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手機用戶3134548113


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但是在北京的皇陵叫明十三陵,埋葬了13個皇帝。這是因為明朝曾經在南京建都,所以有皇帝的陵墓並不在北京,同時由於政局的變動,明代宗朱祁鈺的陵墓也不在十三陵。


首先,明朝曾經在南京有一段時間,有部分的皇帝陵墓在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時建立大明朝的時候,首都定在南京,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明朝的首都依然在南京。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就在南京,被稱作為明孝陵。而明朝的第2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依然定都南京,但是因為他當上皇帝之後,由於執政經驗不足,冒然削藩。而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趁機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打敗了朱允炆,搶奪了侄兒的皇位。

而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之日,皇宮中起了一把大火,朱允炆最終不知所蹤。雖然在皇宮中發現了一具類似朱允炆的屍體,但是並無法證明確切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本人。後來朱棣登上皇位之後,曾經到處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本人,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朱允炆的陵墓存在,無論是在南京還是在北京。

而朱棣雖然登上了皇位,但是他所採取的手段極不光彩,所以在南方的很多人並不支持他。朱棣在南京呆的也比較不自在,最終將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所採取的藉口就是抵禦蒙古人的威脅,以天子守門國來保障國家的安全。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支持者眾多,朱棣覺得還是待在北京比較安全一些。當然天子守國門這個策略也不能說不對,它確實起到了將國家的主要實力集中在北方,成功地抵禦了蒙古的殘餘勢力以及其他遊牧民族對明朝的威脅。

其次,由於土木堡之變所產生的明代宗朱祁鈺,最終由於因為奪門之變,也未能埋葬在十三陵中。

明朝遷都到北京之後,從永樂皇帝朱棣開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為止,一共有14位皇帝。但是,明代宗朱祁鈺由於政治原因最終被廢除了皇帝的名號,所以也未能埋葬在十三陵中。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在瓦剌入侵的時候,冒險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一地被瓦剌軍隊打得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當時明朝以于謙為首的的大臣們為了防止瓦剌利用朱祁鎮來要挾明朝,果斷的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新的皇帝,這就是明代宗。

瓦剌後來將朱祁鎮放回明朝,朱祁鈺將朱祁鎮給囚禁起來。但是朱祁鈺自己的身體不好,即將不久於人世,而他唯一的兒子又早早夭折,最終一些居心叵測的大臣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被囚禁的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之後,就將朱祁鈺皇帝的名號廢掉,並且在朱祁鈺死後,也草草以親王之禮安葬。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這個皇帝自然也就沒安葬在十三陵中。

還有,崇禎皇帝死後的南明由於不在北京,所以南明皇帝自然也就無法安葬在十三陵中。

崇禎皇帝死後,滿清入關,但是南明還是持續抵抗了一段時間,這應該就是題目中所說的明朝的第十七朝。南明也有好幾個皇帝,但是南明自成立第一天起,就沒有佔領過北京,並且被滿清趕得四處逃竄。到滿清佔領臺灣,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自盡之後,自然也就沒有明朝了,而且南明的這些皇帝,由於戰亂的緣故,連陵墓都沒有。

正是因為上述的諸多原因,雖然明朝有16個皇帝甚至更多,但是在北京的陵墓中只有13個皇帝,也就是明十三陵。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個問題很簡單。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三位明朝皇帝分別是: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祁鈺。

太祖開國時,都城是南京。遷都北京,是明成祖朱棣乾的事兒,而北京京郊的明十三陵,也是自朱棣開始。因此,人家朱元璋死後是埋在南京的,紫金山明孝陵,便是老朱的陵寢。

後來朱棣埋在了北京,也沒必要替老子遷墳。於是,朱元璋就安安心心地待在南京了。

至於建文帝未入十三陵,也與朱棣有關。朱棣造反,奪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傳言建文帝自焚了,也有說法是跑路了,隱姓埋名了。

但不管怎麼說,失了江山的建文帝,就被朱棣抹掉了,沒有為他建立陵寢。

至於明代宗朱祁鈺,他本來不該做皇帝。因為土木堡之變,他的倒黴哥哥明英宗被瓦剌軍俘了去,朱祁鈺才代他當了皇帝。

後來明英宗被放回來了,朱祁鈺當皇帝當上了癮,不想物歸原主。但在他重病後,明英宗還是在大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皇位。朱祁鈺重新做起了王爺。

既然如此,他當然沒有資格進入皇陵。

說完這些,我其實最想說的是另外一件事:亡國之君崇禎,有沒有進入命十三陵呢?

