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後權力落誰手上?

浮雲123093382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本想在光緒死後,立溥儀為皇帝,自己可以繼續執掌清政府大權,但是這一天的早上,慈禧卻沒有起來床,她的病情急劇惡化,於是留下了那句讓人笑話的遺言,撒手人寰了,那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慈禧死後,那清政府的大權到底落到誰手裡呢?

隨著慈禧的去世,清政府也變的混亂,而大權也漸漸的變成一個三角,分別由三個人執掌,我們一一分析。

  • 朝中大權——攝政王載灃

慈禧去世前,把載灃提升為了攝政王,這是因為載灃是道光皇帝的親侄子,也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而載灃與他的父親奕譞一樣性格溫順,並且非常忠心於清王朝,早年的載灃出訪過德國,也是皇室中見識比較多的人,就這樣被慈禧太后選為攝政王,其子溥儀被選為皇位繼承者。

慈禧死後,載灃成為了監國攝政王,清朝總計有兩位攝政王,另一位就是多爾袞,但是多爾袞只是攝政不監國,而載灃確是攝政監國兩擔挑,在朝廷中的以載灃為首的少壯派也逐漸掌管政權,但是此時清政府內憂外患十分嚴重,可以說載灃整天忙得不可開交。

  • 重大事件裁定者——玉璽掌管者隆裕皇太后

隆裕皇太后,是慈禧太后給攝政王載灃上的一個“緊箍咒”,可以說是慈禧給她們葉赫那拉氏留下的最後一份重要權力,而因為宣統皇帝的年幼,隆裕太后就成為了玉璽的掌管者,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徵,更是給予了隆裕太后最後的決定權,同時也實施了“垂簾聽政”,在朝中相當於與攝政王載灃共同執掌清王朝。

可是隆裕太后性情溫柔,並不是擅長權術之人,所以她的親信並不多,而且自己的眼線也不多,很多事情瞭解的並不詳細,造成了她與載灃之間的配合並不默契,但是隆裕太后對待溥儀卻十分的好,而且也十分的嚴格,盡到了一個母親的責任,隆裕太后也成為了終結大清王朝的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結者。

  • 清政府最後的王牌軍隊——北洋新軍領導人袁世凱

袁世凱,在甲午戰爭中就負責後勤工作,隨著戊戌變法,袁世凱也成為了其中一員,併成為光緒帝訓練新軍的主要負責人,袁世凱長期經營新建陸軍,成為了北洋體系中的重臣,隨著李鴻章去世之後,北洋中袁世凱密佈自己的親信,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等,都是袁世凱親信。

攝政王載灃非常痛恨袁世凱,因為他認為袁世凱就是出賣“維新派”的人,而且自己的哥哥光緒皇帝的死很可能與他有關,並且光緒帝遺言中就有殺死袁世凱一項,但是朝中重臣的維護和外國勢力的扶持,使得載灃不能殺掉袁世凱,只能罷免他,但是辛亥革命的爆發,讓載灃清楚意識到,清政府花錢打造的新建路軍,卻不聽從清政府的指揮,載灃徹底敗在袁世凱的手中,袁世凱出山之後不但掌管了軍權,更是掌管了清朝朝政大權。

慈禧太后作為清政府最後集權統治者,她死之後的清政府大權,也有攝政王載灃、隆裕太后、袁世凱三人執掌,因為他們的並沒有統一思想,共同為大清努力,也致使但在慈禧死後僅僅三年,清朝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文武君


慈禧死後,清朝的權力當然是落到了攝政王載灃的手上。

慈禧在臨終前最後做出了三個影響清朝命運的決定:

第一個是任命醇親王載灃為清政府的攝政王;

第二個是選中載灃的兒子溥儀作為皇位繼承人,雖然這時候光緒皇帝還沒死,但是慈禧也不會讓光緒再活下去;

