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老百姓在隔岸观火,好像与自己无关,为什么会这样?

大公T


这不只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独有现象,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也曾出现过。现代民族国家和古代封建国家的区别在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国理念是主权在民,也就是说人民才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而古代封建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君权神授,也就是说天子受命于天而治理天下万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国理念——在古代封建国家的立国理念之下无论统治者是姓刘、姓李、姓赵或是姓爱新觉罗,而老百姓始终只负有缴纳贡赋的义务,而不享受任何权利。这就应了孟子的话“君视臣民为草芥,则臣民视君为寇仇”。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为一家公司的话,那么满洲八旗权贵阶层是这家公司的股东,而老百姓不过是打工仔而已,他们不能从公司的获益中得到什么,他们的收入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劳动。而在八旗权贵的眼中老百姓不过就是编制户籍时的一个个数字而已,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生命。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国不知有民”。

“国不知有民”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居于上位的统治者在处理国家政事时不是以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安全为首要考量,而是以自己的既定安排为考量。当初甲午战争爆发时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曾有人建议缩减太后寿宴的规模以便为前线战事提供充足的资金,谁知慈禧太后来了一句“今时今日让我一时不痛快者,我必定让其终生不快”。无论是1894年7月25日高升号运兵船被日军以不宣而战的方式击沉,还是9月17日中日海军的黄海大战都丝毫没影响到太后寿宴的举行,甚至直到日军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本土依然没对太后的寿宴构成任何影响。11月7日(中国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寿诞的正日子,庆典也随之达到了高潮,然而也正是在这天大连湾失守,旅顺告急。11月21日旅顺被攻陷,日军随即在城内展开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然而这一切在北京紫禁城的权力中枢并没引起任何反响,仿佛死的那些人不是自己的国民似的。

既然国不知有民,那么民亦不知有国——无论统治者怎么宣传“忠君爱国”的理念,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老百姓始终处于被奴役的境地,他们对国家事务是没任何参与权的。这样的国家只能算是统治者一家一姓之国家,这样的国家又有何可爱?试问清政府割让香港、台湾可有遵循民意?既然老百姓从来没参与过国家政治事务,又如何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有主人翁精神呢?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能忍耐的,只要统治者没逼迫到他们连活路都没有,他们就会安于自己的小日子。这绝不是清朝一个朝代如此,而是历朝历代皆如此:清朝入关时中原汉人的反抗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对明朝的怀念,而仅仅是因为清朝下达的强制剃发令与他们的行为习惯不符。燕云之地在四百余年间先后归属于辽、宋、金、元、明,几乎就是谁势大就服从谁。乱世之中老百姓就像是无根的浮萍,一切只是为了满足最简单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不能奢望人在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时还有多少高尚情操,然而晚清政府的所作所为真到了快要让老百姓没活路的地步了。当时的官场有一句名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由此可见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之严酷。相比之下这时西方国家的税收征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征税必须经过议会讨论,如要加征新税需要召集社会公众进行听证会,这样就使老百姓确切知道自己所交的税哪些用于修桥、哪些用于修路、哪些用于办教育、哪些用于军队国防......再看清政府一味横征暴敛,老百姓感受不到自己所交的税对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任何作用,恰恰相反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进入了贪官污吏的私人腰包。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因为这是封建国家的常态,封建国家民众并不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负有什么责任。


这绝不是清朝一个朝廷如此,历朝历代都是这样。


明朝江阴之所以反清,起因并不是因为对明朝有什么感情,是因为清朝下达剃发令后江阴士绅去衙门恳请清朝官吏允许江阴百姓不剃发,遭到拒绝后群情激奋的江阴民众这才打死清朝官吏,宣布不服从清朝统治的。


再说远一点,金国完颜亮曾经认为燕赵地区老百姓就像墙头草,谁势力大就服从谁。“幽燕之民少忠义,宋来从宋,辽来从辽,我来从我……”


原因是不管封建王朝是怎么宣传,但是封建王朝民众缴纳的税赋说到底是一种“贡赋”,类似于保护费。


既然是保护费,又怎么能期望民众对收取保护费的组织有什么爱戴?


