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在青春期挑戰父母的權威,應該置之不理還是應該給他一個下馬威?

自強者自立


子女在青春期挑戰父母的權威,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一個冷漠的人,那可以對他置之不理;如果你希望孩子更加叛逆或者變得自卑,那可以給他一個下馬威。

題主有句話我是贊同的:讓孩子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句話雖然難聽,但實際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力不足之處以及發掘自己本有的閃光點。

父母有權威嗎?

“孩子是我的,想怎麼著就怎麼著”,這句話就完美的詮釋了家長的權威。

所謂權威,就是上下級關係,有權力的意味在裡面,上級支配下級。那麼我們來衍生一下這個關係到親子關係中:

1. 正值壯年的父母對青春期的孩子

此時的孩子叛逆,希望通過反抗來向家長宣示自己的主權,宣示自己是獨立的一個人,宣示自己的能力,但在國內的家庭中,通常只允許出現一個權力中心--父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頂樑柱。

當父親遭到乳臭未乾的孩子的忤逆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就被視為挑戰父母的權威。

既然是從屬關係,那麼父母自然可以對孩子進行打擊,懲罰;又或者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內心則是這樣的韻味:跳樑小醜,還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2. 年邁的父母對正值壯年的孩子

當家庭中,親子關係的變成了一種從屬關係,一種支配關係,那麼年邁的老父親老母親,理所當然的可以對自己那正值壯年的孩子進行打擊、懲罰,當然也可以同樣置之不理。

但情況不同的是,正值壯年的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反抗:我已經有手有腳能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了,你憑什麼還支配著我?

這就是一種“權威”的雙重標準:只允許自己對孩子有權威,而不允許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有權威。

父母的權威,並非孩子所給的,而是父母自己給自己的,這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本質上來說,這類父母視孩子為他們的所有物,就像奴隸時代的奴隸主之於奴隸。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挑戰父母的權威

有一種家庭是不存在這樣的情況的: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也懂得尊重父母的家庭。

在這種家庭裡面,沒有從屬關係,大家都是平等的,舉個例子,父母不會隨時進入孩子的房間,孩子同樣也不會隨時進入家長的房間,這是最基本的一種體現。

青春期的孩子,與其說喜歡挑戰父母的權威,不如說他們只是習慣使然,從父母對其的行為準則中,習得這種習慣,並作用在父母或者身邊的人身上。

最原始的傳承

孩子是如何習得人際交往技能的?首先,孩子是從家庭中習得的,包括了學習父母間相處的方式,以及體會到父母和自己的相處方式。

當父母總以權威自居,那麼孩子自然會傳承這種交際方式。青春期的孩子有著渴望社交的需求,有著證明自己並獲得認同的需求,他們往往非常迷茫也非常彷徨,搜索自己有限的知識庫存,發發現只有這種叛逆的方式(父母也總是在用權威來證明自己的家庭地位)可以使用。

身體發育與心理發育不同步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發育遠超自己的身體發育,在思想上,他們已經具備了成人的特質和條件,但是身體上、智慧上並沒能達到那個地步。

就例如性,他們已經具備成為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的心理特徵,但是他們的身體發育程度決定了他們此時並不適合進行性生活,而另一個方面,他們也沒有能力對發生性關係的另一半負責。當他們錯誤的認為,證明自己已經成為一個男人/女人的唯一途徑就是性行為的時候,偷吃禁果也就自然而然。

此時的孩子,他們渴望擁有父母的權力和地位,例如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工作時間,自由的支配自己的錢財(在孩子看來如此,實際父母也收到種種限制),那麼他們就會通過叛逆的方式來行動。

期望成為異性父母的最佳伴侶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總是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那是因為他們無知。但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有想保護或者想超越的東西,首當其衝的就是父母。

  • 常常在孩子面前詆譭另一半的父母

有些父親或者母親,會在孩子面前詆譭另一半,例如母親跟孩子說:你爸真沒用,你不要成為他那樣的人,賺不到錢....

