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路灯下的我


先抛出观点。

如果关羽攻下樊城,那就将成为三国之间破局的关键之战。蜀汉能一战灭魏不敢说,但必然会一跃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存在。

那么根据公元219年的局势来看。

襄阳郡位于南阳郡与关羽所占南郡之中,整个襄樊之战基本上就发生在襄阳郡之中。

如果关羽攻下樊城,那就意味曹魏在荆州的防线消失,主将曹仁极大可以会自杀。如此一来,襄樊震动,整个襄阳郡就会是关羽囊中之物。

非但如此,襄阳郡一旦陷落,那与之毗邻的南阳郡就会直接暴露在关羽的兵锋下。如果南阳上下军民一心,拼死抵抗关羽,那或许还能坚守阵地。毕竟南阳郡还有重镇宛城,扼守住荆州进入中原的要道。

但关羽水淹七军之际,荆州刺史、南乡太守都已经投降了关羽,再加上孙狼等人的叛乱造反,南阳地区早就已经是混乱不堪。而此时关羽初下樊城,兵锋正盛,再加上擒于禁、斩庞德、下樊城,杀曹仁的威名,南阳地区肯定是不堪一击,望风而降,整个南阳旧地就会成为关羽的囊中之物。

至此。

关羽就已经成功了。

因为原本的荆襄七郡之中,只有南阳郡深入中原腹地。往北可进逼洛阳,威胁关中;往东可攻入豫州,剑指许昌。要知道,南阳郡的东北端就是如今的平顶山市,而平顶山到许昌的距离有多近,相信很多小伙伴不用我多说了吧。

所以说,在关羽踏入宛城,拿下南阳郡的那一刻,曹魏集团就只剩下了两个选择。

第一,迁都,很大可能性是迁都到冀州的邺城。

第二,决战,集中所有可调动的兵力,全力夺回南阳,将关羽逼退。

那么问题就又来了。

曹仁的襄樊守军, 于禁的三万大军都已经交代在关羽手里了,整个襄樊周围的魏军都有如惊弓之鸟,闻关羽之名而变色,这仗还怎么打?

有人或许会说,还有徐晃的援军呢?

但要明白,当时徐晃的援军是在樊城未失的情况下派出的,并且还是在与东吴联合的情况下。如今不但樊城失了,连宛城都失了,再派援军还有什么用?只能迁都!

那么既然选择迁都,就要面临着一个问题。

一旦迁都,曹魏军心会更加不稳,战斗力会更加打折扣。

而事情到了这一步,再靠关羽一个人力量就有些不够了。

因为在南阳郡的边上,还有着虎视眈眈的江夏郡,那可是孙权的地盘。关羽再往前打,很可能就会让历史重演。

这个时候蜀汉需要做的,就是让马超去收复凉州,诸葛亮亲临大军进攻关中。只要关中一破,那整个司隶校尉部都将是蜀汉囊中之物。蜀汉在西北的地盘也就连城一片了。

到这里,蜀汉集团拿下凉州、关中、襄樊、南阳,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此时蜀汉要做的,就是消化地盘,静待天下有变。

那么到了第二年,公元220年,曹操一死,曹魏政权更加动荡。

这个时候蜀汉再出兵进攻并州、兖州、豫州,如果顺利的话,那半个天下就握在蜀汉的手中了。当然,此时的孙权肯定会与曹魏联合。

到那时,蜀汉占天下之西,曹孙占天下之东。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曹孙灭亡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理想的情况下。在真实的历史中,虽知道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关羽拿下樊城,确实对北伐有促进意义,但这才哪到哪啊?拿下一个小小樊城,就开始做白日梦了?

如果关羽能拿下襄樊,那么刘备的汉中和荆州两大战区就完全打通了。从内部联络和继续北伐的角度来说,意义重大。

一则,刘备全据汉水,汉中和荆州的粮草兵员都可以走水运,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要从益州腹地走长江到荆州。

二则,从襄樊北上,北伐难度大大降低,比如后勤负担会大大降低。

三则,曹魏丢掉襄樊后,南阳无险可守,曹操如果想挡住关羽,只能在南阳北部的伏牛山设置防防。这样一来,南阳盆地这个产粮区也会沦陷,落到刘备手上。(过了伏牛山就是汉献帝所在的许昌,这也是曹操为什么要考虑迁都的原因)

假设,刘备能多活几年,并且他不犯错。以隆中对策略,蜀汉两路出兵北上,借凉州军阀张进、黄华等人叛乱之机,或许还真能取得不错的战果。比如拿下关中!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能一统天下了么?怎么可能呢?如果直接把孙权忽略了,还怎么可能北伐成功?

