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農民給玉米割頭,並且多達六次,為什麼要這樣做?

耕耘路上


有的地方農民給玉米割頭,說是能增產,晏子表示聽說過沒見過。割頭多達六次,晏子表示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起碼在我們膠東地區,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都不知道玉米這項增產技術,農技部門也沒推廣過。晏子從事的是地方誌事業,號稱百事通,各部門每年都要給我們報年鑑材料,年鑑就是要寫新、奇、大,如果有這樣的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部門上報的年鑑材料中肯定應該提及。由此可見,玉米割苗增產技術,現在並沒有在全國推廣。但沒有推廣,未必就不實用,只是各地因地制宜,推廣起來可能難度大一些。

那麼,玉米割苗真的能增產嗎?

據有關專家利用幾年的反覆研究試驗,發現玉米長到五六個葉的時候,人為的從第一個葉片以上全部割掉,再長出來的玉米苗能夠抗旱、抗倒伏,減少病蟲害,增加產量。所以被稱為割苗增產技術或割頭增產技術。經過試驗對比,玉米割苗後可增產10%-30%。

從理論上講,割苗再生的玉米苗,長得更加強壯,這是生物的再生能力。研究表明,玉米苗長到五六片葉子的時候將第一片葉子以上割掉,增產效果最明顯,四個葉和八個葉時割苗平產,三個葉、九個葉和十個葉時割苗減產。

但是,做為農民來說,往往對這個並不理解,在沒有實驗證明的情況下,可不敢冒這個險。玉米小苗被羊啃了農民都會心疼的不行,這連頭割掉的事情,農民很難相信。為了進行推廣,河北農業大學的專家們在東北進行推廣,給農戶寫合同,付保證金,讓農民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割玉米苗,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了減輕割苗之苦,專家們研究出玉米割苗機,早期免費給農民割苗,得到農民們歡迎。

專家們現場給農民講解,經過四年試驗,雖然割苗後苗需要再生,長得矮壯一些,灌漿抽雄會稍晚一點,但最後成熟期是一樣的,並且,什麼品種的玉米,都適合割苗再生

夏玉米比春玉米稍微剪高一點,因為夏玉米,受氣候影響長得快,第一片葉離地就比春玉米高,所以,在割苗時要比春玉米高割一點,留茬比春玉米高一釐米左右。對於高低不齊的玉米苗,只要有百分之七十達到割苗的標準,就可以割苗了。對於多達六次割苗的話題,專家明確表示,玉米一生只能割一次,割兩次就減產,何況割六次呢?

這幾年,網上又流傳開一種玉米增產技術,在玉米授粉完畢後,將玉米棒子以上全部給它割掉,還有的在玉米授粉前就割,隔一行割一行,兩行玉米共用一行雄穗進行授粉。這種辦法是人為去掉玉米雄花,將用於玉米頂端生長的營養成分改變方向,用於雌穗生長,促進玉米籽粒形成和成熟。而割掉頂部葉片也可以增強玉米光合作用,改變田間通透性,降低病害發生率。這種方法,也是所謂的玉米“割頭”。與割苗不同的是,一般在玉米成穗後進行,不是小苗期進行。 這種辦法雖然也可以促進玉米增產,但是,因為玉米秸稈已經長成,無法使用機器進行割頭,人工割頭費時費力,割頭期又正是炎熱的高溫天氣,不適宜田間人工操作,增產同時也增加生產成本。並且,這一技術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操作不當反而能造成玉米減產。現在農村種地的多是中老年人口,對於這一技術的推廣增加了難度。

總之,有些增產技術理論上可行,但在推廣試用中往往難度較大,對於現在機械化種植來說,玉米割頭技術如果不能實行機械化作業,那這一技術就無法推廣下去。


齊東晏子


有的地方農民給玉米割頭,多達六七次,為什麼這麼做?農民給玉米割頭的好處有很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畝產可以提高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左右。為什麼要這樣做,黃豆豆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總結一下。

