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裡說故事:漢中勉縣定軍山下的諸葛“蠻頭”

說起勉縣,不得不提定軍山,他屬大巴山脈,隆起秀峰十二座,號稱“十二連峰”,在三國爭霸時期,就有著“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之美譽。說起定軍山,就不得不提一人,誰呢?此人本是山野隱士,自在閒人,只因徐元直走馬相薦,劉皇叔風雪三顧,隆中一對,打動臥龍,這才出山相助!自出草廬,火燒博望,那是威名大振,徵南剿北,屢建奇功!後來,白帝城,先主爺龍歸海葬,臨危託孤,千斤重擔先生一人承擔,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怎奈,先生日夜操勞,心神耗盡,病體沉重,燈枯油殘,星隕五丈原,忠武美名傳。終葬於這定軍山腳下。

不錯,很多朋友已經猜出我講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丞相。關於諸葛丞相有很多的傳奇故事,今天我與大家講的是諸葛饅頭的故事。這位朋友露出了詫異的眼神,怎麼回事呢?怎麼還有諸葛饅頭這麼一說呢?莫非這饅頭也來蹭咱們丞相的熱度,非給自己加個姓氏麼?其實啊,諸葛亮不僅僅是政治家、軍事家,他也是一個發明家,您像這諸葛連弩、八陣圖、孔明棋、火獸、搭橋槍、孔明燈、木牛流馬等等都是由他發明,當然流傳最廣的要屬這饅頭了。饅頭啊,最早由諸葛亮在南征時發明,但發揚和繼承就在咱勉縣。這裡面,還有一段寓意深刻的歷史故事。

宅在家裡說故事:漢中勉縣定軍山下的諸葛“蠻頭”

話說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南蠻首領孟獲起蠻兵十萬發動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叛亂問題,確保西南長治久安?諸葛亮大膽採取了馬謖的攻心戰術,於是,就有了這“七擒七縱孟獲”的傳奇,徹底征服了蠻人,平定了南方。九月,諸葛亮凱旋而歸班師回朝。大軍到了瀘水,只見這裡陰雲密佈,狂風聚起,江水怒吼,大軍因此無法渡江。想起前日馬岱率軍在此渡水時,上千士兵因急於渡江大都葬於水中。

此時,諸葛亮問降將孟獲,這究竟是何故?孟獲答曰:“啟稟丞相,這水原來就有猖神作怪,丞相大軍南征以來,死的人更多,這冤魂不散,夜夜鬼哭神嚎,瘴煙之內,陰鬼無數。按照我們的風俗習慣,歷來都要用人頭祭江,才能解除。”

諸葛亮聽後,若有所思:“哎,這都是吾等之罪過啊,前者,馬岱千餘蜀軍不知內情,急於渡江,數千將士命喪於此,我用計火燒藤甲軍,又盡棄屍於此,招致冤魂不散。但要用這人頭祭江,更是萬萬不可啊,本是因戰亂而成的戾障,豈可再造冤魂呢。”丞相輕輕搖著羽扇,微微一笑對大家說“哎,有了!”

當天晚上,諸葛亮令隨軍廚師宰殺牛羊,和麵為劑,塑造成為四十九顆蠻人的頭型,有鼻有眼,如人頭大小,內填牛羊肉作餡,取名“蠻頭”。連夜在瀘水邊設香案,擺上四十九顆“蠻頭”,點上四十九盞油燈,揚幡招魂,諸葛亮金冠鶴氅,親自臨祭,三軍肅穆莊重,祭文悲切感人,諸葛亮聲淚俱下,三軍為之慟哭。頃刻間,雲收霧散、風靜浪平,大軍安然渡江回朝。

宅在家裡說故事:漢中勉縣定軍山下的諸葛“蠻頭”

建興五年(227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北伐,屯軍漢中,這中軍帳就設在今天勉縣的武侯祠。次年春天,他親率大軍出祁山進行第一次北伐。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征十萬人馬,吃飯是個大問題,在那時候,沒有保鮮技術,為了解決軍中糧食問題,諸葛亮發動群眾為北伐軍趕做軍糧,同時將 “蠻頭”的製作技術傳授給當地百姓大量加工。於是,陽平關下水磨灣一帶的老百姓開始給軍隊大量製作“蠻頭”,由於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製作迅速、便於攜帶保管,簡化了饅頭的加工步驟,不加肉餡,把麵糰成一個小罐子形狀蒸熟。儘管大小各有差異,但形體相仿,取名為“罐罐饃”,這也就有了流傳下來的勉縣水磨灣罐罐饃。

諸葛亮率軍六出祁山北伐,屢建戰功,怎奈天命難違,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這真是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勝德,應嘆古今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