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確定兩個量子之間在「糾纏」?

阿姆河之春


量子力學,認為基本粒子都是不確定的質點。沒有半徑、沒有體積、沒有自旋磁矩。

因此,兩個量子之間的糾纏,就只能是鬼魅的超距作用。這是不可思議的神邏輯。

要麼積小成大,要麼化大為小,其大有體積,其小必有體積,這是天經地義的物理常識。


▲要是我說這是一連串光子之間的依次糾纏,你信麼?


▲要是我說:這是一連串的水分子之間的依次糾纏,你信麼?

如果我們認定,量子都有體積,都可抽象為一個球形漩渦子,漩渦子附近都有場能密梯度,那麼就可以用“量子場”理論,順理成章解釋糾纏。

電子(或光子),是以光速自旋與低速震盪的量子,其周圍有一圈圈的荷力線(磁荷/電荷),那麼:

甲乙兩地的A電子與B電子的糾纏行為,其實就是數條荷力線之間的糾纏,本質上是真空介質的場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果對A電子進行操作,例如施加一個角動量,就會加大A電子的荷力線強度。

該荷力線,就會通過場介質,作用到B電子的荷力線,進而影響B電子的運動狀態。

真空場介質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兩個量子之間畢竟有一段距離,糾纏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

在相距d=38萬千米的月地之間有AB兩個光量子,這兩個光量子的糾纏時間:t=d/c =38/30=1.27秒。

顯然,所謂的量子糾纏的超距效應,即不需要花費時間,是不可能的。

如果對量子糾纏的過程進行攝像操作,由於攝像設備本身具有很強的電磁輻射與強磁場,就必然施加嚴重的干擾,破壞本該協變的糾纏效應,導致神秘的量子塌陷。

物理新視野,旨在批判性與建設性的新思維與新方案,歡迎關注我的主頁,共同切磋物理疑難。


物理新視野


當然要靠實驗測量。量子糾纏態本身就是一個量子疊加態,測量了就會塌縮。比如一個最簡單的量子疊加態,即一個量子比特,可以寫成a|A>+b|B>,就是這個量子處於|A>和|B>兩種狀態的疊加,數學上就是兩個(希爾伯特空間)矢量合成,a和b滿足平方和為1的歸一化條件。測量這個疊加態,就會a平方和b平方的概率分別塌縮到|A>或|B>上。

兩個量子的糾纏就是一個更大的疊加態,例如a|A>|B>+b|A>|B>就是一個典型的量子糾纏態,測量第一個量子,如果結果塌縮到|A>(以a平方的概率),那麼第二個量子的狀態必然同時塌縮到|B>,同理,如果測量第一個量子的結果塌縮到|B>(以b平方的概率),那麼第二個量子的狀態必然同時塌縮到|A>。

實驗的時候,首先要製備一對又一對的糾纏的量子(比如光子),然後去一個個測量它們。無論把兩個量子分開多遠,只要每次測量到第一個量子是|A>時,第二個量子一定是|B>,或者第一個量子是|B>時,第二個量子一定是|A>,就可以確定實驗製備量子糾纏的方法是成功的,每次都能產生一對量子糾纏。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經能把很多糾纏光子對分發到1200公里以外的兩個地面站,通過地面站測量結果,證實在這麼遠的距離上量子糾纏依然存在。


九維空間


糾纏這個詞被玩壞了,猜一下下面糾纏的是誰,拿走一個其他的“波函數”都會坍塌。

猜到了沒?領跑的叫太陽,他們的“隱傳輸”叫引力。

當然量子力學裡的“糾纏”比這個厲害的多,他們可以超出定域性限制,因為印證方法叫反正我測不準,因為測量他就坍塌了。


程俊傑70559097


“九維空間”博士在答問中寫道:“實驗的時候,首先要製備一對又一對的糾纏的量子(比如光子),然後去一個個測量它們。無論把兩個量子分開多遠,只要每次測量到第一個量子是|A>時,第二個量子一定是|B>,或者第一個量子是|B>時,第二個量子一定是|A>,就可以確定實驗製備量子糾纏的方法是成功的,每次都能產生一對量子糾纏。”不知道這與電解一個水分子產生氫氣和氧氣,然後分送到千里之外,測得一處是氫氣,則可斷定另一處是氧氣,有什麼質的不同?



思則得之


量子糾纏是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它是成就宇宙萬物的祖先,人類發現的最遠和最親近的語言。語言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糾纏是量子糾纏的具體表現。語言是反映電子的力能強弱與密度大小的音量符號,數量編碼,也是量子質能強弱與密度大小的量度係數,力度編碼。


天籟人


由於量子力學中糾纏粒子一旦測量瞬間坍塌定律,量子糾纏根本無法用儀器測量出來的!只能測量到坍塌後的狀態!最後用三個方向測量坍塌後結果再用貝爾不等式計算,計算結果偏向於量子是瞬間坍塌的!沒坍塌前(量子定律預定不能測量)所以只能靠有些聰明的科學家推測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