大观园四季美景、锦衣玉食。宝黛唯缺一个天长地久不分开的“婚约”,成就这美满幸福的人生理想。

宝黛少年不知愁滋味,一心只求常相守。

个人以为沉溺于爱情之中不能自拔、心无旁骛但求相守到永远,应该是黛玉不曾劝过宝玉立身扬名的根本原因吧。


阿丹151014015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在很多人眼里,功名利禄于她眼中如同浮云一般。

贾宝玉的身边更是女孩们捧着,围着,处处迁就着,大部分女孩不排除想飞上枝头做凤凰的动机。

但唯独林黛玉对贾宝玉时冷时热,偶尔耍点小脾气,不理他,并且从来不劝贾宝玉积极上进,考取功名。



也正是这个原因,贾宝玉也对林黛玉打心眼里喜欢和尊重,更是林黛玉带给读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原因之一。只是,大部分读者,并没有参悟更深层的含义。

那么林黛玉究竟能让世人惊叹到哪一步呢?她与薛宝钗最大的不同就是,薛宝钗把各种考取功名的理由挂在嘴上,为了功名利禄费尽心机。

而林黛玉不同,从骨子里是对这种人生观蔑视的,就像我这个自诩文化人一样,看不起做生意和做官的人。



林黛玉的经历是很跌宕的。做为林家唯一的血脉,父母从小对她百般疼惜,并且着力于培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而这些流程下来,使林黛玉对功名那些过程以及意义,早已烂熟于心。

更重要的,也使她变得清高。只是很不幸,母亲过世,林黛玉迫不得已寄人篱下,进入贾府。

偶尔的一次,正好遇到元春探亲。作为皇帝宠妃的元春在聚会上提议吟诗作对。此刻的林黛玉内心有点小激动,竟然把这样的游戏当作是金殿的考试。

她有自己的想法,想要用自己的实力和才气把众人比下去。结局也相当不错,她不仅赢得了元春的赞许,更是为贾宝玉作诗一首,一时间风光无限。

这样来说,林黛玉并非不具备薛宝钗那种俗世的功名利禄理论。只是,林黛玉对功名表现的一点都不热心。



在林家的时候,林黛玉是掌上明珠,不喜欢说话,也没人去怪罪她。到了贾府就不同了,规矩得随着自己的处境改变一下,毕竟是在别人家中。

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贾母问她读的什么书,她如实回答,当她问及府里的姐妹读什么书的时候,贾母说她们就看过一些书,认识一些字,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黛玉便暗自揣测贾母很不喜欢府里的女孩去读那些功利的书,女孩子就应该老实一些。

寄人篱下,林黛玉很无奈的活在夹缝中,父亲培养的那些东西,她只有放在心里。按照贾府的习惯,林黛玉逐渐适应了那种女孩少读书的规则,逐渐淡化了以前对功名的推崇,读书也逐渐的成了乐趣,到了另一种境界。


简十一读文史


为什么黛玉从来不劝宝玉立身扬名。我想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黛玉出身高贵。

从林黛玉的出身——父亲巡盐御史(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母亲贾府最尊贵的小姐来看,黛玉虽然不像元春一样“富贵已极”,但也基本上处于上层阶级。也许她觉得对于聪明人来说,富贵这东西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故而未免不当回事。而最珍贵的,反倒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从林黛玉的另一个出身——前世是绛珠仙子来看,她的任务也只是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即还泪。对于仙子来说,富贵荣华这样的俗物,未免亵渎了清净的女儿之心、女儿之境。

其实薛宝钗之所以力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还是因为她出身皇商,深知官府的好处,而为商之道,倘若没有官方支持,可以说是非常艰难。所以她很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表现。

第二,黛玉知道宝玉的性格,并且和他志同道合。

有一次史湘云说薛宝钗不经意间劝贾宝玉学学仕途经济,结果被贾宝玉当场不给面子,幸亏薛宝钗有涵养,遇到林黛玉,不知道会哭成什么样呢!然后贾宝玉就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混账话。要是她也说这混账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