第三個是讓人給光緒皇帝送了一碗“酸奶”,毒死了光緒。

她之所以會選擇讓載灃當攝政王,又讓載灃的兒子溥儀當皇帝,一則是因為載灃和他爹奕譞一樣組夠聽話;二則是因為慈禧也沒想到自己會死得這麼快,她原本還想著毒死了光緒,讓溥儀當皇帝,她自己繼續掌控清政府。

只可惜,光緒皇帝一死,她自己也鬆了一口氣,松完了這口氣,她也就嚥氣了。

所以,慈禧死後,因為小皇帝溥儀才三歲不到,清政府的權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攝政王載灃的手上。

清朝歷史上只有過兩個攝政王,一個是順治時期的多爾袞,一個自然就是載灃,只不過載灃的能力遠不如多爾袞而已。

載灃掌權的時候,清朝已經快走到了盡頭,雖說讓多爾袞來攝政,多爾袞也救不了清朝,但說實話,載灃的能力絕對比不上多爾袞,這一點毋庸置疑。

載灃主政之後,總的來說只幹了一件事——鞏固皇權。

他很清楚想要鞏固皇權就得掌控兵權,所以他一上臺就迫不及待地罷免了袁世凱,收回了北洋新軍的兵權,隨後又換掉了兵部尚書鐵良,試圖將兵權牢牢地掌控在皇室自己的手中,或者說是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他又借鑑了德國皇家近衛軍,花費了無數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訓練了一支人員編制在1.2萬人的禁衛軍。

這支花了3年時間打造出來的禁衛軍,也可以說載灃掌權三年的時間中最拿得出手的東西了。

但是,禁衛軍剛剛訓練好,他也剛剛意氣風發地去檢閱萬禁衛軍,武昌城裡就響起了起義的槍聲,拉開了推翻清王朝的序幕,載灃可謂是又悲催又無奈。

載灃雖然看似收回了兵權,鞏固了皇權,可他對鬧得越來越激烈的革命黨卻束手無策,對回家釣魚的袁世凱更加束手無策。

汪兆銘在載灃的必經之路,也就是銀錠橋下埋炸藥想要炸死載灃,載灃很生氣,想要殺了汪兆銘,可是被善耆一勸,他冷靜下來之後又不敢殺了,只能判汪一個永遠監禁。

為什麼呢?

因為局勢太動盪了,清朝已經支離破碎了,載灃根本不敢冒險去激怒革命黨,所以為了穩定革命黨,他只能關著汪,不敢動手。

武昌的槍聲一響,載灃趕緊讓蔭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軍,可是蔭昌有沒有這個能力呢?顯然沒有,所以載灃雖然收回了兵權,可卻沒有一個可堪一用的將領,這樣一來,收不收兵權又有什麼用?

載灃只能去求袁世凱了,袁大爺呀,你可趕緊出來幫幫我吧!

袁世凱出不出山呢?當然出,但是得好好地和載灃討價還價,最後載灃不得已之下只能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讓他一手掌控軍政。

同時,又因為載灃鎮壓起義軍不利,在隆裕太后的逼迫之下,他只能選擇引咎辭職。

1911年12月6日,載灃這邊才向隆裕太后提交辭職申請,隆裕太后那邊便迫不及待地批准了他的辭職。

於是,清朝的權力又從載灃的手上轉移到了隆裕太后的手上。

隆裕太后在清朝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時期掌控了清朝的話語權,她能夠力挽狂瀾嗎?

顯然不能。

隆裕雖然有心學一學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慈禧,可是她的能力比之載灃更加不堪,載灃尚且不能力挽狂瀾,隆裕又怎麼可能做得到?

