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有沒有殺過功臣?

古梁鏞


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誅殺功臣好像是傳統一樣,漢劉邦、宋趙匡胤、元朱元璋、清朝的很多皇帝等都是如此,這種“兔死狗烹”的故事不知在中國歷史上演過多少遍。

而作為真正實現中國大一統的秦始皇有沒有殺過功臣呢?在史書的記載中好像沒有,我們也注意到在春秋戰國以前殺功臣的好像不是很多,尤其是很明顯或大規模的殺功臣的好像並不是很多。

事實上,在秦以前,西周或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傳承都講究正統性,雖有兄弟、叔侄、父子之間的爭奪,但基本都在其家族內部,很少發生有下屬取而代之的,當然也有田齊代姜的事,但畢竟很少。那時,雖禮崩樂壞,但君是君,臣是臣,很少有大臣去覬覦王位改變正統的,所以秦始皇在奪得天下後也沒有去殺掉那些有功之臣(呂不韋則給是進獻嫪毐禍亂後宮後,引得秦始皇實在不爽而賜下毒酒的)。

而到了秦國統一全國後,民不聊生,義軍四起,一句“王候將相,寧有種乎”讓普天下的人都有了覬覦最高權力的野心,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成為君王,這種從平民到君王的逆襲給後來者帶來了無限的遐想,誰不夢想有朝一日也可以君臨天下呢。這些從平民成為皇帝的人,有了親身的經歷,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江山,為了實現千秋萬代的統治,這些帝王們往往就在奪得天下後就開始了剪除有實力的大臣之路,他們害怕下屬們效仿,害怕那些有功之臣再提當年那些不堪的過往,他們不希望有人損害他們的光輝形象,再加上有些大臣看不清形勢,不知進退,所以歷史上就有了那麼多冤死的靈魂。

最後一句話,皇帝是個危險職業,在打江山時一定會共患難,但成功之後一定不是可以共富貴的。


華豎


除了逼死呂不韋(呂不韋自己服毒自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李斯、姚賈害死韓非子之外,秦始皇嬴政沒有殺王翦、王賁、王離、章邯、蒙武、蒙恬、李信、李斯、姚賈、尉繚、蒙毅、馮劫、王綰這些功臣中的任何一個。

這些秦帝國的開國元老,要麼是老死病死,要麼是在秦二世時被趙高集團害死。

這些人居功至偉,功勳赫赫,尤其是王翦父子,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在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國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似乎始皇帝並不擔心這些人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這又是為什麼呢?

歷史上誅殺功臣的皇帝有很多,例如西漢的劉邦,後梁的朱溫,後唐的李存瑁,明朝的朱元璋,其中以劉邦和朱元璋最為出名。

不殺功臣的,除了秦始皇,還有劉秀,楊堅以及唐朝的李淵等。

宋太祖趙匡胤得到江山後想殺,卻又不忍心,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縱觀這些皇帝的出身,不難發現,原有社會地位越高的皇帝,越不擔心自己的統治,也就沒必要去坑殺功臣;反而是原有社會地位越低的,殺的也就越慘烈。

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狀況。

以嬴政和朱元璋為例。

嬴政在登基稱帝前是秦王,秦國曆任君主有30多位,存續時間600餘年。嬴政心裡知道自己就是主子,而不管王翦、李斯、蒙恬等人是不是秦國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臣子,心裡有著很難僭越的企圖。

嬴政和他的功臣們都清楚,除了嬴政,沒有誰有當皇帝的資格,不管你功績多大,對嬴政而言都沒有任何的威脅,因為沒有取而代之的資格,所以嬴政不需要殺功臣。


反觀朱元璋,他是所有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一個,他心裡缺少一種安全感,他害怕,害怕這些功臣有了企圖,因為朱元璋出身不高,甚至當過乞丐,功臣們就可能認為你朱元璋當了皇帝就是運氣。

因為出身地位低,就容易自卑,容易猜忌,於是一個掌握生死大權的皇帝,因為沒有安全感,就只能殺戮功臣。

秦始皇其實是被黑的最慘的一個皇帝,提及暴君,恐怕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秦始皇,這些都是儒生的傑作。

