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漫談——《亮劍》中丁偉和李雲龍為什麼去不了朝鮮戰場?

《亮劍》中塑造了多個個性鮮明、勇猛善戰的開國將軍形象,桀驁不馴、狹路亮劍的李雲龍,能文能武、堅守原則的趙剛,有勇有謀、大局為先的丁偉,兢兢業業、作風硬朗的孔捷,讓這樣一場大戲看得觀眾們直呼過癮。

《周易》漫談——《亮劍》中丁偉和李雲龍為什麼去不了朝鮮戰場?

李雲龍是個典型的“為戰爭而生”的人,在戰場上,李雲龍既是個不按牌理出牌,常常讓對手摸不到頭腦的戰術大師,更是個一往無前,勇於亮劍,令人膽寒的戰場悍將。

山本特工隊在偷襲獨立團團部成功後,本以為這下子這下子徹底滅掉了李雲龍部隊的士氣,沒想到李雲龍在被偷襲後立刻集結部隊,反手就給了山本特工隊犀利致命的一擊,讓山本一木這個極其優秀的日本特種戰專家飲恨平安縣城!

打平安縣城時,李雲龍並不拘於通常攻堅戰“集中兵力,破其一點”的打法,而是全面出擊,多路攻堅,令敵人防不勝防。

丁偉極具大局觀,有勇有謀,是個不可多得的戰場多面手。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時,丁偉從大局考慮決定幫李雲龍擋住增援平安的日本軍隊。戰場上以達成戰略目標而儘量減少死傷最為優先,丁偉並沒有和有裝備優勢的敵人硬拼,而是命令下屬佈置雷區,並殺傷敵人掃雷的工兵,讓日本運兵車輛無法通行。同時,丁偉又下令炸燬防區內的所有橋樑,遲緩平安援軍的增援。雖然大局優先,但丁偉並不蠻幹,而是採取了相對低成本高收益的做法,既達到了目的,又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實在是很高明的做法。

按理說,李雲龍和丁偉都是極其優秀的作戰指揮官,為什麼最後只有孔捷有幸跨過了鴨綠江參與了和美軍的作戰?

《周易》漫談——《亮劍》中丁偉和李雲龍為什麼去不了朝鮮戰場?

對付弓箭手最好用手執盾牌的刀盾兵,對付刀盾兵最好用速度快、衝擊力強的騎兵。若是遇到藤甲兵,就只能很無奈地用火攻了。所以,即使是同樣指揮水準的將領,也會因為各自的特點特長而各自適應不同形勢的戰場。

孔捷就是個最適合朝鮮戰場的將領。

《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在朝鮮戰場上,從氣象角度的“天時”角度,當時半島的冬天常常嚴寒零下三四十度,很多戰士沒有保暖的冬裝,導致了不必要的非戰鬥減員。而國際大環境的“天時”,美帝國主義拉攏十七個國家組成聯軍入侵半島,當時的我國還只是從瓦礫上新建立的國家,對比之下,劣勢更大。

地利上,必須利用好山川之險進行作戰。《坎》卦中也提及“地險,山川丘陵也”。按理說,更擅長遊擊作戰的我軍比美軍更擅長利用地形進行作戰。但也不要忘記,當時的美軍已經具備了現代化作戰的雛形,燃燒彈、毒氣彈等現代化裝備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軍善用地形的優勢。

我軍在地利上的另一個優勢是從東北到半島的補給線較短,但因為缺乏機械化運輸及作戰能力,單兵口糧攜帶量極其有限,嚴重影響了敵後持久作戰。

所以,整體上看,地利也並無優勢。

《周易》漫談——《亮劍》中丁偉和李雲龍為什麼去不了朝鮮戰場?

人和才是我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致勝力量,而這是這一點決定了無論李雲龍還是丁偉都不適合進入半島作戰。

半島戰場畢竟不是國內,沒有國內那麼廣泛強大的群眾基礎。

《剝》卦“上以厚下安宅”,群眾基礎就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穩,房子就會倒塌。所以,打好群眾基礎也是入朝部隊必須考慮的。

《師》卦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行軍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就是軍紀嚴格,否則就會戰敗。

丁偉是個優秀的將軍,但是膽子也夠大,敢私自釀酒賣錢,釀酒用的是糧食,而糧食在戰時可是軍需物品。

李雲龍更不必說,戰場抗命都不是一兩次了,更是縱兵搶過友軍的軍糧。

這二位都不是省油的燈,在國內作戰只要功勞夠大,出點小差錯還可以接受。到了朝鮮戰場,和裝備有明顯代差的美軍作戰,若是和當地群眾搞不好關係,或是不遵守軍規軍紀,就會破壞整體的“人和”。身處異國,信任感並不如在國內那麼容易建立,一旦破壞了也更難修復,所以,入朝將領的選擇就要十分斟酌了。

再看看孔捷,工作兢兢業業,服從上級指揮,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也拿的出手,越是高風險的戰場越需要這種老黃牛型的戰將先去穩住陣腳,這正是孔捷孔軍長的好用大用之處。

感謝閱覽《明境國學》

您的關注轉發是我持續發文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