这说明,宝黛二人互为知己,都认为真诚的感情大于一切,彼此对于对方的需求,也只是纯粹情感上的需求,其他的倒在其次。所以黛玉可以容忍宝玉有袭人,可以容忍宝玉吃女孩嘴上胭脂,却不能容忍“金玉良缘”。那是因为她知道,那些“皮相”之爱根本算不得什么。她林黛玉最需要的,就是贾宝玉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的关爱。

宝玉最讨厌的是什么?就是好好的女孩学的沽名钓誉,入了禄蠹之流。从这个角度来看,宝黛二人的作风,颇有一些像庄子。庄子就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其实完全是对于某些人的诛心之论。很多人为了得到荣华富贵不惜丧失自我,丧失人性。所以他一直很讨厌薛宝钗劝他薛仕途经济,而林黛玉也一直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


半瓣花上阅乾坤


林黛玉从来不劝贾宝玉安身立命,科举入仕,并非她反对世人都孜孜以求的上进路,而是她了解贾宝玉志不在此。知己就该包容理解对方的思想和作为,就像俞伯牙的琴音只有钟子期懂得一样。


(第三十二回)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贾宝玉不爱走读书科举路,嘲讽贾雨村等人为“禄蠹”,拒绝与他们结交。为此袭人经常劝,薛宝钗和史湘云也参与劝说,都被贾宝玉当场“打脸”。唯独林黛玉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那么,林黛玉是否也与贾宝玉一样厌恶科举仕途,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呢?答案显然是:否!

一,林黛玉绝不反对“科举仕途”

林黛玉绝不反对科举仕途,她父亲林如海就是科举入仕,更成为那一届头甲第三名,高中探花郎。

林黛玉与林如海父女感情笃深,她敬爱父亲也不会反对科举仕途。何况科举仕途没什么错。

林黛玉的开蒙老师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贾雨村,虽说不如林如海荣光,能金榜题名就是绝对本事。在科举考个秀才举人就光宗耀祖的时代,进士的含金量注定这些人是社会的精英。


林黛玉自小接触圣贤文章,出身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也不会拒绝科举。她来贾家不过七岁,已经熟读《四书》,房内藏书多有相关学问。比较贾宝玉十一二岁还被父亲操心,要学里“太爷”贾代儒督导贾宝玉背熟《四书》,两者高下正是林家与贾家的差距。

二,林黛玉为何不劝贾宝玉“科举仕途”

林黛玉不劝贾宝玉在仕途功名上用功,是了解贾宝玉并非那条路上的人,也清楚贾宝玉志不在此。

林黛玉的价值观很超前。她不像贾宝玉一般针对具体事务表现喜好,更多出于对人的尊重。

贾宝玉不喜欢科举仕途,不是科举仕途不好。人生在世安身立命各取所需。林黛玉理解他不想科举,讨厌“禄蠹”们醉心名利。不劝贾宝玉,是理解包容他的追求,并不是两人追求相同。

(第三十二回)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知己,就是要了解读懂对方。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双方默契的互相认可。林黛玉因为了解贾宝玉而不劝,与是否应该科举无关。


三,林黛玉也劝过

(第十九回)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了,口内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

林黛玉劝过贾宝玉,脂砚斋看得清楚【庚辰双行夹批:一转,细极!这方是颦卿,不比别人一味固执死劝。】

宝黛二人自小一起长大,性格并不相同,磨合过程一定也是互相碰壁。尤其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砸了玉,让她一生难忘,林黛玉虽说总小性,却极少碰触贾宝玉逆鳞。

贾宝玉不喜仕途,林黛玉认为没什么不对。人生在世,有管仲李斯,房微杜渐,文天祥、张居正这种家国天下为己任者,但更多人像李白、杜甫、温庭筠、柳永、秦观……做一个读书人未必要仕途好机变。

林黛玉不劝贾宝玉的原因,贾宝玉懂得。他所谓“混账话”,未必是内容混账,而是对方不理解自己,话不投机还自以为是“混账”。贾宝玉也不认为薛宝钗与史湘云错,只是对方既然不理解自己,话不投机不如不说。

现代人每天都在追求名利,却抨击薛宝钗劝贾宝玉科举功名行为,大可不必。也完全没必要恭维林黛玉,因为林黛玉只是理解包容贾宝玉,不是反对科举功名。科举功名在那个时代不到不错,还特别对。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君笺雅侃红楼


