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新軍,下轄了6個鎮,戰鬥力很強,一個鎮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繁華萬里


晚清為了鞏固反動統治,列強們為了維護殖民地的秩序,一拍而合決定編練新軍,這個事情最早是德國人漢納根提出的,曾任北洋水師的總教習,他向清廷建議,募集新勇十萬,選派洋將,用西法訓練一支強大的勁旅,此建議獲得了日本的贊同,於是從1894年開始編練新軍,共有2個階段,1901年以前只在直隸、兩江地區搞試點,1901年以後全省範圍編練新軍。

北洋新軍條件較好,圖中是第三鎮步兵進行冬練,能看出士兵皮靴、呢料子,耳套、手套,很齊全。

新軍最早由胡燏棻首練,底子是招募的定武軍十個營,一個營500人,十個營5000人,胡燏棻調走後,由袁世凱接替,改名叫新建陸軍,並開始擴編,部隊清一色德國教官,西方軍隊模式,從舊軍隊中抽調宿將,從留學生中挑選軍官,袁世凱開始發展個人勢力編入軍中。

北洋新軍多為模仿德國和日本,在編制和訓練上非常國際化,圖為小軍官們進行沙盤演習。

戊戌政變後,新建陸軍改為武衛右軍,義和團爆發後,袁世凱率領的武衛右軍前往山東鎮壓,袁世凱一邊拿義和團練手,一邊壯大隊伍,擴編20個營。南方的張之洞、劉坤一,都在編練新軍,辛丑條約後,下令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到了1906年,只有直隸的袁世凱編練了5個鎮,加上滿人第1鎮,北洋六鎮基本形成,其餘各省全部沒完成任務。

圖為江南製造總局的軍火庫,專供北洋新軍的建設,門口擺的是仿製麥特森式8毫米輕機槍,裝備新軍。

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第1鎮招的滿蒙漢八旗兵,1903年成軍;第2鎮為1902年王士珍招齊6000人,1903年上報成軍;袁世凱手裡的武衛軍改為第3鎮;日本人支持和留學生招募的,編成了第3鎮;1905年從老軍中抽調並擴編了第5鎮、6鎮。部隊全用西制,一營為1000人,一鎮為一大軍,有步兵8個營8000人,炮兵2個營2000人,騎兵1營1000人,工程兵1營1000人,總共12000人。


圖文繪歷史


北洋六鎮各鎮的兵力均在12000人左右。其中第二鎮的兵力最多,有12468人,第一鎮和第五鎮的相對兵力最少,為11746人。

北洋六鎮各鎮的兵力之所以定在一萬兩千人左右,這是因為甲午戰爭之後,光緒想按照西式標準編練新軍,讓大臣們出主意,盛宣懷聽說了德軍的陸軍編制後,就給光緒上了道摺子

“查德國陸隊,二百五十人為一哨,一千人為一營,六千人為一小軍,一萬二千人為一大軍,額不缺,餉不扣,槍炮不雜,號令不岐。敢請速練槍隊兩人軍,計二萬四千人。”

盛宣懷說,德軍是二百五十人為一連,一千人為一營,六千人為一“小軍”,一萬兩千人為一“大軍”。德軍那麼厲害,這個編制肯定沒毛病,他奏請朝廷以此編制為準,編練新式陸軍。

光緒皇帝接到奏報後,很是重視,下旨立了施行,不準有任何掣肘。所以清政府的官員便接受了這一陸軍編制的標準。

只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清政府沒錢練那麼多兵,下面各級官員也是吐苦水,表示真湊不出那麼多經費,因而光緒的旨意落實到實際後,就只練出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的七千新建陸軍。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清廷丟了大臉,顏面無光,而且武衛各軍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朝廷連京畿警衛部隊都湊不齊,於是編練新軍的問題就又被提上了議程。

這一次有慈禧施壓,各級官員不敢推諉,所以袁世凱在領旨練兵後,新軍的編練過程非常順利。

1901年,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立即擬定“北洋營制餉章”。兩年後,他的七千新建陸軍就擴編為了一萬人,並冠以番號“常備軍左鎮

”。(當時缺四個馬隊營,少了大約兩千人,後來補齊了)

此後,由於日俄在東北緊張對抗,袁世凱又建議加練三萬新兵。不過練兵要時間,所以袁世凱還提議,先裁汰一部分舊軍,編成一個步兵協(旅)和一個馬隊標(團),然後以此一協一標為基礎再練一個鎮,謂之“常備軍右鎮”。

日俄戰爭正式爆發後,袁世凱以東北邊防吃緊為由,請求立即落實他提出練兵規劃,將淮軍的元字營,京城的馬、步等營整編,編成步隊第五、六標,並從河南、山東等省招募壯丁,編成步隊第四協第七、八標以及炮隊一個標,分駐馬廣和小站。至此,北洋常的右鎮編練成軍,擁有11883人。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1904年),清政府將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的番號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一、二鎮。至此,常備軍的第一鎮和第二鎮正式成軍。