一,玉米割頭後,抗倒伏能力增強。

俗話說“樹大招風”,玉米也一樣,因為它特殊的枝幹狀況,高度高,枝幹細,玉米葉子也是又長又細的,所以特別招風的青睞,而玉米的生長期主要在夏季,夏季風雨較多,所以想要提高玉米畝產,首要任務就是提高玉米抗倒伏的能力。玉米如果倒伏,基本是沒有任何收成的,見不到陽光,很難光合作用,就算不死,玉米長的也很短小,玉米粒也稀疏不飽滿。以前農民種玉米,都是不割頭的,基本靠天吃飯,倒伏之後,就去扶起來,根部多偎一些泥土,但基本太多時候就是倒到東邊,扶起來,又倒到西邊,因為每次的風向都不一樣。小時候放暑假,經常跟著父親去扶倒伏的玉米,真的是反反覆覆,最後扶來扶去,就會斷掉,只能砍回家餵豬,父親看到如此這般的結果,都是非常難過心痛的。玉米割頭之後,枝幹變短,葉子也變小,風的阻力就變小,從而減少了倒伏率,提高了成活率,就自然提高了畝產。

二,玉米割頭後,水分,養分得到了有效利用。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三分之二的養分都供給給了自己的枝幹,只有少量供給給玉米的果實。所以為了增加養分,水分的合理利用,讓果實長得大而飽滿,把多餘的部分枝幹去掉是最好的辦法,這樣,大布部分養分就全部供給給果實,果實自然營養充足,長得喜人,提高了收成,增加了畝產。

三,玉米割頭後,加強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玉米在生長旺盛期,基本玉米地都是密不透風的,密密麻麻的,人在裡面走都很費勁,所以太多被遮住的玉米難以光和作用,就會影響到玉米的生長髮育成熟,把玉米頭去掉之後,連帶一些遮擋光照的葉子也去掉了,這樣玉米地就會變得通風良好,光照充足,提高了光合作用的能力,玉米自然會長的好,畝產也自然會提高。

四,玉米割頭必須注意的事項。

玉米割頭的時間非常關鍵,割早了還不如不割,有可能得不嘗失,割完了起不到想要達到的預期的作用。玉米割頭一定要在玉米開花授粉之後,玉米粒開始灌漿生長髮育之時。大部分人會選擇幾棵不同區域的玉米,剝開小口來看,掌握時間。但老農民基本都是經驗之談,他們觀察玉米鬚的顏色就知道什麼時候是最佳時間,一般都是玉米鬚開始變紅之時,我父親也是這樣操作的。玉米割頭時一定要掌握割掉部分的長度,必須保留果實那一節,在果實上兩節割斷頭部,不能距離果實太近,砍斷的那一節會枯萎死掉,太近會影響果實的生長髮育成熟。

玉米割頭已經被中國大部分農民採用,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玉米的穩產,高產,至於說割頭七八次,增加了工作量感覺不是很好,黃豆豆想說可能是操作不到位,也沒有見過,我們這隻有一次,簡單直接,收效顯著增強,各地氣候土壤不同,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農村黃豆豆


有些地方農民給玉米割頭,並且多達六次,為什麼要這樣做?玉米苗割頭增產技術有,但是六次實在有點多了,題主是不是弄錯了?

玉米割苗增產技術就是通過割苗人為地控制地上部生長,促進玉米根系生長,增大根冠比。玉米割苗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一是可以減少病蟲害,通過割苗可以殺滅葉片上的薊馬、蚜蟲、粘蟲等多種害蟲的幼蟲和蟲卵。二是提高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割苗後可以促進玉米根系快速生長、下扎、根系發達,提高了水肥吸收能力。三是可以減少禿尖,減少分櫱,降低穗位,增加穗粒數,提高玉米產量。根據有關資料,玉米割苗增產幅度均在10%以上。

育苗割苗技術一般在玉米苗期長到5-6個可見葉後進行,把玉米苗從第一個可見葉以上割掉。由於現在玉米價格低,人工成本高,所以玉米割苗一定要採用機器,否則就會增產不增收(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都農業人


在我們膠東一帶,還真是沒有見過給玉米割頭在做法。問了許多年老的農民,也沒有聽說又給玉米割頭的,也許這是一種新的管理玉米的模式。梅花帶著疑問,查找了相關的資料,來解答這個新奇的問題。

