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谋士为何都不喜欢徐庶?

佛经缘


首先我愿意背道而驰的说三国名士徐庶我非常喜欢,有下列几点:

1.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抱打不平犯罪,官吏把他抓住让百姓辨认因为他平时好打不平受人尊敬没人指认,获救后改名徐庶,足见他为人侠义。

2.徐庶因为这件事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求学能力非常强,与司马徽等名士为友可见才能一斑。

3.情愿跟随较弱小的汉室宗亲刘备后,竭尽全力辅助,因为能力出色打败了曹操大军,曹操利用徐庶的孝顺抓了徐母进行讹诈威胁,处于人伦孝道徐庶方寸大乱无法安心辅佐刘备值得回到许昌。这才是人真正的品德。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守则就是孝道。

4.徐庶临走时对刘备说过,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他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大丈夫就应该信守承诺方有资格立于天地之间。

总结:徐庶大丈夫也,值得人们赞誉。





立信尽责


我们先来看一下徐庶的生平:"徐庶(徐福),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看到最后您可能发现了,最后的官职是一个亮点,右中郎将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大尉和大校,也就是相当于我们通常喊的师长。御史中丞就比较厉害了,相当于我们最高检察院副院长,纪检委副院长。为什么是个副呢?因为上面还有个御史大夫。那么这个官职是用来监察文武百官的。官职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既然是坐到了这个位子上,"不出一计一策"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御史中丞是实权很大的官职,而且是靠嘴巴吃饭的。那么题主的不招谋士喜欢我认为是他的经历以及他的官职:一、他把诸葛亮引见给了刘备,这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直接导致了后面的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二、徐庶在刘备穷途末路、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离开刘备,实在不是什么太光彩的事。但是徐庶以他国士的风度,衬托了刘备的英雄气量。所以这个不光彩的行为反而显得他很高大。三、御史中丞总的来说还是得罪人的官职。四、徐庶是典型的草根逆袭上位,完全没有一点士大夫的背景,这在当时是很不可思议的,也令很多人眼红。综上所述,徐庶可能给题主的感觉,是不被当时的谋士喜欢的。可是放到现在,你去问问懂点三国历史的人,应该是都会喜欢他吧。


小魔鱼啾啾啾


个人觉得徐庶能够和卧龙凤雏并列,说明徐庶是一个很厉害的任务。

其实并不是大家不喜欢徐庶,毕竟徐庶出场时间就不长,且后来由于曹操利用其母亲拐骗其前来投靠,害的徐母悬梁自尽。徐庶最终可谓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徐庶在三国演义里最后出厂,便是赤壁之战前“凤雏一语教徐庶”使其能够在危机来临前脱离赤壁战场,保住了姓名。

但是,即便是出场短暂,但是徐庶留下的战绩可谓能够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当时,曹仁兵围新野,十几万人马基本上对付刘备的三万士卒不在话下,而就算是这样的仗,徐庶依然能够谈笑间,破了曹仁八门金锁阵,杀的十几万人马片甲不留。

因此,我们不能说不喜欢徐庶,只是感叹,这样的人其归宿真的不能和孔明、司马懿相提并论了。倘若其能够一直留在刘备阵营,那么很显然会对后期的很对政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房房小建


后来不是又回来过吗?我认为那次不应该再离开,因为老母已亡,曹操没有了要挟他的把柄,凭什么再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