常備軍第二鎮編練的同時,袁世凱繼續招兵頭馬,籌建第三鎮。1904年5月,第三鎮與第二鎮同時編練成軍,段祺瑞出任第三鎮的第一任統制。

之後,袁世凱從第三鎮抽了一部分兵力出來組建第四鎮,待第四鎮初見規模後,又從第四鎮抽了一部分兵力出來組建第五鎮。然後又給此二鎮添了一部分新兵,於是第四鎮和第五鎮也正式成軍。

在袁世凱籌建北洋常備軍五鎮同時,滿清貴胄擔心新軍都是漢人,會動搖國本,就在八旗前鋒營、護軍營、圓明園內外火器營及健說營之中挑選年輕力壯者,交給袁世凱,讓他按他的訓練方法訓練八旗子弟。

袁世凱接任後,不敢怠慢,奏請鐵良為京旗練兵翼長,並完全仿照北洋常備軍章程,很快練出一鎮,番號為“京旗常備軍”。

之後,滿清貴胄覺們得陸軍第一鎮的番號不能給漢人?就把第一鎮番號改為第二鎮,第二鎮改為第四鎮,第四鎮改為第六鎮,第三鎮和第五鎮番號不變,由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就這樣變成了第一鎮

至此,北洋六鎮全部編練完成。北洋第二鎮由於是袁世凱的老班底,所以兵員和裝備相當最多。第五鎮因為是六鎮中的“徒孫”,所以兵員相對最少。

值得一提的是,滿清貴胄除了組建由八旗子弟組成的北洋第一鎮外,還在1908年,即宣統繼位的當年,按北洋六鎮的軍事制度又編練了一支禁衛軍。

該軍兵力約12000人,基層兵員主要來自於八旗子弟中的精英。首任負責掌管禁衛軍的統制是從法國索米騎兵學校畢業的清朝宗室愛新覺羅·載濤(溥儀的七叔)。



也就是說,咱們經常說的北洋六鎮,實際上是七個鎮,其中有兩個是旗人鎮。當時北方新軍一共約84000人,其中有24000人是旗人子弟。以旗人和漢人的人口比例來說,當時皇室對軍權的掌控還是比較靠譜的。基本遵循了此前八旗兵和綠營兵的兵力比例。

然而,滿清高層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由於旗人當中沒有統兵人才,也就是沒有將才,所以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這兩支旗人部隊,有兵無將,兵員雖然都是八旗子弟,但是中級軍官以上,都是漢人。當時高層也不是沒想過培養旗人軍官,但奈何培養不出來,最後還得靠漢人才能統兵。

因此這就導致武昌起義後,要用兵時,發現兩支旗人部隊沒辦法打仗,最終還是要把袁世凱請出山才能穩定局面。

總的來說,北洋六鎮實際上有七個鎮,按照戰鬥力排序,第二鎮最強,第三、四、六鎮戰力次強,第一和第五鎮稍弱,禁衛軍在七鎮當中墊底。

另外在這七支部隊外,當時還有一支番號為武衛左軍的部隊存在,這支武衛左軍就是當年的毅軍。毅軍兵員大約一萬人左右,戰鬥力與禁衛軍差不多,弱於北洋六鎮,也弱於參與辛亥革命的湖北新軍第八鎮和江蘇新軍第九鎮。不過弱歸弱,由於該軍依附於袁世凱(辮帥張勳就出自毅軍),所以毅軍在清末民初,待遇也是相當好的。


Mer86


北洋新軍確實戰鬥力很強,可以說近代軍閥混戰很多都是出自北洋新軍裡面的。

北洋新軍的前身就是袁世凱在天津訓練的新軍,當時北洋新軍是按照德日的建制組建的。一開始只有4000人,後來擴充到7000人定名為新建路軍,也就是我們說的北洋新軍。

1901年的時候袁世凱是北洋大臣,這個時候北洋新軍只有三鎮,到了1905年的時候袁世凱在京、津、魯地區建成北洋六鎮,至此北洋六鎮新軍基本上成行了。鳳山、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王士珍依次任第1鎮至第6鎮統制,共7萬多人。但是第一鎮是旗人,並不在袁世凱的手裡,所以袁世凱只是控制了第二到第六鎮的北洋新軍。

後來清朝也是打算在全國新建36鎮的新軍。但是沒有建成就亡國了。

北洋新軍一開始的六鎮,大概是每鎮有1.2萬人,但是還是有不滿編的。比如說第二鎮在1912年只有4742人,第三鎮只有5300人。而這兩鎮是北洋六鎮的主力部隊。

北洋新軍當時的鎮就相當於後來的師,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全鎮人員為1.2萬人左右。鎮相當於師,協等同於旅,標等同於團等等。當然1.2萬人,是清朝一開始滿編人數來說的,但是由於清朝財政艱難,很多都是不滿編的,但是即使不滿編北洋新軍依然是清軍最後的主力,即使在辛亥革命的時候,當時新軍即使有一些已經是革命黨了,但是袁世凱帶領他的嫡系部隊,還是把他們揍的很慘,如果袁世凱一心一意站在清朝這邊的話,那麼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中國歷史研究所