能否北伐的关键——孙权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守荆州。后来,因益州战事吃紧,刘备召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把关羽单独留在了荆州。

在此后的几年中,跟东吴大都督扯皮,就成了关羽的主要工作。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反复讨要荆州呢?难道说他这人小心眼,见不得自己吃亏么?

当然不是了,在政治家眼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他之前借荆州给刘备,是因为刘备有利用价值,可以替他挡曹操。但是他对刘备的利用也是有底线的——就是刘备的实力不能超过他。

如若不然,刘备会吞掉他!因此,孙权时刻在关注刘备的发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终于得到益州,实力基本和孙权持平。

很显然,刘备触到了孙权的底线!于是孙权马上便来跟刘备讨要荆州,目的就是要保持对刘备的实力优势。(不一定要占优,起码要保持均势)

但刘备答复孙权的是,说等他取了凉州之后就归还荆州。孙权一看刘备的这副嘴脸,就知道刘备乃一正宗老赖,根本就没想还。若是让他取了凉州,坐拥两州半之地,他哪里还是刘备的对手?到时候刘备不还,他能奈刘备何?


于是,孙权直接就令吕蒙带兵强取。关羽没想到孙权会一言不合就动刀子,应对预案明显不足,荆州被吕蒙轻轻松松就袭取了大片地方。

丢了大片土地,刘备自然要去夺回。双方开战后,刘备亲率五万士卒顺江而下,前来争夺荆州。但无奈时局变动,此时曹操正好收降了张鲁,有进军川中之意。刘备无法两面作战,只好收缩阵地,和孙权媾和。

最后,孙刘双方协定: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属孙权,以西属刘备。



这次事件后,孙、刘双方实际上已经撕破脸皮了。在孙权眼里,只要刘备再动,他就要吞并整个荆州。因为如今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士卒仅万余人,必须要依附他才能混生活的破落户了。刘备随便一个举动,都能破坏他跟自己的实力均衡。

公元217年,鲁肃去世,东吴内部最大的联盟支持者不复存在。鹰派代表吕蒙继任东吴大都督,他与关羽龌龊不断,孙刘两家的的关系更是每况愈下。双方仅仅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了。

面对此时的东吴,关羽更加戒备,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但是,关羽不能只盯着东吴。在防备着吕蒙的情况下,关羽也一直关注着北方的动静。因为北伐中原,替大哥夺江山才是他的正经工作。

时间来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刘备争夺汉中,曹操势力范围内的南阳等地发生叛乱,叛军积极联系关羽。借此机会,关羽挥师北上,直取襄阳。

关羽此行极为顺利。趁着汉水暴涨,关羽大败于禁所部,进而将曹仁围在了樊城。据史书记载,关羽此战,“威震华夏”。

这时候,曹操在哪里呢? 他在洛阳。但是以当时的形势,他根本就无法去救曹仁。因为他还有比救曹仁更重要的问题得讨论:是否要迁都以躲避关羽的攻击。

战局到此,一切对关羽来说都十分顺利。然而还是那个老问题,孙权怎么看刘备和关羽取得的战绩?

很显然,孙权恨得是牙痒痒!先夺汉中,现在又想夺襄樊,逼得曹操都想迁都。此时的刘备在孙权眼里,已经不再是盟友,而是比曹操更可怕的敌人

因为曹操在北方,打江东很难。但是如果让刘备连通了益州和荆州,到时候他顺着汉江打自己,岂不是顺手拈来



于是,孙权在关键时刻反水了。他先是派使者向曹操请降,接着派兵偷袭荆州,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诚意。

他这么干的目的,并非他是搅屎棍性格,而是他想要保持与刘备的实力均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说的有点多了,做个总结吧。

