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原子弹打败日本,为何在越战中就算战败也坚决不用原子弹?

---刘通晓---


二战时如果美国一直不参战,那二战结果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的。众所周知,二战同盟国之所以能取胜,离不开后期美国的加入。就拿亚洲战场上来说吧,要不是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也不会那么快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可以说,二战不仅是同盟国之间的一次胜仗,更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一次军事实力的炫耀,尤其是那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说到这,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了,既然原子弹威力这么大,那为何越南战争时美国宁愿输也不使用原子弹呢?要知道,当时只要美国在越南投下一颗原子弹,美国就赢了啊! 其实这还是和二战时有关系。当年虽然靠着两颗原子弹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两颗原子弹也造成了数十万的日本人当场死亡,更有几十万的日本人遭受核污染而痛不欲生。在二战后,虽然美国一直强调原子弹下无冤魂,但是其实不管是日本,还是全世界,甚至是美国国内,都对美国投下原子弹的做法颇有微词。 而一旦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再次使用原子弹,那全世界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美国不满,美国的普通人也会良心不安而心怀愧疚,这是不利于美国的世界地位了。因此综合考虑下,美国最终即使是战败了也没有使用原子弹


小姚明阳哥


美国在越战最终没有使用原子弹,不仅仅是因为越南地形复杂,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美国从1955年介入越南战争,直到1975年全部撤出越南,越南完成了南北统一,美国深陷战争泥潭近20年。美国士兵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小小的越南能在美国的强大攻势下坚持十几年,背后是中国和苏联的支持,美国自然不愿将战争升级成跟中国和苏联的战争,况且当时的中国已经拥有核武器。实际上美国人在越南是否该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和朝鲜的类似的,但不一样的是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出现了反战浪潮,很大一部分民众都希望从越南撤军。

二是1968年7月1日由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受条约约束自然不能乱用核武器,加上当时的国际舆论压力下,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三是美国对南越政权失去信心,想脱离战争泥潭,不愿扩大战争态势。美国的驻越兵力也由1965年的10万人,增加至1967年的50万人。美国向北越投掷的炸弹吨位甚至超过了它在二战中投掷炸弹吨位的总和,然后巨大牺牲换来成果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得不偿失。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德国、意大利是二战的三大发起国,虽然德国和意大利在二战末期都选择投降,但二战没有因此而结束。日本还在为自己的野心死扛着,直到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后,日本投降二战也结束了。

美国在二战中对日本使用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杀伤性武器。美国是全世界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虽说二战结束了,但国际上的战争并没有真正结束。

核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战略武器,一旦使用必然造成生灵涂炭。核武器的存在,一般只是作为一种威慑力,在战争中并不能精准的打击目标,使用核武器更多的是伤及无辜以及伤及自己,所以使用原子弹就毫无意义了。








闻丁WD之旅


题主的问题是:美国用原子弹打败日本,为何在越战中就算战败也坚决不用原子弹?

要说美国不想用原子弹,肯定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美国军方,他们深知原子弹的威力,所以很希望通过这种武器解决掉对手。

比如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当时美国军方建议总统对苏联使用原子弹。不过还好当时美国总统没有听从军方的建议,否则的话,那个时候美苏之间就会爆发原子弹大战了。

如果这样,今天的世界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很可能到处一片废墟。

美国打越南很不容易,这场战争让美国损失了5.8万士兵,还有几十万人负伤,并且耗费了美国大量的军费,让他在其他方向上无法和苏联进行对抗。

(在越南战场上的美军)

所以如果使用核武器给越南洗地,显然,从时间上,成本上,人员的损失上,都会大大减少。

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能够消灭掉越南的抵抗力量。

如果美国只对越南这样做,以当时苏联的情形来看,很可能就此忍下来,不可能为了越南和美国打世界大战。

那么,美国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我觉得这应该和当时美国的担忧有关。

原子弹这种武器有两个作用:

  • 第1个是威慑。

大国之间保持理智的手段之一,就是原子弹产生的威慑能力,于是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里着重说原子弹的第2个作用。