其實給玉米割頭,簡單的說也就是把玉米頂部的玉米纓拔掉。玉米開始長棒子的時候,棒子的頂尖兒會長出玉米鬚,也就是玉米的雌蕊,同時在玉米秸子的最上方,也會長出玉米纓,也就是玉米的雄蕊。玉米的雄蕊開花以後,花粉會隨著風向四處飄,給玉米的雌蕊進行授粉。一顆玉米的雄蕊,所產生的花粉能夠給許多顆玉米的雌蕊授粉,每一棵玉米秸子上面都會長出一株玉米纓,玉米纓子的生長需要消耗大量的養分,這樣就能影響到玉米棒子的生長,玉米棒子長的短,棒子上的玉米粒兒長得也不夠飽滿。同時,給玉米割頭以後,玉米和子相對矮了一些,也增加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玉米纓開花時會引來許多的蟲子,對玉米的雌蕊造成咬傷,去掉了玉米纓子,相對減少了玉米的蟲害。



那麼給玉米割頭,應該選擇天氣晴朗的時候。一般在上午的10點到下午的4點,因為這個時候給玉米割頭,產生的傷口不容易被細菌感染,傷口被陽光照射後起到了殺菌消毒的作用。還要注意帶給玉米割頭的時候,儘量的是隔一行去一行,以保證玉米的授粉。給玉米割頭,應該是趁著玉米纓子還沒開花時,這個時候容易提,千萬別等開完花再提,那個時候提就沒有大意義了。


給玉米割頭,提高玉米的產量,減少病蟲害,要給玉米割頭,還是得費很多的人力。這個做法,希望能給廣大農民,提高的效益。


山村梅花


農技廣播站回答:

玉米割苗技術是現在一些地區比較流行的一種玉米種植手段,對玉米增產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

玉米割苗對玉米的增產有以下幾大幫助:

1、控上促下

玉米割苗之後,由於地上部的生長受到了抑制,所以根系吸收的營養成分能更多的供給地下部,可以有效的促進根系的發育,是根莖增粗,根數量增多,不僅能讓根系有更好的穩定性,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還由於根數增多提高了吸水、吸肥的能力,提高了玉米的抗旱性和抗逆性。

2、增加玉米穗數,減少禿尖

有實驗數據和生產經驗證明,玉米割苗技術改變了玉米的生長期,延長了玉米的生殖細胞的發育期,所以玉米能夠更加充分的灌漿,籽粒飽滿,禿尖現象較少,而且隨著生殖期的延長,玉米的穗數也有了顯著的增加。

3、有效減少病蟲害

玉米苗期有著大量的病蟲害能對玉米的產量產生影響,而隨著割苗之後,玉米的大量葉片隨著莖稈被割除,病蟲害的發生也會受到一定的抑制,對玉米的生長非常有利。

不過玉米割苗技術並非適合所有地區都進行,這種技術不僅受到玉米生長狀況的影響,還受到環境、品種、土肥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最重要的是,割苗對於技術的要求比較嚴格,所以至今未被大範圍的推廣。而且雖然有生產經驗能夠證明割苗能增產,但是增產的科學理論依據及原因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尋。所以以前沒有嘗試過這種技術的,還是要慎重考慮一下。


農技廣播站


題主說的玉米在生長期有5到6次的割頭兒,現在玉米的價格不高,農民單純的依靠自己家裡二畝地搞種植收入不高,所以用在土地的時間有限,他們儘可能抽出時間打工賺取一些收入,來補貼生活所用。



五、六次的割頭,這個情況我還沒有聽說過,畢竟種植玉米的區域廣大,為這事我專門走了兩個村莊找到有經驗的老農詢問。

老農說,其他地方,過去玉米長到五六個葉子時,把第一片葉子的上面的葉子割掉,目的是在不噴沙矮壯素的情況下,叫玉米根系更加發達,植株更粗壯,抗倒伏的能力增強。


玉米的植株和沒有割頭比較,長得也低二十公分左右,減少了土地肥料和養料的損失,使得玉米植株粗壯士,玉米顆粒更飽滿,玉米穗更粗大。

其他地方聽說做過,能叫玉米增產、增收百分之十以上,這裡沒有做過。

咱這裡玉米在授粉、乳化灌漿以後,當地過去在玉米穗上方兩節位置,直接用打穀刀把玉米的頭砍掉了,這個時候玉米的薊馬、蚜蟲、粘蟲、蛾子蟲危害是很大,砍掉了玉米的上部以後,這些蟲子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有利於玉米的生長。

過去,那個時候農村都養著牲口,這些砍下來的玉米頭作為青飼料喂牲口了。

我總結玉米割頭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1.減少水分和養分的損失,有利於玉米的生長髮育。