其实,诸葛亮的《隆重对》并没错:“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都是北伐的必要条件。

但问题是,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把北伐能否成功的重点放在了“内修政理”和“天下有变”上,而忽视了“外结好孙权”这个能否北伐成功的关键条件

在刘备眼里,孙权是定量,而不是变量。他以为孙权是个傻子,会傻乎乎的看着他慢慢的做大做强,给他的霸业做嫁衣。

然而,孙权怎么可能那么白痴?他可是一直盯着荆州的呢,并把荆州作为平衡孙刘实力的砝码。



所以说,刘备能不能北伐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曹操,而在于孙权。如果孙权一心一意的要跟刘备保持实力均势,刘备根本连北伐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连机会都没有,那还谈什么一统天下?

而如果让刘备一边打曹操,一边跟孙权五五分账,刘备又不愿意。他又不是冤大头,凭什么跟孙权分红利?

说到底,刘备的敌人不止曹操一人,孙权也是他的敌人。要如何平衡与孙权的关系,才是能否北伐的关键。


Mer86



众所周知,关羽在放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许多人认为如果在这之后,关羽并没有在后方,也就是荆州出现问题其实就有可能攻取襄樊,一统天下。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要做出一些假设:先假设江东没有在荆州地域捅关羽的刀子,关羽军队里粮草充足,而且前期关羽和江东联姻,很给孙权面子。而且曹操的使臣没说通孙权攻打荆州。只有这样,关羽才能拿下襄樊之地,如果以上条件缺失了一部分,攻打这一地域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作完假设之后,今天就以《三国演义》为范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如果关羽取得襄樊之地,能否帮助蜀汉一统天下。其一,襄樊之地地理位置以及其战略意义。其二,取得这一地域之后曹魏和蜀汉实力对比。其三,江东地区的险要程度。


首先,先了解一下襄樊之地的要冲地位。

襄樊之地自古以来就是要害之地,古人云:“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其地理位置西连川陕,东接江汉,南达湘粤,北通中原。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演义当中,诸葛亮之所以要去兵出祁山,襄樊之地被曹操控制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一下地图,襄阳和樊城分别位于汉水东西两岸,其间有水道连通,故而为一体。当时如果关羽那些襄樊,对于曹魏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曹魏的防线主要就是在汉水一线,如果关羽攻破这条防线,曹操的腹地就直接暴露在了关羽的兵锋之下了。据《三国演义》原文描述在得知关羽包围襄樊之地后,曹操对群臣说:

某素知云长智勇盖世,今据荆襄,如虎生翼。于禁被擒,庞德被斩,魏兵挫锐;倘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都以避之。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关羽占稳了襄樊之地,曹操的汉水防线就宣告破灭,而其腹地大开,不得不离开大本营。从此也就可以看出襄樊之地的重要的地理地位了。

其次再来看一看魏国和蜀国在襄樊之战后,假如蜀国占据此地,双方的实力对比。

曹操势力必然把中心向北迁移,从地图上来看,宛城兵马没有多少,肯定是要丢了。宛城是通往西都长安的关口,只要能占据宛城,便拥有了威胁长安的可能。而且如果蜀汉军队足够激进,许昌也会在第一时间被威胁。


与此同时,汉中一线的曹魏军队也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以诸葛亮在演义当中的才能,必然能够攻入关中地区。从此来看,曹魏势力至少三分之一的地盘都要被蜀汉攻打下来,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蜀汉在仅仅占据益州一地,尚且可以和曹魏势力打的有来有回,若是突破汉水防线,从而占据襄樊,宛城,关中等地区。可以说这恢复汉室的愿望离实现又近了大大的一步。而最后曹魏势力也没法逃脱一个灭亡的下场。


最后再来说一说江东之地的险要程度。

前文已经说过,如果蜀汉攻占襄樊之地。相当于在曹魏势力上面开了个口子,完全有能力灭了曹魏。那此时就天下之大,只剩下东吴西蜀两大势力了。

当然了,西蜀灭曹魏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江东军队也必然会跟着混一口饭吃,占据原本属于曹魏势力的一部分地区。这里就不做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了。此处西蜀和东吴的对决,是假设西蜀占据曹魏势力的所有地盘,天下三分被西蜀势力占据其二,进攻江东地区。以此来分析江东之地的险要。


