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红星照耀神州


标题漏了一个关键词,“用九”。

全句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经》由八个三爻卦、两两叠加为六十四个六爻卦。六十四卦之每一卦有六个爻,爻只有两种形状,直划“一”与断划“——”。“一”形爻称“九”,“——”形爻称“六”。每一个卦的六个爻下,各有一句、共六句爻辞。

乾,坤,比其它卦六句爻辞多用一句:“用九”和“用六”。

关健就在“用”字。用蓍草演算,七、九,奇数,皆记作“一”形爻。六、八,偶数,皆记作“——”形爻。

若“七”数所得的爻“一”,不变;若“九”数所得“一”爻,必须变成相反的爻“——”。同理,若“八”数所得“——”爻,不变;若“六”数所得“——”爻,必须变成相反的爻“一”。这就叫作,“变”。变卦,就是这样变的。

“用九”的意思:九字所得爻用来变。六个爻都由九字所得,都一样,必须变,即“群龙无首”,这样,“吉”。

补充一句,《易经》占卦。与《道德经》毫无关系。


赵日金141


我们今天说的“群龙无首”,比喻许多人聚在一起而没有首领,无从统一行动,因此也就难以成事。很多时候我们使用这个成语,都带有贬义。

然而,这个成语的出处——《周易》“乾卦”的卦爻辞,却说“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明显是好事,是褒义!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六爻皆体乾,群龙之象也。舜既受道,而与稷、契、咎繇之属并存于朝。”这讲的是乾卦六爻皆以龙为象;而舜受禅让为帝后,不以首领自居,从善如流,故呈现群贤并朝,群龙为用之象。如此天下大治,四海升平,当然吉利!

南宋儒学宗师朱熹则指出:“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根据筮法,九为老阳之数,会转变为阴爻。乾卦若筮得六爻都是九,那么六阳爻就会变成六阴爻,等于乾卦变成了坤卦。乾坤互相转化,刚健而能柔顺,所以是吉利的。而“群龙无首”,正是刚柔并济之象。

北宋理学家程颐则将“无首”解释为无自为首,意思是以刚健为主的英雄人物勿自为天下人之首,而应让天下人拥我为首。

当代著名学者高亨认为,“爻辞言:群龙出现于天空,其头被云遮住。此比喻众人俱得志而飞腾,自为吉。”‘用九‘是乾卦六爻皆九,纯阳皆动,乃象‘天德’。六爻象群龙并出,各秉刚健之天德,其中不可能有龙王为之首领也。此乃比喻诸侯并立,各秉天德,德齐力均,不可能有帝王为之首领;但以其各秉天德,故吉。”

还有的学者从“群龙无首”中解读出了平等、大同。

《道德经》中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就体现了群龙无首则大吉思想,万事万物的本相,就像一团雾水,应当效法无为才能无不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法人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白话先生话易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是乾卦的一个总写。而非六爻的爻辞。大家应该知道,乾卦是最阳刚的一卦。六爻皆为阳。也是六十四卦的卦首,它的意思是,群龙没有头领,大家齐心协力,必能成一番事业。也可理解为,事情没有到达巅峰,还有进步的可能。上九爻讲,亢龙有悔,就是到达巅峰,不能在进不了,所以就会倒退,不好。寓意大家,做什么事情不要太过,过则凶。



草莽先生


《周易》中的“见群龙无首吉”指的是乾卦纯阳之义,故每爻皆用九,九为天之德,能用天之德,乃见群龙之义焉。

《周易集解》乾卦中又云:“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意即用九六位皆九,因此说见群龙(乾卦每一爻)纯阳为天之德,为万物之始,都不敢争先为首而超越,否则凶险,所以说无首吉。


用户52858213124


因为乾坤二卦与别的卦不同,六爻之后多出一个:用九:和六:乾用九,是说六爻全是九不用七,坤用六不用八。

乾不用七,因为九是变爻,七是不变爻,变爻意义是,虽然是阳爻,但它将变成阴爻,阴爻又可变成阳爻。六是变爻而七,八是不变爻,此与古人的数学观念有关,数的变化过程是质与量的互变过程…

乾卦可变坤卦,而坤卦却又不同于坤卦,反映乾坤阴阳对立的思想,又有乾坤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为了表达其中之意,作者在乾卦六爻之后巧妙地加上个:用九:系之以:见群龙无首吉:的一句辞,是六爻皆变,刚而能柔的意思吧。



诚心走天下2


【易经乾卦中的“见群龙无首吉”解】

“群龙无首”,现在的解释是: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所以,现在提到“群龙无首”,更多的是贬义词,但是,这个词出自《易经》乾卦用九的爻辞里,原句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从这个“吉”字就知道,原来的意思和现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见群龙无首,吉”呢?