岁数小,没意识。

要还泪,能厮守。

能看穿,乐逍遥。

有保障,不用愁。

通灵玉,绛珠草。

太虚境,无极崖。

“书未成”,应主要指这“后四十回”,因“芹为泪尽而逝”。所以还是应该细读的。

咱以前也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鄂所续,就草草翻过了事,其实也大有看头……应是“一芹一脂”披阅增删润色者原笔原意。

一阴一阳之谓道。

作者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写作手法,要不作者就难受,感觉没有写清楚表达不完整?

袭人情榜封为“情箴”。箴通针,有规劝、劝诫之义。

袭人,本姓花名珍珠,花珍珠。

花自芳,是袭人的哥哥。

袭人位列又副删第二位,晴雯位列第一。

晴雯情榜封为“情勇”,好理解些。

贾宝玉林黛玉一见钟情?

有些相像又好像不像。两可之间,正是作者写作手法奇怪,而因此产生奇幻奇妙之处……似梦非梦间。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咱不是学艺术的。姑且妄说妄谈一句: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也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呗。体会到其艺术价值的“真诚"。

《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道情儒情释情……人情……情……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位女主角。

咱认为她(他)是披阅增删润色者之一在书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实现。

以今天的眼睛看,《红楼梦》里没有帅哥。“畸形男”到不少,贾宝玉可位列男一号。

以今天的眼睛看,《红楼梦》里到处是“畸形”美。身体不运动,思想不学习,眼界不开阔,更为要命的是,人们那时候就知道节育不生产了,进入低欲社会,不符合自然进化律。唉,必竟是小说。

以今天的眼睛看,生产不进步,科技不发达,人性扭曲。没有大学校,没有社会大生产……

以今天的眼睛看,只有少数几个男女还算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贾宝玉辫子上有四颗大珍珠,他生命中与之有婚配关系的有四位奇女子:妙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贾宝玉头发上镶珍珠,熠熠生辉。

贾宝玉会打扮自己,生活有诗意。

贾宝玉有珍珠,袭人本姓花,名珍珠。

贾宝玉出门戴冠子、勒子。考古发现的明朝的冠子,华美至极……

史湘云就是一颗大珍珠,结果被弄丢了……

贾宝玉得了一个大的金麒麟,被他丢在花架下,史湘云捡得,成就一段姻缘。对贾宝玉来说,好比一颗珍珠丢了。而又因金麒麟伏白首双星,了却一段风月。

贾宝玉性的觉醒和情的阅历。

一场幽梦同谁近

千古情人独我痴。

贾宝玉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云雨,这是作者写在书里的。警幻仙姑遵今祖宁荣二公深嘱,引导贾宝玉。

秦可卿,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贾宝玉的“性启蒙者”,春梦的实际操作者。很明显,秦可卿是作者“意淫”的结果,且“意淫”出了“兼美”二字。

“意淫”“兼美”二词是作者独创首创,功力了得。秦可卿魂归太虚幻境,掌管情司,贾宝玉口吐鲜血,也是用情极深矣。

可以说,秦可卿是作者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实现,贾宝玉深予与之融合,也是秦可卿本我自我超我的载体,吐血也就近情近理了。

《红楼梦》的结局为什么那么凄惨?

作者立意如此,不如此不足以传情达意。

有关《红楼梦》薛宝钗对林黛玉到底是惺惺相惜还是虚情假意?

作为普通人,应是惺惺相惜?

作为对贾宝玉的争夺,则虚情假意?

为什么这样说:林黛玉惺惺相惜,薛宝钗虚情假意的成份大?

