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噲是劉邦的人,為何歸屬了呂后勢力?難道他還要聽呂須的?

美文0378


帥帥讀史為您解答。

樊噲一開始是劉邦的人,但後期隨著劉邦稱帝,樊噲逐漸成為呂后勢力的重要一員,這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分不開的,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01 起義前,樊噲敬佩劉邦為人,兩人志趣相投

樊噲,沛縣人,出身屠夫以販賣狗肉為生。劉邦當亭長時,經常去樊噲處吃肉喝酒,樊噲佩服劉邦的人品,經常贈與他狗肉,劉邦也不客氣,就地大吃起來。兩人志趣相投,成為好朋友。

這個時期,樊噲算是劉邦的人,呂后頂多算是樊噲的嫂夫人。

02 劉邦起義後,樊噲生死相隨,忠勇侍主

起兵相隨

劉邦押解犯人失敗,逃亡於芒碭山一帶。蕭何與曹參推舉劉邦為沛公起兵反秦。

樊噲追隨劉邦一起四處征戰,在抵抗章邯大軍時樊噲率先登城,斬殺敵人23人,被封列大夫。

鴻門救主

鴻門宴時,因聽聞劉邦處於危險境地,不顧一切,勇闖項羽營帳,慷慨陳詞訴說劉邦的反秦功勞,譏諷項羽錯殺忠良。

項羽因此感慨不已,動搖了誅殺劉邦的心思,劉邦藉機逃出項羽的控制。

南征北戰

楚漢戰爭初期,樊噲作戰勇猛,經常率先攻城斬殺敵將,被升為郎中騎將。

後對楚作戰中,更是身先士卒,攻城略地,為劉邦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個時期,樊噲忠勇侍主,絕對是劉邦的人。

03 劉邦稱帝后,屢次誅殺功臣,樊噲驚懼不已,逐漸投向呂后

劉邦稱帝后,為使自己的江山鞏固,誅殺了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

直到劉邦的鐵哥們盧綰的反叛,劉邦已經不再相信任何異性諸侯王。

樊噲作為一個異姓諸侯王,一直膽戰心驚,生怕自己功高震主,落得個身死異處的結局。

但樊噲跟隨劉邦造反時,呂后為了拉攏他,將自己的妹妹呂須嫁給他,所以樊噲是呂后的妹夫。

呂后不願自己的妹妹呂須守寡,同時拉攏樊噲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勢力,所以樊噲自然而然倒向了呂后勢力。

小結

由此可知,劉邦大肆誅殺功臣時期是一個分水嶺,前期樊噲是劉邦的人,後期逐漸歸屬呂后勢力,這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和是否要聽呂須的關係不大。


帥帥讀史


我只補充其他網友忽略的部分!

樊噲被認定為呂后黨,很重要是劉邦對功臣的戒備,導致剷除異姓諸侯王,又準備殺掉樊噲以鞏固皇權,所以,樊噲與蕭何等人,託庇呂后麾下,能夠更好的緩解這種壓力!

呂后家族的拉攏,呂嬃早年在劉邦的撮合下嫁給樊噲,為其生下嫡子樊伉,加上呂氏家族勢力逐漸增強,對樊噲也極盡拉攏,為子孫後代的富貴榮華,作為性情中人的樊噲與呂氏家族親近也就理所當然。

但顯然物極必反,呂嬃在呂后當政時,“用事專權,大臣盡畏之”大臣對其恨之入骨,以至於對樊伉也產生恨意,呂氏倒臺後樊噲家族也遭到清查,爵位一度被廢止,這應該是樊噲沒有料到的結果!


多臻貴


樊噲是大漢皇后呂雉的妹夫,是呂嬃的丈夫。劉邦死後,呂后當政時,呂嬃被封臨光侯,是中國歷史上敵第一位被封侯的女性。

公元前195年,劉邦打敗叛軍英布。剛回長安,又聽說燕王盧錧叛亂。他打算御駕親征,可是這時創傷發作。於是他派樊噲率領大軍去平叛,樊噲走後,就有大臣對劉邦說:*樊噲和呂后串通一氣,您百年之後,他們會圖謀不軌,*劉邦對呂后干預朝政早就不滿,聽說丞相樊噲和皇后聯合起來,後果很嚴重。於是找陳平商量怎麼辦?陳平獻計說:*以我的名義前往樊噲的軍營,在我的車上暗藏周勃,等到了樊噲的軍營,再宣佈由周勃代替樊噲。*陳平一行人來到平叛前線,

陳平命人築起一座高臺,作為傳聖旨的地方,另外派人持節(一種信符)去叫樊噲,樊噲聽說只有陳平一個人來,還以為向平時一樣來傳敕令的,就自己一個人來了。這時周勃從中軍帳後走出來,手持*皇帝的佩劍*命令士兵們,把樊噲的抓起來。

陳平把樊噲裝在囚車裡,往長安押送。陳平想:*皇帝讓我殺樊噲,可是皇帝現在病入膏肓了,他死後,肯定呂后執政,如果我把樊噲殺了,呂后是不會放過我的?*,於是陳平這個官場的老狐狸,決定慢慢的往長安走。走了幾天,還沒有到長安,就接到皇帝劉邦駕崩的消息。於是陳平就馬上派人通報呂后,呂后下特赦令,把樊噲給放了。

樊噲不是呂后一黨,也不是事事都聽呂嬃的。是劉邦疑心太重,在劉邦殺掉所有異性王之後,對任何人都不放心了。對呂后逐漸的干預朝政也是非常的不滿,可能樊噲是呂后的妹夫,怕她倆串通一起,把劉家的天下改成*呂家*的,所以險些殺了樊噲。