所以,載灃的退休,隆裕的掌權,只會加速清朝崩塌的速度,絕不可能出現力挽狂瀾的情況。

袁世凱和革命黨談妥了條件,得到了革命黨“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這個承諾之後,趕緊北上忽悠隆裕,怎麼忽悠呢?他說革命黨已經成勢,遍地是革命黨,他也擋不住了,但是他幫溥儀和皇室爭取到了一個優待條件。

只有讓溥儀遜位,將政權交給革命黨,才能得到這個優待條件,不然的話,不僅得不到優待,還會被趕盡殺絕。

隆裕一聽,瞬間花容失色,情況竟然已經這麼糟糕了嗎?好吧好吧,哀家也無能為力了。

於是,隆裕被嚇唬得答應了袁世凱的條件,讓溥儀退位,將政權和平地移交給革命黨。

溥儀的退位,也就意味著清朝的滅亡。

雖然後來紫禁城裡還有個所謂的“小朝廷”,但終究不足一談。


寧糊塗


慈禧太后去世後,清王朝的權力就四分五裂了。

實際上,當太平天國興起,漢族大臣開始掌握兵權後,清王朝的中央權力就開始被削弱了,只是慈禧太后以高超的權謀手腕勉力維持。她一死,權力立刻四分五裂。

地方督撫獲取一部分權力

實際上,慈禧太后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奈何不了有實權的地方督撫了。當初慈禧太后向列強宣戰。當時的地方督撫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等組成聯盟,自己跟列強和談,史稱“東南互保”。

慈禧太后死後,中央的權威進一步被削弱,再也沒有人能夠對地方督撫形成足夠的威懾力,地方督撫的權力進一步增大,獨立性更強。

袁世凱等實力派軍閥獲得更大權力

兵部尚書鐵良,北洋領袖袁世凱等實力派獲得更多權力,他們的權力更強。

袁世凱通過小站練兵掌握了清政府最精銳的武裝。慈禧活著的時候,袁世凱忠心耿耿,不敢有任何想法,慈禧死後,袁世凱的影響力和權力大增,再也沒有人能制衡他。

醇親王載灃名義上獲得最大權力

醇親王作為宣統皇帝的親生父親,皇父攝政王,天生具有巨大的優勢,自然而然就獲得了名義上最大的權力。

咦!為什麼要說名義上呢?實際上,載灃雖然是攝政王,卻什麼都做不了。比如兵權,他雖然罷免了兵部尚書鐵良和袁世凱,但是實際上,他根本掌握不了兵權,他根本指揮不了北洋新軍。

比如在政治上,雖然他一開始廣受擁護,但是他根本沒有平衡各方面勢力的能力。很多政治勢力,比如立憲派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搞君主立憲制,結果他搞出來一個皇族內閣,讓各方面勢力大失所望。

所以載灃只是名義上繼承了慈禧死後的權力,實際上他並沒有多少權力。


清墨講歷史


從某種程度上說,慈禧太后也算是一代梟雄了。她在清朝晚期的地位如日中天,但是能力太差,在紛繁複雜的國家事務面前顯得力不從心。把千瘡百孔的清王朝引向了滅亡。

慈禧太后死於1908年,這一年距離大清滅亡就剩三年了。1911年的武昌起義昭示著大清的滅亡和新時代的開始。死之前,慈禧太后把國事做了安排。選定溥儀為新皇帝,溥儀的父親為攝政王,同時殺死光緒帝。這本身還是換湯不換藥的決策,慈禧太后的目的無非是繼續掌握政權。

沒想到,光緒一死她也死了。新皇帝溥儀還是個三歲的小孩,國家大事就都由攝政王載灃處理。載灃很快成了大清王朝的當家人。載灃的確有權,汪兆銘這個年輕氣盛的革命黨人,選定的刺殺目標就是攝政王載灃。

汪兆銘在攝政王上下班必經的銀錠橋挖坑準備埋炸彈炸死攝政王載灃。結果汪兆銘膽子小,遷延時日刺殺沒能成,反而暴露目標被抓了。汪兆銘在監獄裡寫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詞氣英勇,感動了載灃,竟然沒有殺他。誰能想到寫下這樣慷慨悲壯絕命識的人會成為漢奸。歷史真是弔詭。