2.使玉米長得更粗壯,有利於玉米的顆粒飽滿,穗結的更大,使得產量更高。

3.可以作為青飼料,為牲口得到一份口糧,添加一份營養。

老鄉說:現在糧食不值錢,一家一戶人們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玉米種上以後,澆上水以後就打上除草劑不管他了,抽出更多的時間打工去。

過去玉米割頭做過,只是在結了玉米穗以後,現在都不做了。


四季村


玉米割頭多達6次?開玩笑呢吧?割頭6次賣了玉米還不夠人工費的呢。玉米的割頭也是近兩年在一些地方進行的示範推廣的玉米種植技術,一種是苗期打掉上部的葉片,一種是在抽雄之後每隔幾行打掉幾行的雄穗。

玉米的營養生長量較大,莖稈粗壯、玉米的植株高度比較大、葉片的數量較多。玉米種植中施用的肥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供給玉米的營養生長,供給到果穗部位的養分是很有限的。也就是說,玉米種植中使用的肥料只有一小部分是促進產量的形成。

1、苗期打掉上部的葉片。這種說法的方式有好幾種,但是基本都是在5葉期之前打掉上部的葉片,只保留最下部的一個葉片。目的就在於通過打掉葉片,減少玉米的營養生長量對養分的消耗來促進根系的生長。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玉米的株高,降低玉米中後期倒伏的風險。而且,在苗期打掉上部的葉片,對蟲害的防治方面也有側面的積極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苗期蟲害的風險。

1.1減少養分的消耗。我們都知道玉米生長的中後期,下部葉片都早已黃化,能夠對穗部提供養分的主要是“棒三葉”以及上部的葉片。對於玉米的產量來說,下部葉片提供的養分佔比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及早的打掉下部的葉片,可以減少玉米營養生長對養分的消耗,讓更多的養分向根系和“棒三葉”以及上部的葉片積累,對於增產有一定的作用。

1.2控制玉米的株高,降低倒伏的風險。目前,玉米的育種方向還是以高稈品種為主,主要的目的就在於利用較長的莖葉節間間距來促進葉片的生長、提供光合作用的強度。但是這樣做也有一個缺點就是也增加了倒伏的幾率。但是通過打掉前期的葉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掐尖”的作用,使得玉米莖稈能夠相對的粗壯、降低玉米的株高,以此來提高玉米抗倒伏的能力。

1.3降低蟲害的風險。玉米在苗期的葉片較為細嫩,遭遇蟲害的風險也比較大,也會影響到玉米的正常生長。通過人為的打掉前期葉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前期蟲害發生的幾率。

2、隔行去雄。隔行去雄其實也是玉米割頭的一種方式,目的就在於去掉一部分的玉米雄穗,減少雄穗對養分的消耗。玉米的雄穗生長、散粉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較高,對養分的消耗量也比較大。而且,玉米雄穗產生的花粉量較大。一般來說,一塊玉米地只需要1/4-1/3的玉米抽雄、散粉就能滿足玉米的需求。這也就意味著多餘的雄穗其實是沒什麼用處的。因此,就有了去掉一部分雄穗、減少雄穗生長對養分的消耗來增產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玉米抽雄之後在去掉雄穗其實已經晚了,準確的說應該在玉米雄穗剛剛發育的階段就隔行去掉頂端剛剛發育的雄穗才是最好的時機。

雖然說打掉前期的葉片和隔行去雄,的確可以節省玉米生長對養分的消耗來增產。但是大家是否想過增產帶來的利潤是否能夠與您割頭作業付出的人工成比例嗎?目前玉米打葉片和去雄主要還是以人工作業為主,機械作業很少。以畝增產10%為例,每畝增收大概70-80元左右。一個人工多少錢?一個人工一天能打多少葉片、能去多少雄穗呢?所以,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講,割頭的作業方式是入不敷出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給玉米割頭我倒是聽過,但是要說割的次數多達6次我倒還真沒有聽過,不過割頭操作規範了倒是可以增產,據說能增產到10%,但是我認為這個實現起來不合算。

這個玉米割頭是近幾年來部分地區使用的技術,在玉米三葉期到拔節期這個過程中,對玉米拿鐮刀割除掉上面的葉子,這個聽起來還有點瘮得慌,正常情況下老農在玉米田裡幹活都仔細瞅著腳底下呢,生怕不小心踩了玉米苗,而這個技術咋還直接對玉米苗下開了手呢?