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两个涉黑组织就一家菜市场保护费问题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菜市场的菜贩们加入其中一家涉黑组织打另一家的?菜贩们都是能这两家打完后,然后把保护费交给胜利者的。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老百姓隔岸观火,这不仅是清朝统治的失败,更是封建王朝这种体系的全面溃败。


其实封建王朝体系与英国为代表的君宪国家体系优劣,清朝最保守最守旧的官员都看得一清二楚。


刘锡鸿是晚清著名保守派官员,他最有名的事情是作为郭嵩焘的副手代表清朝出访英国回国后,大肆诋毁郭嵩焘,说郭嵩焘数典忘祖云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保守派官员,在出访英国过程中对英国与当时清朝的异同是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的。


在英国时,有一次日本特使井上馨拜访郭嵩焘时谈到英国国民踊跃纳税,而日本国民却经常性的偷税漏税。结果刘锡鸿发表了一番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英国人的税收是经议会讨论的,征什么税、税花在哪里,百姓是清楚的,当然愿意交;而清朝与日本,收多少、怎么收、花在哪儿……统统是糊涂账,谁愿意交呢?


最后刘锡鸿还总结说“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郭嵩焘听了之后大为惊讶,称赞刘锡鸿“此论至允”。


你看,就连晚清保守派官员自己私下对封建王朝制度本身有什么弊病都看得一清二楚。


更好玩的是刘锡鸿在出访英国前谈到学习西方时,都毫不讳言之所以不能学习西方,是因为我们“(化)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这段奏折完全可以解答为什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老百姓在隔岸观火”了:这封奏折的核心意思是清朝与西方国情有别,怎么能让平头老百姓参与国事?清朝必须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必须让有钱人把官府当做天,当做上帝,捐全副身家给官府都怕官府不收才行。


既然清朝上下把民众视作奴仆贱民,那么也就别怪老百姓关键时刻袖手旁观了。


克罗采和春天


什么百姓没有爱国主义,保卫国家和抗击外敌的精神,其实这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平时没有给百姓带来一点点福利,不爱护百姓,不关心百姓,处处为难百姓,不把百姓当人看,欺负百姓。万一危难来临,关键时刻百姓就不会帮助你了,百姓不反戈一击就算是便宜你了!

平日里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横行霸道,穿金戴银,出来进去都是八抬大轿,吃尽穿绝,坏事一箩筐,好事没一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百姓平日里光是出力了,结果没有见到一点点好良心!这样一来二去,假如战争来了百姓还会去帮助你吗?


春天来了7270


我是历史照妖镜沈sir:我来回答!公众号历史照妖镜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一个片段:几十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中国人在热火朝天的忙着帮洋人们运送武器弹药和后勤补给,并且乐此不彼、争先恐后,只怕别人抢去本来应该属于他的那份功劳。在面对着外国记者采访问他们为什么要帮助外国人打自己的同胞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更是人慨叹不已:因为洋人给钱,我们有饭吃,所以要干这些活啊!

  

  从这些生冷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民众严重缺乏国家认同感,他们思想意识里面只有自己的衣食冷暖,而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更别提本来只属于满清贵族的国家了。

  2、中国那时候已经积贫积弱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饥民、灾民、流民太多太多了,竟然都敢冒刀枪炮弹的危险而不顾,只是为了挣一口能吃的。

  3、这只是一个缩影,那么当时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还有多少这样认识浅薄、对国家前途毫不在意的人呢?