攝政王載灃,不僅抓革命黨,還罷免了權勢很大的袁世凱。袁世凱可是晚清重臣,自小站練兵以來,實力不斷壯大,漸漸有尾大不掉之勢。可是載灃毫不猶豫的就罷免了他。可見載灃的權力之大。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載灃對局勢的掌控越來越力不從心了。袁世凱雖然人在河南,可是心繫國家,北洋軍對的進退調動實際還是由他掌控。眼見革命黨的聲勢越來越大,清朝軍隊節節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載灃對局勢的掌控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袁世凱雖然人在河南,可是心繫國家,北洋軍對的進退調動實際還是由他掌控。眼見革命黨的聲勢越來越大,清朝軍隊節節敗退,清王朝岌岌可危。無奈之下,隆裕太后罷免了載灃,同時啟用袁世凱。袁世凱立即成了清王朝最後一個大權在握的人了。

袁世凱對革命黨是既打又拉,利用革命黨的不斷進攻逼迫清王朝交出政權。隆裕太后和溥儀這一對孤兒寡母,怎麼能寶珠風雨飄搖的大清江山?根本保不住,只能依靠袁世凱。袁世凱並不想做大清的鷹犬,他對大清的腐朽統治已經看得很清楚了,誰也保不了大清。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對隆裕太后和溥儀說革命黨實力大,不如交出政權,以後還可以過富足的日子。這一對孤兒寡母別無選擇,下了退位招數。大清朝滅亡。

此時權傾朝野的袁世凱已經無人可以抗衡了,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從革命黨手中奪走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成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緊接著開始逐步實行復闢,最後在全國人民的唾罵中死去。

慈禧太后死後權力分兩個階段由載灃和袁世凱掌握,載灃想挽狂瀾於既倒,結果被罷官,袁世凱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成了辛亥革命的功臣,但是由於私慾膨脹,復辟帝制,留下罵名。


小小嬴政


1908年,光緒帝駕崩,一天之後慈禧太后也暴斃身亡。接著宣統帝溥儀即位,三歲的溥儀顯然沒有執政能力。真正的大權落到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手上,載灃就是監國攝政王。

載灃是光緒帝的堂弟,他在早年間也是支持變法的。慈禧太后也很無奈,因為實在無人可選,於光緒帝血源最近的,也就是載灃了。

載灃執政以後,立刻就開始實行集權政策。他打著君主立憲的口號,騙取了人們的信任,直到建立了皇族內閣,才讓立憲派感到很失望。

本來載灃上臺,讓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因為載灃早年支持戊戌變法,讓官僚立憲派們看到了希望。他們希望在載灃的主持下,能將君主立憲制度執行下去。

但載灃登基之後,首先是任人唯親,而且還打擊異己勢力。載灃上臺之初,許多權利掌握在奕劻、袁世凱、鐵良等一批老臣手中。載灃等不到羽翼豐滿,就迫不及待的向他們開刀。先後將袁世凱等人去職。

袁世凱等人離職之後,立憲派的力量大損,人們開始對載灃的立憲產生懷疑。此外,載灃對袁世凱等人的排擠,也把他推向了革命的一方。本來立憲派對載灃抱有一絲希望,希望它能推動憲政。但是載灃的集權政策,與他們的理想不相符合,所以他們紛紛放棄君主立憲的主張,轉而支持民主革命。

載灃在扳倒袁世凱之後,接著就向慶親王奕劻開刀。奕劻長期擔任首席軍機大臣,把持朝政,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載灃一時還奈何不得。於是兩大派系開始相互暗鬥,各派親貴們開始攬權謀私。