答案是,他進了。

按說,亡國之君非死即亡,基本是不可能被葬入皇陵的。

但崇禎的下場還算不錯。崇禎自殺後,李自成大概感佩他的剛烈,也許還是為了收買天下人心,便把崇禎葬入了十三陵。不過,因為陵寢沒有現成的,便把崇禎葬入了他的某個妃子的陵寢中。

到了清朝,更是為了收買人心,數次為崇禎修陵、改葬,使得崇禎的陵寢越來越氣派。

正是因為如此,崇禎才以亡國之君的身份,葬入了十三陵,名曰思陵。

但從規模來說,思陵和其他明皇陵還是沒法相比的。


趣談國史


大明朝國祚還是沒有逃脫300年的魔咒,存世276年便被農民軍李自成結束了,有朋友一直對於一個問題不解,那便是在北京昌平的明代皇陵為什麼被稱作是“十三陵”,明明大明帝國有十六位皇帝呢?其他三位呢?不翼而飛了?還是不小心被扒啦出鍋了??各位別急,您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肯定的是大明帝國確實有16位皇帝。他們分別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接任者建文皇帝朱允文,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以及朱瞻基 ( 宣宗)▪ 朱祁鎮▪ 朱祁鈺 ( 代宗,他後來被複闢的哥哥廢掉,所以在歷史上也算做皇帝)朱見深 ( 憲宗)▪ 朱祐樘 ( 孝宗)▪ 朱厚照 ( 武宗)▪ 朱厚熜 ( 世宗)▪ 朱載垕 ( 穆宗)▪ 朱翊鈞 ( 神宗)▪ 朱常洛 ( 光宗)▪ 朱由校 ( 熹宗)▪ 朱由檢 ( 思宗,也就是崇禎皇帝,被迫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其次大明王朝的首都其實有兩個,初期朱元璋建國後,定都於南京,並在這裡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民故宮,朱元璋病重後,傳位給皇孫朱允文,但朱允文沒有hold住,被叔叔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給推翻了了,失敗的皇帝註定會“被失蹤”所以他也註定不會有皇陵,所以在南京僅僅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朱棣奪了位,自然在南京心神不安,所以他將首都遷移到了北京,並且在北京開始營建規模宏大的皇陵,而在北京的這處便是十三陵了。

爾後,北京的皇陵區便入駐了自含朱棣以後十四位皇帝,等等?14個?!那為什麼叫做13陵??原因很簡單,這事兒出在明英宗朱祁鎮這,這小子被太監忽悠去御駕親征瓦剌人,結果被俘虜,北京的朝廷為了社稷安危立了朱祁鎮的親弟弟朱祁鈺為皇帝,但是神奇的是,朱祁鎮竟然在幾年後被放了回來,並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復辟,位了對弟弟眷戀帝位的懲罰,他把弟弟在十三陵營建的皇陵廢掉,此次16位南京減掉朱元璋減掉失蹤的朱允文減掉被廢的朱祁鈺便等於13了,這就是為什麼北京的皇陵被稱為十三陵的原因了。


老豬的碎碎念


明朝於1368年建國,於1644年滅亡,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這十六個皇帝依次分別是: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惠帝朱允文(1377-1402)、成祖朱棣(1360-1424)、仁宗朱高熾(1378-1425)、宣宗朱瞻基(1398-1435)、英宗朱祁鎮(1427-1464)、景帝朱祁鈺(1428-1457)、憲宗朱見深(1447-1487)、孝宗朱佑樘(1470-1505)、武宗朱厚照(1491-1521)、世宗朱厚璁(1507-1566)、穆宗朱載垢(1537-1572)、神宗朱翊鈞(1563-1620)、光宗朱常洛(1582-1620)、熹宗朱由校(1605-1627)、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第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當時取得天下,定都南京,死後和馬皇后合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第二個惠帝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乃是朱元璋的皇太孫,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元璋本打算傳位於太子朱標,可惜朱標英年早逝,其他皇子尤其是四子燕王朱棣虎視眈眈,覬覦皇位。朱元璋特別喜歡太朱標之子朱允文,最後傳位於皇太孫,史稱建文帝。為了防止其他諸子反叛,將兒子們一一分藩各地,將朱棣分到了北平。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登基稱帝,開始大力削蕃,終於惹怒了早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朱棣舉兵反抗,揮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一打便是四年,最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這時候宮中更是著起了大火,京城一片混亂。朱棣急忙派人四處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卻怎麼也找尋不到建文帝的下落。士兵從廢墟中拖出兩具早已燒得面目全非,無法辨認的屍體,說這便是建文帝。但是民間卻流傳著各種傳說,說建文帝逃走了,但是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幾百年來眾說紛紜的千古謎案。