在此時,孩子心中就被埋下一顆種子“我要成為異性父母最佳伴侶”,這是一種保護異性父母的心理使然,那麼要成為異性父母的最佳伴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擊敗同性父母取代他的地位。這在青春期就會進行一次爆發。

青春期孩子叛逆應該怎麼樣處理?

回到前文所提及的那一句話:讓孩子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其實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是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力有限,還不足以做到成人的獨立;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對自己盲目的自信以及荷爾蒙的影響下,他們總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

處理這樣一個衝突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扶正孩子的進攻方向,找到他正向的發力點,而不是與父母為敵。


淅爸育兒記


我之所以選擇這個問題來回答,是因為恰好上週有一位讀者跟我吐槽:

我的女兒15歲,從去年開始經常頂撞我,說話做事都很任性,我常常被她氣到半死。尤其最近這半年,她不僅學習成績明顯下降,還沾染了很多以前沒有的壞習慣,比如偷偷化妝,還死纏爛打要去紋身。

多問兩句,她就扔過來一句“你懂什麼”,把我噎個半死。我現在真是很頭疼,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我也知道,這個階段的小孩就是會不服管,可當孩子這樣肆無忌憚地挑戰父母權威時,我到底是應該當作沒看見,還是得給他來個下馬威?

我的意見是,對這個問題,置之不理也不好,給她下馬威也不對。孩子頂撞父母時,大部分父母都會解讀為,這是孩子對父母權威的挑戰,所以,下意識的動作就是要維護自己的權威,一心想把孩子治得服服帖帖。

其實,真正造成親子間隔閡的,是溝通和理解上的鴻溝,而不是“青春期”本身。這個時候,父母的“下馬威”不僅不起作用,甚至還有可能起反作用。父母要看見孩子,看見他們身心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所承受的壓力。

這個壓力既來自於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包括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等,也來自成年人的不理解和不認可。雖然一方面孩子表現得極力反抗父母的權威,但另一方面,他們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大部分時候,他們的叛逆行為本身,就是為了向你證明自己,這時他更需要你在另一個層面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不要急於指責和糾正,先專注地聽聽他是怎麼說、怎麼想的。你理解和支持的態度,能夠有效幫孩子的情緒降溫,有助於他的大腦重新恢復清明,也讓他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錯誤。

你需要給孩子設立必要的規則,但至於孩子會不會遵守,也是取決於你與孩子的交流程度。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權威是天然存在的,如果你能保持與孩子的親密聯結,持續得到他的信任,你的權威就不會倒塌。相反,如果你一味地蠻力打壓,總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孩子,你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總之,如果你感覺到你的孩子在挑戰你的權威,你只需好好說話,正常講話,這是很簡單的事,沒那麼複雜。


御風者談育兒


子女在青春期挑戰父母的權威,作為父母的應該置之不理才是最好的。我的兒子在上高中的時候,青春期躁動的性格十分的明顯。有的時候你讓他做什麼事情,他偏偏不照你的意思來做。所以說我看出來,他想在父母們面前表現出自己有自己的權利,自己有自己的人格,所以有的時候可以不再許自己父母的決定,認為頂撞了父母才是男人的一種脾氣。其實對於這樣的青春期的孩子就好對付了。我兒子經常是我讓他去西他就偏去東。所以我就跟他鬥志鬥勇,有的時候看他玩遊戲,我就逗他說,今天不用寫作業,就玩遊戲,咱們得玩兒好了再說。我兒子沒好氣的嗆著,我說我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用你管,隨即把遊戲機很隨意的就扔在沙發上,自己回到屋裡學習了。而且有的時候兒子在上高中,只要在微信裡發出笑臉,就是要錢,所以我就裝作看不見,有的時候他不耐煩了就嘻嘻笑著給我打電話管我要錢。要錢的時候,我會藉機批評他幾句,然後再把錢給他,這樣的話即使花錢讓他安分守己,又讓他乖乖的聽我的話。而且平常沒事的時候我不去招惹,他也不會問他錢夠不夠花,想不想買一些什麼東西啥的,反正我不問,他也不說,這樣的話也省去了許多的事兒和廢話。現在孩子終於走出了青春期,邁入了大學的校園,一個青春有朝氣的年輕人,讓我覺得他的未來真的是很好。我還曾經跟他說過一句話,早起的小鳥兒,一定有飛翔的天空。