原子弹除了对核武大国威慑,还有就是能够在对小国使用。

这种使用,很难会遭到小国的报复。

小国的大国盟友,也很难会因为小国的生死存亡,不惜使用原子弹为其报仇,因为这意味着世界大战。

但,是如果大国对小国使用原子弹,造成的结果就是原子弹的滥用。

因为一旦有一个大国开了头,为了解决掉小国将他从地球上抹去,所有的核武大国在对付小国的时候,都会采取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是过于粗暴,而且带来的影响是无限的。

首先,很多小国为了保护自己,也不得不研发原子弹,哪怕研究的不成功,最起码会搞出脏弹来。到时候等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就拿出来用,这违反了核不扩散原则。

带来的后果也是很可怕的,那就是一旦爆发战争,就有可能爆发核战争,于是很有可能大国也被迫卷入到这场乱扔原子弹的战争中,然后引发世界大战。

避免这件事情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可能不使用原子弹,同时严格限制小国研发核武器。

美国在遵循这些原则,苏联在遵循这个原则,拥有核武器的五常都在遵循这个原则。

所以,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美国绝对不能轻易对外使用原子弹。打越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

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也是如此,阿富汗打了那么多年,搞得苏联狼狈不堪,其实他也可以使用原子弹,但是不能开这个先河,开了这个先河,以后这个世界就乱套了。常规战没搞定阿富汗,苏联也是不得不撤兵。


历史风暴


越南战争,很多人为美国输了,其实我觉得不然,首先美国在军事上是胜利的,一度把南越围在柬埔寨,先头部队甚至离越南指挥部只有5公里,可以说美国在一天之内就可以把南越主力部队全歼。但是迫于国内反战情绪,美国还是撤军了。但就是因为美国在越南损失严重,美国才进行军事改革,后来在“海湾战争”中惊艳世界,不得不承认失败才能让人进步


A吕少


1945年8月6日,随着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日本再也无望对抗反法西斯战线,世人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见识到原子弹这个庞然大物的巨大威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投下的这两颗原子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催化剂,美国人也意识到自己手中掌握住一张世界级、灾难级的王牌。可是在战后,美苏帝国进入了冷战。期间,不免擦枪走火,越南战争正是美苏冷战下的畸形产物。可是,为什么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无法取得战果时,不抛出原子弹这张王牌来一锤定音呢?

威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德国法西斯轴心国相继战败投降。只有固执的日本法西斯势力在苦苦支撑,决定于世界各国来个鱼死网破。苏联出兵东北已经让日本高层决一死战的军国主义意念有所动摇。六日,美国的原子弹便是压垮日本举国上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在八月六日之前。美方当局就已经选取了日本的东京、京都、广岛、长崎、小仓、新潟这六个地方作为原子弹预定投放点。广岛原子弹事件后,当地幸存的居民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到在这之前经常有不知国别的飞机低空飞过。本来当地居民很紧张,害怕这是敌对国为了报复,对日本本国发动的空袭。可是,经过了好几次类似事件,不明飞机总是在降到一定的高度后就主动撤离,没有什么敌意。因此,很多居民便对此见怪不怪,渐渐的不把这种奇怪的迹象当作敌袭。每个人都在战时窘迫的环境中夹缝生存。

可是,一切的平静都在1945年8月6日被打破了,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绽放出了死神之花。日本随即投降,终于结束了这场世界级大战,无数生灵在此得救。

近年来,更有无数日本人谴责美方当局投下原子弹,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无法想象的灾难。两颗原子弹,两朵蘑菇云。它不像一般的常规热武器,只有一次性的伤害。原子弹血洗后的广岛和长崎,辐射如热浪般充斥在无形的空气中。此后数年这两地虽经治理但是寸草不生,含有重辐射的蘑菇遍地生长。留下的幸存者大都畸形、动物也受到了严重的辐射,变得奇形怪状。在原子弹威力范围内的人,直接双目变成两个窟窿。用人间地狱形容当时的广岛、长崎,再也合适不过了。