其实,就算是占据了曹魏势力的原本地盘,要想攻占江东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持久战。江东地区第一道防线就是长江,东吴水师的大名想必已经不必多说。当年曹魏势力在面对东吴的水师,就在赤壁之战当中被杀得丢盔卸甲。可以说占据了长江天险的东吴势力,想要拿下,除非你的水师比人家厉害,要不然根本就没戏。

这从晋国灭亡吴国的过程可以看出,孙皓为人残暴,大好喜功,可以说是亡国昏君。可是就算是面对这样的对手,西晋伐吴还是拖延了好多年,由此也能够佐证江东之地的险要了。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你又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只有这一个如果还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有了这个如果,其他的如果也不应该会是大问题,刘备一统天下,就指日可待。不过呢,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

第一,曹操已经在汉中失利,如果襄樊之战再失利,被关羽占据了樊城,曹操也就不是曹操,曹魏的势力也就大打折扣。当时,曹操的全部主力已经抵达樊城,如果还不能战胜关羽,那么,曹操就离灭亡不远了。

第二,刘备汉中之战后,通过及时休整,以后发动夷陵之战的四万兵力,就可以从汉中进攻关中,曹操顾此失彼,无法两线作战。刘备得到了关中,东出进攻关东,对曹操威胁就大了。

第三,孙权不趁机取荆州,就证明了孙刘联盟的超强稳固。刘备不会打孙权的主意,孙权就可以放心地趁机北伐,占据觊觎已久的合肥,进而占据淮河地区。

第四,关羽不死,张飞也就继续活着,孟达也不可能反叛。这些因素也会对曹魏构成威胁,扩大对曹魏的进攻力量。

第五,刘备很可能比孙权速度更快,攻下许都,刘备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最后,诸葛亮再策划一下,拿下东吴就是个时间问题。

且不说关羽能否占据樊城,仅仅孙吴这一如果就难以实现。孙权不会看着荆州一座空城而无动于衷,夺取荆州是孙权必然的选择。即便是联合刘备灭掉了曹操,将来孙权也要跟刘备决战。占据了荆州,就占据了主动,孙权会看不到这一点吗?

关羽即便占据樊城,如果刘备不能及时进兵荆州,保证好关羽的大后方,樊城就成为一座孤城。襄樊与成都的联络及后勤保障就会被孙权截断。只有刘封、孟达占据的上庸一个方向,可以与之沟通。且不说他们会不会配合,即便刘备严令驰援关羽,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最可能的结果是,关羽依然会被曹操、孙权夹击,最后被消灭或者被击败逃走。

关羽占据樊城,就像赤壁之战后,曹仁把守的荆州南郡一样,孤军深入,缺乏稳固的大后方作为援助,很难立足脚跟。

因此,不管关羽是否拿下樊城,其结果几乎一样。蜀汉不会有大的作为,毕竟实力不足,没有能力吃掉曹操,更何况此时孙刘联盟已经变成了曹孙联盟,刘备面对两个势力强于自己的对手,如何能够有所作为呢?

刘备别说是统一天下,就是灭掉魏国也不现实。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中之战,虽然曹操损失很大,但主力还在,调集二三十万围困关羽不成问题。

既然是这种结局,刘备又将如何,不言自明。


豹眼看历史


如果关羽攻下了樊城,蜀汉的局势就会豁然开朗,很可能进一步一鼓作气,消化后扩大战果,统一天下是很有可能的。

冷兵器时代,因为一场战争而灭国比比皆是,官渡之战袁绍实力强于曹操,却仍然败给了曹操,这是因为曹操的谋略强于袁绍,赤壁之战,曹操的实力大于孙权与刘备的总和2倍,但曹操仍然败给了孙刘联军,这是因为孙刘联军的水军和地势强于曹操。



不要说什么实力强,就一定不会被击败,曹操不是实力很强,可是在汉中之战还不是败给了弱小的刘备,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局势没有完全明朗之前,谁赢谁输还真不一定。

曹魏坐拥天下九州,而蜀汉只有一州半,论实力,曹魏数倍于蜀汉,但是从219年年初开始,整个曹魏无论是西部汉中前线,还是中部上庸前线,又或者是中部襄樊前线,曹魏在军事行动,全部输给了蜀汉。



如果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会发生什么呢?

