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了6个镇,战斗力很强,一个镇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繁华万里


晚清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列强们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秩序,一拍而合决定编练新军,这个事情最早是德国人汉纳根提出的,曾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他向清廷建议,募集新勇十万,选派洋将,用西法训练一支强大的劲旅,此建议获得了日本的赞同,于是从1894年开始编练新军,共有2个阶段,1901年以前只在直隶、两江地区搞试点,1901年以后全省范围编练新军。

北洋新军条件较好,图中是第三镇步兵进行冬练,能看出士兵皮靴、呢料子,耳套、手套,很齐全。

新军最早由胡燏棻首练,底子是招募的定武军十个营,一个营500人,十个营5000人,胡燏棻调走后,由袁世凯接替,改名叫新建陆军,并开始扩编,部队清一色德国教官,西方军队模式,从旧军队中抽调宿将,从留学生中挑选军官,袁世凯开始发展个人势力编入军中。

北洋新军多为模仿德国和日本,在编制和训练上非常国际化,图为小军官们进行沙盘演习。

戊戌政变后,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义和团爆发后,袁世凯率领的武卫右军前往山东镇压,袁世凯一边拿义和团练手,一边壮大队伍,扩编20个营。南方的张之洞、刘坤一,都在编练新军,辛丑条约后,下令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到了1906年,只有直隶的袁世凯编练了5个镇,加上满人第1镇,北洋六镇基本形成,其余各省全部没完成任务。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军火库,专供北洋新军的建设,门口摆的是仿制麦特森式8毫米轻机枪,装备新军。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第1镇招的满蒙汉八旗兵,1903年成军;第2镇为1902年王士珍招齐6000人,1903年上报成军;袁世凯手里的武卫军改为第3镇;日本人支持和留学生招募的,编成了第3镇;1905年从老军中抽调并扩编了第5镇、6镇。部队全用西制,一营为1000人,一镇为一大军,有步兵8个营8000人,炮兵2个营2000人,骑兵1营1000人,工程兵1营1000人,总共12000人。


图文绘历史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均在12000人左右。其中第二镇的兵力最多,有12468人,第一镇和第五镇的相对兵力最少,为11746人。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之所以定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这是因为甲午战争之后,光绪想按照西式标准编练新军,让大臣们出主意,盛宣怀听说了德军的陆军编制后,就给光绪上了道折子

“查德国陆队,二百五十人为一哨,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二千人为一大军,额不缺,饷不扣,枪炮不杂,号令不岐。敢请速练枪队两人军,计二万四千人。”

盛宣怀说,德军是二百五十人为一连,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两千人为一“大军”。德军那么厉害,这个编制肯定没毛病,他奏请朝廷以此编制为准,编练新式陆军。

光绪皇帝接到奏报后,很是重视,下旨立了施行,不准有任何掣肘。所以清政府的官员便接受了这一陆军编制的标准。

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清政府没钱练那么多兵,下面各级官员也是吐苦水,表示真凑不出那么多经费,因而光绪的旨意落实到实际后,就只练出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七千新建陆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丢了大脸,颜面无光,而且武卫各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朝廷连京畿警卫部队都凑不齐,于是编练新军的问题就又被提上了议程。

这一次有慈禧施压,各级官员不敢推诿,所以袁世凯在领旨练兵后,新军的编练过程非常顺利。

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立即拟定“北洋营制饷章”。两年后,他的七千新建陆军就扩编为了一万人,并冠以番号“常备军左镇

”。(当时缺四个马队营,少了大约两千人,后来补齐了)

此后,由于日俄在东北紧张对抗,袁世凯又建议加练三万新兵。不过练兵要时间,所以袁世凯还提议,先裁汰一部分旧军,编成一个步兵协(旅)和一个马队标(团),然后以此一协一标为基础再练一个镇,谓之“常备军右镇”。

日俄战争正式爆发后,袁世凯以东北边防吃紧为由,请求立即落实他提出练兵规划,将淮军的元字营,京城的马、步等营整编,编成步队第五、六标,并从河南、山东等省招募壮丁,编成步队第四协第七、八标以及炮队一个标,分驻马广和小站。至此,北洋常的右镇编练成军,拥有11883人。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4年),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的番号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二镇。至此,常备军的第一镇和第二镇正式成军。