《易经》中只有乾卦出现有用九,所谓的九,指代的是阳爻,这里用九的“用”字就是使用、运用的意思。用九就是使用阳爻的意思。再换个字,就是“该”,该阳就阳,该怎样就怎样,这是用九的真正的意思。

用九的爻辞曰:“见群龙无首,吉”。这里的“见”通“现”,就是表现、出现、化现的意思。这里的“群龙”,并不是一群龙,群在这里是多的意思,更接近于“各个、每个”的意思。“首”是头面,样子。这句话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就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见群龙无首”就是这个意思。

曹操把酒论英雄,对龙有一段描写:“龙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藏于波涛之内。”这就是对“见群龙无首”的最好的解释。

《易经》讲究三易:变易,不易,简易。“见群龙无首”讲的就是变易。上善若水,随方就圆,要象水那样,变化多端,这就是见群龙无首的意思。

乾卦的六个爻都是阳爻,阳爻就代表龙,乾卦中的六个爻,就代表了龙不同时段的状况: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不是说是阳爻,又在乾卦里,是龙,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初九潜龙爻勿用,上九亢龙有悔,即便是龙,该藏的时候也要藏起来,该盘的时候也要盘起来。《易经》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从这里可以看出,用九即是天德。天德就是天道,就是自然规律。

《道德经》里讲到:“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又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类似这样的话,《道德经》里有很多。说白了,仍然是: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这就是“天德不可为首”的道理。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什么能,什么不能。不能的时候要“潜龙勿用”,能的时候才“飞龙在天”,但是,事情还不能做得太过,太过了就“亢龙有悔”,所以,说来说去,就是中庸,走中道。或者说,就是要把“该”学的学好,该干的时候好好干,不该干的时候就窝起来。能这样做就是“见群龙无首”,就是高深莫测,就“吉”了。


游通天下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里有类似的话吗?

回答

《易经》

乾卦:元亨。利贞。

译文

占卜从一开始就是很顺利的,用于占卜会有吉利的结果。

乾为天,为父。

乾卦:

本卦意用神: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

空中出现一群龙,它们在飞舞着,并且都把头隐藏在云雾中这是吉祥的征兆。

从《易经》说乾卦,卦序列和用神的本意来分析,“见群龙无首。吉。”并没有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

它主要传播的信息是,天空龙群龙飞舞,翻云覆雨,互相展示自己的雄姿,神龙隐首不隐身,有良性竞争的好兆头。

是求签的,上上大吉签。

《道德经》里面并没有真正论述,用群龙无首,吉,这样的话和句子。

确实在《易经》的中心思想里面,让世界精神虚无论转化成为精神道德论。

这是全面提高了两本著作同源理论形成依据。著就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儒道哲学思想研究的极大依赖程度。

各有千秋,互成体系,长盛不衰!

谢谢大家!

🌾🍃🌿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我也有此疑问,見群龙无首,吉,到底是什么意思?权威的解释也不少,好像都不大服人。

群龙无首,本身有两种理解。一是说乾卦的6条龙没有领头的,这和成语理解相似。另一种解释说是6条龙都没有头(头藏在云彩里,看不见)。因此也引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觉得老子的解释比较靠谱。上德无德,上德是天道,无法争。每条龙都知道这个道理,把头藏起来,都不去争当头,各做各的事情,大家都可以得利。如果龙战于野,百姓就遭殃了,所以是吉利的。

还有一种解释更好玩。用九不在六爻之内。九代表阳,强,刚,健,君。已经不在6爻之内没有位置了,还争什么?像已经被打败的雄狮一样,离群而居,再争死的更快。是说不论多强,都要应时,合位而变。是指九所代表的阳的共同属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争就是吉。

还有一种说法,也可能靠谱。乾卦的六爻已经走到了尽头。物极必反,阳向阴转变。再争与人与己都不利。所以不争是吉。乾卦是讲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该变则变,也有一定道理。

总之易经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法,只要能从中得到启发就是好的。这可能就是易经神秘而高深的所在。所以人们才说玩易,不说读易经。


老梁139490047


简单也,道德经说: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结语)

就是群龙无首的意思!

乾是什么?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即天之道,

龙乃行天道者,

无首即不争,各正其位,共同保合太和!

形象言之,则是这段: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中国文化之悲哀。不懂《易经》如何占卦、如何变卦,却在论《易经》,还风马牛不相及的与《道德经》拉址上了。

《史记》记有如何占卦、变卦的例子。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陈历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什么意思呢?《观》与《否》唯一的区别,《观》第四爻为“――”,《否》第四爻为“一”。这是因为,占得《否》卦,第四爻为“一”爻,此爻为数“九”所得,必须变“――”,得《观》卦。

这就叫作,“用九”。

乾卦有“用九”辞: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此悟空问答,标题删去了“用九”,瞎问。回答,也大多,胡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