其次,樊噲是僅次於韓信和周勃的大將軍,他很會打仗還有出色的指揮才能。而且樊噲有很好的政治眼光,絕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武夫,劉邦也怕樊噲等自己死後,有造反之心。


隱者康司馬


前言:樊噲,劉邦起事時的老班底成員之一,而且還與劉邦是連襟關係,其親密程度不言而喻。不論是沛縣誅殺縣令還是鴻門宴的據理力爭,樊噲無疑是劉邦的鐵桿追隨者,在劉邦年邁病重之時,想到卻是要誅殺樊噲,那麼劉邦這麼做究竟為了什麼?是為了劉如意與戚姬還是說藉機要打壓一下呂雉?不妨一起剖析一下。

樊噲必然是呂雉的人

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

作為劉邦與呂雉的妹夫,樊噲的親密程度顯然要優於其他臣子,而在太子人選的問題上,呂雉陣營的站隊人數就比較明顯了,樊噲顯然是其中之一。原因很簡單,與呂雉有姻親關係,而且呂雉是劉邦的第一夫人,從沛縣出來後就與老班底成員熟稔,這一點不管他樊噲承認與否都是事實。


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在劉邦病重之時,只有一個宦官伺候之時,樊噲獨闖劉邦的寢宮,問劉邦難道是忘記了趙高的事情了?可見樊噲其人是出中帶細的,粗人不可怕,就怕粗人有文化。試想一下,一個手握重權的左丞相,還是皇家至親,不論是他為呂雉所用,還是自己單幹都是巨大的威脅。那麼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奪其權,也可削弱呂雉一方的外戚勢力,最為合適的方式無疑是除去樊噲,當然也不排除,劉邦藉機測試呂雉方面的反應,究竟是看著樊噲束手待斃還是殊死一搏。如果是看著樊噲束手待斃,那麼派陳平與周勃前去,耗耗時間,抓到京城讓自己問罪,好找臺階下;如果是呂雉拼死保樊噲,那麼讓陳平與周勃生擒樊噲,削掉其任何職務,同樣可以起到打壓的作用。

劉邦為什麼要誅殺樊噲?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有人告密給劉邦,說樊噲有不臣之心,意圖對戚姬與劉如意下手。劉邦聽完後讓陳平與周勃前去捉拿,劉邦要拿樊噲開刀的原因真是因為戚姬與劉如意?首先,分析下告密者陳述的內容對誰有利?顯然是戚姬與劉如意!而有這樣的“中傷”之言,自然是與太子之位的歸屬有關,而不是什麼樊噲意圖謀反,最為直接的證據是在英布反叛之時,說得是劉邦病重十多天都不見群臣,大家也都不敢問,但是樊噲是怎麼做的?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此時劉邦的護衛是比較鬆懈的,

上獨枕一宦者臥。如果樊噲意圖謀反,那時下手豈不是更為穩妥?

其次,聽聞樊噲加入呂雉陣營派陳平與周勃前往,也能嗅到一些問題。陳平善懂人心,周勃為人比較老實,劉邦給他們二人的要求:一是,讓周勃取代樊噲軍營權職;二是,帶著樊噲的人頭來見。因為在大漢第十一年,異姓王陸續出現反叛,韓信,英布,彭越等,甚至在第十二年時,連自己最為要好的盧綰都反了,還能相信誰?況且樊噲握有軍中大權,也是呂雉的妹夫,在敏感時期樊噲支持呂雉的可能性會大一些,那麼到時這天下究竟是姓呂還是繼續姓劉?如果除掉樊噲,不僅折了呂雉的一條臂膀,讓周勃卻而代之掌握其權,還能保證大漢的軍隊延續。

結語:劉邦派出陳平與周勃前往捉拿樊噲,其根本無疑是為了大漢的未來,把劉邦聽到讒言就要殺樊噲,是因為戚姬與劉如意,就顯得太兒女情長了。


農夫說歷史


在劉邦娶了呂雉後不久,樊噲也娶了呂雉的妹妹。這樣,劉邦和樊噲就成為了連襟,親上加親。在戰爭中,樊噲作為劉邦的心腹,除了在戰場上征戰,在其他很多場合,都起到了別人起不到的作用。

在著名的鴻門宴中,項羽對是否殺死劉邦持猶豫態度。而項羽的手下范增是必殺劉邦而後快。因此,范增讓項莊在宴席上舞劍,想要刺殺劉邦。在這種危急關頭,是樊噲闖進營帳,打斷了范增的陰謀。

由於樊噲的勇氣,他得到了項羽的首肯。於是賜酒肉給他,樊噲趁機說出劉邦不曾背約,而因為小人中傷而殺劉邦,會讓天下人寒心的道理。這樣一來,使得項羽更加難以下手,最終放過了劉邦。可以說,沒有樊噲的努力,劉邦在鴻門宴上是很難脫身的。因此,在《史記》裡明確的就寫道,是因為張良、樊噲,劉邦在鴻門宴得以無事。

但是,等到天下已定,一切都又發生了變化。雖然樊噲依然是劉邦的親信,可是,他和劉邦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了。那至於最後,劉邦臨死前下令,派陳平去處死樊噲。這又是為什麼呢?