這種權利無序,政府無威的狀態終究不能長久,中國內部正在醞釀著一股翻天覆地的力量。

對皇室失望透頂的立憲派,對頑固集權的親貴產生厭惡之情。當辛亥革命的槍聲響起,立憲派立馬轉身投向革命,清王朝轟然倒塌。


老蟲


112年前,統治了大清朝48年無冕女皇慈禧戀戀不捨的閉上了上眼,在她死前的一天,當朝的傀儡皇帝光緒竟然提前死掉了,原因不明,後來終於清楚了,光緒死於大量的砒霜中毒,這事兒很容易推斷,肯定是慈禧覺得身體不行了,決定把光緒帶走,帶走光緒的理由也很簡單,(他曾經想政變殺掉慈禧,結果失敗了,所以光緒肯定會在慈禧時候做出種種對慈禧不利的舉動)以慈禧的性格,是絕對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的。

慈禧在死前,除了做掉了光緒,還幹了另外一件大事兒,那便是重新立了溥儀為宣統皇帝,授權她的侄女,也就是光緒皇后隆裕。仿效她的模式與溥儀的父親載灃來統治這個帝國,但是事實證明慈禧高估了她侄女隆裕,這事兒咱下面慢慢說。

當載灃帶著三歲的溥儀到紫禁城榮登大寶後,載灃便成為了大清帝國實際的攝政王,按照慈禧的設計,攝政王沒有全權統治大清的能力,他所做的一切決定畢竟經由皇太后隆裕批准才可以執行,但是不是誰都可以垂簾聽政,不知誰都可以像慈禧那樣有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還沒幹幾天,隆裕就被架空了,也就說,在大清朝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攝政王載灃是中國的實際統治者,後來大清朝氣數已盡,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這便是後話了。


老豬的碎碎念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嚮往常一樣召見軍機大臣和醇親王,和他們一起談論國事,中午時分,慈禧突然昏厥,後雖恢復意識,但慈禧已預感到自己時日不多,於是,趁著自己還算意思清醒,慈禧發佈了一道上諭,總結大概意思有2點:


1.昨天已經任命醇親王為攝政王,負責處理一切國家大事,聽從我的指揮,但現在我已經快不行了,以後所有國家大事都由攝政王處理。

2.如遇重大問題,還是要請示隆裕太后,由隆裕太后定奪。


下午三點,慈禧歸天。


好了,根據慈禧的遺詔我們來看一下後慈禧時代的大清權力格局。


攝政王,醇親王載灃。是名義上的最高首腦,負責處理一切國家事務,但是慈禧有命,重大事情還得請隆裕太后定奪,所以頂多算一個CEO


隆裕太后,光緒皇帝最不喜歡的女人,慈禧的親侄女,一個深宮裡的后妃,被慈禧硬生生的推到了歷史的大舞臺上,擁有了大清朝國家大事的最終拍板權。雖然她極力效仿慈禧,但是她畢竟沒有慈禧的手腕和智慧,算是一個弱勢的董事局主席


小皇帝溥儀,在光緒皇帝死的當天就被慈禧冊立為皇帝,不過2歲的小屁孩,懂什麼叫權力,一邊玩蛐蛐去吧。

(圖片來源 影視劇照)

另外還有一股隱形的勢力,那就是袁世凱。雖然從明面上來看,袁世凱並沒有什麼大權,僅僅是一個小小軍機大臣,甚至在前不久的官制改革中被人擺了一道。但是沒有權並不代表沒有勢,在老袁多年的經營下,他的勢遍佈朝野,皇族中,慶親王奕劻早已經餵飽,是袁世凱的利益同盟,大臣中有自己的把兄弟徐世昌通風報信,軍隊中有自己一手操練的北洋六鎮新軍。


分析完以後,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慈禧死後大清朝是處於權力真空狀態的,掌權者控制不了國家大事,控制得了局勢的沒有掌權。


不過這並不妨礙新任CEO載灃的心情,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燒起來。

(圖片來源 影視劇照)