在鴉片戰爭以前,滿清統治者自從入關後就非常傲嬌,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能問鼎中原,那要需要多大的能耐?有這樣的本事,自然是鐵桶江山萬年牢,什麼都不怕。

說真心話,滿清歷代皇帝的駕馭水平的確沒有說的,比漢人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要好強多了。

但一個朝代如果抱殘守缺,總會被歷史淘汰。


頑固堅持閉關自守的滿清王朝,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打得滿地找牙。滿清跟洋人的較量,打一場敗一場,不是割地就是賠款。直到最後,滿清連自己的曾經的學生都打不過了,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人打得滿地爪牙。

遭到如此痛擊,再裝睡的人也被疼醒了。於是滿清政府痛定思痛,從此有了危機感,覺得只有向洋人學習,才能振興中華。光搞洋務運動不行,還要向日本那樣,學習西方的軍事制度。

在滿清皇帝和一幫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一支全新的現代化的軍隊迅速建立起來,名字就叫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前身是武衛軍,是在慈禧的心腹,權臣榮祿的親自關懷領導下建立的。


滿清政府為了打造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下令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以及溫處道袁世凱等組建新軍。

這個新建的軍隊,不但“習洋槍、學西法”, 聘請外國教官訓練;而且完全按照西方編制,進行徹頭徹尾的西化。

1905年,滿清軍隊統一番號,原先的常備軍、自強軍、武衛軍全部進行整編,組成了北洋六鎮。

這六個鎮分別由鳳山、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王士珍指揮,總兵力有7萬人左右。

但在滿清的制服下,很多事情都辦的非常奇葩。幹什麼都不徹底,軍隊編制也是不土不洋,不倫不類,成了四不像。

當時西方軍隊的編制普遍採用了軍、師。旅、團、營、連、排編制,既然要全盤西化,就該採取跟人家相同的叫法。

但滿清集團的奇葩們不知是愛面子,還是腦子進水,偏偏要別出心裁,給軍隊編制弄了些古怪名字,不能不佩服袁世凱、張之洞們的想象力。

新的編制怎麼叫呢?

洋人稱軍師旅團營,袁世凱們叫它協、標、營、隊、排、棚。合轍押韻,土洋結合,裡面有“營”,還有“標” 槍和馬“棚”,真是中國特色,非常有創意。


新軍以鎮為基本建制單位,每鎮官兵定額12512人,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設統制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

軍隊的最高單位叫鎮,鎮的最高長官叫統制。協的最高指揮官叫協統、標的指揮官叫標統,營的一把手不叫營長叫管帶,隊的領導不叫隊長叫隊官,排的領導倒是跟西方接軌叫排長,到了最低編制“棚”棚這裡,領導不叫棚長又叫“目”了。

所以在清末民初的戰爭題材電視劇、電影裡,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報告協統,大事不好,我們的標統,帶著一個管帶去抽大煙,發現兩個管帶和一個隊官去嫖娼。雙方打了起來。出了人命,七死八活,被排長和正副目給抬回來了。


笑話雖然是笑話,但也可以從這裡看到滿清新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吹噓的那麼神乎其神。

那麼具體的編制是個怎樣的呢?

每鎮領導2協,每協管轄2個標,每標直轄3個營,每營下面有4隊,每隊分管3個排,一個排管著3個棚。

馬隊即騎兵、炮隊即炮兵各有1標,每標下面設立3個營,每營領導4隊。

鎮裡面還配置了工程隊1營,每營共有4個隊,每隊直轄3排。

除此之外,鎮裡面還配置有輜重隊1營。

每營4隊.步隊、炮隊、工程隊每隊皆3排,每排3棚;馬隊2排,每排2棚;輜重隊2排,每排3棚。


各兵種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鎮擁有軍官及司事人員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伕役1328人,共12512人。

滿清統治者到死也不明白,他們跟日本和西方的差距不在編制,而在制度。所謂的軍事編制改革,是換湯不換藥,根本就無法挽救大清行將就木的命運。


小約翰


北洋軍所設立的六鎮,其大概的部隊編制大致是鎮、協、標、營、隊、排、棚,對應的話就是師旅團營連排班,其中最小的單位人數大致為14人。

那麼在其中部隊的編制又如何配備的?首先,一個鎮擁有兩個協(我恨死這個名稱)兩個都是步兵協,也就是兩個步兵旅,一個協有三個標,接下來是標,一個標有三個營,一個營有四個隊,一個隊有三個排,一個排有三個班,當然一個鎮還擁有一個獨立的騎兵標,事實上大致看下來,其編制大致相當於一個師的編制,人數的話,一個鎮差不多是12000人,也對得起這個編制吧。