最重要的就是孙权不敢动荆州。关羽如果攻下了樊城,在襄樊地区,关羽就有立足之地,孙权如果敢袭击荆州,就会面临蜀汉从北边和西边两个方向发动的攻击,袭击荆州,孙权就要慎重考虑了。

如果关羽拿下了樊城,那么樊城守将征南将军曹仁和汝南太守满宠肯定不是战死,就是投降,而位于汉水南边的襄阳太守吕常肯定也保不住,再加上之前被关羽擒拿的于禁和斩杀的庞德,曹魏在襄樊前线损兵折将。



而曹魏损失的士兵就更多了,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再加上襄阳与樊城的守将近万人,损失部队约四万人,尤其是于禁的七军,这是曹魏的精锐中央军。

关羽拿下了樊城,那么蜀汉与曹魏的前线将进一步向北推进,这个关羽的威震华夏就发挥了真正的作用,由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导致曹魏的心腹地带,从宛城到洛阳、从许都到邺城,直接面临关羽的军事威胁。



这样的话,整个曹魏心腹地带的反叛份子,都会因为关羽的胜利而蠢蠢欲动,那些被曹魏打压隐藏在暗地的势力都会跳出来作乱,像之前的候音、卫开、孙狼等人,暗结关羽,反叛曹魏。

曹魏控制区一片混乱。宛城变成前线,洛阳和许都也不在安全,曹操一定会迁都。迁都是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避免关羽的锋芒,坏处就是会带来恐慌,因为敌不过关羽才会迁都的嘛,一迁都曹魏更乱了,而且都城只能向北边迁,很有可能是邺城。



还有一个重要情况会发生,就是曹操会在220年去世,如果曹操一旦去世,对曹魏来说,是重要损失,当曹魏处于政权交接时,很多权力会处于真空,曹魏又与蜀汉处于交战状态,这个状态对曹魏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对蜀汉来说,却是统一中原的巨大机会。

如果关羽拿下樊城,那么关羽就不会死,蜀汉的荆州就不会丢,张飞也不会死,而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去的那些将领和士兵可以用来北伐,而蜀汉军的士兵更是高涨。



刘备可以在关羽拿下樊城后罢兵休养一段时间,等待时机北伐。而这个时机就是曹操的去世,蜀汉可乘曹操去世的时候,大举发兵攻魏,兵分三路,一路由刘备亲自带领益州兵从汉中出发攻打曹魏的关中腹地,效仿刘邦当年出川。

一路由张飞、刘封、孟达带领上庸三郡兵力向北攻打宛城,还有一路由关羽带领从樊城北上攻打宛城,与另一蜀军在宛城会合,接着继续向北,向洛阳推进。



在刘备发动大军攻魏的同时,派出马良联络西北的羌族人和鲜卑人,还有辽东的公孙氏,不指望他们能帮太大的忙,只能能牵制一部分魏军就行,另外刘备再联络江东的孙权同时起兵攻魏,共同瓜分曹魏。

此时的曹魏面临内忧外患,内部曹丕刚刚继位,还在熟悉权力过程中,外部整个曹魏边境线都是敌人,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西北的胡人,东北的公孙氏,再加上曹丕的能力差了曹操一大截,明显不能很好的应对,就有可能会败给蜀汉,一旦刘备拿下汉中和宛城,曹魏基本就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备拿下汉中后,曹魏失去关中屏障,这个时候是刘备居高临下了,出函谷关一路向东可攻打洛阳,宛城北上也能攻打洛阳,到了这一步,曹魏失败已成定局,曹魏一败,蜀汉算是当时最能打的势力,在继续加强实力并夺取曹魏的地盘时,逐渐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



就算刘备在有生之年拿不下曹魏,但是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大好形势,诸葛亮也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三家归汉,史称“后后汉”,这样的话,刘禅就是周武王,诸葛亮就是周公旦,蜀汉最终就会统一天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关羽攻下樊城,只能说是有利于夺取关中 能否实现灭魏吞吴还要看三方博弈

