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早就顯示無法勝任帝位,為什麼狄仁傑等還努力復立其為太子?

梓元小維


導語:武則天繼位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血洗李氏宗親,扶持武家人,為其封王拜相。武氏宗親很快便掌控朝局,武則天身為一代女皇即便真的立武家人為當朝皇帝也是名正言順,無人敢反駁,但最後偏偏立了懦弱無能的李顯為帝,而這一行為中狄仁傑功勞最大。

狄仁傑之所以努力復立李顯為太子,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受古代傳統禮法影響;第二,狄仁傑對李顯瞭解不足;第三,為了狄仁傑“光復大唐”的心願

一、受古代傳統禮法影響

在古代皇帝制度中,皇位繼承是皇帝制度的一個核心問題,它關係到皇權的延續和王朝的穩定與興衰。早在西周時期就制定了繼承製由皇室的嫡長子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意思就是皇位應由皇后所生的長子繼承,如果長子不在了,比如夭折。那麼由嫡次子順位繼承。只有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能考慮庶出的皇子們。

唐高宗皇帝有四位嫡子,而前兩位李弘和李賢一死一貶。就只剩下李顯和李旦了,李顯是老三,李旦是老四。按照皇帝繼承製的禮法 繼承者只能是李顯。

而狄仁傑是非常看重禮法的。他給武則天最重要的建議是分析了兒子與侄子的親疏問題。

“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

意思就是兒子比侄子要親,如果是兒子繼承皇位 死後可以進太廟被後代供奉。如果侄子繼承皇位,那麼死後連太廟都進不了。武則天聽完後恍然大悟,說自己做夢,夢到鸚鵡的兩個翅膀折斷了是什麼徵兆?狄仁傑聽後便借題發揮解釋說:兩翼便是你的兩個兒子,若立啟用兩個兒子便可振翅高飛。武則天聽完後便下決心立李顯為帝了。

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其實武則天自己內心也是被禮法所束縛的,雖然她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但一直以來都有反對的聲音,只是在自己武力的鎮壓下他們不敢出聲罷了,背後有多少人在唾罵自己,她心裡很清楚。所以武則天才會一直猶豫不決,而狄仁傑只是順勢推了她一把。

二、狄仁傑對李顯瞭解不足

李顯昏庸無能主要表現在第二次繼位後,而當時狄仁傑已經不再了。而李顯在第一次當皇帝時在位時間太短,狄仁傑對他沒有足夠的瞭解。

(一)李顯第一次稱帝被廢黜

在656年(顯慶元年)11月,李顯出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在他的兩位長兄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后,他順位被立為皇太子。

李顯繼位後才做了55天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黜了。他之所以被武則天廢黜主要是因為無故提升自己岳父的官職。他的岳父韋玄貞原本只是個普州參軍九品芝麻官,直接被提升為提拔為豫州刺史。但他並不滿足於此,還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職)。在被裴炎立反對後,李顯大怒表示天下自己說了算,就算把天下給了韋玄貞也不是不可,何況是個侍中?此言觸怒了武則天,武則天將才繼位55天的李顯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嗣聖元年正月,廢居於均州,又選於房州。

但因為李顯在位時間太短了,基本上還沒怎麼做事兒就被廢了。他偏向自己岳父也只能說明他想培養自己的羽翼,並不足以證明他有多麼昏庸無能,而在他被廢黜後也非常低調,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

(二)李顯二度為帝

705年(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逝,李顯繼位,大赦天下。

《舊唐書·本紀·卷七》:“乙巳,則天傳位於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

李顯繼位後又犯了之前的錯誤,他馬上立韋氏為皇后,隨後又不顧群臣的反對封韋皇后的父親為王,甚至讓其參與政事。而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由於他對韋氏一族的縱容,使韋氏無法無天,韋后與武三思互生曖昧,並支持兒女們親近武家。並與之形成一股足以左右朝政的政治勢力。而對於這個結果李顯也無能為力。

最後唐中宗李顯竟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下毒暴斃身亡,沒想到最終死在自己最愛的人手裡,這實在是天大的諷刺。