常备军第二镇编练的同时,袁世凯继续招兵头马,筹建第三镇。1904年5月,第三镇与第二镇同时编练成军,段祺瑞出任第三镇的第一任统制。

之后,袁世凯从第三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四镇,待第四镇初见规模后,又从第四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五镇。然后又给此二镇添了一部分新兵,于是第四镇和第五镇也正式成军。

在袁世凯筹建北洋常备军五镇同时,满清贵胄担心新军都是汉人,会动摇国本,就在八旗前锋营、护军营、圆明园内外火器营及健说营之中挑选年轻力壮者,交给袁世凯,让他按他的训练方法训练八旗子弟。

袁世凯接任后,不敢怠慢,奏请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并完全仿照北洋常备军章程,很快练出一镇,番号为“京旗常备军”。

之后,满清贵胄觉们得陆军第一镇的番号不能给汉人?就把第一镇番号改为第二镇,第二镇改为第四镇,第四镇改为第六镇,第三镇和第五镇番号不变,由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就这样变成了第一镇

至此,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北洋第二镇由于是袁世凯的老班底,所以兵员和装备相当最多。第五镇因为是六镇中的“徒孙”,所以兵员相对最少。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贵胄除了组建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北洋第一镇外,还在1908年,即宣统继位的当年,按北洋六镇的军事制度又编练了一支禁卫军。

该军兵力约12000人,基层兵员主要来自于八旗子弟中的精英。首任负责掌管禁卫军的统制是从法国索米骑兵学校毕业的清朝宗室爱新觉罗·载涛(溥仪的七叔)。



也就是说,咱们经常说的北洋六镇,实际上是七个镇,其中有两个是旗人镇。当时北方新军一共约84000人,其中有24000人是旗人子弟。以旗人和汉人的人口比例来说,当时皇室对军权的掌控还是比较靠谱的。基本遵循了此前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兵力比例。

然而,满清高层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旗人当中没有统兵人才,也就是没有将才,所以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这两支旗人部队,有兵无将,兵员虽然都是八旗子弟,但是中级军官以上,都是汉人。当时高层也不是没想过培养旗人军官,但奈何培养不出来,最后还得靠汉人才能统兵。

因此这就导致武昌起义后,要用兵时,发现两支旗人部队没办法打仗,最终还是要把袁世凯请出山才能稳定局面。

总的来说,北洋六镇实际上有七个镇,按照战斗力排序,第二镇最强,第三、四、六镇战力次强,第一和第五镇稍弱,禁卫军在七镇当中垫底。

另外在这七支部队外,当时还有一支番号为武卫左军的部队存在,这支武卫左军就是当年的毅军。毅军兵员大约一万人左右,战斗力与禁卫军差不多,弱于北洋六镇,也弱于参与辛亥革命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江苏新军第九镇。不过弱归弱,由于该军依附于袁世凯(辫帅张勋就出自毅军),所以毅军在清末民初,待遇也是相当好的。


Mer86


北洋新军确实战斗力很强,可以说近代军阀混战很多都是出自北洋新军里面的。

北洋新军的前身就是袁世凯在天津训练的新军,当时北洋新军是按照德日的建制组建的。一开始只有4000人,后来扩充到7000人定名为新建路军,也就是我们说的北洋新军。

1901年的时候袁世凯是北洋大臣,这个时候北洋新军只有三镇,到了1905年的时候袁世凯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至此北洋六镇新军基本上成行了。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但是第一镇是旗人,并不在袁世凯的手里,所以袁世凯只是控制了第二到第六镇的北洋新军。

后来清朝也是打算在全国新建36镇的新军。但是没有建成就亡国了。

北洋新军一开始的六镇,大概是每镇有1.2万人,但是还是有不满编的。比如说第二镇在1912年只有4742人,第三镇只有5300人。而这两镇是北洋六镇的主力部队。

北洋新军当时的镇就相当于后来的师,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全镇人员为1.2万人左右。镇相当于师,协等同于旅,标等同于团等等。当然1.2万人,是清朝一开始满编人数来说的,但是由于清朝财政艰难,很多都是不满编的,但是即使不满编北洋新军依然是清军最后的主力,即使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当时新军即使有一些已经是革命党了,但是袁世凯带领他的嫡系部队,还是把他们揍的很惨,如果袁世凯一心一意站在清朝这边的话,那么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中国历史研究所