發生這一切的原因,就出在劉邦的身上。這是劉邦政治手腕的體現。由於劉邦的刻意經營,漢朝形成了朝臣、外戚和宦官三位一體的格局。

劉邦出身平民,持三尺劍取天下。可是,也是因為出身平民,他沒有貴族世家的勢力。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他的手下彙集了各方面的勢力。這些勢力集合在一起,成為足以左右政局的朝臣勢力。

這些朝臣很多都是劉邦的發小,劉邦說自己是龍子那套只能騙騙別人,對他們不起作用。史書記載這些人在漢朝開國的時候,在朝堂上喝酒爭功,拔劍擊柱,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他們認為,這個天下是自己和劉邦共同打下的,是共有的天下。

可是,劉邦既然當了天子,這個天下在劉邦心裡,就是姓劉的。在他向父親祝壽時說,看看我的功業和兄弟們的哪個大?就明明白白的說明了劉邦的心思。

為了鞏固自己的家天下,讓自己劉家的天下能夠傳承下去,劉邦想盡了辦法。就是從劉邦起,漢家的朝臣、外戚和宦官三駕馬車的格局被劉邦開始確立起來。但是,這中間也有波折。

在這裡,除了確定朝儀,建立皇家法度之外,劉邦首先是默認外戚勢力的建立。呂后勢力的建立,完全是出於劉邦的縱容默許。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當然是呂后陣營中,重要的一員。

樊噲看到呂后受到劉邦的扶助,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一頭扎進呂后的懷抱,成為呂后的得力助手。他為了給呂后拉攏幫手,能夠向和他平級的韓信跪接跪送,口稱韓信大王,自稱臣。可是他反到被韓信恥笑,這也是呂后殺不受拉攏的韓信的原因之一。

在最關鍵的時候,也是樊噲為呂后出馬。在英布造反的時候,劉邦身體不好,想讓太子出征。可是,呂后集團的人們認為,出兵討伐英布,那些將領都是老將,除了劉邦,太子是駕馭不了他們的。因此,他們想讓劉邦親自出馬。

劉邦因為身體不好獨自住在宮中,誰都不見。十幾天後,樊噲仗著自己連襟的身份,闖進了劉邦的寢宮。看到劉邦獨自枕著一個宦官休息,樊噲流著眼淚,以趙高的教訓來勸諫劉邦。劉邦才笑著起身,親自帶兵平定了英布的叛亂。

在這一段歷史裡,樊噲在呂后集團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先是打斷了劉邦避見的策略,然後勸劉邦出馬平叛,最後還打消了劉邦企圖啟用宦官的念頭。這樣一來,劉邦的計劃破滅,只得笑而起身。可這笑裡,已經有了殺心。

到劉邦臨終前,已經對外戚勢力的壯大有了戒心。劉邦扶植外戚勢力,是為了保證劉氏江山的延續穩固,而不是為了把江山拱手送給外姓。所以,他在外戚和朝臣之間搞起了平衡。

他遺命任用曹參、陳平、王陵等人,卻安下了最重要的一個人周勃。並且說,周勃少文,但是安劉氏者必定是周勃。

在劉邦臨死前,劉邦突然發現自己對勢力的評判出現了誤差。他本來想這樣安排,自己的寵妃戚夫人和趙王如意能夠安全。但是,由於呂后的勢力過於強大,政權已經失去了平衡。如果自己一死,呂后當權,戚夫人和趙王難逃一死。

因此,在有人密告樊噲要等劉邦死後,就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如意時,劉邦抓住機會,決定殺死樊噲,以削弱呂后的勢力。可惜這個時候劉邦的身體已經病入膏肓了。接到指令的陳平害怕劉邦死後,自己會因為殺死樊噲遭到呂后的報復,放過了樊噲。

因此,劉邦要殺樊噲並不是聽信了讒言,而是基於政治上的平衡做出的決定。但是,由於時間和身體的原因沒有能夠實現。在劉邦死後,在執掌軍權的樊噲的幫助下,呂后執掌了政權。她誅殺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給諸呂封王,指揮天下。但呂后最後還是落入劉邦的算計。在她死後,周勃滅了諸呂,最後安定了劉氏。

在此後的日子裡,漢朝的皇帝對朝臣十分忌憚,甚至漢文帝都不敢去上任。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情況才改變了過來。漢武帝重用外戚,將權力重新收回到自己手中。可是,由於劉邦建國時的架構,漢朝的政權的權力就在朝臣、外戚的手中交替,最終由外戚王莽終結了西漢這個朝代。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樊噲本是街頭一殺狗屠夫,和劉邦關係很鐵,大概就是小弟和大哥的那種。後來劉邦起事,樊噲便扔下殺狗屠刀,一路追隨劉邦,上刀山下火海,從無怨言。

劉邦起事時就快50歲了,樊噲除了是戰場上的將軍,平時其實就是劉邦的貼身保鏢。劉邦赴鴻門宴時,樊噲為了護主,可是智鬥令諸侯聞風喪膽的項羽,才使劉邦逃過一劫。你說,這兩人當時的關係啊,那可是過命的交情啊!

呂后妹子呂須嫁給了樊噲,樊噲和劉邦便成為了連襟。當初呂后嫁給劉邦時,呂后母親曾經非常不情願,嫌棄劉邦又老又窮。那麼,呂須嫁給樊噲,大概就是呂后的主意了。不過,當時,呂后是為了劉邦拉攏樊噲,而不是為了呂氏。老劉出門在外,行軍打仗,人心險惡,總得帶個靠譜的放在身邊,才能以防不測吧。

既然樊噲是如此忠心耿耿,那劉邦為何還是要殺他呢?