但狄仁傑在700年就已經去世了,所以對李顯二度為帝后的作為狄仁傑並不能預測。

三、與狄仁傑“光復大唐”的理想有關

狄仁傑之所以一直鼓勵武則天立李顯為帝,不僅僅是嫡長子那麼簡單。李顯是李家的後人他象徵著唐高宗統治的延續。就理法而言,在當時看來武則天廢黜李顯是不合法的。狄仁傑在勸武則天立李顯為帝時曾說:

“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將二子託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

狄仁傑一直都是恢復李唐的重要骨幹,他毫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多次力勸武則天覆立李氏,還因此惹怒了武則天:

“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後怒,罷議。”

狄仁傑一直以來都是一心要光復大唐的,武周王朝在他看來只是臨時性王朝。這種看法不僅是他,很多朝臣也都是這麼想的,最好是就這一代,後續還是得李氏後代稱帝,不然豈不是改朝換代了。這顯然與狄仁傑光復大唐的願望相違背。

既然他認定這是臨時性王朝,那就說明如果立李旦不立李顯也是不合理的。要立就要嚴格按照傳統的皇帝繼承製度立,所以這種情況下就只能立李顯了。


我是歷史愛好者小湮,歡迎關注我,與你一起探索那些歷史湮滅的故事~


歷史湮滅的足跡


從李顯兩次為帝的作為來看,他確實不是一名合格的皇帝。狄仁傑之所以堅持復立李顯,原因有四,一是狄仁傑來說他只有李顯和李旦兩個備選;二是李顯畢竟是嫡長子,順位靠前;三是李旦堅決辭任太子;四是武則天的態度,似乎也更偏向於李顯。

一、狄仁傑首要目標是恢復李唐,李顯是當然的候選人

狄仁傑毫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一直是恢復李唐的重要骨幹,他多次力勸武則天覆立李氏,還曾經因此惹怒女皇:


“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後怒,罷議。”

對狄仁傑來說,太子姓李最重要,至於具體是誰在其次。武則天當時在世的兒子,只有李顯和李旦二人,只要恢復李唐,李顯就是必然的候選人之一。

狄仁傑有沒有對李顯和李旦,誰優誰劣做出過評估呢?肯定會有,但是絕不是首要任務,倆人無論誰勝出,都是完勝。

二、李顯和李旦經歷相同,相對於李旦,李顯有優勢

李顯和李旦先後登基為帝,李顯被廢,李旦被迫禪位,哥倆經歷相似,都曾經坐過龍椅,又都拜服在老媽腳下。二次作為皇嗣候選人,看起來半斤對八兩。

不過,李顯相對來說稍有優勢。首先他是嫡長子,古代皇位繼承有嚴格的法統,嫡長子是第一候選人。其次,李顯的遭遇比李旦更坎坷,他被廢黜後,貶為廬陵王,期間多次遭遇死亡威脅,更容易贏得同情分。最後李顯遠離政治中心,不容易捲入是是非非。

以上三條決定了李顯復位後,政治上更具合法性,未來朝政也相對更容易捋順。

三、李旦個人有厭棄政治的傾向,他堅持讓出太子之位

更關鍵的是李旦本人的態度。

歷經二十餘年的風風雨雨,李旦的政治熱情銳減。同時,多年來養成的小心謹慎,讓他不願意再冒政治風險,所以,“佛系”派李旦,堅決辭去太子之位,將儲君讓給哥哥李顯:

“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

即便狄仁傑心繫李旦,恐怕也無法讓李旦回心轉意。皇嗣是哥倆中的哪一位,本來就不是重心,狄仁傑更不可能插腳,把簡單的事複雜化。

可以說,李旦主動退出皇嗣候選人,為李唐順利復位做出了大貢獻。

四、武則天的態度,似乎也更傾向於李顯

作為皇嗣人選拍板人,武則天的態度很重要,儘管史書沒有明確說,武則天更傾向於李顯,但是細節表明,李顯就是她心目中的第一人選:

“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戊子,廬陵王至神都。”

武承嗣和武三思被淘汰出局後,武則天以李顯有病為由,派人將李顯全家接到洛陽。這個舉動表明,李顯才是武則天心目中的未來天子,否則的話,她絕不會在皇嗣未定的情況下,將李顯這個焦點人物接到洛陽來。