伊春美食美客


“李姥姥話育兒”分享: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家長的確非常頭大。不僅要照顧ta的衣食起居,還要顧及ta的情緒變化和生理變化。日常生活中還要面對ta經常會做出的一些反常的事情。

我家兒子今年12歲,已經到了青春期的階段,現在已經長得又高又壯,像個大男人一樣。除了身體上的變化,心理上的變化也是非常明顯的,經常會做出一些挑戰我和老公權威的事情。



在針對青春期孩子一系列變化的時候,家長朋友們應當如何處理呢?首先我們要了解青春期會出現的一些特徵:

【1】有了自我的意識,希望大家都肯定自己

在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喜歡穿衣打扮,開始愛照鏡子,注意自己的皮膚、衣著品位等等。

開始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以及自己的能力,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能夠快速提高,並且希望別人能夠認可自己的能力。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敏感,所以一定要及時的肯定孩子取得的微小成就,這樣才能夠緩解家庭關係的矛盾升級。



【2】有很強的自尊心,希望大家都尊重自己

在青春期的孩子有非常強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表揚,也希望別人能夠尊重自己的喜好。如果受到批評和懲罰的時候,就會感覺無法接受,或是情緒出現較大的波動,容易產生較強的挫敗感。

在這個階段的家長,需要家長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及時調整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和孩子說話要像和大人一樣溝通。千萬別再把這個時候的孩子看作三歲的小朋友了。

【3】有了很多的煩惱,希望大家都體諒自己

在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心事和煩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比較容易有孤獨、壓抑的情況,情緒無法發洩,而且穩定性較差。

雖然他們希望和別人相處愉快,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相處方法。表現為容易和父母產生口角,容易和同伴發生矛盾,容易在公眾面前損失個人的形象而煩惱萬分。



【4】有了交友的慾望,希望大家都成為朋友

在青春期的孩子希望和同齡人一起交流,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總是和他們有聊不完的話題,感覺和父母沒有什麼好聊的,如果父母對自己的約束較多,更是會反感,而且不願意和父母多說話。

在這一階段也有了朦朧的情感,對於異性也會有很多好感的情緒出現。家長朋友們也要淡定處理,千萬不要過於緊張和敏感,如果一味的干涉過多可能很多時候會成為早戀的促成者。

【5】做事容易衝動,希望大家能給機會改正

在青春期的孩子處於熱血方剛的狀態,所以做事情的時候容易不加考慮,脫口而出或是比較有衝勁,在這種狀況下往往會有一些無法彌補的後果。

其實他們在做過之後也會非常懊惱,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千萬不要一味的責罵,有時候可能他也非常懊悔。



通過分享了青春期孩子的以上特點,不難看出孩子在青春期的一些發展過程中,就容易會和父母產生矛盾,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就會和父母加以抗爭,挑戰父母的權威。那麼面對孩子的挑戰,我們應當如何去應對呢?

【1】告訴孩子底線和原則,不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父母嘮叨,一件事情我們說過一次就及時閉嘴,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嘮嘮叨叨的,讓孩子有厭煩的情緒。孩子們會聽到我們所說的話,只是他們去不去執行而已。

作為父母,我們只要告訴孩子違背一些原則或是觸碰一些底線時,他們要承擔的後果,讓孩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即可。



【2】尊重孩子想法和行為,多肯定

在孩子青春期會出現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或是會想學一些奇怪的興趣,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作為家長我們要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多給予及時的肯定。

