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到《夢樑錄》,迎春習俗源遠流長千年,你的家鄉有哪些

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就像是一朵冬日裡的臘梅。它無需映襯,色相自來,無需簇擁,芬芳自溢,無需喧囂,蜂蝶自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兜兜轉轉,小孩咿咿呀呀,盼望著新衣服、壓歲錢,大人們忙忙碌碌一年,只盼來年花更好、月更圓、人更美。我們帶著虔誠,心裡眼裡都是滿滿的期盼,相信過去的已然過去,然後用別樣的情懷去迎接新的明天。

俗話說得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又是一年好時節,讓舊的去,新的來。

辭舊迎新這個詞,若追溯起來,我們要回到《詩經》時代。《詩經·幽風·七月》有云“穹室燻鼠,塞向瑾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透過濃濃的古香,我們彷彿看到勤勞質樸的人們正在整理屋舍,燻除耗子,為迎新年忙的不亦樂乎。

後,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有云“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可見掃塵除疫這一習俗是代代相傳,直至今日的。


從《詩經》到《夢梁錄》,迎春習俗源遠流長千年,你的家鄉有哪些

只是,今時不同往日,隨著歲月的洗禮,除疫這兩個字已經被人們逐漸淡化。掃塵也不再那樣講究,曾經的榕樹枝葉、嫩竹枝葉和紅花……等工具已被更加簡介好用的掃把、撣子所取代。

形變本未改,性變質未變,無論工具如何,掃塵已經成為新年辭舊迎新的一種印記,它就像是那淨土裡長出的一棵幼苗,即使他日葉再繁枝再茂,根也總在那裡,不離不棄。

從早期的“列廛於國,日中為市”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集市的形成和步步規範給人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尤其是後來的臘月集,豐富了人們的年貨,為迎新添了不少色彩。

雖是寒冬臘月,集市上卻有“春暖花開,百花爭豔”的場面。新衣布匹、春聯日曆、糖果蔬菜,滿目琳琅,應有盡有,人們簇擁著,在需要的年貨中比較、徘徊、選購,真是好不熱鬧。


從《詩經》到《夢梁錄》,迎春習俗源遠流長千年,你的家鄉有哪些


看著這樣喜氣洋洋的畫面,讓人不由得想到一個特殊的群體——商人。尤其是老北京廟會的商人們,在我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房屋之時,他們卻要在忙碌的準備貨物為初一的廟會做準備,對這些人來說添置一些新的貨物便是辭舊迎新的最佳方式了。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對於最隆重的春節來說則更是如此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北到南去看看各地辭舊迎新的風俗吧!

團團圓圓過大年這句話在舊年俗較多的東北可真是極為應景,在那裡,一切辭舊迎新的活動都要在除夕夜舉行。屆時,全家人換上新衣服,一起祭祖焚香,還要根據長幼次序向祖宗磕頭,表示辭歲,隨後全家人在舉行家宴,長輩先上座,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

河北的辭舊迎新大多從臘月就開始的,那裡的人們在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掃庭院,二十五便開始張貼春聯,烘托喜慶氣氛,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還要坐在一起包水餃、備冷拼,為新一年的第一頓飯做準備。


從《詩經》到《夢梁錄》,迎春習俗源遠流長千年,你的家鄉有哪些


提起陝北,很多人首先想起的一定是那裡的民歌,那質樸的歌詞、誠摯的旋律如山澗激流騰空湧來,給人一種靈動熾熱的美感,同那民歌一樣,陝北的辭舊迎也是格外的赤城火熱,到處紅紅火火。

每年進入臘月,當地的婦女就開始忙碌起來,她們用自己那勤勞質樸的雙手為家裡準備一切吃穿,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麵,炸油糕……還有那全家人的被褥清潔、新衣服制作,都是她們在年前準備妥當。我想,那一定是一雙至柔至剛的手,才能經受住如此操勞,擔起如此重任。

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是陝北獨有的另一種習俗,“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在陝北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據說帶在孩子的後背,不僅可以驅邪還可以帶來好運。

婦女做活的“頂針”在當地也是祝福的吉祥物,有些人家用紅線穿上它,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十二歲之前每年增加一個,寓意吉祥幸福,當地人叫“增歲頂針”。


從《詩經》到《夢梁錄》,迎春習俗源遠流長千年,你的家鄉有哪些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開封的一首民謠基本上概括了河南人辭舊迎新的全部過程,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不親自打豆腐,殺牲畜,但是在很多農村地區,這些習俗都還完好無缺的保留著。