  造成这些事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和当时封建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关,那时的社会不像现在联系这么紧密,每家每户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能够满足自家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不需要与外面世界的各种贸易联系。因此,对外部世界的沧桑变化更是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第二、文化程度偏低,这跟当时落后的思想和经济都有关系,据统计,那是全国百姓识字率不足5%,思想认识的落后决定这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国家关、民族关的缺陷和落后。

  第三、清廷腐朽的统治造成严重落后的社会生产,产生了大量成区连片的灾民和饥民,而对于他们来说吃饱饭成为了最大和最基本的需求,其他事物都在其次,毕竟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第四、清朝前期发动的文字狱严重戕害知识分子的身心,任何时候知识分子都是是引领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旗帜和潮流。而这时候的知识分子只知道自保和升官发财,心里面早已没有了家国天下的概念。这跟南宋十万社会精英在崖山齐跳大海的悲壮和气概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候,当时百姓居然和很麻木的说烧的皇帝家的,又不是我家,说完一个个推着小车也和英法联军去抢。

  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土地是地主的土地,钱财是土豪的钱财,权利是官员的权利。

  八国联军打进来,和屁民关系不大。清政府一样杀老百姓,不交租税一样整死你。

  所以,老百姓为什么要反抗反不反抗都不影响自己明天吃土豆丝。


历史照妖镜one


因为当时清朝还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异族统治国家,满清统治阶级腐败无能,面对美日英法德等列强,割地约两百万平方公里,赔款约七亿两白银,并签订了1400余项卖国的不平等条约。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饿殍遍野!

更不要提进化成现代化国家了,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要实现人民与国家与政府的绑定。

当时的满清政府对外界的工业化一无所知,即使知道相关道理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想尽办法阻止工业化。要想富先修路,全世界都在大修铁路的时候,慈禧太后却在担心修铁路破坏风水,修铁路加速人民造反,加速革命党打进北京!根本不考虑什么发展和人民的死活!导致清朝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仓廪实而知礼仪,老百姓吃不饱饭还想着为国争光,保家卫国?痴人说梦而已!

当时的老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都还是认为,统治者只是管束百姓,百姓只是服务统治者,但这个统治者是谁无所谓。满洲也是外族,英国法国日本也一样,一直国不知民,民不知国的状态。

老百姓认为政府的存亡与自己无关,换一个政府,照样还是需要服徭役,交税。所以,无论是哪个政府做皇帝,都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反观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开始以后,不但大力发展炼钢业、船舶、铁路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等规模工业,还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标准日本语,并且大力的推广国家民族主义。将民族人民与国家强力绑定在一起。大力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力宣传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

其结果就是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老百姓积极参军,并且积极的支援前线,帮助日本打败了清朝。

后来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的时候,冲绳的渔民看到了俄国舰队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放弃打鱼,甚至不惜划船,向日本的海军去报告,此情报的结果是日本海军以逸待劳,提前布置鱼雷,并在损失代价极小的情况下,同时击败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两支强大的舰队,完胜俄国,一举取得东亚霸权。

日本取得霸权的影响对日本本国的人民来说是积极的、正面的。获得的赔款修建了大学、中小学两千多所,获得的煤炭、铁矿等资源为日本的崛起为世界顶级列强奠定了基础。日本的老百姓至今都在间接在享受着前人创造的成就。


读史可以此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应当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积极学习列强的一些优秀的政治手段和发展模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富足。


土杂漫谈


这个问题很简单,很正常。“国眼中无民,民眼中亦无国”。

清朝末年,孔孟之道下的清朝,等级森严。满洲贵族和汉人的儒家文人、大地主、买办商人勾结,对百姓强取豪夺,奢靡无度。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儒家文化是一个等级文化。处于最下层的百姓政治地位是最低的。既然满清统治下的百姓没有“国民”的资格,为何现在的文人要求他们要要像“国民”那样爱国?

满清没有给老百姓做人的尊严,也就得不到“人民”任何的回报。当满清政权行将就木,百姓就会隔岸观火。这就是答案。

不仅满清,明朝末年,中华有两亿人,为何会败给只有数十万的满洲?原因是一模一样的!