綜上所說,李顯儘管能力確實不足,但是已經無關緊要,李顯個人的優勢,李旦和武則天的態度傾向性,決定了李顯的上位。狄仁傑贊同李顯,並不能說明他更傾心於李顯,而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順水推舟而已,無論李顯還是李旦,對狄仁傑來說,都算是達成了他個人的最大心願。


尋根拜祖


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血緣。李顯曾經短期當過皇帝,其言行無論從哪方面看來都是昏君。但是沒辦法,從血緣上來講他是李唐皇族血統中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

武則天執政初年,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後裔,基本上在她登基前後,高祖二十二子,太宗十四子已經無一倖存。高宗的子嗣之中只有李顯和李旦兄弟二人,其餘剩下的基本上就只是旁系雜支,根本不足以為君。李氏家族在這種情況下外面有武三思武承嗣等武氏皇族虎視眈眈,內部又有武則天態度曖昧。李旦讓位之後,武則天僅僅封他為皇嗣,意思就是承認他為皇帝之子,至於是不是皇位繼承人還兩說。在這這樣的情況下,狄仁傑等依舊效忠李唐皇室的人只能在李顯和李旦兄弟二人中選擇。李顯是兄長,遷居房陵後,與朝政的交集較少。李旦一方既有劉竇二妃被武皇賜死的前科,又有與武氏家族明爭暗鬥的經歷。所以,狄仁傑努力擁護李顯,即使他無德無才,但是總好過讓皇位落入武氏家族中的好。

第三,從種種情況上看來,當時有資格成為太子的人主要有四位,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廬陵王李顯,皇嗣李旦。這四位中,武承嗣為人奸猾歹毒建議武則天“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武三思飛揚跋扈,性傾諛,善迎諧主意,鉤探隱微。所以,江山不能落在他們的手中,否則黎民百姓必遭塗炭。也是因為這一點,朝廷之中忠於李唐皇室的人才會此起彼伏,延綿不絕。


經典守望者


李顯當太子是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不是某一勢力或者某一人的個人選擇。

武周王朝到了後期,武則天眼看不久於人世,她的接班人問題就提上了日程,當時武則天的第一選擇就是侄兒武三思。



但是武三思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除了極個別阿諛奉承者,大多數有識之士都不贊同這個提議,因為武三思不得人心。當然了,武三思比起李顯來,能力當然超過一大截,所以這裡的不得人心問題不在武三思身上,而在武則天身上。



武則天當了十幾年皇帝,搞得整個國家民不聊生,她的統治是失敗的和負面的,所以才會被世代痛罵,不是說她是女人才被痛罵,而是她沒幹好事才被痛罵。歷史上女人被稱讚者也相當多,比如王昭君,比如長孫皇后,等等。



武則天的統治非常糟糕,尤其到了後期,人民普遍對武周王朝不滿,人心思唐,這才是滿朝文武反對武三思的根本原因。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武則天為此還考驗了李顯一下。



契丹入侵,武則天派李顯征討,只給了幾個殘兵敗將,結果全國百姓自告奮勇自帶乾糧上前線,幾天就聚集了好幾萬人,契丹人一看惹不起,也撤了。



在此背景下,才有了狄仁傑所謂勸告武則天立兒子不立侄兒的談話。其實是把狄仁傑的作用誇大了,他沒有那麼神,如果人心在武三思這裡,他是斷不會給李顯說話的,老狐狸說的就是他。


唐風宋月


話說唐中宗李顯是父親唐高宗李治,弟弟是唐睿宗李旦,兒子是唐少帝李崇茂,侄子是唐玄宗李隆基,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是聖神皇帝武則天。在唐朝坊間戲稱他為“六味帝皇丸”,只是他的一生一直活在三個女的掌控之中,可謂傀儡至極!為什麼這樣一個無作為被女人玩弄在鼓掌之中的人,在武則天年邁思考立嗣的時候,狄仁傑極力推薦李顯呢?這要從頭說起。

