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读到“唯有年年秋雁飞”时为什么落泪?

269852880003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西下离京幸蜀,离京前他再登花萼楼,眺望满目河山,旁有人在唱唐初诗人李峤的《汾阴行》,唱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玄宗怆然良久,不待曲罢就匆匆离去。

眼前“曲应景,景应心”,唐玄宗的内心恐怕是充满悔恨与凄凉。

除却物是人非的怅然,诗文还有什么原因,以至于这位历经风浪的皇帝如此悲伤难忍,那么,还需要从以下几点谈谈。

《汾阴行》的背景

古有“天子五年一巡守”,意图是巡察邦国州郡。

《汾阴行》就是描述汉武帝巡幸河东,祭祀汾阴后土的情景。此时的西汉正处于国力强大,极盛时期,行幸声势浩大,威仪凛凛,鼓乐齐鸣,旌旗蔽空,场面宏大。

风风火火的巡幸背后是百姓人力物力极大的消耗,天子巡幸,人数少则百千人,多则上万人,宫殿楼阁,祭坛物资,对于当地政府百姓是很大开资,甚至有官员因为汉武帝巡幸而自杀,即使如此,依旧挡不住汉武帝巡幸的脚步。

汉武帝时期巡幸频繁,每一到两年巡幸一次,这对于当时的整个汉朝是极大的负担。

汉武帝此人穷兵黩武,西汉由盛转衰也正是战事,数年内与匈奴大小战事,导致汉朝百年积蓄的国力消耗殆尽,武帝后期贪图享乐,迷恋长生。对于民生则是加赋税,卖官爵,垄断民息行业,想尽一切办法取民之利,企图扭转境况却是无能为力。

此情此景下,念及武帝一生,再感怀自身,唐玄宗有感而发,情理之中。

自身背景

唐玄宗登花萼楼时,即将要去幸蜀。

所谓‘幸蜀’无非是顾及皇帝面子说得好听话,其实就是躲避叛军前往四川的逃难队伍。

玄宗晚年,政治腐败,安于享乐。

均田制破坏,农民流离失所,四处流亡。贵族纵情声色,肆意挥霍。先有“口蜜腹剑”李林甫,排除异己,把持朝政十几年。李林甫建议玄宗任胡人为节度使,放任安禄山等边将拥兵自重,埋下“安史之乱”的隐患。

后有“徇私误国”的杨国忠,不顾天下安危,骄纵跋扈。奸臣当道,加深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矛盾,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安禄山由范阳起兵,所经州县望风瓦解,叛军很快控制河北。此时的玄宗已不复年轻果敢明智,虽有所反击,却因听信杨国忠之言导致洛阳失守,后又错估形势,逼迫哥舒翰出击。

潼关失守后,长安城中人已对玄宗失望透顶,玄宗面上作下安排,却于傍晚要携带妃嫔皇室子女与近侍从延秋门逃走。

第二天宫中乱做一团。

是日,百官犹有入朝者,至宫门,犹闻漏声,三卫立仗俨然。门既启,则宫人乱出,中外扰攘,不知上所之。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崔光远、边令诚帅人救火……杀十余人,乃稍定。——《资治通鉴》

就是逃难前夕,玄宗登花萼楼,繁华于眼前,却即将被战火席卷,只剩满目疮痍的山河,耳边听着别人吟唱: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除去悲怆,凄凉,还有什么呢?


小李公子看历史


问题:

唐玄宗读到“唯有年年秋雁飞”时为什么落泪?


前言

唐玄宗的这一段故事,大多数人从孟棨的《本事诗》了解到。

更早一点,据说记录此事的是中唐宰相李德裕,他的《次柳氏旧闻》原本已经失传,今天见到的存疑。不过关于唐玄宗此事与《本事诗》记录差不多。

后来又有唐郑綮《明皇传信记》、宋苏轼《渔樵闲话录》、(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等转录此事。

一、《本事诗》李峤真才子也

孟棨是晚唐人,唐僖宗干符二年(875年)的进士。他的《本事诗》有关于此事的记录:

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时上春秋已高,问是谁诗,或对曰李峤,因凄然泣下,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又明年,幸蜀,登白卫岭,览眺久之,又歌是词,复言“李峤真才子”,不胜感叹。时高力士在侧,亦挥涕久之。