比如有些孩子的青春期的時候突然想起學滑板,可能只是一時的興起,家長千萬不要一味的制止,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我們只要告訴孩子學滑板需要長期的練習,可能會造成身體的一些影響和傷害,讓孩子提前做好準備即可,相信孩子自己有判斷的能力。

【3】和孩子換位思考,多體諒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青春期是必經的階段。我們作為父母其實也是從青春期過來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一味的被父母管制或是整天的批評,我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所以多和孩子換位思考,多體諒孩子產生某些想法的原因,相信在家庭中也會和孩子和諧相處。等孩子長大了,過了青春期,相信孩子也會了解父母當初的苦心。



【4】控制自己的情緒,多包容

家長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往往也會比較緊張,總是怕和孩子產生一些矛盾,總是害怕孩子誤入歧途。有時候情緒也不易控制,往往就會和孩子“針尖對麥芒”,這樣的情況下在家庭中產生的一些矛盾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家長作為成年人最好能夠適當的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在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最好先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坐下來溝通事情的利弊。

【5】及時瞭解孩子的變化,早提醒

在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變化較大,經常也會有一些出格的事情發生。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多瞭解孩子的變化,多和孩子的老師、朋友溝通一下孩子的情況,瞭解到孩子的變化,對孩子適當的提醒,防患於未然。

最近熱播的電影《少年的你》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關愛缺失,而造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可逆轉的悲劇。想要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就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這才是父母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做法。



通過以上的分享,我們作為家長要了解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情感特徵和身體變化,多和孩子換位思考,採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和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的給孩子下馬威或是打罵一頓,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孩子更加反叛,起不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當然如果置之不理、任其發展,可能孩子也會誤入歧途,這樣也不是家長應該採取的做法。還是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適當的進行引導,告訴孩子底線和原則,讓孩子知道正確的做法如何,這樣才是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長的正確方法。

關注:李姥姥話育兒,每天更新育兒乾貨,分享帶娃妙招,與您一起攜手育兒路!

李姥姥話育兒


我二哥家裡有點錢,我侄子就寵的厲害,啥都是他的,有一次就買了點薯片,我哥說給我吃一片嚐嚐,邊說邊把腦袋伸過去想讓人家喂一口,腦袋剛過去,小侄子一拳頭懟眼睛上,七八歲的小男孩打眼睛上,把我哥疼急了。提著兩肩膀就一腳,從沙發這頭踹那邊去了。踹的都傻了,沒哭,就瞪著眼發傻。我和我媽,我嫂子都嚇到了,我哥踹完也有點緊張,但是看看沒事,就從地上又提起來,大聲說,記住了,以後吃的先給長輩吃!

我嫂子,我媽衝過去檢查看看踹壞沒有,也沒咋,沒斷。但是也免不了把我哥罵一頓,意思就是跟孩子較真。

但是就我侄子到現在初中了,是我見過最有禮貌的孩子。別說頂嘴,家裡那幾個長輩面前,絕對知道禮讓,我覺得要教育就趁早,不用天天教育,一次到位就行。


名字不讓改123


兒子高考超重點線五分,被省內一所高校錄取。放假歸家後,就有了題主說的感覺。問什麼,都說,你不懂。我的形象確實需要重塑。有天晚上,他到同學家住宿,我從他行李中。找出本《心理學》。我用了各種記憶絕招。大體上記住了裡邊的內容。特別是弗洛伊德理論的精彩部份。我用背誦來打底。我把書悄悄的放回原處。第二天晚上吃飯時。老伴也打聽,在學校的情況,和學那些知識。還是那句話。你們不懂。我說,你說說看。也許能幫上忙。兒子說:心理學。你們懂嗎?我從定義。到精彩章節。又加上一些個人觀點。把兒子驚呆了。有一種不認識的感覺。我的形象又一次昇華。心理得到極大滿足。友們,不妨一拭。屢拭屢爽歪歪。


