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王文碧


假设诸葛亮北伐成功,那么蜀国相当于拿下了大半个中国,武力国力都会大增,未来拿下吴国也只是时间问题,正如历史上魏国拿下蜀国,而不久即拿下吴国一样,回到假设上来,蜀国必然一统三国,那么诸葛亮必然是这个国家的开国功臣,甚至功高震主,而我们在蜜罐里长大的刘禅会怎么样?那么这还是要从性格来分析了,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苦口婆心交代刘禅要怎样怎样,从一开始的三顾茅庐,到后来的临表涕零,诸葛亮对刘备的恩情报答是十分到位的,只是刘备先走了,剩下了未完成的事业,而刘禅是这事业的接班人,我想诸葛亮是一样的来对待的,然后在军事上,又拒绝了魏延的奇袭子午谷的妙计,一味的谨慎,导致错失最好的战机,所以,诸葛亮打下天下,依然会尊刘禅为皇上,也报答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而刘禅的能力不足,也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这些都不是问题,就因为他有诸葛亮


叮叮说史


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孔明啊,竖子如不成器,汝可自立之。说得诸葛汗流浃背,痛哭流涕:主公勿忧,臣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帝与赵云丶魏延一一目示。又问诸葛:汝之后,谁可继之?诸葛一一告之:蒋婉之后费祎,费祎之后…先帝安然仙逝。

话说刘备一死,司马懿联络东吴五路夹攻蜀汉,平分天下。刘禅闻之,心惊胆颤。可不见诸葛上朝,就往诸葛宅中而去。只见诸葛白布遮额,抱病扶栏。阿斗站在背后许久,才憋出一句话:亚父,魏吴大举进攻,汝可有雅兴观鱼啊!

诸葛吃力转身,跪拜小皇:皇上莫忧,兵来将挡,我已一一应对,大可放心,安居平五路。

从此,亚父与小皇开始了探讨天下大势。小皇谦虚丶恭敬,丞相坦诚丶辅弼。

在国力微薄之下,诸葛力主以攻为主,重修与吴联盟,全力出奇制胜。派出魏延丶赵云丶姜维三路齐发,刘禅亲率大军居中亲征,诸葛调度三军。

诸葛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曹真挡不住蜀汉三路猛攻,兵临城下,刘禅亲书魏帝,我一定厚待曹家,重修刘曹友好关系,总比司马氏之心要好吧!魏帝扶棺投降。

刘禅又与诸葛招安孙皓,诸葛亲书兄长诸葛洛。三国复归蜀汉。

刘禅坐在大一统宝座,当想效光武之神威,勤奋上朝。诸葛尽心辅佐,扶起阿斗要追秦皇汉武,不逊风骚。阿斗也泼墨挥字吟"三国归汉“,封诸葛武侯为大宰相。迁都洛阳,美美地自封汉大武帝,戏说一统!


夏雨风


大家好,我是读史如品茶,欢迎大家听我讲解《刘禅能力并不弱,若诸葛亮能打下天下,不见得刘禅守不住》。

其实刘禅能力并不弱,我们根据史书,从刘禅的人生经历来细细品味。

一、刘禅能够虚心纳谏

刘备在成都称帝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刘备去世后,刘禅即皇帝位,并拜诸葛亮为丞相。刘禅在位期间,能够虚心纳谏,对于诸葛亮、蒋琬等大臣的各种治国方针,只要是有利于蜀国发展的,全部采纳,使得蜀国在刘禅执政前期政治相对清明,统治相对稳定。

二、刘禅有雄心壮志

刘禅在位期间,支持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北伐,说明刘禅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只不过蜀国地窄、地偏、人少并且少数民族多,使得蜀国国力不行,经不起几次北伐折腾。

三、刘禅明智,识时务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刘禅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也有人建议降魏。投降东吴我们先不讨论,因为蜀国地窄人少,少数民族较多,实力最弱,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此时魏国国力蒸蒸日上,与其退至四川中南地区艰苦挣扎生活,甚至最后被剿灭,还不如乘着手里还有资本,识时务,早早归顺保平安。

四、刘禅情商高

刘禅投降魏国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在到洛阳以后,刘禅整体娱乐,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给人觉得刘禅是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的形象,因此刘禅可以安度晚年。

三国时期,是一个不进则退的年代,国力发展超越不了别国,就会被别国超越,再加上蜀国地窄、地偏、人少、少数民族多的特点,使得蜀国国力最弱。再加上诸葛亮和姜维的几次北伐失败使得蜀国国力更弱。可以说刘禅不是开疆辟土之君,但不能说刘禅不是守城之君,蜀国被灭,客观条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读史如品茶


