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細品經典散文段落摘抄


每日一讀,細品經典散文段落摘抄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青花瓷》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門的。我乾脆關世界於門外,攬青花瓷於懷中。天天坐在窗前對它們講薄脆的瓷話,永遠都講不夠。話到辭窮處,不見辭不見窮,卻有一片幽藍,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實的底氣使我沉溺其間,並以此拒絕一個粘膩喧譁的世界。

我終於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時間裡了。至今都不知還有什麼比青花瓷更——瓷實。

《夕照透入書房》

怎樣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宮和華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莊的格言卻一字不誤地鐫刻在每個華人的心裡。世上延綿最久的還是非物質的——思想與精神。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今天的答案還得來自今人。

《渴望苦難》

當尋求到了苦難的真實內涵,尋求到了非我莫屬的精神美學,將回怎樣呢?也許終於能夠高踞於人類的一切苦難之上,去真正領受高原的慷慨饋贈,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華,杲杲朝日的丰神,山川草野的壯麗。到那時,帳篷也似皇宮,那領受者將如千年帝王。

《必要的喪失》

憧憬是想象力的飛翔,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揚棄和挑戰。現實太滿或者太流於平庸了,憧憬便會扶搖而上,尋找它自己的陽光和雨露。

《豐富的安靜》

(首)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尾)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

《停止與開始》

停止是宇宙間的節奏。在寬泛的意義上,停止包含了拒絕、關閉等涵義,是當下生活的中止,同時也潛伏了新生長的可能性。

隔了數百年的遙遠距離的兩個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爾感嘆:這無邊蒼穹的無窮寂靜使我戰慄!靈魂都顫抖了,語言只能遁隱,於是試圖解釋的動機最終讓位給了皈依,前後的性質完全不同。康德讀出了啟示,由“頭上的天空”聯想到了“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裡,二者是同樣的莊嚴整飭。

停止每每意味著變化,至少是變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腳點是在新與舊的結合處,充滿了辯證法的精神。

當追名逐利的腳步停歇時,才有心境欣賞大自然的美,體會月色溶溶,楊柳依依,威風燕子斜,細雨魚兒出。停下來也才能返歸本心,與真實的自我對話,才能重建與大自然的和諧,才能思考千百年來哲人的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在歌德筆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後喊道:“美呵,請為我停留!”對於今天的我們,一種加以改動的表述也許更為恰當:美呵,請讓我為你停留!

停止是為了重新上路。在現狀與超越之間,停止是一座橋樑的名字。

《坐石看雲》

世間本來就存在許多樂境,只是現代人為世間所累而未能予以關注,也就失去了許多體驗樂境的機會。比如,忙裡偷閒看雲,以悠閒的心看悠閒的雲,便是一種極妙的樂境。

《人生寓言》

意義在於過程,幸福在於細節。

現代人已經沒有耐心流連過程,沒有能力品味細節。他們活得匆忙而粗糙。他們活得既無意義,也不幸福。

愛過程的人是智慧的,愛細節的人是幸福的。

《伊犁秋天的札記》

秋天,輝煌的告別儀式正在山野間、河谷裡轟轟烈烈地展開。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樣一種專注,一派寧靜:它不驕不躁,卻洋溢著平穩的熱烈;它不想不怨,卻透出了包容一切的淒涼。

《消費=享受?》

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定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

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為生活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靈魂的嘆息。

《藍印花布》

它(舊藍)條理清晰的紋脈裡混合了山野的氣脈和時光的表情,這種舊藍,讓人想起所有經歷過的歲月,以及在歲月裡積累著痛楚與快樂的吾土吾民。

《書》

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應付,還未必能操勝算。

《大地重現》

那些樹很像冬天——凝望北方遒勁、疏朗的高枝的時候,一條大河在深遠地流,彷彿流在創世前清光寂寥的夜色裡……

經典的著作大多都發舊了,翻開來,就像撐船上溯到了遠古。

一行行時短時長的句子,一頁頁時遠時近的思緒,那麼厚實、自信、激動人心。它們常常使你走在源頭,又走向天空,走回語言的誕生。

《詩意》

詩意是一種美,是一種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閃爍,是自由的心靈在廣闊世界飛翔時撞擊出的美麗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詩意就不會消失。

《珍惜憤怒》

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統帥,出偉人,出大師,憤怒驅動我們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輝煌的業績。只要不喪失理智,憤怒便充滿活力。

《孝心無價》

“孝”在甲骨文裡的寫法,是一個少年人牽著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從右上到左下那長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飄蕩的鬍鬚……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