其實算起來的話,北洋六鎮軍隊人數大致也就在7萬到8萬之間,是整個清政府建設的新軍,也大致是10萬人左右,本來清政府是打算建設54個字,人數的話差不多也是60萬人左右,但是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北洋六鎮就在袁世凱的手裡面,而至於南方的新軍則是被革命黨給策動了,算得上是直接沒有了,但是最為精華的步兵精銳是在北洋政府手裡面。

對於袁世凱來講,北洋六鎮裡面除了第一鎮,這是遊駐守在北京的八旗子弟旗兵改建過來的一支主力部隊,其他的北洋五鎮全部都是為袁世凱馬首是瞻,當然親政府也十分明白這個情況,所以在袁世凱卸任期間,清政府一直致力於全盤掌控北洋軍,但是北洋軍還沒有徹底掌控下來,新的軍隊還沒有徹底建立起來以前,南方澇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沒有辦法,只能夠再次讓袁世凱回來。

其實如果南方的辛亥革命爆發的時間稍微晚一些了,袁世凱基本上也就沒他什麼事情,南方的革命黨算是幫了袁世凱一把。

咱們繼續說道北洋軍的戰鬥力,北洋軍是清政府花費重金,而且在袁世凱的精心打造之下,成為了當時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強軍,不知道,現代軍隊和過去的軍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統一指揮,聽命令,由於更加註重團隊配合,你家先進的編制體系,所以現代軍隊在遇到同級別的古代軍隊,在相同的裝備之下,能夠爆發出更加強悍的戰鬥力,袁世凱通過小站練兵,在北洋新軍身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除了深深的打下自己的個人印記以外,還訓練出了一支聽指揮,敢打丈,有戰鬥意志的一支強軍。也正是憑藉著這麼一支力量,袁世凱在後來能夠在中國橫著走。

當然話說回來,雖然北洋軍在中國可能是第一強軍,但是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講,北洋軍的戰鬥力仍然還是屬於二三流的軍隊,為什麼?沒有重武器?這一點幾乎是整個中國軍隊的心病,一直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仍然沒有成批次的配備重武器,所以在面對日本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的時候,通常顯得有些無力。

但是無論如何,北洋軍將現代軍事體系展現在了當時的中國人面前,也為接下來現代化軍事編制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板和基礎。


漩渦鳴人yy


北洋新軍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基礎上,乘清末編練新軍之機形成的一支新式軍隊。由於袁世凱在小站編練的新建陸軍被清政府認為卓有成效,因而清末編練新軍時就以新建陸軍為張本,袁世凱也就乘機把新建陸軍擴編為北洋新軍。

1092年 ,袁世凱擬定了北洋新軍的兵役制度,包括募兵條件、招募辦法及服役起先三項主要內容,募兵條件年齡在20-25歲,體能舉百斤,身高4尺8寸,速度每小時20裡以上,五嗜好、能安分守己。吸毒的,或者吸過毒的不要.....

招募的辦法是先由各府、直隸州、縣地方官核查所轄村莊壯丁數,由村長確認系土著後,造冊報所載州縣,由州縣派員驗收。

服役起先規定:軍分三等,即常備、續備、後備。常備軍服役三年,發給全餉;三年後轉為續備軍,減成給餉;續備三年後轉為後備軍,軍餉遞減,三年後轉為平民。

根據上述制度,袁世凱派王英楷、王士珍在直隸精選壯丁6000人,連同原新建陸軍,擴編為北洋常備軍,後人稱之為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編制及武器裝備

關於北洋六鎮的兵力編制情況,請參考下表:


北洋新軍陸續建軍後,一律改用奧地利製造的口徑8毫米5響的曼利夏步槍、馬槍及6響左輪手槍,與格魯森快炮。新建陸軍槍炮都是由漢納根購自西洋,基本也都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

新建陸軍步隊營製為,分軍總統下分左右兩翼,每翼分統二員,由統帶兼任,每翼分統轄步兵兩營,共應有步兵八營,當時只有步兵5營,每營官長46名,正副頭目72名,正兵864名,號兵24名,護勇96名,軍官配左輪6響手槍一支,掛刀一把,正副頭目、正兵、號兵、護勇各配曼利夏步槍一支,子彈50法。因此,步隊武器裝備情況如下:左輪六響手槍230支,軍官佩刀230把,曼夏利步槍5352支,子彈267600發。

炮隊營制是炮隊設一分系統,由統帶兼任,分轄兩營,當時只有一營,營設統帶官。每營分左、右及接應三隊,每隊設幫統兼領官。每隊三哨,哨設哨官、哨長。具體數據太繁雜了,再次就不羅列。主要來說一說裝備配置,左隊分左中右三哨,每哨炮6尊、每哨分9棚,每棚配炮2尊,在作戰訓練時,一棚用炮,一棚預備,一棚警戒,彼此輪流更替。其中,警戒部隊要配備步兵武器。

右隊主要裝備格魯森長五七過山輕炮24尊,每尊配馬7匹,共168匹。接應對主要裝備格魯森廠五七陸路快炮18尊,每尊配馬5匹,騎馬5匹,共180匹。

綜上,新建陸軍炮隊武器裝備主要包括左輪6響手槍46支,軍官佩刀46把,克虜伯廠75過山輕炮18尊,格魯森廠57過山輕炮24尊,57陸路快炮18尊,馬匹474匹,曼夏利步槍約400支,子彈2000發。

馬隊營制是設一份統,由統帶兼任,分統轄騎兵2營,但是隻有1營。武器裝備主要是左輪6響手槍26支,軍官佩刀26把,曼夏利馬槍470支,馬刀470把,子彈23500發,馬匹496匹。

工程營屬於技術兵種,沒有查到武器配備情況,在此只能略過......