建文帝一直生死不明,所以也就沒有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個皇帝成組朱棣,通過靖難取得天下,後遷都北平(北京),歷史上說他是天子守國門。他死後,葬在了明十三陵中,乃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個皇帝。

第七個皇帝景帝朱祁鈺,史書上也叫明代宗,代宗自然說是代理皇帝的意思,這個人是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當時英宗皇帝朱祁鎮執政期間,兩人關係非常好,朱祁鎮為了日日能見到弟弟,打破祖制,沒將弟弟分藩外地。後來瓦剌兵犯明朝邊境,年少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為了建功立業,不顧群臣勸阻,率領三十萬大軍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瓦剌生擒了。

瓦剌順勢率領大軍進攻北京,當時京城空虛,危在旦夕,在大臣于謙等人的擁護下,擁立了朱祁鈺為代理皇帝,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在於謙的指揮下,打贏了京城保衛戰,穩定了局勢,朱祁鈺順勢登基稱帝,年號景泰。

在景泰二年的時候,瓦剌主動歸還了明英宗朱祁鎮,但是弟弟朱祁鈺不詳歸還帝位,將他軟禁在南宮之中,一鎖便是七年。而且朱祁鈺後來越來越離譜,還廢了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料,次年,朱見濟便夭折身亡了,太子之位一直空著。

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上。一時之間,眾臣議論紛紛,十六日,于謙聯合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這一夜,卻爆發了奪門之變。

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 下太監曹吉祥等人秘密進行了政變,擁立太上皇朱祁鎮為皇帝,年號天順。

明英宗復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還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並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所以第七個皇帝朱祁鈺也沒有葬在十三陵之中。(關於朱祁鈺為什麼沒有葬進十三陵,我曾在頭條上寫過一文《他重用於謙,政治清明,為何死後卻沒有葬入帝王陵寢?》,鏈接為:http://www.toutiao.com/i6292525687588782593/,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因此,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清風明月話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曾經可是風靡一陣,也讓許多讀者對明朝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有人就會問了,那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嗎?怎麼北京的明十三陵,叫十三陵而不是十六陵呢?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就只埋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所以才稱它為“十三陵”的。那問題又來了,不是十六個皇帝嗎?那還有三個皇帝怎麼沒有埋在十三陵裡呢?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有書君來為大家解答。

現在我們來看看是哪三位皇帝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又是什麼原因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一、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可以說是草根起家。

他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靠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當時正是元朝末年,官府肆意壓榨百姓,徭役沉重,而且當時又災荒不斷,可以說許多百姓都掙扎在死亡線上。所以在那個時候,許多農民揭竿而起,農民起義可以說是風起雲湧。

而朱元璋在這個時候也加入了農民起義,由於他聰慧,所以很快地就得到了重用,並且還當上了領頭人。最後歷盡千辛萬苦,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元的統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選址南京作為大明的都城,在這裡他修建了輝煌的宮殿,開始了他的宏偉大業。可以說朱元璋恢復了漢人的統治,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都做出了改革。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也恢復發展了,百姓也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同時,朱元璋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紫金山的獨龍阜玩珠峰下。他的陵墓風水位置極佳,朱元璋本人也是對這個地方極為滿意。他的陵墓佔地170多萬平方米,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雖說後來朱棣當了皇帝,並把明朝都城遷到了北京,在北京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陵墓。但是朱棣並沒有把朱元璋的遷到北京的陵墓。

可能是因為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實在是壯麗恢弘,再就是為了表達對朱元璋的尊崇。所以朱棣決定讓朱元璋仍然葬在南京,而沒有遷入十三陵。

二、 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葬在何處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是當時的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當時立下了規矩,皇位要傳給嫡長子。但是朱標在朱元璋還在位的時候,便去世了。而朱標的長子也夭折了,朱允炆排行老二,所以朱元璋就視朱允炆為嫡長孫。

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他的性格溫文爾雅,而且他還是一個極為孝順的人。在他十四歲的時候,朱標生病,他就在朱標身邊伺候了兩年,直到朱標病逝。

看著朱允炆的成長,朱元璋真是打心眼裡喜歡他。於是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孫,在他死後接替自己的皇位。

朱允炆就是建文帝,但是咱們這個建文帝溫文爾雅而又相當地書生氣,他沒有治國的經驗,而且也沒有很強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所以建文帝實在是沒有的能力。