受到別人的挑撥離間

劉邦的好兄弟盧綰謀反,樊噲奉旨在外攻打燕國。這時,有人向劉邦告密,說樊噲和呂氏結黨了,等他駕崩了,樊噲就要殺死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病重在床的劉邦一聽是勃然大怒,密令陳平,即刻攜帶周勃趕往軍中,就地處決樊噲,軍隊指揮權交予周勃。

陳平心思縝密,自己尋思著劉邦去世,樊噲要死在自己手上,到時呂后肯定會將他千刀萬剮。於是,便將樊噲押往長安,適逢劉邦已經去世。就這樣,樊噲僥倖逃過一劫。

殺雞駭猴,警告呂氏

如果僅僅是別人挑撥,就他們的關係,劉邦也不至於要將他殺死,問題就在於有人觸碰了劉邦的底線。

曾經有篇文章分析過,就立儲而言,雖然劉邦多次提過要廢劉盈而立劉如意,然而這不過是他玩的帝王之術,廢太子是假,逼群臣站隊劉盈是真,這樣才能穩固這來之不易的劉漢江山。

既然劉邦不想立劉如意,卻又利用了他,也就是說,為了劉氏江山,他已經將劉如意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而以呂后為代表的呂氏,在劉邦百年之後,很有可能將劉如意置於死地。

因此,劉邦一直為之鬱鬱寡歡,直到將劉如意託付於呂后的恩人周昌。就在他剛剛寬心之時,居然聽聞樊噲要對劉如意下手。劉邦下令立斬樊噲,就是因為殺雞駭猴,那猴便是以呂后為代表的呂氏集團。

劉邦雖然不會易儲,但是他也有底線,那就是保住劉如意的命。戚夫人爭儲也許難逃一劫,但是劉如意卻不同,他是劉邦的親生骨肉,呂氏膽敢對他的血脈下手,大漢皇帝的威嚴何在?這江山是姓劉還是呂?

因此,儘管劉邦不一定相信樊噲會殺劉如意,但是因為樊噲與呂氏關係密切,只有將其處死,才能有力地打擊呂氏想傷害劉邦子嗣的囂張氣焰。

不過,劉邦沒想到,委以重任的陳平,到最後還是為自己留了一手。事實證明,沒受到懲戒的呂氏,果然對他的兒子們下了毒手。

收回兵權,削弱呂氏

樊噲雖然對劉邦忠心,但是有勇無謀,從吵吵著要以十萬大軍去滅了匈奴冒頓,便可見一斑。

如此匹夫,掌控著當時的軍隊,兵權早晚也會落入呂氏手中。劉邦去世後,如果呂氏有迫害自己子嗣的念頭,即便有老臣想要為他們出頭,但看見兵權仍然掌握在呂氏的女婿樊噲手中,他們會怎麼想?恐怕只會認為這是劉邦默許了的。界時,劉氏血脈只能任由呂氏殘害。

因此,劉邦才會讓周勃去接替樊噲,奪回兵權。而斬殺樊噲,其實是為了削弱呂氏集團的力量。樊噲與劉邦的關係,註定了他是那幫老臣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武將,他的態度,將或多或少左右那幫開國老臣的站隊。

事實上,樊噲雖然對劉邦忠心耿耿,當劉邦的血脈慘遭呂氏屠戮時,他也沒有挺身制止。也許是劉邦的決定讓他寒了心,但更多還是因為他的有勇無謀,根本沒有能力制止呂氏。

結語:

樊噲對劉邦向來忠心耿耿,劉邦為何非殺樊噲不可?

劉邦沒有易儲,不是因為迫於呂氏的力量,而是為了劉氏江山的平穩過渡。因此,劉如意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劉邦為此也非常愧疚,他唯一能做的,或者說他的底線,就是希望呂氏能放過劉如意。

  • 當聽說樊噲欲加害劉如意之時,劉邦感覺自己的底線被呂氏觸碰,皇帝的尊嚴被呂氏踐踏,劉氏的江山被呂氏覬覦。
  • 因此,劉邦便下旨立刻處決樊噲,不是因為自己不信任他,而是為了警告呂氏,也為了削弱呂氏在朝中的力量,並向群臣展示這大漢江山姓劉而不是姓呂。

劉邦本以為陳平最懂自己,卻不曾想到,陳平為了自保,擅自做主留下了樊噲的命。自己的一番心思因此付諸東流。沒受到打擊的呂氏,果然一發不可收拾,劉邦的兒子們一個個慘遭呂氏的毒手。


讀春秋思無忌


樊噲做為漢初名將,開國元勳,雖在史書上稍遜於張良、蕭何、韓信,但在功績、名望、及在劉邦心中的地位一點兒也不比他們低!

劉邦早年混跡於市井時,屠狗岀身的樊噲就己是他的摯友兄弟。

及至劉邦起兵,樊噲一直捨命相隨。是漢營中唯一能和項羽大戰幾個回合的猛將。在劉邦和項羽屢戰屢敗的七十餘戰、以及鴻門宴命懸一線時,都是樊噲拼死相救。

所以他是劉邦身邊最勇猛、最忠心的良臣武將。用"樊噲是劉邦的人"這一說法確實有點俗。

至於提到他為何歸屬了呂后勢力?貌似合理,卻不屬實。這又扯出了一個人一一呂后的妹妹呂嬃。

當年在呂太公的撮合下,劉邦娶了其長女呂雉為妻。其實呂太公還有一個女叫呂嬃,後嫁給了樊噲,這樣,劉邦和樊噲即是君臣又是連襟關係。

劉邦去世,呂后篡權,大封諸呂為王。而樊噲並沒有所謂歸屬呂后,仍做他的舞陽侯。孝惠帝六年(前189年)去世,諡號武侯。

及至周勃等人匡扶漢室,誅殺了諸呂,卻並沒有追究樊噲,不是僅因為他己死去,實在是他和諸呂還是有根本區別的。


晚亭與落霞同暉


樊噲自始至終都是劉邦的人,而且在劉邦的豐沛集團中,位高權重,可以說是劉邦的肱股之臣。

題主將樊噲歸屬為呂后勢力,並且將樊噲與呂嬃的關係專門羅列出來,方城認為這也不影響劉邦與樊噲的關係,他仍然是劉邦手下的一員猛將,大漢朝忠心耿耿的名臣。為了以正視聽,我們不妨從樊噲追隨劉邦起兵以及樊噲的為人處事說起。