天宝( 742年 -756年 )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已经威胁到长安的安危。唐玄宗已经感觉到了大势已去,因此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不免凄然泣下。

这首诗是原宰相李峤(645~714年)的《汾阴行》,整首诗是七言歌行体: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祠。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汉家五叶才且雄,
宾延万灵朝九戎。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銮舆。五营夹道列容卫,

三河纵观空里闾。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祇炜烨摅景光。埋玉陈牲礼神毕,
举麾上马乘舆出。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
棹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欢娱宴洽赐群后,
家家复除户牛酒。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鼎湖龙髯安可攀。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路逢故老长叹息,
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玄宗在听到”唯有年年秋雁飞“这四句时,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来。叹息道:“李峤真才子也。"

等唐玄宗狼狈逃命时,路过巴蜀的山路上,又听到了这首诗,忍不住有一次叹息到“李峤真才子也。”

旁边的高力士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二、唐玄宗为什么凄然泣下?

唐玄宗之所以落泪,不仅仅是因为“荣华富贵能几时”感叹。

知道唐玄宗的经历后,会发现李隆基曾经是个少见英明果敢的圣明君主。李峤《汾阴行》中写的是汉武帝,诗中描绘了当年汉武帝巡幸河东 ,祭祀汾阴后土的史事。

而唐玄宗的前半生,甚至说他大部分的生涯都可以说他汉唐两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唐玄宗是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执政时期,李家的王朝差一点换成了武家。“神龙政变”后,武氏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欲效法武则天,先后杀害了太子李重俊和唐中宗。

710年,在生死存亡之际,李隆基(685 -762年 )发起“唐隆政变”,辅佐父亲唐睿宗李旦重新即位 。景云三年(712年),唐睿宗李旦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当年李隆基年仅27岁。

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之乱以后,把年号改为开元,开始了大唐王朝的盛世。

杜甫曾经有诗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开元从713年-741年,共计29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时,在李隆基的治理之下,唐朝度过了42年的开平盛世。这一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黄金时期。

但是,唐玄宗渐渐沉溺于享乐之中,忘记了当年励精图治的精神, 可以说昏庸的唐玄宗养虎为患,一手造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当唐玄宗登楼远眺时,听到这首《汾阴行》后,想起汉武帝的辉煌,与自己曾经的丰功伟绩,如今这一切可能不久就会变作过眼云烟,如何不令人潸然泣下呢?

在狼狈的奔波在巴山蜀水之中时, 再次听到这首歌,想到曾经叱诧风云的自己,竟然连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而此时烽烟四起、国土沦丧,国家与个人的前途渺茫,有怎能不伤心呢?

三、唐宰相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是根据自己父亲的记录写成,李德裕父亲李吉甫是唐宪宗时期的任宰相。李吉甫与柳冕同为尚书郎,听柳冕讲了不少关于唐玄宗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其父柳芳从高力士处听来的。

李德裕根据记忆,写下了17个小故事,其中有这一段:

兴庆宫,上潜龙之地,圣历初五王宅也。上性友爱,及即位,立楼于宫之西南垣,署曰:"花萼相辉。"朝退,亟与诸王游,或置酒为乐。时天下无事,号太平者垂五十年。及羯胡犯阙,乘传遽以告,上欲迁,幸之,登楼置酒,四顾凄怆,

时美人善歌从者三人,使其中一人歌《水调》。毕奏,上将去,复留眷眷。因使视楼下有工歌而善《水调》者乎。一少年心悟上意,自言颇工歌,亦善《水调》。使之登楼且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上闻之潸然出涕,顾侍者曰:"谁为此词?"或对曰:"宰相李峤。"上曰:"李峤真才子也。"不待曲终而去。

《次柳氏旧闻》中说唐玄宗登的不是勤政楼,而是“花萼相辉”楼,而且说明此时“羯胡犯阙,乘传遽以告,上欲迁”,唐玄宗已经准备逃命去了。

这首歌的曲调是《水调》歌,唱的是李峤根据此曲填的词。不等曲终就流泪而去。

结束语

大厦将倾之时,任何一个人听到“唯有年年秋雁飞”时,恐怕都会落泪。何况大好的河山社稷在唐玄宗的治理下,曾经开创了历史上少见的盛世。看着自己的努力与心血即将毁于战火,他的心情可能更加复杂。

