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製為何搞得天下大亂?是改制本身有問題還是不應該改制?

於無聲處34


歷史上成功的改革,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都有一個強大的強權集團做支撐,或是來自皇帝的支持,或是來自官僚集團的支持,這樣才能保證改革有實際操作的可能。

但是王莽的這次“託古改制”可以說是客觀上損害了各個階級的利益,人心盡失,政策實行阻力重重,毫無群眾基礎可言。

首先損害的就是地主階級的利益,“王田”將土地國有化,禁止私人買賣,“私屬”將奴婢制廢除,給予其庶民的身份。而西漢末年豪強地主並起,動輒“合資巨億計,私奴以千數”,然而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納稅供養國家,與政權穩定息息相關,可以說地主階級是當時最重要的統治基礎。如此一來,王莽雖然想通過此舉緩解當時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但又處處受到掣肘,甚至王莽本人也無法忽略地主階級的訴求,沒有實施暴力推行,所以地主階級聯合起來,通過分割家族人口等對策消解了“王田私屬”帶來的影響,部分地主階級和一些官僚們甚至發兵對抗朝廷。

其次損害了商人的利益,實行“五均六筦”制,將鹽、鐵、酒、鑄錢等暴利產業收歸國有,再由國家出面平均物價,如果僅僅如此也無礙,畢竟私商一直是帝王打壓的對象。但是推行“五均六筦”制時用人不當,“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郡有數人,皆用富賈”也就是說判斷“均價”多少的官吏是富商大賈,於是官商勾結謀利,不僅政策沒有實行,還變本加厲地欺壓百姓謀取暴力。

這次改制同樣損害了官僚階級的利益,“莽自見前專權以得漢政,故務自攬眾事,有司受成苟免。”王莽改官制目的在於加強中央集權,於是在朝廷中樞設十一公,人員及其冗雜,據記載僅二十二郡和六百一十五縣的增置,就增加了四十四守、尉,一千二百餘令、垂,郡縣屬吏更是幾倍於此。人多則分權,分權則式微。其中一些官員每個月只能領到幾千錢,於是貪汙腐敗,榨取民脂民膏的現象曾出不窮。連之前支持王莽改制的積極分子都因為吏治混亂而失望。然而王莽本人也承受不了集權後的效果,“莽常御燈火至明,猶不能勝”,期間國家行政問題重重,幾乎癱瘓。

同樣受到傷害的還有農民的利益,雖然王莽許多政策是以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的,但是客觀上卻適得其反,除了前面提到的由於地主官僚不滿而造成對農民的連鎖傷害,更改幣制就是直接對百姓的剝削了,七年間王莽四次改革幣制,次數頻繁百姓難以適應,且每次都是以大換小,劣幣驅逐良幣,錢幣價值越來越小,標價卻越來越高,導致經濟生活極其混亂,百姓苦不堪言。

王莽改制的目的在於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政權,但是過於理想化功利化。任何一場改革或革命都需要有儘可能大的群眾基礎,只有讓人民群眾真正受益,獲得群眾的支持,改革才能成功並不斷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