从这第一次尝试开始,人们意识到原子弹那死神般的威力,美国也更进一步的清楚手上握着了一张重量级的王牌。它的威力不仅让旁观者惊叹、惶恐。更让它的所有者坐立不安。

打破垄断

原子弹是个强有力的武器,这种武器不能一家独大,危害天下。我国于1964年成功引爆了原子弹,自此打破了美国等国家的核威胁。其实早在美国对日投射核武器之前,苏联有关情报人员已经窃取出美国好像在秘密研究什么武器。当广岛原子弹事件爆发后,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正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登场。这时的苏联和其他国家在见识到如此死神般的威力,也在原子弹研究方面蠢蠢欲动,将原子弹的制造计划提上了日程。譬如苏联在1942年开始就组件了一支由科学家和工程家构成的团队,做着一些秘密的研究。1946年6月更是把这一研究命名为“喷气推进器”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49年,苏联终于成功引爆原子弹。

从这时起,原子弹再也不是美国独享的武器,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威胁。越南战争在1955年爆发,早在三年前,英国也成功引爆了原子弹。这时的世界,在核武器方面,已经有美、苏、英三国鼎立。此时的越南一分为二,北越由胡志明领导,得到了苏、中等国家的支持;而南越因为缺乏农民等主要民众的支持,领导人换了一波又一波。终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插手南越。可是,不曾想这一插手,越南战争便持续打到了1975年,近二十年的光景美军倾注在越南上的筹码,如人力、物资等更是数不胜数。奈何越南本就贫穷,大多数是农民阶级。但是,南越从一开始便失去了农民这一国家有生力量的支持,最后,连美国也无力回天。经过20年的苦苦挣扎,最终还是在越南被打败。

为什么越南战争中美国明知不敌苏、中,就是不使用原子弹这一杀手锏呢?

因为此时的美国已经有了后顾之忧。广岛事件时,美国一家独大,它可以肆无忌惮的抛出这张王牌。

可是,越南战争不同。

一方面,苏联已经成功引爆原子弹,非要因为越南这个试探性的小战场而与苏联来个鱼死网破吗?肯定不会,美国尝到隔岸观火、幕后操纵的甜头,只要本土不被攻击,那么就有资本去发展、去挑战。在这之后美苏冷战白热化时的古巴导弹危机,则充分暴露出美、苏大国对原子弹战争的谨慎。

另一方面,就算美国不计后果向越南投掷原子弹,那么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要知道在广岛事件中,美国经过数次演习才投下了原子弹,如果有什么纰漏,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者,就算成功投掷,越南战争就真的会想美国人所预想的那样进行吗?显然不是。反而,如果让中国取得了原子弹爆炸后的数据,那么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便会崛起,形势只会对美方当局更为不利。事实证明,在越战中期,中国引爆原子弹,这时的美国对于原子弹的使用是更为谨慎了。

环境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对原子弹这种灾难性的武器争吵不休。世界禁止核武器发展的声音越来越大。谴责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日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世界的同情。可是,舆论是不会倒向一边的,这点美国人知道,各国人都知道。美国投掷原子弹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投掷原子弹,顽固的日本还能坚持几年。此时,投掷原子弹是为了世界早日和平,毕竟意大利、德国均已战败受降。美国此时打着世界和平的旗号,免费找一个离本国较远的试验场地试试这种死神武器。在道义上是出师有名的,在利益上还算说的过去,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越南战争就不是一个情况了。此时,苏联有了原子弹,美国一定程度上是忌惮苏联的,一旦打起核武器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世界各国都是诚惶诚恐。仿佛世界各民族达成了共识,或是说全人类达成了共识。谁先使用核武器谁就是世界的公敌。美国一向自诩世界警察,维护世界的和平。在核武器方面如果肆无忌惮的话,那真是名不正言不顺。与世界为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那种胆量。

相信美国人在广岛事件也意识到原子弹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原子弹爆炸后的影响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水源、大气、土地,美国再强,也得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原子弹用多了,这个世界就变成地狱了,美国还能像之前那样隔岸观火吗?

越南那个真的值得动用原子弹吗?抛开所有顾虑,投掷原子弹,真的能扭转败局吗?结果还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枚原子弹不是敢不敢投的问题,而是不能投。


木剑温不胜


这是因为,美国认识到了使用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难以承受。自从美国第一次对日本广岛、长崎使用两颗原字弹之后,这种核武器的巨大毁灭能力,让全世界都吃惊不已。一颗原字弹就干掉了日本30多万人,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这样的威力,显现的不仅是让日本人吃了大亏,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认识到了核武器的巨大毁灭能力。原字弹如果不控制使用,那整个人类都会被毁灭。所以,美国在首度使用此武器后,就再也不敢轻易动用这个武器了。而其他一些大国,为了军备需要,也先后都研发生产出了这种核武器。比如苏联、英国、法国、印度、以色列和中国等都已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由于原字弹的平衡拥有,各个国家都明白,谁若再使用,那将毁灭的不仅是对手,也将会毁灭掉自己。战到最后,恐怕人类都会同归于尽。