和光同塵56519696


之前特別留意了李玫瑾老師一段關於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講解


其中提到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挑戰家長的權威,完全看不上家長,其實就是為了惹家長不高興,當他們看到家長勃然大怒的時候他們心裡是很開心的,因為他們得逞了。這時候家長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如果覺得孩子做的不妥是需要提醒的,但是點到為止,我記得力老師還示範說:“孩子我覺得你這件事做得不妥,你說呢,你自己看著辦吧”說白了就是不給孩子發飆的機會,既然他覺得自己強大了,誰都不服氣了,那就給他空間。最不贊成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往死裡扛,甚至動武。


我身邊最好的例子是我姑姑,我弟高二的時候抽菸被我姑發現了,我姑把我弟叫出來,說給我一根兒吧,我弟把煙遞過去,我姑說我上次抽菸還是我爸去世的時候,那會兒太他媽難受了,然後接著說其實我覺得男人抽菸挺帥的,也沒說抽菸的都得肺癌死了,想抽就抽吧,這都不是什麼大事兒,但我覺得你沒必要跟家裡遮遮掩掩的,以後什麼事都別藏著掖著,家裡就是幫你解決問題的地方。我弟跟我姑嘮了好多心裡話,然後青春期基本上就順利通過了。


還有看過一個外國的故事,說孩子跟媽媽吼,媽媽說太好了,我終於等到你反駁我了,我的兒子終於長大了,成男子漢了,我盼了好久了,然後孩子看自己叛逆媽媽還挺高興,覺得沒意思就不叛逆了。


一久夏


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青春期的孩子正在面臨著一個危機,那就是“角色混亂”,只有克服了角色混亂,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才能確立我是誰,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埃裡克森從沒用“叛逆”這個詞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只有站在成人的角度和主流的社會價值評判體系下,才覺得青春期孩子是“叛逆”的。但站在青春期孩子自我發展的角度,這就不叫“叛逆”,這不過是青春期孩子內心混論、煩躁、緊張和迷茫的外在體現,這也是一種自我需要,更是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大多情況下,我將不再使用“叛逆”一詞,取而代之的是埃裡克森所說的“混亂”。“混亂”是成長必經的常規化的危機,使用這個詞能夠大大減少對青春期孩子的偏見和成人的自我中心,而增加一份對他們的理解。下面,我依據埃裡克森關於青春期孩子對同一性追求的理論,給各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提供一些建議。

1、理解孩子的混亂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生活在各種混論之中,深受各方面的矛盾和衝突,諸如身體緊張,自我焦慮,群體恐懼。有時對未來充滿希望,有時又不知該去向何方;有時極其自我肯定,有時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有時積極奮進,有時消極怠慢;有時依賴權威,而有時又不知道該相信誰;他們對未來將要從事什麼職業、找什麼樣的伴侶、會獲得什麼樣的成就以及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片迷茫,有時甚至對自己的性別也會產生懷疑。

他們一方面深受混亂的折磨,另一方面又壓抑著巨大能量。當青春期所特有的衝動、熱忱、激情、勇氣遲遲找不到安放的場所,他們就瘋狂地運動,以此來作為發洩的途徑。他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就追星,崇拜偶像,快樂著偶像的快樂,悲傷著偶像的悲傷,似乎偶像就是自己,自己也就是偶像,他們用這種方式進行自我認同。青春期孩子談戀愛,也不過是想通過另一個人認同自己、確立自己。每天出門照鏡子,過分注重自我形象,正是他們自我懷疑的體現,他們需要通過鏡子中的自己一遍遍確立“我就是我”,這就像當你鞋子不合腳的時候,你才會過分注意到你的腳一樣。

他們需要完成整合,形成自我認同,這是人生成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在這一場混亂的戰鬥中,自我必須獲勝,只有這樣才能平息混論和騷動,形成自我同一性。正如埃裡克森所說:“人以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可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地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當青春期的孩子無法通過正當途徑形成自我整合的時候,就會拉幫結派,加入校園黑社會,發生鬥毆打架或者犯罪等事情。因為,他必須獲得一種自我的存在感。

