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豆種在"禁區"裡,他說,幹育種要一手交品種、一手交論文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將大豆種植的北界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把大豆種在了"禁區"。

現在,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全省大豆種植面積達6419萬畝,接近全國大豆總面積的一半。


這位科學家就是我國著名的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農業教育家、中國雜交大豆育種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大豆泰斗"的王金陵教授。

把大豆種在

王金陵


初時渺渺寥寥應,聲名鵲起正當年

1936年,19歲的王金陵考入金陵大學理學院,但出於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最終轉到了農學院農藝系。


大四時,王金陵在大豆專家王綬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畢業論文《大豆的分類》。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當時卻鮮有國人深入研究大豆的選育與種植。在這樣貧瘠的學術環境中,王金陵克服種種困難,前後共收集了三、四百份大豆材料進行性狀分析,交出了一篇高質量畢業論文。


他與大豆就此結緣。


20世紀50年代,黑龍江全省的大豆單產量只有每畝幾十斤,嚴重浪費了土地資源。


經過調查分析,再結合農民和國營農場的需求,王金陵決定放棄大豆育種常用的純系法,使用雜交育種,以培育"植株高大、主莖發達、耐肥性強、抗倒伏、適合機械化作業及合理密植"的大豆新品種。


他和助手比較了上千株行、上萬個單株的大豆,完成了鑑定與雜交工作。根據1958到1960年的試驗結果,他和團隊在幾個優良品系中選出了最優品系,定名為"東農4號"。


和先前的品種相比,"東農4號"更適合密植和機械化栽培,具備成熟期更早、結莢密、產量高等特點,籽粒性狀優良。


1959至1965年間,"東農4號"的累計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增產大豆摺合產值2億多元,堪稱中國大豆雜交育種的里程碑。


1971年,王金陵和助手在一個羊圈裡,選育出了"東農34號"新品種,成為我國出口日本和東南亞的專用優質大豆。


一路向北,突破種植禁區

黑龍江北部地區並不是種植大豆的理想區域。這裡常年嚴寒,很多土地因氣候限制,只能把小麥作為唯一的種植作物。連年的單一種植,導致土地營養不均,小麥產量和質量持續下降,有的土地不得不採用輪耕的種植方式,甚至被直接棄耕。


為了解決高寒地區種植作物單一的難題,王金陵和團隊需要培育出生育期特短的超早熟大豆品種。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個合適的大豆品系。

把大豆種在

大豆


為了親自觀察新品種的性能特點,年過六旬的王金陵,兩次奔赴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的嫩江、黑河地區,調查瞭解新品種在各個試驗點上的表現。


最終,這個品系的大豆不負所望,產量高、蛋白含量高、抵禦病蟲害的能力強,比國際上的極早熟品種還要早熟3至10天。這一品系的大豆被定名為"東農36號"。


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是,"東農36號"打破了我國高寒地區不能種植大豆的禁錮,把中國大豆種植的邊界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


遙望星空天地闊,腳踏實地路遠悠


從最初因為畢業論文與大豆結緣,到2013年因病去世,王金陵為中國大豆的選育付出了60多年的心血。在第八屆世界大豆研究大會上,王金陵作為唯一的一位中國科學家,獲得了"世界大豆研究大會獎"。


王金陵教導學生就像做大豆育種試驗一樣,十分嚴謹認真。


他的研究生常汝鎮和楊慶凱在入學考試時,都答錯了一道關於植物學的問題。研究生入學後,王金陵沒有忘記這個小細節。


他不僅專門請了當時的植物學教研室主任為兩個學生輔導功課,還親自參加課程考核,可見王金陵的嚴謹之處。

把大豆種在

王金陵


王金陵從未出國學習過,但英語水平非常優秀,無論是讀寫還是聽說都不在話下。


中美關係解凍後,王金陵作為最早赴美訪問團的成員之一,憑藉自己的英語功底,細緻考察了美國大豆的現狀。


他常常對自己的博士生說:"中國的農學博士畢業時,必須達到兩個標準,一方面要能用流利的英語在國際講臺上與世界同行對話,另一方面還要能用通俗的語言教農民如何種地。"


他經常鼓勵後輩:"做育種的,也要有理論基礎,要一手交品種,一手交論文。"


甘做人梯託俊彥,但求薪火有傳人


對於在他指導下完成的論文,王金陵總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最後一位,甚至有時候執意不署名字。


為了在實踐中鍛鍊中青年教師,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時,王金陵有意讓學生獨當一面。


1983年,楊慶凱在王金陵的悉心指導下,出色地完成了有關野生大豆資源潛力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因此獲得了"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榮譽稱號。


1987年,60歲的王金陵主動寫信給領導,請求辭去大豆研究室主任的職務,把重任留給後來居上的年輕人。


受王金陵的感召,他早期的學生也主動請辭大豆研究室副主任的職務,全心全意為中國大豆培養未來人才。

把大豆種在

王金陵教授九十五生日會,左二為王金陵教授


王金陵把對家國、對事業、對人民、對學生的全部摯愛和能量變成火把,高擎在後輩面前,熊熊地燃燒,散發光與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王金陵

(1917.3-2013.9)

著名大豆專家

農業教育家

中國大豆雜交育種的開拓者


參考文獻:

【1】《德為世重 壽以人尊——記中國大豆泰斗王金陵》,黑龍江科技報

【2】常汝鎮. 我的老師王金陵教授[J]. 大豆科技, 2011(02):7-8.

【3】《夕陽無限好"金豆"伴我行 共慶東農大終身教授王金陵90華誕》,黑龍江日報

【4】《韓天富:讓大豆睡好覺、長大個》,科技日報

【5】常汝鎮, 邱麗娟, 李文濱, et al. 高屋建瓴 腳踏實地——向王金陵教授學習,祝賀王金陵教授九十華誕[J]. 大豆通報, 2006(2):3-5.

【6】本文圖片來源於東北農業大學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