在鸦片战争以前,满清统治者自从入关后就非常傲娇,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问鼎中原,那要需要多大的能耐?有这样的本事,自然是铁桶江山万年牢,什么都不怕。

说真心话,满清历代皇帝的驾驭水平的确没有说的,比汉人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要好强多了。

但一个朝代如果抱残守缺,总会被历史淘汰。


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满清王朝,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得满地找牙。满清跟洋人的较量,打一场败一场,不是割地就是赔款。直到最后,满清连自己的曾经的学生都打不过了,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人打得满地爪牙。

遭到如此痛击,再装睡的人也被疼醒了。于是满清政府痛定思痛,从此有了危机感,觉得只有向洋人学习,才能振兴中华。光搞洋务运动不行,还要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

在满清皇帝和一帮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一支全新的现代化的军队迅速建立起来,名字就叫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前身是武卫军,是在慈禧的心腹,权臣荣禄的亲自关怀领导下建立的。


满清政府为了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下令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以及温处道袁世凯等组建新军。

这个新建的军队,不但“习洋枪、学西法”, 聘请外国教官训练;而且完全按照西方编制,进行彻头彻尾的西化。

1905年,满清军队统一番号,原先的常备军、自强军、武卫军全部进行整编,组成了北洋六镇。

这六个镇分别由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指挥,总兵力有7万人左右。

但在满清的制服下,很多事情都办的非常奇葩。干什么都不彻底,军队编制也是不土不洋,不伦不类,成了四不像。

当时西方军队的编制普遍采用了军、师。旅、团、营、连、排编制,既然要全盘西化,就该采取跟人家相同的叫法。

但满清集团的奇葩们不知是爱面子,还是脑子进水,偏偏要别出心裁,给军队编制弄了些古怪名字,不能不佩服袁世凯、张之洞们的想象力。

新的编制怎么叫呢?

洋人称军师旅团营,袁世凯们叫它协、标、营、队、排、棚。合辙押韵,土洋结合,里面有“营”,还有“标” 枪和马“棚”,真是中国特色,非常有创意。


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军队的最高单位叫镇,镇的最高长官叫统制。协的最高指挥官叫协统、标的指挥官叫标统,营的一把手不叫营长叫管带,队的领导不叫队长叫队官,排的领导倒是跟西方接轨叫排长,到了最低编制“棚”棚这里,领导不叫棚长又叫“目”了。

所以在清末民初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电影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报告协统,大事不好,我们的标统,带着一个管带去抽大烟,发现两个管带和一个队官去嫖娼。双方打了起来。出了人命,七死八活,被排长和正副目给抬回来了。


笑话虽然是笑话,但也可以从这里看到满清新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吹嘘的那么神乎其神。

那么具体的编制是个怎样的呢?

每镇领导2协,每协管辖2个标,每标直辖3个营,每营下面有4队,每队分管3个排,一个排管着3个棚。

马队即骑兵、炮队即炮兵各有1标,每标下面设立3个营,每营领导4队。

镇里面还配置了工程队1营,每营共有4个队,每队直辖3排。

除此之外,镇里面还配置有辎重队1营。

每营4队.步队、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


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满清统治者到死也不明白,他们跟日本和西方的差距不在编制,而在制度。所谓的军事编制改革,是换汤不换药,根本就无法挽救大清行将就木的命运。


小约翰


北洋军所设立的六镇,其大概的部队编制大致是镇、协、标、营、队、排、棚,对应的话就是师旅团营连排班,其中最小的单位人数大致为14人。

那么在其中部队的编制又如何配备的?首先,一个镇拥有两个协(我恨死这个名称)两个都是步兵协,也就是两个步兵旅,一个协有三个标,接下来是标,一个标有三个营,一个营有四个队,一个队有三个排,一个排有三个班,当然一个镇还拥有一个独立的骑兵标,事实上大致看下来,其编制大致相当于一个师的编制,人数的话,一个镇差不多是12000人,也对得起这个编制吧。