其實多數人都表示不理解,包括我也不是很理解,正兒八經的讓玉米苗好好生長不是更好嗎?不過有句話叫沒有刺激就沒有生長。這個給玉米割頭就相當於一種變相的刺激,受到損傷的玉米就要拼命癒合,加速生長,這倒是和冰箱冷藏種子有同樣的作用,最終都能提高玉米的抗性。

還有一種做法也是割頭,但是割的時間卻和上面的不一樣,它是在玉米雄穗剛剛開花的時候剪掉雄穗的,而且是隔行剪,說是將消耗養分的雄穗剪除,可以提高養分的利用率,集中力量都供養玉米棒子的生長。

不過任意兩種方法操作起來都是個麻煩事,到底劃不划算還得算筆賬。一畝地的玉米收成大約在800-1000斤左右,處理後增產也就在100斤左右,一畝地也就多收了不到100塊錢,這還得技術嫻熟。

可是多數農民並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要是操作不當,花了功夫不說,這要是減產了是不是就得不償失了?畢竟隨意割頭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雖然有人說可以增產,但是也不建議大家盲目割頭。


一起種植


有的地方給玉米割頭,並且多達六次?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小丫的家鄉有給玉米割頭這種現象,但頂多割一次, 沒有出現過割六次的現象。不知道提主是哪的人,割六次的意義何為?

我們這裡割玉米頭一般在玉米成熟的採收期,在釆收前,農戶用鐮刀把玉米頭給砍了,稱之為“封頭”。

封頭的位置主要在玉米的頂部,結玉米棒子以上的部位,割頭後的玉米根系會發達,能抗倒,抗旱,減少側苗。還能防玉米禿尖,蟲害,減少空杆,增加玉米容重粒數。

還有就是能阻斷根莖向頂部輸送養料,使之通風日照完全,讓玉米植株快速蒸騰水份,從而讓玉米棒子乾燥,達到便於釆收的效果。

玉米成熟後期,植株上的葉片衰枯,人們把玉米頭砍了後,再把長在玉米杆上的玉米皮撕開,讓玉米整包裸露在陽光下,繼而使之散發水份。



我們農村人都知道,釆收玉米是一份苦差事,而且釆收期雨水多,玉米不撕開裸曬幾天的話,若是連皮釆回去不及時撕開,遇上陰雨天,堆放時間一長,新鮮有溼度的玉米棒子就會發黴發芽。

所以封頭都是為後期釆收做準備,給玉米封頭要視情況而定,太早會影響玉米灌漿,造成玉米粒空癟而減產,太晚達不到預計效果。

給玉米割頭有的地方不流行,有的地方流行,我們山區種植玉米多山地,山頂氣溫稍低,普遍都興割一次頭。

總的來說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種植方法,割頭,總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豐產,豐收,提主所問的六次以上的割頭若是指割去側芽的話,也是為了使營養集中供給主頭,多結玉米和產優質玉米。


泥糖小丫


關於玉米打頭還是打六次,個人覺得是否題主出題錯誤,還是上傳文字時輸入出錯。

許多作物為結出更好的果實,生長到一定長度或是一定高度都要打頭去杈,要不然不但影響坐果率,還影響到成品果的品質,打頭去杈阻止枝蔓過度生長消耗養分,增加有用部分的生長速度。

玉米打頭六次沒見過,但是我曾經幹過給玉米打頭的農活,這是真的,不過就打一次頭不是六次。大約是1987年左右,有一家育種公司經過考察認為我們村適合培育玉米種子。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我們村子小,土地連片,不易串種。二是種植結構單一,糧食作物只是小麥、玉米,種植習慣不用改變。三是農戶勤苦能幹樸實,聽從業務指導安排。記得也是在小麥地裡套種的,在整塊地的四周密植五米寬的高粱,高粱秸稈長得高,能有效防止其他地裡的玉米花粉進入,中間種育種玉米,按一壟父本四壟母本順序依次播種。前期日常管理和普通玉米一樣,到抽穗時就要打頭,將母本花穗拔掉,就像抽蒜薹一樣,同時抽取父本的花穗都落到母本玉米纓子上進行人工授粉,這樣的工作要重複好多次,直到所有母本都經過多次授粉,到秋後收玉米晾乾送到育種公司,村民的任務完成。

以上育種玉米打頭是為了完成父本母本的有效結合,並非是為了增產需要。至於其他見過或是知道商品玉米種植打頭增產的朋友請不吝賜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