林黛玉情榜中封为“情情”。

贾宝玉情榜中封为“情不情”

薛宝钗情榜中封为“无情”。

林黛玉道情中有儒情……薛宝钗儒情中有道情……

贾宝玉人情中有道情儒情佛情……

那么什么叫情?……

人都有好奇心想像力表现欲喜猜迷……人的天性,作者也深知。

于是作者开启“逗你玩儿”“甄士隐”模式,这一逗,就三百多年。

可见,作者玩儿的功力深不可测,尤其对于今人的感觉,传统文化的魅力。

男欢女爱,人之本能。食色人之性也,于是作者也借风月之情,摆出了“八卦迷魂阵”,欲说还休伏脉千里……唉唉唉

贾府三艳在贾母心中地位都一样吗?(这一问有点别扭哇)

元春迎春探春,贾府三艳。(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也是三艳)

在贾母心中地位一样。贾母是极爱孙女的。

林黛玉是“三生石畔绛珠仙草”,为还泪神瑛侍者贾瑛贾宝玉甘露而下凡。

林黛玉没有“热毒”和“冷香丸”,她是“香芋”,有的是才情诗意生活的潇湘馆。

林黛玉外表柔弱,内心强健,颇具侠骨柔情和蜜意……

幸福:厮守

快乐:诗社

忧伤:分离

元春为啥不喜欢黛玉?

这是从何而来?应是从“红麝串”说起吧。

元妃赠品有别,也难怪人们心生疑惑和不解。读的细啊!这也和后四十回中,金玉良缘梦想成真大有关系吧。

从此也体会到,披阅增删润色者们前赴后继地披阅增删润色的功力和苦心,也从侧面印证了后四十回是“一芹一脂”的原笔原意。

只是“书未成”。也不好成啊。前八十回文网文心编织细而密,“一芹一脂”也无心力对榫矣!只能叹叹叹啊。

《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这部书是作者和披阅增删润色者们的精血之作。

《红楼梦》古之小说集大成者。上承古下迄今,至今中国小说无人超越。她承载了太多文化的因子,至今人们喜闻乐见,也充满哀怨……

《红楼梦》在网络时代,更成了爱好者们的乐园大观园桃花源,休闲的好去处,乐此不疲乐不思蜀,开发智能挖掘潜力想像力的太虚幻境……

为什么史湘云和妙玉也不好好想想怎么样嫁给贾宝玉泥?

还是门第观念吧,门当户对,这么个大家族,得多多考虑吧?肥水不流外人田?要流也流自家地?

贾宝玉就是现在人们口中传说中的“白马王子”,林黛玉薛宝钗妙玉史湘云就是传说中的“灰菇凉”,那有“灰菇凉”不爱“白马王子”的。

中国的远古神话是如何形成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怎么专家们说《红楼梦》只有80回本,后四十回是续作泥?

作者和披阅增删润色者们,以及学者们和能看懂的人。

咱还是门外汉,正努力地体会泥。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只写了八十回?

作者写了前八十回是肯定的了。至于“全书只写了八十回”,这一说法已深入人心。

是不是只写了前八十回,从现在咱的阅读理解看,不是。全书是写完了的,而且不只一个版本,应有两个版本,从120回本也可感觉的到。

前八十回的文末,语气多么地自然连贯,就等着看八十回以后的文字了。“书未成”应指全书的精雕细琢查漏补缺经脉贯通,很遗憾,没有完成。

所以,120回本的后四十回,是披阅增删润色人员的“增”为主,全书大体是完成了的……换句话说,“后四十回”是“一芹一脂”的原笔原意……

贾宝玉,是一僧一道把其投入人间。通灵宝玉随其入世。

在太虚幻境,神瑛侍者前生是通灵宝玉,通灵宝玉前生是顽石。

贾宝玉是否已经历了“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眼熟。林黛玉就是“三生石畔”绛珠仙草。

男性身体里有一个女人,女性身体里有个男人。

或者说,男人身体里住着很多人,女人身体里也住着很多人。

贾宝玉,是作者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去写的。

作者本就是一个男人,所以他对男性男人描写极为成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枉凝眉》应怎么解?咱也试着解一下,充个数。

这支曲也是对全书主要人物结局命运的最后总结,谁生存到了最后,贾宝玉史湘云白头携手,回过身看过往,不禁悲伤满怀……贾宝玉是神瑛和侍者(通灵宝玉)的合一……既然要总结,贾宝玉是人物核心的核心,作者要尽可能把与贾宝玉终身大事婚配之迷牵扯的四个奇女子囊括其中……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是指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妙玉合而为一,阴阳合体。主要是指贾宝玉。

