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漫谈——《亮剑》中丁伟和李云龙为什么去不了朝鲜战场?

《亮剑》中塑造了多个个性鲜明、勇猛善战的开国将军形象,桀骜不驯、狭路亮剑的李云龙,能文能武、坚守原则的赵刚,有勇有谋、大局为先的丁伟,兢兢业业、作风硬朗的孔捷,让这样一场大戏看得观众们直呼过瘾。

《周易》漫谈——《亮剑》中丁伟和李云龙为什么去不了朝鲜战场?

李云龙是个典型的“为战争而生”的人,在战场上,李云龙既是个不按牌理出牌,常常让对手摸不到头脑的战术大师,更是个一往无前,勇于亮剑,令人胆寒的战场悍将。

山本特工队在偷袭独立团团部成功后,本以为这下子这下子彻底灭掉了李云龙部队的士气,没想到李云龙在被偷袭后立刻集结部队,反手就给了山本特工队犀利致命的一击,让山本一木这个极其优秀的日本特种战专家饮恨平安县城!

打平安县城时,李云龙并不拘于通常攻坚战“集中兵力,破其一点”的打法,而是全面出击,多路攻坚,令敌人防不胜防。

丁伟极具大局观,有勇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战场多面手。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丁伟从大局考虑决定帮李云龙挡住增援平安的日本军队。战场上以达成战略目标而尽量减少死伤最为优先,丁伟并没有和有装备优势的敌人硬拼,而是命令下属布置雷区,并杀伤敌人扫雷的工兵,让日本运兵车辆无法通行。同时,丁伟又下令炸毁防区内的所有桥梁,迟缓平安援军的增援。虽然大局优先,但丁伟并不蛮干,而是采取了相对低成本高收益的做法,既达到了目的,又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实在是很高明的做法。

按理说,李云龙和丁伟都是极其优秀的作战指挥官,为什么最后只有孔捷有幸跨过了鸭绿江参与了和美军的作战?

《周易》漫谈——《亮剑》中丁伟和李云龙为什么去不了朝鲜战场?

对付弓箭手最好用手执盾牌的刀盾兵,对付刀盾兵最好用速度快、冲击力强的骑兵。若是遇到藤甲兵,就只能很无奈地用火攻了。所以,即使是同样指挥水准的将领,也会因为各自的特点特长而各自适应不同形势的战场。

孔捷就是个最适合朝鲜战场的将领。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在朝鲜战场上,从气象角度的“天时”角度,当时半岛的冬天常常严寒零下三四十度,很多战士没有保暖的冬装,导致了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而国际大环境的“天时”,美帝国主义拉拢十七个国家组成联军入侵半岛,当时的我国还只是从瓦砾上新建立的国家,对比之下,劣势更大。

地利上,必须利用好山川之险进行作战。《坎》卦中也提及“地险,山川丘陵也”。按理说,更擅长游击作战的我军比美军更擅长利用地形进行作战。但也不要忘记,当时的美军已经具备了现代化作战的雏形,燃烧弹、毒气弹等现代化装备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军善用地形的优势。

我军在地利上的另一个优势是从东北到半岛的补给线较短,但因为缺乏机械化运输及作战能力,单兵口粮携带量极其有限,严重影响了敌后持久作战。

所以,整体上看,地利也并无优势。

《周易》漫谈——《亮剑》中丁伟和李云龙为什么去不了朝鲜战场?

人和才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致胜力量,而这是这一点决定了无论李云龙还是丁伟都不适合进入半岛作战。

半岛战场毕竟不是国内,没有国内那么广泛强大的群众基础。

《剥》卦“上以厚下安宅”,群众基础就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稳,房子就会倒塌。所以,打好群众基础也是入朝部队必须考虑的。

《师》卦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行军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就是军纪严格,否则就会战败。

丁伟是个优秀的将军,但是胆子也够大,敢私自酿酒卖钱,酿酒用的是粮食,而粮食在战时可是军需物品。

李云龙更不必说,战场抗命都不是一两次了,更是纵兵抢过友军的军粮。

这二位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国内作战只要功劳够大,出点小差错还可以接受。到了朝鲜战场,和装备有明显代差的美军作战,若是和当地群众搞不好关系,或是不遵守军规军纪,就会破坏整体的“人和”。身处异国,信任感并不如在国内那么容易建立,一旦破坏了也更难修复,所以,入朝将领的选择就要十分斟酌了。

再看看孔捷,工作兢兢业业,服从上级指挥,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也拿的出手,越是高风险的战场越需要这种老黄牛型的战将先去稳住阵脚,这正是孔捷孔军长的好用大用之处。

感谢阅览《明境国学》

您的关注转发是我持续发文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