江畔初見月


1894年,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而後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賠償白銀兩億兩及三千萬兩“贖遼費”,同時放棄朝鮮的控制權。經此一役,清朝被曾經視為彈丸小國的日本所打敗,全國上下是羞辱難當,因此舉國上下掀起了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浪潮,隨後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也開始意識到要想清朝江山永固,就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仿照西方的新式陸軍。



甲午戰爭後,有意建立新式陸軍的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命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方的訓練方法和裝備編練一支新式陸軍。這支新式陸軍就是日後威震天下的北洋六鎮的雛形,當然此時它並不叫“北洋常備軍”,而是稱“定武軍”,新編練的定武軍擁有10營,共4750人,這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12月,原負責練兵的胡燏棻調任平漢鐵路督辦,練兵一事由袁世凱接任。袁世凱可以說是晚清最早提出要用西法來練兵的官員之一,他在1895年8月向光緒上呈萬言條陳時,在其中就提出了12條西法練兵的主張,並草擬了編練新建陸軍章程,“大旨則步軍操法以師法德國為主”,因此袁世凱入主天津小站後,他就開始全面用西法來編練清朝首支新式陸軍。不久鑑於“定武軍”兵力薄弱,袁世凱就派人到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由4750人擴編至7300人,並改名稱“新建陸軍”


隨後,在兵力招募基本完成後,袁世凱就開始了對於“新建陸軍”的全面訓練。他先是以德國陸軍的訓練方式為藍本,制訂出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制度、組織編制制度、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糧餉制度等內容的建軍方案。而後,在訓練上,由其從德國聘請的軍官來全面負責,為此袁世凱專門成立了由德國人組成的教習處,並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前往各營任中低級軍官,同時在軍事裝備上,一律成建制的使用西方的先進武器,如曼利夏步馬槍、十三響馬槍、克虜伯山炮和陸炮、格魯森陸炮等。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從一開始練兵,袁世凱就為日後徹底掌控這支新式陸軍做足了準備,在任用高級、中級軍官時,袁世凱幾乎全部讓自己的親信前往擔任,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同時,他不僅將自己親信安插在新軍的各個角落,還十分注重於培養新軍士兵對於他的忠誠,正如美國學者鮑威爾所言:“袁氏的軍法雖嚴,他仍然為士兵所愛戴,這並非意外,因為他親自照管他們,並且按時發餉。再者,他向他們灌輸了忠誠的觀念,不過主要只是向袁世凱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1896年12月,榮祿統一北洋各軍(新建陸軍、甘軍、武毅軍)稱“武衛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稱“武衛右軍”。1901年,袁世凱在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開始對武位右軍進行新一輪的改革。此時,袁世凱將軍權集中於參謀、教練、兵備三處,以段祺瑞為參謀處總辦,馮國璋為教練處總辦,王士珍為兵備處總辦。同時,袁世凱上奏光緒建議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

不久,清政府同意了袁世凱的建議,開始在全國推行常備軍制。



常備軍編制為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騎兵一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炮兵一標,每標三營,每營三隊;工程兵一營,每營四隊;輜重兵一營,每營四隊。步、炮、工三個兵種,每隊三排,每排三棚;騎兵每隊兩排,每排二棚;輜重兵每隊兩排,每排三棚。各兵種每棚目兵十四名。總計全鎮官長及司書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萬零四百三十六名,伕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計全鎮人員為一萬二千五百十三名。

(因此,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就已經有答案了,清時北洋六鎮每鎮兵力大約有一萬二千五百十三名。)



1901年袁世凱在其所轄武衛右軍的基礎上,完成了北洋常備軍左鎮的建立。1903年十月,清政府成立總理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事務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不久,清政府開始裁減原有的舊軍(防軍、練軍、綠營),將還有戰鬥力的士兵編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並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

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全國軍制,遂在北京設立練兵處,以袁世凱為會辦大臣,各省設立督練公所。此後,練兵處與兵部定《新軍營制餉章》,正式劃定軍制,將全國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三等。同年,袁世凱完成北洋常備軍右鎮的建立,不久在清朝正式劃定軍制後,常備軍左鎮改為常備軍第一鎮,常備軍右鎮改為常備軍第二鎮,而後,袁世凱又擴編一鎮,為常備軍第三鎮。