一个是美玉无瑕

是指林黛玉贾宝玉妙玉合体。主要指妙玉。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要遇着他

是指史湘云和贾宝玉白首双星相遇。

下面几句总括贾宝玉和史湘云相遇后白头携手走过春夏秋冬的无奈与悲凉……以及贾宝玉对四位奇女子的深情回望。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林黛玉)

一个空劳牵挂(薛宝钗)

一个是水中月(妙 玉)

一个是镜中花(史湘云)

以下两句主要是贾宝玉在史湘云逝后,想起过往,不禁悲伤满怀……也是四位奇女子的深深回望。

想眼中能有多少珠泪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金风送爽,秋天又引发悲绪。枉凝眉,你再怎么愁苦悲伤,也是枉然啊!

《枉凝眉》这支曲,是作者又一次的咏叹调。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和贾宝玉前前后后结缘的四位奇女子。

纵览全书,可以再一次体味《枉凝眉》的凄婉声韵,也可醉魄销魂。

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作者和贾宝玉的心事,四位青春好作伴的少女泪尽,贾宝玉的泪水也不尽夺眶,贾宝玉又何尝不曾还泪……

《关山月.秦观怀古》

晴雯吴雯吴玉峰

勇补金衣似写书

香山诗证富家女

缀成红楼付人情

手撕宝物桃花扇

石呆子怕要心寒

魂归离恨口念慈

两根指甲穿万魂

注:晴雯 吴雯

桃花扇 桃花散

《关山月.秦观怀古》

梅村观复忆繁华

鹤舞白沙芍药花

鹿樵生唱长生殿

桃花扇底雪芹藏

斋坛柔碎蕊万朵

脂砚斋传墨流香

宝琴仙缘迷津点

沧海桑田落日圆

注:《红楼梦》一芹一脂

注:缘起祭明


三月乐雨


我来以一首「西江月-嘲贾宝玉」来开始作答。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似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这是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的一番描绘,非常形象地描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带来了大量的书籍,四书早就烂熟于心了,黛玉的书房也布置的和男儿一样,因为她从小就不喜欢女红,读书非常的聪明。进了贾府,也和宝玉一起读书吟诗。黛玉住的潇湘馆就是一个高级读书馆。在这里和宝玉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袭人宝钗等都时不时的劝宝玉读书,今后能博取功名。这是宝玉最不喜欢听的混账话。而黛玉从来不在公共场合劝宝玉读书仕途经济学问之类的话。

我认为首先是黛玉对贾宝玉的理解,因为心心相印,所以不会去提宝玉不喜欢的话题。

其次,黛玉也深知宝玉很聪明,宝玉不读书,只是不喜欢那些仕途经济八股之类的东西,而四书五经宝玉还是奉为经典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宝玉的学问。如果真能去考功名的话,也不用担心。为什么还要在公共场合去刺痛宝玉的心呢?


第三,有黛玉和宝玉在一起,耳濡目染,一起读书,杂收旁蓄,宝玉的知识早已经高于许多人及官员了。这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回中,我们就清楚知道贾宝玉是有真才实学的,每次贾宝玉拟的对联就连贾政也不住的点头,旁边的那些清客也只能呵呵了。足见贾宝玉还不是十足的草莽。

当然,还可能有身份和所处的阶层不同的缘故,当然见解就不同。林黛玉出生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见解不同。而且与宝玉心有灵犀了。


真情独钟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通过描写爱情来表现反封建思想题材的小说很多,比如《西厢记》、《牡丹亭》,很明显《红楼梦》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题材,但是曹雪芹把男女向往爱情婚姻的自由和反封建思想的高度提高了一个档次。

《红楼梦》当然不是单纯的“言情小说”,但也不是有人认为的“政治小说”。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曹雪芹两次对野史作了否定。他在创作上摒弃了传统野史的套路,不再是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在内容上独僻蹊径,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他把主人公的爱情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散落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与整个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鲜活的对立起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没落,预示了它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的爱情,就像生活中那样,脱离不开社会现实,几百年来,无数人为宝黛爱情悲剧忿忿不平,正是它现实主义色彩的体现。
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第一,贾宝玉真正的使命
第二,宝黛是真正灵魂上的伴侣

