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是學重要,還是問重要?為什麼?

Learning200


學問,學問,學重要,問也重要。

首先說“學”。學,即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

“學”,會意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學(jiao)四聲,動詞,教導,其本義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

學(wue)二聲,名詞,泛指知識。

人,從出生開始,除了最基本的吃喝拉,什麼也不會,什麼都需要學,不停地學。

在慢慢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逐漸成長。特別是上學之後,吸取書本知識。隨著年齡增長,人們自覺閱讀,博覽群書,充盈心靈。走遍大江南北,拓寬視野。成為有學問者,或者成為某個領悟的佼佼者。即便是普通人,也在不斷地“學”,隨時隨地的“學”。

再說“問”。

“問”(wen),四聲,形聲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

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五花八門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查找有關資料自己解答,可以與人討論解答,可以請教高人幫助解答。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向老師請教,向專家學習,向身邊人學習……唯有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才能不斷地提升個人素養,豐富知識,為己所用,為人民造福。

還有一詞更重要,那就是“善思”。

若只是學和問,不善於思考,那麼所學知識只停留在表面,達不到心底或者學不深入,不能達到舉一反三,活學活用。要想把所學知識為己所用,以提高和創新,必須善於思考,勤於鑽研。人類的發現,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研發,都離不開思考。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願每個人都能愛學,勤問,善思,做一位有“學問”的人




靜聽花解語


學問者,有學就有問,有問就有學。

學不一定就是直接地學,更多的是間接地學。所以環境是很能影響一個人的學問的。比如同樣兩個人,處在學問人中,沒有學問也會慢慢變得有學問;與之對立的是,處於不識之乎的一群人當中,想有學問也只能困於無何有之鄉。

問也不一定就是直接地問,學問的由來更多的是間接地問,即間接地問自己,一定要多過直接地問別人。老是問別人,聽別人,而不問自己,那一定學不來什麼東西,學到也無多大益處,還很可能成為有害的學問。

當然,基礎知識是一定要先學的,與問沒有關係。比方說一加一等於二,再比方在校學習的那些公式、定理、定律之類的,還有如生活與為人處事的規矩規範。但當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就一定要多問,這樣方可改變已有的事物,方可用學問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從而獲得更好更大的利益或發展空間。

學問也是有很多條件的,一是不能固執已見,二是需要自我反省,三是需要細緻與用心,四是需要持續不懈,五是要有目標,同時還得有攻關與無畏困難的準備。大多數真正的學問,是需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大多數大學問,都匿於“深山老林”之中,沒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與勇氣,就很容易半途而廢,終無所獲!



夏禾文化


學問學問,是學重要,還是問重要,為什麼?

一.學的重要性

提到學,我們小時候快到週歲的時候開始學步走路,在媽媽引導下開始邁步,從艱難的第一步開始,一步,二步開始,從媽媽撐扶下慢慢學步,不到一個月的學習,媽媽會故意放手,讓孩子慢慢學會平衡,摔倒了媽媽扶起再次放手,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扶起,孩子就會學會開始獨立步行,從學會一步或二步開始,一次的跌倒與爬起孩子就學會走步,這個過程就是大家認為的“學”,從完全的陌生到接觸最後熟悉掌握。

二.問的重要性

孩子咿呀學話開始,對所見所聞充滿不知與好奇,首先開始就問一些最簡單的問題,可能會問到我是從哪裡來的,狗狗為何有四條腿,魚兒能在水裡遊,這些低級可笑的簡單一問,有時真能難倒爸媽,孩子天真的問說明不知道想求來龍去脈,獲知原因這就是“問”的含義吧。

綜上所述不難理解學與問的關係,要想掌握未知,“學”與“問”都一樣重要,無法分清彼此。


蒙湘牛


學問,單從字面上看就知道有先後關係,有了學習,才通過思考,把不懂的內容提出問,內容才會有深度!