其实算起来的话,北洋六镇军队人数大致也就在7万到8万之间,是整个清政府建设的新军,也大致是10万人左右,本来清政府是打算建设54个字,人数的话差不多也是60万人左右,但是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北洋六镇就在袁世凯的手里面,而至于南方的新军则是被革命党给策动了,算得上是直接没有了,但是最为精华的步兵精锐是在北洋政府手里面。

对于袁世凯来讲,北洋六镇里面除了第一镇,这是游驻守在北京的八旗子弟旗兵改建过来的一支主力部队,其他的北洋五镇全部都是为袁世凯马首是瞻,当然亲政府也十分明白这个情况,所以在袁世凯卸任期间,清政府一直致力于全盘掌控北洋军,但是北洋军还没有彻底掌控下来,新的军队还没有彻底建立起来以前,南方涝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没有办法,只能够再次让袁世凯回来。

其实如果南方的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稍微晚一些了,袁世凯基本上也就没他什么事情,南方的革命党算是帮了袁世凯一把。

咱们继续说道北洋军的战斗力,北洋军是清政府花费重金,而且在袁世凯的精心打造之下,成为了当时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强军,不知道,现代军队和过去的军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统一指挥,听命令,由于更加注重团队配合,你家先进的编制体系,所以现代军队在遇到同级别的古代军队,在相同的装备之下,能够爆发出更加强悍的战斗力,袁世凯通过小站练兵,在北洋新军身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除了深深的打下自己的个人印记以外,还训练出了一支听指挥,敢打丈,有战斗意志的一支强军。也正是凭借着这么一支力量,袁世凯在后来能够在中国横着走。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北洋军在中国可能是第一强军,但是在当时的世界上来讲,北洋军的战斗力仍然还是属于二三流的军队,为什么?没有重武器?这一点几乎是整个中国军队的心病,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仍然没有成批次的配备重武器,所以在面对日本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的时候,通常显得有些无力。

但是无论如何,北洋军将现代军事体系展现在了当时的中国人面前,也为接下来现代化军事编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板和基础。


漩涡鸣人yy


北洋新军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基础上,乘清末编练新军之机形成的一支新式军队。由于袁世凯在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被清政府认为卓有成效,因而清末编练新军时就以新建陆军为张本,袁世凯也就乘机把新建陆军扩编为北洋新军。

1092年 ,袁世凯拟定了北洋新军的兵役制度,包括募兵条件、招募办法及服役起先三项主要内容,募兵条件年龄在20-25岁,体能举百斤,身高4尺8寸,速度每小时20里以上,五嗜好、能安分守己。吸毒的,或者吸过毒的不要.....

招募的办法是先由各府、直隶州、县地方官核查所辖村庄壮丁数,由村长确认系土著后,造册报所载州县,由州县派员验收。

服役起先规定:军分三等,即常备、续备、后备。常备军服役三年,发给全饷;三年后转为续备军,减成给饷;续备三年后转为后备军,军饷递减,三年后转为平民。

根据上述制度,袁世凯派王英楷、王士珍在直隶精选壮丁6000人,连同原新建陆军,扩编为北洋常备军,后人称之为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编制及武器装备

关于北洋六镇的兵力编制情况,请参考下表:


北洋新军陆续建军后,一律改用奥地利制造的口径8毫米5响的曼利夏步枪、马枪及6响左轮手枪,与格鲁森快炮。新建陆军枪炮都是由汉纳根购自西洋,基本也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

新建陆军步队营制为,分军总统下分左右两翼,每翼分统二员,由统带兼任,每翼分统辖步兵两营,共应有步兵八营,当时只有步兵5营,每营官长46名,正副头目72名,正兵864名,号兵24名,护勇96名,军官配左轮6响手枪一支,挂刀一把,正副头目、正兵、号兵、护勇各配曼利夏步枪一支,子弹50法。因此,步队武器装备情况如下:左轮六响手枪230支,军官佩刀230把,曼夏利步枪5352支,子弹267600发。

炮队营制是炮队设一分系统,由统带兼任,分辖两营,当时只有一营,营设统带官。每营分左、右及接应三队,每队设帮统兼领官。每队三哨,哨设哨官、哨长。具体数据太繁杂了,再次就不罗列。主要来说一说装备配置,左队分左中右三哨,每哨炮6尊、每哨分9棚,每棚配炮2尊,在作战训练时,一棚用炮,一棚预备,一棚警戒,彼此轮流更替。其中,警戒部队要配备步兵武器。