1905年,五月,清廷又改常備軍為陸軍,因此常備軍第一、第二、第三鎮改為陸軍第一、第二、第三鎮。與此同時,第四鎮的一部(步隊四營、馬隊一營、過山炮隊一營)和原武衛右軍的先鋒隊二十營,改編為陸軍第五鎮。原常備軍第一鎮更名為陸軍第二鎮,駐保定的京旗常備軍更名為陸軍第一鎮。原常備軍第二鎮改為陸軍第四鎮。原武衛右軍一部、自強軍和第三鎮一部組建的常備軍第四鎮改陸軍第六鎮。

此時,陸軍第二、四、六鎮為袁世凱可以直接控制的部隊 ,因此戰鬥力最為強悍,武器裝備也是除第一鎮(它由京城旗兵組成,是清朝皇室絕對的親信,因此裝備極好)外最好的。而當時陸軍第三、五鎮所用武器多為二、四、六鎮用舊的武器,如光緒三十二年第六鎮領取日造6.5釐米五三十一年式步槍時,就全把舊毛瑟槍和舊炮撥發給了第五鎮。


至於北洋六鎮的裝備到底如何,因史料缺失,再加上時有變化,所以無法一一敘述,這裡僅以第六鎮為例:

標旗五面;營旗二十四面;軍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軍佐佩刀九十七把;書記佩刀四十六把;軍官手槍四百五十二杆(六響和七響);軍佐手槍九十六杆;炮目兵手槍三百五十五杆;炮、步、馬槍見上表;馬兵刀一千零四十六把;洋步號九十八支;洋馬號五十九支;銅吹哨三百四十二個;四倍光千里鏡二百八十四個;八倍光千里鏡一百八十個;側視鏡二百一十九個;孔明燈六百三十三個;號燈兩千對;號旗四十對;救傷床六十九架;子藥箱一百九十二個;大洋鍬一百九十二把;大洋鍁五百七十六把;小洋鍬三千零二十四把;小洋鎬一千八百二十四把;修槍炮器械二十副;軍樂隊刺刀五十把;刺槍劈劍器三百零八副;軍樂器一堂,計四十五件。服裝,略。其他各鎮裝備在數字上大同小異。 大炮裝備,按規定,每鎮五十四尊,分屬三個炮營,每營十八尊。一般是,陸炮三十六尊(又稱野炮),山炮十八尊。有時,山炮多於陸炮,如第三鎮就是山炮三十六尊,陸路炮十八尊。有的鎮,炮數則不足,如三、四兩鎮只有三十六尊,少一個炮營(光緒三十二年後)。炮六尊為一隊。每營十八尊炮,即三個炮隊為一炮營。計全鎮為三營炮隊,或炮九隊。每炮配猛炸藥彈一百,尋常開花彈一百,子母彈四百。一般七匹馬拉一炮。1909年後,又添置重炮隊。

從第六鎮的裝備來看,清時北洋六鎮的實力的確不俗,雖不能與列強軍隊相比,但在國內卻是數一數二的,說是傲視群雄都是不為過的。


澳古說歷史


北洋六鎮是袁世凱的發家部隊,也是北洋軍閥最初部隊。在公元1895年的時候,滿清已經知道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以及後來的淮軍都已經徹底糜爛。甲午一戰滿清的核心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必須從新組建新的“中央軍”於是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應該說,自袁世凱起,一直到民國中國軍隊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國體系,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袁世凱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定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它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袁世凱有一句名言:原本以為軍隊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軍隊是我袁某人的。北洋六鎮只知袁世凱不知有朝廷。

北洋六鎮的編制是: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士兵一萬零四百三十六名,後勤雜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兩鎮為一軍。其中二、四、六鎮,為袁世凱的基本力量,為北洋軍的主力,裝備最好。

北洋第一鎮最初主官主要是何宗蓮,袁世凱嫡系,北洋政府弼威將軍。在袁世凱去世以後,退出政界。1931年去世,時年70歲。第一鎮最後歸於孫傳芳,在北伐中覆滅。

北洋第二鎮最初主官主要 分別是王英楷和張懷芝。王英楷是孫傳芳的姐夫,1908年病死。張懷芝民國政府任參謀總長,1922年授陸軍上將。1934年因病卒於天津。時年72歲。第二鎮最後歸於孫傳芳,北伐後被國民軍收編。

北洋第三鎮最初主官主要是袁世凱六鎮裡綜合實力最強的一鎮,其中段祺瑞、段芝貴和曹錕都擔任過第三鎮主官,他們我就不多做介紹了。反正都是牛人,出了總理,總統,東三省主官。第三鎮歸於吳佩孚,最後被張作霖收編。

北洋第四鎮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吳鳳嶺。吳鳳嶺是袁世凱嫡系出身但1912年去世。第四鎮後來也成為了孫傳芳的部隊,是五省聯軍之一,北伐後被國民革命軍收編。

北洋第五鎮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吳長純。也是袁世凱嫡系。也是最不顯眼一個鎮。後歸曹錕所有,北伐中被收編。