01粗中有細,屢建奇功

樊噲雖然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與劉邦既是君臣,又是連襟,但樊噲的地位,卻是他真刀真槍,拿命換來了的。

劉邦亡於芒碭山時,樊噲就追隨左右。劉邦沛縣起兵時,樊噲第一個翻進城去,殺了出爾反爾的沛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城,而後又跟著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劉邦進入咸陽後,被秦宮中的奇珍異寶,美女佳人撩撥的心旌盪漾,樂不思蜀。一向以勇猛示人的樊噲,第一個衝入宮中勸諫劉邦移居宮外,屯兵霸上。鴻門宴時,當劉邦面臨項莊舞劍的危機時刻,毫不猶豫的衝入帳中,怒視項羽,並在項羽的質問中,義正辭嚴的說道: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粗中有細的樊噲,以殘暴的秦朝為例,一針見血的指出項羽今日的所作所為,正是在走秦朝覆亡的老路,並激將項羽,切不可如此,說的項羽是啞口無言。戲水封王后,樊噲隨劉邦入漢中,被封為列侯,號昌武侯,成為了劉邦手下首批封侯的幾個重臣。

隨後,樊噲又在進入關中,征討三秦的戰爭中屢屢建功。楚漢之戰時,樊噲更是不惶多讓,成為了劉邦手下最勇猛的武將。劉邦戰勝項羽,奪取天下後,分封功臣。樊噲因功位列功臣排行榜第5位,被封為舞陽侯。

02征討叛逆,排闥劉邦

漢朝初立,主疑臣反,劉邦對異姓王連年用兵。樊噲做為征討主將,四處征討,因功被授予左丞相。封侯拜相,樊噲仕途由此達到了高峰。

劉邦晚年,因征討英布反叛身受箭創,病得不輕。時常心生煩悶,不願見人,有一次居然下令宮中警衛,不許任何人進宮來見,時間長達十多天。滿朝文武心生恐懼,就連蕭何、灌嬰都不敢入宮叩見。剛剛出徵平叛歸來的樊噲聽說了此事,征塵末洗便徑直闖入宮中。當他看到劉邦將頭枕在一個宦官的身上,百無聊賴的樣子,不由得淚如泉湧,哽咽的勸慰劉邦:

“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

劉邦被他耿直而又弊腳的勸慰逗樂了,病體瞬時輕鬆了許多,於是召見豐沛重臣,化解了臣子們的恐懼心裡。

與此同時,劉邦因寵愛戚夫人,並對嬴弱的太子劉盈多有不滿,想把他與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立為太子,由此圍繞易儲之事,劉邦與結髮妻子呂后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而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功臣們,對劉邦的易儲想法多有非議,又加呂后為保劉盈太子之位,不惜紆尊降貴,求救於眾臣。大臣們為維護漢朝鞏固,同時感念呂后與劉邦的患難之情,於是自覺或不自覺的紛紛站到呂后一邊,反對劉邦的易儲行為,以此維護太子劉盈嫡長子的正統之位。

做為劉邦近臣,又兼有呂后妹夫身份的樊噲,自然不會袖手旁觀。這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能就此將樊噲歸屬於呂后勢力。否則極力反對劉邦易儲的叔孫通、張良、周昌等人,將如何劃分。

03親戚關係,反遭其害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樊噲做為呂后的妹夫,自然平時和劉邦、呂后走動的多一些,必竟親戚關係擺在那裡。

可劉邦易儲未成,讓他對呂后及其背後勢力心生疑懼。此時恰逢有人向劉邦告狀,說:“樊噲聯絡呂后,準備在劉邦百年後圖謀不軌,讓劉邦早做決斷。”原本就對呂后日漸坐大,心懷不滿的劉邦,聞知此時已身為相國,正在燕地握有重兵,指揮平叛的樊噲與呂后暗中勾結,心中更加疑懼。於是決定拿樊噲開刀,並藉機打擊呂后勢力,殺一儆百。

於是他派陳平拿著自己的詔令前往燕地,拘押正在燕地指揮平定盧綰叛軍的樊噲,並讓他將樊噲就地正法。心思活泛的陳平,知道劉邦已來日不多,就與接替樊噲指揮平叛的周勃商量,決定到了燕地先將樊噲拘押起來,收入檻車送回咸陽,由劉邦自己處置。