关羽攻下樊城有两个情形:

1、荆州没有被吕蒙夺取;

2、荆州被吕蒙夺取。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刘备占据荆州,三国就不会是二打一(孙刘联盟对付曹魏),而是一打二(不是孙刘打魏,就是魏吴伐蜀汉,或者蜀汉、曹魏合计东吴)。谁联合谁打谁,唯一决定的条件是:谁占优势,谁被另外两方联合攻打。

在这种动态博弈下,诸葛亮的隆中对就难以发挥作用了。占据荆州的关羽夺取了樊城,必须回军防范东吴,是不敢继续北上了,在北有曹魏收复樊城、南有孙吴夺取南郡的情况下,关羽能够保住荆州不丢,已经算是大功一件。

若荆州丢失的情况下,关羽占据了樊城,也只能停军驻守,和刘备两路收复荆州:

刘备从蜀地进攻,关羽从樊城进攻。

即夷陵之战时关羽从樊城南下夺取江陵,渡江夺取公安等荆州地方,断绝陆逊的后勤线——那么东吴军只有不战而败。

但如此一来,关羽就很难防守樊城,很有可能会被曹操夺走。

简单来说,就是恢复到关羽北伐樊城前的状态。

或者曹操趁刘备蜀中出兵攻打东吴、夺取荆州时,从关中重兵进攻关中。这就是刘备必须信任魏延能否守住汉中的时刻了。

如此一来就是:诸葛亮以蜀地全力支援魏延守汉中,同时供给刘备后勤;刘备和关羽夹击东吴陆逊夺取荆州。

刘备想要夺取天下必须占据关中和凉州

夺取樊城,只是给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增加蜀汉的优势而已,谈不上决定条件。刘备只有占据关中,走秦国一统或者刘邦一统的办法才能实现统一:

一路夺取洛阳、南阳一带并严守,另一路从关中渡过黄河夺取山西,从山西出太行山夺取河北,形成包围,先灭魏,后从荆州顺江东下吞吴。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关羽即便攻下襄樊(襄阳和樊城),作用也没那么大,以当时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对比,只是占据襄樊,蜀国还不足以“伐魏吞吴”,更别说统一天下了。

我们先看一下襄樊的具体地理位置,从而明白它为什么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经说:

自古襄阳倚樊城为固,而樊城恃汉水为险也。(襄樊)夹江对峙,为古今之形胜,南北之要膂。有事战守者必资于此。

所以,襄樊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它的具体作用,要看占据它的是北方政权还是南方政权。

对于北方政权,占据襄樊以后,襄樊的作用就是向南进攻的跳板,顺汉水到长江以后,向长江下游可以取江南,向长江上游可以取巴蜀。同时,从襄阳可以陆路南下进攻长江重要关口江陵。

反过来,南方政权占据襄樊以后,襄樊的作用就是抵御北方的堡垒。北,可以借汉水之险,抵御北方的进攻,东,可以顺江而下支援江夏,可以从陆路南下支援荆州,抵御溯江而上的东方的进攻。

所以,整体上,襄樊对于北方政权的更大作用是攻,对于南方政权的更大作用是守。

有人也许会说,如果南方政权占据襄樊,为什么不能往北攻呢?

我来告诉你,对于襄樊来说,这两个城市,一个在汉水北岸,就是樊城,一个在汉水南岸,就是襄阳,如果守的话,丢掉樊城以后,还可以占据襄阳,凭借汉水之险,稳固大后方,只要守住襄阳,则敌人就无法持续往南增兵。

如果攻的话,襄阳作为后方运兵基地自然不用说,可是现在是南方政权渡江作战,即便拿下樊城,樊城的争夺也会非常激烈,就算能持续从襄阳往北增兵,可是南方政权成了客场作战,北方无论从增兵,到运粮,都更有效率。