所以,为了不让核武器扩散,全世界有众多国家早已签署了不使用核武器的条约。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会轻易对原字弹再去乱使用。尤其在对越南的战争中,美国即使打输了,也决定宁肯撤军,都没敢动用原字弹。今后,或许只有战争狂人或十足的傻子,才会蠢到不可救药的去用原字弹去灭人灭己了。


牛仔文史


美帝侵略越南,毛主席明确给它划定界限,在越南北纬十七度线,美帝军队不许越过,美帝在侵略朝鲜时,周总理代表毛主席警告美帝不许越过三八线,美帝无视中国的严正警告,它犯律了,中国派志愿军把美帝军队从朝鲜境内赶过三八线,迫使美帝停战和谈。

由于在朝鲜战场上,美帝不听中国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有了这个教训,它在越南战争时期,就不敢过北纬十七度线,至于投射原子弹,美帝它没有那个胆,中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原子弹难道都是摆设呀!


用户若有所思


其实没啥复杂的,核弹扔日本的时候,只有美国一家有,用起来内心毫无波澜。唯二可能有的苏联,当时也跟美国一起怼日本,可说丢起来没有一丝压力。

越南时就大不同了,苏联已经确定有,中国虽然没法扔远点,至少手里也算有货。

最关键的是,中苏都是跟越南(北越)一起怼美国的,这个情况下,美国哪来的胆量敢扔?

还有一个因素,日本从头到脚都是对手,越南还有个南越傀儡政权,帮忙归帮忙,顺手把人摊子艹了算什么事?


烟云丶逸


答:美国在越战中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失败。而是在不断的胜利中走向了失败。

关于美国为什么不使用原子弹,这里我想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一、越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原子弹的不合时宜。

越战发生在1955-1975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再早一点是朝鲜战场。当时的麦克阿瑟有想过用原子弹结束战斗。但是在欧洲盟军的劝诫下同意放弃了实施计划。因为朝鲜的背后是苏联。而越南也一样,中国在1964年已经完成了原子弹的实验,开始进入有核国家。在这么一个大国的门口放原子弹,难免不会迎来中国的报复。所以美国也不敢使用。

二、美国要顾忌自己的国际形象。

美国鉴于在朝鲜战争中并未完全达到目标,军事上并未胜利,损失也比较大,所以美国为了避免再次在越南与中国陷入战争状态,对南越政权的支持主要通过空袭和轰炸来进行,而拒绝派遣地面部队进入越南。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并不是针对越南,而是针对北越。

美国的介入也未能完全改变越南的形势,而是让越南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只要离开美国空军的支援,南越政权完全无力抵抗越军。到1968年的时候,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也越演愈烈,有燎原之势,美国最终只能承认在越南的失败,丢下南越政权,撤离了越南。

在国内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如果在使用这么非人道的战争武器将世界拖入另外一个情况的话,美国的国际警察的帽子就待不住了。为了形象也不能使用。

三、美国内部发生了重大的分歧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称:“为确保自由的存在和自由的胜利,我们将付出任何代价,承受任何负担,应付任何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敌人。这些就是我们的保证——而且还有更多的保证。这标志着在美国主流民意推动下,肯尼迪政府将率领美国军队发动一场不宣而战的“特种战争”,一步步战争升级,把美国带入越战泥淖。

但是美国政府在持续不断的投入兵力和财力在越南这个泥沼中国的时候,国家经济也遭到的破坏,国内民主党被共和党超越,执政双方发生改变也造成了如何正确的解决越战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如果原子弹可以解决越南,那么美国人民也可以用选票解决同意使用原子弹的政党。就在这个平衡之下美国无法使用这个武器。人民的力量最终让这个魔兽没有发射的机会。

美国与越南之间并没有国家之间的宣战,只能算是地区局部战争。而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执政之争,决定了越南战争。两党之争,引发了民意的反战情绪高涨,美国当时正在经历能源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中,共和党为了赢得执政,就必须顺应民意结束越南战争。