第三,逃不开的爱情悲剧

第一,贾宝玉真正的使命

叛逆一词的解释,概括为反叛的思想、行为,与现实相反,违背正常的规律。我们现代人通常把这个词放在青少年身上,意思就是不听话的孩子。

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一对不听话的孩子,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他们二人思想和行为都叛逆,所以作者给他们的使命就是来颠覆封建社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结合作者的描写来印证。

贾宝玉的形象本身就是叛逆的,贾雨村把他归为放浪于形骸之外的另类一族,王夫人亲妈说他是孽根祸胎“和混世魔王”,亲爹贾政说他是个暴殄轻生的祸患,将来是酒色之徒,还要弑君杀父。而奇怪的是作者也没有说他的好话。(以下为作者对宝玉的描写)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那么贾宝玉这个人物到底怎么样呢?他无视科举之路,视官宦如粪土,将“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蠢”;将八股时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一类的规劝斥为“混账话”。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在那样一个封建大家族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反判的思想和见解,能不叫人害怕吗?就连贾府的祖宗宁荣二公在九泉之下都坐不住了,都要托警幻仙子来拯救他。

问题是他还不止如此,他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也极为不满。他不愿意与那些眼里只有利益的贾雨村之流来往,无视男尊女卑,“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一句话倒乱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尊卑秩序。他还偏爱与社会下层人物交朋友,又戳破了贵贱之别。

他不以自己生在贵族之门而引以为荣,反倒为此发出深长的慨叹。可以说他被围困在封建制度的黑暗中,却想要追求自由和公平,他的思想让封建卫道者们感到恐惧和失望。所以看似处于强势地位的封建统治阶级对他实施了强力的打压。封建正统代表人物贾政对他大施挞伐,身边的众多姐妹也都规劝他。

然而,可笑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恰恰是这个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制度在矛盾中所孕育出来的时代人物。他的存在是合乎时代背景的,他处在一个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他不可救药的成为一个矛盾体。

在反叛的路上,他是孤独的,还好林黛玉来了。

第二,宝黛是真正灵魂上的伴侣

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这就更加增强了他们所处的地位和周围环境的冲突。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相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坚实的基础。


宝黛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互为知己。他们的相遇并不是一见钟情,只不过是缘定三生。书中的神话故事引出了宝黛二人前世的缘份,所以他们一见面有似曾相识之感。他们之间的爱却是一步一步慢慢加深的。

林黛玉的思想确实比同时代的贵族女子高出一筹。她喜欢读书写诗,不然无法在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众的才华。刘姥姥以为潇湘馆是哪位哥儿的书房,可见,在林黛玉眼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封建道德规范,她压根没放在心上。他还跟贾宝玉一样,偏爱读被统治阶级列为禁书的《西厢记》 和《牡丹亭》。不仅爱读,而且从中呼吸到新鲜空气,以致于一些曲词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她对名利场上那些官宦的厌恶之情,比贾宝玉更甚,连北静王也不放在眼里。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手串,到了她手里,扔了还得说上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他。”这一掷,把整个封建王朝都扔出去了,她怎么可能劝贾宝玉去走那条连她自己都厌恶之极的道路呢?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不想要“立身扬名”,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看到薛宝钗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和林黛玉之间的爱绝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和选择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他选择恋爱的对象不仅仅停留在才华和美貌上,而是更注重女子内在的精神和思想。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宝玉多去应酬,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被宝玉下了逐客令。他说林黛玉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站在门外的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接着,便写了他们二人直接的爱情吐露。当两颗心灵在某一天契合时,二人怔征相望,心有千言万语却吐不出半个字,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两个叛逆者的灵魂在那一天重叠共鸣。

第三十三回,宝玉被贾政打了,贾母、王夫人救他,随后又有一圈人过来看他。真正能够给他安慰,使他感激的人,不是救他命的贾母,也不是哭得死去活来的王夫人,不是薛宝钗也不是花袭人,而是那个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林黛玉。黛玉两眼肿得桃儿一般来探他,他倒反安慰起黛玉。一句“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肺腑之言掏给了林黛玉,也显示出了他在反叛的道路上绝不回头。
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然而命运总是把两个爱得最深的人伤得最深。