右队主要装备格鲁森长五七过山轻炮24尊,每尊配马7匹,共168匹。接应对主要装备格鲁森厂五七陆路快炮18尊,每尊配马5匹,骑马5匹,共180匹。

综上,新建陆军炮队武器装备主要包括左轮6响手枪46支,军官佩刀46把,克虏伯厂75过山轻炮18尊,格鲁森厂57过山轻炮24尊,57陆路快炮18尊,马匹474匹,曼夏利步枪约400支,子弹2000发。

马队营制是设一份统,由统带兼任,分统辖骑兵2营,但是只有1营。武器装备主要是左轮6响手枪26支,军官佩刀26把,曼夏利马枪470支,马刀470把,子弹23500发,马匹496匹。

工程营属于技术兵种,没有查到武器配备情况,在此只能略过......


江畔初见月


1894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而后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两及三千万两“赎辽费”,同时放弃朝鲜的控制权。经此一役,清朝被曾经视为弹丸小国的日本所打败,全国上下是羞辱难当,因此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随后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要想清朝江山永固,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仿照西方的新式陆军。



甲午战争后,有意建立新式陆军的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方的训练方法和装备编练一支新式陆军。这支新式陆军就是日后威震天下的北洋六镇的雏形,当然此时它并不叫“北洋常备军”,而是称“定武军”,新编练的定武军拥有10营,共4750人,这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12月,原负责练兵的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练兵一事由袁世凯接任。袁世凯可以说是晚清最早提出要用西法来练兵的官员之一,他在1895年8月向光绪上呈万言条陈时,在其中就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并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因此袁世凯入主天津小站后,他就开始全面用西法来编练清朝首支新式陆军。不久鉴于“定武军”兵力薄弱,袁世凯就派人到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由4750人扩编至7300人,并改名称“新建陆军”


随后,在兵力招募基本完成后,袁世凯就开始了对于“新建陆军”的全面训练。他先是以德国陆军的训练方式为蓝本,制订出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而后,在训练上,由其从德国聘请的军官来全面负责,为此袁世凯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并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前往各营任中低级军官,同时在军事装备上,一律成建制的使用西方的先进武器,如曼利夏步马枪、十三响马枪、克虏伯山炮和陆炮、格鲁森陆炮等。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从一开始练兵,袁世凯就为日后彻底掌控这支新式陆军做足了准备,在任用高级、中级军官时,袁世凯几乎全部让自己的亲信前往担任,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同时,他不仅将自己亲信安插在新军的各个角落,还十分注重于培养新军士兵对于他的忠诚,正如美国学者鲍威尔所言:“袁氏的军法虽严,他仍然为士兵所爱戴,这并非意外,因为他亲自照管他们,并且按时发饷。再者,他向他们灌输了忠诚的观念,不过主要只是向袁世凯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1896年12月,荣禄统一北洋各军(新建陆军、甘军、武毅军)称“武卫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称“武卫右军”。1901年,袁世凯在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开始对武位右军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此时,袁世凯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以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同时,袁世凯上奏光绪建议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

不久,清政府同意了袁世凯的建议,开始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



常备军编制为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目兵十四名。总计全镇官长及司书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计全镇人员为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

(因此,到这里题主的问题就已经有答案了,清时北洋六镇每镇兵力大约有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



1901年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的基础上,完成了北洋常备军左镇的建立。1903年十月,清政府成立总理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不久,清政府开始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将还有战斗力的士兵编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并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

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全国军制,遂在北京设立练兵处,以袁世凯为会办大臣,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此后,练兵处与兵部定《新军营制饷章》,正式划定军制,将全国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等。同年,袁世凯完成北洋常备军右镇的建立,不久在清朝正式划定军制后,常备军左镇改为常备军第一镇,常备军右镇改为常备军第二镇,而后,袁世凯又扩编一镇,为常备军第三镇。