北洋第六鎮最初主官主要是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首。有北洋之龍之說

。出任北洋政府總理。袁世凱死後,在1918年退出政壇,隱居北京。1930年去世,時年70歲。

北洋六鎮湧現出北洋最初軍政兩界著名人物,比如王佔元, 盧永祥,鮑貴卿,田中玉,雷震春 ,孟恩遠,張敬堯都出自北洋六鎮。但北洋六鎮不僅沒有成為 滿清的保護神,而是成為了滿清的掘墓人。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北洋六鎮是清末之時清政府艱難維持統治的不可或缺的軍事力量,也是壓死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每個鎮實際上便是一個師,人員編制在1.2萬人左右,所以北洋六鎮總兵力也在7.2萬人上下。

北洋六鎮出於武衛右軍,武衛右軍則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所練出來的的新建陸軍,為何一開始只有七千人左右的新建陸軍會擴編成武衛右軍,再由武衛右軍擴編到兵力在7.2萬人左右的北洋六鎮呢?

這實際上是戊戌政變所引發的,當時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的忽悠之下企圖拉攏軍中將領以發動兵變奪權,這讓慈禧看到了來自兵權的威脅。

所以,為了牢牢掌控兵權,慈禧讓心腹榮祿將當時清軍中的精銳統一整編成武衛軍,聶士成手上的武毅軍便變成武衛前軍,董福祥的甘軍被編成五位後軍,宋慶的毅軍被編成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則被編成武衛右軍,再新編武衛中軍由榮祿親統,當然榮祿也是前後左右中五支武衛軍的統帥。

只不過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前後左中四支武衛軍幾近覆滅,唯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去了山東並且加入了“東南互保”的行列才得以倖免於難。

袁世凱雖然加入了“東南互保”,沒去救慈禧,但因為他手中的武衛右軍成了碩果僅存的最具戰鬥力的新軍,他到了山東之後又收編了山東部分地方部隊,實力迅速擴張,所以慈禧也不敢那他怎樣,反而還得用政治利益去拴住他,讓他繼續給清朝效命。

李鴻章簽完《辛丑條約》後吐了一口老血,然後一口氣上不來,一命嗚呼了,隨後袁世凱便接李鴻章的班,當上了直隸總督。

清政府在吃了八國聯軍的虧之後,更是意識到了軍隊的重要性,所以毅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編練新兵,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所發上諭說:“著各省將軍巡撫,將原有各營嚴行裁汰,精選若干營,分為常備、續備、巡警等軍,一律操習新式槍炮,認真訓練,以成勁旅。”

袁世凱作為直隸總督,豈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他在奏準從“順直善後賑捐結存項下撥款一百萬兩,作為募練新軍之需”後,便派王英楷、王士珍赴直隸正定、廣平、趙州等地精選壯丁6000人帶往保定訓練。

袁世凱的動作很迅速,這邊招兵買馬訓練,那邊便奏準設立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一年後便宣佈編成了常備軍左鎮,他當時還忍不住自誇:“實開常備軍風氣之先。”

1904年北洋常備軍右鎮編成沒過多久,他又上奏清政府,將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番號改為第一鎮、第二鎮,同時又在豫、魯、皖三省募兵編成第三鎮,段祺瑞為第三鎮統制。

1905年又以第三鎮各標第二營及駐守於南苑、宮禁的武衛右軍和自強軍編成第四鎮,隨後又以駐紮于山東的武衛右軍先鋒隊十二營、第四鎮步炮六營及山東新募兵丁編成第五鎮。

袁世凱自1902年開始為清政府訓練京旗常備軍三千人,“京旗”二人也能看得出來這個部隊兵員為旗人,至1905年時擴編成一鎮。

京旗常備軍擴編成一鎮之後,清政府為了更好地掌控兵權,全國所練新軍統一番號為陸軍,京旗常備軍和北洋常備軍亦是如此。

可是,袁世凱的北洋軍佔了第一鎮的番號這樣怎麼行呢?旗人不開心了,所以袁世凱得讓出第一鎮的番號,即京旗常備軍為陸軍第一鎮。

北洋常備軍第一鎮、第二鎮分別改為陸軍第二鎮、第四鎮,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則改為陸軍第六鎮,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第五鎮改為陸軍第三鎮、第五鎮。

至此,北洋六鎮始成。

北洋六鎮統制官除了第一鎮統制鳳山為旗人之外,餘下五鎮統制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和王士珍皆為袁世凱嫡系,即便是第一鎮後來也由袁世凱的心腹何鳳蓮出任。

不論是此前的京旗常備軍和北洋常備軍也好,是統一番號後的陸軍也罷,第一鎮到第六鎮無一不是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這也是他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和威望無人能夠撼動的原因,六鎮統制又皆為心腹,所以北洋六鎮也就漸成袁世凱之私兵矣。