從我們祖先猿人開始,他們每天去狩獵,解決活下去的問題。當時還不懂得使用工具,但是隨著進化,腦子也越來越聰明,可以製作一些簡單的工具,發現兩塊石頭撞擊可以生火,把獵物烤一下可以很美味和營養,把一些木頭一端弄尖了才能捕捉到更多的獵物,把獵物的皮剝下來做成簡單的“衣物”,解決了寒冷的問題……這些使用工具的行為都是通過不斷學習摸索的結果,會使用工具也是人類從猿人到人的進化過程。我們的先祖從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前肢在使用工具過程中慢慢進化成更加靈活的雙手,這一系列的轉變也訓練了大腦,在不斷思考中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會使用工具也讓猿人有別於其他動物,成為食物鏈頂端的統治者。

一開始可能沒有沒有模仿的標的物,但是從解放前肢開始,猿人中有帶頭直立行走的“人”,發現直立能夠解決更多問題,後面的猿人相互模仿,這都是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又遇到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斷思考。學和問在週而復始的進行著。

問是在實踐過後才發生的行為,不知道因就不可能有果,兩者都重要,只是學而思不斷往返中迭代。


聽雨小榭2020


望文生義,真的I服了yuo。

學問,這個詞既不是說學,也沒有說問。這個詞的本義是某一方面專業知識。也就是說,這個詞是名詞,不是動詞。

所以,我們常常也說“做學問”,這就更加明白無誤了吧,做是動詞。

有些人,特別強調“問”,這本來也有正確的地方,但是,“問”?到底問誰?怎麼問?怎樣對待問來的答案?

這個也是我們東方文化中的一個缺點。我們太重視答案,往往對於理由或者推理過程不重視。

問誰?首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到底研究過沒有?在那些地方出現過?有哪些資料可以用?估計最後的結論,大概會是什麼樣子。

實在沒有頭緒,可以問自己身邊的人,同學或者朋友。多交談。很多問題,只要一交流,互相討論討論,就有了思路,也就有了解決的方法。

最不聰明的,就是直接問老師,直接得到一個答案。這對於自己的研究或者發展,一點好處也沒有。只是白白浪費了自己應該增長能力的一次機會。

學習和詢問,這兩個事情與“學問”這個詞,除了字寫的一樣,本義完全不同。生拉硬扯望文生義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希望我們的老師和家長,真正理解一個人成長應該有的經歷,正確指導學生刻苦鑽研,互相探討,自我發現,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千萬不要在”正確答案”這個圈子裡轉,永遠也出不去,才是悲哀。


老楊老師2


有你才幸福,與我共分享:

引言:《周易正義》乾023:“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釋義:“君子學以聚之者,九二從微而進,未在君位,故且習學以畜其德。

“問以辯之”者,學有未了,更詳問其事,以辯決於疑也。

結論:學問,是學重要,還是問重要?當然,問重要,因學未了。

為何“問重要”呢?

首先,學問分開

清朝文人畫家鄭板橋曾說過:“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這是為什麼呢?知學而不問,越學越痴呆,也正如孔子所言的一樣,“學而不思則罔”。

所以,學是人生的過程,問是人生的收穫。人生從哇哇墜地開始,就咿呀學語。雖有摸仿別人的功能,但長大後,還必須從師學習,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隨著大腦思維的擴展,就多多少少地產生一些疑惑,即不懂得的地方。

不懂不能裝懂,似懂非懂而不問,僅僅是學習到了皮毛,不知其實質內含也。要想弄懂事理或得到解惑,就必須重在問,因為光學理論知識,並不能知曉其形成結果的過程是如何做到的。

其次,學問連用

一般來說,學問是“學中問,問中學”。常言道:“幹到老,學到老”,其實也就是“幹到老,問到老”。想想看,每個人學習畢業後走上了工作崗位,並不是工種就適合你的專長,也並不是為你而特設的,往往就有可能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這時候的你就要靜下心來,虛心向別人請教或詢問,從而瞭解這工種中的程序規則。

我們在問的過程中,要邊學習、邊掌握,做到學中幹,幹中問,不斷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從而慢慢地適應工作。所謂“萬事開頭難”,只存於一時間。只要你肯放低心態,不恥下問,其實難也不難。