料事如神的陳平,在收押樊噲返回咸陽的途中,得到了劉邦駕崩的消息,暗地裡撫額相慶。於是趕緊放出了樊噲,自己則快馬加鞭趕回咸陽,向呂后、呂須報告樊噲未死的消息。

從實際情況來看,此時的樊噲和絕大多數豐沛集團的功臣勳貴們一樣,反對劉邦易儲,完全是為了維護漢朝的穩定,是盡人臣的本分。

04呂嬃跋扈,樊噲蒙塵

經此一遭而官復原職的樊噲,對劉邦差點殺了自己的舉動,暗中慶幸,不勝感概。

呂嬃與姐姐呂后本是同類人,呂后擅權,呂嬃自然是狐假虎威,飛揚跋扈。劫後餘生的樊噲,對妻子的所作所為,在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的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樊噲一家對呂后的恩寵有加,自然是感激涕零,必竟樊家也是呂后專制的受益者。

於是樊噲和眾多功臣勳貴們一樣,將呂后迫害劉邦子嗣,濫封呂氏宗親的事情視為劉呂兩家自家的家事,心安理得的享受著即得利益者所享有的特權,過著奢華無比的日子。

公元前189年,樊噲因病去世,被追封為武侯。其子樊伉繼承了舞陽侯的爵位,呂嬃也被呂后封為臨光侯。呂嬃為人處世十分不堪,朝臣們對她都很懼怕。呂后死後,呂氏遭株,呂嬃也被人們亂棍打死。其子樊伉被剝奪了爵位,身首異處。

結語:

樊噲一生忠勇威壯,卻因為其妻呂嬃的緣故,死後蒙塵。

直到漢文帝繼位一年後,念及樊噲往日的功勳,挑選樊噲與妾所生的兒子樊廣人繼承了他的爵位,總算是給已死去多年的樊噲平了反,讓樊家從呂后一黨的恥辱中解脫了出來。

二千多年後,一代宗師曾國藩,曾對樊噲有過一番評價,方城不妨摘錄下來:

“蓋人稟陽剛之氣最厚者,其達於事理必有不可掩之偉論,其見於儀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風,噲之鴻門被帷,拔劍割彘,與夫霸上還軍之請,病中排闥之諫,皆陽剛之氣之所為也。”

由此可見,樊噲是不是呂后死黨,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雖為屠狗之輩,卻每逢關鍵時刻,臨危不懼,仗義執言,渾身充滿了英雄浩氣,這才是人們關注與敬仰樊噲的地方。


方城闕


從鴻門宴的情況來看,樊噲無疑是劉邦的死黨,否則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危急時刻,他就不可能挺身而出,衝入大賬斥責項羽。從後期劉邦病重時,樊噲統兵在外,但按兵不動的表現來看,似乎樊噲又是呂后集團的死黨,因此劉邦非常氣憤,讓陳平和周勃去收取樊噲的兵權,並把樊噲的人頭帶回來給自己。

但陳平和周勃到前線之後,只是把樊噲囚禁了起來,並沒有斬殺。陳平認為劉邦已經病入膏肓,劉邦一旦去世,大權必然落到呂后的手裡。如果在此時自己殺了樊噲,那麼自己也好,周勃也罷,都不會逃出呂后的毒手。因此,為了自保他選擇了不殺樊噲,而把他押解回京,讓劉邦親自處置。這樣一來,如果劉邦還在,劉邦斬殺呂后無話可說,如果劉邦不在,剛好放了樊噲,自己也好賣呂后一個人情,保自己的平安。

果然在陳平、周勃押解樊噲回京的路上,就傳來了劉邦駕崩的消息,孝惠帝劉盈繼位後,大權果然落入了呂后手中。如果這樣來看,似乎樊噲鐵定是呂后一黨,因為他的妻子呂須就是呂后的妹子。

那麼樊噲究竟是誰的人呢?直接說結論,樊噲既是劉邦的人,也是呂后的人,總之一句話,他是忠於漢室的人。樊噲是依靠自己的軍功一步步獲取了自己的位置的,並不是依靠裙帶關係,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足以說明他是忠於劉邦的。

至於說他是呂后一黨,我也不反對,因為事實上,呂后和劉邦本來就是一黨,所謂“諸呂之亂”根本就不存在。我只看到功臣集團們剷除了諸呂之亂的同時,把孝惠帝劉盈的血脈也全都剷除了,這就難怪代王劉恆進京之前提心吊膽,他擔心這些所謂的“功臣”對自己也掄起屠刀。

可以這麼說,樊噲屬於劉呂聯盟的一員,劉邦在世時,他聽命於劉邦,劉邦不在了,他聽命於擁立劉盈的呂雉。和樊噲類似的人還有酈商,這個開國功臣在平定“諸呂之亂”時還被陳平等人綁架了,目的就是讓他的兒子去欺騙呂氏集團的首領之一呂祿。對於陳平等人的作為,酈商是不支持的,否則還用綁架他威脅他嗎?至於滕公夏侯嬰,他的內心應該是愧疚的,他背叛了劉盈和呂雉對他的信任,充當了劊子手,和劉興居一起進宮將孝惠帝的血脈剷除乾淨。

因此,和陳平、周勃這些雙手沾滿血腥的“功臣”相比,樊噲才是大漢的忠臣,是劉呂聯盟的堅定支持者。樊噲不死的話,陳平、周勃發動的針對諸呂的行動,就很難獲得成功。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哥們義氣只能適用於江湖,廟堂得有廟堂的邏輯。

非但樊噲要歸屬呂后勢力,就是張良,那個愛劉邦愛得眼中只有你的美男子張良,也早就歸屬了呂后勢力。

樊噲最高做到大漢的左丞相,真正是位極人臣了。

所以,大漢立國之後,樊噲和劉邦之間就不是簡單的兄弟關係,而是皇帝與重臣的關係。

這個關係非常複雜,也非常敏感。皇帝會猜疑重臣造反,何況樊噲還是那種領兵的重臣。而樊噲如果不是傻子,就肯定能參透皇帝劉邦的這種猜疑,自然會顧慮劉邦的猜疑。所以,君臣之間就是一對你猜疑我、我猜疑的你的關係。

所以,真得不能再用什麼“仗義每多屠狗輩”來理解。

01.樊噲憑什麼立足大漢朝堂?身為重臣,已經說不上是劉邦的人

憑忠誠嗎?