南阁水哥


美国没有在越战中使用核武器的内幕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冷战中面临核选择选择的重大冲突之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禁止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试验之一。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国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并在人、物资方面蒙受了巨大损失。随着战争的升级,1965年3月开始的对北越的战略轰炸"滚雷行动"持续了三年,美军在越南投下的炸弹比二战期间向整个欧洲投下的炸弹还多。

美国在朝鲜半岛进行了一次非核战争,对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艾森豪威尔总统坚持认为,他的“灵活反应”核战略起到了威慑作用。

是否首先使用核武器,(美国人称之为“核禁忌”),在美国付出了各种巨大代价仍不能结束战争的情况下,对是否打破核禁忌,美国文官、军界和科学界进行了大量的辩论,在“用”和“不用”的交锋中,不论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的总统,为啥都没能在越战中打破核禁忌?

下面对越战期间的三位美国总统的选择背景、战略视野和政治考虑做简要分析。

一,肯尼迪总统:是否使用原子弹不会受军方鹰派的影响。

在1961年入主白宫时,肯尼迪已经意识到美国军队在地面战中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人海战争的泥潭。参谋长联席会议(JCS)在给肯尼迪的报告中警告,只有动用核武器才能扭转美军在人数上的劣势,否则,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挫败还会出现。

肯尼迪的军事将领大多数是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那里继承下来的,这些将领奉行的是艾森豪威尔的国家安全战略,在这个战略下,美国严重依赖核武器毁灭性攻打击能力——大规模报复战略——来对抗苏联的军事挑衅,而不无论这些挑衅是否涉及核武器。

然而,肯尼迪拒绝了参谋长们的建议。原因可以从古巴导弹危机的化解中得到解释。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拒绝了美国战略司令部的“炸沉古巴”的建议,却下令在对古巴进行海空封锁的同时进入核戒备状态,不惜与苏联打一场核大战。这表明,肯尼迪的核战略虽然继承了艾森豪威尔的,但是,在作出决策时不会被军方所左右。

五角大楼的核战战顾问、《核战指导书》起草者丹尼斯·埃尔斯伯格透露了肯尼迪总统和麦克纳马拉与军方在核政策上的对抗。(他把鼓吹“先发制人打击”理论的军方高层成为“核信徒”)。虽然,在与“核信徒”的对抗过程中,肯尼迪通过开发出了“橄榄球”(核战指令密码箱)控制了发射指令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首先发动核打击。

由于肯尼迪在1962年遇刺身亡,他是否会最终在不断升级的越战中使用核武器的问题成了悬案。

二,约翰逊总统:核武器是用来结束而不是用来进行战争的。

在1964-1965年关于如何干预越战的辩论中,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JCS)提出了核武器问题,准备接受必须使用核武器的选择。

1),美军的准备

古巴导弹危机后,1963年初,美国在关岛、冲绳、菲律宾和台湾部署核武器的数量增加到约2400枚,比1961前(危机前)增加了66%。太平洋的陆上储存量在1967年中期达到约3 200枚的峰值,其中2 600件储存在韩国和冲绳。

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没有在南越领土上部署核武器,但是,在南越海域的美军航空母舰上储存了核武器。到了1967年中期,核武器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另外,美国在南越的海军陆战队的基地里部署了具备发射核炮弹能力的远程火炮。

已经解密的五角大楼的历史档案中披露。如果中国出兵参战,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SAC)部队将按照JCS的指示,使用核武器和非核武器轰炸中国境内的既定目标。已经解密的太平洋司令部历史档案也证实了这些核战争计划的存在,

1964年1月22日,麦克纳马拉指示JCS计划对北越进行秘密行动和海空非核袭击。JCS随后回应说,如果中国参战,美军可能需要使用核武器。并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说由于1964年10月中国将制造核一枚原子弹,建议对其生产设施进行核打击。

2)美国的辩论

1965年2月,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表示核选择完全合理。他告诉约翰逊总统和高级顾问,他认为中国不会参战,但如果参战。他建议使用舰载战术核武器进行即时报复,打击的目标限定为大型集团部队和补给站。