首先刘禅能力不弱,其次刘禅并非开国君主,最后诸葛亮也不可能打下天下。

刘禅继位之后,军政大权皆在权臣诸葛亮手中,诸葛亮率荆州派打压益州派与刘禅,刘禅为了避免国家内乱,委屈求全,躲在后宫与太监斗蛐蛐。

诸葛亮六出祈山,北伐曹魏,也并非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不是什么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而是为了掌握军权,只要军权在手,杀李严法正,就像捏死蚂蚁那么容易。

相比带兵打仗,诸葛亮更善于理政。

蜀国人口不足百万,魏国人口四五百万,且有产马区,能够大规模组建骑兵。在生产力相似的情况下,人口便是国力。不难看出,魏蜀两国国力相差甚远,诸葛亮统一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后来诸葛亮终于病死于五丈原,魏蜀两国上下皆松了一口气。魏国从此少了一个边境骚扰者,从此可以安心的生产建设。蜀国刘禅终于可以掌权了,终于熬死了诸葛亮,而蜀国人民也再也不用受耕战之苦。

在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可见刘禅绝非等闲之辈。

后来邓艾灭蜀,刘禅被迫迁居北方,一句:此处乐,不思蜀也!蒙骗住司马昭,得享天年,也保护蜀国臣民,历代帝王能全身而退者不多,足见其智商之高。

刘禅能力不弱,虎父焉有犬子?

诸葛村夫弄权,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蜀国版的曹操,使后主成为苦主。




当代曹植


正史中刘禅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么昏庸愚蠢整天就知道斗蛐蛐,并且他也不是开国君主。

一:刘禅一共做了41年皇帝,诸葛亮辅佐了11年,如果他真的那么昏庸,在诸葛亮死后又是如何能稳坐30年的呢?其实都是后世人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刻意弱化刘禅的。

二:蜀国国力衰弱并非从刘禅开始,而是从刘备就开始了。为了替关云长报仇,刘备集结75万大军讨伐战败,没过几天就去世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所以刘禅继位时,蜀国已经衰弱了。

三:刘禅继位后,国家刚刚恢复经济,诸葛亮就连年北伐 ,由于粮草供应不足等因素缕缕战败,进一步的损耗了蜀国国力,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能统治30年,说明他其实是治国有道的。

结语:如果诸葛亮放弃完成当初刘备北伐的遗愿,或许蜀国的命运就改写了。





灵史札记


我们先捋一遍阿斗的幸福的一生。刘备在时,刘禅是没多少单独镜头的,只做了个五虎将的陪衬,被赵云翻来覆去拯救于水火,然后就被刘备摔了,说起来也是个悲惨的童年。刘备亡后,刘禅即位,开始了掌权生涯,可是为何却从没见过他发号施令?刘禅做了皇帝,却还是每日清闲自在,诸葛亮依旧统领蜀汉政务,人家说他傻,他真的傻吗?这里就体现出了刘禅的大智慧。假如刘禅下定决心整治诸葛亮专政专权,那么诸葛亮的应对策略有两种。

第一种,废主自立。诸葛亮是谋略家,但不是慈善家,他受刘备托孤是出于对先主的知遇之恩,是义务但无责任。如果刘禅擅作主张,将诸葛亮过分压制,那么依孔明的头脑,没必要苦了自己,废后主自立称王是他最好的选择。

第二种,弃蜀而去。你不待见我,我不干了还不成吗?受刘禅排挤的诸葛亮很大概率是选择归隐,而转投魏或吴的可能性不大。

这两种结果都是刘禅不想看到的,与其大家一起鱼死网破,倒不如放手一搏。刘禅将军政大权全部交予诸葛亮,不论北伐和东征都全权支持,因为他相信先皇的眼光,相信诸葛亮的能力。反之,不发一兵,坐以待毙的结局可能更加凄惨。

司马昭三路伐蜀,刘禅想都没想就投降了,为何?因为他知道反抗也没用,巨大的实力悬殊下,顶多再多亡几些蜀人,大门还是要被攻破的,倒不如直接投降,免去川蜀战乱之灾,为黎民百姓最后再造一点福。再者说,刘禅被押送洛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可是大家是否想到,刘禅不仅是为保护自己脑袋,还有一大批蜀汉降臣的命运都握在他手中,如果他慷慨就义,那么剩下的人下场会如何?所以刘备在临终遗诏中才说:“射援到,说丞相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从射援中郎将口中得知,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很高,如此一来,刘备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最后还让刘禅勉之,意思是加倍努力。而诸葛亮亲口说的则是:“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的话很漂亮!他不提及刘禅的治国敬业,独称赞他的知礼爱德,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刘禅在治国安邦上的确能力欠缺,但在礼贤下士(就是重任诸葛亮自己)上很有头脑,这至少证明了刘禅不昏庸。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最为客观,他写道:“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就是说刘禅本是一块白板,遇到了贤者诸葛亮则“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而一旦诸葛亮不在了,他就会“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三国志》的注解作者周寿昌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通读之下,如此多的学者都对刘禅有着和罗贯中不一样的解读,那么刘禅的历史评价到底是褒是贬,刘禅的不思蜀究竟为己为民,就留待那一千个哈姆雷特去说了。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游通天下


