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監祠夕月壇書事》描寫的什麼時候?怎麼賞析?

方園211


監祠夕月壇書事

[唐] 劉禹錫

西皞司分晝夜平,羲和停午太陰生。

鏗鏘揖讓秋光裡,觀者如雲出鳳城。

監祠,是監察祭祀 ;夕月壇,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的月壇,又名夕月壇,建於明嘉靖九年,是北京著名的五壇八廟之一,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當然,祭祀月神並非明清才有,至少秦始皇時代就有,所以唐朝在秋分時刻監察祭月也就不足為怪了。劉禹錫《監祠夕月壇書事》就是記述秋分時節監察祭祀這一盛況。

秋分亥時晝夜平分,太陰太陽均衡調和,文武官員們在秋光裡揖讓拜謁的動作整齊,發出的聲響鏗鏹有力,觀賞這一盛事的人勝不勝數,場面壯觀,氣勢浩大。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秦始皇東遊海上,祭祀的有名山大川和八神,八神中的第六為“月主,祠之萊山”,即齊國北部,渤海之濱,這種祭祀的方式其實是秦始皇採用了齊國人的建議,後代皇帝也就沿襲下來,但保留下來比較有規模的月壇,大概就剩北京的一座了。

明清時代,秋分亥時在月壇舉行祭祀,主祭夜明之神,配祭二十八星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古人對月的觀察十分細緻,名字的意義都很深刻:每月最後一天為晦,第一天為朔。弦是月一半時的名字,月滿則為望,日在東,月在西,遙遙相望的意思。傳說中月亮車伕就叫望舒,也名纖阿。

歷史上所有的皇家月壇都無月下老人一席之地,但月壇公園則與現代人們的婚姻密切相關。

唐朝祭月雖未有正史詳細記述,只是在詩人墨客的詩文中略知一二,但月老的傳說卻是起源於唐傳奇。一個叫韋固的大齡青年,找對象十年沒有結果,到處相親。有一天,在宋城一個旅店裡,意外遇到了專司人間婚姻的月下老人。韋固向老人探問所檢何書,老人說天下的婚牘,向老人探問囊中赤繩,老人說用來系夫妻的腳,即使冤仇或異域,此繩一系,必然走到一起,韋固向老人探問自己的婚姻前景,老人告訴他還早著呢,“你的妻子現在才三歲”。韋固問老人妻子此時在何處,月下老人說就是瞎眼陳婆的女兒。韋固和月老一同去到陳婆那裡,一看那小女孩醜陋不堪,大怒道:“我殺了她行不行?”月老說:“此女命中註定要因你而享富貴,怎麼殺的了啊?”說罷就不見了。韋固回家命家奴帶刀入市,去將陳婆的女兒殺死。此後過了十幾年,韋固多方求親,始終無法成功。直到他做了相州參軍,相州刺使王泰十分欣賞他,就將女兒嫁給了他。妻子容色華麗,韋固覺得幸福極了。只是妻子眉間總是貼著一個花飾,連洗澡時都不肯拿下來,韋固感到奇怪,問其原因,妻子乃痛說家史:她本是官員之女,父親死在任上,母親兄長不久也都去世,她由乳母陳婆帶大。三歲時曾被狂徒在眉心刺了一刀,幸好未死,眉心留下了刀疤,所以用花飾遮掩。後來她叔叔做了官,認她做了女兒。韋固聽了感嘆不已,告訴妻子,那狂徒就是自己指使。因為他將事情原原本本講給妻子聽,也就得到了諒解。

月下老人祠應屬河南的最正統,這位喜興的神祈並沒有進入皇帝祭祀的名單。

由明清皇家祭祀的月壇,還有一個詠月的故事:一天晚上,朱元璋祖孫三代賞月,朱元璋讓兒孫作詩。太子云:“昨夜嚴灘失釣鉤,何人移上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長孫吟道:“誰將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裡,蛟龍未敢吞。”朱元璋覺得“未得團圓”和“影落江湖”都不是吉兆,果然懿文太子死在朱元璋之前,建文帝沒有保住皇帝的寶座,流落江湖,不知所終。所以有時候詩讖讓人不得不信,至少好多歷史事件都驗證不虛。

月地的碑刻中沒有收錄這兩首詩,可能是傳言不可盡信吧。著名詩人蘇東坡,在他的《次韻蔣穎叔扈從景靈宮》中說:“道人幽夢曉初還,已覺笙蕭下月壇。風伯前驅清宿霧,祝融驂乘破朝寒。”

有些古詩詞是在特定場合描寫記述特定場面的,脫離了這個場景,或對古時禮儀不夠了解,是很難領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想要抒發的情感,尤其是在詩文中出現多次用典的情況,只有掌握了這些典故和出處,才能更好地闡釋詩文的內容和意境,從而能夠了解到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人文風俗等。









吉誠


監祠夕月壇書事

宋 蘇軾

西皞司分晝夜平,羲和停午太陰生。

鏗鏘揖讓秋光裡,觀者如雲出鳳城。

這首詩寫於劉禹錫年輕的時候,大概三十出頭,在長安做官,官名是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西皞司分晝夜平,羲和停午太陰生”這兩句什麼意思呢?西皞指的是秋帝,具體來講,到這一天太陽神和月亮神平半分了,所以這是秋分到了,因為秋分這一天白天和晚上是平分的。後面還有兩句,講的是到了禮儀的時候,大家見了面紛紛作揖,然後長安城的人都出來看拜月的盛況。這首詩抒情性沒那麼強,但是紀實性很強,讓我們瞭解到在唐代這些官員當時在做什麼,他們對於季節對於時令是怎樣一個觀念。


易學奇門


《監祠夕月壇書事》

詩人 劉禹錫朝代 唐詩體裁 七絕

西皞司分晝夜平,

羲和停午太陰生。

鏗鏘揖讓秋光裡,

觀者如雲出鳳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