鄭板橋還說過:“瓊崖主人讀書好問,一問得,不妨再問三;問一人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進露。”再一次強調了問的重要性,問一個人還不夠,為了得到事理的正確性,只有多問人,然後,總結歸納岀真知灼見。

再之,學問有道

學是基礎,學習就是獲得古今中外勞動人民在智慧上的傳承理念和理論上的經驗總結。而問則不同於學,它是在學基礎上的一種解惑。學的是理論,問的是行為意識,只有不斷地問,才能使學以致用,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勤學好問,我們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所謂“聞到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說的就是人們在做事的過程中,總會岀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僅單憑腦海裡思維定勢是不行的,有必要翻查資料或詢問智者,從而得到問題的解決。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雖是謙虛的好學態度,同時也是一個問的過程。這裡的“問”體現出一個人格局:三人中,學問有高低,不僅僅是問高者,而且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即“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

總之,學而築基,問則解感。學在某些時候是被動接受知識,而問則是主動求索知識。學是吸收,問是解答,你認為對麼?


杜象應


學問學問,學中有問,問中有學,正是一個學者的左右兩臂,缺一不可。

學者,吸收也。上學讀書,看書看報,收看視頻教材,聆聽名家演講,都是學習的手段。人的一生就像海綿一樣,不斷的吸取前人的,旁人的,師長的,長輩的有益知識,來學習成長,豐富自己。

問者,討教也。凡遇不解事,不恥下問,也是一種快捷的方法,遠比自己去資料庫,圖書館查找原因,追根溯源,要方便快捷很多。

“益於學,且相問”,這才是做學問。

做學問的目的,就是用你吸收的知識,化作一種能力,讓你攀爬到前人和學界領軍者的肩膀上,藉助他們知識的高度,幫助你獲得更遠更深的知識視野。

然後,用做學問得來的知識,為我所用,成就你從事的事業,做出一番成績來,以不辜負提供你學問知識的前輩。


雲中一擊


學問學問,學了之後再問,包括兩種意思:一是博學,一是好問。

學問學問,既要學系統的理論知識,也要學實踐的知識。

學問學問,學與問同樣重要。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相輔相成,學中問,問中學,求得真知。

我們從小就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知識就像插上翅膀,翱翔在浩瀚的天空,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終身都在學習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勤學好問,把學習貫穿人的一生。

遇事多思多問,遇到問題隨時問"為什麼",青少年心目中總有"十萬個為什麼?"例如:

1,地球為什麼是橢圓形的?

2,我們看到的太陽為什麼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3,貓從高處掉下來為什麼沒有摔壞?

4,海洋為什麼是藍色的?

5,舌頭為什麼能吃出酸甜苦辣鹹的味道來?

6,為什麼說水往低處流?

7,一年為什麼有四季?

8,扁蝠為什麼只在晚上出來?

9,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

10,狗為什麼忠於人類?

……

從平常事物中發現問題,隨時請教父母,請教老師,請教同學和朋友,虛心學習,態度誠懇,只要對自己有啟發,對自己有幫助,不管請教的人年長年幼,都當成自己老師,敬"能者為師"。

正所謂"好曲不厭百曲唱,好書不厭百日讀,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讀便於思索,朗讀便於記憶,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

處處留心皆學問,從平常生活中,從生活細微之處,認真仔佃觀察,分析,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向題,從而找出規律,得出結論,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變成自己的學問。

總結,學問是從現實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經過思考提煉的系統的理論知識。





日日新77055711


學和問二字誰為重,我頓無可釋。

學,為我們對未知的所求。而在此之間,為自己想要知道的,卻又忙然無知其意,便而就有了對求其意的問。

如同,我們年幼時,對不明白的事物,向媽媽求的疑問,媽媽,燕子為什麼冬天不來,現在又來了!媽媽告訴我,燕子啊,喜歡美麗的花朵,喜歡雨的熱情,當然更喜歡溫暖的陽光。所以呀,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燕子就回來了。當然媽媽並沒告訴我它屬候鳥,隨季節的變化,它會往反,但我卻簡單的知道了,燕子是愛春天的……!

你小的時候,問過媽媽嗎!

我想,我們都是在學和問的過程中長大的吧!



2019時光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