后主刘禅历史上真不是一位开明之君,但至少也不是位昏君吧?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我们怎么看待后主完全随着这两部书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从中发现,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就一定寻找些蛛丝马迹。

先主备与亮同是有篡位之心,两人脾气相投,亮力主备夺蜀以立“明君”,但他们之间隔了一个二弟“关羽”,关羽是对汉室极为忠心的,大哥取汉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里还有一位上将军赵云,也是同羽一样,以至于云虽有上将军之衔,却没有实权,按说云功劳很大,可没有让他镇守一方重地,这实为备、亮猜忌。

关于羽死,亮却有直接责任,当然这于羽高傲性格不无关系,可亮起了催化作用,我们想,既然亮知羽刚愎自用,为何不派云驻守要冲荆州呢?还有,当羽败走麦城,南阳的孟达与备义子刘封本就有过节,亮心如发系,却不做任何变动。再有,备称帝,至少义子刘封不被封王,也不应该驻守南阳这么个破地儿吧?说明什么?说明亮在人为制造矛盾,把反对篡汉的大臣肢解,削弱备之近亲。

羽随不愿意大哥备称帝,但看到献帝已经禅位,无可奈何,于是以拿马超、黄忠等不配与他同为上将军为幌子使小孩子气,其实关羽真是那种人吗?并不完全是。虽然华容道与曹操讨价还价放走曹,但身在曹营时,他看出来曹操不会取代汉献帝的,故此他放走曹操,我们固然把羽和云算作“保皇派”吧。

亮自先帝崩殂后,哪一样不是专制的?六出祁山,劳民伤财,以卵击石,后主已经是傀儡了。后主在羽翼丰满的亮面前还能有什么作为?他还能干些什么?周围全是亮的心腹,当然刘禅能力显得弱了!

好在亮非常有实力去打理蜀汉这个弱小的国家,使蜀汉在三国里能立于两代,功劳极大,但也看到亮之野心。试想,亮六出祁山,写《出师表》亮明观点,后主敢说个“不”字吗?

亮和曹操有相同之处,就在于自己不背篡位的黑锅。


娵訾静渊juzijingyuan


刘禅确实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他也不是开国君主,他父亲刘备昭烈帝才是蜀国开国之君。

刘禅表面是一个典型的“皇二代”,在父亲、相父的庇护下稳坐了四十年君主。但是,刘禅作为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能得到臣民的忠心辅佐、齐力拥护,相比吴国的自相残杀,曹魏没传几代就被司马篡位,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乐不思蜀的典故常被拿来取笑刘禅,谁又能说这不是刘禅的自全之道呢?

若诸葛取得天下,必然还是以刘备建立的蜀为国号,尊为开国太祖皇帝,刘禅做一个守成之君应该可以的,至少比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强,只可惜蜀汉气数已尽,刘禅后期宠信宦官、排挤姜维等一些昏聩之策,蜀国之灭他也是难辞其咎。


如画四季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不可一概而论。从帝业来看,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贡献。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

  在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兴土木之外,更表现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蜀汉是否该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这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多得实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庆历年间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毁刘禅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满。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知之而后行


刘禅是大智若愚的典型代表。

刘禅在史上记载中是那种弱智无能之辈,但从史上所述事实分析,刘禅真的是大智若遇。

首先,以无能形象以保位。刘禅继位之后被孤立,自己没有势力也沒有权为,更沒有与诸葛亮争权的实力,所以只能超脱放权,当个逍遥皇帝。因为,刘备托孤之时就对诸葛亮说过刘禅可扶则扶,不可扶则取而代之之类的话。刘禅面对势力庞大而又贪权的诸葛亮,(诸葛亮事必躬亲,不愿放权,从而使人才无法成长,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也只能表现无能才能保位了。

其次,以智弱形象以保命。刘禅被俘后,以“乐不思蜀”之言,解除了被杀的危险,从而保全了性命,使刘氏一脉传承了下去。

所以,刘禅真是大智弱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