所以,对南方政权来说,面对北方,襄樊守的作用要远大于攻。

面对东方,襄樊攻的作用就又大于守了。因此对于北方政权来说,襄樊是进攻南方比较好的一个突破点。


我们看上图,长江上几个重要的城市,洞庭湖以上,就是荆州南郡,洞庭湖以下就是江夏,再往下就是鄱阳湖,武昌,九江,湖口。

如果北方政权占据了襄樊,向南可以夺荆州南郡,向东可以夺江夏,然后可以顺长江而下,去夺取江南了。

因此,即便樊城北关羽拿下,在蜀国国力弱于魏国的情况下,蜀国很难坚守樊城,而魏国为了南下,肯定也会拼死夺回襄阳的。

而且,东边还有东吴孙权虎视眈眈,蜀国同时面对两国,能守住长江上的南郡已经算是不错了。

谁知道,关羽连南郡也给丢了,从而东吴全据长江,蜀汉往东无力伸展。


西堤君


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曹操被吓得要赶快迁都到黄河以北以避关羽。当时的形势确实对蜀汉非常的有利,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当年诸葛亮提出的北伐定中原并且一统天下的目标,但实际上却远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关羽打下了樊城之后应该还可以攻下襄阳,这样就以占领后世东吴一直无法占领的整个荆州。并且可以以襄阳南阳为基地进行北伐,而曹操在经历汉中失败之后,又在经历襄阳樊城的失败,所谓是接连遭受重大打击,所以迁都以避关羽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人们根据这一点就认为蜀汉能够统一天下,那恐怕把统一天下看得过于简单了。



因为曹操当时的年纪已经非常大了,几乎处于快要死的状态了。在接连受到打击的时候,本能的想到躲避,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刘备出汉中,东吴出合肥徐州,而关羽从襄阳北伐,确实能够对曹操形成巨大的威胁。因为曹操连番接受失败之后,当时的实力无法应付多方的攻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选择迁都到黄河以北。



曹操迁都的黄河以北,并不是说完全丢掉南边的地盘,而是以北边为基地,伺机反攻而已。因为南方的军队没有多少战马,所以在中原地带绝对不是以骑兵为主的北方军队的对手,这在后世的几百年战争中都有所证明。而东吴这个时候对蜀汉捅刀子,最终导致关羽功亏一篑,也只能说明双方之间实际上是有矛盾的,不能做到同心协力去打曹操。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很容易地击败了关羽,最终也不用迁都了。刘备非常恼火,最后为了为关羽报仇又打东吴,这样统一天下就更没有可能了。


天龙论史



建安二十年(219)刘备汉中大胜的同时,关羽也率荆州之兵北上,围攻襄樊。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关羽兵败身亡。

我们再看这个问题:假如关羽攻下樊城,蜀汉是不是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我们先了解几个情况:

1襄樊的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襄樊扼南北咽喉,是曹魏重点防御重镇,关羽一旦拿下襄樊,就进入平原地区,北方将再无天险可守。

2关羽北伐的目的:关羽北上是没有得到刘备认可的(当然也没反对),就算默认吧,就说明关羽此举是符合刘备团队的战略思想的。那就是攻取襄樊,打通荆、益通道(在这之前的刘封、孟达已经夺取了东三郡)关羽一旦拿下襄樊,就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策的“跨有荆益”,为之后的全面北伐做准备。

3当下的形势:当下的形势就是三分天下,荆州位于长江中上游,荆州势力随时可以顺流而下威胁东吴,同时荆州也是东吴一直想要夺取的战略要地。所以一旦荆州兵有动向(荆州兵若北上,东吴就可能偷袭。荆州兵若东下,曹魏就可能偷袭)所以荆州兵是不能轻举妄动的。

通过上面三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襄樊对曹魏很重要--防御肯定坚固,荆州位置很尴尬,关羽北上襄樊其实很困难(前线会面临敌人顽强的抵抗,后防线随时会有威胁)而关羽仅仅只是一只偏师,战局对关羽其实很不乐观。

所以这个假设题的难度很大。如果非要强行假设关羽拿下了襄樊的话,我们再看:

拿下襄樊的蜀汉已经打通了荆、益通道,接下来刘备肯定会安排诸葛亮坐镇成都(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坐镇中央稳定后放)然后刘备会着手准备北伐事宜。

外交方面刘备会巩固一下和东吴的友好关系。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接下来刘备会开始存粮,大批粮草会运往荆州存放。