辩题A:关于中国的介入

在1964年5月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国务卿鲁斯克曾建议将美军在韩国的一个分部部署到南越,然后发表公开声明:任何对美军的攻击都会受到报复。如果升级带来中国的重大攻击,美军将使用核武器回击,鲁斯克表示他个人愿意承担风险。但和军方一样,鲁斯克认为升级风险很低。他认为,与狂热的意识形态信徒和鲁莽采取行动的苏联相比,东方对手是务实的人,不会莽撞行事行事,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核武库。鲁斯克在1965年10月会见罗马尼亚外交部长时指出,毕竟,与美国相比,在可预见的未来内的他们(东方大国)核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辩题B:关于苏联的态度

与以往冷战危机如柏林墙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不同的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并不认为与苏联的战争迫在眉睫,也没有因为害怕苏联卷入敌对行动而在战争中退缩。这是由于对立阵营的两个最强大盟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决裂,盟友关系从争论发展到了高度公开仇恨。

另外,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之间的一触即发的核对峙的化解以及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相对缓和。综合这两个因素,苏联不可能再次与美国走到核交锋边缘。

例外的情况是,美军直接进攻河内,作为盟主的苏联可能不再会袖手旁观。

道德问题和舆论压力

与朝鲜战争一样,美国领导人担心,鉴于世界舆论对核武器的憎恶比上世纪50年代更加强烈,在越战中使用核武器将危及美国在朋友和盟国心目中的道德水准和领导地位,特别是如果美国再次用原子弹轰炸亚洲人。美国也很容易受到指控,即美国只对非白人使用核武器。

1964年4月,蒋在访问东南亚期间对美国国务卿鲁斯克说,他原则上反对使用核武器,特别是在应对中国出兵越南的问题上。鲁斯克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说,蒋担心的是,台湾可能成为核报复的目标。鲁斯克承认,蒋的担忧对他的态度的转变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

1964年7月,当法国驻华盛顿大使向鲁斯克暗示不要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其他世界领导人,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乌丹、加拿大总理莱斯特·皮尔逊和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均呼吁不要跨过核门槛。

然而,约翰逊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回忆录中透露,世界领导人的态度不是影响约翰逊总统的核政策的原因。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上,自富兰克林·罗斯福开始,美国总统就不再拿世界领导人包括“特殊关系盟友”大英帝国首相丘吉尔的想法当回事了。

对敢言核武器者“斩”

众所周知,在二战中,为了寻求尽快结束战争的,杜鲁门下令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然而,在朝鲜战争中,当麦克阿瑟将军建议用战术和武器阻止敌人的人海战术时,在总统与战地指挥官争执难决的情况下,杜鲁门以牺牲连任总统的代价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远东司令部司令的职务。不愿意再次对亚洲国家使用原子弹已经成为杜鲁门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对约翰逊来说,在越南使用原子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事实证明,在约翰逊的回忆录中,没有一句话提到过曾经考虑在越南使用原子弹。他的内阁成员和高级顾问如麦克纳马拉在回忆录中也提供了证明。

当美国在南越溪山的海军陆战队基地遭受猛烈地人海战术围攻时,美军战地指挥官斯威特莫兰将军一再建议总统发动核打击,约翰逊一再拒绝了建议,最终解除了斯威特莫兰的南越战地指挥官职务把调回了华盛顿改任陆军参谋长。

早在1964年,约翰逊就清楚地表明过自己的核战争政策:除非在苏联对欧洲发动压倒性攻势,不动用核武器不能阻挡其攻势的情况下,否则,他不会下令首先使用核武器。他认为,核武器是用来结束战争而不是用来进行战争的。在越南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他甚至从未征询过顾问们的意见,以了解美国人民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在越南使用核武器。

影响约翰逊的核政策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难以消除的破坏;二是不愿意背上再次对亚洲国家使用原子弹的道德责任。

三,尼克松总统:视野的转变改变了铁杆“核信徒”的战略。

担任过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的尼克松,和前者一样是美国核优势的坚定捍卫者,是核威慑有效性的忠实信徒。尽管他相信与苏联的核战争将是一场地球灾难,但他不像约翰逊总统那样从特别的道德观上看待使用核武器。在他担任总统前,在每一次冷战危机中,他一直敦促升级冲突和更多地使用武力。