在唐高宗病重之時,武則天就已經趁機竊取朝政大權。儘管當時她還只是皇后,但是其權利已經能與皇帝一樣。而唐高宗因為病重,無法壓制迅速崛起的武則天。李顯繼位之後,武則天雖然被尊為皇太后,李顯也到了親征的年令。但是因為唐高宗末年武則天奪權的關係,李顯繼位之後,國家大權仍然掌握在武則天手中。所以武則天能輕易廢掉壯年的皇帝李顯,而朝中大臣不能阻止。至於武則天為何廢掉李顯,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理由,便是武則天蓬勃的野心。李顯被廢之後,武則天扶植幼兒登基,進一步掌控朝政。後又再進一步,直接代唐建周,成為一代女皇。

野心自然是武則天廢掉李顯的原因之一,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李顯的皇后韋氏有關。韋氏也是歷史上專權擅政的皇后之一,雖然她沒有武則天那般膽量和氣魄,但仍然帶領韋家走上權臣外戚的道路。李顯繼位之後,對於韋皇后就無所不從。並且他還優待韋家人使得韋家迅速躋身朝堂高位。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前,命裴炎輔佐李顯治國。李顯當初想要讓韋皇后的父親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裴炎出口阻止。李顯怒道:“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這事兒被武則天知道後大怒,不久就將李顯給廢了。

這事兒可能也是促使李顯被廢的原因,畢竟武則天絕不願意看到後宮中有另一個女人可能會與自己平起平坐。而為何李顯被廢之後,還能再次繼位呢?這就和武則天寵臣狄仁傑有關了。武則天稱帝之後,對於自己的繼承人,一直都有矛盾。等到她後來終於決定立武家子嗣為太子之後,遭到狄仁傑的阻止。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先帝將二子託付於您,您怎麼能改立他族之人呢?這是違背天意的事情。”隨後又接著說:“況且姑侄和母親相比,哪個更親厚呢?您若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麼千秋之後,能配享太廟,永繼無窮。若是您立了侄子為太子,歷代沒有侄子為姑姑祭祀太廟的。”武則天一聽也是這個道理,於是就把李顯給接了回來,重新立他為太子。百年之後,李顯繼位,李唐江山得以恢復李唐江山。

狄仁傑為什麼要扶植李顯,這是因為武則天此時盡顯老太,動作遲滯、腳步踉蹌。她的侄兒武承嗣和武三思極力勸說姑母讓武家繼承皇位,徹底改變李唐王朝改成武氏王朝。所以狄仁傑在明知李顯是“六味帝皇丸”,無所作為。也要扶植李顯,就是因為李顯是被母親廢掉的皇帝,讓他復位朝廷大臣擁護,武氏家族無話可說,在朝廷不會引起混亂。但是狄仁傑萬沒想到李顯最後還是倒黴在自己皇后和自己親女兒手裡。那個韋皇后得勢後,首先是開始暗箱操作,安排韋氏家族進了朝廷中央機構,她還和武三思勾搭成奸,給李顯戴上綠帽子。女兒安樂公主也喜歡玩弄權利。要求父皇封自己做皇太女。如此荒唐的請求,李顯肯定不會答應。按照《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公元710你,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在一天中午給唐中宗送了一個有毒的餡餅,中宗吃完後,當天便毒發身亡。


海納百川233699882


李顯雖然昏庸無能,但是為了恢復李唐江山,狄仁傑等人還是努力復立李顯為太子,這樣才能免得皇位被武則天的侄子們篡奪。昏庸的李顯比奸詐狠毒的武承嗣等還要好些。

我們從兩方面看看:

一、李顯如何昏庸?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繼位為唐中武則天為皇太后,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李顯重用韋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李顯把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群臣反對。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李顯重用韋氏家族,被武則天廢掉。

後來,李顯發動了神龍政變,重新登基。繼位後,馬上封老婆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反對,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而且還重用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而武三思和自己的老婆韋后通姦亂政,李顯也不加以制止。

說白了,李顯就是一個怕老婆到了極點的慫貨。

最後,竟然被老婆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

李顯昏庸如此。

二、武承嗣等人如何奸詐狠毒?