秋宜声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失 天下岂能长久。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他们关心的是下顿饭能不能吃饱,如果连自己的肚子都解决不了,又怎么会在意朝廷的存亡。


清朝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旗人”,“汉人”。对于旗人子弟来说,他们有着太多的特权。如:继承爵位,世代食俸禄。他们不用做事,却拿着高的工资。每天是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无所事事。

而汉人,每天所担心的是下顿自己是否能吃饱。对于汉人而言,他们对八旗子弟是非常的痛恨。


后来,清政府对外作战失败,继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了一大笔钱。这一大笔钱,清政府肯定是拿不出来的。因此,赔偿就分摊到了百姓的头上。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

起初,百姓所痛恨的是外国人,认为是外国的入侵,导致了自己生活更加艰难。其中,义和团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反对洋人。对洋人施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

本以为,通过反对洋人会让自己生活好起来。奈何,一切都是虚幻。由于长期针对洋人,各国决定对清政府动用军队。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清政府直接把义和团卖了。叫义和团冲前面,而慈禧则跑路了。最后的结果义和团全军覆灭。


也正是慈禧的逃跑,让百姓明白,自己至始至终都是棋子。朝廷从没想过帮助自己。

百姓看明白了清政府的嘴脸。因此,当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百姓选择隔岸观火。在百姓眼里,他们并不在乎那个政府当权,他们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吃饱以及自己的未来如何。

既然清政府如此腐败,百姓又为何还要拥护它呢!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甚至还有很多百姓给八国联军带路,运送物资。


百姓的隔岸观火––就是为了求生存以及改变。清政府不能让他们吃饱饭,那么,换个政府或许会好些。而清朝落得如此境地,完全是自食其果。


唯恋无名


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人心有向背,载舟亦覆舟。

时值国运凋蔽,战祸不断,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官民对立,异族统治,治下残酷,内忧外患。

百姓疾苦,治者枉恤,怨声载道,积弱积贫,朝不保夕,何谈忠君,如何爱国?!

久压忿忿,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苟且偷生,保命为先。谁为皇家,与吾何干?!

列强来华,坐山观斗,麻木已矣,输赢无谓,乐见其成。借以报复,引虎驱狼,带路为党,趁火打劫,只为生存,那管人夷。

官不知民,民不知官,尔等天下,腐败无能,只惟割赔,以图为安?战不能战,和又不甘,希望渺茫,民心皆散,奈何覆水,岂能不败,怎能不灭?!

历史长河,苦难一页,强盗祸乱,中华之痛,文明古国,惨遭蹂躏 ……

民心已散,空有报负,孤掌难鸣,为时晚矣。

于是:列强肆虐,烧杀抢掠,可怜中华,泱泱华夏,圆明残垣,苦诉问天!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风清云淡6663343995


我觉得不是老百姓的错!老百姓观看更能体现老百姓负责任的态度和无赖!有的都携款逃走的人更可悲可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老百姓为什么能把解放军推到胜利前沿!因为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在发展,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背叛了人民,此时老百姓也只能观看!国家战争也不是老百姓所能左右的,腐败的统治阶级贪腐都治理不了,把本来欺负老百姓时都忘了,受困时再号召老百姓帮忙!可能吗?


BAOMINGGANG


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老百姓并没有隔岸观火。

这是个非常卑劣的谣言,搞得好像八国联军没有犯下滔天罪恶,都是爱民如子的好兵似的。


关于“隔岸观火”的说法,最常见的“证据”是下面这张照片:

一些谣言说:八国联军攻城时,有老百姓给八国联军搬梯子。

这个谣言不仅极其恶毒,而且没有任何常识可言。


很显然,造谣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北京城墙长得什么样,根本就不是这张照片的样子。

请看下面这张拍摄于1900年与八国联军同期的北京城墙的照片,这是宣武门(顺直门)附近的北京城墙。

真正的北京城墙,那是非常的高大宏伟,用梯子是登不上去、下不来的,而上面照片中的“城墙”,是多么的矮小啊。

这就说明,扶梯子的照片并不是拍摄于北京城城墙。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学者考证过,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是法国人开办的教堂。由于庚子事变的出现,很多教民都受到义和团的迫害,所以跑到教堂里避难。

这些人出来扶梯子,那是因为法国军队打到西什库教堂去了,所以他们才从教堂里面出来。

八国联军不是什么仁义之师。

有很多资料可以证明,在进入北京的过程中,各种烧杀抢掠,且用机枪扫射小巷子里的老百姓。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老百姓“隔岸观火”?还有常识可言吗?还有良知可言吗?

老百姓都在逃难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