丢了襄樊的曹魏定会反攻,大批益州军会调往荆州,不管是抵御魏军还是日后全面北伐都需要这么做。

就算刘备做好了一切准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蜀汉的实力与魏国差距太大,一口气吃掉魏国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循序渐进,还得相约孙吴从华东南配合同时出兵【人家东吴凭什么配合你,眼看刘备做大做强,东吴还大力支持配合--根本不可能。而且曹魏的实力也不是刘备能够逐步蚕食的】

所以,这道题,我自己回答得都觉得不可能。而且三国时期的曹孙刘还有一个共同隐藏敌人--那就是士族阶级【士族阶级在当时才是真正的大势,即使在政治上打压了士族阶级,但都不可能通过军事力量根除的】

好了,不谈了。末将以为这道题不可能。在士族阶级被完全清理洗牌之前,寒门军阀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左将军


如果关羽顺利攻下樊城,那么蜀汉方面的战线就会向前推进一大步,防御前线就从江陵向前推进到了樊城,同时,因为孟达已经攻占了上庸,也就打通了汉中和荆州之间的联系,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且,以樊城为基地,可以随时进入南阳盆地,进攻宛城,向北威胁洛阳,向东威胁许都,对曹魏的威胁就会突然大幅增加。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还在和袁绍对峙的时候,始终对刘表很忌惮,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刘表始终控制着襄阳和樊城,并且控制着新野,等于势力已经延伸进入了南阳盆地,对许都的威胁比较大。所以,袁绍和刘表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而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进攻冀州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随即就转向进攻刘表,只是因为袁谭被袁尚进攻,向曹操求救,曹操才放弃了南征刘表,转兵北上。

不过,在东汉时期,南阳本来就是全国比较富庶的地区,也在荆州刺史部辖内,刘表到荆州担任刺史后,也驻节襄阳。刘备投奔刘表之后,也曾多次建议刘表趁着曹操北上进攻袁谭袁尚的时机,偷袭许都。而刘表将刘备一开始安排在新野,后来转到樊城,都是将刘备安排在抗曹的第一线。只是刘表一方面忙于平定长沙的张羡之乱,一方面受制于东西两边刘璋和孙吴势力的威胁,才没有按照刘备的建议,出兵偷袭许都。

而在赤壁之战后,荆州首先被分为了三部分,东部的江夏被孙吴占据,北边的南阳郡被曹魏占领,刘备所占领的只是江陵、公安、宜都以及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并不是东汉时期荆州的全部,而且,可以说刘备所占据的是当时荆州刺史部辖内比较贫瘠落后的地区。并且,在军事上,刘备一方在荆州也并不安全。早在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一举夺取三郡,几乎兵不血刃,关羽就只能退守益阳,说明当时刘备一方在荆州的处境是比较危险的。

从军事的角度看,襄樊之于荆州,作用和地位相当于汉中之于益州。只有占领了襄阳和樊城,在军事上才进可攻退可守,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如果没有襄阳和樊城,在军事上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随时都会被敌人进攻和偷袭。因为,只要拿下襄樊,刘备和曹操就会以汉水为分界线,多了一道天然屏障,防御起来就相对更加容易一些。而且,只要占领了樊城,就具备了主动进攻曹操的能力,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胁南阳盆地和许都,就会更加可进可退。

不过,以关羽北伐时的态势而言,即便是关羽能够攻下樊城,占据襄阳和樊城,也不会马上就继续向北进攻南阳盆地,更大的可能是回到荆州,设法巩固与孙吴一方在荆州的防线,甚至有可能直接与孙吴一方争夺江夏地区。因为孙刘双方在湘水划界之后,实际上只是暂时停战,刘备忙于救援汉中,才未与孙权进行战略决战,如果曹操没有进攻汉中,刘备就有可能和孙权进行一次大战,来彻底解决双方的分界线的问题。

也就是说,总体来说,关羽北伐虽然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但在战略上仍然是防御的一方,是为了夺取襄樊这个战略要点,改变自己在荆州被动挨打的处境。如果能够攻占襄樊,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并不是马上大举北伐,进攻南阳,最有可能的仍然是退守荆州,开始着手解决与孙权在荆州的利益冲突。就像孙权一直想着夺取荆州一样,否则坐卧难安一样,刘备一方在荆州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双方都不愿意分享荆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