第一把火,抓軍權。這麼多年被洋人揍,被天平天國鬧,載灃也體會到“槍桿子裡出政權”的真理。第一步建立“禁衛軍”,先把皇家給保護好再說,任命七弟載濤負責。第二步整頓海軍,設立海軍部,把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都給合併進來,任命六弟載洵負責。第三部,設立軍諮府,統帥海陸兩軍,負責人還是七弟載濤。


載灃,載濤,載洵,三個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小夥子掌控了大清朝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第二把火,抓新政。不過這把火顯然燒的有點慢,慈禧規定的是9年內立憲,但是當時的立憲派、革命派已經等不及了,上書的上書,鬧革命的鬧革命,大勢所趨,已經刻不容緩。重壓之下,載灃開始設立責任內閣。不過這個內閣和軍機處沒啥區別,13個內閣席位皇族成員佔據了多數,儼然是皇族內閣。


第三把火,辭退袁世凱。載灃是一直看袁世凱不順眼的,戊戌變法的時候,袁世凱拆了光緒的臺,這個仇載灃是一直給他兄弟記著呢。原本載灃是想除掉袁世凱的,好在慶親王和張之洞都保了袁世凱一把,袁世凱才留得一命,回漳得靜觀局勢。


不得不說,載灃這三把火燒的真不怎麼滴。看不清形勢,邁不開步子,還是封建皇族統治的舊觀念,盡失民心,最終燒掉了大清朝。


歷史百小生


慈禧死後權力落在誰手上?下面來說說。

權力分散

所謂樹倒猢猻散,慈禧死後,清朝就再沒有人能一人獨掌大權了,權力開始分散,不過並沒有太過於分散。其中兩部分人權力最大,一個是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一些皇族勢力,一個就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勢力。所以慈禧死後,權力並不是只落入一人手中,而是分散到了幾股勢力手中,有兩股勢力比較大。



矛盾爆發

載灃等人和袁世凱等人的矛盾在慈禧生前就有,慈禧也沒有解決,慈禧死後雙方的矛盾徹底爆發。載灃等人本來是想殺袁世凱,但是袁世凱也不是吃素的,一番博弈之後,最終載灃等人放棄了殺袁世凱的想法,只是革了袁世凱大臣等職位。這時候雖然以載灃為首的皇族權力算是蓋過了袁世凱的北洋系,但也無法消滅袁世凱的勢力化為己有,證明了清廷的衰落。


花落誰家

慈禧還在世的時候,清廷就在搞預備立憲,其死後預備立憲還繼續在搞。清廷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力,搞了一個皇族內閣,但這就引來了立憲派的不滿,諮議局直接和清廷叫板,要求解散皇族內閣,可見此時清廷的權力之虛弱。預備立憲讓立憲派的權力大了起來,可以和清廷分庭抗禮了,不過立憲派並沒有主心骨,也開始分化。之後辛亥革命爆發,南北和談,袁世凱在其中獲益頗多,權力更加龐大,清廷已無人能壓袁世凱了。



總的來說,慈禧死後,清廷的權力是分散了的,但在分散中又有所集中,在幾股勢力手中。又在各方奪權以及局勢變化的過程中,袁世凱成了最終的受益者。


淡看天上月


1908年11月15日未時,葉赫那拉氏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 。這位統治這帝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徹底的放權了,而就在前一天,光緒皇帝被“毒殺”。帝國的權利給誰了呢?慈禧留下了一個類似於順治皇帝剛入關的權利架構:光緒皇后帶著溥儀與攝政王載灃共同管理這個國家。那麼誰將掌舵這個落後的帝國呢?