1905年,五月,清廷又改常备军为陆军,因此常备军第一、第二、第三镇改为陆军第一、第二、第三镇。与此同时,第四镇的一部(步队四营、马队一营、过山炮队一营)和原武卫右军的先锋队二十营,改编为陆军第五镇。原常备军第一镇更名为陆军第二镇,驻保定的京旗常备军更名为陆军第一镇。原常备军第二镇改为陆军第四镇。原武卫右军一部、自强军和第三镇一部组建的常备军第四镇改陆军第六镇。

此时,陆军第二、四、六镇为袁世凯可以直接控制的部队 ,因此战斗力最为强悍,武器装备也是除第一镇(它由京城旗兵组成,是清朝皇室绝对的亲信,因此装备极好)外最好的。而当时陆军第三、五镇所用武器多为二、四、六镇用旧的武器,如光绪三十二年第六镇领取日造6.5厘米五三十一年式步枪时,就全把旧毛瑟枪和旧炮拨发给了第五镇。


至于北洋六镇的装备到底如何,因史料缺失,再加上时有变化,所以无法一一叙述,这里仅以第六镇为例:

标旗五面;营旗二十四面;军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军佐佩刀九十七把;书记佩刀四十六把;军官手枪四百五十二杆(六响和七响);军佐手枪九十六杆;炮目兵手枪三百五十五杆;炮、步、马枪见上表;马兵刀一千零四十六把;洋步号九十八支;洋马号五十九支;铜吹哨三百四十二个;四倍光千里镜二百八十四个;八倍光千里镜一百八十个;侧视镜二百一十九个;孔明灯六百三十三个;号灯两千对;号旗四十对;救伤床六十九架;子药箱一百九十二个;大洋锹一百九十二把;大洋锨五百七十六把;小洋锹三千零二十四把;小洋镐一千八百二十四把;修枪炮器械二十副;军乐队刺刀五十把;刺枪劈剑器三百零八副;军乐器一堂,计四十五件。服装,略。其他各镇装备在数字上大同小异。 大炮装备,按规定,每镇五十四尊,分属三个炮营,每营十八尊。一般是,陆炮三十六尊(又称野炮),山炮十八尊。有时,山炮多于陆炮,如第三镇就是山炮三十六尊,陆路炮十八尊。有的镇,炮数则不足,如三、四两镇只有三十六尊,少一个炮营(光绪三十二年后)。炮六尊为一队。每营十八尊炮,即三个炮队为一炮营。计全镇为三营炮队,或炮九队。每炮配猛炸药弹一百,寻常开花弹一百,子母弹四百。一般七匹马拉一炮。1909年后,又添置重炮队。

从第六镇的装备来看,清时北洋六镇的实力的确不俗,虽不能与列强军队相比,但在国内却是数一数二的,说是傲视群雄都是不为过的。


澳古说历史


北洋六镇是袁世凯的发家部队,也是北洋军阀最初部队。在公元1895年的时候,满清已经知道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以及后来的淮军都已经彻底糜烂。甲午一战满清的核心部队已经损失殆尽。必须从新组建新的“中央军”于是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应该说,自袁世凯起,一直到民国中国军队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国体系,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袁世凯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它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袁世凯有一句名言:原本以为军队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军队是我袁某人的。北洋六镇只知袁世凯不知有朝廷。

北洋六镇的编制是: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士兵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后勤杂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两镇为一军。其中二、四、六镇,为袁世凯的基本力量,为北洋军的主力,装备最好。

北洋第一镇最初主官主要是何宗莲,袁世凯嫡系,北洋政府弼威将军。在袁世凯去世以后,退出政界。1931年去世,时年70岁。第一镇最后归于孙传芳,在北伐中覆灭。

北洋第二镇最初主官主要 分别是王英楷和张怀芝。王英楷是孙传芳的姐夫,1908年病死。张怀芝民国政府任参谋总长,1922年授陆军上将。1934年因病卒于天津。时年72岁。第二镇最后归于孙传芳,北伐后被国民军收编。

北洋第三镇最初主官主要是袁世凯六镇里综合实力最强的一镇,其中段祺瑞、段芝贵和曹锟都担任过第三镇主官,他们我就不多做介绍了。反正都是牛人,出了总理,总统,东三省主官。第三镇归于吴佩孚,最后被张作霖收编。

北洋第四镇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吴凤岭。吴凤岭是袁世凯嫡系出身但1912年去世。第四镇后来也成为了孙传芳的部队,是五省联军之一,北伐后被国民革命军收编。