第三,逃不开的爱情悲剧

宝黛是封建时代下的一对贵族青年男女,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他们过着寄生生活,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在反封建的道路上不能够彻底。

他们的爱情如他们的叛逆思想一样,水乳交溶。但是在爱情婚姻问题上,他们又期待着“父母之命”。但父母、乃至整个贾府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必定是与宝黛之愿背道而驰的。

封建思想下的婚姻,在贾府都是利益至上。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有哪个逃离了这一宗旨,再看贾府里的宗族关系,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牵扯在一起,相互利用。贾母是金陵世家史候的小姐,王夫人是王熙凤姑姑,薛姨妈和王夫人是姐妹。薛宝钗许配给贾宝玉,何止是亲上加亲,简直就是亲作一团了。贾府的子孙都是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贾宝玉自也不能例外。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令贾府恐惧,这些卫道者们必须要将他从“悬崖”边上拉回来,于是他们派出了薛宝钗。她除了是四大家族的成员之一,门第相当,联姻是利益所趋。更为重要的是,薛宝钗也是封建制度的重度维护者,她的思想符合封建主义的要求和阶级利益。他们也不能保证薛宝钗能拯救贾宝玉,将他拉回封建主义的“正道”。但只要有一线希望,贾府的人就不会放弃。

所以贾府在薛林二人的选择上,亲情算不了什么,贾母也不会站在林黛玉这一边的,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比贾府的兴衰更为重要。所以把黛玉逼死的,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身分不同、地位有别却由共同的阶级利益和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但是他们还是低估了宝黛二人的叛逆思想,如果黛玉饮恨而终,贾宝玉却与薛宝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贾宝玉就是背叛了木石同盟,背叛了宝黛的共同理想,背叛了他说过的誓言。由此不难推断,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对贾宝玉人物的塑造确实有些牵强。幸运的是,高鄂没有改变爱情的悲剧结局。黛玉饮恨而亡,并不代表她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失败了。相反,她以死铭志,用生命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林黛玉的思想比贾宝玉更加彻底。不过贾宝玉也没有让她失望,到最后,他也没有让那群人得逞,他悬崖撒手维护他们的共同理想。从而宣告了封建统治者为挽救自身而所作的努力失败了。

曹雪芹巧妙地将《红楼梦》中宝黛的叛逆思想、爱情、封建家族的衰亡,这三者密不可分的埋藏在《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相互映衬。这样来理解,林黛玉从来不劝贾宝玉立身扬名,除了现实的高度,还有艺术的高度,相对单纯的理解就容易很多。

读书悟道


说起林黛玉,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娴静高洁,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让人为之心迷沉醉。

林黛玉的前世原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最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她亦前往跟随,转世为林如海之女,愿以一生所有眼泪偿还昔日露水之恩。

由此可见黛玉原本是世外仙子,即使下凡生在富贵之家,却始终保持着仙子的高洁本质,不染俗世纤尘,更不屑于世间的功名利禄。

而贾宝玉一样是厌恶仕途经济,听不得别人说这些话。当薛宝钗劝说他读些正经书时,他可以不顾宝钗的尴尬抬脚便走。他平时也不愿和那些为官做任的打交道,在背后称他们为“国贼禄鬼”

因有前世的缘分,彼此能够相遇,林黛玉自小进入贾府,在和宝玉相处之中,两人在价值观上能够产生共鸣,有相同的志趣追求,彼此心心相印,成为精神上的知己。

既然是知己定然了解宝玉的性格喜好,因此不会劝说他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两人所追求的都是回归自然,真实生活。

另外黛玉在贾府没有几个亲近的人,虽有贾母疼爱,但是姐妹众多,又怎么能事事关心。她素日里孤高自傲,不容易让人接近,姐妹们更喜欢和宝钗待在一起。

黛玉的内心孤苦无依,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关心陪伴,寻找一份安全感。她是个重情义的人,视宝玉为自己的唯一知己,而宝玉的种种表现对她的无微不至,关怀温暖,只会让其更加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