這時他的叔叔朱棣反叛了他,本來朱棣當時就因為朱元璋沒有立他而立了朱允炆十分地生氣。

現在看到朱允炆這樣的狀態,所以馬上起來造反。在經過了重重的阻礙,最後朱棣攻入了南京都城。

這時南京的皇宮起了大火,在火撲滅後,怎麼也找不到朱允炆。據太監說,在宮殿裡那幾具燒焦的屍體裡就有建文帝朱允炆的。但是朱棣並不相信,他覺得朱允炆一定的逃跑了。

但是就在朱棣稱帝后,派人找了許多次,也沒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所以朱允炆到底在哪兒?最後葬在了哪兒?這個到現在還是個謎。

三、 明代宗朱祁鈺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朝的第七個皇帝,但是他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而葬在了北京西山景泰陵了呢?

要說明代宗朱祁鈺上位也是個偶然。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北征瓦刺,但不幸兵敗,而他也在這次戰役中被俘虜了。這次事件也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在這場浩劫中,明朝的朝廷亂成一團,這皇帝被虜,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救回來。而國家又不能一日無君啊,這可怎麼辦?最後為了穩定朝堂,穩住民心,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迫”當上了皇帝。

朱祁鈺就是明代宗,他繼位後知人善任,並且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改革。這使明朝社會由亂,又漸漸地恢復了過來,並且社會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且明代宗並沒有放棄朱祁鎮,他一心想把朱祁鎮救回來。

所以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打敗了瓦刺,明英宗朱祁鎮也成功地被放了回來。

但是朱祁鎮回來後,他的身份很尷尬。因為朱祁鈺並不想放手皇位,所以沒有交出皇權。只是讓朱祁鎮回來後當太上皇,來頤享天年。朱祁鎮很是不願意,但當時也沒有辦法。

而朱祁鈺呢,他為了怕朱祁鎮在他背後搞小動作影響自己的帝位,還將朱祁鎮給軟禁了。所以說這兩個人的仇也是結下了。

後來明代宗朱祁鈺生病了,明英宗朱祁鎮看到機會來了,也準備發動政變來複位。他不準太醫給朱祁鈺看病,就這樣,朱祁鈺的病是越來越重,最後病死了。而明英宗朱祁鎮再次登上了皇位。

因為和明代宗朱祁鈺有仇,朱祁鎮並不承認朱祁鈺的這個皇帝,並且也不允許他進入明朝皇陵。所以朱祁鈺被英宗朱祁鎮以“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他的陵墓被稱為景泰陵。

這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鈺為什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

由此可見,明朝的那三個皇帝一個是因為葬到了南京,並且規模也相當地氣派,所以沒有遷到明十三陵。一個是在兵變中下落不明,至死也不知葬到了哪裡。

而最後一個是因為偶然當上了皇帝,並且當上癮了,不想交出權利。最後在老皇帝復辟中病死,也沒有落個好下場,不允許葬入明朝的皇陵,只是以王的身份葬到北京西郊。

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十六個皇帝,而明十三陵只埋葬了十三個皇帝的原因。現在明十三陵已經是國家5A級景區,總面積有120多平方公里。想去參觀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順便也可以瞭解一下明朝的歷史,感受一下這歷史的滄桑。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明朝自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禎帝自縊於景山,歷經276年,前後共有16位皇帝,奇怪的是明朝既然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

其實這也不足為奇,翻開有關明朝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時,起初選定的都城是南京,朱元璋死後葬在南京的鐘山之陽,史稱“明孝陵”。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逃離了南京,最後不知下落,所以他的陵墓更是無從查起。後來有關歷史學家分析,他可能是逃到了今天的雲貴一帶,也有可能是死於那場戰亂之中,但終究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至今仍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鈺,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事變”中被瓦刺所俘虜後,在大臣和太后的旨意下才登基稱帝的。後來英宗被放了回來,在英宗心腹的策劃之下,發動了“奪門之變”,又將皇位奪了回來,而代宗朱祁鈺被處死。朱祁鈺死後英宗不承認他是明朝的皇帝,所以以藩王的身份將其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就這樣,明朝雖然有16位皇帝,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鈺葬於金山口,所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就只有13座陵墓了。


京蜜


大明自太祖朱元璋1368年開國,到1644年滅亡,276年間共經歷了十六帝。但現在北京只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寢,沒有埋葬在北京的三位皇帝分別是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下來就具體說一說。


1、太祖朱元璋我們都很清楚,他自己建立明朝後定都在了南京,最後埋葬在了明孝陵。

2、建文帝由於他的叔叔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他趕下了皇位,他便消失的無影無蹤。