北洋第五镇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吴长纯。也是袁世凯嫡系。也是最不显眼一个镇。后归曹锟所有,北伐中被收编。

北洋第六镇最初主官主要是王士珍,北洋三杰之首。有北洋之龙之说

。出任北洋政府总理。袁世凯死后,在1918年退出政坛,隐居北京。1930年去世,时年70岁。

北洋六镇涌现出北洋最初军政两界著名人物,比如王占元, 卢永祥,鲍贵卿,田中玉,雷震春 ,孟恩远,张敬尧都出自北洋六镇。但北洋六镇不仅没有成为 满清的保护神,而是成为了满清的掘墓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北洋六镇是清末之时清政府艰难维持统治的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也是压死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镇实际上便是一个师,人员编制在1.2万人左右,所以北洋六镇总兵力也在7.2万人上下。

北洋六镇出于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则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所练出来的的新建陆军,为何一开始只有七千人左右的新建陆军会扩编成武卫右军,再由武卫右军扩编到兵力在7.2万人左右的北洋六镇呢?

这实际上是戊戌政变所引发的,当时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的忽悠之下企图拉拢军中将领以发动兵变夺权,这让慈禧看到了来自兵权的威胁。

所以,为了牢牢掌控兵权,慈禧让心腹荣禄将当时清军中的精锐统一整编成武卫军,聂士成手上的武毅军便变成武卫前军,董福祥的甘军被编成五位后军,宋庆的毅军被编成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则被编成武卫右军,再新编武卫中军由荣禄亲统,当然荣禄也是前后左右中五支武卫军的统帅。

只不过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前后左中四支武卫军几近覆灭,唯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去了山东并且加入了“东南互保”的行列才得以幸免于难。

袁世凯虽然加入了“东南互保”,没去救慈禧,但因为他手中的武卫右军成了硕果仅存的最具战斗力的新军,他到了山东之后又收编了山东部分地方部队,实力迅速扩张,所以慈禧也不敢那他怎样,反而还得用政治利益去拴住他,让他继续给清朝效命。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后吐了一口老血,然后一口气上不来,一命呜呼了,随后袁世凯便接李鸿章的班,当上了直隶总督。

清政府在吃了八国联军的亏之后,更是意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所以毅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兵,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所发上谕说:“著各省将军巡抚,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

袁世凯作为直隶总督,岂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在奏准从“顺直善后赈捐结存项下拨款一百万两,作为募练新军之需”后,便派王英楷、王士珍赴直隶正定、广平、赵州等地精选壮丁6000人带往保定训练。

袁世凯的动作很迅速,这边招兵买马训练,那边便奏准设立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一年后便宣布编成了常备军左镇,他当时还忍不住自夸:“实开常备军风气之先。”

1904年北洋常备军右镇编成没过多久,他又上奏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番号改为第一镇、第二镇,同时又在豫、鲁、皖三省募兵编成第三镇,段祺瑞为第三镇统制。

1905年又以第三镇各标第二营及驻守于南苑、宫禁的武卫右军和自强军编成第四镇,随后又以驻扎于山东的武卫右军先锋队十二营、第四镇步炮六营及山东新募兵丁编成第五镇。

袁世凯自1902年开始为清政府训练京旗常备军三千人,“京旗”二人也能看得出来这个部队兵员为旗人,至1905年时扩编成一镇。

京旗常备军扩编成一镇之后,清政府为了更好地掌控兵权,全国所练新军统一番号为陆军,京旗常备军和北洋常备军亦是如此。

可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占了第一镇的番号这样怎么行呢?旗人不开心了,所以袁世凯得让出第一镇的番号,即京旗常备军为陆军第一镇。

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二镇分别改为陆军第二镇、第四镇,北洋常备军第四镇则改为陆军第六镇,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第五镇改为陆军第三镇、第五镇。

至此,北洋六镇始成。

北洋六镇统制官除了第一镇统制凤山为旗人之外,余下五镇统制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和王士珍皆为袁世凯嫡系,即便是第一镇后来也由袁世凯的心腹何凤莲出任。