大漢皇帝劉邦,手底下真心不缺忠臣。

只要有足夠的權勢,就能收買到忠臣,而且忠臣很廉價。

國難顯忠臣,國難之時,忠臣和忠誠才是稀缺資源。國家無難、國家無事,忠臣和忠誠一點兒都不值錢。

所以,樊噲所憑藉的,不是什麼忠誠而是比忠誠更硬的通貨,就是軍功以及其所屬的軍功集團。

皇帝劉邦斬白馬,與群臣立約: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這就是白馬之盟。

但是,白馬之盟說出來就是一句話、寫出來就是一張紙,要把說出去的話和寫盟約的紙變成大漢憲法,就得有人維護,而且這個人必須得有力量。

劉邦所期望的這個人就是功臣集團。而功臣集團又憑啥去維護呢?

憑的就是後半句話:非有功不得侯。而且,還有一個大漢不言自明政治規則:非列侯不得拜相。所以,合起來就是:非有功不得候,非列侯不得拜相。

劉邦與劉氏皇室要與功臣集團共治天下,而劉邦開出的價碼就是大漢帝國的二把手、政府領袖丞相。皇帝是國家領袖,丞相是政府領袖,丞相背後是一眾兩千石的朝堂高官。這就是漢初的政治邏輯。

漢初歷任丞相都出自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灌嬰、張蒼等。特別是張蒼之後的申屠嘉,這個人最初就是劉邦手底下的一個材官蹶張,也就是弓弩手。當真是要能力沒能力,要文采沒文采,唯一有的就是暴脾氣,連皇帝都敢懟。但是,論資排輩就能排到他當丞相,因為他有功臣集團的標籤。真實世界從來都沒有什麼唯才是舉,只有更合適和不得以。第一輩的功臣死光了,還不算完,大漢丞相還得從功臣集團的子嗣中選。以後的大漢丞相,功臣集團的子嗣,仍舊屢拔頭籌。

所以,無論是劉邦時代還是呂后時代,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時代,功臣集團都是一股細思極恐的強大力量。

而樊噲就是功臣集團的元勳級人物。可以說,他的排位甚至就在蕭何、曹參之後。所以,樊噲能在大漢朝堂立足,憑的就是軍功以及自己所屬的功臣集團。

劉邦最恨的是雍齒,但雍齒功多,所以不僅不能殺而且還要封為什邡侯。皇帝劉邦,連仇人雍齒都奈何不了,就更不要說樊噲了。

因此,給樊噲插上一個標籤,第一個標籤絕對不是“劉邦的人”,而是功臣集團的核心人物。到這個時候,就真得不能再用仗義屠狗輩來定位他了。

02.樊噲為什麼要投靠呂后集團?立足朝堂,就得加入呂后

劉邦大封諸侯王的目的是讓老劉家坐穩大漢江山,因為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但是,親兄弟和父子兵,也會為了利益而翻臉,更何況是皇帝的位子。所以,就得讓繼位的嫡子有力量來看住這些兄弟諸侯王,而這個力量就是功臣集團。

但是,這就造成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未來的大漢皇帝肯定不會有自己人。

大漢朝總共兩股最有權勢的力量;一股是地方的同姓諸侯王;一股是朝堂上的功勳集團。但是,這兩夥人都不是皇帝培植的

功勳集團靠功勳而建立、靠蔭庇而生長,跟皇帝沒關係。地方上的同姓諸侯王呢?都是皇帝他老爹封的。所以,皇帝必然會成為孤家寡人。要扭轉這種局面,皇帝就得發展一股自己可以信賴的力量。那自然就是外戚。

劉邦之時以及劉邦死後,漢朝最大外戚是誰?當然就是呂氏家族,也就是呂后集團。

所以,呂后大封諸呂,要麼封王、要麼封侯、要麼封高官,其目的就是在以外戚集團鞏固皇室,抗衡功臣集團和同姓諸侯王。

但是,站在漢初朝堂上的,全是功臣集團。

因為開國功臣實在太多,劉邦都得封,所以把能封的土地、能封的位置都給封滿了。這時候,外戚集團要新起爐灶另開張肯定是來不及了。於是,呂后就從功臣集團中挖一批人過來,幫著組建外戚集團。

這時候就清楚了:功臣集團和同姓諸侯王,跟皇帝都不會走得太近,因為除了劉邦這個開國之君,這兩夥人跟新皇帝以及皇室都不會有太多的關係。而能夠拱衛皇室的,就只有外戚集團了,因為姻親就是納投名狀的結盟。

鴻門宴前,項伯入漢軍與劉邦會面。第一次見面,還沒說上兩句話,劉邦就跟項伯約為兒女親家。兒女親家的實質就是結盟。而結盟之後的項伯是相當給力的。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擋著項莊的就是劉邦的兒女親家項伯。所以,絕不能小瞧姻親的作用,外戚必須得高度重視,完全不能用現代視角來解讀古代的姻親關係和廟堂外戚。

這時候,樊噲該怎麼站隊?他既可以是功勳集團,又可以是外戚集團。因為樊噲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