秦始皇統一六國,興修水利,制定律法,統一文字貨幣,以法律治理天下。可儒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要以禮、以德治理天下,兩者就產生了衝突。

在儒生眼裡,法律是殘暴的,刑法也是殘暴的,於是就四處宣揚秦始皇是暴君,行暴政,加上後世史書的修訂者還是這些儒生,而秦始皇的形象也就不斷被醜化、黑化。


金兔歷史


呂不韋算一個吧,不過帝王和權臣爭權奪利,自古以來就是你死我活。



呂不韋本是商人,在趙結識秦國質子異人後,認為異人奇貨可居,毀家助異人,幫助異人成為昭襄王太子的繼承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之夫人趙姬也是呂不韋所進獻,趙姬即秦始皇母。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莊襄王去世後,趙姬之子,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可以說沒用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也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歸復咸陽,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秦始皇逼死呂不韋,應該算是剷除功臣,但也是不得不為之吧。


子曰愛人


在中國古代每當皇帝們一統天下,座穩江山時,第一個想的就是剷除功臣,恐固政權,以防他們功高震主,判亂謀反,為了剷除功臣,歷朝歷代的君王們都八仙過海,各出奇招,各用妙計,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例如漢高祖劉邦採用的是先晉封,後找各種藉口再逐個除掉,宋太祖趙匡胤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法,朱元璋採用“火燒功臣樓”

方法。可以說大多數的皇帝都動了歪腦筋,採用陰險而毒辣的方法剷除了功臣

“敵國破,功臣滅”已鐵成為不可擺脫的魔咒,“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彷彿己成為幹古鐵律,然而正如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一樣,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就是個例外,他是中國古代史上沒有殺功臣的極少數皇帝中的一個。

首先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絕沒殺過一個功臣。在統一六國中王翦及其兒子王賁立下了漢馬功勞,六國中的五個(除韓國外)都是他們父子滅的,可謂權傾一時,功蓋四方,然而秦統一六國後,其父子不但沒有被剷除,而且仍被重用,其中王賁仍手握兵權,其父翦還被秦始皇拜為國師。在消滅楚國時,秦始皇先是聽信李信之言讓其統率二十萬大軍滅楚,而李信慘敗,秦始皇不但沒有治罪他,而且還讓他作為副帥同王翦再次滅楚,這要放在別的皇帝早就給殺掉了,而秦始皇卻沒有這樣做。韓國為了“疲秦”派奸細鄭國來秦,建議秦國修建浩大水渠工程,後來事情敗露後秦始皇不但沒有殺掉鄭國,而且讓他繼續主管工程,工程完工後秦始皇不但沒“御磨殺驢”,而且將該工程命名為“鄭國渠”並繼續將鄭國委以重用。

二,秦統一六國後,重臣王琯帶頭支持分封制,同大力昌導郡縣制的秦始皇發生嚴重對撞,對於這個冒犯龍顏的“政敵”,秦始皇並沒有治罪於他,而是繼續留用。蒙恬蒙毅兄弟都是手握重兵的功臣,秦統一後,秦始皇不但沒除掉兄弟倆,而且又讓他們統領三十萬軍隊守關戍邊。趙佗也是秦統一六國時的功臣,秦始皇不但沒有收邀他的軍權令其解甲歸因,而且讓他又率四十萬大軍出擊百越平定“南蠻”,可見秦國皇統一六國後不但沒有殺功臣,而且繼續重要,讓他們率兵領將震守四方。

三,就是對於當時禍亂宮闈的重臣呂不韋,按秦律當用重典,但秦始皇還是採取了寬柔的政策將他流放而已,至於最後呂不韋飲鴆而死,只是因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所致,並非秦始皇殺的

四,秦始皇不但沒有殺過功臣,而且連六國的國君也沒有殺,只是把他們押到咸陽,軟禁起來。

也許有人會說武安侯白起難道不是秦始皇殺的嗎?錯了,請記著白起是秦照襄王逼死的,與秦始皇沒有半點關係。

因而我們可以明確的說做為“千古一帝”

的秦始皇沒有殺過功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