在成人看來,他們有一種極端的固執,聽不進去父母的道理,也不管未來會怎樣,執拗地選擇著自己的選擇,忠誠著自己的忠誠。“忠誠”正是埃裡克森所說的,青春期孩子需要獲得的品質,但這種品質在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完全不管對錯好壞的,就像埃裡克森對“忠誠”這個詞所作出的解釋——“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因為,他們如果不忠誠,就無法堅持已經認同的自己,哪怕這個自己是為社會所不容,也好過沒有自己。

我們需要充分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只有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才能共情他們,和他們站在同一邊,進行平等對話。

2、建立平等的姿態

父母之所以要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對話姿態,一方面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很強的“成人感”,即便還沒有達到成人的成熟狀態;另一方面,只有平等的姿態,才會讓青春期孩子通過父母感覺到自我被尊重,這會幫助孩子構建對自己的認識,父母的平等姿態,就是孩子觀照自己的另一面鏡子。

但是,我見到的父母常常處於兩個極端,要麼過於控制、打壓,要麼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生怕自己那句話不對又衝撞到了孩子。這都不是平等,平等是一種姿態,這種姿態讓對話雙方都能感覺到自己被尊重,哪怕是相互爭吵也無妨。而控制或者退縮都是不尊重青春期孩子的表現,控制會讓青春期孩子覺得自己的“長大成人”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尊重,這隻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對抗,而對抗則是為了守住自己的立場。

父母的退縮和小心翼翼,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給自己耍花招、討好自己,而這在孩子眼中就是父母在變著法兒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父母對青春期孩子的這種討好和退縮就如同對小孩子的哄騙和誘惑,只會讓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更疏遠。

3、切忌只盯著成績

不論控制也好,討好也罷,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對抗焦點,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當父母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反常、混亂的心理狀態時,父母首先擔心的是影響學習。這就像一個員工因為重感冒住院而請假時,老闆卻感嘆一句“呀,那你的工作怎麼辦!”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是老闆和員工的關係,我想孩子早把你辭退了。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青春期孩子正在經歷各種混亂、煎熬,他需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形成自我同一性。這就像一個心事重重、夜夜失眠的人,第二天肯定是沒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的,我們與其指責他沒有好好工作,還不如想辦法減輕他內心的衝突和憂慮。

或許,你會告訴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以後就會……”這話你相信嗎?如果放在10年前,你這樣的邏輯還有道理,但現在這樣的邏輯很靠不住,因為社會變得多樣和不確定。如果孩子正忍受著混論的折磨,而你卻跟他談學習,那就如同你閨蜜找你傾訴家庭不睦,你卻告訴她要好好工作掙錢。這樣做,只會把你推向孩子的敵對面,你也不可能獲得和孩子對話的資格,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幫助孩子構建自我同一性的機會。

4、參與孩子的探索

你可以把在你眼中的所有“叛逆”行為看做是孩子對自我的“堅持”和“探索”。如果你想幫助孩子,不是去打壓孩子的“堅持”和“探索”,而是充分參與進去,和孩子積極討論。比如,和孩子一起探討他的偶像,或許你會發現偶像身上的某些特徵正是孩子對自己的期許;和孩子一起探討他所參與的小團體,聽聽孩子所堅持的價值理念以及從那些他所堅持的價值理念中獲得的自我認同。

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失去了參與青春期孩子對自我探索的機會,同時也就失去了幫助孩子的機會。因為很多父母總是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敵對面,一方面是因為父母不瞭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是父母的眼中只有學習成績,總是固執地堅持著自己認為的是非對錯和價值標準。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其他事情,那麼你就有機會獲得和孩子平等對話的資格。如果你真有這樣的對話機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跟你探討了一些和你的價值觀相沖突的事情就又搬出父母的權威去管教孩子,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通過和孩子的充分探討來影響孩子,當然前提是你的言論是有邏輯的、有智慧的和有啟發性的,這將會對孩子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尤其是當孩子處於這種混亂狀態時,更需要有智慧的成人的認同、理解和指導。