武承嗣一直想著繼承武則天的皇位。為此,他在武則天即位前,大搞迷信,比如刻石碑埋於地下,然後挖出來,說中國應該改由女人坐天下。

又比如,為了給自己繼承皇位掃清障礙,瘋狂的羅織罪名來陷害李唐皇室成員。

他向武則天建議“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

690年七月,武承嗣唆使酷吏周興,縊殺澤王李素節,逼許王李上金自殺。

690年八月,又殺南安王李穎等李京宗室12人。唐朝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

與此同時,武承嗣還勸武則天殺掉李孝逸、韋方質等許多忠於李唐,反對武氏家族的正直大臣。這些惡行,讓狄仁傑等忠於李唐的大臣恨之入骨,發誓要剷除他們,復立李唐子孫為帝。

如果武承嗣這樣的人渣繼位,還不如昏庸的李顯繼位。

三、狄仁傑為了復立李氏子孫,都做了什麼?


1.勸說武則天

比如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立侄子不如立兒子。沒聽說哪個皇帝祭祀自己的姑姑的,都是祭祀自己的父母。

2.給武則天圓夢

比如武則天夢到了折斷翅膀的鸚鵡,狄仁傑趁機說,這說明要立兒子為太子,鸚鵡(武則天)才能重新振翅高飛。

3.推薦忠於李唐王室的大臣到各個重要職位

比如推薦張柬之為宰相等等。

最後,在狄仁傑去世五年後,李顯、張柬之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重新復興了唐朝。


陳健4396


武則天晚年可以選擇的太子人選,主要有四個,分別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武承嗣和武三思。其中,李顯和李旦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則是武則天的侄子。

按照史書上記載,武則天本打算選擇自己的侄子當太子,但宰相狄仁傑卻告訴武則天:“陛下立兒子當太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

也正是因為狄仁傑的這番勸諫,武則天這才下決定立讓自己兒子當太子。

從這層意義上說,武則天的兒子之所以競爭過武則天的侄子,主要就是因為狄仁傑等人的極力勸諫。而狄仁傑等人之所以讓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按照通常的說法,主要是因為他們心念大唐,希望武則天還政於李氏。

但其實呢,狄仁傑等人之所以敢勸武則天立她自己兒子當太子,主要是因為武則天還政李氏,幾乎是必然的。

因為,武則天雖然姓武,但是武氏成員說到天上,最多也就是武則天的侄子、侄孫。武則天雖然不姓李,但是李氏成員卻有很多是武則天的親兒子、親孫子。

大家知道,圍繞皇權的角逐,從東晉滅亡開始,就有一個近於不變的慣例,那就是亡國的皇族通常都會被屠殺殆盡。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武則天讓自己侄子當太子,將來他們一旦繼承帝位,武則天的兒子和孫子肯定會被屠殺殆盡。這放在現實中,就相當於一個女人當家後,把自己親兒子、親孫全部推入屠場,然後把家產全留給自己侄子。我想一個人就是神經病,也不可能這樣做事啊?

從這層意義上說,武則天還政於李氏,幾乎是必然的。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在朝野之上,狄仁傑等人才會支持武則天還政於李氏;否則借他們十個膽子,面對屠夫一樣的武則天,也絕不敢說這種話。

事實上,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的道理,根本沒有任何高深之處,隨便拉出一個農村老太太也懂。只不過,如果把歷史寫成這樣,圍繞皇權的博弈,就變得和普通老百姓家裡的財產糾紛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是這種結果,皇權的神聖性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所以,歷史就必須往邪乎了寫。於是,武則天的智商就突然下降到連一加一等於二的問題也整不清楚,最後還得狄仁傑告訴她,她才總算想明白。所以說,只要我們能夠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狄仁傑等人為什麼要勸說武則天立自己兒子為太子。

當然,很多人肯定又會好奇,武則天有兩個兒子,為什麼狄仁傑等人都選擇李顯,而不是李旦呢?要知道,當時李顯僅僅只當了55天的皇帝,而李旦則當了足足六年的皇帝。

關鍵是,李顯早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並貶出長安;而李旦則是被降為皇嗣,仍然留在長安。

所以正常情況來看,李旦重新當太子的概率,應該遠遠大於李顯,因為李顯早已經流落到權力核心之外。問題是,為何偏偏狄仁傑等人偏偏都支持李顯呢?