不论是此前的京旗常备军和北洋常备军也好,是统一番号后的陆军也罢,第一镇到第六镇无一不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这也是他在北洋军中的地位和威望无人能够撼动的原因,六镇统制又皆为心腹,所以北洋六镇也就渐成袁世凯之私兵矣。

载沣出任摄政王掌控清王朝之后,看出了北洋六镇有沦为袁氏私兵之势,所以赶紧罢免了袁世凯的一切职务,夺回了北洋军的指挥权。

不仅如此,在控制了北洋六镇之后,载沣以1901年赴德所见之德国皇家近卫军为蓝本编练了一支直属清朝皇室的禁卫军,人员编制也在1.2人左右。

只可惜这支禁卫军的统帅、载沣的弟弟载涛是个憨货,不会带兵,更不敢带兵。

辛亥事起,载沣虽夺回了北洋军的指挥权,却因无人指挥得动北洋军而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一出山,不仅拿回了北洋军,更是顺带着连载涛手上的禁卫军也一块拿到了手上。

随后,袁世凯和革命党谈妥条件之后,再以兵权逼迫隆裕、溥仪这对孤儿寡母,清朝也就灭亡了,所以北洋六镇也可谓是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宁糊涂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购制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效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政府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政府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主力军。 在当时,大部分新军都剪了辫子,这样足已表明了新军改变旧思想的开放。


甲午中日战后,荣禄将四大军(甘军、武毅军、新建陆军、毅军)合编为武卫军,分路驻防,以甘军驻蓟州(今天津蓟县)为后军。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甘军因为坚决抵抗八国联军,战后在八国联军压力下回到西北,董福祥被革职,保留了旧体制。

北洋六镇是袁世凯的发家部队,也是北洋军阀最初部队。在公元1895年的时候,满清已经知道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以及后来的淮军都已经彻底糜烂。甲午一战满清的核心部队已经损失殆尽。必须从新组建新的“中央军”于是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 应该说,自袁世凯起,一直到民国中国军队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国体系,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袁世凯对定武军进行改编,号称北洋新军,它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袁世凯有一句名言:原本以为军队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军队是我袁某人的,北洋六镇只知袁世凯不知有朝廷。



1901年,北洋军开始逐步建立,在组建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军队的成熟经验。我们看一下北洋军的编制,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每个步兵协下辖两个步兵标,此外还有一个独立的骑兵标,一个镇总计下辖5个标。一个标下辖3个营,一个营下辖4个队。一个队下辖了3个排,一个排下辖3个棚。棚是最低级的编制,一个棚只有14名官兵,类似于现在的步兵班。按照当时的统计,一个镇的总兵力为12000多人,北洋六镇总计为7万多人。 但是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北洋六镇就在袁世凯的手里面,而至于南方的新军则是被革命党给策动了,算得上是直接没有了,但是最为精华的步兵精锐是在北洋政府手里面。 一个镇一万多人的兵力,和后来的师级编制差不多,都是万人编,也许到抗战时期一个师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当时能够有一个师,那绝对是了不得的。北洋六镇后来一直影响着民国1912年到1928年的局势,可谓是影响深远,当时一个省能够一个镇的新军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能控制一个省,1914年袁世凯派兵攻打四川,仅仅三个混成旅就搞定了,还没有到出动镇的地步,可见北洋六个镇凑齐得有多牛了。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冯国璋率北洋军攻打武昌,南方革命军根本就无力对抗,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南方革命军主张南北议和的原因,袁世凯要是真的带领北洋军打过来,还真就打不过。

在北洋新军中,是可以剪掉辫子的。这虽然只是个小细节,却可以看出这支军队很大的不同。不过,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一样,北洋新军名义上上是效忠朝廷,实际上却是效忠袁世凯个人。 当年湘军就出现了“兵为将有”的情况,军队内部只知道统帅,不知道朝廷。 常备军平时的编制为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目兵十四名。总计全镇官长及司书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计全镇人员为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两镇为一军。其中二、四、六镇,为袁世凯的基本力量,为北洋军的主力,装备最好。 各镇军事装备,相当庞杂。据第五镇造册成案云:“自编练成镇以来,所用军械,或购于比、德,或购于日、英,或制造于南洋,或制造于湖北,全国故难期其划一,即各镇,亦互有异同。” 六镇中,常是二、四、六镇不用的武器拨发给三、五两镇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