5、找到人生的方向

只有形成了完整的自我同一性,或者構建起了一套穩定的價值體系、形成了穩定的人格和對人生的追求和想象,一個人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並不會經歷我前面所說的那樣的混亂,因為他們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指示和期望前行。要麼他們沒有“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未來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以及我將去向何方”這樣的糾結和疑問,要麼就是他們覺得這些問題與自己無關。

埃裡克森的追隨者瑪西亞是繼埃裡克森之後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把我剛才所描述的這兩種情況稱作“同一性早閉”和“同一性彌散”。這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好事,因為這樣的孩子不會“叛逆”,但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這樣的孩子終將為自己不能成其為自己而買單——家庭的衝突,人生的迷茫,自我困惑終將會來,出來混,欠下的債,遲早是要還的,當中年危機襲來的時候,或許將會是比青春期更混亂更猛烈的一場暴風雨。

瑪西亞認為,青少年追求的自我同一性就是進行各種可能的探索,然後對自己的社會角色、理想等作出承諾。換句話說,形成自我同一性,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你自己,你才能感覺到自我價值,你才能追逐到人生的意義。


起知


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多多少少也會有一些逆反的心理,但是,叛逆本身也是一種成長,所以家長要理性對待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行為。既不能對子女放任不管,也不可以給孩子一個下馬威,此時家長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但是決定權要交給孩子,尊重孩子。

在和朋友們一起聊天的時候,大家都會有同感,現在的孩子成熟早,青春叛逆期也提前了,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青春叛逆期的時候,都覺得心很累,對於孩子的教育,感到很無力。

其中一個朋友這樣說:“我家的孩子剛上初中一年級,現在孩子正是叛逆期,回家就是玩手機,學習不上進,房間亂七八糟也不收拾,我和他好好說話他也聽不進去,我罵他,他就跟我吵,我好幾次都被氣哭。只要孩子在家,看哪都是缺點,看哪都不順,他不在家,心情還能好一點,每個週末在家基本上都是要和他吵一架。我的情緒也要崩潰掉,我自己也在不停的反思,我怎麼和孩子去溝通,可是自己的忍耐性不夠,脾氣太大。每天覺得心好累,感覺自己快被逼出抑鬱症了。”

通過這位家長的描述,明顯能從家長的語氣裡感受到她的那些無奈。

還有一位朋友說:“我兒子今年才上五年級,就已經開始叛逆了,在中秋節因為看動畫片兒,還跟我動手,這幾天,我都不想管他,對他置之不理,孩子特別倔強自私,感覺周圍同齡的孩子也沒有這樣的,我特別想不通,有時候感覺自己也很委屈,也是被孩子經常氣哭。”

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都會有叛逆呢?其實,兒童心理專家說:“叛逆”是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經歷的過程,只不過有人明顯,有人隱性而已,每位家長也可以反思自問一下,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也經歷過這種心態歷程呢?很多做了父母后的人,會忘卻曾經青春過的自己和曾經叛逆過的自己,總以為經歷過後,不希望孩子再犯自己犯過的錯,但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你已經成長,可孩子還在成長的路上。

所以一句:“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將來你長大後就知道了。”以為就可以讓孩子完全聽命於自己,殊不知這句話在孩子心中是最沒有說服力的。

我在和自己好朋友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說,要試著跟孩子做朋友,平等的對待孩子,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是最明智的家長。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當你因為孩子犯錯而抓狂的時候,第一時間,家長不妨靜下心來反思一下,不要急於批評孩子,也不要總想著給孩子一個下馬威,讓他懼怕自己。

一個合格的家長不會用說教來改變和訓斥孩子,而是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審時度勢的反思一下。