3、第三個景泰帝,這個就尷尬了。本來和他哥哥關係很好,一輩子能做個安安穩穩的王爺。可他哥哥英宗卻要去“北方打獵”,沒辦法,他自己做了皇帝。後來趁著他生病後,在“北方打獵”回來的哥哥搶了皇位。他哥哥十分的痛恨他,在他死後把他按親王的標準埋去了北京的西山,因此也就沒有葬在十三陵。

太祖、建文帝根本不會葬在是十三陵,但景泰帝這就是本來可以入十三陵,但人為的因素就沒有入。

綜上,直接的結論就是:兩個皇帝沒有埋,一個皇帝不準埋,因此只有十三陵。


雖然現在北京有十三陵,但其中有一陵卻被那些無良的文人給毀了,這個我們都清楚是誰。唾棄……

(最近在頭條號上寫一些明朝的文章,有感興趣的可以去我的主頁看一下,也可以關注我,後續我會繼續給大家分享一些文章。謝謝~)


左右Song


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國,歷經276年,期間在位皇帝十六人(崇禎帝死後,淮河以南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權不在其列),去過北京旅遊的小夥伴應該都到過“八達嶺”和“明十三陵”,第一:這是旅遊團的必備路線,第二:這兩處景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建築,世界的文化遺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卻不叫“明十六陵”?莫非是明朝根本就只有十三位皇帝?還是此處不是按照陵數計算,它的名字就叫十三陵?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明朝開國講起,

明朝一共有兩座都城,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登基稱帝開創明朝,建都與南京,南京共經歷了,明太祖與建文帝(朱允炆)兩位皇帝,為什麼南京只經歷了兩任皇帝,不是因為龍脈不好!而是建文帝的叔父“朱棣”發動政變後,才遷都北京(靖難之役),起因是建文帝登基後大力實施削藩措施,引起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不滿,以“清君側”為由發動政變,並直搗南京,建文帝從此不知所終,直到今日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個謎!明太祖死後葬在南京,建文帝憑空消失,明十六帝中僅剩十四位,

另外一位是可憐的明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鈺”,因兄長“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朱祁鈺被兵部侍郎“于謙”和“孫太后”推向皇位,可喜的是朱祁鈺是位英明之主,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逆境中擊退瓦剌,且全力整頓與改革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積極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相信如果朱祁鈺能長期在位,明朝會迎來一個嶄新的盛世,但造化弄人!瓦剌兵敗後竟然放回了英宗朱祁鎮!導致了“奪門之變”,英宗朱祁鎮復位後不承認“明代宗朱祁鈺”的合法性,將其以“王”的身份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自此明十六位皇帝,在北京只有十三陵。


奔騰Li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明朝共17朝,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朝陵墓只有13座,這是為什麼?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哪三位皇帝死後沒有進入明十三陵?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在北京下葬,原因很簡單,朱元璋建國都在南京,去世後陵墓自然選擇在南京下葬。在南京鐘山腳下,稱為明孝陵,當時規模宏大,建築繁多,陵地長達22.5公里,可惜在清咸豐年間明孝陵成為了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建築幾乎全毀。

2、朱允炆

想必大家都知道,永樂皇帝篡位,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沒有陵墓。

3、景泰帝朱祁玉

因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朱祁玉登基,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大將石亨擁立英宗朱祁鎮復辟。隨後就把景泰皇帝封為成王,死後也就不能按照皇帝的規模葬進皇家陵墓;最後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今頤和園西北的娘娘府附近。


歷史鑑論


一、明朝共有十六帝,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鈺未留下皇陵,應有十四座皇陵,但實際留下十五座皇陵。

其中:

南京明帝國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孝陵;

北京市昌平明十三陵;

另外,湖北省鍾祥還有一座的稱為明顯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為帝而建的皇陵。
湖北省鍾祥明顯陵,亦同為明皇家陵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明帝國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國定都南京,死後葬於南京紫金山,為明帝國第一座皇陵,是為明孝陵。



朱元璋逝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後被其叔、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未留下皇陵。


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共歷十四帝,但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是為北京市昌平十三陵。


為什麼,十四帝,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

緣於明英宗朱祈鎮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其弟朱祈鈺登基稱帝為代宗。朱祈鎮後被瓦刺放回,在朱祈鈺病重時,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代宗朱祈鈺死後,英宗朱祈鎮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稱為景泰陵。



故而,明朝北京十四帝,卻只有十三座皇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