載灃出任攝政王掌控清王朝之後,看出了北洋六鎮有淪為袁氏私兵之勢,所以趕緊罷免了袁世凱的一切職務,奪回了北洋軍的指揮權。

不僅如此,在控制了北洋六鎮之後,載灃以1901年赴德所見之德國皇家近衛軍為藍本編練了一支直屬清朝皇室的禁衛軍,人員編制也在1.2人左右。

只可惜這支禁衛軍的統帥、載灃的弟弟載濤是個憨貨,不會帶兵,更不敢帶兵。

辛亥事起,載灃雖奪回了北洋軍的指揮權,卻因無人指揮得動北洋軍而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一出山,不僅拿回了北洋軍,更是順帶著連載濤手上的禁衛軍也一塊拿到了手上。

隨後,袁世凱和革命黨談妥條件之後,再以兵權逼迫隆裕、溥儀這對孤兒寡母,清朝也就滅亡了,所以北洋六鎮也可謂是壓死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寧糊塗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湘軍、淮軍、防軍、練軍又相繼腐敗不堪用,於是又有“新建陸軍”、“自強軍”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裝備購制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效仿西方軍隊,故稱新軍。 新軍作為清朝的最後也是最新的一種軍制,原是清政府用來鞏固維持統治地位的,但由於政治的徹底腐敗,光靠一支新式軍隊是沒有辦法來拯救一個走向末路的帝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支原本被清政府用來加強統治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政府統治的主力軍。 在當時,大部分新軍都剪了辮子,這樣足已表明了新軍改變舊思想的開放。


甲午中日戰後,榮祿將四大軍(甘軍、武毅軍、新建陸軍、毅軍)合編為武衛軍,分路駐防,以甘軍駐薊州(今天津薊縣)為後軍。清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全稱“新建陸軍”。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製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甘軍因為堅決抵抗八國聯軍,戰後在八國聯軍壓力下回到西北,董福祥被革職,保留了舊體制。

北洋六鎮是袁世凱的發家部隊,也是北洋軍閥最初部隊。在公元1895年的時候,滿清已經知道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以及後來的淮軍都已經徹底糜爛。甲午一戰滿清的核心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必須從新組建新的“中央軍”於是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 應該說,自袁世凱起,一直到民國中國軍隊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國體系,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袁世凱對定武軍進行改編,號稱北洋新軍,它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袁世凱有一句名言:原本以為軍隊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軍隊是我袁某人的,北洋六鎮只知袁世凱不知有朝廷。



1901年,北洋軍開始逐步建立,在組建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軍隊的成熟經驗。我們看一下北洋軍的編制,一個鎮下轄2個步兵協,每個步兵協下轄兩個步兵標,此外還有一個獨立的騎兵標,一個鎮總計下轄5個標。一個標下轄3個營,一個營下轄4個隊。一個隊下轄了3個排,一個排下轄3個棚。棚是最低級的編制,一個棚只有14名官兵,類似於現在的步兵班。按照當時的統計,一個鎮的總兵力為12000多人,北洋六鎮總計為7萬多人。 但是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北洋六鎮就在袁世凱的手裡面,而至於南方的新軍則是被革命黨給策動了,算得上是直接沒有了,但是最為精華的步兵精銳是在北洋政府手裡面。 一個鎮一萬多人的兵力,和後來的師級編制差不多,都是萬人編,也許到抗戰時期一個師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在當時能夠有一個師,那絕對是了不得的。北洋六鎮後來一直影響著民國1912年到1928年的局勢,可謂是影響深遠,當時一個省能夠一個鎮的新軍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就能控制一個省,1914年袁世凱派兵攻打四川,僅僅三個混成旅就搞定了,還沒有到出動鎮的地步,可見北洋六個鎮湊齊得有多牛了。


在武昌起義爆發後,馮國璋率北洋軍攻打武昌,南方革命軍根本就無力對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南方革命軍主張南北議和的原因,袁世凱要是真的帶領北洋軍打過來,還真就打不過。

在北洋新軍中,是可以剪掉辮子的。這雖然只是個小細節,卻可以看出這支軍隊很大的不同。不過,跟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一樣,北洋新軍名義上上是效忠朝廷,實際上卻是效忠袁世凱個人。 當年湘軍就出現了“兵為將有”的情況,軍隊內部只知道統帥,不知道朝廷。 常備軍平時的編制為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騎兵一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炮兵一標,每標三營,每營三隊;工程兵一營,每營四隊;輜重兵一營,每營四隊。步、炮、工三個兵種,每隊三排,每排三棚;騎兵每隊兩排,每排二棚;輜重兵每隊兩排,每排三棚。各兵種每棚目兵十四名。總計全鎮官長及司書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萬零四百三十六名,伕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計全鎮人員為一萬二千五百十三名。兩鎮為一軍。其中二、四、六鎮,為袁世凱的基本力量,為北洋軍的主力,裝備最好。 各鎮軍事裝備,相當龐雜。據第五鎮造冊成案雲:“自編練成鎮以來,所用軍械,或購於比、德,或購於日、英,或製造於南洋,或製造於湖北,全國故難期其劃一,即各鎮,亦互有異同。” 六鎮中,常是二、四、六鎮不用的武器撥發給三、五兩鎮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