當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變化,孩子過分在意同伴的認同,過分在意自己的外表,不愛和你再一起牽手走路,情緒喜怒無常,說變臉就變臉,到家總是關著房門不讓你進。可能孩子這時就開始進入了青春期,我們原來的小天使,不僅不聽話了,還要對著幹,所以爸爸媽媽們往往會被氣得幾乎瘋掉,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 一,家長要意識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期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就是通過挑戰他們的父母來獲得自我的價值感,他想衝出父母的保護膜,認為衝出去了才能找到自己。
  • 二,家長要意識到每個人都有青春期這個過程,如果他十幾歲沒有這段叛逆期,他長大以後遲早還是要過的,到時候的對象可能還是父母,也可能變成了單位或者公司的領導。
  • 三,叛逆期的孩子最逆反的就是管理,不要用管理的姿態對待叛逆的孩子,那樣只會火上澆油。家長更多的角色是引導,孩子很多無理的要求,並不都是實質的,有時候孩子需要的被關注,被認可。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它教給我們如何做和善而堅定的父母,還有很多實用的正面管教技巧,比如以下這些,大家可參考一下:

1,不要和孩子長篇大論的說教。

2,說話要簡短而親切,也可帶點幽默感。

3,多傾聽

4,聽孩子說……不要總是想著說服他們。

5,如果孩子有勇氣,把自己做的錯事告訴父母,不要發脾氣,更不要反應過度。

6,不要打探或談論孩子。

7,不要跟孩子的朋友談論孩子。

8,不要把孩子與其他兄弟姐妹或者朋友進行比較。

9,不要做自己無法兌現的承諾。

10,多讓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和體育活動,叛逆期的孩子更多的需要同伴的鼓勵和集體活動中的成就感!

親愛的家長們,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想要挑戰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立馬給孩子一個下馬威,讓孩子懼怕我們。我們家長也要學會反思自己,學會尊重而不放縱孩子,愛而不是溺愛孩子,更好的引導我們的孩子,有正確的三觀,才可以避免將要在青春期發生的一切。

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可以讓我們的心靈經歷再一次成長的過程,讓我們感謝孩子,給了我們再一次成長的機會吧!

我是柒月媽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互相學習,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柒月媽咪


大家好✈️,我是小飛🚀:

今天為各位說下針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教育。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孩子的青春期

青春期——指青少年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急劇變化的主要時期,是童年時期向成年人過渡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

在國內,我們把12∼18歲這一年齡段看作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人體生長髮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外表慢慢變得成熟,隨之而來的是生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身高、體重迅速增長,各臟器如心、肺、肝臟功能日趨成熟,慢慢各項指標將成長到或接近到成人標準。

以下我們列舉一下,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有一些什麼表現:

1. 伴隨著身體心理的逐漸成熟,孩子們會隨之產生的想要戀愛心理特徵。在這個發育迅速的階段,孩子們會情不自禁的對身邊的所接觸到的異性朋友產生特殊的好感,從而產生戀愛的心理,家長們需要有效的進行教育。

2.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常會出現厭學的表現,在這本就是容易焦慮的時期,加上來自家庭、學校和人際關係等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逐漸的就對學習產生了異常的排斥和牴觸。並伴隨著出現一定的煩躁與無力,而這時,作為家長則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冷靜下來,安靜的學習,這樣才會有效減緩孩子的焦慮。

3.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時常會渴望獨立,去享受——《成人感》。所以在平常處理問題時,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容易片面、固執己見,不願意聽取身邊人(包括父母親人)的教導。因此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會進一步惡化,時常發生爭吵,伴隨著會不尊重父母,有時更會惡言相向。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父母也冷靜下來,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導。

4. 同樣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逐漸清晰的思考和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理想,想追求真理,同樣也很容易脫離現實,沉迷於幻想,導致總是會感到迷茫,這種時候就更是需要家長們的開導了。

5. 同時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數會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時常會感到《孤獨》,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渴望獲得交際,但也是最孤獨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一個人,沒有人正真的去了解過他們。隨著時間的加長會變得陰鬱、自卑。作為家長在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經常陪伴孩子,給他們帶去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