唐玄宗逃命不久,心爱的杨贵妃就被迫自缢,自己的皇位也被儿子多了去。江山与美人都在这一段时间失去。

等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玄宗又回到了当时听歌的兴庆宫。忧郁寡欢的太上皇估计流的泪更多吧。

宝应元年(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大雁历来是抒发情怀的对象,他们常常利用大雁每年准时秋往南飞的生活习性,进而抒发自己的一些离愁别恨,显得凄婉而哀怨。

唐玄宗在避逃安史之乱中,正是:“故国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情深意切。先言“归思”,故乡渺茫,究竟在何处,思家盼归之情萦绕心头。深秋的雨夜,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鸣叫而过,大雁尚且都能按时飞回故地,而此时的玄宗,却独处他乡。声声雁叫,更衬托出玄宗的愁苦。

这时,玄宗又读到了唐代诗人李峤的《汾阴行》中,那最后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玄宗面对秀美河山,不禁感慨万千。人生的富贵荣华能有几时,你看就连当年汉武帝游览的盛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那些年年准时南飞的秋雁了。是的,那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慨叹,读后依旧令人感慨颇多。据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前,登上花萼楼,正好又听到歌妓也在演唱这四句诗时,立刻触景生情,引起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不禁潸然泪下。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这首七言古诗,本是写汉武帝当年祀后土的盛况,而后来唐玄宗读到此却倍感萧条寂寞,无比冷清,回味万千,刺痛了心灵。说明玄宗虽龙袍穿身,但也有悲哀之时,说明其内心世界还是很脆弱的。


建设者筑迹


安史之乱,唐玄宗在逃难途中,历经磨难,无奈与杨贵妃诀别,赐死爱妃于庙前树下(杨玉环时年37岁)。

每当唐玄宗读到“唯有年年秋雁飞”,不禁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冰雪74896497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来势汹汹杀奔长安。消息传来,震惊朝庭,多人力劝唐玄宗移驾四川。

这一天,他登上兴庆宫花萼楼,传令歌妓艺人演奏歌曲,排遣愁绪。歌者唱道,“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玄宗听罢,神色凄惨,悲伤多时,回头问侍者:“这是谁写的?”

侍者回答,“是已故宰相李峤作的诗。”

唐玄宗喟然说,“真是才子啊。”不等歌唱完就走了。随后,他带着皇亲国戚,及一帮大臣仓皇出逃。

皇帝一走,叛军便攻陷了长安。

从那以后,只要一说起唯有年年秋雁飞就会泪流满面。


王松林


唐玄宗读到“唯有年年秋雁飞”时为什么落泪?说到底是因为怕死。



人有一点很奇怪,每个人都知道人是要死的,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不会死的,或者刻意忘掉人会死这个现实。

只有受到一些事一些物的触发,人才会重新意识到:原来总有一天,我也是要死的。

孔子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也是因为看到滔滔奔流的江水,意识到生命就如到这流水,一去不返,所有的一切都会如同流水逝去,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怎能不感叹?



唐玄宗读到“唯有年年秋雁飞”时相信也是同样的心情。他曾经是一代明君,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却宠爱杨贵妃,陷于温柔乡中不能自拔,以致朝政大坏,乱兵四起。

他听到这句诗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京城危急之时。唐玄宗可能想到,说什么王权富贵,千秋功业,最终还不是一抔黄土埋了身?只有这秋雁年年飞过。

他想到了自己的功业转眼成空,自身也难免一死,花花世界还没享受够,怎么能不伤心落泪?


空山说历史


唐玄宗回忆起“安史之乱”前的大好江山以及自己深爱的杨贵妃。

安史之乱时,山河破碎,玄宗出逃,随行的将士不满情绪爆发,他们指责杨国忠和杨贵妃,要求皇帝杀死杨国忠以安抚叛军,在动乱中,杨国忠被将士乱箭射死。将士还不甘心,又来逼迫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安抚军心。现在山歌破碎,贵妃逝去,读到“唯有年年秋雁飞”,联想起自己孤家寡人,自然落泪。毕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历史太傅


这是唐诗人李峤《汾阳行》中诗句,李隆基看这首诗时忍不住落泪了,为什么?因为唐玄宗特殊的经历,使他悟到一些人世兴衰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