出于功利性策略,为了顺应公众反核的民意,在1964年和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尼克松都声明反对在越南使用核武器。1964年8月,尼克松为《读者文摘》撰文,《越南:必胜的意愿》,文章重申了他对越战的核政策:我坚决反对使用任何形式的核武器,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还会让美国遭到世界包括盟国舆论的谴责,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越南使用核武器。作为老资格政客,他的表现主要是由竞选的工具性需求决定的。

然而,在入主白宫初期,他经常私下对助手们说:"我不打算成为第一个输掉战争的总统。”言简意赅表明了他的真实态度,他会放弃竞选承诺,把一切战争手段选择都放到桌面上。

四年后,1968年10月。尼克松再次竞选总统,尼克松在竞选期间再次公开反对在越南使用核武器,

根据尼克松私下的透露,一旦他成功连任总统,核选择就成为第一个他想到的事情。可见,在美国历史上的人翻脸若翻书的总统,唐纳德·川普不是第一人。

尼克松对核选择的兴趣与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也有关系。后者对核选择的狂热甚至超过他。

基辛格的核战理论:有限核战争

基辛格博士在昔日的学术生涯中,曾写过一本畅销书《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主张在局部战争中使用战术核武器。他曾经批评艾森豪威尔的基于大规模报复的核战略,认为有限核战争的战略对战争和外交都更有用。1976年3月,基辛格在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采访时公开承认,虽然非核手段对侵略作出反应是可取的,但他仍主张不排除在某些有限的情况下使用核武器。

基辛格对他的幕僚们说: 我就不相信在像北越南这样的四流国家找不到战略突破点。约翰逊政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解决掉。

鸭钩计划:基辛格寻求的战略突破点

《鸭钩行动计划》指的是在1969年春夏对北越进行战略轰炸的计划,该计划是在基辛格的主持下制定出。

鸭钩行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河内、海防和北越的其他关键地区;港口、河流堤防系统;对北越的地面入侵部队;进行大规模轰炸;用战术核武器摧毁胡志明小道和北越连接中国的主要铁路。如果越南后盾大国出兵参战,将使用战术核武器打击其地面部队并对华南重要城市进行核战略打击。

为了应对战争升级后的严重局势,基辛格建议尼克松下令建立秘密的全球核警戒网,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秘密军事行动之一。

尼克松的最终选择:视野的转变

在基辛格的操纵下,对北越发动核打击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了,只等总统拍板了。

尼克松是典型的反共鹰派和“核信徒”,他赞同艾森豪威尔的美国的核威胁最终把对手逼到了谈判桌上,从而结束了朝鲜战争。他期望利用同样的战略,阻止北越对南越的侵略。

1968年秋天,尼克松向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描述他的疯子理论,他将有能力说服北越领导人结束战争,如果他们痴迷不悟,他愿意使用最残酷的手段逼迫他们就范。此言暗示了核威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奉行强硬政策为自豪,政治手段娴熟的总统,在万事俱备之际,突然改弦易辙,个中的原因是啥?

尼克松的新视野

当基辛格带领手下密锣紧鼓地策划“鸭钩行动”时,在距离东南亚热带丛林数千公里的冰天雪地里的炮火把尼克松的视线吸引了过去。

1969年3月2日,作为越南的强大后盾的两个大国终于兵戎相见,到15日,边境冲突已经升级为西方人眼里的“准战争”。在硝烟散去后,尼克松看到了一个能牵制苏联的准盟友出现在东方。尼克松下令暂停原定在春夏实施的“鸭钩行动”。

同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基辛格通报了苏联的核打击计划,在计划中,苏联将对前盟友的包括首都在内的大城市、核武器基地和战略火箭开发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苏联政府希望接到通报的美国保持中立。然而,尼克松在美苏首脑的热线电话交谈中拒绝了苏联的通报,并警告勃列日涅夫说,在没有默契的情况下,苏联方面的任何导弹发射都会引起美国的反应。

9月份,尼克松下令将他办公桌上的《鸭钩行动计划》作为绝密文件存档。

两年多后,尼克松应邀访华。三年后,尼克松下令美军从南越撤出。

四,作者结论

对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担忧、个人不愿背上道德的十字架和地缘版图的急剧改变是美国未能再次对非白人国家使用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