一、烜赫一時的載灃

正常來看,當然是這個光緒皇帝的弟弟、宣統皇帝親爹的男人了。載灃剛上任時,確實風頭無兩。第一件事就是以“足疾”為由開掉了軍機大臣袁世凱(本想殺袁的)。可惜載灃沒有抓住袁世凱“退休”的機會,從1908年到1911年這不到三年的時間內,載灃雖然將很多權利尤其軍隊的最高統治權握在了手裡,但真正在軍中的實權派,他沒有辦法改動,這就為以後留下了後患。

二、短暫垂簾的隆裕太后

其實隆裕太后最早是和載灃共同執政的,但她沒有政治夥伴,沒法制衡載灃,甚至還被載灃“羞辱”,喪失信心的隆裕太后只能不在干涉政治。

不過機會來了,隨著政府軍在對抗革命軍處於不利的局面,載灃被迫召回了在家“賦閒”的袁世凱,隨後載灃辭職回家。而袁世凱進京後首先拜見了皇帝,其實也就是拜見了隆裕太后。本以為能夠掌權的隆裕太后這會可真是引狼入室了。


三、享受果實的袁世凱

重新回京的袁世凱,成為了滿清政權最後的話事人,他先是痛擊革命軍穩定了局面,然後又依靠軍隊向朝廷要錢要糧,逼的隆裕太后哭著向宗室借錢。與此同時,袁世凱的野心不斷膨脹,他主動和革命黨人談判,已經開始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了。

1912年,清帝正式退位,袁世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一人。

滿清的滅亡正說明這個道理——槍桿子裡出政權。無論是載灃還是隆裕太后,他們都未真正的職掌軍權,弄了一些沒用的滿族親貴當一把手就可以了?最精良的北洋軍的將領全是袁世凱系的,那支在天津小站的新式陸軍早就成了袁家軍了。


黑水布衣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此時,慈禧歸天,清朝的名義權利落到了攝政王載灃的手上,因為攝政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做了皇帝,父憑子貴,溥儀當時還是個孩子,所以由攝政王載灃出來輔助朝政,但是清廷的實際軍政大權在北洋大臣袁世凱手裡,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權傾朝野。

(載灃,圖照)

慈禧太后在位期間,權利把持在握,袁世凱不敢造次,即使他在戊戌政變果斷出賣維新派和光緒帝,維護了慈禧太后的權利核心地位,慈禧太后也給於他應得位置,但袁世凱畢竟是漢臣,必須要打壓,慈禧太后又用應付曾國藩,張之洞那套方法,邊重用,變打壓,使的袁世凱不能做大做強。

等到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歸天,贏弱的攝政王載灃在袁世凱面前就是一個紙老虎,中看不中用,袁世凱就如同三國時期的司馬懿那樣臥薪嚐膽,等待時機。

(袁世凱鄧艾時機,圖照)

這時候,武昌起義爆發,搖搖欲墜的清廷在這運動下,苟延殘喘,攝政王載灃帶領軍隊前去平叛,結果兵不能戰,被革命軍打的打敗。

此時清廷內部裕隆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分歧嚴重,裕隆太后下旨免了攝政王載灃的一切權利,

袁世凱看到時機,讓自己的北洋軍手下們到處鼓吹只有袁世凱才能平息這場動亂,加之,袁世凱向日本和西方列強許諾自己當政將給於最大回報,所以各國就向清廷施壓,重新啟用老將袁世凱,這樣以來,裕隆太后沒有辦法的辦法,重新啟用袁世凱,這樣,袁世凱重新走向權利的中心。

(袁世凱統領的北洋軍閥,劇照)

大權在握的袁世凱改組內閣,把所有的北洋軍將領安插到內閣之中,這樣一來,清廷內部都是袁世凱的人,袁世凱架空了裕隆太后和溥儀皇帝,等裕隆太后反應過來,她和溥儀皇帝都成了孤家寡人,沒有一點權利,成為待宰的羔羊。

袁世凱一面把清廷打掃乾淨,自己成為了主人,一面和革命黨周旋,吃完被告,吃原告,袁世凱這一招真高,使的自己在北京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成為權利巔峰的人物。

(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劇照)

以上是我的分析,以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