按照通常的說法,是因為李顯是哥哥,屬於名義上的嫡長子,狄仁傑等人只是遵循嫡長子的繼承製度。

但其實呢,狄仁傑等人之所以選擇支持李顯,主要是因為武則天中意李顯,而武則天之所以中意李顯,恰恰就是因為李顯早早就流落到權力核心之外,所以他的私人班底非常弱小。在這種背景下,李顯上位後,只能維持武則天構建好的權力格局。

在當時,大唐朝堂上最有權力的利益集團,大約有三個:一個是以李旦、李隆基為代表的李氏集團;二是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氏集團;三是以太平公主為代表的李、武混合體集團。

因為李顯私人班底非常弱小,所以他當了皇帝,想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必須精心維持武則天時代的權力格局。

換句話說,在這種背景下,李顯想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小心的構建武三思、李旦、太平公主三股力量的平衡。尤其是,他必須用武氏集團來制約自己如虎如狼的弟弟、妹妹。這樣一來,李氏集團與武氏集團就可以相互共存。只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也就能明白為何後來李顯會與武三思打得火熱。

事實上,處於武則天的角度,這樣的結局可以堪稱完美。因為大唐江山仍然歸於自己的子孫,李氏和武氏還可以和平相處,這不是完美麼?

相反,如果選擇李旦,以李旦和李隆基所擁有的私人班底,他們一旦登上帝位,武氏集團必然會被連根拔起,這是武則天不願意看到的。甚至而言,面對勢力強大的李旦,武則天都會害怕會被提前退休。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武則天才會選擇李顯當太子;而正是因為武則天本身就中意李顯,狄仁傑等人才敢支持李顯當太子。否則,就是借他們十個膽子,面對屠夫一樣的武則天,他們也絕不敢復立李顯當太子。


小玲子說


時間線

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出生於長安城;

公元683年,皇太子李顯繼位為帝,是為唐中宗;

公元684年,李顯離開皇帝寶座,被廢為廬陵王;

公元690年,武則天顛覆大唐,正式稱帝;

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此次政變之後,唐中宗李顯被擁立復位,江山重歸“李唐”。


在武則天掌權時期,狄仁傑為何要推出李顯上位呢?

在武則天稱帝之後,為了穩固統治,對於之前大唐王朝的宗室、朝堂重臣,進行過一遍強硬清洗,那段時期,對於唐朝的鐵桿兒擁護者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狄仁傑作為之前唐朝的舊臣,也一直將“光復大唐”作為己任,狄仁傑一直在嚴峻的形勢下,為光復大唐做幕後工作,比如培植推薦那些忠於唐朝的大臣進入朝堂,步步為營;比如想辦法勸武則天覆立當時為廬陵王的李顯為皇太子。



狄仁傑為什麼要推李顯上去呢?

一個很直白的原因,就是“根正苗紅”,李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孩子,也是之前唐朝的皇帝,是皇室正統血脈,推他上去有說服力,畢竟忠於唐朝的大臣再多,總歸也需要一位主要人物作為核心。

於是乎,李顯就到了檯面上。

除了血統之外,李顯被立為皇太子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則天。畢竟狄仁傑只能起一個引導作用,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武則天本人。

狄仁傑進言武則天時,用的是“母子感情強於姑侄之情”,武則天立子為儲君,則之後可以配享太廟,而立侄子的話,會出現太多的不確定性。



這個理由也是武則天立子為儲君的由頭,而最後立李顯為太子,武則天也是有著考慮的,李顯當時在廬陵王,遠離京城,說白了,當時的李顯,過的是流放生活,而武則天將其召回京城,立為太子,這對於李顯來說,可是大恩典,處境簡直是天差地別。

況且,李顯本人能力和行事作風,比起唐朝之前的皇帝,是有著很大差距的,對於武則天來說,李顯比較容易掌控。



所以,李顯站在了臺前,而對於狄仁傑,只要是之前的唐朝宗室成為儲君,目的就已經達到,光復大唐的計劃就可以去實施。


說與山鬼聽


因為他是恢復大唐的希望。李顯為太子,登基則是恢復了大唐神器。

但若不是李顯為太子,而是武家人,則以後的天下斷不是姓李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