貼對聯在河南的部分地區特別講究,如林州、盧氏等地,對聯就格外有意思。林州地區在解放前人們講究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後來,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貼兩幅對聯,門框上一副,門垛牆上再貼一副。

在盧氏農村地區貼的對聯極多,院子裡的庭樹上要貼“歡度新春”,石磨上要貼“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櫃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健康”,廚房貼“小心燈火”,雞籠貼“雞鴨成群”等。在此地區對聯分紅、綠兩種,一般人們貼紅色對聯,若是家中有喪事則必須連續三年貼綠色對聯,三年過後才可貼紅色對聯。

除了貼春聯,無錫人民還貼桃符、門補,據說有辟邪的好處。由於鍾馗捉鬼的故事在當地流傳較廣,所以當地人民還會在新年來臨之際掛上鍾馗畫像,以避新一年鬼祟。在部分村落,很多人家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


從《詩經》到《夢梁錄》,迎春習俗源遠流長千年,你的家鄉有哪些


不同於北方的春聯,閩南一帶的鄉村地區除了貼春聯以外,還要在房門兩側擱置甘蔗,這甘蔗必須是兩株圈貼紅紙連根的,俗稱“門蔗”,地方語言“蔗”與“佳”讀音相近,寓意進入佳境。

“臘梅花”是重慶人辭舊迎新的標誌,在這個有著霧都和山城稱號的城市,淳樸的人們會在春節前揹著背籠到近郊採一些臘梅花,他們會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放置在家中,既實惠漂亮又清香溫馨。不過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他們往往用一些顏色鮮豔的花束來代替臘梅,他們覺得那鮮豔的顏色更能烘托出春節的氣氛。

相對以上城市,南寧的歡度新春方式就比較單一了,那裡的人民只是在初一凌晨時一起燃放鞭炮,就表示四舊迎新了。

與大陸不同,香港的迎新方式獨具特色,他們不貼春聯、年畫,取而代之的是“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字樣。我們常見的舞龍舞獅等表演在香港的集市上也很難看到,還有我們的燃放鞭炮,在香港也是被禁止的。對於香港來說辭舊迎新的方式便是逛花市了,在除夕,香港的大小花市都人山人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歡度佳節。

提起臺灣不得不說起尾牙節,尾牙節是農曆的十二月十六,是臺灣非常重大的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另外生意人還要降祭品分享給同事,當地人叫“食尾牙”。“食尾牙”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如果老闆想解僱某個員工,就會以雞頭相向,預示著讓對方另謀高就。如今這一節日在閩南地區格外流行。


從《詩經》到《夢梁錄》,迎春習俗源遠流長千年,你的家鄉有哪些


臺灣人民的春節要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從那天起人們就開始全面的打掃衛生,紛紛置辦年貨。到了除夕(臺灣叫二九暝)這天,人們先將象徵著吉祥如意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上面。

之後人們開始祭祭拜祖先,他們在室內擺上供桌,桌上擺設供品和香燭,這次的祭拜為的是迎接祖先們“回家過年”,祭拜完畢,人們便開始燃放煙花爆竹,到此,臺灣人民的辭舊迎新活動也告一段落。

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就像是一朵冬日裡的臘梅。它無需映襯,色相自來,無需簇擁,芬芳自溢,無需喧囂,蜂蝶自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兜兜轉轉,小孩咿咿呀呀,盼望著新衣服、壓歲錢,大人們忙忙碌碌一年,只盼來年花更好、月更圓、人更美。我們帶著虔誠,心裡眼裡都是滿滿的期盼,相信過去的已然過去,然後用別樣的情懷去迎接新的明天。

辭舊迎新不可不知的常識:

1.辭舊迎新只是一種隸屬於春節的習俗

,它並不是一個節日,更加沒有固定的時間,大多地方到了臘月份就開始陸陸續續的準備一些能準備的事宜,為新年討好彩頭。

2.掃塵這一習俗在古時候講究頗多,有的地方還有固定的時間,如老北京就把臘月二十四定位“掃房日”,有的地方則是臘月二十三。現在無論是形式還是時間上都已經被簡化,大多地方沒有統一的標準與規定,多為年前的大掃除。

3.辭舊迎新中貼春聯這一習俗目前還是比較興盛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其內容也在簡化,文中所介紹的一些內容如今已經被人們淡化。

紅素清/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