想都不用想,樊噲必須是鐵桿的呂后集團。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樊噲畢竟與劉邦有屠狗之交,所以維護皇室,樊噲有忠心。

第二個原因,是個遞進關係,劉邦死後,能鞏固皇室的,就是呂后要組建的外戚集團,所以,樊噲必須加入。

第三個原因,呂后是能夠連接皇室與功臣集團的樞紐,因為老呂家也是功臣集團,他哥哥呂澤是大漢的開國大功臣。所以,樊噲就是代表功臣集團,也要跟呂后合作。

關鍵是跟著大姨子有肉吃,加入呂后勢力,樊噲立即就是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果不是死得早,樊噲絕對是不亞於蕭何和曹參的大漢重臣。

03.功勳集團為什麼跟呂后鬧翻了?樊噲不死,他將何去何從

後來的歷史,就是在呂后剛死,功勳集團就立即與劉姓諸侯王合作,幹掉了呂氏外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沒有那麼多的道德推理,說什麼忠於漢室、忠於劉氏、忠於劉邦,到最後都是利益之爭。

一個是呂后做得太過火,這個女人太狠辣。

能把自己的親兒子漢惠帝給嚇成廢物,你就說呂后這個當媽的有多彪悍吧。再有就是在對待劉姓諸侯王的問題上,呂后是能殺的就殺、不能殺的就廢。而更過分是大封諸呂直接分割了功臣集團的利益。而非劉氏不能封王,你呂后玩封王諸呂,也真正的是授人以柄了。

另一個是呂后死後,功臣集團與大漢皇室之間就沒了樞紐人物。

皇室就是外戚,因為連皇帝都被呂后折騰得不是劉姓子孫了。所以,本來平衡的朝堂上就剩下外戚和功臣這兩股力量,皇室已經沒有了。當然,朝堂之外還有劉姓諸侯王。然而,這夥人還只是一股不成熟的勢力。因為他們太年輕,鬥不過朝堂上的這群老傢伙。但是,劉姓諸侯王做同盟、搞事情,還是可以的。而非常要命的,就是這夥人裡面可以出皇帝,他們都是劉邦的子嗣。

所以,功臣集團加諸侯王就把呂后集團給幹翻了。然後,大家就得坐下來開個會,到底選誰來當皇帝。

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功臣集團的強大。因為換誰當皇帝這麼大的事情得由功臣集團說了算。

同時,還可以看出功臣集團的最在意什麼,也就是他們最怕什麼。他們最怕外戚。

再也不能允許外戚分割他們的利益,更不能讓外戚騎在自己的脖子上,還不能容忍外戚與皇室合作一起欺負功臣集團。

所以,薄太后的孃家最弱,這股外戚最不能成勢,於是薄太后的兒子劉恆,就成了功勳集團的要選的皇帝。

如果樊噲活著,他能扭轉這種局面嗎?

樊噲肯定會很尷尬,因為他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到時候,樊噲就需要抉擇一個問題:是聽老婆呂嬃的,還是跟老戰友們一起搞事情。

很難說。

這就要看樊噲的能力了。功勳集團之所以要幹掉呂氏集團,就是因為外戚動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外戚還要騎在功臣集團的脖子上。而還有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呂后這個外戚勢力與功臣集團的樞紐人物不在了。如果樊噲真有本事能取代呂后,擔當外戚與功臣之間的樞紐,或許能夠實現二者的和平相處。但是,樊噲很可能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他必須在呂氏外戚與功臣集團之間做出抉擇。當然是誰有力量就聽誰的,因為不聽真得會死。

呂后死後,呂氏家族就沒有能擔當大事的人才,全是一群不著四六且被呂后慣壞的毛孩子。而功勳集團呢?全是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精和戰神。那樊噲怎麼選,也就很清楚了。他只能加入功臣集團,併成為功勳集團的領袖級人物。因為樊噲的威望,怎麼也比周勃強大的多。

總結一下:

樊噲與劉邦曾經是同袍兄弟,但之後的關係是君臣,廟堂之上就不能再論什麼“仗義每多屠狗輩”了。所以,樊噲和劉邦的關係,就是功臣集團與大漢皇室的關係縮影。


呂后以及呂后外戚勢力,不是在瓦解劉氏皇室而是在鞏固劉氏皇室,呂后是劉邦之後的重要樞紐人物,她能夠連接劉氏皇室與功臣集團。樊噲加入呂氏外戚,非常自然。


後期卻是呂氏外戚發展的太過兇猛,不僅位尊於功臣集團,而且直接要侵奪功勳集團的利益,呂后死後,這兩夥人幹起來就很正常。樊噲如果還活著,會很尷尬,但權衡之後還會站在功勳集團一邊。

至於劉邦為什麼想也不想就要殺了樊噲,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從大格局來分析,就是劉邦與樊噲已經是君臣關係,所以君要殺臣,而且殺一個認為不忠的臣,也沒啥奇怪的。

當然,還可以從小細節分析。

劉邦在垂危之際已經腦子不好使了,於是就衝動了一把。因為殺樊噲真得沒啥道理。敲打呂后以及呂后集團,殺樊噲沒啥大用。

再有就是劉邦被燕王盧綰給氣傻了。盧綰這個東西,要本事沒本事、要軍功沒軍功,就因為是劉邦的狗腿子才被封為燕王。但是,這傢伙居然造反了。盧綰這個人真是傷透了劉邦的心,盧綰造反這件事也真是氣傻了劉邦。滿世界都是要造反的,連盧綰都造反了,這時候有人告密說樊噲要造反,劉邦做出這個舉動,也就沒啥奇怪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